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

2024-08-09

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共8篇)

篇1: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

罗尔斯制度正义的两个原理:

(一)含义:制度正义:罗尔斯认为,制度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认为这个体系中的规范能使各种利益达到平衡时,制度就是正义的。

(二)重要概念

①原始状态:正义论的前提是一个理性上的假设,罗尔斯将这个假设环境乘坐“原始状态”该状态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结果。

②无知之幕:是假定各方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阶级属性,个人能力等,因为上述因素会影响个人偏向和选择,必须用无知之幕将他们隔开,原始状态才能成立。

(三)两个原理:

①第一原理:平等原理。该原理要求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享有与他人相同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包括:政治上的自由、言论和集会自由、良心上的自由和思想自由、个人自由和保障个人财产的权利、一番不收任意逮捕和剥夺财产的自由。

②第二原理:差别原理。机会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的结合,该原则要求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例如权力、财富的不平等)只有在地位和官职对所有人开放并且这种不平等对所有人都有利,特别是对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有利的情况下才符合正义。

(这两个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启发:即改革开放首先应注重制度的改革,促进制度的正义。罗尔斯认为第一原理优于第二原理。)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

哲学王思想即哲学家统治国家。反映了智慧(包括知识、人格完美、判断力强)对于权力的约束,哲学王指的是一整个阶层而不是单指个人。柏拉图从维护正义的思想出发,认为:一个最理想的国家就是“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既然智慧是国家的最高美德,而他又是哲学家所专有的,那么,一个最符合正义的国家,当然只能由哲学家统治。

1.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发挥。哲学王治国发展了美德即知识、认识自己及自知无知这三个命题。

2.哲学王治国并不等于学了哲学,懂得一些哲学就能治国。柏拉图认为,凡是酷爱各种知识,求知不厌而永不自足者,当称之为哲学家。哲学王必须为智慧而求知识,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知识,以知识和智慧服众和治理国家,而不能只提供意见。

3.统治者和掌握权利的人必须接受规范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哲学家理性的思维,拜托现实世界不确定的干扰,追求绝对理念。

4.柏拉图在哲学王思想中提出:理性的命令即为法律,即内心中永恒的质素,而最佳的方法不是给法律最高权威,而是给予明晓统治艺术、具有大智慧的人以权威。

当然,柏拉图后期的法律思想中开始承认法律的作用,并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而且在较短时间内又没有好的办法使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则法治仍然比人治好。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在对待法治和人治的问题上主张实行法治,他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概括地说,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②亚里士多德从各种政体对比中,明确提出实行人治还是实行法治好的问题。他回答说,法治比人治好,“法治应当优于一人治”。

③关于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的规定。亚里士多德主张,在一个国家中,法律不可能定得详尽无遗,十分完备,凡有法可依时,按法律办理,反无法可依时,按统治阶级的立法精神办事;并且不断地加以修订和补充法律。

④亚里士多德还要求在立法中特别要重视教育,这一点他沿袭了柏拉图的论点。

为什么实行法治:1.法治是众人之治,优越于少数人之治;2.法治不带感情色彩 怎样实行法治:1.立法的问题,立法上按照原则办事;2变革中考虑民众的习惯

洛克孟德斯鸠分权理论:

(1)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指制定和公布法律的权力;行政权是执行法律的权力,所以也称为司法权;对外权就是进行外交(包括宣战、媾和与订立条约等)的权力。在洛克看来,这三种权力不是平等的,立法权高于其他两种权力,处于支配地位。

(2)洛克认为这三种权力应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不能集中在君主或政府手中。否则就会弊病丛生。

①行政权由国王行使,但要根据议会的决定。②立法权要由民选的议会行使。

③行政权和对外权是联合在一起的,也应由国王来行使。(3)分权现已被接纳为普遍的宪法原则,但是也存在两大缺陷: ①意识洛克的分权实际上是两权,他对司法权的重视明显不够。

②洛克的分权学说中的制约平衡理论明显不足,将立法权置于最高地位,存在明显的时代印记。

(1)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的分权理论,提出了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由人民通过自己的立法机关来行使立法权。行政权是决定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以及其他法律的执行权。司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争论的权力,具有独立性,是应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的。(2)总之,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必须由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三权彼此独立,同时要相互制约。

(3)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固然反映了大资产级的局限性:既反对专制独裁,又不彻底否定君主制度,而主张资产阶级和贵族分享政权。但对西方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斯韦伯统治类型的优劣比较(法理型与个人魅力型的比较)

(一)韦伯对法的分类具有法律的体系化特征,是具体的分析方法,表示的是完整的一套思维方式,具有程序性和逻辑性。

其中,“理性”意味着:

1、可计算性

2、可预测性

3、可控制性

4、破除神秘性

形式理性的法是近代西欧社会特有的法,最早来源于罗马法,是法理型的同时,也称严格的法律主义。

(二)统治类型(合法性)是一个国家正当稳定的基础:

1、个人魅力型统治(卡里斯马型)强调统治者具有天赋的征服他人的魅力。特点:反规则性、革命性。优点:打破常规,促进社会发展。

缺点:一旦个人魅力小事,统治力也随之消失,不会长久存在。

2、法理型:法理型统治的基础是:一套内部逻辑一致的法律规则以及得到法律授权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发布的命令,它不依赖于与个人有关的身份或属性,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统治,目前这种统治类型在西方社会得到了支配地位。法理型统治卡里斯马型统治不同,它强调法律的作用,根据理性的法律进行统治。具有以下特点: ①统治通过协议或法律进行,理性是其本质特征 ②法律被普遍遵守

③人们服从的是法律而非个人

④即使有统治者,他们的统治也符合制度,以制度为取向,而非人格化的统治。

篇2: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基本内容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反映着阶级关系及阶级利益的复杂关系。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这里的阶级关系不仅包括了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具体地说,主要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它,就能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找到其规律性,从而在政治实践中通过运用政治规律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志,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取向。自然政治观是指城邦是自然形成的,因此要从自然出发去看问题,尤其是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必须融入整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古希腊公民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功利和宗教思想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政治权利,并运用几何、逻辑等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权利。

3)政体研究为中心,协调公民关系为主题。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术,城邦主义的多元化使希腊政治思想家视野开阔,而对于如何分配权利义务,实现公民内部和谐,也是希腊政治思想家一致的共识。

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古希腊政治家以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3.如何理解苏格拉底“自知己之无知”这一命题

1)苏格拉底这一命题的价值是:一方面,把承认无知作为知的起点;另一方面,知识只局限于某一特殊的具体的事物或领域局,试图引导人们讨论普遍的原则。2)从上述命题出发,苏格拉底又引伸出有一命题:“美德即知识”。

○1判断真理要靠知识,不能靠多数;

○2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 ○3反对僭主政府和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

○4城邦应注重教育;公民必须维护国家的尊严,法律如契约,在一国之内就是 等同于签署了契约。

3)评价: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观点虽仍然不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但这些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而且对整个西方的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西方世界称作古代西方思想家中最伟大的人物。

4、理想国

它是古希腊著名政治思想家柏拉图的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1)强调国家理念——城邦现实的逆反构思,强调正义,它始于正义,终于正义。正义就是每个人根据上天赋予自己的品质,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正义的城邦就是个人按照天性做自己应做的本分工作的共同体。2)正义城邦的实现

○1哲学家治国论。统治者是最高的、决定性的等级,他们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因而他们应该具有高超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完美的德行,绝对的权力。

○2倡行教育,净化城邦文化,主张教育是培养美德的途径。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循循善诱,不要强迫他们学习,其教育应该是系统的知识教育和训练。3)评价:《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中年时期的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制度,但这理想是虚幻的,开创了理想主义先河;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把哲学与政治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理念不再停留在个人思想中的概念,而被应用于改造社会。

5、亚里士多德是怎样论述城邦性质的?

1)城邦国家是一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目的是人类过优良的幸福生活。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的本质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2)认识政治的动物,政治学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城邦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政治生活的动物,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城邦,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犹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作为城邦一份子的个人,只能在城邦中才能完备自己的品德和显示自身的才能。

3)人类的私心不会因为公产制度的建立而随之消失。

4)公民与政治理论,公民的品质应符合政体的要求,正宗政体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城邦的优劣与公民的优劣有密切的关系,而优秀的公民必须具有优秀的公民品德。5)理想城邦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最良好最稳定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是贫富两要素的政体。○2反对过分的贫富悬殊,主张产业私有而

财务共有。

○3法律是中道的权衡,可免于情绪的影响。○4实行民主政治,公民轮流掌权。

○5城邦不宜过大,人口不宜过多,疆域必须适当。

○6通过教育起导人的理性和培养公民的善德,并使公民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制。

6、论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的法治论都认为法律是比较好的通知方式,都认为法律是有普遍性、权威性、正义性,都认为应根据全体公民的利益来制定法律。不同点:

1)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

2)政体:柏拉图主张建立混合整体,主张君主制的智慧和民主制的自由混合起来;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以中庸为原则,以讲述主体公民的利益为宗旨,以法治原则为手段。

3)城邦本质:柏拉图主张公民内部或公民团体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亚里士多德用溯源法阐述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用分析法阐明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社会有机体。

4)国家的来源:柏拉图主张国家的社会分工,各需所求,各尽其能;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

5)正义论方面:柏拉图的正义论实质是另一种等级正义,是建立在将社会和公民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基础上的正义;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是一种公民都能享有的正义。

6)整体主义:柏拉图主张绝对的整体主义;但亚里士多德是较温和的,没走极端,对个人以及个人利益、权力和价值给予了一定限度的承认。

7、双城论

古罗马教父派噢古斯丁《论上帝之城》中提出神权政治思想。

主要内容有:1)神权理论:原罪说,人之原罪与上帝恩典。噢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这种决定论的“原罪”和“救赎”理论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论像上帝论和基督论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原罪”是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罪,而“救赎”同样也是先验的被预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获得拯救。

2)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噢古斯丁指出,世界上有两种统治,一是善的统治,一是恶的统治,并把善恶两种不同性质的统治,分别称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主张的是两种国家,两种和平。

3)国家与教会的关系,即世俗的政权组织和教会的关系。他认为国家是上帝在人世的代仪机构,认为现存的世俗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是

维持世俗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也体现着保卫和平,维护正义的善的愿望,只是他不给人们带来永久的和平和永远的幸福。而教会则是负责拯救人们的灵魂。由于灵魂优于肉体永恒优于短暂,从而教会也便高于国家。

评价:噢古斯丁的思想对整个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开教权俗权之争的先河,他对琐碎的教义进行梳理,给基督教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但是其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他服从于信仰,迷信于教权。

8、阿奎那改造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内容

阿奎那从维护封建秩序和教会权威出发大量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果,应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论证基督教的信仰,并且解释和回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成为集经院哲学之大成而又加一革新的神权政治学家。

1)协调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人有理性,人天生是神会政治动物,国家的建立是人类合群生活的需要。阿奎那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承认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理性生物即人的控制,如同人的身体要受灵魂的控制一样,一个城市则要受到国家的控制。2)整体学说: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是最坏的政体。暴政是上帝对世人罪孽的惩罚。阿奎那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分类说,认为国家的统治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如果一个自由人的社会是在为公共谋幸福的统治者的治理下,这种统治就是正义的,如果统治者为一己之利而倒行逆施,这种统治就是不正义的。

3)法的理论:法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法的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亚里士多德指出法律必然是根据政体制定的,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而阿奎那认为法律是以整个社会的公共幸福为目的的,并把法律分成了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

9、《论世界帝国》

本书是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主要代表作,它宣扬反教会的世俗政治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1)为了实现世界和平造福人类,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整体。

2)古罗马建立统一的世界大帝国,征服并统治世界,合乎公理。罗马人生而治人,其统治顺应上帝的意志。

3)世袭君主的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赋予,并非来自教皇。教权与王权均来自上帝,互不统属,必须各司其职。评价:

该书反映了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下的意大利市民阶级希望统一,批判教会,强烈要求政教分开的思想。但是建立统一天下的世界帝国不符合世界潮流,另外,由罗马人掌握统治权力体现了一种种族优越感。

10、马基雅维利

1)生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君主论》等。2)主要思想:

○1权力政治观。人性是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应当脱离道德的约束,对事情的实际方面和想象方面应严加分辨。马基雅维利认为,凡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本性:人性是恶的,人的欲望总是超过自己的能力,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因而人总是得不到满足,追逐权力。

○2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结束意大利分裂混乱局面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只把君主政体看作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性措施,在国家统一之后仍应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使意大利长治久安。

○3君主的统治方法。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这一观点出发,认为君主要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要维护意大利的政局稳定,必须善于统治,善于用权术对付邪恶的人性。

○4马基雅维利主义:以目的说明手段,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无道德论,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3)评价:

积极因素:○1是为统一意大利服务的是君主统一意大利的方法;

○2以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从人性、政治现实、历史中引申出政治原则,是近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

○3把政治学变为管理国家的学问;

政治与伦理既有联系,又属两个领域,不能把道德教条机械的搬到政治斗争中来。消极因素:○1政治有其道德准则,完全不顺道德的政治是不道德的政治; ○2政治手段与目的不可分割; ○3无道德论影响泛滥。

11、博丹主权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主权的起源:从家庭的父权中引伸出国家的主权。

2)主权的定义: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3)主权的特征:○1永久性,时间上的永恒;○2绝对性,空间上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

4)主权的内容:立法权;宣战、媾和与缔结条约的权利;官吏任命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要求臣民效忠和服从的权力;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5)对主权者的约束:

○1主权者有权支配臣民,但主权者却不应受臣民的任何约束。

○2对主权者的约束只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上帝和神法;另一方面来自道德、正义的力量,即自然法。

6)意义:主权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对主权的定义、特点和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不仅为当时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后来的各国政府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许多方面未能完全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仍有较大的保守性。

12、《乌托邦》

《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

的主要著作。它对英国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从揭露英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活动入手,追根溯源,找出各种社会弊病的根源。对“羊吃人”的现象、国家和法律的性质问题进行猛烈评击,明确指出私有制度是所有这些社会弊病的根源。内容:1)经济制度上强调公有制,主张由国家来组织生产,人人劳动,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消灭商品货币。

2)政治制度上实行民主制,选举总督,重大问题交全体人民讨论决定;法律要简明公正、人人熟悉;宗教信仰自由。

评价:积极方面:该书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各种政治弊端作了较深刻而尖锐的批评,提出了许多发人思考的新见解,并构思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蓝图,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意见,在政治思想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和伟大的奠基人。

消极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使《乌托邦》一书不可避免的仍带有封建社会乃至奴隶社会的某些旧痕迹。

13、格劳修斯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代表著作《战争与和平》等。

1)自然法学说。他认为理性与意志是法的基础,自然法源自理性,高于来自意志的人法和神法。他主张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了自然权利,认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的结合力。

2)国家与主权理论。根据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其主权具有内、外两个层面,否定人民主权,主张君主主权。人民选择政府形式的行为不可逆,主权是主权者的私权,政府的目的不仅局限于人民的福利。3)国际法的理论。自然法是国际法的的基础,国际法来源于人类对共同生活的自然需求,其目的在于寻求和平,尽力减少战争。第一次改变了古代以来万民法含义,其主体成为拥有主权的国家,产生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评价:

格劳修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他开始摆脱神学政治论的羁绊,用人的眼光来看待财产、国家、法律和其他政治问题。他的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很多进步的地方,例如他明确的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是他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主义的偏见,学说比较保守。

14、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又名国家社会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末。

1)它的思想渊源:法西斯主义接受了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说,法西斯主义人物都承认自己是尼采思想的继承者。同时他还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中一切宣传暴力和强权的成分,如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的性恶论。

2)特征:法西斯主义者鼓吹意志高于实际,行动高于理论,不承认真理有客观的正确标准,不承认行动要受理论的指导,所以法西斯

主义并没有比较统一的完整的比较固定的理论体系。他们只问目的,不问原则。

3)主要代表人物: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纳粹”党开始宣传法西斯主义,它的主要思想有:

○1鼓吹高级人种说,宣扬反动血统论。○2鼓吹民族奴役,宣扬反犹太主义。○3鼓吹侵略扩张,宣扬背信弃义。○4贬低文化教育,推行愚民政治。○5反对民主政治,主张个人独裁。4)评价: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之后,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极端反动的政治主张,法西斯主义并不是个别狂人思想混论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法西斯主义的传播,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广大人民所深恶痛绝,但西方国家中至今也仍有少数人继续宣扬法西斯主义,而且在一部分幼稚狂热的青年人中仍有影响这是不能不令人警惕的。

15、论述霍布斯与洛克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资本主义早起发展时期。2)都赞同社会契约论。3)都倡导法制和分权。

4)他们都批判保皇党的君权神授和文权论,都倡导政教分离。不同点:

1)霍布斯赞同资本主义君主制;而洛克赞同立宪君主制,他反思了霍布斯的绝对君主专制理论。

2)方法论不同:霍布斯主张机械唯物主义;而洛克认为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3)契约论方面:霍布斯赞同权利的转让;而洛克认为只有仲裁权利才转让。4)在法制分权方面:霍布斯认为法律只用来治民;而洛克认为整个政权和君主也要依法。

篇3: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

一、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与法律思想有关的观点主要记录在《理想国》和《法律篇》, 本部分笔者将结合以上两部著作对柏拉图的法律思想进行浅析。

( 一) 柏拉图的“正义观”

柏拉图的“正义观”主要表述在其早期的著作《理想国》之中。柏拉图将正义分为了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个人的正义, 意味着理性统帅激情并且控制欲望, 三者各尽其责; 而对于城邦的正义, 则意味着象征智慧的统治着、象征勇敢的护国者、象征节制的平民都能各司其职。

什么样的人是有德行的人呢? 那就是应该让理性主导灵魂, 理性统帅激情并控制欲望, 这样才是一个人灵魂的最佳状态。柏拉图认为, 一个人灵魂中的欲望、激情和理智执行自己恰当的职能, 就会促成一个人去做正义的行为, 就是有德行的人。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 “正义就是一个人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1]

( 二) “哲学王”的统治———“第一等好的国家”

柏拉图在中早期推崇“哲学王”的统治, 也就是“贤人政治”。柏拉图认为, 贤人政治是国家的最佳状态, 是第一等好的国家。在他看来, 国家中的所有人和事都要遵守秩序, 秩序源于“正义”, 只有“哲学王”的统治才能保证国家的正义。他认为对于法律的效力, 不仅限于制定和颁布, 更重要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致执行和遵守, 不被遵守的法律等同一纸空文。

( 三) 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第二等好的国家”

柏拉图后期在实践“贤人政治”的道路上受到挫折, 开始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柏拉图后期认为, 每个人的品性分为“善”和“恶”两部分。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实现个人的正义, 即理性控制和支配欲望和激情, “善”的部分占了优势, 整个国家就不再需要法律约束。但是, “恶”是每个人很难控制的兽性欲望, 社会需要外在的强制规范去约束人的兽性欲望。柏拉图看来“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就是这一外在的最好的行为规则, 它是公道和正义的标志, 是作为“道德正义”的最后补救措施。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师从于柏拉图, 对柏拉图的法律政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与柏拉图不同, 亚里士多德推崇法治。亚里士多德著述颇丰, 其法律思想集中于《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观”但他的治国思想却与柏拉图有所不同, 笔者将从以上两点在下文展开论述。

( 一)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

亚里士多德在“正义观”这个方面同样主张要区分了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他的“正义观”与法治紧密联系。

针对个人的正义这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同他的老师柏拉图有同样理解,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每个人都有灵魂, 灵魂由理智、激情和欲望组成, 如果理智可以控制欲望, 人就处于一种优良的状态, 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自己, 长期处于这种优良的状态下, 也就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利益是最优位阶的利益, 国家的正义体现在法治在国家运行中的作用大小。国家的法治实现就实现了国家的正义, 而国家正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障中产阶级的利益, 也就是公众的利益。

( 二) 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国家”

亚里士多德在关于良法、法与正义等部分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发展其师思想理论的同时, 也说过这句话: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可见在治国之道这个问题上, 两者是有分歧的。

两人对治国之道“人治”和“法治”的看法不同, 所以两人对国家政体形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亚里士多德坚定的认为一切制定法都应该是正义的, 都应该符合城邦和国民的利益并得到遵守和执行。“而生命激情自会扭曲统治者甚至包括最优秀之人的心灵。法律即是摒绝了欲望的理智。”在他看来, 立法者要带着善与道德制定法律, 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就是良法, 良法就是正义, 就实现了法律制定的目的。城邦如果遵循良法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人民也会得到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富有逻辑性的, 从立法阶段, 立法者就要代表中产阶级的利益, 符合城邦的现状, 符合正义的要求; 从执法和守法阶段, 他认为法律和法治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法律体系中已经体现了加强公民的法律教育这一理论, 执法者和公民都将法律作为正义的象征去遵守和执行。

“激情似火的柏拉图, 柔情如水的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法律思想有分歧也有统一, 不过他们对政治和法律的理论研究, 体现了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对国家、人民的关切与热爱。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172.

篇4:中西方法律职业共同体

[关键词]法律职业:司法独立;法律传统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12-01

1西方关于法律职业的现状与发展

西方欧美等国其政权模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宪法为基石,以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为平衡手段,这一点是西方法治国家的共有特征。因而,西方各国法律职业培养模式虽然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内涵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他们也都构建了自己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即通过共同的职业成长历程,使他们共同体内部达成相互、相互认同,从而促进法律公证与衡平目标的实现。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他们认为法律职业者主要是法官和律师。在社会生活中虽然法官的地位更为显赫一点,但真正积极活动,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却多为律师,这一点主要是由其判例法传统所决定的。可以说,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是培养律师。在这些国家中他们一般都将两大司法官培养纳入律师培养过程中,其培养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律师资格制度→律师业自由竞争→优秀律师成为法官或检察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纵向一体化培养模式。而在大陆法系则表现为另一种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法曹一体化”培养模式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此种模式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可以使成为法官检察官的人律师的业务和工作性质,也使成为律师的人能体验法院的实际工作,检察官的立场,从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在司法方面的共同使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上述模式的差异,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传统所决定的。在英美法系国家他们更注重当事人作用的发挥,但复杂的及其繁琐的运作却使许多普通的当事人力不从心,因而其律师业的发达则成为必然。同时,判例传统和充分的司法独立以及法官的权力,又决定了他们并不需要注重司法官员形式上的统一考试和集中培养。在大陆法系国家,他们大多数有较多的集权史,其近代法治的形成又大多通过自上而下的司法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其社会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属于私有制与市场化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个人文化,但却带有一股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由于上述因素和成文法传统,使得他们职业者,尤其是司法官员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性的事务官,一种立法者所设计制造的机器的操作员。因而,他们更强调统一考试和集中训练培养,以保证其严格依法活动。从历史实践看,无论是英美法系的纵向一体化培养模式还是大陆法系的横向一体化培养模式,他们基本上还是比较成功的,都构建了自己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实现了法治化。

在西方法治的发展中,法律职业共同体既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也是特定社会和法律体系选择的结果。美国比较法学家伯尔曼在论述西方法律传统时曾归纳了近现代西方法的十大特征,他指出,当代随着西方法律传统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危机,其原有的许多重要特征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存留至今的有四个最本质的特征:即:第一,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政治、宗教、道德和习惯等)相对自治;第二,法律被委托给专业的法律职业集团施行;第三,专门的法律职业培训;第四,一种超然于法律制度之上的法律科学,可以用以评估和解释法律制度和规则。法律职业共同体作为法律精神、技术和文化的实施者和载体,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不仅在法治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而且是法制运行的基础。然而,在看到西方法律传统和法律职业的这种宏观的一致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世界各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并非是按照同样的模式和规律产生和活动的。。相反,在世界各国,法律职业的构成、行为方式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如此千差万别,以至于比较法学家们通常把他们之间的差别作为划分法系的标准之一。无论是英美法中的法官、还是德国的法学教授,都可能在自己的法律体系中充当主角;无论是立法者、法官、检察官、律师,还是法学家,甚至是行政官员,都可能在法制的发展中起到特有的作用,换言之,法律家的存在及其行为方式和社会地位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更多地是具有个性和特殊性。

2我国关于法律职业的现状与不足

篇5:西方法律思想史感想

10法三李宏灿201030840314

首先很荣幸能够再次选到唐老师的课,我觉得相遇就是缘分吧,虽然很多同学都选了这门课,不过不是有没选的吗,所以能够在同一间课室上课也是一种缘分。

然后是《政府论》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律人都应该去读的书籍,我还记得老师说过,现在学生很奇怪,看书的时候不看这本书是否有价值意义,要看它薄不薄,只有薄才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呵呵,不得不说《政府论》这本书的确是很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很精华。或许大家都是能够纳须弥于芥子,把大道理轻易地概括出来。《政府论》这本书论证了政府存在的理由,还有它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最后是书本的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好的,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对一本书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老师组织的讨论给予我们讨论的平台,使得我们能够和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对书本的理解,能够在相互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知道别人的看法,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进步。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讨论还是非常需要的,我觉得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因为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写书的人越来越多,老师多组织一下我们读书也是一件好事。让我们能够接触更多好书,和更多的人交流读书心得。再次感谢唐老师一个学期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感谢您推荐了一本好书给我们,感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一切。希望有幸能够再次听到唐老师的教导。

篇6: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法哲学”的概念

作为理论法学学科,其内涵、外延都较宽泛,基于这点,理论界在使用“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法哲学”这两个表述不同的名称时,也无定论。所以,本文只能从几本权威专著中引用作者对这两个名称的理解,再分析它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西方法律思想史”,严存生教授的定义是:“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研究西方的法律观念的演化历史为对象的一门学科。所谓西方,即一般所指的西欧和北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谓史,指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约30的历史,包括近现代史。”接着他提到:“法律思想史作为一种观念史,它所研究的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部门法观念,而是一般的法观念,即在部门法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法观念,它面对的是法律的全体。”同时他又补充道:“法理学研究的是当代的法观念,而法律思想史研究的是过去。”从这一界定中我们得出,“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西方过去的全部法律观念。接着,我们来思考对“西方法哲学”的界定。对此,我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称:“法哲学是介于法学和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把哲学基本原理应用于法学,研究法律的一般原理方法。”另有学者认为:“西方法学一般是指古希腊、古罗马奴隶制社会、西欧中世纪社会以及近现代资产阶级的法律学说和思想。”严存生教授认为:“法哲学居于最高的理论层次,所研究的是所有的`法,包括历史上的法、现实中的法和将来的法;实在法和理想法;本国法和外国法。”同时,他认为:“法哲学所研究的不是充满情感和成见的实定法,而是通过理性才能把握的人的本性和规律,即法和法的理念。”即“西方法哲学”也研究西方过去的全部法律理念及其规律。

二、“西方法哲学”就是“西方法律思想史”

从上述对这两者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研究“对象”的空间和时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学说根据一是“法哲学是对不断变化的法的哲学思考,并通过一定的、具有原创性与相对系统性的文字形式(主要是论著)予以表现,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后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这些著作,并将其中涉及法的哲学思考成为‘法律思想’或‘政治法律思想(学说)’等都是可以理解的,本书题为‘西方法哲学史’,并不意味着它与已有的‘西方法律思想史’或‘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有本质的区别”。而严存生教授也提到:“作为一门课程,有些学校把西方当代的法律思想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称之为‘现代西方法理学(法哲学)’。”学说根据二是“西方法哲学史或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问题就是在这一学科的研究中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知道,西方法律思想史所研究的是西方的法观念变迁的历史,这一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人物、学派(或思潮)和观念”。人物是观念的创造者和发展者,学派是观念的载体。人物和学派的研究侧重事实的研究,而观念中含有真理,真理是事物深层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因而人物史和学派史“在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观念史即问题史,却是核心问题。这是严存生教授将书名确定为“西方法哲学问题史研究”的原因,如果将三者一并研究,则可称为“西方法哲学”或“西方法律思想史”。从仅有的几本被命名为“西方法哲学”的著作中,笔者并未发现其与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更多的时候作者也将他们等同起来,所以,“西方法哲学”就是“西方法律思想史”,这也是学界对两者的对比研究几乎没有,并在著书立说时将两者转换使用的原因。

三、对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与塔里木大学法学本科教育有相同情形的院校,应当只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而无需再开设“西方法哲学”。原因如下:从教学目的上,我们法学本科教育中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法的演进的学习认识现代法的精神,开阔法学视野,树立思辨思维,避免形成狭隘的法学观念。而这样的目的,通过深入学习一门即可达到,相反,以短学时的方式开设两门,不仅不能让学生深入系统地了解法的一般理念,也有可能会让学生因教授者不同在内容上进行简单重复易产生厌烦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外,从本科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讲,“西方法律思想史”先从人物再到观点的思路,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若再开设“西方法哲学”,无疑会引入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不仅造成教学上的困难,而艰涩的内容对法学本科生而言吸引力也不够。再从课程发展的规范程度上讲,全国大多数法学院校在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而在本科教学中开设“西方法哲学”者寥寥,“西方法律思想史”从学科建设到教材编写都更加系统和规范,而以“西方法哲学”命名的教材很少且都以论文集的形式编著。

四、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引导理论法学课程设置更加规范、科学,便于明确教学内容,确定“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目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张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

[3]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第四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严存生.法理学、法哲学关系辨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5):10-18.

篇7:西方法律思想史论述题

1、罗马五****学家

2、社会法学

3、新自然法学

4、科斯定理 5.西方法律思想史 6.客观法 7.“整体性法律” 8.自然状态(洛克)9.《国家六论》 10.《社会契约论》 11.“法律的道德性” 12.“民族精神” 13.永恒法 14.“无知之幕”

二、简答题

1.简述汉密尔顿的联邦制思想。2.简述哈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立法原则。

5.简述亚里士多德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三、论述题

1、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2、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与制约思想。

3、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4、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基础。

5、.试论马里旦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6、试述奥斯丁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7、试比较霍布斯、洛克、卢梭自然状态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元426年由罗马皇帝钦定的五****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伯比尼安、莫德斯蒂努斯。

2、社会法学是19世纪产生、20世纪流行的一种实证主义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主张是“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社会连带(合作)、社会整体利益,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相当一部分法学家强调义务,倾向于社会本位。代表人物有狄骥、庞德、弗兰克等。

3、以提倡复兴自然法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法学派别。有广狭两义。狭义专指主张复兴非神学自然法的派别,广义还包括主张复兴神学自然法学说的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马里旦)。非神学的自然法学不再主张实在法之上的、永恒不变的自然法,而是强调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实在法之外的正义准则,主张“恶法非法”,代表人物有富勒、罗尔斯、德沃金等。

5.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研究西方历史上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以及他们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沿革规律为对象的独立的法律理论史学学科。

6.(1)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为完备无缺的状态,但也存在着三种缺陷,即没有立法者、执行法律机关和裁判者。

7.(1)《国家六论》是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的著作。

(2)《国家六论》主要内容是提出君主主权思想,包括宗教自由、国家的起源和定义、主权及对主权的限制等内容。

8、法国18世纪卢梭的法学主要代表著作之一。(1分)它是激进资产阶级民主派革命理论的集中概括,成为法国革命的理论先声。(1分)该书主要阐述了国家是由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产生的,国家的主权应由人民来掌握。(1分)

9、富勒法律理论的核心内容。(1分)富勒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法律的内在道德和法律的外在道德。(1分)富勒重点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提出了法治的8个基本原则。(1分)

10、这是托马斯·阿奎那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永恒法是神的理性的体现,是上帝用来统治整个宇宙的计划(1分)。它是人类最高的法律。(1分)各种法律都来源于永恒法(1分)。

二、简答题

1.(1)汉密尔顿主张联邦制,反对邦联制。(2)他认为,联邦制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避免分裂;保证美国安全,避免外来入侵;防止内乱;集中优秀人材,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军事****主义,减少军队数量;防止国内党争,镇压叛乱。

2.(1)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2)哈特提出了“最低限度内容自然法”5条公理,即人的脆弱性,大体上的平等,有限利他主义,有限资源,人类有限的理解力。(5分)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并论述的立法原则主要有(1)注意国境的大小;(2)城邦居民人数的多少;

(3)财产的限额和各家庭子女人数;(4)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应慎重。

4.(1)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1分)

(2)法治的含义是:法律得到普遍地服从;制订得良好的法律。(2分)(3)法治优于人治的理由: ①法律无感情,是公正的;(1分)

②法律体现众人的智慧,考虑得周全;(1分)③法律具有稳定性。(1分)

6.(1)汉密尔顿坚持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1分)

(2)“三权分立”不是三种权力绝对的隔离分治,而应当存在着三种权力的相互联系,存在着权力间的局部混合。(2分)

(3)为了防止侵权,要平衡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的权力,要使每一部门的权力对其他两权来说不具有压倒的优势,(1分)

要使三者彼此在权力、力量的对比上形成均势。(1分)

(4)制衡的具体措施:削弱议会权力,加强行政和司法部门的权力。(1分)

三、论述题

评分说明:(1)答案与下列要点表述不同,但内容切题,言自成理,也可得分。(2)答案与下述要点相同,但没有展开论述,扣5分。

1、(1)“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法”和“普遍服从”是法治的基本内核,其中存有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普遍服从”是法治所要达到的状态。(10分)

(2)原因:(1)“恶性普在”是法治的人性论基础。(2)众人智慧优越于一人智慧是法治的认识论依据。(10分)

2、(1)原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5分)

(2)三权分立:国家的三种权力应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立法权由两院制的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国王或政府行使;司法权由法院行使。(10分)

(3)三权制约:保障三权分立的实现,必须做到三权制约——既彼此独立,又互相制约。(5分)

5、(1)古代希腊是西方法律思想的发源地。

(2)古罗马时代,罗马法与罗马法学相映生辉,使古代西方法学发展到鼎盛时期。(3)中世纪最大贡献是促成了西方人的法律信仰意识。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带来法学的复兴,法学家开始重新用人的眼光来看待法律。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迎来了西方法学的辉煌时代,自然法、契约论、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古而有之的法治要求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

(5)资本主义建立政权之后,实证主义法学开始出现。古典自然法学派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法学研究的重点体现在三个问题上: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形式和法律的价值,分别形成社会法学、分析法学、新自然法学三大流派。三派长期论战不休,使西方法学界处于分裂状态。

(6)二战以后西方新兴的法学流派令人目不暇接,主要有经济分析法学、行为法学、新自由主义法学、批判法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等。

(7)20世纪末又出现法律全球化思潮。

6.(1)同客观精神发展阶段相适应,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构成。

(2)抽象法阶段:抽象法是客观法,包括所有权、契约和不法三部分内容。(3)道德阶段:道德是主观法,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包括解决故意和责任、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等问题。(3分)

6(4)伦理阶段:伦理是主观法与客观法相统一的法,主要解决家庭、社会和国家方面的问题。

11.(1)研究方法:

①奥斯丁将法区分为“应当是这样的法”和“实际上是这样的法”;(2分)②法理学研究的是“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即实在法;(1分)

③不考虑法的好与坏,只区分法与道德;(1分)④区分法理学和立法学,前者关注法律的实然,后者关注法律的应然。(1分)

(2)奥斯丁认为法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①义务、权利、自由、伤害、惩罚、赔偿的概念及彼此间联系。(1分)②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区别。(1分)③权利的特征。(1分)

④权利的特征对其它权利的限制问题。(1分)⑤责任的特征。(1分)

⑥损害与不法行为的特征。(1分)

(3)总结:奥斯丁的法理学开创了分析法学的时代。(1分)

12.(1)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提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都认为人类社会早期生活在一种自然的野蛮状态之中,(3分)在这种状态下无法律、无国家、无政府、无私有制,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2分)

(2)不同的是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2分)洛克认为是自由平等和有序的状态,但有缺陷;(2分)卢梭认为是黄金时代,人们之间存在同情心和怜悯心。(2分)

(3)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前提,是近代自然法学的重要组织部 分,(2分)也是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2分)附加:

31.法治(亚里士多德)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32.神法(阿奎那)阿奎那这里所说的“神法”就是“神祗法”,使基质的是基督教圣经,包括新、旧约全书。

33.《利维坦》 霍布斯的著作,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 一般的哲学观点,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

35.自然法的认识论要素(马里旦)指人们对自然法的认识是通过一种先验的理性,通过一种道德的良知。

36.柏拉图主张理想国应由哪些等级组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理想国应由以下三个等级组成:其一,治国者(统治者),他是上帝用金子铸成的,其美德是智慧,只有哲学家才胜任;其二,卫国者(军人),他是上帝用银子铸成的,其美德是勇敢,辅助统治者,保卫城邦安全其三,生产者(劳动者),他是上帝用铜和铁铸成的,专门从事生产劳动,以满足城邦的需要。

37.简述马基雅弗利的两种斗争方法。

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第一种属于人民特有的,第二种则属于野兽;前者常常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诉诸后者,君主应该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

38.格老秀斯是如何看待自然法的内容和特点的?

自然法内容上有两条根本原则:一是各有其所有,二是各偿其所负。自然法的特点是永恒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40.试论洛克的法治思想。

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政府论》就是在紧张的政治与思想斗争中写成的。可以说他是近代英国影响最大的启蒙思想家,而且是对西方政治理论在近现代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的人物,美国哲学家梯利认为:“他代表了近代的精神:即独立和批评的精神,个人主义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表现在16、17世纪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中,并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中达到顶点的那种精神。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研读了他的《政府论》,尤其是下篇,对他政治理论中的自由与法治思想深有体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无法与自由分离,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他论述到要摆脱绝对的和专断的权力,并把它与维护人类自身密切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的自由是以他的理性为基础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有遵守来源于理性的自然法才能获得自由。在进入社会状态,形成国家后,人们按理性的指导以及实在法的规定,随意处置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随意支配,这样才能得到自由。他认为自由与生命共存,它是人的一种道德责任,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受制于绝对权力或奴役自己。

进而他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论述。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个人享有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他说:“在有政府的情况下,人的自由就是遵守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全社会都承认的,长期有效的法律。”还说明了自由以法律存在为前提,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律的真实意图来说,与其说它是一种限制,倒不如说它是指导一个自由和聪明的人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不论人们如何误解,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由,而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在有能力使用法律的一切状态里,哪里没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因为自由是免受他人的限制和暴力,在没有法律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就突出强调了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条件。2.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思想

他从政治社会和政府的宗旨开始论述,指出:人们之所以联合成国家,接受政府的统治,其重要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他还说,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安全、稳定和公共利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政府进行合理的权力配置,实行依法治国。他说:“安稳地享用自己的财产是人们进入社会的重要目的,社会中制定法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和途径。”由此可见,运用法律,依靠法律实现社会目的的重要性,这包含了依法行政的思想颗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论证到绝对专制权力及没有明确的、长期有效的法律的统治都不符合社会和政府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所运用大法律必须是“永久性的,成文的,公布过的和人们所共知的法律来管理人民”;而不是用“临时性的专制性的法令”。并且要求“铁面无私的官员”来根据这些法律解决纠纷,他认为当政府的最高执行权放弃职守,从而已经制定好的法律不能再得以执行,就会明显把一切引向无政府状态。从他这些对法律的要求,对执法者的要求可以看出科学、符合社会发展目的的法律与合格的执法者在依法行政、管理国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从反面论述到,法律一经停止,暴政就开始了。“一个没有法律的政府在政治上不可能存在,与人类社会也是不协调的。”统治者、治国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行使权力,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想象的。在这里他强调了依法行使行政执行权管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3.法律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是由他维护自由的思想引申出来的,既然人们自由地享受自然权利,平等地订立契约,那么在体现人们意志的法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一方面,对于执法者来讲:对不同的人,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普通庄稼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并不因为有特殊情况而有出入。这些执法者决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准则而应以法律规定来严格执行。否则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那就是专制。另一方面,对守法者来讲,任何人都不能逃出它的制裁。洛克强调说每一个人和其他最卑微的人都平等地受制于那些他自己作为立法机关的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的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他还特别指出虽然立法权力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是立法者也不能凌驾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上,也必须遵守这些法律。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法律最终是为公众谋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目的。

二、对自由与法治思想的评价及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 1.对洛克自由与法治思想的简要评价

洛克从论述自然状态开始到社会状态的法律,进而阐述法治这一系列的思想在西方政 治、行政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不仅是对霍布斯这方面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又为他的后继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政治、行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实践方面来说,他的思想作为英国阶级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又对英国当时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他的追求自由,依法治理,三权分立的思想成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和渊源,也为英国向现代法治化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他的这些自由与法治思想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明显带有资产阶级的倾向性,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的。他提出的理论思想只是在资产阶级范围内才得到真正实践,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有些还只是纸上谈兵。他的“自由”是整个资产阶级统治者的阶级自由,没有实质上的劳动人民普遍享有的自由;他的“法律”实质上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执行权也是掌权者所行使的,人民没有与统治者同等权力和政治地位。所有这些都是由他所处的历史时代、阶级背景决定的,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对他进行苛求。不过,比较起封建社会人治、剥夺人们权力、不平等观念还是前进了一大步,这远远超过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总之,对于洛克的自由与法治思想我们应采取科学批判的态度,撇开他的阶级因素和局限性,借鉴其中对今天行政管理实践有价值的部分。

问题:

洛克的自然状态说

篇8: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

优秀的思想, 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无论我们走多远, 离开了多久, 家总是要回的, 那是我们的港湾。阅读陈金全先生的《西方法律思想史》, 沿着从古至今的思想历史脉络前行, 总能在后人的思想中看到前人思想的影子, 比如社会契约的思想, 从古希腊时期就可以看到它的雏形。亚斯贝斯说, “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 并被他重新点燃。”思想是文化发展基础, 也是文化的积淀, 既是文化起点, 也是文化的归宿。恩格斯也说,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几乎可以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优秀的思想就像是黑夜里闪现在天空中的星星, 不仅可以在隐隐约约中指引着人类的航程, 又可以在人类迷失的时候给以正确定位。当人类在前行的航程中辛苦探索的时候, 明星总是在不知疲倦的指引着人类, 当人类在航程中感到孤独和无助的时候, 仰望星空小憩一下, 明星总是在眷顾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源自人类精神智慧的最初圆点, 又是对人类最初精神智慧的彰显和升华, 后来的优秀思想也以人类最初的精神智慧为圆点, 与最初的精神智慧在人类精神顶棚设计上画着同心圆。

优秀的思想, 是对现实世界的眷顾。纵观西方法学派别的流变, 无论法学派别思想内容的变迁, 或者是新的法学派别的诞生, 都以解决现实世界遇到的困惑为初衷。苏格拉底面对雅典道德的堕落和精神的沉沦, 忧心忡忡, 巨人试图在思想上寻找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拯救雅典于水火;实证法学派的兴起, 是因为自然法学派在应对社会问题上的无助;而新自然法学派的兴起, 是因为实证法学派在某种程度上对道德与法关系的漠视, 特别是对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两次浩劫的深刻反省。再看看近代中国的几次社会思想变迁的原因, 无不是那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 为改变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 为医治中国落后挨打的顽疾, 开出的一味味精神药方。优秀的思想, 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 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折射, 又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儿, 更是对特定历史时代现实世界困惑的应对;它既在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 更着眼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优秀的思想, 是对理想的坚守。无论谈到西方哲学还是西方法哲学, 苏格拉底似乎是一位无法绕开的人物。他处在雅典城邦民主的转折期, 既亲眼目睹了城邦民主的鼎盛, 也亲眼见证了雅典民主的衰败。有人说苏格拉底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化身”, 或许也正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哲学化身”, 忧心忡忡的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燃起了无法抑制的拯救城邦民主的执着和坚定, 为了心中坚守的价值, 能逃跑而拒绝逃跑, 用生命阐释对法治的追求。由此我想起了孔子, 他看到春秋时期无法挽回的礼崩乐坏, 奔走于各诸侯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坚守恢复礼制的理想。想起“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明知以慈禧为代表的清王朝反动统治者会对自己下毒手, 他坦然面对, “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 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或许有人菲薄思想家们书生气的幼稚, 或许有人鄙夷他们的顽固和不识时务, 但是他们为芸芸众生追求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勇气, 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亵渎的。或许他们的疾呼是苍白的, 或许他们的坚守是无谓的, 或许他们的理想是悲壮的, 但是他们对同类的关怀是伟大的。

参考文献

[1]商奕璠.《西方法律思想史》读书笔记[J].法制与社会, 2010 (32) .

[2]谷春德, 邓楚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回顾与改革[J].法学家, 2002 (03) .

上一篇:实训学生自我总结下一篇:描写荷花的名诗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