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作文

2024-08-13

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篇1: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作文

看完莫名的震撼。原本有着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斯朱兰,年近不惑之时选择抛弃一切去追求自己画画的梦想,自私又纯粹,可憎又可敬,如此决绝义无反顾。他血液里强烈地渴望一种放荡不羁的旅途,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使他选择一种更惊险的未知生活。

让斯朱兰着魔的是一种热切的创作欲,叫他不得安宁,逼他为了创造美东奔西走。他是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圣地,那心魔对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为追求真理,他们宁愿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斯朱兰就是这种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一开始,我发问自己他是天才吗,可大部分天才命运的最终都不好。我用自己狭隘的世俗观念去理解了六便士,猜想了一个看到月亮的天才的结局。他让我想起功成名就特立独行的偏执狂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而读到结尾,斯朱兰在病痛挣扎中完成了自己最杰出的画作,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为这幅画做准备,随着作品的完成,那饱受折磨的孤僻灵魂终于安歇。他愿意死,因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我突然想,梵高为什么要割耳朵,海明威为什么会自杀,尼采为什么疯了?

人生来孤独。现实的生活里,是否我们自己也有过那样的时刻,被魔鬼抓住了灵魂,愿意带着那份可贵的狂热尝试去追逐内心向往的光明?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似乎,这也没什么不好。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把梯子,也需要几把刷子。艺术即生活,生活本艺术。

篇2: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作文

可我一句脏话没说,我对这个人的种种恶行竟然不可思议的保持了理解。

我理解,却不原谅,因为我是个俗人,是生活在现实泥淖中的人,没有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斯特里克兰在好友斯特洛夫的救助下才活下去,他却极度嫌弃自己这个其貌不扬、画作平庸的好友,这和水面优雅的荷花讨厌滋养自己的淤泥一样不可理喻。

真理总是带着污浊的,美也是。当那些高洁的人都在迷恋月光的时候,我却想低头捡起脚下的六便士。即使我会被抬头追求月光的人鄙夷浅薄,会被忙于收集便士的人嘲笑虚伪。

我没有嘲笑他们,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用道德的眼光去评判,所以我说,对任何人的生活态度,我虽不一定赞同,但理解。

我是个俗人,一直坚定地认为任何理想都应该根植于现实,先有经济基础才有更气派的上层建筑。

换句话说,我容忍理想与追求含有现实的杂质,因为我不是斯特里克兰那样的天才,也不是他的第一任夫人那样的精明人才。

篇3: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作文

一、相似的生活经历造就精神的契合

众所周知, 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人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毛姆和叔本华也不例外。

第一, 孤独的童年。叔本华1788年生于波兰但泽 (今格但斯克) 。父亲是个相当成功的商人, 后来给叔本华留下大笔财产, 使叔本华一生得以过着富裕的生活。母亲是当时小有名气的作家。但是, 父母亲十多岁的年龄差距以及性格的差异让他们的夫妻感情并不和睦。自小富裕但是孤单的生活环境给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埋下了种子。在叔本华十五岁的时候, 父亲去世。父亲的死给他的打击很大, 而他的母亲, 在其父去世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新的情人, 这也是叔本华所无法接受的。叔本华这一生与他母亲的关系都极端恶劣。可以说, 他从未得到过母爱。

毛姆, 作为英国著名的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 也有非常不幸的童年经历。他的侄子罗宾·毛姆在传记《盛誉下的孤独者》中就曾说过:“威廉早年的生活对他这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给他后来的一切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八岁的时候, 毛姆的母亲因病去世, 这是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他64岁时出版的自传性散文集《总结》 (1938) 中, 他曾写道:“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 非常不快乐。每晚我都会梦见我在学校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一醒来我就会看到自己仍与母亲一道待在家里。五十多年过去了, 她的死仍是一种未曾痊愈的伤痛。”两年之后, 他的父亲也去世了。毛姆由法国送往英国的伯父家。他的伯父亨利毛姆是一个冷漠虚伪的牧师, 为人自私并且爱财如命, 对毛姆冷酷吝音。后来, 毛姆被送往坎特伯雷皇家公学, 遭受了更为不幸的境遇。由于遗传了父亲矮小的身材, 而且有很严重的口吃, 他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与辱骂。总而言之, 不幸的童年都对叔本华和毛姆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 叔本华和毛姆都喜欢旅行。在年少的时候, 叔本华随父母一起环游了整个欧洲, 包括比利时、法国、瑞士、德国、英国等等。毛姆则更甚, 他从欧洲到亚洲, 从西方到东方, 都留下过毛姆的足迹。他的众多作品都有异国情调, 包括《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彩色的面纱》等等。并在旅行的过程中, 都直接或者间接地目睹过人间惨剧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更加加深了他们思想观念当中的悲观主义倾向。

第三, 他们都度过了孤独的一生。孤独来源于两个层面, 一个是生活经历上的孤独, 另一个是精神上的孤独。就生活经历而言, 叔本华一生离群索居。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与母亲的情人打了一架之后, 便再未见过他的母亲。两人之间只有零星的书信往来。他曾与一名叫做Caroline Richter的歌剧演员相爱, 但是从未结婚。在他四十三岁的时候向一名女子Flora Weiss求婚, 但遭到拒绝。1860年9月21日, 叔本华一个人孤独地死在了自家的沙发上, 旁边还有一只猫。毛姆也好不了多少。他只结过一次婚, 随后离婚, 与前妻关系恶劣。终身陪伴他的是一位叫做“哈克斯登”的美国男人。就精神层面而言。直到叔本华七十岁的时候他的哲学体系才被人们所熟识并且广泛接受。同样, 毛姆在文学圈的地位也一直备受质疑。大部分批评家认为他只是“二流作家中的一流”。

二、意志的奴役, 痛苦中的挣扎

毛姆初次接触叔本华, 应该是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求学期间 (1892~1893) 。他曾在自传性小说《人性的枷锁》中, 写到了自己曾经第一次阅读叔本华哲学时的感受。“那年冬季, 他作了一系列有关叔本华的相当出色的讲座。菲利普学哲学正是由此入门。他的头脑注重实际, 一接触抽象思维就如堕烟海似地惴惴不安起来, 可是他在聆听完验哲学的专题报告时, 却销声敛息, 出乎意外地入了迷, 有点像观赏走钢丝的舞蹈演员在悬崖峭壁表演惊险绝技似的, 令人兴奋不已。这一厌世主义的主题, 深深吸引了这个年轻人。他相信, 他即将步入的社会乃是一片暗无天日的无情苦海, 这也丝毫不减他急于踏入社会的热情。”。传记作家泰德·摩根曾指出, 对于毛姆来说, 叔本华无疑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体系当中, 作为本体的意志是第一位的, 最原始的, 理性只是派生的, 只能认识表象世界, 无法认识意志本身。叔本华的意志是悲剧性的。在他看来, 人受到意志的奴役, 从而只能在无止境的痛苦中挣扎。《刀锋》之中艾略特对上流社会社交圈的热衷, 伊莎贝尔对于物质世界的痴迷, 索菲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的沉溺, 以及《月亮与六便士》中勃朗什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的痴迷, 都造成了各自人生中无法挽回的悲剧。他们都对意志进行肯定, 成为意志的奴隶。人对意志的追逐也就是人的欲望和挣扎所产生的痛苦, 而一旦愿望达到人又会觉得无聊, 于是开始新一轮的追逐, 因此又陷入循环往复的痛苦之中。因为追逐没有最后的目标, 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 没有终止的。

三、意志的解脱

由于意志的悲剧性, 叔本华走上了一条否定意志的道路。然而, 否定只是手段, 目的是肯定, 否定成为了在表象世界获得自由意志的唯一途径。叔本华否定意志的手段有两种, 一是通过艺术, 二是禁欲。在通过艺术到达否定意志的过程中, 叔本华引入了柏拉图的“理念”。叔本华的理念接受了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 理念是个体的标准模式或事物的永恒形式。理念是在时间之外的, 独立于根据规律的, 因而是不变的永恒存在。个体事物则有生有灭, 变动不居。理念不是通过抽象的理性认识获得的, 但却是一个可以认识的客体。理念是在直观中认识到的, 在这种直观中, 主体和客体同一。理念是艺术的对象。毛姆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本是一个股票经纪人, 生活安逸, 家庭美满。有一天, 他突然抛家弃子, 一个人来到巴黎画画。小说中的“我”问克里特兰德为什么要画画, 他回答说“我告诉你, 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 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 他游泳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 反正他得挣扎出去, 不然就得淹死”。在艺术之中, 人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 通过直观直接把握事物的理念。艺术将人从意志的洪流之中拔了出来, 让人感受到纯粹的美的慰藉。在《月亮与六便士》中, 毛姆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了人们看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用最后的生命完成的画作时的感受, “它有一种纯精神的性质, 一种使你感到不安感到新奇的精神, 把你的幻想引向前所未经的路途, 把你带到一个朦胧空虚的境界, 那里为探索新奇的神秘只有永恒的星辰在照耀, 你感到自己的灵魂一无牵挂”。这与叔本华所说艺术是人生的花朵, 是多么的不谋而合。从英国到巴黎再到太平洋的无人的小岛生活, 不仅是斯特里克兰德的自我放逐之旅, 更是一种追寻之旅。在这一路上, 斯特里克兰德备受贫穷与疾病之苦, 没有人理解他, 他也不需要人理解。正如叔本华曾写道的, “从一切美得来的享受, 艺术所提供的安慰, 使艺术家忘怀人生劳苦的那种热情———使天才不同于别人的这一优点, 对于天才随意识明了程度而相应增加了的痛苦, 对于他在一个异己的时代中遭遇到的寂寞孤独是唯一的补偿”。

然而, 艺术对于人的慰藉是短暂的, 暂时的。如果想达到对意志永远的解脱, 叔本华提出的唯一途径就是禁欲。对于他来说, 禁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放弃色欲。因为性冲动是对意志最强烈的肯定。人的生命意志在性冲动中表现得最强烈。因此自愿的彻底的禁欲是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此外, 彻底的禁欲主义还在于自愿造成的贫苦。人通过禁欲主义, 便进入了印度教所说的梵我合一, 或者佛教所说的涅槃的境界了。《刀锋》中的拉里便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战争期间, 拉里是一名飞行员。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这对拉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开始思索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退役后, 他没有参加工作, 也拒绝去大学上学。他一个人去了巴黎, 在那里研读了各种哲学和文学的书籍。“我看了很多书, 一天总要看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我去巴黎大学听过课。我认为, 我已经把法国重要的文学作品都看了, 我而且能看拉丁文。与伊莎贝拉分手后, 拉里开始了流浪的旅程, 从法国到德国到荷兰再到印度最后回到美国, 在这一场有关灵魂探索的旅程当中, 拉里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完善之路, 也就是一条逐渐通往“无欲”的道路。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最好的善报要留给最高尚的行为和最彻底的清心寡欲”。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以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为例探讨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哲学与毛姆小说创作的关系。海明威曾说, 如果你想要一个人成为作家, 就要给他一个不幸的童年。叔本华和毛姆在人生经历上的趋同, 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思想上的相近。对于毛姆小说文本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 对毛姆产生过影响的哲学家绝不仅仅只有叔本华一个人, 然而批评界对于毛姆小说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一直有所忽视。因此, 笔者希望以此拙作抛砖引玉, 以期有更多的佳作来探讨相关话题。

摘要:叔本华非理性的意志哲学对毛姆的小说创作影响颇深。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世界的本源。意志具有悲剧性。因此, 必须通过对意志的否定来获得解脱。否定意志有两条道路。一是艺术,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二是禁欲, 比如《刀锋》中的拉里。

关键词:叔本华,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

参考文献

[1] .Maugham, W.S, Of Human Bondage.New York:A Bantam Classic Book, 1991

[2] .Maugham, W.S, The Moon and sixpence.London:William Heinemann.Ltd, 1980

[3] .Maugham, W.S, The Razor's Edge.New York:Doubleday Doran&Co, Inc, 1944

[4] .Maugham, W.S, The Summing Up.London:Pan Books Ltd, Cavaye Place, 1976

篇4: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利用隔离的这个空档,不太艰难的读完了这本书。这是除了课本外为数不多完整读完的书。

我是先看了书评才开始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理想与现实之间会有一场艰难的角逐。同时我也是在对未来生活和人生迷茫的心理状态下打开这本书的,好像是想去书中寻找答案,遗憾的是抱着目的去做某件事大多数情况会不尽如人意。不过也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态度,比如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和亚伯拉罕医生毅然决然的选择。这也是我之前不能接受的,可能也会被人们认为是不符合社会规则的吧。读完这本书,愈发觉得这个“文明”社会是条条框框,方方正正的,我们的生活是要按照轨道向前行驶的,这应该是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吧,这也是我们的社会的进步。

匆忙赶路的人们读完这本书,会让人停下来再次思考我们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可能就是可以冲淡一些人们世俗的眼光,稀释一下人们功利的心。

篇5: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曾经是一名证券经纪人,生活安逸但又乏味,在他38岁的时候,毅然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开始了孤独的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与凡高、塞尚齐名的巨匠。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英国作家毛姆,由此诞生了这部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和高更一样,精神是自足的,谁也无法阻挡他追求梦想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止他为高贵的艺术和崇高的灵魂献身。

作者毛姆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也是最懂人性的作家,读他的小说,会不由自主地发现自己,剖析自己,因此他也被称为“人世的挑剔者”。毛姆起这样一个书名,其实也是饱含深意的:月亮,高高在上,它象征着灵魂和理想;而便士随处可见,象征着物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人生最大的冲突。人的一生是应该高高抬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还是应该默默俯身去捡拾地上的硬币呢?

对于现实和理想,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人生是不能太过安逸的,因为安逸就像是慢性自杀,他会让你的灵魂不再跳动,会白白耗尽你旺盛的生命力。就好比那个温水当中的青蛙一样,还没来得及反思自己的处境,短暂的一生就结束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罢。

上一篇:初二梦想题材的满分作文下一篇:空巢老人问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