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2024-08-16

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通用8篇)

篇1: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浅谈我国民众对反恐的认识及其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民众对反恐的认识,以及提出了对抗恐怖主义的一系列的措施,只有强烈打击恐怖主义,增强国家和民众的意识,让国家与人民的安全得到更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恐怖主义反恐意识危害

打击 应对措施

一直以来,恐怖主义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制造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美国的“9•11”事件更是使恐怖活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

一、我国恐怖主义的现状

当代恐怖主义一般的表现形式为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意在达成宗教、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民众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一是恐怖主义的恐怖活动日趋政治化,常常以分裂国家和达到极端民族主义要求为目的;二是恐怖活动主要有秘密和公开两种形式,但具体方式日益多样化,包括爆炸、暗杀、绑架、劫持飞机或人质、施毒、危害计算机系统和公开打砸抢杀等;7月28日凌晨,新疆莎车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经初步调查,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计划周密、性质恶劣的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案发以来,社会各界强烈谴责暴力恐怖分子的恐怖暴行。我国新疆、北京、广州、乌鲁木齐、昆明等地的恐怖袭击事件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给我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

二、民众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对于民众来说。恐怖主义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令人惊慌的,也令人畏惧的。就像2017年6月3日,在英国大选即将举行之际,英国首都伦敦突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近些年来,中国也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国之一。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有国际大背景,也有国内的原因。恐怖活动是一个国际问题,首先是针对西方的,但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恐怖祸水引向中国,利用境内外三股极端势力在中国制造事端。至今,西方政要还不时会见**、热比亚等分裂势力头目。如果说国际大背景难以控制,国内的事情是可以做好的,而且必须做好。恐怖主义的目的就是屠杀平民,并达到将更多人至于恐怖的阴影下。他们不会寻求和平解决方式,所以对于恐怖主义,一是政府坚决打击,二是民众加强反恐意识,别无它法。当然对民众来说,了解一些主要恐怖组织的知识,掌握一些防范暴恐袭击的常识,对提高全民反恐意识、保护人身安全还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家和民众对反恐的应对措施

1.继续坚持联合国在国际反恐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不断拓宽国际反恐斗争合作领域,使恐怖分子无处藏身。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基础仍是双边合作。进入新世纪,我国在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入快车道,其中,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外合作反恐的成功典范。因此,全球性反恐斗争合作仍亟待在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并机制化。

2.构建反恐体系,为反恐提供机制保障。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武警、公安特警和军队为主的一线反恐力量,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反恐力量体系,加强了对反恐怖工作的领导。而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强化反恐战略顶层设计的又一重大步骤。

4.坚持和推广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理念。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手段,加强源头管理,防患于未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出符合中国利益的地区危机解决方案。

5.推行有别于西方的反恐对话和交流。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国家、民族和宗教挂钩,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加强人文沟通,增强政治互信。6.履行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利方面,对举报恐怖活动或者协助防范、制止恐怖活动有突出贡献或作出其他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义务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的义务,发现恐怖活动嫌疑或者恐怖活动嫌疑人员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7.增强反恐怖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发现持护照或假护照活动、从涉恐敏感国家返回、不愿透露真实身份或冒用他人证件、通过非正常渠道出入境、宣扬极端思想和浏览传播暴恐音视频、购买管制物品和制爆原料以及多次前往敏感地点和人员密集场所踩点等人员。8.加大反恐怖教育宣传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反恐怖主义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反恐怖主义意识。面对恐怖袭击事件时不要围观,保持镇定。如有危险,做好个人防护,迅速离开危险区,若无法逃避等,保持情绪稳定,灵活变通,积极自救互救等各类方法措施。加强反恐怖主义宣传教育,使反恐怖主义深入到城镇、乡村,真正打一场反恐怖主义的人民战争。

对于民众来说,恐怖分子越是猖狂,人民群众捍卫社会稳定的决心就越是坚定,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就越是不可动摇。只有坚决反对暴力恐怖行径,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才能维护安定、祥和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1〕《恐怖主义论》张家栋

〔2〕《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赵秉志

黄芳

聂立泽 〔3〕《恐怖袭击离我们有多远》张善明

袁秀凡

篇2: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高三时对政治的疯狂背诵,所以现在学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什么呢?首先,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世界某一局部、某一领域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在目前条件下,所有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当然也是相对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科学水平比较高的阶段,随着当时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如数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又出现了胚胎学等新的学科。自然科学由原来的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分析和加工材料的科学”,以研究自然物质发展的新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当时世界著名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和强有力的论证。再加上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实践: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不断地思考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经验,吸取有关的教训,在大量实践证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他们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基于彻底唯物主义之上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大部分,其辩证法又包括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实现了基本规律与基本范畴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完整、科学、严密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人们认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认真分析,科学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总结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证明了人类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而且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实现正确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认识的归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全过程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几个基本范畴,都在认识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运用得非常充分。所以,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认识和实践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非常科学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绝对不是哲学,而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某一领域的问题上的运用和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又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而且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属于认识范畴,其产生和确立同样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他不断地从

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世界的普遍规律,再把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反过来运用到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反复进行检验,即符合其认识规律,也促进其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伟大学说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诞生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思想本身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类自身的命运。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并实践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自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以后,经济学的发展以此为基点分两条道路进行:一条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主题的发展,代表人物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我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条则是以均衡价格与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机制为主题的发展,其中以马歇尔、凯恩斯及凯恩斯以后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为代表。经济学的发展分别以两个不同基础、不同主题发展起来,各自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与阶段,也都遭遇过不同的命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及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经历了一个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与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包括研究主题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计划经济为主题,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重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不合理及资源配置低效率性的传统阶段转变到了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阶段。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二条道路。一条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另一条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科学价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论,主张全盘西化,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改造中国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长期统治到新保守主义的后来崛起,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到罗伯森的“文化全球模式”等,令人目不暇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其重点。而我国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流的前沿阵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剥夺行为使人们对此深恶痛绝,社会中的有识之士,知识分子如圣西门 傅里叶欧文等人以此即与资本主义种种制度本质相对立的方向来设想更加优越、先进 的社会(尽管是处于空想阶段,但却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正是由于现实中的压迫,人们才渴望没有压迫,这便是社会主义来源的现实存在基础,即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社会意识是具有独立性的,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 即遇见与推测未来,可说明社会主义这一意识产生的哲学基础。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人 即被压迫或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的人,对客观社会现状即生产方式的反映,人的趋吉避害的生物的固有本性,是这种反应不仅仅停留与他本身,而是不可阻挡地转向它的对立

面的模糊而又不具体的改变欲望,或是更进一步的深刻的,即认识、改造这一现状的原理方法等。马克思所提出的对资本主义本质深刻揭示的剩余价值理论还有反应社会历史演变规律的唯物主义史观,为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即其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揭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必然产物。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这样就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肯定了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必然性。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总之,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从而掌握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知识为智慧、变智慧为能力,培养我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作业

学院:文学院 班级:汉语1102班 姓名:唐瑜婕 学号:20112521130

篇3: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 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历史悠久, 对于宗教起源问题, 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 角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 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 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 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 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 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 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 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 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 即神的安排, 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 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 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 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 获得理想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 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 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宗教, 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其作用的二重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些宗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教和传教, 甚至利用宗教谋求利益。比如一些基督教徒在自养名义下, 大肆兴办经济实体, 一些佛教古刹也都成为商品集散地, 有的以寺庙为实体供人参观, 从而获利。但也有一些宗教群体投身于慈善事业, 真正为百姓牟福。宗教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宗教具有群众性, 民族性, 国际性, 复杂性等特点, 我们不能孤立的, 或者单方面看待其作用, 也不能形而上学的对其简单处理, 而应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 结合国家政治的, 经济的, 文化的, 军事的以及其他领域具体实际情况看待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宗教如果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保持其先进性并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就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 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从功能上看,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曾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 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阶级社会中,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只感觉绝望与无助, 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安慰的人们只能追寻理想中的慰藉, 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 聊以自慰。人们只会在现实中受到束缚, 他们的精神领域是不受统治的, 但宗教毕竟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是虚幻的, 不切实际的, 它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现实中的幸福, 它既是可以止痛的药物, 也是可以麻醉人们神经的毒药。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而宗教问题总是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 所以在处理宗教问题时, 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合理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宗教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曲折发展、不断充实日臻完善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数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 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形成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扩充和发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中国,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 而他们对宗教却没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 以至于有了较多的困惑。首先, 他们理不清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其次, 宗教信仰群众规模的不断扩大, 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信仰上存在有神论思想, 对宗教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 还有部分学生对共青团员、党员能否信仰宗教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以及思想根源在当今社会还未完全消除, 宗教仍然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 而我们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 并且加强宗教法律和宗教政策的教育。

摘要:宗教是人类历史特有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起源、本质和发展做了系统的论述, 并从宗教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96~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54页

篇4: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功能 建设 实践

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社会主义的社会体系、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从一般价值层面深入到核心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社会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认识。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习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对其中的含义和寓意之认识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时代的呼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直接地突出出来,是符合规律并提升了认识理念。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有指向性的要求,而且有更为明确的具体要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向、性质、特色、关系等关键性的问题,必须靠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来指。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十七大报告首次亮相的新提法、新观点、新要求。既点出了一个建设的大方向、大途径,又标明了其中的长期和艰巨性。

二、核心价值体系是解决人们精神家园、精神动力,树立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具有以下功能

1、凝聚功能。导向凝聚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什么上,用什么作为旗帜标杆,靠什么目标来吸引人、聚集人,引导党、国家和人民向何处去的方向引导功能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和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旗帜和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动力和精神依托,旗帜就是目标所向、声誉所系、力量所在。

2、主导作用和统筹兼容功能。核心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并决定制度安排、社会运行基本原则的核心理念,具有主导控制功能。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崇尚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不同利益需求的人们之间找到了共同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点:科学发展、良好秩序、共同富裕、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和谐文明。

3、监督作用和感化教育。规范自律功能规范自律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引导、约束特别是自我约束的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是涉及荣耻的行为规范、行为选择和行为评价的道德观。它表达、设定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把握社会前进方向,规范社会生活秩序,规定社会发展目标,从道德层面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等道德信条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通过讴歌真善美,谴责假丑恶,发挥良心、责任的作用,借助人们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等道德修养手段来强化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与家庭美德意识。

三、理论重在实践,贵在实效,在实践的途径、方法上多探讨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的针对性。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思想内容的生动性、真实性。要善于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导向。

2、立足新的实践,不断开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新境界。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转化为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的实际行动。当前和今后,要善于利用时代精神所提供的新的精神资源,积极做好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大文章。要把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道德,适时充实到民族精神宝库中去,不断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增进其时代性,增强其感召力。

3、重视环境影响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创造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必须从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改造入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篇5: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内涵并不十分明确,是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新概括。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轮廓。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 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这个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 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3】。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又作出新的全面阐释,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作出新的提升,大会通过的修改党章的决议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文献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过去有讲过。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则是这次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后作出的新论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首次明确的新思想。过去比较多的是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的提升,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理论创新上讲,它对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身的发展理论、对长期存在的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和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都有重大发展。二是从实践层面上看,它至少有四个特点和优点:科学内涵更具明确性、思想要素更具实在性、宣传解读更具普及性、贯彻执行更具操作性。它对于坚持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从党的历史看,它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发展逻辑所决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无论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经历了由酝酿提出,实践检验,再正式确认的过程。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新的指导思想,乃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之势所必至,实至名归。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 大体上可以有这样的概括。其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即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简言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中 ,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 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 , 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 , 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多次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 继而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次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 就是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 , 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二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一个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在中国怎样进行革命” 的问题;第二个理论成果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重要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潜在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没有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因此,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成果。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反映时代要求。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的特点,从国际国内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大势、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争创发展新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体现时代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使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此,应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课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导;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坚持和丰富这一理论体系必须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应进一步总结我们党9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理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使党的理论建设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总结我们党90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揭示和阐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深入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对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国道路作出科学概括和论述,扩大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第 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篇6: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政治学与行政学

王琦琪

***457

对于每个生长在大陆的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词都不会陌生,仿佛提起政治,无外乎就是这些,以至于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总会被问到政治学是不是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常被我们挂在口头上,但真正能了解它的又有几个人呢?初中、高中的教育只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最先扛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长期的、不求甚解的灌输,甚至让我们对关于“马克思”的一切产生了抗拒情绪。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的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非就是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要辩证的看问题”,殊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试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红色政权是否还会产生,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是否还会燃起,是否还有关于真理的大检验,是否还有现代化的新中国„„不可否认,这一切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让我们期盼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与其他一切哲学相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很好的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如果说一般的哲学学术是意识形态上的幻觉,那么就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粉碎了笼罩在哲学学术上的意识形态神话,并且把自觉地发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任务交给了哲学学术。而其本身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理论为导向,立足于现实生活,解决发生在人们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再通过这些问题发现其内在本质,完善理论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活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并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在全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各个民族和地区生根发芽,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国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也正因如此,才能在结合中国国情之后指导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

在思想流派纷繁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树一帜,并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阶级斗争、工人运动、经济危机之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预言逐一实现,引起了各国的高度的重视,而在这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我们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让我们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路上保持信心并寻找到最便捷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不被外物所蒙蔽。

篇7: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3,实事求是: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间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事求是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路线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首先,大学生作为刚刚成年不久的“社会人”,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决定,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符合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目标。

其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大学生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转换思维方式,要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多关心时事,不要只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当中,目光要放长远,放眼世界,与时代同步。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要着眼于实际,把握现实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然后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大学生有重大意义

在学习当中,实事求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长远的目标,正确的认识自我,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工作方面,我们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往往把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不满于现状。我们应当正确的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状况,在毕业之前就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以免在毕业的时候措手不及。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实事求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理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做任何决定时都应该从实

篇8: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为了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几百年来, 中国各阶层都进行了不懈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宣告失败, 有力证明由于自身局限性, 单靠农民阶级必然无法走向光明;清朝的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 虽然具有进步意义, 但封建开明地主阶级的垂死努力也无法改变封建社会归于灭亡的命运;晚清戊戌变法, 如昙花一现, 用血的事实证明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最终也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历史证明, 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终选择, 也是百年历史的必然选择。

1. 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深刻的教训促进我们不断反思与不懈探索。我们明白了老大哥所走的道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有苏联实行的政策未必同样有效于中国。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要想实现富国富民的愿望, 坚持自己的特色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

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形成的鲜明对比, 让我们认识到若想要发展, 就要先富国。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 即不加快经济发展, 一味搞阶级斗争, 最终只能在内耗中丧失发展机遇, 造成社会的全面倒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让我们也意识到中国要想发展, 必须正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必须在事实求是的基础上, 解放思想, 实行改革开放, 走民主法治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中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

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在思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社会、文化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制度, 思想开放就能进行转变的。中国有自己固有的特色。因此如果不遵照这个特色,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么中国还是无法良好健康地进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

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薄一波同志曾指出, 中国的发展“始于毛, 成于邓”。对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的意思是, 毛泽东同志把四万万同胞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便确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个道路是在继承了国际共产主义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应该说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 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 深思熟虑, 反复论证, 开创性总结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 我们既要铭记伟大领袖毛主席丰功伟绩, 也应铭记邓小平同志这位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1.20世纪下半叶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经历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残酷的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和根本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是当代中国的屈辱史和辛酸史, 虽经历曲折, 但成果显著, 这种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为新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反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深刻总结, 及时拨乱反正, 及时转移党和国家工作中心, 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重点抓经济建设, 全面实行改革开放, 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 在实践中, 不断探索,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 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变化, 认真总结苏联解体的残酷教训,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

2.21世纪的科学实践。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承中实现了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原有思想理论指导下,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金融危机等浪潮的袭击, 沉着应对, 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并在此指导下,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战胜了一系列挑战, 克服了诸多发展难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向前进。

十七大以来, 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 经受考验, 努力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农村改革发展,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民生极大改善, 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愈加彰显。

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规律的深化和拓展。“五位一体”是科学的统一体,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指导。

从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为此不懈探索, 从未动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

1.“两个重要前提”。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和保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 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曾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 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 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快速席卷全国的“非典”风暴, 措手不及的汶川地震, 都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铁、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 无不证明了党的强大执政能力。历史和事实无数次证明,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2.“一条基本路线”。

这条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生命线”。它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做法, 而是适合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的, 也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

3.“两项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的“两项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时提出:“不管黑猫还是白猫, 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从实质上指出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束缚, 实行改革开放,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从而带动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党充分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在实事求是基础上, 不断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勇于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 适度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失去了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合乎国情顺应民心, 应不断巩固和完善。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一个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总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资源环境状况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认识到, 生态环境与国家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已经全面显现, 无论建设多么发达的国家, 无论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通过不断的实践而总结出来一个总思路,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为深远、更为宏观的战略意义, 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趋于完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为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坚固, 我们的国家会从胜利走向辉煌。

上一篇:新疆道路交通的历史下一篇:团支部干部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