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稿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4-08-15

《导学稿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通用4篇)

篇1:《导学稿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西安远东第二中学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从XX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导学稿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还不断深化探究教学,完善导学稿教学模式,在课改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尤其是导学稿模式中作业巩固环节的弊端日益显著.各类学习辅导资料充斥泛滥,老师不加选择,乱定一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专家们众说纷纭,我们也莫衷一是。还好,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课程打交道的,站在讲台上能够决定点什么的,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还是我们一线教师,而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可能还是我们这些‘草根”。(潘小明,“数学生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作为一线老师,我也深深地感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相当多的人是处于烦和累之中,这种烦是----不想学非学不可的烦;这种累是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成功的累。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编写组副主编张思明老师认为:学习活动缺乏实际、有效、科学的指导、管理,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低,学业负担重,心理健康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学生身心受到摧残,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能力差,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课后巩固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可见增强作业的有效性不仅是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导学稿”是一张师生共用的教学文稿。它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它把研、学、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研定导,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堂探究研讨、课堂达标测评,课后巩固。而课后巩固中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设计思路应当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贴近学生心理的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得新知。本文就导学稿在作业巩固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传统作业”的弊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策略,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作业的几点尝试:限时作业、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等.以高中数学作业为例,通过对导学稿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旨在希望对导学稿的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尽自已的绵薄之力,使导学稿真正成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价值与需要,要把学习者当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看待,应在知识平等性前提下,设计课程内容。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表现在作业的设计中,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趣事。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持续影响了教育理念数十年,其思想的光辉随着经验与实践的证明愈发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并有机地渗透到当代教育理论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学生数学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限时作业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重点)

本课题研究采取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创新、发展。

2.行动研究法: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外出参观及课题组研讨等也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对比分析法:通过与传统作业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的对比,形成结论。

4.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

1、课题准备阶段(XX/4—XX/8)。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分工。

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并完成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XX/8—XX/10)。

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研究成果;

3、总结提升阶段:(XX/11—XX/12)

针对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制定改进措施和问题解决方案。将已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研究论文集。

篇2:《导学稿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1

一、选题的背景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有效教学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许多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作业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升学的影响,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作业“一刀切”、量大以及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教师评价方式单一……这些问题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喜欢做作业、怕做作业甚至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干扰了教师从作业中获取有用信息,降低了作业反馈的效果,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优化。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课程改革对作业的要求,我拟申报“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在基础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等,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作业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2、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的设计往往只偏重作业的认知功能,忽视作业的育人功能、作业的发展功能、作业的评鉴功能以及认知心理学功能,作业评价单一,往往局限于学生对错的判断。目前好多学校和地区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都进行了研究,很多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一些具体的制度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和书写时间有一个严格的限制,促使教师布置作业合情合理。对作业设计也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作业形式灵活多样,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重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愿做作业、乐做作业。为了解“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我们借助网络搜索了部分资料,还查阅了部分科研方面的报刊及专著。从目前我们检索到的资料看,天津市、广州市、深圳市、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等相关学校及教科所有关于小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该项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等指标上有明显地提高,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范围较广没有分化到细节,这些都有助于本课题实施研究。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作业设计同样应以人为本。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让人人在数学上都到得到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进行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同时它还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而我们倡导自主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元认知理论。以培养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的家庭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和监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些家庭作业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些家庭作业则可以考虑家长的.参与和同学的合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4、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内容的研究,以从教材中精选作业、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作业、拓展作业为研究切入点,在实践过程中,让数学作业目标更多元化,内容更丰富,更加富有有效性,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真正达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服务的目的。

2、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形式的研究,以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留数学作业布置中的优点,创新作业的形式,使课内外数学作业能有效地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根据作业量、作业难度、学生年级进行分层次作业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促进数学学习质量提高。

四、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准备阶段。

1、收集资料,并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对现阶段数学作业的内容、形式和数量的意见;对今后数学作业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2、对前测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并写出研究方案。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

第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

1、研究人员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设计研究。

2、定期组织交流作业形式的信息。

3、收集学生作业。

4、分析试用效果,进一步完善作业形式。

5、课题组撰写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

1、收集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检测,整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2、对各种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论文。

3、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理论创新:在作业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实践创新: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多次承担和省级课题研究的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源以及数学组强大的教研力量,对目前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展开调查,构建有效作业设计的标准,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作业设计的机制。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及有效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以此为载体构建“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育”,最终实现教学双赢、师生共同发展。

七、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变得十分重要。使作业设计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设计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八、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我汉语言本科毕业,工作十二年,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多次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可以从面上推进研究工作的进展。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课题负责人有一定理论与研究能力,对小学数学作业有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关注,对教育教学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另外,本负责人还查阅了丰富的文献著作,搜集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调研,分析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1)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设计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数学教师一般都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而且每个班级人数较多,教学工作量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平时作业设计单一化,甚至仅局限于使用课本中的习题以及与课本配套的教辅用书中的习题。没有认真地思考设计学生的作业,更难做到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的评价,这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怕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严重。綦春霞在《数学理论与数学课程改革》中说:单纯的训练甚至比停止训练更容易让人脑神经出现萎缩,对数学技能训练来说,单纯、机械、过度的训练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合理进行作业设计已成当务之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深入,我们学校大多数数学老师意识到有效的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队伍。

现实社会的要求。

(1)新课程明确提出: 有效的作业设计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课题组为增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针对我校数学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特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认为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减少在教学时间和练习量上加班加点,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 备课、作业设计 切实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身心的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在基础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等,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作业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合理有效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变被动地完成作业为学生自主乐意地接受、巩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通过有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篇3:《导学稿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导学稿在教学中的实践

1. 导学稿的编写

导学稿的编写是按照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完善方案、师生共享、反思修改等步骤来实施的.一般每学期开学前由备课组集体讨论, 确定本学期每一章 (或每节课) 的主备教师与审核教师, 任务落实到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开始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并将初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审核后将导学稿交其他组员, 并由其负责召集其他组员集体审稿, 其他组员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根据集体讨论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修改完善后将导学稿交审核人审阅, 审阅定稿后才能交文印室印刷.上课前一天晚上任课教师将导学稿发到学生手里, 让学生根据导学稿开展预习.其他教师再次根据导学稿进行二次备课,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导学稿, 并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微调和适当的补充.

2. 导学稿的内容设计

(1)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 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 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 构建起知识网络, 明确本节课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2) 课前导学.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 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 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 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

(3) 成果初展.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完成教师编制的比较简单的试题, 主要考查对公式、概念、基本计算等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练习暴露出学生在预习中还存在的问题, 可以引导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讲解交流.

(4) 例题精讲.精选本课中涉及的典型例题、重点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与探讨,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 当堂检测.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训练设计要分层次, 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 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达标情况要当堂反馈, 发现问题, 及时补救.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同时确定好课后要辅导的对象,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

(6) 课后拓展.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 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 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7) 教学反思.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反思, 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根据自己的检测成绩, 客观地总结自己收获的内容以及还存在的不足.教师在导学稿上填写教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成功之处, 同时对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3. 导学稿的使用

通过预习,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课前预习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 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 教师按照导学稿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导学稿进行学与练.

二、导学稿实施后的成效

1. 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虽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 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最普遍.导学稿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导学”, 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教师由原来的表演者、演讲者转变为引导者、服务者,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 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 更加重视课堂评价的作用.课堂不再是一言堂, 教师有了导学稿, 就能有针对、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演员而应是导演, 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展示, 老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教师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 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实施导学稿的课堂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教学合一的课堂,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前的教学低效高耗, 学生学习被动, 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无所适从, 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的确吃力, 学习成绩不理想, 甚至有的学生厌学、弃学,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导学稿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自学方案,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导学稿是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的密切结合, 重点是在“导”, 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学生一改往日被动的局面, 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 因材施学, 发挥自己的特长, 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导学稿以精选的题目实现有效的训练, 以有效的训练达到“学习目标”, 以适度的检测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做到了有的放矢, 教师以导学稿为教案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上课不再是一头雾水, 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因为预先知道学习目的, 课堂上的思维就容易跟着老师走, 注意力更集中, 听课效果更好.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在充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下进行的, 无需面面俱到, 只需解决重、难点及学生学习中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 所以教师有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把读书、训练的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今年的中考我校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全市中考第一的好成绩, 这与我们使用了数学“责任导学稿”大有关系.

三、导学稿实践后的思考

1. 导学稿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编写科学实用的导学稿.在实践过程中, 本人认为其关键在于通过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形成科学实用的导学稿.诚然, 每位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风格, 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在编排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学习内容重点、难点的一致性, 学生素质的相似性决定了必然可以合力编写出一份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科学实用的导学稿.因此在编写导学稿前, 备课组的老师一定要先集体备课, 找出教材中蕴涵的知识点, 讨论每个知识点要学生掌握的深度, 确定哪些内容需要拓展, 哪些内容不需要拓展, 每个重点、难点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 等等.同时, 学生基础和水平会参差不齐, 导学稿该怎样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些都要在集体备课时达成共识.只有集思广益, 才能打破导学稿执笔老师思维的局限性, 才能保证导学稿的实用性.

2. 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参加活动, 要求人人过关, 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3. 小组合作交流要有有序的组织.小组合作往往出现组内学生讨论无序, 随口乱说, 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造成混乱的场面的现象.教师必须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 同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 明确职责, 并且要求组员有序的进行发言、交流,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会与他人合作

4. 教师要把竞争带进课堂, 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 奋勇争先, 培养学生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意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无论学生回答与讲解正确与否, 只要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展示, 都要给予学生鼓励.

篇4:《导学稿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景泰县九支中学

庞树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们申报的《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课题,是2011年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作为新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设计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课改走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改观。课堂上以往那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师生互动、充满探索和研究的氛围。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但在作业设计上,我们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抱残守缺,延续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念,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要么根本不进行什么设计,只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要么即使进行设计,也只是针对课堂而言。设计出来的作业,大都机械重复,毫无趣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学生做作业几乎占据了他们“自学”时间的全部,这些“一点也不好玩”的作业,令学生们感到做作业“味同嚼蜡”。

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是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教学改革,包括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课后辅导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的全面改革。只有转变全过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全过程的教学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后作业练习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仅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贯彻于作业训练等各项课外学习活动中。

但与理论与要求相违背的是:多年来,人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普遍忽略课外作业练习的研究和改革。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然是一些形式单

一、陈旧的习题,主要以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课外作业一方面是过多过滥,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业因为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所以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中学数学教育重要环节的数学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根据这种认识调整教学;而学生通过对老师作业的批改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因此,如何合理布置数学作业,使之更有效的发挥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面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种种冲突,我们认为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作业设计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标下的数学作业设计,教师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适性的新型作业,使作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就是运用教育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农村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设计作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遵循了人人数学观这一教学新理念,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作业信息

对我校(甘肃省景泰县九支中学)初一学生调查,当前初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仅占31.4%,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0.8%,错误情况较重的占22.6%,完成情况较差的(不会做或只对一道题)占9.5%,长期不交作业的占5.7%。在调查中我们发展:(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80%的学生感到压力挺大,其中有60%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30%的学生认为作业难度偏大;(2)有62%的被调查学生反映每日的书面作业要用近1个小时,23%的学生则要超过1个小时;(3)按教师、家长要求而做作业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而感兴趣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4)40%的学生每天碰到较难的作业会选择一个人解决,20%的学生选择找父母和老师,30%的学生选择和同学合作完成,还有10%的学生选择放弃;(5)82%的学生不喜欢书面作业,更喜欢实践操作的练习,也有5%的学生喜欢口头作业;(6)55%的学生更加喜欢激励性的评语,34%的学生则喜欢分数制评价和星级评价,也有11%的学生喜欢等级制评价。

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因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他们虽然大多情况下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作业只是任务这一层次。经常抱怨作业量繁重,难以承受,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讲解。作业迟交、不交的现象严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作业量过重,许多老师都持有“熟能生巧”的态度,搞“题海战术”,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更使学生作业量过大,负担过重,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负面影响;其次,作业形式单一,目前中学数学书面作业为清一色的计算题。这样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找不到乐趣,做作业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影响,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调查及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

1.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往往只从本身意志出发,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而在这样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作业面前,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这样单一形式的作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思维,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和自我潜能的发展。

2.作业中知识巩固题多,应用实践题少。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3.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与学生真正喜爱的作业不完全相同。很多作业训练就题目论题目,大量地做着机械练习,而老师则被辅导材料、练习册、模拟卷牵着走。

4.作业评价单调。数学教育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还是比较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上述这些问题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适应的,而且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深层原因,还是陈旧的教学观在作祟。经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师还应该从作业观念这个层面上对作业活动进行再认识。直面新课程,我们教师设计数学作业要以《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切实做到练习设计适度回归生活,关注动手实践,适度倡导开放,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要突出作业内容范围的开放性、学生作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答案的探究性,作业评价也要突破常规,要注重过程、注重创新、注重整体评价、注重个人内差性评价。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这样便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市、县教育局大力倡导教学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思想特别是学生作业的改革和评价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基础条件:我校通过多年的建设,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均属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理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事业心强,善于钻研业务,积极参加教研教改,课堂教学方法灵活,深受学生爱戴,教学效果突出,属于学校的业务骨干,加之我校教学研究之风浓厚,教学设备先进。研究对象涉及到全校二十多个班级,一千八百多名学生,且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课题组成员都把课题研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并且制定了详细地研究计划和实施细则,相信课题实验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果。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教学模式。1.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四、研究的原则与目标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作业形式,让作业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2.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以个人模仿操作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确立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提炼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更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并为同行教师的数学作业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如何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应把握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精练化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是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教材,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2.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例如: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还应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和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作业内容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满足能力。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性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

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经过这几种方法对作业分层化处理,对于提高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是切实有效的。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一)由教师主控转向学生自主 1.学生自主留作业

既然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由重教师“教”转向了重学生“学”,即“以学定教”,那么学生的作业也应实现这种转变。学生的作业应该逐步打破“你留我做”、“你留多少我做多少”、“你怎么留我就怎么做的主控现象,应给学生留有一点的自主权。

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每个学生情况不一,如果教师统的太死,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困难和矛盾。这就如过去生产队吃大锅饭一样,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作业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权利。

针对传统学生作业被教师统的过多、统的过死,缺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弊端,我们大胆的进行了学生自留作业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觉得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2.学生自主选作业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内容、形式、范围和要求,而后根据学生实际自主选择,在这一方面我们也作了大胆尝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我们还将继续下去。

(二)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课堂要开发课程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同样作业也要开发作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作业。

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的动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学生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我们突破课本、教师、课堂“三中心”观念,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窄的课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去读足读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作业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1.内容的开放性

过去老师布置作业基本是“以本为本”。比如我们几何背背定理、规律,做几道计算题,基本上跳不出理解、巩固两个范畴,都很不适应新时期培养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些可预见的单一知识传授的作业是封闭作业,而新课程观念下的作业就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这样的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们可以跳出课本局限,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例如,可以让他们计算NBA中火箭队的积分“德甲”中某一球队夺冠的希望;在学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自找一些统计图,结果学生到过医院(查体温图)、财政局、水利局、土地局收集来了多种多样的统计图,还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初步了解了统计图的种类和区别等等。2.课前课后开放性

教师布置学生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后,包括课中,还应考虑课前,而且注重开放性。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应用时,让学生在课前测学校旗杆的高度、楼高等,学生没有枯燥地课本计算,而是实践操作,既新鲜又有兴趣,且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探索性的课前预习作业,使得小小的课堂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虽尽而意无穷,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的。下课铃声响了,但思维没断,学习永远是没有终点,作为课后作业就是课堂思维的延续和拓展。

(三)从统一标准转向差异对待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能力,以及学习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业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必然要给不同学生的作业学习带来困难和问题,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作业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于是我们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因材施教”教法。对于每节题,画出所有学生的必做题,把剩余的题目选择出一部分让中等学生做,难度教大让优等学生去探索、研究。若优等生在学习上还有宽余时间,再给补充一些锻炼思维的题目。有时穿插给他们一大部分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题目。

“弹性作业”改变老师强制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式,作业设置多样化,在题量和难度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做那些一看就会的题目,而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作业完成时间上也允许有弹性,有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辅导以后再完成作业。

这一改变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也不为简单重复的作业浪费时间,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难题,学生兴趣大为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完全杜绝,绝大部分通过作业使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能主动做难度较大的题。以上就是我们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作业布置改革的几个研究重点,作业改革不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包括作业批改等,这都有待于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实践和总结,最终会起到抛砖引玉并全面推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序号 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名称

(起止时间)

查阅资料,了解此课题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调查问卷

全体成员

反馈,信息整理,形成调查报告。

形成阶段总结报告,撰写

全体成员

“课题”相关论文或体会。撰写阶梯型报告,整理实践

全体成员

案例。

全体成员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2011.1--2011.6 课题准备阶段 2011.7--2012.12 课题实践阶段 3 2013.1--2013.6 课题总结阶段 4 2013年7月-2013年全面总结,撰写论

申请结题验收。

12月 文及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庞树生 2.课题成员:庞树生 张述琴

上一篇:ISO9001ISO14001内审员试题下一篇:6和7的认识详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