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MBA的最后一堂课--让自己大卖

2024-08-10

哈佛MBA的最后一堂课--让自己大卖(精选6篇)

篇1:哈佛MBA的最后一堂课--让自己大卖

哈佛MBA的最后一堂课--让自己大卖

这是全球顶尖商学院──哈佛MBA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

2006年11月,哈佛商学院的两位助理教授史汀博格(Thomas Steenburgh)与诺顿(Michael Norton)向即将毕业的学生,出了最后一道习题;在课堂里,两位老师先要学生重新阅读,过去以来,所有学过的营销理论与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再以「自己」为商品,把自己卖出去(Sell Yourself)。

如何成功让自己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史汀博格与诺顿提示两项重点:第一,如何将你的特长,转换为「顾客」的福利,说明为什么对方要选择你;第二,如何将「顾客」的福利,转换为你的特长,了解顾客正在寻找什么产品,接着问,我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销售自己,核心价值强力放送

华尔街美语总经理林芳宜,一毕业就担任空姐,六年后她从座舱长的职位离职,尽管没有其它工作经验,她仍寄了履历给一家文教公司,毫不畏惧地要应征行政经理职务。面试当天,从一踏进公司大门开始,她就留意到:柜台空无一人、桌子零乱、货品散放,前前后后,她总共记下二十五项缺失。

林芳宜很大胆要求比同业高出两成的薪水,面试主管很好奇:妳没做过相关工作,但「口气」倒不小!面试主管也直截了当,劈头就问:「为什么我们要聘用你?」林芳宜好整以暇,一一细数这一路走进来的二十五项缺失,并对面试主管说:「你给我三个月,我拟出解决方案。若做不到,我就离职。」面试主管非常讶异,当场同意聘用她。林芳宜进入公司后,只花一个月,就将二十五项缺失,全部改善。

老板,选我,就对了!

为什么林芳宜能成功?哈佛商学院教授要求的两个营销自己的重点,她都做到了。她细心观察到公司的缺失,并且用具体的事实,点出了「顾客」心中的焦虑,来凸显她就是顾客需要的产品;而且,她还用明确的承诺,告诉顾客,你们需要我的原因,是因为只要三个月,我就能做好这些事,三个月做不到,我辞职!

在高度竞争的职场,每年有30万个大专毕业生挤进就业市场,你敢在面试时,一开口就向老板要高于同业两成的薪水吗?还是,你拥有优良的工作态度、好的专业技能,以及认真学习的精神,这一切成功的要素你似乎都具备了,却迟迟无法发亮?

「默默做事,就会有人看得到,是不可能的。」104人力银行营销总监邱文仁斩钉截铁地说。过去,她只管几个人时,还能搞清楚每个员工的表现,现在,她手下不过十几个人,但除非能让她印象深刻,否则她真的很难记得每个员工的个别表现,更何况员工动辄上百、上千的大老板。不管是正准备进入职场的新鲜人,或是在职场中载沉载浮的老鸟,「自我营销」,让自己「大卖」,是职场上让你绽放光芒的那最后一哩路。

但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让顾客知道,自己就是他们需要的产品,选你,就对了?

想要什么,我自己说 史汀博格与诺顿,提出三项评量重点:第一,我如何表现我的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运用独特的方式呈现;第二,如何向对方证明我有这些能力;第三,我的弱点是什么,要如何管理这些弱点。

想表现自己的优势,进而向对方证明自己确实有此能力,第一步,先从好的沟通做起。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指出,没有人知道你想要什么,除非你自己说,这常是营销自己最困难的地方。试着想象,你只有很短时间能够营销你自己,你必须很清楚自己的强项,说明自己为何是对方需要的人,不用谦虚,但要诚实。

畅销作家吴淡如,过去当上班族时,曾经担任一个小部门主管,当时只有她和两个同事。在三人努力下,她的部门不断争取到新合作案,半年后,业务量是本来的三倍,让她们累得喘不过气。吴淡如苦撑三个月后,一天,大主管发现她的脸色不好看,吴淡如告诉他,工作分量已经增为三倍,但人数却不变,自己快做不下去。

大主管却怪她:「妳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我一直等着妳来跟我多要几个人,没想到妳竟然什么都没说,所以我以为,妳这个单位可以胜任更多工作量,是妳自己制造了自己和部门同事的负担!」当时她非常惊讶,原来主管是在等她开口。

在职场上埋头苦干、等待伯乐主动发掘的年代早已过去,忙碌老板根本没有时间主动关心你、发掘你的长才。

另类手法,只为让你看到我透过良好的沟通,达成向老板自我营销的目的,并不是靠伶牙俐齿,而是必须把握二个重点,一是时机,二是对的方式。

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销售员乔&S231;吉拉德(Joe Girard),堪称掌握自我营销时机的个中高手,这位连续十二年保持全世界汽车销售量最高纪录的超级业务员,不仅讲话不溜,甚至患有严重口吃,35岁前,他换过四十份工作,一事无成。

后来,他在销售产品前,努力学习先把「自己」卖出去,他的座右铭是「推销产品就是推销自己」。

只要有推销自己的好机会,乔.吉拉德一定不放过。每次上餐厅吃饭,他总是比别人多给小费,并放上两张名片。进棒球场看球赛,他花大钱买最好的座位,同时准备好一万张名片,当球员敲出全垒打,观众大声欢呼时,他便趁势将自己的名片洒出,让每个人都注意到他的存在。

「自我营销并不是罪恶,相反地,必须让关键人物了解你做了哪些事,否则奖励、荣誉不会落在你身上。」邱文仁强调。

老板,我要你记得我!

全球人寿业务营运事业部副总王育才的办公室在十二楼,他发现,每次搭电梯下楼,员工就推说:「副总,我还有事,您先下去。」为此,王育才大惑不解,「如果有一个员工不怕我,大方跟我聊天,我会觉得这个人很积极、具大将之风。」

邱文仁就坦承,若遇到主管,话题一定不离「工作」,即便在电梯内短短的30秒钟,她会丢出「好消息」或最近的「观察」让老板知道。例如「今天劳委会的新闻,我下午打算发新闻稿……」此举让老板了解她最近的工作内容,也达到营销自己的效果。每到年终时,更是要将这段时间引以为傲的工作事迹具体条列出来,在考核前先寄给主管,并委婉地希望老板给予批评、指教。邱文仁会在信中,把工作表现量化,分条列点,罗列出部门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藉由这样明确的做法提醒主管,自己的部门曾经完成什么。「如果我没有这样做,老板一定会忘光光。」邱文仁肯定地说。

至于,什么样的自我营销沟通,才是对的方式?了解主管的性格与公司文化很重要,而公司里,最容易被忽略的三种人──柜台、秘书、工友,通常就是最了解主管性格与公司文化的人。「这三种人,流动率低,对公司文化非常了解,只要给予他们该有的尊重,你将会在最短时间里,就能了解公司的生态、甚至是派系。」对创意与职场文化,常有独到见解的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朱学恒观察。

潜性沟通,默默提升良好印象

除了言语的沟通,有时,不必说话也能营销自己。

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S231;马伯蓝比(Albert Mebrabian)研究出「73855」定律,他指出,旁人对你的观感,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38%在于说话时的口气、手势等肢体语言;却有55%来自于你的外表给人的感受。

别人对你的观感,除了来自你所说,更有一大部分来自于非语言的潜沟通内容。凯瑟琳&S231;卡普塔(Catherine Kaputa)在《我,就是品牌》书中强调,不只在商品的推广,个人的外在形象经营,从穿着、发型、笑容,都提供你在人们心中的建构元素,人可以将外在形象与传达的讯息合而为一。

一位科学园区人资副总承认,面试新员工时,不会录取不化妆的女人,他认为一个不化妆的女人,较不知如何去照顾自己,进而也认为她在职场上无法照顾好工作、主管、或同事。Perfect Image形象管理学院总监陈丽卿则强调,上班族穿着不要有「太」,例如太时髦,会让人解读成你放太多精力在衣着上;太暴露,则让人感到不礼貌;太旧的衣饰,给人古板印象。

在当前这个可视化的时代,巧妙利用视觉效果,深化自我营销的成果,也是一个好策略,更能达到哈佛教授所说,「用独特方式,让自己的优势呈现。」

声光影音,动态吸引目光焦点

王育才举例,每天收到这么多履历表,如果可以利用影像的方式,不只用说的,同时包括肢体语言、表情,在镜头前表现自己,必能令他印象深刻。

华尔街美语总经理林芳宜回忆,曾有个员工提企画案时,除了口号外,唱作俱佳地边表演边做手势,当下她觉得这个员工乐观、开朗、且非常有创意,而且不吝与人分享,对他的印象也大大加分。

联旭广告公司总经理陈玲玲也有类似的经验,「平日的职场阿信,突然在KTV中摇身一变成超级无敌美少女,真令人眼睛一亮!」陈玲玲看到平日默默工作的广告AE,去唱KTV时,展现她的专业歌喉与活泼、逗趣的另一面,进而开始注意她平日的工作表现。

正面营销自己的专长很重要,但有时候,也要懂得从自己的弱点下手,正如哈佛教授所强调的第三点:我的弱点是什么,如何管理。

「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营销自己,可以学得一技之长,得到机会。」吴淡如说。

在自我营销前,也有两项大忌必须留意。首先是必须拥有「真才实料 」,因为「坏产品经过营销,会加速死亡。」奥美广告副董事长叶明桂特别强调。

其次,营销自己切忌用比较方式,利用批评同侪来凸显自己,即便你所言属实,也让人感觉你踩着别人头顶往上爬,反而容易引起同侪间的反感。群英企管顾问公司董事长吴政宏认为,聪明的做法是当你受到老板赞赏时,除了谦虚接受,更可将一部分的功劳分享给主管与同事。如今,星光帮当红,但在三个月前,有谁能料到?如果,他们不曾主动报名,逼自己站在舞台,即便歌喉再棒,一样是埋没在人群之中。你,也应该站上舞台,勇敢替自己营销,跨越职场最后障碍,从今天开始发光!

乔.吉拉德的自我营销成功术

1.建立自信及积极的态度

2.聆听、沟通

3.让别人接受并且相信你

4.进步、保持健康和愉快

5.停止犯下过去较难察觉的错误

篇2:哈佛大学的一堂人生体验课

课程开始, 所有的人被分成了两组, 里面一圈, 外面一圈, 面对面站着。

教授先向我们讲授了规则:在遇到的人中, 如果这个人你只是擦肩而过, 不想和他或她做朋友, 就伸出一个手指;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还可以, 想认识一下, 就伸出两个手指;如果你愿意和这个人做朋友就伸出三个手指;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你愿意与这个人成为终生的朋友, 就伸出四个手指。在选择的过程中, 如果站立的两个人伸出手指的数量是相同的, 那么就互相拥抱, 如果不同, 你们就错过了。

背景音乐开始了, 我们面对面地走着, 走过了小学、初中、高中, 懵懂无知的我们遇见了不同的人, 也错过了很多人。到了而立之年, 面前的人仍在形形色色中变换着, 我们却开始犹豫不决。然后, 从不惑之年到年逾半百再到花甲之年, 面前的人在不停地变换, 可是我们能选择的又有多少?

就这样由古稀之年又到了耄耋之年、鲐背之年再到期颐之年, 那时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年轻时的风采, 这时的你, 会选择这样一个他或她吗?课程快要结束时, 有的人开始抽泣起来, 有的人甚至泪流满面, 为错过的朋友, 为错过的一切。

这次人生体验课, 如同一次生命重生的过程, 我们如梦初醒:每一个人都应活在当下, 珍惜一切, 这样生命才一切都好。

篇3:哈佛最红教授的一堂课

百年以上历史的哈佛大学圣德剧院(Sander Theater)里,各种肤色面孔的年轻学生们鱼贯入场,拿出笔记本电脑摆在腿上,陆续坐满环绕着舞台的半圆形观众席。

舞台上开始随着音乐投影介绍稍后会在观众席各角落协助递送麦克风的几位助理,在愉悦的流行乐声稍歇时,桑德尔用小跑步跨到舞台前方,在如雷的掌声中开始讲授这个学期的第三堂“正义”课。

“我们的教授们都用各种忌妒羡慕的语调,形容他是哈佛的摇滚明星。”在哈佛法学院就读的4个中国女学生说,她们在大陆时就通过朋友疯狂转寄的YouTube影片观看桑德尔上课录像,如今来到哈佛,自然要在现场一睹丰采。

59岁的桑德尔是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27岁起在哈佛大学开设“正义”课,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争议来导引学生认识西方重要的哲学理论,30年来早已成为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每年有多达400甚至逾千名学生选修;2009年哈佛大学将一整学期的正义课程录像放上网络,让世人共同分享这场哲学与生活的精神洗礼,也让桑德尔红到海外,在全球各地也拥有不少粉丝。

桑德尔最厉害的是,在庞大的课堂中他仍然能引导学生交互诘问,用生动的例子吸引全场注意。甚至,今年6月他到韩国延世大学演讲,在露天广场上与多达1.4万多名观众对话、探讨市场的道德限度,热烈互动的程度让人不可想象。

现在这堂正义课,主题是边沁、弥尔等哲学家提出的功利主义,强调快乐等价值是可以做出成本效益分析的。桑德尔使用三段影片来引导学生探讨快乐是否真的可以分出高下。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哈姆雷特》电影片段、摔跤比赛、卡通辛普森家庭揶揄哈姆雷特的片段。在全场参与表决的欢笑声后,桑德尔从台下积极举手的多位同学中陆续点名,让他们陈述意见并反问,或引导这位学生与另一位不同意见者对话。

这堂课中与桑德尔互动最多的政府系三年级学生艾伦(Aaron Watanabe),在下课后接受记者访问,他说自己最喜欢每堂课后半段的对话时间,能够听到许多人对事情对错的不同看法,即使当下觉得自己的回答不理想,但经过桑德尔追问、被迫回答的脑力激荡,也会让自己的思考更清楚。

如何贯彻到家庭教育

这正是桑德尔能够引导读者、观众、学生进行思考的魅力所在。在课后,桑德尔与记者一同在哈佛校园散步,谈到他如何训练两个儿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他的儿子亚当和艾伦目前都在读研究所,一个刚在英国牛津大学完成政治哲学博士课程,跟老爸走上同样道路,另一个则念生物人类学,研究猩猩等灵长类。

“我们是相处很密切的家庭,我和太太总是鼓励小孩成为独立思考者,方法之一是在晚餐时引导他们讨论关于新闻、政治等重要议题,所以他们从大约五六岁开始就养成参与对话、发表意见的习惯。当他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一同到全球旅行,包括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旅行中全家人也经常会讨论各种关于哲学、科学、价值的问题。”桑德尔说。

篇4:哈佛大学的一堂人生体验课

课程开始,所有的人被分成了两组,里面一圈,外面一圈,面对面站着。教授先向我们讲授了规则:在遇到的人中,如果这个人你只是擦肩而过,不想和他或她做朋友,就伸出一个手指;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还可以,想认识一下,就伸出两个手指;如果你愿意和这个人做朋友就伸出三个手指;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你愿意与这个人成为终生的朋友,就伸出四個手指。在选择的过程中,如果站立的两个人伸出手指的数量是相同的,那么就互相拥抱,如果不同,你们就错过了。

背景音乐开始了,我们面对面地走着,走过了小学、初中、高中,懵懂无知的我们遇见了不同的人,也错过了很多人。到了而立之年,面前的人仍在形形色色中变换着,我们却开始犹豫不决。然后,从不惑之年到年逾半百再到花甲之年,面前的人在不停地变换,可是我们能选择的又有多少?

就这样由古稀之年又到了耄耋之年、鲐背之年再到期颐之年,那时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年轻时的风采,这时的你,会选择这样一个他或她吗?课程快要结束时,有的人开始抽泣起来,有的人甚至泪流满面,为错过的朋友,为错过的一切。

这次人生体验课,如同一次生命重生的过程,我们如梦初醒:每一个人都应活在当下,珍惜一切,这样生命才一切都好。

【素材点拨】人生只有一次,却永远充满了相遇与错过,谁也不能保证下一次选择是错还是对,只能学着珍惜遇见的缘分,放下错过的美好,不要活在犹豫和后悔之中。

【适用话题】相遇与错过;选择;珍惜;活在当下……

(南亭摘自乐读网)

篇5:给全世界的作家们上一堂MBA课

有趣的是,这两个在图书资本市场各受认可的青年作家,在电影处女作上均成为了“吐槽话题”,《小时代》被认为是超长MV和超长PPT,而被寄予厚望的《后会无期》遭到了“这简直就是WORD”的尖刻评价,可见两位作家对影像剧情操控的乏力感。

作家当导演的前例虽然并不多,但也并非绝无仅有。恐怖大王斯蒂芬·金的小说被改编了无数次,成功之作比比皆是。1986年,他自己曾经执导过一部电影《火魔战车》,并且还亲自客串了其中一个角色。这部电影投资约900万美金,票房成绩则为700万美金,IMDB的评分仅有5.4分。那次不成功的导演经历显然让斯蒂芬·金丧失了对这行的兴趣,之后,他宁为编剧不为导演,比如,去年的美剧《穹顶之下》就由他本人担当制作和编剧。

但如今中国的情况和1986年的美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郭敬明、韩寒虽然身份是作家,但他们更像明星—对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恋爱婚姻都比他们作品本身更引人关注。在上海电影节的新浪潮导演论坛上,郭敬明抒发了自己的“电影商品观”。他说,现在不是父辈那个常常挨饿的时代,而是一个大家在日餐、法国菜之间有足够选项的时代。《小时代》看到了这些新影迷的需要,“这种需要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般明显,谁先看到了,谁就能成功。”

一大拨中国作家对当导演跃跃欲试中:刘恒已经签约,麦家准备翻拍《暗算》,刘震云正期待悬赏。

而韩寒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当下的市场需求,他拍摄的《后会无期》没有来自于他任何一部小说,而是来自于他自觉波澜壮阔的脑洞,人们发觉韩寒也并不比郭敬明的格局大多少,两个人都不负责表达时代,而专注抒发自我,郭敬明热爱物质生活,而韩寒则讲着荒蛮青春和中年危机。

从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今夏两位作家的对阵,中国作家“写”电影越发地欣欣向荣了,据悉,刘恒、刘震云、麦家等名家也已经打算脱离编剧身份,跃跃欲试操控电影,准备大展拳脚。继刘恒签约小马奔腾准备当导演后,刘震云也明确表示自己也有这种能力,期待有远见的影视公司来悬赏;麦家更透露了自己的导演计划,就是亲自翻拍电影《暗算》。作家出身的孔祥照,也就是孔二狗,因跨界做导演、编剧、演员,而被众好友戏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四栖文艺屌丝”。当过记者、写过小说的彭浩翔以一部文本化的电影《志明与春娇》成名,他自己就声称要“像迈克尔·克莱顿一样,把自己写的故事拍给全世界看”。

作为作家或者文字工作者,他们很大的优势在于没有历史负担,没有专业抱负,就算是填鸭式补充了三四个月导演知识的新手,但在粉丝看来,依然天纵奇才;在市场看来,依然是具有新鲜感的巨额货品,也许无法成就经典,却具有十足的资本价值。

篇6:哈佛MBA的最后一堂课--让自己大卖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地停在我面前。这一停,就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

“去哪里?”

“机场,”

“好的。”司机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说:“我在徐家汇就喜欢做美罗大厦的生意,这里我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和均瑶大厦。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罗大厦门口兜了两圈,终于被我看到你了。从写字楼里出来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

我一愣,顿时很有些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34.5元……”

我打断了司机的话:“怎么算出来的?”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的份子钱,油费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22元,交给公司平均每小时12.5元油费。这是不是就是34.5 元?”

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年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于是打算继续和他交谈下去,也用来打发在路上的无聊时间:“以前的司机都和我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钱之类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打个比方,如果说做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10元的客人,就会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太强了,这位师傅听上去真不像出租车司机,到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师。“那你怎么办呢?”我更感兴趣了,看来去机场的路上还能学到新东西,于是继续问。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决定你要去的地方。”

我非常惊讶,这听上去很有意思。

司机继续说:“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以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

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有点像很多商业管理培训老师说的“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

“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

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楼的谁死了,明天三楼又死了一个,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那天这个说: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说他会打车到人民广场,再去坐青浦线吗?绝对不会!”

我不由得开始佩服起这个出租车司机。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人民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之后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这个男的上车后还没说去什么地方就忍不住问我‘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两个人,他们要是想上车,我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抢。’”

司机回答说:“中午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

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了,去宝山。”

“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着睡衣的人可能去很远吗?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她进啊。”司机越说越有兴致。

“有道理!”我越听也越感觉有意思。

“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油价又涨了,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我说,你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将永远不能得到提高。从自己身上找找看,问题出在哪里。”

这话听起来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你自己”,或者Steven Corvey的“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翻版。

“有一次,在南丹路一个人拦车,去田林。后来又有一次,一个人在南丹路拦车,还是去田林。我就问了,怎么你们从南丹路出来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说,在南丹路有一个公共汽车总站,我们都是坐公共汽车从浦东到这里,然后搭车去田林的。我恍然大悟。再比如你看我们开过的这条路,没有写字楼,没有酒店,什么都没有,只有公共汽车站,站在这里拦车的多半都是刚下公共汽车的,再选择一条最短路径打车。在这里拦车的客户通常不会高于15元。所以我说,态度决定一切!”

我听十几个总裁讲过这句话,第一次听出租车司机这么说。

“要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来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铁站口排队,怎么能赚到钱?每个月就赚500块钱怎么养活老婆孩子?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知识可以把一个人变成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很聪明的人;一个很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天才。有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我问怎么走。他说了一条路线,我说慢,于是我说了一条路线,他又说绕远了。我告诉他没关系,我经常走比他有经验,按他那么走50块,按我的走法,等里程表50块了,我就翻表,他只给50快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最后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里,却快了25分钟,我只收了50块,乘客很高兴,省了10元钱左右。这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钱的油钱,但我相当于用1块多钱买了25分钟。我刚才说了,我一小时的成本34.5块,我多合算啊!”

听完司机的话,我也越加佩服他。司机也没闲着,继续说:“在大众公司,一般一个司机三四千,做的好的大概五千左右,顶级的司机大概每月能有七千。全大众2万个司机,大概只有两三个司机,每月能拿到八千以上,可谓万里挑一。我就是这两三个人中间的一个,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有大的波动。”

太强了!到此为止,我已经对这个出租车司机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常常说我是一个快乐的车夫。有人说,你是因为赚的钱多,所以快乐。我对他们说,你们错了,正是因为我有快乐、积极的心态,所以赚的钱多。要懂得体味工作带给你的美。堵在人民广场的时候,很多司机抱怨,又堵车了,真是倒霉。千万不要这样,用心体会一下这个城市的美,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经过,非常现代的高楼大厦,虽然买不起,但却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享受。开车去机场,看着两边的绿色,多美啊!再看看里程表,一百多了,就更美了!每一样工作都有她美丽的地方,我们要懂得从工作中体会这种美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哈佛MBA的最后一堂课--让自己大卖】相关文章:

的最后一堂营销课04-29

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05-10

小学的最后一堂课小学作文05-31

《最后一堂课》阅读及答案04-18

最后一堂课高中作文800字06-27

哈佛mba06-02

哈佛商学院mba05-29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09-22

哈佛商学院mba课程09-22

哈佛商学院mba教程09-23

上一篇:酒店前台接待员实习报告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