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讲座感想

2024-08-19

聆听讲座感想(精选12篇)

篇1:聆听讲座感想

2016“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培训心得

[文]张丽群

1.通过聆听陈莎老师“微课及实用制作”使我充认识到制作微课的方法其实是很接地气,并不是高不可及,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它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类型,运用这一类型,能做到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2.通过聆听专家袁超伟对“互联网+在教育的智慧运用”的讲解,明白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对现在课堂教学的高效作用,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非常的欠缺,需要不断提高。

3.谢文斌老师提出“让智能手机进课堂” 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思维。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今几乎所有成年人须臾不离的随身之物,其带来的迅捷与实用价值几乎难以被拒绝。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越来越低廉的价格,越来越普及的网络连接,越来越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我们的教师将不得不与这个横空插足的“第三者”在课堂上和平共处。查资料、做练习、看视频、搞统计、师生家长间交流信息、授课时便携式掌上电脑等,让手机进课堂,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将是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当今以计算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这一层面上。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正如马云所说“这是一个摧毁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这是一个跨界打劫你,你却无力反击的时代;这是一个你醒来太慢,干脆就不用醒来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一个你根本连对手都不知道的时代。加强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己是刻不容缓。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这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合格新型教师。我会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自我的专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篇2:聆听讲座感想

严方海

昨天上午,聆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昨晚一夜没有睡好。让我感想很多,思考很多。以前听的讲座也很多,正同邓校所说,都是高深的、前沿的理论,使我们云里雾里。然而听张老师的讲座,感觉如同是富饶而肥沃的土壤里茁壮成长的“理论”。最重要的感想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校推进的教学改革,是几十年来单一的应试教育的必改之处;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是校领导睿智的决策。

其次:把发展学生能力的高效课堂与完善基础知识的传统课堂完美的结合。我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的教育改革不应是把以前的全否定掉,而应是在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张老师就是在进行完善走向完美的人。

第三:非常感谢张老师将自己的成功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与我们共享,讲座突出“实用”,详细具体,易行实用。比喻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应用鼓励和唤醒的激励机制等等。很多的方法都是我要学习、借鉴和思考的。

第四:教师要多走进学生,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要进行情感上的培养。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

师,信其道”。

第五:印象最深的三句话:

“老师一定要坚信鼓励的力量”,“教师的作用重点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要平衡 “爱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

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亮点。要激发孩子的正能量,使孩子越来越优秀;要淡化孩子的负能量,进行教育使之慢慢减小,直到转化为正能量。给孩子一盏“心灯”,照亮孩子的希望(千万不要磨灭孩子的希望)。

正同邓校所说:心动不如行动。昨晚的失眠不仅仅是以上几点感想,而是接下来我这么做?对我来说,这是实验、挑战也是自我的突破。

我决心要做,以下是写给领导的话:

接手八年级快两个月了,在月考一中,成绩有一定的进步,但我并不满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每一位学生能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我一直思考突破口,张老师的方法,是我临帖的范本。

在接下来的实施中,一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实验之初,马上就要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的成绩是否有一定的波动;实验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理解。还有很多,现在预想不到而在实施时出现的问题。

但是我坚信,问题一定有解决的办法。恳请领导的支持。

写在感想后面的话,如有不当之处,只当没说:

我听了几十场讲座:任何一场关于教学改革的,都是用两考的成绩来证明教学改革的成功。在这个“竞争激烈,一职难求”的社会,“分数、两考、高学历”把学生和家长逼成这样,不是某一个单位或某一个人能改变得。不能改变国家和社会,就从改变自己做起。张老师做到了,把发展学生能力的高效课堂与完善基础知识的传统课堂完美的结合,两者兼得,成功了。一位聪明的老师。

严方海

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好的教育从不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学校支持一切形式的教学改革,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办的更好!

邓启真

篇3:聆听讲座感想

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 两位青年教师的研讨观摩课及其专家点评; (2) 全国六大片区各推荐一位特级教师进行教学展示; (3) 教学设计获奖代表的展示与交流; (4) 专家报告:《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三天里几位特级教师的精彩展示和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点评, 至今仍在耳边回绕;所有的掌声记录着大师的风范、优秀教师的风采和论坛交流中的点滴感动;伴随着又一次的成长, 记载下我的收获, 与各位分享。

一、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浙江省的两位青年教师为与会代表分别献上了“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两节研讨课。这两节课生动鲜活、教学手段新颖, 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随后, 刘恩山教授精彩的点评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常反思的四个问题更是发人深省。问题一:进入本节课之前, 你对学生的了解 (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的了解) 有多少?问题二:在教学设计中贯穿的主线是什么?问题三:本节课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是怎样的?问题四:能否用一两句话描述学生通过你的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刘教授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内涵。教师只有对学情进行深入的分析, 才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 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发展的教学方法;而强调贯穿的主线是要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形成高度一致的整体;明确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目的是将网状的知识结构变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的线性结构, 教师可帮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建立知识框架;而最终只有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这一节课的收获, 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这也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学生的活动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正如朱正威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的, 此次全国参评的数百份教学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改后各省市对新课标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活动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学生活动更加多样化。

年会上来自全国六大片区的特级教师代表更是现场示范,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其中天津塘沽中学的特级教师孙国华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如, 细胞真的有细胞膜吗?用什么材料能得到细胞膜?怎样得到红细胞的细胞膜?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制备细胞膜?细胞壁为什么不是系统的边界?这些问题环环相扣, 逻辑清晰,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该课中利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学会整理资料, 学会团队合作。同时, 孙老师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 学完这节课后, 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你对细胞膜的结构有何想法?教师畅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创设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内自由驰骋, 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汪训贤老师则为我们展示了该校在课内外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 积极搭建学生活动平台的鲜活案例。学生通过自制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模型等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校园开辟“开心农场”, 利用所学的知识种植各种植物、自制植物标本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学生利用寒暑假在教师带领下开展野外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等等。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三、新课改贵在创新

我们的教科书是在课标基础上的创新, 而教科书具有普适性。因此, 教师需要用好教科书, 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和再创造。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应该各有千秋。而创新的着力点事实上很多, 有待于教师慧眼的发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当地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例如, 一些地方性的疾病。又如, 江西南昌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杨学珍根据该校学生基础较好, 求知欲强的特点, 查阅相关信息编写了教材中没有而学生极感兴趣的生物学资料作为背景知识供参考学习, 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包括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先进的教学仪器的应用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在本次年会中浙江省教师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这一节的讲授中, 当两组学生对观察的结果产生质疑时, 及时使用教学显微镜将图像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 从而指导全班学生分析、讨论, 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视度和教学效果;此外, 教科书中所涉及的部分实验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篇4:聆听杜亚雄民族音乐学讲座感受

一、上半场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整个讲座开始。杜老师先讲述他和贵州的情缘,他以前来过贵州做田野作业,对贵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有好几篇文章都有涉及到贵州的少数民族音乐。杜老师距离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他今天讲的主题是“民族音乐学在国外的最新发展。”他说,讲到民族音乐我们必须讲一下民族音乐学的概念。什么是民族音乐呢?有的人在窃窃私语,我当时好想站起来回答,只是胆子太小。有个男生站起来回答,但不全面,杜老师进行了补充,什么是民族音乐学呢?最早的民族音乐学不叫民族音学,叫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民族学和“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实地调查的方法。“好”字“坏蛋”“对不起”去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宗教、习俗、信仰等等。音乐学就是从音调中的文化背景去看音乐的特征、去看民族的风情、到当地去感受它的民族风情。杜老师用最简单明了的话,概括民族音乐学的概念。

他结合自己最近在国外学习和田野调查的一些例子,指出国外的一些学者。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用住居式的方法到当地生活几年时间。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去做调查。并强调,田野调查是学习民族音乐学唯一的方法,也是民族音乐学区别其它学科最本质一个特点。这让我想起了,艺术来源与生活,我们的民族音乐更是如此。调查也不是一帆风顺,杜老师在调查中也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语言,他曾经在甘肃省裕固族地区做田野调查。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如今他学会说裕固族的语言,并且能用方言来演唱裕固族的民歌,现场还演唱了裕固族的民族,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达到高潮。我自己是苗族,会说苗话,也会唱苗歌,我都自叹不如,一个局外人,能够这么执着对民族音乐学的热爱,学会他们的语言,对一个局外人来说很难,用它来演唱歌曲,这更是难上加难,杜老师也强调语言是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容易接近民族音乐的本质。

二、下半场

音乐不仅可以代表一个民族,还可以折射一个民族的文化。他还说学习民族音乐认同作用很重要,不管做什么。不管哪个民族。他们都自己独特的一面,民族音乐没有好坏之分,他举例苗族飞歌、侗族的侗歌等。要求从不同的民族音乐中去找灵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古琴,它是属于文人音乐,以前最流行的琴社是西湖琴社,要善于的发现其中的隐藏着音乐元素。西方民族音乐现在也发生了变化,已经出现了音乐工业和大众媒体。现在和过去的部分音乐已经变成了商品,要让更多的人去听同样的音乐。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和对策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民族音乐学已经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民族音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有城市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他希望,住在城市,可以研究城市民族音樂,因为好多农村人往城里发展。于是把农村的民族音乐带到城市,并与城市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产生出新的民族音乐,这样的研究会很精彩,也很新颖,也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讲座完了,杜老师很有礼貌的说一声谢谢。提问时,让我印象深刻是:“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关系?”杜老的回答:“它们是不相等,但是有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从它们的词义和被提出的文化背景及其生成的环境来看,这两个不同名称所代表的是研究范围相同,但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有所不同的两个学科。

三、结语

篇5:聆听讲座有感日记

不比起点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

DD题记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在别人眼中,他拥有上亿的资产,是人生的赢家,但成功的背后,则是他远大的人生追求和不懈的追梦征程。

今天下午,我有幸在多媒体上聆听了他近期的一次讲座。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现状毫不满足。”

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什么让俞敏洪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变成了企业市场的EC0,正是他对生命的热爱,他想活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不是拘限于小山村里,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是他对自己拼搏而定下的目标。第一次高考他的英语成绩很差考了33分,第二年高考,英语55分,第三次高考,他以英语90分的骄人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以后的人生,正如他期盼的那样。精彩出色,他终于由丑小鸭蜕变为一只洁白光亮的天鹅。

生命是一种过程。俞敏洪的传奇故事,将会影响我一生的价值观,不要满足于现状,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宏观未来,遥望远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坎坷中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否则,我们将如同一颗生埃般溧落、埋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篇6:聆听黄教授讲座有感

6月4日上午,作为国培学员的我有幸聆听了教育硕士、湖南省继教中心主任黄佑生教授主讲的《守望道德星空》的主题讲座,黄教授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用典型的案例生动地讲述,把新时期师德规范与践行策略深入浅出地讲解,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黄教授提出的教师要有信仰给我印象深刻。确实,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物质社会中,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信仰的缺失,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树立且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可以改变一个个学生及家庭,我们要努力去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黄教授提出的要敬畏生命,我也很认同,是的,每个孩子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都很不容易,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因此,作为长者、作为老师,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用心呵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让他们有一个烂漫而又多姿多彩的童年。虽然现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大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能力,这也给了老师许多无形的压力,但老师还是应尽可能给孩子温暖,尽可能给予帮助,关注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燃起孩子对生命的热情。

黄教授的讲座非常精彩,使我更加明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师德践行的情感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特殊”的学生,比软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他们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师、乐道”。

篇7:聆听魏书生讲座心得

有幸聆听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关于【引领教师智慧成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 浅。

魏老师的讲座 用风趣幽默、简洁淳朴朴的语言,而不是华丽豪迈的词语,用谈心的语气而不是说教的方式,他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但这些普通的事例,却蕴含了教育的大道理。为我们揭示了他数十年潜心研究的教育理论。他所总结的“六步学习法”和学生自我管理班集体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去搞好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刻地领会和反思。

我认为魏老师教育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按他的话说,也就是守住。他守住了我国教育者们几千年以来总结积累的“以人为本”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不论在他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都深刻地体现出来。在他的课堂中,营造了师生互动、互助的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习”的积极愿望。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后,教师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学生在掌握了方法后,接下来是自检、他检、师检等检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作用。他常常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培养自学能力的信心,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教师的愿望,也成为学生的内在要素。

在教育教学中,魏老师非常重视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认为,为了服务学生,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而是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每天学一点,每天进步一点,从基础抓起,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之间架设桥梁,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世界而只在大纲中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在实际教学中,魏老师践行了他的教学观。他和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探讨教学方法,让学生为自己留作业、批改作业。这同时也反映了魏老师的教学民主思想。

在在魏老师的教育思想中,科学和民主是精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魏老师的教育理念之中。科学的手段是以人为本。他提倡授人以渔而非鱼,他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过程,这就是科学,并且是最普通而朴实的科学。

魏老师特别强调教师的自强和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自强,要管好自己。通过管理自己的心,才能了解学生的心。通过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且要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管理好自己,发现自己的上进心、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守住自己的快乐园地。

我认为魏老师之所以成功,还在于他身上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他凡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必先做到。这正是一个教育家所具有的为人师表的风范。魏老师不仅具有让人敬仰的教育智慧,而且具有一颗热爱祖国教育、热爱学生学生的博爱之心。这尤其体现在他对待成绩差的学生的态度上。

魏老师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学生之间有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学,每堂课、每天都能学一点,逐渐提高学习成绩。魏老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在当今以分数论学生的时代尤为难能可贵。这充分体现了他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篇8:聆听讲座感想

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两位青年教师的研讨观摩课及其专家点评;(2)全国六大片区各推荐一位特级教师进行教学展示;(3)教学设计获奖代表的展示与交流;(4)专家报告:《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三天里几位特级教师的精彩展示和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点评,至今仍在耳边回绕;所有的掌声记录着大师的风范、优秀教师的风采和论坛交流中的点滴感动;伴随着又一次的成长,记载下我的收获,与各位分享。

一、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浙江省的两位青年教师为与会代表分别献上了“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两节研讨课。这两节课生动鲜活、教学手段新颖,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随后,刘恩山教授精彩的点评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常反思的四个问题更是发人深省。问题一:进入本节课之前,你对学生的了解(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的了解)有多少?问题二:在教学设计中贯穿的主线是什么?问题三:本节课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是怎样的?问题四:能否用一两句话描述学生通过你的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刘教授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内涵。教师只有对学情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发展的教学方法;而强调贯穿的主线是要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形成高度一致的整体;明确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目的是将网状的知识结构变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的线性结构,教师可帮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建立知识框架;而最终只有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这一节课的收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也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学生的活动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正如朱正威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的,此次全国参评的数百份教学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改后各省市对新课标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活动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学生活动更加多样化。

年会上来自全国六大片区的特级教师代表更是现场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其中天津塘沽中学的特级教师孙国华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如,细胞真的有细胞膜吗?用什么材料能得到细胞膜?怎样得到红细胞的细胞膜?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制备细胞膜?细胞壁为什么不是系统的边界?这些问题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该课中利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学会整理资料,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孙老师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学完这节课后,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你对细胞膜的结构有何想法?教师畅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创设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内自由驰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汪训贤老师则为我们展示了该校在课内外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积极搭建学生活动平台的鲜活案例。学生通过自制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模型等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校园开辟“开心农场”,利用所学的知识种植各种植物、自制植物标本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学生利用寒暑假在教师带领下开展野外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等等。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三、新课改贵在创新

我们的教科书是在课标基础上的创新,而教科书具有普适性。因此,教师需要用好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和再创造。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应该各有千秋。而创新的着力点事实上很多,有待于教师慧眼的发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当地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例如,一些地方性的疾病。又如,江西南昌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杨学珍根据该校学生基础较好,求知欲强的特点,查阅相关信息编写了教材中没有而学生极感兴趣的生物学资料作为背景知识供参考学习,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包括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先进的教学仪器的应用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本次年会中浙江省教师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这一节的讲授中,当两组学生对观察的结果产生质疑时,及时使用教学显微镜将图像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从而指导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视度和教学效果;此外,教科书中所涉及的部分实验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聆听专家讲座如沐春风,欣赏大师课堂如饮甘泉,感悟教育真谛,同时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幸福。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篇9:聆听作家莫言的讲座

黄云香

那年,我有幸亲临现场聆听著名作家莫言的讲座。莫言结合自身实际,畅叙读书故事,传授文学创作经验,让人颇受教益。

莫言对文学创作可谓见解独到,他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在创作初始阶段,可以多模仿一些其他前辈的创作,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学成之后再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二是,在写作上要注重细节的描写,用准确、朴实的描述代替空泛的形容词;三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全神贯注,把个人的情感灌入文章,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言走上讲台,主持人指挥搬上桌子椅子放在讲台中央,莫言站在讲台侧面演讲台的位置说:“我还是站着讲吧,长的太胖了,坐着也很不舒服的。”听众席爆发出一片笑声。莫言的幽默感,一下子拉近了听众的距离。

聆听莫言的讲座,有如读他的小说一样,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无所拘泥的结构里,以及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都可以读起的奇妙鲜活的语言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陷进莫言式的语言波浪,仿若置身一个从不曾存在过的精彩斑斓的世外桃源。

莫言几十年来的写作,几乎都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的,他特别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记得莫言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忏悔?”可见“忏悔”二字,是莫言针对众多社会问题最重要的反思结果。

演讲中,莫言客气地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热心读者来听我的讲座,我很感动。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大家都很忙,还来听我讲文学。”莫言的一番话,除了流露出真诚的感激之情外,还让人看到了他谦卑的一面。从花甲之年的白发长者,到刚届而立的青年,对于莫言的讲座,听得人心入肺。

讲座结束的时候,有几个文学爱好者的提问卜分雷人。“创作的时候,一天吃几顿饭?我一天吃5次”。莫老先生说:“吃的太多恐怕影响写作,因为血液都流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顿时,又引来现场一阵笑声。

听完讲座,从礼堂出来后,我的心情许久未能平静,而作家莫言的内心也似乎一直都未安宁,他如同他所崇敬的马尔克斯一样,在探究人类精神世界里最夸张的那一部分,据说那是灵魂的所在。

篇10:聆听大学人文科技讲座有感

转眼间已经大四了,临近毕业,走在校园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丝丝离别的伤感在校道中弥漫,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我的大学生涯即将要写上句号了,当初稚嫩的我踏进广技师的情景还仿佛历历在目,好多人总是评论说这学校的面积太小了,不符“大”学的名号,但是我这个人比较乐观,不会在意学校面积是否符合“大”学名号这种问题,因为我是来上大学的,不是来上“大”学的,正所谓古人有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精彩的大学生活,而现在也依依不舍地迎来了毕业季。回忆起这四年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太多令我难忘的人事物,其中不得不说的就包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讲学厅外等候入场以及站着听完讲座后拥挤地离场的情景。

常听一些人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的缩影,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能力以及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形”。通过大学四年的生活之后,我明白了这些人这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大学的生活真的是可以树立填补人的三观,并影响其一生。一开始进入大学校园时,是刚刚从压抑的高考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犹如从地狱突然到达天堂的感觉,觉得一切都太自由了,自由到自己无法突然间适应这种巨变带来的冲击,所以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一开始十分地迷茫,没有人会教你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一切都得自己独立完成,这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和焦虑不安,还好那时候学院组织了辅导员对我们新生进行了心理辅导的讲座,组织开展一系列关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有指导性思想的讲座。听着老师讲关于生活、情感、人际交往、未来等等的一些话题,也情不自禁的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然后三省吾身而后行,这令我受益匪浅。

转眼间大学时代的讲座就要离我而去了,总的来说这几年我在讲座中的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轨迹,有的人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的人牢骚满腹,总以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但是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的不同呢?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客观因素,而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客观困难的确存在,但关键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还是回避困难、在困难面前放弃,这便是一个态度问题。现在我们即将告别青青校园,步入社会,重新面对人生的另一挑战,或许道路不一定那么平坦,但是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不为困难所吓倒,一定就能够战胜困难。

二、为人处事要时刻保持谦逊的作风。四年的时光,在这属于我的校园中,听过的讲座内容逐渐也随着时光的消逝慢慢淡出我的脑海,但是依稀还记得曾经的某一次讲座是讨论学习这个话题的。从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整个过程都在不停地学习,人的生命太渺小了,而世界又是那么的大,我们只有不停的汲取生活中的养分,才能够不停地增长见识以面对这个足够强大的世界。而当今的社会正在快速地发展当中,如果想要在生活面前做一个强者,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习不同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现在,经过大学四年的洗礼,我们这群学生即将转变身份投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虽然学生时代的生活将要进入尾声,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学习也就此宣告结束,步入社会中等待我们去学的知识更多,我们更要时刻保持谦虚、虚心的求学态度,活到老,学到老。

篇11:聆听专家讲座 促进自我成长

7月24日——7月29日,我有幸去了“天府之国”——成都,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研员、骨干教师教研能力提升与实践策略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虽然只有短短5天的培训时间,但我聆听到了知名专家龚雄飞、游永恒、陈大伟、刘大春、王立军、龚春燕的讲座。六位专家从教研转型、构建高效课堂策略、课堂观察策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教课研指导、教育、教学评价策略不同的领域,向我们阐述了他们多年来积淀、总结出的成功经验。通过聆听专家们的讲座,对我来说不仅有思想上的洗礼,还有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荀子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尽其难。”在5天的培训中,龚雄飞(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重庆市领雁工程专家组成员,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兼实验中学校长,全国模范教师,特技教师)院长讲到的“学本”教学和刘大春(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成都市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团核心组成员)院长讲到的“项目研究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从他们的讲座中我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与学生的转变,看到了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对接,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与家长交流的语言关乎到学生的成长,关乎到我们教育教学的成败。

一、龚雄飞院长讲座解读及我的思考

龚院长通过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育教学与办学管理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学校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学本教学”,即建立卓越课堂,它倡导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导、互助展评;三大特征,即先学、互助、展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和体验中心的核心观念。他的解读给在场所有老师带来思想上巨大共鸣的同时,也为我们构建高效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结合目前我们课堂教学实际,深入反思龚院长所提出的观点,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就自己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这样的改革方向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即从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教学中倡导先学后导的模式。先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习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是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这也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所在。龚院长同时提出了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自主学习的工具。尤其要注重解决好自主学习的工具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这个自主应当包含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自主,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上的自主,我们对学生都会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写会生字、写出课文主要内容等,学生完成时借助的是《英才教程》《奇迹课堂》,这样的自主学习对学生思维的牵动性不强。龚院长在学生自主学习工具性选择上提出了导学案的实用。在前面的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也尝试过,但考虑到编写、打印的难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使用。关于导学案的使用,龚院长给我们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导学案的开发原则是功能导学化,即要做到导学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在导学案的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其使用泛化和功能虚化两大误区,要强化导学案的自学引导功能,要将习题化导学案改为问题化导学案,将学案的后侧性检验改为前瞻性引导。龚院长最后指出,课堂中只有做到让学生充分的自学,合理的互学,深度的展学,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二)学本教学的系统变革。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型:从教师到导师;二是教学方法的转型:从教学到导学; 三是备课方式的转型:从教案到学案;四是评价视角的转型:从评教到评学;五是研修重心的转型:从研教到研学。

(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中写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对合作学习优势的体现。龚院长在讲座中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并且指出,要想把合作学习做实,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作用,我们必须把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回想自己的课堂,我们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到底有多大,真的向专家所言,我们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只是课堂中学生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此,龚院长给我们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三种有效方式——知识互查式合作、活动互助式合作和问题互解式合作。对合作问题的设计,首先是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其次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问题要具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积极性,最忌讳的就是问题设计如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三种合作方式的运用均需明确分工、强化成员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在合作学习交流中,一定要做到组长主持,有序交流。弱者先将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保障,人格的尊重;中者补充,优者总结,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再提升。倘若优者先讲,那我们培养出的只是凤毛麟角的学霸,而放弃的是更多学生的成长。在合作学习中,注重补充、纠做和总结,因为补充是把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做亮,纠错是把“误点”做对,总结是把“弱点”做强。如果我们能够把合作学习用好,就有利于矫正传统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固步自封的缺陷,倡导竞争中的协作,改变畸形的竞争文化;有利于弥补教师群体化教学所带来的辅导不足与指导不力,确立学生是最大教育资源的新理念,形成“点对点”的精准帮扶机制与管理格局;有利于改变传统讲授型课堂的教师主讲、学生接收、生生独立的局面。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起到助推作用。

二、刘大春院长幽默风趣的讲座让我们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之大。

刘院长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情并茂的体态及现实版的事例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老师,培训的老师时而笑声不断,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回想自己的曾今,他的讲座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与学生、与家长之间交流的误区。

(一)语言的魅力。从某校校训“习惯很重要”改为“习惯很重要哦!”,交通规则的“亲,请避让行人哦!”在和朋友、同事聊QQ、微信时的称呼“亲”,完了缀个“呵呵!”“3+X”语言“您好,谢谢,请”等,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如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它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建立愉悦、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的很好。学生帮我们捡了粉笔,别忘了说声“谢谢”,不小心碰到学生了说声“对不起”,学生向我们问好时别忘了说声“你好!”用我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教育他们,那同学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会如此融洽。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彬彬有礼之人。

(二)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都说老师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应该都没有这样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喜欢我们,我们必须尽力的去做。就像刘院长说的:“我们很难伪装喜欢他们,但可以假装喜欢他们,假装久了,也就真的喜欢了。”这种喜欢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还会鲁莽吗?尤其是看到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习惯差的学生,批评时还会口不择言吗?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他们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应当舍不得用过激的语言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才可以抹去老师和学生身份上的差距而缩短心灵间的距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高大的,需要仰视,作为老师,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俯下身子仰望学生,那样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更多的闪光点,才会更喜欢他们,我们之间的距离才会更小,教育教学效果才会更好,也才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防多使用“询问式”、“体谅式”、“认同式”、“选择式”、“回避式”、“模仿式”言语,这样必能事半功倍。

篇12: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德育魅力

义县文昌宫小学 杨东慧

九月丰收的季节,有幸参见了由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沈阳市书生教育书院主办,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局、辽宁省实验学校沈北合作学校承办的“班主任工作与学校德育创新专家报告会”。

此次我们十名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培训,目的为更新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思维的创新,不断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素质的德育管理、班级管理队伍。为期两天的培训,我们聆听了三场高强度的报告会。主要内容有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老师的《自育自学的基本理念和操作原则》;盘锦市魏书生中学校长吴现新老师的《学校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理论和策略》;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张国宏老师的《班主任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基本策略》。

三位主讲老师风格迥异,有的从理论的视角谈论德育工作,有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亲历的一些鲜活的事例阐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获得全场掌声与喝彩,吴现新老师运用大量实例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学校德育技巧;张国宏老师的使我认识到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三位老师可谓中国教育阵地上的常青树,是教育的领航者,虽然经历了数年的风霜雪雨的洗礼,却依然挺拔伟岸。他们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实践经验犹如旗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我们深刻的感悟到职业责任、家庭责任都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下面我想谈谈听魏老师报告的体会:朴素精干的魏老师那幽默诙谐,精当干练的语言,那睿智的思索,精辟的见解,如磁石般深深吸引了我。随着他侃侃而谈的演讲,我时而凝神静听,若有所思,时而开怀大笑,由衷佩服他平常人不具有的爱心,佩服他民主和科学地管理班级模式,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得我们学习效仿。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在教育实践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老师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是魏老师制定班规的原则。让学生管理好自己,班级就容易管理了。魏老师轻松地说,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是他的三头六臂。

在我当班主任的日子里,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全员参加的原则,不管是什么活动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班干部是班主任得力的助手。每到开学,班上就举行班干部竞聘制,由孩子们自己推选出责任心强、做事认真、思想好、对自己要求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具体分工,让他们明确具体的职责,并教会他们工作的方法,知道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在一周一次的班会上,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就及时在班上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工作有失误时,就细心的引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克服缺点,树立信心。个别事情放心、大胆的让他们去做,信任他们,支持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能力。班上的大小事情学生都能自主解决,如装饰班上的班级文化、安排值日、大扫除、办板报,他们都能做的有模有样。即便是老师不在的时候,小干部们也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管理好班级各项事务。同学们都想为班集体出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为他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思索“中创新。一个教师,只要真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学生也将受益终身。工作原本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学生是那么可爱!爱生活、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只有播下爱心的种子,才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知识,学做人。如果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奋斗的快乐,我们的能力不也就发挥到极致了吗?感谢生活,感谢学生!我会把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

上一篇: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论文下一篇:apqp管理管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