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2024-08-16

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0篇)

篇1: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12.2.18

实践地点:黄陂

实践内容:看望慰问及帮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实践目的:通过这次活动来加深学生乃至社会对孤寡老人及具体活动:

实践感受:这些老人与孩子都是平日缺少了亲情的陪伴,孤留守儿童这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增强共青团员的责任意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人文关怀。1.发放慰问品,对老人进行探访慰问,现场被温情的气氛所包围,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护与关怀,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快乐与温馨。2.为老人孩子做饭,清扫庭院,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给他们带去欢乐与笑声。

独寂寞的人,我们需要从心理上去关心爱护他

们,以后我们还要坚持去看望他们,不吝啬一个

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声“爷爷,奶奶”或

者“弟弟,妹妹”,我们即使辛苦,看到老人孩

子的欢笑也值了。国家现在暂时无法提供更加细

致入微的服务,这就需要全社会的有识之士来伸

出热情之手,来加快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我们的共青团员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勿以善小

而不为”。我们更加希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来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关心温暖这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们,真正的帮助到他们。

结束语:这次实践活动给了我们很大的感触,也真正锻炼

了我们的能力。而我们的活动则在于让大家认识到这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性,从而能够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这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们,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篇2: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

2012年07月02号

实践地点

芜湖市弋江区利民路街道

实践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来加深学生乃至社会对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这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增强共青团员的责任意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人文关怀。

具体活动

2012年07月02号早上八点半,我们六名同学在尤佳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我们准备好了的慰问品,从学院出发前往利民路街道办事处,去慰问两名孤寡老人和一名留守儿童。当我们到达目的地,街道安排了接待我们的人员,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活动、、、、、、首先,我们慰问了两位孤寡老人。这两位孤寡老人都住在利民路街道下的西利民社区。我们跟着街道的工作人员走进了一间有点暗,但非常干净的小房间。迎面走来的是一位胳膊上缠着纱布的老奶奶。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我们要慰问的第一位孤寡老人—王奶奶.王奶奶是社区里的低保户,而且已经年近百岁了。孤单一人住在这个小的房间里。前段时间,王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胳膊骨折了,目前还没有好。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王奶奶有一个儿子,虽不是她自己亲生的,但我们从王奶奶的邻居口中得知她的儿子非常孝顺,这估计也是王奶奶能如此长寿的原因之一吧!希望王奶奶能在儿子的照顾和社会的关心下,平安健康!第二位是赵奶奶。赵奶奶今年80岁,在社区里拿的是抚恤金。以前,她的老伴在世时,他们可以靠着老伴的退休金维持生计。几年前,赵爷爷去世了,赵奶奶一个人靠一点点抚恤金是不能保证其生活的,所以,赵奶奶还捡破烂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一走进赵奶奶的家就会看见她家有一个房间里放的都是一些空的塑料瓶子。虽然,她抱养了一个女儿,但是女儿离她很远,不能给她太多的照顾。所以,八十岁的赵奶奶还是要自己养自己。这一次,我们买了一袋大米,一桶油等他们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希望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去带去一点帮助。然而,当我们看到王奶奶和赵奶奶脸上的笑容时,我想,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随后,我们来到了芜南社区,看望了一位年仅八岁的留守儿童。这是一位十分腼腆的小女孩。她叫赵缘缘,在利民路小学上二年级。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七月无疑是一个炎热的季节,但是当我们到了小缘缘的家,感觉到她的家和室外的温度差不了多少,而且,房子是那么的小。在这里住着祖孙三人,爷爷奶奶同样也是社区里的低保户,他们的生活十分的艰辛。街道的工作人员说,小缘缘的妈妈在她出生没多久就和她的爸爸离婚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八岁了,小缘缘从来没有见过她的妈妈。而她的爸爸,不仅患有羊癫疯,目前也不知去向了、、、、、、我想,这一切的一切对小缘缘的成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给小缘缘买了一个新书包,一些文具、、、、、、当我们大家都围着缘缘,问她几岁了,几年级了、、、、、、这样一些简简单单的问题时,不知怎的,缘缘被吓到了,要哭了。了解完缘缘的基本信息之后,我们都满头大汗的离开了缘缘家。真心希望我们点滴的心意能够给可爱的小缘缘带来一些快乐!

实践感受

不到一天,我们的活动结束了。短暂的慰问,深深地触动了我。看着年迈孤独的老人们和孤苦无依的孩子,心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难受!通过这次慰问,我思考了许多。于自己,于父母,于社会、、、、、、于父母,我告诉自己,父母也会有老的一天,自己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们,把他们留在身边。不论,他们的行动变得多么迟缓;不论他们的思考变得多么困难。因为,我们知道,小时候,是他们一步一步地扶着我们走路,是他们一遍一遍地教我识字。现在,他们为了把我们抚养成人,还辛苦的工作。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更应该报答他们。而且,我们也要为后代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孝义?

于社会,我们需要从心理上去关心爱护那些孤寡老人和缺少关爱的孩子。不吝啬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声“爷爷,奶奶”,或者“弟弟,妹妹”。我们即使辛苦,看到老人孩子的欢笑也值了。国家现在暂时无法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这就需要全社会的有识之士来伸出热情之手,来加快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我们的共青团员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更加希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关心温暖这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们,真正地帮助到他们。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感触,也真正锻炼了我们的能力。而我们的活动在于让大家认识到这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性,从而能够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这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们。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有义务去把它弘扬和传承下去。此外,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关注那些需要关注和值得关注的人。人,为什么而活?我想就是爱与责任吧!

我想,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我们又长大了!

基础教学部团总支

学生会

凡云

篇3: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现在,随便到各个村庄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再到各个家庭串串门,所看到的风景,满眼净是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在村里晃悠,或一个家庭里止有一个上了年岁的妇女,带着一个或几个屎嘛爪爪的孩娃,很少看到有年轻人走在村里。看到这一情景,实在叫人感到揪心。由此有许多仁人志士声泪俱下的大声疾呼,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来感召来召唤,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那么,农村书屋应该怎样围绕这个中心上来建设服务,而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呢?这是摆在广大农村基层工作者面前的首要或重要课题,这也是社会各界仁士所倾心关注,并予与研究探讨多载的课题。

由此,本作者在此提出拙见,以期与各界同仁进行有益商榷。

一、建设农村书屋的重点,应围绕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中心是其关键

建设农村书屋的重点,不能以泛泛的大农村概念为中心,应因地制宜的因势利导的注重特色文化的注重对象的有所区分,有所选择的抓住当前各个村子里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明确以谁为中心,围绕谁来建设,才是建设好农村书屋,并发挥出应有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各级政府,之所以在农村投巨资花大力气的建设农村书屋,其出发点与目的,正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力的生产能力,和各种知识素质含量,以期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并尽最大努力的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等。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大有裨益的。但就其农村的现状而言,此一时彼一时,农村主要农业生产劳动者,也就是农村青壮年农民,大都不再从事,或极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再问津,或很少问津农事农技农忙农闲了。而能留守下来的一些上了年岁的老翁老妪才是生产主体。农村的主体结构明显发生了缺憾变化,所以建设农村书屋,不能再让老人少年再缺憾,一定得因地因宜因时而变,围绕留守老人和儿童少年来建设。

如果只是简单的笼统的以“大农村”为概念,一个模式的一刀切的来建设,不注重各个村子的客观实际情况和特色文化,及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情景情结情愫,不注重围绕老人小孩来建设,那建设的初衷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问题的关键,没有因变化而变化,没有抓住谁是当前农村里的主次要矛盾,没注重建设对象,没选准服务对象,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建设。话又说回来了,人世间的所有建设,不管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不都是离不开,也都是围绕一个大写的“人”字而建设的吗?离开“人”的一切建设,都是无稽之谈,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

所以说,建设农村书屋的重点应围绕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中心,又照顾了他们固有文化的关切而建设。只有围绕他们,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只有他们都热爱了都积极投身参与进去,也才能使之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也才能实现建设初衷。

二、开展服务的重心,应围绕留守老年和儿童为中心而转变

农村书屋建立起来了,所开展服务的重心主旨,及所围绕对象,也应跟随农村的实际情况,和主次要矛盾所发生的转变而转变。如果还是泛泛的只保持在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水平含量程度等上,就会适得其反,倒落得老人不爱小孩不看的结果。

老人倒不是不太需要,而是也需要。问题是,他们苦拼苦挣的极不容易的活到这么大年岁,需要的主体已发生转移,退而求其次的需要心情愉悦安逸快乐还是愉悦安逸快乐,想保持个好心情来颐养天年的多活几岁呢。而儿童少年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很需要,因为他们是农村未来的主人。但现时,他们柔嫩的身体还没有足够的力气能力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正处在发育身体长身体长知识的大好年华,他们有学不完的课本知识,而学习各种技能技术是他们未来未竟的事。虽说培养人才要尽早着手,但儿童少年得有足够宽厚的肩膀来予与承担呀?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才为文化。这就是说,有文字有文章有形体有框架有结构有布局,还算得不上文化。要想让其变化为文化,得让其形象化立体化具体化深化细化通俗化,才能被妇孺老幼人都能读,都读得懂,在予与接受理解的同时,使之神情愉悦产生快感和共鸣共识,进而被感召被感染被感化,化二为一化异为同,才为文化。文化一词最初由来,也是由简单机械无目的娱乐,逐渐发展演化成有目的有秩序有协调有编排有演练有程式有模式有节律有音律有韵律有情节有故事等的娱乐,使人在娱中有乐在乐中有悦在悦中有感在感中有染有化而来的。

所以说,开展服务的重心,除一定要围绕老年和儿童这个中心上外,在开展服务的形式上入手上,不一定非要围绕提升程度含量度等上,也可以考虑从服务娱乐,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上着手。这样可以收到寓乐于教,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开展娱乐服务上,一定要刨根问底儿的探寻出,老人和儿童少年究竟需要什么,究竟缺什么,才好为其服务好。

三、把关心关注付诸实际行动,把农村书屋筑造成爱的乐园

现时,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少年的生存境际,真的缺少关爱,真的少情没调的缺少娱乐,真的缺少一个能支持他们心情愉悦的能有所依赖的文化寓所家园,真的缺少精神文化寄托,心灵依靠;真的需要社会大家的关爱关注,真的需要爱的心灵抚慰慰藉,真的需要健康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扶植服务,真的需要有一个精神文化家园要他们依恋等。

如果社会各界真的把关心关注都付诸实际行动,那将会把农村书屋建设的有模有样有声有色——给老人和儿童少年营造一个有关注有关爱有欢有乐,在身体心灵上都能得以真正抚慰慰藉的精神文化家园。让老人不再哀声叹气愁苦无助,整天价乐呵呵的沉浸在社会各界都以“老之老吾之老矣”之大爱幸福中。让其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衷老有所爱,心情愉悦的欢度晚年颐养天年。让儿童少年那天真纯朴的幼小心灵,不再背负本不该背负的沉重负担,保持着本应该的天性童趣,欢蹦乱跳的泼洒着率性帅气;让那明亮的眼睛,不再飘忽出游移不定的忧郁迷惘眼神,整天价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的把爱的欢笑尽情撒播;让其深切明白“爱之爱吾之爱矣”,“幼之幼吾之幼也”之大爱之大哲理。譬如:江苏某村庄里的九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就是把关心关爱的重心变成工作动力,集中力量面向老人和儿童少年而展开服务展开建设的。结果不仅感动感化了老人和少年,也把远飞的青壮年家凤给吸引召唤回来了,全身心的投诸小村的各项建设发展上;结果使一个几百人的小山村,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篇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也是持久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主要存以下几方面:

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软弱无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在调查中对老师的采访我们还有以下结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有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注:数据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是很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

篇5: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姓 名:范舒敏

系 别:服务外包院

专 业:物流服务外包

班 级:1102811班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一、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活动内容:走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活动时间:2012年1月9日

活动地点:四川省内江市四合乡虹桥村

(一)活动过程

假期回到四川内江,回到家乡时旅途的疲惫全消,有的只是回家的喜悦,走在回家的路上可以看见道路已经和我8月份离开大不一样了,道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干净;两边的老式房屋也换上了新装,好一幅旧城新貌。

我明白这次回来不仅是回来玩的,我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到乡村里去调查研究一下农村空穴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这对我来说很是兴奋。在家休息几天后,我就到我外婆家去玩,她们是住在乡下的,在去的路途中我的脚完全陷进了泥浆里(因为连续的下大雨),在离外婆家不远时,我还摔了一跤。到外婆家时,我简单的换洗后已经是中午了,吃过午饭我就开始了此行的最终目的,我拿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给那些子女都在外务工的老人家,由于他们大多不识字或眼睛不好使,就有我来替他们读,让他们做出选择。我一共打印了30份调查问卷(见附件一),整整花了我4天的时间才把它们填写好,并整理出来。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家那些年龄较大的老人一般都在自家门前坐着,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很孤单,有的孤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寡老人就只有自己的爱狗陪伴。

(二)活动结果

从整理、分析那些调查问卷(见附件二),我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村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明显。近十年的打工潮流带走了虹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外省、沿海一带打工的较多,距离遥远。多数家庭年轻夫妇我外出打工,由老年人和小孩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整个村庄缺乏人气,感觉寂寞。

那些空巢老人的生活很拮据,没有太多的收入,大部分都是靠种庄稼过日子。然而他们还要照顾他们的孙辈,且由于他们的年龄也都比较的大了,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不能为那些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所以许多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大多都是完成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就直接出去工作。

(三)我的建议:

1.作为政府,敬老院、养老院不仅要办多,还要办好,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归、老有所终。

2.对于家庭的责任不能放弃,物质需求解决之后,精神需求也要跟上。政府要鼓励,社会要提倡,同时还要有具体的措施

3.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把他们纳为救助对象,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对低保边缘的困难老人,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水平给予及时的救助,及保障他们晚年基本生活。4.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

二、谈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在城郊长大的女孩,既能亲近城市,又能感受农村。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的家处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过去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农村的狭小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夜晚,城市的灯红酒绿,农村的黑暗泥泞更是突出.但如今这些问题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得到了较好解决,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这都是很好的方面,但在2011年我们也有很多的不足,值得学习;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都应该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2011年发生的值得记忆的事有很多,对于我来说我考上了大学、第一次远离家乡一个人来到重庆。当我到重庆的时候我真的被她的繁华所吸引,但她并不是牺牲绿色来获得现在的成就,重庆市政府在2008年的时候提出了建设“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目标。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 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 “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

“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

“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五个重庆”是引领全重庆市人民奔小康的5项重要举措,也是开放之基,是重庆建设西部开放高地的五块基石。通过打造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重庆的吸引力。“五个重庆”还将积聚重庆的发展后劲。它营造发展环境,将使重庆赢得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本,使重庆今后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这种后发优势,将使重庆越干越有底气,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重庆越来越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腹地。作为直辖市的重庆不仅给本地区经济带来蓬勃的生机,也对周边省份起了一个模范作用,社会经济、政治、治安都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例如“文强案”,揪出了社会许多的贪污腐败份子,这也给其他的政府官员敲响了警钟:作为人们的奴仆,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才能美名传天下,当然文强也会“名流千古”,只不过是“臭名远扬”。

我认为“五个重庆”不仅适合重庆,在全中国都行的通。在过去我们走的是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数量、成本占优势的老路。如今政府也正在建设一个“创新”的中国,既要经济红红火火,也要城市花红柳绿。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例如,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生活日用品的包装上几乎都能看见“Made In China”,就连许多的外国的知名公司也把自己的工厂搬到了中国或是直接把原料的生产加工外包给中国;他们认为中国如此低廉的加工成本要比在本国便宜的多,会使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优势;似乎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但中国却赢得各方资本的同时也付出了承重的代价,疯狂的资源开采,导致愈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澄清的河水也成了臭水沟等等。这是我想起了著名的“微笑曲线(见附件三)”,利益的最低端处在加工生产,最高端处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可想而知,中国目前的还处在利益的最低端。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是一件好事,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我们不仅需要“引进来”,还需要“走出去”。不再总是“Made In China“,而是另一个词组“Designed By China”。或许这将在不久成为现实。

总结: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个假期,在这个假期做的那些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还增加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附件一: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教育问题等问题的调查问卷

我是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学生,为了更真切的了解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教育问题、心理需要等情况,特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此问卷用以学习研究之用,我会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请放心作答。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前打“√”。感谢您的合作!

1.请问您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A.儿女提供

B.靠种庄稼

C.退休金或保险金

D.政府救济

2.您的每月收入大约是多少?

A.500元以下

B.500-800元

C.800-1000元

D,1000元以上

3.出于什么目的照顾您子女的后代?

A.孙子(女)无人照 B.父母远方打工 C.出于对孙子(女)的喜爱 D,其它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4.每年用以孩子教育上的费用是多少?

A.500元以下

B.500-800元

C.800-1000元

D,1000元以上

5.留守儿童一般文化水平?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及以上

6.您的子女一般多久来一通电话?

A.每天

B.一周 C.一个月

7.您的子女外出打工一般多久回家一次?

A.半年

B.一年

C.两年

8.您对您的子女有什么要求?

A.常联系或回家

B.多拿点生活费

C.照顾好自己

姓名:

年龄:

联系方式:

D.一个月以上 D.两年以上 D.其它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附件二: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研究及社会调研报告

篇6: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样为东部的发达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同时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但是却产生了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中国留守儿童有5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其中14岁以下者超过4000万,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同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已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近来出现的“两龄女童独守奶奶尸体”、“湘西留守女童带弟弟上学”等事件,不难看出留守群体所处的困境。

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同时致使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受着晚年的孤寂,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亟待社会的关注。勤劳淳朴的农民,省吃俭用拉扯大孩子,正当他们可以稍稍歇下脚的时候,孩子们却又远走他乡,给老人留下无尽的寂寞与思念。孩子们进城打工,一方面,是可以多赚钱,改善生活,开阔视野,相比在家种地确实要好得多,他们高兴。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子女能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老人们难以很好的照料自己。大量留守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一般交给隔代老人照顾,不少老人需要同时照看几个孩子,这对他们来说更是力不从心。

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羽翼的庇护,断绝了家庭亲情的滋养,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很容易受到侵害,他们的心理与性格更容易发生扭曲。据调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双亲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管教和亲情缺失,给正值成长期的孩子人格健全带来负面影响,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一大隐患。

2、父母进城务工,陪伴在身边的只有爷爷奶奶,农村的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并且占一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学业困难,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偏差。如:自卑、抗拒,不服管教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导致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农民工家庭问题、学校教育与管理问题、农村社区问题、政府政策问题。

留守群体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的背后,是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一边是“流动”,一边是“留守”,许多时候,正是流动人群权利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种种困境。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能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不仅是吃饭穿衣的问题。对留守群体的关注,既要着眼于对单独个体的关切,更应扩展至对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为此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建立健全相关措施,给留守老人营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当务之急。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曾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给与清晰定位,这种定位为农民工子女(包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就相关内容做出了修改。该意见发出时,有些地方省市对留守儿童问题已逐渐重视,相关的地方部门也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意见发出后,全国各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也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直至今日,有些地方党政已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日常工作。

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所以必须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综合各地区及地方的实情,主要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要把处理好留守儿童、老人问题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老人的联动工作机制。一是各镇或村委会要尽快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老人的情况,逐一登记造册;组织人员定期走访留守儿童、老人家庭,及时了解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每季度或半年为留守儿童组织一次联谊或联欢活动,让他们在欢乐中感受关爱;组织留守老人接受“育儿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老人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后代。二是各中小学要将“留守儿童”“梳理”出来,分类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班主任要跟踪了解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还要每月与学生家长书面或电话反映一次孩子在校期间情况。三是外出务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每月向班主任了解一次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

三、社会各界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比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童、老人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家庭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老人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地方财政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经费补助,地方教体局、相关学校也加大了对上述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各学校针对学生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减免费用等方面,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流出地学校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为进城务工子女办理转学手续,对短期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建立并妥善管理好外出学生的学籍档案。接收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全面开展关爱活动。建立信息档案、开展 “爱心家庭一帮一”活动、“关爱成长1+1”活动;利用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开通亲子视频对话功能;

设立了“留守儿童谈心室”,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之家。

随着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种种措施的施行,不少地区的情况都已有所改善。

篇7:社会实践报告 看望孤寡老人

实践内容:我利用假期的时间调查走访并看望了山东省兖州市养老院以及兖州市周围县镇的孤寡空巢老人。

实践目的:调查孤寡和空巢老人社会生活情况,帮助孤寡和空巢老人的生活,来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弱者。

在刚开始不久的大学生活中,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然天气严寒,寒风呼啸,但是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子女不在身边而自己单独生活的老人。空巢老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几个孩子,用尽了自己一生的力量。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地工作,以至于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但对于身居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自己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呵护,甚至他(她)的儿女们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见,空巢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关注一些空巢和孤寡老人的生活,以减少他(她)们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让他(她)们心理和精神上都能得到一些慰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开心幸福。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因而我们应该多帮助这些老人。我们很多大学生一到大学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或者义工协会,但每次活动明额有限,我们很难得到一次历练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放开视野观望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其实做好事处处可以做,只要我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我们历练的机会很多,就像谈到空巢和孤寡老人,他(她)们如果可以得到你的帮助,他(她)会非常的感动。

2月初,我到了我家临近的大庙村。这个时候新年的气息已经慢慢变淡,一些老人的子女已经忙着离开家去城市里打工了,所以,又是一大批孤寡空巢老人被留在了村子里。我了解到村子里有一户姓郭的人家,老伴儿在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女儿出嫁到很远的县城,儿子和儿媳妇在南方打工很少回家,只有临近春

节才能在家里住几天。郭奶奶没有稳定的收入,只能领取补助和在平日里捡一些废瓶子等破烂来维持生活,所以生活非常清苦。我去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所以我决定帮郭奶奶做一顿午饭。她储备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蔬菜,数量不多,甚至有的菜叶子都已经腐烂掉了,可是郭奶奶还是舍不得扔掉。郭奶奶说她很少买新鲜蔬菜,除了过年,别的时候都是在菜市场挑一些别人挑剩下的蔬菜,这样也便宜一点。油盐酱醋剩的也不多了,郭奶奶说她平常做饭的时候调料也用不多。米袋子的米即将见了底,总而言之厨房里就是简简陋陋的,我看了以后很心酸。我用我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去商店给郭奶奶买了点东西,虽然价钱不高,却能让郭奶奶吃上几顿好的,我心里也就舒服一点了。吃着饭的时候,郭奶奶很感慨地告诉我,平常总是她一个人在家里吃饭,老伴儿去世得早,平日里也没有一个人能陪她说说话。只有春节的时候,儿子儿媳妇才带着孙子回家来看看,可是呆不了几天就要忙着回去。一年到头坐在小院子里,心里面却是满满的对家人的思念,她非常希望孩子们能经常回来,回家里看看她陪着她。郭奶奶对我的到来感到非常开心,她说这是她近段时间来吃的最香的一顿饭了。

临近傍晚,我依依不舍得与郭奶奶告别,她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感谢我。我觉得我做的并不多,却让老奶奶如此的开心。在这里希望我身边的同龄人也多多为老人做一些事情,让他们能够开开心心地生活。

三天以后,我又和我的朋友一起来到了兖州市养老院,去看望生活在那里的老人们。养老院共有共有老人二十余人,由于他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而且身边没有儿女照顾,所以普遍存在着孤独,悲观的心理问题。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就变得热闹起来。我们先给老人的住所清除灰尘,打扫了卫生,洗衣做饭,平且还给王爷爷买了一件新衣服。完后,我们就和老人坐在一起并同老人聊起了家常。话题从日常生活的照料到健康心态的调整再到新旧社会的变化,多种多样,我们与老人都聊得十分开心,从中我也学习到了不少历史故事。其中,还聊到了《红灯记》、《天仙配》、《梁祝》和《太阳红》等经典戏剧,老人们都乐在其中。

此次来到兖州市养老院看望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们的慈祥、质朴及平易近人更是令我难忘。我觉得自己和老人之间虽没有进一步更详细的了解,但彼此之间却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思念。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对空巢和孤寡老人这些相对于我们的弱势群体有了更多 的了解,他们需要社会对他们的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他们曾经都为社会做出过贡献,都有年轻辉煌的时候,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排挤,也应该有自己的地位,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这回走访老人,让我也看到了老人们的活力,虽然年岁已高,但却活力依旧。他们都乐观开朗,没有子女在身边的照顾,却能交到更多老年朋友,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并不因为自己年纪的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照样像年轻时候一样生活、学习,他们自己在心中也坚信自己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收获很所多,我也会继续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人们,也呼吁大家一起来关心他们,让他们生活地更开心。

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时间,让我们的生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总之,空巢和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不仅需要社会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儿女,子孙们的帮助。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让辛苦的老一辈人们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

活动总结和体会:这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让我明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这几天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还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

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更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文土112-2

篇8: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场历史变革。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 达到一村一品,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生活环境改善, 民主政治进步等等目标要求, 既需要敢于创新的实用人才的引领, 又需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奋斗, 才能逐步实现和完成。为此, 当前需要致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编绘好新农村建设蓝图, 引领广大农民投身到新的创业热潮。一部规划就是一幅蓝图, 是引领人们前进的行动纲领, 是动员和凝聚广大农民的一面旗帜。各级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观, 特别是村这一级要切实从本村的实际出发, 立足于本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种植优势, 着眼于科技创新, 按照“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 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使之家喻户晓, 人人明白,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热情,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

第二, 动员农村能人留村创业, 树立农民身边的标杆。农村中有许多专业能手和实用人才, 大都随着农民工的大潮拥进了城市。在他们看来, 外出打工挣钱容易保险, 在家创业艰难, 而且有很大的风险。要使他们明了新农村建设造福子孙后代的意义所在, 敢于承担责任, 勇于承受风险, 乐于留村创业, 发挥自己的才智, 为新农村产业化发展闯出一条路子,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 推动土地有序流转, 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产业。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村土地多都按照土地品质分成若干等级按人口分配给各户, 有的地块小得连播种机、收割机都使用不开, 更谈不上规模经营了, 同时也使得一些种植能手感到无用武之地。为此, 要按照规划布局积极引导、推动土地有序流转, 遵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使土地有序地流转到有专业生产能力的经营者手中。使土地连片形成规模, 为集体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创造必备条件。

第四, 建立科技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如何根据土地性质科学选种作物品种, 如何科学配方施肥, 如何科学田间管理, 如何科学养殖等等, 已成为农民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广大农民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期盼科技, 注重科学生产经营。要满足广大农民的科技需要, 就必须把传统的科技下乡、科技进村的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行为;把单一的生产咨询、技术服务转变为与农民结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带着项目、带着科技进村入户, 与农民结成经济实体, 直接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 做到人不走、利相连、手把手、共发展, 使农村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第五, 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加大资金扶技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量要高于上年, 新增公共财政支出要主要用于农村, 基础设施投资重点要放在农村。要积极创造“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扶技、帮助农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小额贷款组织, 为农民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民经济实力薄弱, 资金困乏等制约瓶颈, 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拥进都市经商务工, 留守在农村的人员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他们支撑着农村的发展, 对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他们的生产能力与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不相适应, 显现出的矛盾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留守,矛盾,解决

参考文献

篇9: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10年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无法做到家庭式迁移,迫使他们将子女依然留在农村。随着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加大,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有不断增长趋势。黑龙江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年龄在6-14岁居多,年龄普遍偏小,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致使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和初中教育的在学率大幅下降,若无家人和学校的及时引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易出现情感缺失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2.留守儿童易存在成绩欠佳现象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此次受访中达到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10.5%,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3.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监护人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变化,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易使儿童产生心理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不利的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存在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农村就业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父母与儿童分隔两地的问题,让父母留在家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保证流动农民的权利,降低学校入学门槛,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教学环境,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可以随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其办学行为。

学校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五是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在家庭方面,在外务工的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尤其年龄在11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不要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要关注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不会误入歧途。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篇10: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前汪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郑惠英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涌入城市中求发展。在广大农村也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们总不愿去触及留守儿童问题,因为一旦触碰了,我们总是会不自心痛。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本文主要是以江西省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调查和分析的重点,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希望借此来赢得社会及广大家长的广泛关注与深思。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道德品行 文化教育 建议

(脚注)

郑惠英,女,1991年生,江西上饶清水人,华东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桥梁专业10—2班,电话:***电子邮件:1258022164@qq.com。

正文: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与种类

所谓的留守儿童,简单的说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的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根据安排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另一方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可认为是属于“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相比,一般都比较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大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或邻居照看,这种留守儿童在我们村也有,但不是太多。

4.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少的。

二、调查情况

在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口头交流这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的,对我们村进行了长达十七天的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我们村现有村民人口2789人,十六周岁及十六周岁以下的儿童有379,其中留守儿童102人,即留守儿童占了26.91%在调查中我共发了问卷调查表20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占整个问卷调查的72.64%,并与其中2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口头交流。在本次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真的存在着很多问题。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分析

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个留守儿童给我看了他的一篇日记,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什么是亲情,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我只知道自己活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里,没有人会在意我,也没有人能理解我,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我孤僻、自卑,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父母要把我带进这样一个世界里,我真的不明白,也不理解,要是有人把我领养走就好了,至少我还有些期盼!”这么小的孩子,竟有这样的情感因素,读后不免让人揪心,落下两行感伤的泪。但这也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人格问题研究分析

从调查中我发现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与自己的孩子相聚甚少,更不用提交流与沟通,这就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严重的“亲情饥渴”现像。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也弥补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这使得他们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二)道德品行问题分析与研究

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叛逆,道德行为不够规范。有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会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会沉迷于网吧和游戏厅;更为严重的是还有部分留守孩竟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三)学习问题分析与研究在本次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生的暑假作业几乎都没有做(我妹妹就是其中一个,全是崭新的),或者所做很少,有约15%的孩子压根就没买暑假作业。但问到下学期开学怎么去报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很相近:老师不查作业的,或者是开学的时候找几个学生把寒假作业抄一下。而只有约18%的同学会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在这些被调查的孩子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的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学习认真,成绩优秀。

(四)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在调查中,我就得知有2个小孩因为“贪玩”而摔伤,一个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爬凳子摔倒了。另一个叫霞霞的女孩因为和其他几个孩子爬屋子旁边的石头而不小心从石头上摔下来,腿全滑伤了,较为严重。还有其他一些小孩在家里也总会因一些磕磕碰碰而造成许多小伤。我想这主要还是由于监护人不在旁看护而导致的。所以说在农村里,留守儿

童安全很难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这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

四、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这些家长或监护人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2)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3)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

(二)学校本身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不利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条件比较艰苦,所以他们上的学校也只能是一般性的学校。师资力量有限,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影响。且由于学校教育属于“放羊式”和“填鸭式”教育,根本就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这也使得留守孩们很容易产生叛逆的性格。那上面所说的那些违规现象也就很自然的产生了。

(三)社会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也越来越多,这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的留守儿童的思想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使他们在心理、生理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也使得这些孩子容易走极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五、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们可以专门创办属于留守儿童的班级,配备高素质的教师,给予这些留守孩子们以足够的关心与呵护,不仅仅是学习上,生活上亦如是。我们要给给这些留守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创立关注留守儿童机构

我们可以创立相关的机构,定期展开一些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比如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同时也要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活动,另外这些机构也可带领留守儿童们去做一些公益活动,拉赞助来成立一个爱心基金去帮助一些贫困的留守孩完成学业,此外,我们的机构也要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

这个措施可以让留守儿童亲情不缺失。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外出的家长有能力的可以把孩子带上,如果条件不允许,父母一方最好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要通过爱心教育,唤回家长的亲情,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时常回家看望子女,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缺失。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想这应该是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措施了吧。如果农村的经济能够得到大力发展,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村民外出务工了,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留守孩的存在了。所以我觉得政府应该支持并鼓励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这既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又能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难题,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参考文献

(1)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

上一篇:又到一年樱花烂漫时-叙事作文800字下一篇:建筑施工单位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