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2024-08-17

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现阶段教育网络化在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了发展教育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网络化更是发展成为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然而在进行教育网络化的同时需要一定的教育心理学进行引导,但是现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在进行教育网络化指导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育网络学在教育心理学引发的问题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教育过程中所关注的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家庭环境教育。教育网络化在现阶段教育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其引发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也逐渐成为相关教育学家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教育网络化将其能够引发的教育心理学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教育网络化概述

教育网络化即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原来的传统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网络为主的学习模式。教育网络化是实施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交流性成为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网络化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网络将自己学习的.主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进行明确。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内容确定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将学习方式再进行明确,在网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网络化的交流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交流性,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学习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正确决定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之后,出现疑惑可以根据网络将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知识的补充,在不断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教育心理学问题

(一)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认知问题

在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范围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其重点研究内容。其实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对于学习形成的某种规律是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生变化[1]。教育网络化在网络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性的,当然要求学生长时间对其保持注意力如果只是依靠网络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知识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其更具有立体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加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然而一些相对系统的文科知识内容在表达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育网络化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同时,是根据相关知识结构进行评价的,但是学生在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更加立体的,相对机械化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将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学生进行误导。以此学生在进行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学习是存在一定的出入的,将此现象进行改善其重点就是要将教育网络化更加现实。尤其是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针对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实行了教育网络化之后,学生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从环境上失去了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条件,是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机械化[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更加需要心灵上情感的交流,如果长时间网络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流,没有与同伴的情感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网络中进行匿名的交流,很容易导致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下降,与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形成对比,学生容易形成网络性的多重人格,甚至将网络生活中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长此以往,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教育下,不仅心理健康上容易出现一定问题,对身体健康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教学,在家庭环境下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教育网络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情感教育主要是来源于家庭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行为的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偶像。因此家长不仅要对学生的生活负责任,也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发展。学生家庭环境的构成以及家长的职业、文化学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对其进行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的结合,是对学生成长过程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网络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一定的学生教育心理问题,作者在文章中也从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认知问题、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等三个方面对其能够引发的教育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教育网络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动相关教育部门对其进行改善与解决。

篇2: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的由来

(一)该项课题研究是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今,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但是,因特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调查认为,上网激活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59%的上网者是在上机过程中学习网络知识。

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方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调查显示,53%的人上网是为了向外发布信息。

但调查也发现,网络同其他事物一样,除了有利的一面,也给一些中学生带来困扰,如网络容易使少数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上瘾、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等。

调查认为,因特网的发展使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是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以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该项课题研究是家庭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家庭购买了电脑,并联上了宽带网,可是家长发现孩子对电子游戏是如此着迷,还有网络世界的精粹和糟粕并存,让家长对网络不放心起来。担心孩子受到网上有害东西的影响,怕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可是面对这些问题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把电脑锁起来,有的甚至干脆不买电脑。可是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对网络的痴迷让家长很是头疼。根据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上网总人数为1.11亿人,这其中16.6%是十八岁以下的孩子,比2005年7月就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美国PEW互联网络与美国人生活项目组调查显示,并且有64%的青少年承认,他们在网络上做一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情。初中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制力较弱,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等。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该项课题研究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比较重视,有了很多成果。但由于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特别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示范性研究,我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将以初中为载体,融合教师、家长、医生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网络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干预模式,这对其他初级中学开展此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提出本课题方案,开展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组织管理

学校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何慧芳校长在全校做了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意义、要求、任务及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何慧芳校长任组长的核心课题组,核心组成员有主管教学的陈丹波副校长、德育副主任、教导副主任、各学科组长、信息科组的骨干老师、优秀班主任、获得心理健康A、B、C上岗证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1的心理老师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主管领导统领,心理教师、信息技术老师牵头、核心组成员积极配合,辐射全校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研队伍。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课题组老师外出参加科研课题的培训活动,2008年4月选派蒲凤荷老师参加了由广东省电教馆在惠州市组织的国家“十一五”课题《网络学习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研究》的课题培训活动;2008年9月25日我校邀请广东省电教馆的林君芬博士为全体教师做了一场题为“教育研究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方法与案例”专题报告,林博士有针对性地针为我校的课题进行了诊断评估,对课题的进一步窄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全体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科研研究方法科,大大鼓舞了老师们的科研热情;2008年9月26日校长何慧芳、心理教师蒲凤荷参加了广州教研室在广州二中举行的“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专项工作”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该项培训工作对我们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应具备的价值取向、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开展课题研究应掌握的具体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培训;2008年10月8日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城区教育指导中心在市桥二中阶梯室举行课题“市桥城区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行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会,到会专家广东教育学院的施铁如教师做了专题报告,三间不同级别的学校分别做了学校教研工作的经验介绍。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老师们的教研积极性和热情也明显增强了。

(三)提供一切有利条件,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已有校园网,教师们人手一台计算机,每间教室都有电脑,全部可上互联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规模较大、资料齐全,同时还有星海中学资源网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学校还为课题研究给予时间保证,划拨了研究经费;学校建立健全了《星海中学教科研工作制度》、《星海中学教科研奖惩制度》等。

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网站媒介,向在校学生宣传网络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关注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在问卷调查表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信息技术课,让在校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拒绝不良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信息素养;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来几次大讨论,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家校共通、齐抓共管;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让其慎重对待网络;开展法制讲座,邀请专家、司法人员做报告,以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理论回归实践,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窄化工作,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为了达成课题期的预目标,更好地给课题定位,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窄化工作。我们和专家进行了反复的磋商,课题组也做了大量的研讨工作,我们决定从最基本的校情出发对课题做进一步修订,由《网络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转化为《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首先我们利用家长会之机对全体家长做了“家长对子女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同时又联合社会办学力量——北京四中网校对我校全体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①星海中学学生家庭电脑网络情况:初一年级共有515份调查问卷,其中家庭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有426份,占82%;初二年级共有616份调查问卷,其中家庭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有497份,占80%。②星海中学学生家长对网络的看法:初一学生家长认为网络便利应该好好利用的百分率为71.68%,初二学生家长认为网络便利应该好好利用的百分率为72.94%;初一学生家长认为网络有害不能让孩子接触的百分率为12.48%,初二学生家长认为网络有害不能让孩子接触的百分率为13.18%;③星海中学学生家长对利用网络结合老师一对一指导这种学习方法的看法:初一学生很愿意学生尝试网络学习的百分率为28.52%;初二学生家长很愿意学生尝试网络学习的百分率为25.98%。

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星海中学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此调查问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星海中学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

接下来将利用学校网络版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进行一个摸底排查工作。

(五)与好书为伴,与文明同行

2008年10月6日,星海中学启动了首届以“与好书为伴,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陈丹波副校长在启动仪式上就读书的意义、名人读书成功的故事以及读书的方法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还为师生提供了上百本可供选择的书目,引导学生诵读、品读并撰写读书心得笔记,同时各班级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掀起一个读书、品书的热潮。

读书节为期一个月,目的是要营造浓郁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打造书香校园。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近书本,热爱读书;让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让每一位学生在读书中开拓视野,感悟人生,学会思考,快乐成长。

(六)利用资源优势,搭建网络心育平台

我校已成为广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初

一、初二年级开设了信息课,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有了很大飞跃,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都通过了计算机高级考试。而从1999年至今依托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素材,为客观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现实环境和条件,教师也具备了很好的研究能力。

目前,星海中学的网络心育平台《心灵有约》(http:///)初期的搭建工作已经完成,该平台包括心育资讯、课题研究、心理探秘、心育课堂、心心相约、代际沟通、心理测评、雁过留声等几个栏目,由信息科组提供技术支持,由卢紫星老师任站长,由蒲凤荷老师负责网站内容的编辑工作,由何慧芳校长、陈丹波副校长负责最后的审核工作,后续的完善改进工作已在进行中。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用叙事承载老师的疑虑,用思考梳理教育的脉络

叙事研究的方法是星海中学的教师们所熟悉的研究策略,老师们用教育故事记录下了自己的疑虑和思考,更记录下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份责任和爱,老师们也用这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式,参与和推进着我们的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细化、也具体化了我们的研究工作。以下是三位老师的教育故事摘录:

陈雅莎老师的教育故事《网络,走进了心理教育》:

网络并不全是“杀人不眨眼”的坏家伙。有时,网络也能“救人一命”。我班有个男生“王X”,调皮捣蛋,无心向学,多嘴多舌,爱整蛊作怪。总之,同学们说在他身上很难找到优点。正如同学们向外推销他时的广告词一样:“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我觉得王X能够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固然离不开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及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网络教育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网络信息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和介入之下,可能向以下两种趋势偏移:一种是积极健康的方向;另一种是消极邪恶的方向。

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迄今所拥有的容量最大,内容最全面,传递速度最快的信息中心。同时,我们不否认,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

网络对教育的干预作用具有不稳定性,既可以被当作“显性帮手”,也可以被骂成“隐性杀手”。我觉得要划清这“两手”的界限,关键在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网络,并且教学生如何用好网络。

胡丽儿老师的教育故事《 “老师,您好!” 》:

„„这天的语文课,上的是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这位感情细腻的女作家从大树夜以继日地飘送种子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和内涵。以往学生接触的课文内容都是比较具体比较实际的,但此课却是较抽象的理论,生命的意义很广泛,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都有独立的理解和感悟,我不能生硬地灌输“生命的定义”给他们„„任何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重和珍惜,不仅如此,同学间友好的帮助,我们都应珍惜,若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身边的人。那么,你就

是在敬重和珍惜着别人的生命,你的生命也将因此而更加有意义。所以,当别人为你而付出时,即使仅仅为你关关窗,开开门,而你为什么还要吝啬一声答谢、问候或赞美呢?这篇课文不要求你们背诵些什么,只希望你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告诉你们身边的人,你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这脱口而出的一番话也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这不仅是一节语文课,更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啊!„„

林艳华老师的教育故事《一篇意外的周记》:

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都习惯于和学生在周记中交流,我把它当作是每周一次和学生的心灵约会。每篇周记,我都用心阅读,用心回应学生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风雨不改。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我和学生之间都能感受到有一股暖流总在涌动,有一种信任总在左右……

像往常一样,晚修的时候是我能静心阅读学生们周记的时间。但是,这一晚,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再也无法继续下去……接下来的这个星期,我除了留心观察这个学生的情绪,也及时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在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都要充当重要的角色,适时地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扶他们一程,会让他们以后的人生都走得更顺利、更快乐、更有信心!

梁茹老师的教育故事《老师,我回来了!》

„„他,一个充满信心,满怀理想的孩子,尽管学习成绩不太拔尖,但勤学好问,上课踊跃发言,作业认真完成,整天笑容满面,精神抖擞。每天早上他都会展露可爱的笑容向老师问好,但上了初二,我却发现这声问好不再响亮,甚至消失在我的耳边,取而代之的沉默和满眼通红。我立马把他找来开始了我的拯救行动。

„„“老师,我回来了!送你一首歌吧,歌词我都抄在这儿了。”他高兴地说着并递给我一个精美的本子,里面写到:

“我相信有一双手 把我轻轻牵到你的跟前

我相信有一根线 将梦想与现实相连

我相信有一种缘 会把所有的偶然都实现

我相信就是这一天 命运开始改变

这一天 我开始仰望星空 发现

星并不远 梦并不远 只要你踮起脚尖

我从此 不再彷徨也不再腼腆

张开双臂 和你一起 飞的更高 看的更远„„”

刘永红老师的教育故事《谁之过》

„„一直到五年级上学期,秀才发现儿子的变化很大,成绩下滑快不用说,用钱大大超出预计;与他交流神不守舍,放学迟迟不回家,经常撒谎。经过跟踪了解,原来儿子迷上了网络。怎么办?„„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后果呢?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现在的学生,都在13-17岁之间,正处在生理青春期和思想的叛逆期,外在的压力与其青春激荡产生冲突,网络的行为,有时也是其心理压抑的另一种释放形式。

从教育者的角度,我想主要有下列几点: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别人。……

2、作为承担教育孩子的长辈,也不能防于“面子”或“恩惠”而不直言相告,从而耽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3、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学生的引导者)也值得深思:当今社会,电脑技术作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不能因噎废食,不可不学。而在学习之初,若不从思想上做好引导,日积月累,自然积重难返。教育毕竟需要循序渐进。

……

(二)老师们的点滴收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

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多来,我们对课题研究从一无所知到全体参与,从写教育故事,到进行教学反思。从课题雏形的确立到课题的窄化,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星海中学的老师们在教研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交流、也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成熟的教师集体正在逐步壮大。

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得到的更多。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来,我校教师论文发表及获奖共计102篇,其中国家级70篇,省级1篇,广州市级31篇,课题组核心成员蒲凤荷老师的论文《浅析网络对初中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发表在《教育导刊》2007年12期;蒲凤荷老师的心理咨询个案《驱散心灵迷雾重现自信风采——一例考试焦虑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08年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咨询个案评比中获二等奖;詹富强老师的研究报告《当前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在2008年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例一等奖。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的风气,逐步在星海中学教师群体中形成,集思成文、谋篇慢慢地成为老师们的工作习惯,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例如陈丹波副校长的论文《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案例探究》、蒲凤荷老师的论文《试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王勇老师的论文《当前初级中学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詹富强老师的论文《当前初中生学校心理压力现状调查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也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个别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也有待于提高,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许多困惑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于我们每位教师深思。今后我们要在教科研的管理上不断探索,制定科学的教研方案,加强实践,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教研能力,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3: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1 网络时代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1.1 网络文化多样化, 影响高职生的“三观”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世界各地信息不再受到地域限制, 网民在家便知天下事。网络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 具有其特殊性, 法律制约力并不高, 道德约束也不强, 网络中各类信息无限制蔓延, 网络信息发布不受限制, 而多样化聊天工具的出现, 满足了高职生的心理客观需求, 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极为感兴趣, 其心理与意志并不成熟, 极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尤其是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已成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1.2 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降低

在网络背景下, 高职生的价值观受到其中各种价值取向的冲击, 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判断、辨识一系列网络信息, 价值取向处于动荡中, 道德取向日趋复杂化, 逐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不断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影响, 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个人利益与发展, 在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过分注重短期利益, 没有长远规划, 严重影响其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 不利于日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他们的道德情感趋向冷漠, 漠视公共利益与他人利益, 不具备较高的情感感知能力, 不理解、不认同社会道德规范, 无法更好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此外, 高职生道德行为能力较低, 比如, 他们知道遵守公共秩序与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但很少阻止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 意志不够坚定, 言行不一致, 自制能力也比较低下, 精神生活空虚, 处于低层次。

1.3 高职学校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职生道德取向变化问题, 高职学校以说教为主, 采用共情共育、感化教育、批判教育等形式, 成效并不明显。部分高职学校已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清楚其负面影响, 采取了限制其上网时间、网络访问内容等, 过分管控网络设备等,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应作用, 但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其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反而, 更加强化他们上网从事娱乐活动的愿望。

2 网络时代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2.1 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高职学校要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 根据高职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 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 全面、深入分析、研究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 以此为基点, 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 制定合理化的备案, 进行跟踪, 积极引导他们, 避免他们的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 高职学校可以安排心理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沟通以及辅导, 可以借助网络和学生沟通、交流, 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关人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中, 多观察他们各方面, 更好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看、所玩”, 巧妙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工具, 和他们有效沟通、交流, 比如:微信、QQ邮箱, 促使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调节, 尽可能避免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班主任要随时关注班级学生日常关注点, 以他们谈论的话题为基点, 在班级QQ群中开展相关的讨论与教育活动, 多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主动甄别现实和网络的区别, 能够回归现实, 不过分依赖网络世界, 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2.2 构建绿色上网空间

高职学校要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 借助信息化手段, 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 借助网络, 构建起和学生学习相关的绿色阵地, 设置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网页, 比如:校园活动、网上心理咨询、社会实践, 供他们浏览与学习, 更加关注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工作者也要随时关注校园论坛, 通过不同途径全方位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情况, 及时全面、客观分析网络中的“敏感”社会问题, 进行必要的答疑解惑, 正确引导他们, 防止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高职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 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监管学生自己的电脑, 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 更好约束学生各种上网行为, 可以有效控制教学区域网络、休息时间寝室区域网络, 安排专门的人员监督、管理学生常使用的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 有效管控相关网站, 尤其是他们经常浏览的网站。在此过程中,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绿色网络空间, 多和他们沟通、交流, 尊重他们独立意识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 引导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

2.3 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校园活动, 创新思政政治教育形式

针对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校必须意识到正面引导学生的重要性, 开展和网络相关的多样化校园活动, 比如:网络征文、网页设计、编程大赛, 吸引学生注意力, 对健康网络信息产生兴趣, 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 优化利用这些健康网络信息, 逐渐提高储备知识能力, 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三观”。在此基础上, 高职学校要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有效组织不同类型的学生团体, 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具备奋发向上的斗志,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等,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逐渐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此外, 高职学校可以围绕学生专业特点、性质, 开展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 使其准确认识职业道德标准, 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高职学校必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要优化利用网络的优势, 通过不同途径有效应对其消极影响, 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和网络相关的院校活动, 构建绿色上网空间, 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等,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辨识网络信息, 清楚现实与网络的区别, 逐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邦勋.论网络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6) :92-93, 91.

[2]刘纹伽.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 2016 (2) :110-112.

[3]金华.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1) :255-257.

篇4: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育策略;心理表现

一、学生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

1.自卑感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学生应具备自信、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而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十分突出,学生心理自卑是主要的问题。一些自卑心理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由于经济的原因,可能无法参与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所以不如那些家境较好的同学放得开,这些学生表现得不善言辞、

内向,也不愿表现自己;还有的同学由于先天因素产生自卑感,比如个子矮、皮肤黑、长相较丑、肥胖、身有残疾等,这类同学更不愿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自己,他们害怕被人耻笑。心理自卑的同学把自身因素看得很重,如果他们能自信的生活,其实会和其他孩子一样精彩。

2.沉迷网络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改变,网络资源给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信息,但网络的便捷也给学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很多学生或多或少的有网瘾,这也是阻碍他们心里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学生沉迷网络,与学校和家长的监管不严,以及社会监督不力都有关系,网络的力量那么强大,就是因为学生在上网时会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无压抑感,他们能够操控网络中的一切。网瘾的问题较难解决,但主要问题还在学生身上,网络所带来的并不都是坏处,只要合理利用网络,与网络保持健康距离,网络就能成为为我们服务的重要工具。

二、心理教育

1.进行网上的心理辅导

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平等性和交互性,它和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学生可以不用为老师高高在上的讲课模式感到畏惧,学生在网络中是平等的。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平台进行,开展网络交流,使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需求,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直面心理教育的衔接、沟通,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2.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学生可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得到磨炼,鼓励他们勇敢走出困境,拥有健康强大的心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如,在新学期开始时、成功喜悦时、遭受挫折时、不良倾向萌芽时均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网络的利用是必要的,学校要看到网络积极的一面,利用网络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净化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3.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对自我认可、自我价值体现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自信的学生不怕苦恼,勇敢面对挫折,能坚持到底,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永恒的理想,敢于积极实现自己的目标。老师要换个角度看问题,看到学生的优点,不要老拿他们的缺点说事,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实,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与老师的一言一行有莫大关系,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言语、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真心的表扬,都能成为学生努力的动力,让他们克服自卑,找到自信。老师要真确地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科学的评价他们,让学生明白自己有别人羡慕的长处,同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会正确面对。当学生遇到困难,老师也要积极帮助,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满自信,不断进步。

总之,与时俱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网络的发展与作用,才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晓东.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3).

[2]魏芳,司丽,谢修香.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职教通讯,2011(8).

篇5: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一、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效果,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拥有用的理论,但在对网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还是个新的课题。本课题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的专著也非常少,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有三多三少:对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宏观层面的研究多,以学校为个案的微观研究比较少;研究常规条件下的养成教育多,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少。我们查阅了中国期刊网1994-2005年,以“网络德育”为关键词检索到论文630篇,以“养成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论文434篇,但以“网络”和“养成教育”为关键词进行复合检索,仅仅发现了1篇论文。因此,本课题着重进行个案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和实践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养成教育:指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

2.网络环境:指校园网、因特网以及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所形成的教育环境。

四、养成教育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包括: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节俭习惯、文明习惯、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

2.形成学生诚信、安全意识;

3.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4.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

五、养成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目标内容:

1.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

2.研究各年级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

(二)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现形式

1.创建“德育之窗”专题网页;

2.构建“家校互联”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

3.E-mail、QQ等日常方式;

4.与传统德育形式的结合。

(三)对网络环境下的评价研究

1.过程性评价;2.终结性评价;3.对老师的评价;4.对学生的评价;

(四)创新之处

1.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

2.网络环境下与常规条件下的有机结合;

3.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

4.研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于文献法、个案发和调查法

七、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本次研究的周期为二年,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前)

(1)成立课题组

(2)资料和理论准备

(3)研究思路和方案的准备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开题后根据规划进行。

3.结题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

完成结题报告,理论提升。

八、主要成果

1.各阶段的成果:调研报告,对宝城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六方面的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

2.终结性成果:专著《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个案集》或论文集

篇6: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名:

号:

业:

指导老师:

所 在 电 大:

目录

摘要„„„„„„„„„„„„„(1)关键词„„„„„„„„„„„„„„(1)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2)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2)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3)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4)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5)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6)

三、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6)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8)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10)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及对策的研究

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费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这些问题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受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与对策、财政资助、师资队伍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

经调查的10个乡,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生源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不够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名左右学生。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意味着10-20几里开外的孩子要么只能在简陋的学校宿舍寄宿(这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要么每天一大清早(一般是5点多)起,翻山越岭10-20几里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典型的两头跑的状态。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有绝大部分农村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 3

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特别是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由于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居住分散、办学效益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本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由于未将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给学生上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因上学困难而辍学。

农村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4

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都去打工了,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组成了“386180留守部队”(即38指妇女、61指少年儿童和80指老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农村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些是用钱买不回来的。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5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扣留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如班主任津贴城市中学班主任每月是300-600元,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是5-15元。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虽然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并不真正受人尊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70%的小学教师认为其劳动收益率要 6

比教育系统外的员工低,还有20%的教师认为差不多,但是也有10%的认为高一点。虽然从2001年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从乡镇收回,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和交通等差距,教师收入仍有差距,甚至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还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随便被扣留,捐款任务繁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使“升学”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农村基础教育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思想观念更新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以外,不能从思想、观念、技术和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并为此受到人们耻笑,再加上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一些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连固定单位也找不到了。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如今这个期望落空了,于是,农民们更加觉得“读书无用”了。

三、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a.经费投入要扶持薄弱校。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7

也是义务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总体来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不到4%的法定要求。而有限的经费在投入时,又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重点校轻农村校、薄弱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必然造成办学条件的失衡。造成办学成效的差别,造成学校间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差距的措施有:一是在对学校拨款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在拨款数额上予以倾斜。使城乡办学条件大致平衡,使城乡学生人人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b.从教学硬件设置方面向农村倾斜。目前,我省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差距较大。为缩小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对教育器材、图书、电脑等的配备必须首先考虑农村中小学,使它们尽快达到省二类校配备标准。尤其是对农村校通过信息现代化技术与城市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所需经费由县(市、区)财政统筹解决。加快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及时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改善寄宿生宿舍,改善生活配套设施的工作必须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由于计划生育和城镇化建设原因,现今农村学生数减少,应尽快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校舍建设应向镇中心校倾斜较为妥当。

c.关注特殊群体教育。一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资助贫 8

困学生政策。建立有效机制,认真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经费。二要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的扶持,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条件。三要继续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工作,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加工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完善县级政府统筹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

城市办学条件好,教育资源好,家庭经济收入好,父母素质高,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对子女读书非常重视。但农村却不同,子女多,经济困难,农村父母非常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期效应。据了解,目前农村初中校有的辍学率达到10%。在我们家访中,确实了解到,上高中、上大学的子女父母住房基本上是又破又烂的一层平房,而初中中途辍学,让子女到外地打工,上羊毛厂等的家庭却盖起三层小洋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有的农民认为培养子女就是一场赌博,能 9

找到工作,就算赌赢,找不到工作就是彻底赌输,大大降低了农民培养子女的积极性,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当地政府一定要意识到全面提高“双高普九”质量,核心是“控辍”,增强依法“控辍”的责任意识,树立“今天失学的儿童就是明天的青壮年文盲”和“一个辍学生就可能产生一个贫困户”的社会责任感,加大“控辍”政府行为和工作力度,强化各种有效措施。镇长、村长、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第一责任人。与行政官员绩效、考核挂钩。做好“拉网式”组织入学和依法“控辍”工作,要把初中“控辍”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乡、村和学校,做到责任到人,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辍学生。解决初中“控辍”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上依靠制度的建设和创新。要建立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制度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入学资助制度,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捐赠的优惠制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建立政府参与初中“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投诉、受理和处罚制度。要强化教育执法主体的工作责任,加大对乡镇政府落实“控辍”责任情况的督促检查。政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重新制定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要“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动员辍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终究不是一级政府,学校就是对学生不收一分钱,且走破脚皮,磨破嘴皮,有的学生就是坚决不到校入学,学校也奈何不了他们,所以一定要靠政府行为才能确保“控辍”,实实在在追究监护人的责任,真真正正做到“依法入学”。10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a.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一是积极做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鼓励和支持当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义务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并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并把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性条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b.完善教师配置、交流制度,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在教师调配过程中要尽量从教师缺额情况考虑,先满足教师缺额多的学校,要避免城市学校到农村中小学挖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坚决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到农村中小学借用教师的做法;二是规定城市学校都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跟班学习的义务,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挂职学习、锻炼;三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这样可以把相对较好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轮换到相对较差的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村教师或校长产生惰性,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这些形式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c.建立教师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与其它因素具有较高相关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所以要将所有农村教师纳入社会统筹养老、失业保险范围,其费用由个人、用人 11

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退休、落聘、下岗等状况下,都有生活保障;同时,建立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看病、买房提供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篇7: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浅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革.本文就在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进行浅述,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作 者:王亚萍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环境   网络教学  

篇8:教育网络化下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计算机教育,改革

随着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 网络教学不单单可以解决由传统教学方式没办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的现状, 为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还可以解决一些教学资源分布不等的问题, 因此,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计算机教育改革一定要实施,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计算机教育划分为三大类

1、计算机普及教育。

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初学计算机的人, 他们对计算机缺乏了解。2、计算机技术教育。计算机技术教育所面对的是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人, 他们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3、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他们需要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

二、网络教学模式下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随着高校鄂多媒体技术新兴, 在教学内容方法、教材等方面都产生的很大的变化,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是现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

1. 提高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老师引导性的思考

本身计算机教育对操作性和交互性的要求就非常的高, 如果计算机的教育能从这方面着手会受到很好的效果的, 众所周知, 原来的教学模式本身就缺乏直观性, 要想把很简单的操作描述清楚后会很浪费时间, 那么, 在现在的网络教学的环境下, 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 就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 可以边学边讲, 还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呈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画面。

(1) 网络教学模式之下,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面的屏幕模拟信号具有传输功能, 将所有师生的电脑机器连接在一起, 这样就会呈现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系统, 这样的话老师就能够通过自身的电脑机器和学生进行单独的对话。

(2) 老师在通过主机将所有的学生机进行监控, 这样就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用机情况的同时, 还能使学生电子举手的设备对授课的老师提出相关的问题。

(3) 教师可利用局域网具有的传输数字信号的功能, 使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和学生机之间共享网上硬软件资源。

2. 完善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评价系统

在原来的教育模式是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考试的成绩进行考核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很单一的, 那么, 网络的教学模式下就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便利, 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评价效率, 也就是说老师把所有的学生的作业转到网络上进行修改评价, 就可以直接的进行检查学生的情况。

(1) 批改作业和解答疑问:老师进行修改作业和解答难题是很关键的教学辅助活动, 对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布置作业、做作业、交作业、批改作业以及相应的辅导答疑, 一系列工作做下来并不轻松, 如果针对课程内容开发相应的网上答疑系统和网上作业系统, 将这些流程移到网络环境中进行, 就会事半功倍。

(2) 学习检测:老师在运用网络教学时, 将学习检测的方式转到网络进行, 首先一定要确保网上必须有足够的练习题库,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网上直接的找到自身需要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和自测, 然后要安放相对应的考试评价系统, 这样学生呢个就可以决定考试的时间、难度、次数等。

3. 确保实践性的操作

(1) 首先把学生们在技术应用能力一定要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要根据前面讲到的观点进行定期实训, 要将基本的技能作为重点的培养环节, 并确保将实训环节的教学达到整体课程的50%左右。

(2)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到实训的场地进行实际操作, 确保学生们所学的和相关的岗位一定对接上, 切实的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达到提高教学的目标。

4. 确保网络教学模式环境下的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系统应该提供资料下载共享, 这不仅仅可以供授课学生下载, 也可采用设定权限的方式与其他高校或机构相关人员交流, 以提高技术水平;还应提供更多数控相关知识网站的链接, 方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不仅仅是讲授学生本专业知识, 更应该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上一篇: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下一篇:思修课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