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

2024-08-14

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精选8篇)

篇1: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的性心理于爱情

恋:想恋不忘,爱慕不舍,不忍舍弃,不想分开。

爱: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可以体验却难以言语。是为了目标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付出的情感或行为。爱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使其整体得到快乐。

恋爱:指异性之间的生理、心理和环境影响交互作用下互相钦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资料上显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与异性交往。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性冲动,性心理需求使他们对异性的爱慕超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恋爱心理很多成分是从青春期心理直接萌发的。

部分大学生喜欢追求刺激浪漫,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和影响。网络上各类信息的发散,当前社会性文化的泛滥,以及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干扰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和爱情观。

在我们大学生中有很多正在热恋中的情侣,也有很多已经分手的情侣。因为无望的恋情,部分大学生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影响到自己和周围的人。

个案标题:在失恋的背后

小D,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该生自述,在校外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象抓住了救命草,立刻把全部感情投入其中,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了她。致使该女生和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着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做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课不及格,学位已没有,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

案例分析:小 D失恋后的情绪反应比常人要强烈的得多,持续的时间长。那女孩与他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他不愿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后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不愿意恋爱失败,所以总是是纠缠不放、希望能挽回。可他的做法不但不能帮自己摆脱情感纠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

案例建议:我觉得小D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要找出自己的原因,即时地反省,努力地改造自己,并且努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学习,要了解到失恋不失志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品质。小D需要直面现实,把曾经的美丽记忆封藏,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不能只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努力战胜自己。

要积极放松,调适心绪。找一个空闲的时间,进行一次旅游,静心,放松,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或做些体育运动,听听音乐;或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放松自己,心情会好起来的。个案标题:同居只为“相互取暖”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案例分析: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案例建议:科学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一般缺乏规范的性健康教育,应该选择阅读一些正规出版发行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科普书籍或一些性社会学、性伦理学、性法律学等专门论著,使自己构建合理的性知识结构。其次,应该请教已具备了性知识、性经验的父母、性教育工作者或有关医生。

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正确对待性冲动,接受性冲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学习性生理、性心理的有关知识;了解青春期性意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与健康的性意识观念;提高感官刺激阈限,培养挫折耐受力。积极导引,良好适应。要大方而潇洒的与异性交往,男女交往有利于性压抑的减缓,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从而调节深层的本能,使之趋于高尚。但是,在与异性交往中,要注意摆脱低级趣味,不要限于身体的吸引;尤其是不要与庸俗的异性接触,避开一些人在物质、精神、肉体等各方面的诱惑。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爱情的关系,顺其自然的处理两性关系,不必刻意追求,如果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刻意去追求,甚至不顾一切的恋爱至上,则是不可取的。

若发现自己出现性心理问题,最好找知心朋友交流,一方面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获得一些如何应对青春期烦恼的信息和经验,有助于自我调节。必要时可找心理专家咨询,消除心理困扰。个案标题:女大学生向学姐求爱遭拒 同性恋情无望欲自杀

3月13日下午,一位自称姓张的女子在水碾河路的家乐福门前报警,称朋友李小姐可能有生命危险,希望得到警方援助。性格和衣着方面都偏于男性化的成都某高校女大学生李某,在认识了另外一所大学的学姐后,竟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学姐。然而几度求爱不成,感觉爱情无望的她竟然想到了自杀。3月13日,在民警的帮助下这名年轻的大学生最终打消了自杀念头。据张小姐称,自己与李小姐分别是成都市两所大学的学生。两人因一次假期兼职的机会而认识,之后便成为朋友。据张小姐称,李小姐性格和衣着都偏于男性化,同为女性的她曾多次向自己表露爱意,希望两人能有进一步的交往,但都被没有同性恋嗜好的自己婉言拒绝。张小姐告诉记者,“本来我们今天中午还在一起吃的饭。我当时很想借这个机会跟她说清楚,希望她尽量想开点,不要再对我纠缠。但吃过饭之后,我们俩因言语不合不欢而散。”此后,李某不断打电话给张小姐,后来又发了很多短信。张小姐展示给记者看的最后一条短信说,“我要崩溃了,我想自杀。”张小姐对此带有胁迫意味的短信很是反感。据她称,李某经常对她说“你不理我试试”之类的语言,让她不堪忍受,因此刚收到短信后也没太在意。但是,在家乐福越转越不心安的她向李小姐回了短信,结果没受到回复,打电话对方也无人接听。越想越害怕的张小姐最后选择了报警。两小时后,当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张小姐时,她表示李某已接受民警的劝说,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觉就是,同性恋者找对象,一定要以两个人相爱为前提,爱情是平等的,恋爱的双方是自愿的、自主的、不受威胁的。这位姓李的小姐,她应该尊重张小姐的选择,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威胁她人,这样得来的感情是不甜蜜的,是苦涩的,会给双方带来痛苦的。李小姐应该直面现实,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我觉得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性观念,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放在首要地位,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因为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美好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爱情和学业之间的问题,爱情是纯洁美好的,是人生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要摆正学业和爱情的关系。大学生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因为有了爱情所以要承担的责任越重,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因为有了爱才会有性的存在,性其实是个神圣的存在,它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结晶,是美好的存在。但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会有强烈的性意识和亲密行为的外显性。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一生中处于性欲望最旺盛的时期,所以为了防范一些由于性方面引起的伤害,要培养高尚的性道德,要学会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卫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们应该要学会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和创造活动,要试着减少性冲动和性幻想;要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课外活动,要有意识的远离各种刺激的性诱惑;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起居时间,不要睡懒觉,要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这样会有利于消除各种有关性的幻想。

大学生应该要懂得遵守性道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处理爱情于性行为、恋爱于学习的关系,有健康的性心理和爱情心理。

篇2: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

摘要:大学生千军万马经过高考,挤过了独木桥,来到了大学,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是性生理成熟与性意识觉醒时期,大学也成为青年人恋爱的“活跃期”。对于恋爱这个名词,在大学已经比较普遍了。爱情是一个游戏,它可以将一对陌生的男女变成情侣,也可以将一对情侣变回陌生的男女。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本文将谈谈大学恋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将怎么去解决它。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爱情观爱的能力和责任

正文:

恋爱就象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恋爱的人们》罗曼

入大学后,许多的同学都开始步入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已经比较普遍,而且有增无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和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恋爱的激情,无疑是激励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大胆创造的催化剂。滋润心田的恋爱,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扩大感受周围事物的眼界。相爱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找工作、责任感不够、经济不足等问题,他们的恋爱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感到有很多说不明白的心理困境:

恋爱心理困境一: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一丝吸引力,认为别人看不上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的去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恋爱心理困境二:异性朋友很多,但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却很难寻找,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当然,也不排除由

于社会的舆论和各方面交际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恋爱心理困境三:不知如何的去面对婚前性行为和“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和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对于恋爱心理困境一形成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缺乏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往往过于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却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如何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对恋爱吸引力的误解与缺乏科学的认知。表面上看似乎人们的择偶心理更加倾向于外表,实际上男女大学生,在选择异性对象的条件上大多都以性格、才能、心理相容、人品和兴趣爱好是否更具吸引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们对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越来越实际,一般不会只“跟着感觉走”,也不会只在乎“曾经拥有”。所以,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和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及特征,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其次,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一个人是否对异性有吸引力?是否一定要在大学期间拥有一个恋人?并不意味着你今后的生活将会怎样。“迟到的爱”也许会是真爱,“早到的爱”也许会提前结束。

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常见的各种恋爱问题将会导致对自我、尤其是对对方的“认知偏差”和“评价偏差”,这是导致单相思或失恋后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地去与异性同学交往,多参加有异性同学的集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去了解和观察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同学,同时也了解自己的恋爱期的心理特征,缩短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心理差距,调节好恋爱心理的各种矛盾,矫正恋爱动机和恋爱价值定向。通俗地说,就是在挑剔对方时也挑剔一下自己。在不能接纳自己时,也找找对方的毛病,多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其内容大致是:一,天下并没有完美的男人,也没有完美的女人;二,善于讨女人欢心的男人是油腔滑调的,是不可靠的;三,男人和女人的自尊不能由对方来肯定;四,选择理想恋人时的期望越高,结局越差,反之,则事半功倍。

恋爱心理困境二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

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选择恋人时候的逆反心理等都会事与愿违,极易伤害自己和朋友们。为此,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 “不”,不要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作爱情去追求。但是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做出判断,坦然地做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而不是一味的去退缩。

恋爱心理困境三揭示难道爱一个人,他需要什么,就一定要给他什么吗?大学的结束意味恋爱的结束,如果我们大学生有性关系,那以后怎么办?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敢于去爱,懂得去爱,才会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

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全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恋爱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恋爱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恋爱幸福。总之,大都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上述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恋爱关系的大学生,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当大学生把恋爱视为生命的唯一时,恋爱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懂得恋爱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恋爱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爱的人,别人怎么会全心全意的去爱他?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恋爱的基础。在没有责任和奉献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当恋爱成为男、女性唯一的存在价值时,他、她本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由此引发了失恋问题。

在我们的人生中,如何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是我们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的恋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恋爱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承受能力较强,拥有正确的恋爱观、拥有健康的恋爱行为和有爱的能力与责任就能更好地应对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恋爱受挫后,用理

智来驾驭感觉,分析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总之,我们大学生应该明确正确的恋爱观,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的去对待。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我们的大学生活才能因为有了爱情而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白石浩一:《恋爱心理学 》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社1986年版

章志光、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祝蓓里:《青年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篇3:大学生问题恋爱心理探析

一、问题恋爱观的问题透视

只有通过透视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恋爱观, 分析它们的各自特点, 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对大专院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我们发现大学生恋爱现象很普遍, 而他们在恋爱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很普遍。根据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恋爱观:

精神寄托型: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精力充沛, 而心理与生理发展又很不同步;他们既有极强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参与性, 与此同时, 他们又会遇到其他社会群体未曾遇到的特有压力与挑战。大学生升入大学, 意味着离开熟悉的高中生活, 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他们要面临人际交往、自主生活与有别于高中的学习与经常性的考试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压力往往引起大学生情绪方面的转变, 这一代大学生大都属于独生子女, 孤独感与挫折感促使他们寻求精神寄托, 恋爱行为则成为他们逃脱现实, 聊以慰藉的主要方式。持此恋爱观的大学生, 不能正视恋爱双方的责任, 往往呈现出寻求庇护要强于给予责任、完全依赖强于自强自立的现象。所以一遇到风吹草动, 视恋爱为生命与生活唯一精神支柱的双方会感到无助与盲目。

一厢情愿型:持这一类型恋爱观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他 (她) 们往往处于单相思的状态中。他 (她) 们在恋爱过程中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 或者说对对方有种错觉, 它之所以被称为问题恋爱观, 是因为这是一种畸形的恋爱观, 他 (她) 们会为这样一种无果的恋爱观付出惨重的代价, 结局往往很受伤害, 因为持这种恋爱观的大学生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处于失恋状态, 对方可能盲然无知或者根本就无动于衷。长此以往, 一方面他 (她) 们会有极强的挫折感, 会产生极度自卑和迷茫心理、消沉心理, 而导致轻生和绝望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 他 (她) 们则会因为遭到拒绝而心存怨恨, 产生极强的报复心理, 给自己与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甚至于会做出极具破坏力的畸形行为, 这是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恋爱观。

放纵情欲型:持这一类型恋爱观的大学生对爱情最不负责任, 对感情伤害最严重。这种恋爱观之所以也成为问题恋爱观, 是由于它的恋爱动机不端正。他 (她) 们谈恋爱不是出于感情需要, 不是出于对美好爱情本身的向往, 而是出于自身的欲望需要。这类问题恋爱观成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影响, 从而在恋爱观上表现为极端的自私自利心理与猎奇心理。另外一种则是由于受到爱情创伤, 反而以极端行为报复爱情, 自暴自弃, 致使沉湎于享乐与刺激之中而麻醉自己。他 (她) 们一边放纵自己的欲望, 一边给对方造成不尽的伤害。

有利所图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为“当代的陈世美”, 他 (她) 们之所以谈恋爱是因为有利可图, 他 (她) 们之所以见异思迁是因为有了更大的利益满足。这种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功利性。这种恋爱观过分强调恋爱行为的目的性, 其中没有给予爱情应有的尊重, 而将爱情异化, 爱情成为一方达成某种目的与利益的工具、媒介与砝码。这类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特征, 都是为了爱情之外的目的而将爱情本身俘虏。比如说, 为了好的毕业去向, 为了一个好的工作, 他 (她) 们会过多地关注恋爱对象的家庭因素、社会背景因素, 所以会出现以牺牲爱情来达到个人目的, 以浼灭人格来换取个人利益。所以, 他 (她) 们会不顾及双方的感情基础, 会因利欲熏心而无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功利与个人私己目的, 会付出双方的爱情代价, 而且自身的幸福代价就更为惨重。

随波逐流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对爱情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与体验, 仅仅是随大流, 自己对于爱情本质、意义与目的并没有明确的把握。这种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这种恋爱观的成因同样表现为多样化, 或者因为虚荣心理在作祟, 或者因为从众心理在作用。这一类大学生在恋爱行为的互动中表现为等待和期盼, 他 (她) 们没有明确的择偶标准与目的, 因为众人的恋爱行为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催化剂, 促使自身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 所以往往缺乏选择性与主动性, 被动迁就成了恋爱中的主旋律。持这种恋爱观的大学生们, 他们会在盲目跟风与互相攀比中白白浪费他 (她) 们的青春, 在其不知不觉中失去一切对于美好事物的选择机会。

恋爱恐惧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对爱情怀有某种恐惧心理, 他 (她) 们在青春期阶段的异性排斥感带到了大学期间, 他 (她) 们既需要恋爱体验, 又惧怕与异性接触。这类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无知与无助。首先, 他 (她) 们对于异性不够了解, 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有同样的感情需要, 不知道自己的感情表达会不会收到意想的效果。其次, 他 (她) 们对于爱情不够了解, 不知道爱情为何物, 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与责任, 继而畏缩不前。再次, 他 (她) 们或许曾经拥有过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经历, 致使他 (她) 们对于恋爱、婚姻失去了信心, 不敢再次踏进, 这实际上是一种晕轮效应在作祟。另外, 也有可能自身缺乏恋爱技巧, 不知如何与异性正常接触, 更别说恋爱接触了。对于异性的向往与排斥是同时出现在这类大学生的恋爱观中, 所以他 (她) 们会很痛苦, 很压抑, 容易作出极端的言行来, 而实际上他 (她) 们的本质与恋爱观可能并不坏, 只是需要调整与引导。

虚拟网恋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由于对现实的恋爱观缺乏信心, 他 (她) 们会利用网络系统的封闭性与虚拟性, 最终步入网恋的行列之中。目前, 身陷网恋之中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然而这种恋爱观并不值得提倡, 因为它最容易将人导入歧途。这类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虚拟性与逃避性。究其原因, 部分大学生或者由于好奇心理作怪, 可能已拥有现实恋爱行为, 却仍然要尝试网恋。或者由于他 (她) 们性格内向、孤僻与自卑,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人相处, 受到了某种挫折, 而转入网络中与陌生人建立起一种完全虚拟的恋爱行为。网恋危害很大, 因为虚拟的对方往往掩盖与模糊了性别、个性与社会因素的具体差别。长此以往, 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可能对整个现实生活失去兴趣, 从而完全投入到虚拟社会中, 最终失去人的社会性。

二、树立积极的理性恋爱观

上述各类问题恋爱观在当代大学生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在一些人那里存在, 并发挥着作用, 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正常恋爱观的树立, 从而导致他 (她) 们对于学习、工作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挫败与无助。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发现如果持有那些不正当的不理性的问题恋爱观的话, 会产生如下一些现象:恋爱的盲目化、恋爱的挫折感、恋爱的私欲性、恋爱的虚幻化、恋爱的被动性、恋爱的无助性、恋爱的畸形化。我们必须本着因人制宜, 以人为本, 有的放矢, 循序渐进的方针去积极地解决与应对, 绝不可掉以轻心, 听之任之。

1、端正恋爱态度

哪个少男不钟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 恋爱是大学生人生当中的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之一, 所以我们不能打击压制, 过去坚持“三不”方针, 现在我们则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恋爱观必须是理性的恋爱观。恋爱是充满激情的, 但是却不能完全以激情代替理智。爱是一种权利, 同时爱是相互的双方面的事情, 爱同时又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它需要双方的共同理解, 共同采取积极行动去把握。理性的恋爱观还体现在要正确处理好学业与恋爱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学生身份就决定了学习是第一位的, 不能因为爱情而耽误了学业。

2、培育恋爱心理。

大学生在校期间, 由于持有上述某一类问题恋爱观, 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甚至于产生心理疾病都是有可能的。他 (她) 们既难于启齿, 又渴望帮助。这种无助状态最需要高校教师站出来, 通过讲座、咨询与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 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通与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德育课在新时期都承担着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理性的恋爱心理的重要作用。卢梭认为“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 就是免除秘密。”罗素也认为:“性道德只能为那些懂得这个问题的人所接受, 它的感染力决不能依赖于无知。”通过大量的性道德、性健康教育, 可以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的性心理。既可帮助那些持有恋爱恐惧型的人拥有恋爱信心, 又可帮助持有放纵情欲型、有利所图型的人纠正利欲心理。建立正常的两性交往, 树立理性的恋爱心理。

3、规范恋爱行为。

有一些问题恋爱观是可以通过说服教育以及咨询座谈的形式加以矫正与引导, 但是另有一些问题恋爱观, 比如放纵情欲型、有利所图型、随波逐流型、虚拟网恋型却是顽固不化的, 需要学校采取一些强力措施, 予以坚决控制的, 进而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为此, 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与规则, 做到有章可循, 对恋爱中出现的不道德、不文明与不负责任的问题恋爱观及其所指导的恋爱行为进行打击与制止, 对于其中违反规定者则坚决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从而达到进一步规范与净化恋爱环境与恋爱行为的作用。

摘要: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常见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是大量非理性问题恋爱观的存在, 这些问题恋爱观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问题恋爱观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点:有精神寄托型、一厢情愿型、放纵情欲型、有利所图型、随波逐流型、恋爱恐惧型、虚拟网恋型。通过梳理这些问题恋爱观, 可以透视出大学生存在的非常恋爱心理, 从而解析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无助、无知, 最终寻求问题恋爱观解决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问题恋爱观,原因,途径

参考文献

篇4: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心

随着中职学生生理发育前移,性心理发展前倾,中职学生面临的恋爱问题也在不断增长。在缺乏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国情下,恋爱中的困惑与失恋成为中职学生重要应激源,如何将“校园恋”由“堵”转“疏”,成为学校健康发展亟须解决的新课题。中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也因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这样一种成长性的心理团体,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解决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有效性,为中职院校在此问题上的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自然学习状态,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对实验组成员访谈与相关文献中提出的对学生团体辅导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8个辅导主题,主要目的是让成员学会两性相处技巧、应对恋爱挫折、处理恋爱焦虑,引导其建立健康的婚恋观(主要内容见表1)。团体心理辅导由同一位老师指导,每周1次,每次3小时,连续进行8周。

二、研究结果

1.实验组在前测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结果显示,接受辅导后,恋爱态度、性知识、性观念、恋爱挫折应对和自尊水平方面均与辅导前有差异(P<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加中职学生的恋爱知识、改变其恋爱态度的作用显著。

2.对照组在前测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结果显示,前测和后测在有关恋爱态度、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恋爱挫折应对、自尊和焦虑水平等因素上的得分没有差异(P>0.05)。这说明如果没有外来干预,要想在短期内使中职学生的恋爱态度、性心理明显改变可能性不大。

三、讨论

1.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建构知识

通过对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学生的恋爱态度、性知识的增长、性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教育内容不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理论,枯燥无味的生理知识;而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现实问题,是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具体困惑;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法,而是交流互动的方法,其中的问题情境都是学生现在或曾经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设计出一个学习单元,学生们围绕这些内容通过合作、交流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直至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团体心理辅导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态度与性观念。

2.学生自尊水平获得提升,自信心得以增强

这些学生在恋爱中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出众,才没有能力持续这段感情,但是实际上恋爱中很难说出对错,也没有能力高低之分。而部分学生在此问题上却很容易走极端,全盘否定自己,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在本团体中,各个团员通过彼此了解,彼此肯定,彼此帮助,在互助的过程中提升自尊水平,更加自信地面对恋爱中的问题。

3.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遇到情感困惑的学生往往伴有焦虑、烦躁、沮丧等症状,这些情绪常会使人陷入忧愁、伤感的不良情绪之中,甚至有可能使人走极端而伤害他人或自己,无法自拔。进入团体心理辅导后,这些学生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在交流中把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并得到大家的共鸣和支持。在这种积极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容易认识自我,找出症结所在,比如,过分依赖他人、处理问题过于武断、缺乏对别人的信任、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评价等等,从而引导自身在感情问题的处理上多些理智,少些盲目举动。

4.学生在团体中性道德水平得以内化,促进自身成长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获得了一些性道德的知识,可他们的性道德水平并不高,这是因为道德的形成并非取决于道德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主体在道德体验基础上的道德内化程度,也就是学生要把这种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需要。这就需要学生有主动去接受并体验的内在动力。团体心理辅导正是从此入手,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分享、体验、反思,进而达成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正确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良.青少年和生殖健康教育动态和进展[J].中国性科学,2001(10):8-10.

[2]霍金芝.青少年性心理和性行为发展及表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5):350-352.

篇5: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

目前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是,拍拖只会影响学习,禁止学生读书期间拍拖,一但发现学生恋爱,就说学生早恋,要么就设法棒打鸳鸯,要么就置之不理。而我的观点是:中学生在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上来看,恋爱应该不是他们主动去求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现象,其实我觉得根本不应该称之为“早恋”,所以不应该去“禁”,但恋爱对于学生来说又属于一个新鲜事物,对于新鲜事物他们肯定没有“经验”可谈,于是发展下去极可能走上极端,走偏了方向,思来想去,初步打算采取的处理方法是:尽可能地列举中学生谈恋爱都有哪些好处,然后再全面地列举中学生谈恋爱都可能带来哪些危害,让其与自己结照着来看,如果能取其“好”而避其“害”我想顺应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下面是我总结的中学生谈恋爱的“好处”与坏处 :

六大“好处”:

第一,人无我有,物以稀为贵,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会有一种陶醉的感觉;

第二,有爱与被爱的温暖,回家有父母照顾、学校有恋人关爱,有一种甜蜜的幸福感;

第三,有了固定的异性朋友,生活中的烦恼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帮你化解、心灵得到慰籍、空虚的情感得到了填充;

第四,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调味品,生活感到充实了,有一种天地焕然一新的感觉,心里常常阳光灿烂;

第五,有一种成熟的幸福,甚至还有一点逆反的快感;

第六,对父母发发脾气,父母不会计较,父母依然是父母,但对恋人耍脾气,恋人恐怕不理你了,于是你会十分珍惜这份感情,学会了对感情负责。

七大坏处:

第一,青年人应广交朋友,友谊使你心灵丰富、是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人生成功的垫脚石,你现在谈恋爱了,专注于一个人了,交友圈必然缩小,等于关闭了交友之门,别人不便也不敢介入你俩的圈子;

第二,整天天卿卿我我,不在一起时还要牵挂对方,还要揣摸对方心理,这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但尚未健全的头脑,充满了爱情,那么功课、学业肯定受影响;

第三,中学生谈恋爱违犯中学生守则,你不得不有所顾忌,既怕老师批评,又怕家长知道,于是开始焦虑、浮躁,进而心理疲惫,让自己无法专心学习;

第四,爱情是人类情感中高尚的神圣的情感,比生命更重要(裴多菲语),高尚的情感可以张扬,应当受到祝福,但学生不敢张扬,不敢领他(她)回家。那么这种偷偷摸摸的恋爱是对这种神圣高尚情感的亵渎和玷污,致使两人无法认认真真地相处;

第五,本来就不想太认真,只是玩玩,聊补人生空虚而已。那就是太不自爱了,感情轻浮、游戏人生,品位太低了;

第六,如果恋爱中把握不了自己,铸成大错,恐怕会伤害两代人,造成终身遗憾!

上述本人对中学生谈恋爱总结出的好处和坏处,其实很多老师和少部份的家长都懂,甚至连不少的学生也知道。也就是说,实际上很多人都懂中学生恋爱的好处和坏处,但是大家就是没有做到扬长避短,依然看到很多情侣穿着校服在公众场所亲密、不少中学生为了恋爱而影响学业、感情出了问题而去自残或者自杀等等多种不良的情况。为此,关于这方面,我对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了简略的分析:

主观原因:

中学生时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性心理的需要和渴望独立的需要。青春期性心理需要与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的矛盾;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社会管束的矛盾。

矛盾之一: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成熟带来性心理需要,出现青春期性心理需要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如喜欢异性、早恋、偷窥、自慰等,但身为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立的社会角色,以及学校纪律、社会规范对其性心理需要的约束,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内心的压抑和产生心理冲突。

矛盾之二: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和独立性需要日益强烈,不喜欢他人管束,不喜欢长辈的约束,但又往往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生活和情绪、行为的能力。这种独立性需要却只能受制于社会地位、屈从于社会管束,必然造成内心上的冲突和矛盾。

客观原因:

学校管理方面: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升学率的高低对学校领导的仕途影响十分大。因此,学校的管理层制定各种各样的校规来防止学生恋爱和强迫分开已经恋爱的学生。对于被发现恋爱中的学生,学校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理,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学校越是要管,学生就越要反其道而行。于此,学校管理层与学生就变成了一对矛盾体。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基本上以成绩的高低来鉴定学生的好与坏。而目前中学时期的教师,特别是学校里教学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年代的思想影响,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而且相当缺乏心理学知识,更缺乏恋爱心理教育和性教育知识。年轻一代的教师却鉴于自己的经验低,不敢用新时代的教育知识去教育学生。所以教师们一旦发现学生拍拖,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是先把学生臭骂一顿,进而通知双方学生家长,务必要拆散恋爱中的学生。因此,学生会由于教师反对他们拍拖并通知他们的家长,而对教师产生恨意,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于此,教师与学生也变成了一对矛盾体。

家庭教育方面: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期、心理叛逆期和教育关键期,而许多家长又刚好处于更年期,家庭教育时常处于“针尖对麦锋”的状态,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失准,故出现许多问题学生。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现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早已不同于父母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状态,但是现在的父母却按照他们年少时的心理状态来看待现在的孩子,故大多数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心理,对于孩子谈恋爱,只会强迫他们分开,不尝试去理解孩子、教育孩子如何处理恋人间问题。父母的极力反对,致使孩子们没有了家人的支撑,逐渐地他们开始疏远家人,只要与恋人发生了感情问题,就只能把情绪压抑在心底,日积月累,最终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状态,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做出非常出格的事情。因此,学生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减少甚至断绝与家人的沟通,致使无法认真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于此,家长与学生都变成了一对矛盾体。

上述三种的矛盾体,分别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成绩。由此可以看出,其实令学生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恋爱的本身,相反,而是在于教育领导者和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的身上。

当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组成后则会出现下面的情况,致使大部分的人都认同学生时期拍拖只会拖垮:

当中学生的性器官成熟,他们开始喜欢异性,对异性充满着好奇。于是有不少的学生怀着这份好奇向自己心仪的对象表白,并一起交往成为情侣。然而,老师和家长都极力反对学生拍拖,特别是学校领导更为反对,因为他们担心学生拍拖,一但让社会上的人发现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因此施压到老师身上,而老师又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所以老师一但发现学生拍拖,就去通知家长,而家长也反对孩子拍拖。那么就在恋爱的层面上,学校与家长把学生给孤立了,让学生觉得无助,致使不少学生因为与对象发生感情问题后,不敢与老师倾诉,更不敢与家中父母倾诉。因心中情绪无法宣泄,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学习。由于这不是个案,令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误认为恋爱只会拖累学业,把影响学生学业的主要因定位在“恋爱”上。于是学校领导就不停地施压给老师和学生,反对学生拍拖,而老师又继续把压力转移到家长和学生身上,而又因无法与老师、家长沟通使成绩下降,学生成绩的下降又引起学校领导的注意,学校领导再次给老师施压……就这样子,形成了恶性的循环,而问题日积月累,学生就产生自残或者自杀的想法,甚至会是更为让人出乎意料的悲剧。

实际上,上述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以下三点:

教师应提倡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认为男女生在一起就是谈恋爱,这是粗暴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信任他们,提倡和促进中学生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像兄弟姐妹一样友好和睦相处,使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和好奇心得到合理的满足。

学校应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课程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包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认识、性道德培养和建立、性法制观念的确定和性美学的指导等,在教育方式上要讲究策略,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中得到发展。青春期教育要以学生性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跟踪盯梢、棒打鸳鸯。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召集家长,教育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恋爱的问题。

教师一但发现学生恋爱,应该及时引导,而不是反对学生拍拖。前苏联教育家马连柯曾经说过“恋爱是不可禁止的”。恋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部分。面对中学生的恋爱现象,教师须冷静对待,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做说服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情感问题。

篇6: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现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成熟,对于异性的渴望和性的需求也是愈演愈烈,那么拥有一个怎样的性心理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了,所以就先说说什么是性心理。

所谓性心理,是指个体性心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征、星宇、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看,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于异性有关的心理问题。性心理的产生,既是一种自然本能的驱动,又是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性心理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是个体化的社会需求。所以拥有健康的性心理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是怎样才算是健康的性心理呢? 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性需求和性欲望;

(二)有科学、系统、完整的性知识;

(三)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

(四)能与异性和谐相处;

(五)性行为遵守良好的性道德。

可是仅仅这样可以吗?对待任何一件事都要有着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包括“性”。有些人因为对“性”的渴求做一些让人很是郁闷的事,比如:强奸、迷奸等。性是建在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只是一方的愿望,那就有点偏激了,一味的提高生理上的强大。有些人由于生理上的一些缺陷,整天沉迷于失落和自卑之中,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天天的堕落也就酿成了他们自卑懦弱的性格,他们的天空失去了一片阳光。

因为性心理的困扰我们的生活有时一片灰暗,摆脱性心理的困扰拥有一颗平静阳光的心,这样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帮助。可是如何摆脱这种困扰呢?先放放这个问题再看看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问题。

恋爱是相互倾慕的男女共同追求、培育及发展爱情的过程,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原因有哪些呢?不过是从众、好奇、渴望认同、依赖和排除寂寞、找个倾诉对象、虚荣、占有欲强和玩弄感情的心理罢了。所以这刚好解释了大学生恋爱的特点---恋爱行为公开化和普遍化,择偶标准和

恋爱目的的多样化,自主性强,注重恋爱过程,自我控制和耐挫折力较弱,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多元化恋爱。这些都来源于他们的爱情观---高尚性和互爱性以及专一性和排他性。没有良好的爱情观,没有理解爱情的意义,这也就不难上演出那些“昨日还情意缠绵,今天却形同陌路”的校园浪漫爱情剧了。到底什么样才是健康的恋爱心理和爱情观呢?课本是这么规定的:

1.注重心理相容;

2.有责任感,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中的道德义务;

3.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

可是这些说起总比做起来要容易的多,而且这些不过是些条条框框而已。由于对待情感的态度不对,比如:暗恋、失恋等。暗恋,属于一种单相思的状况,由于不敢直言长期深埋心底有可能产生抑郁症,久而久之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性格发展,使人变得灰色。失恋,是一段情感的破产,这样给人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焦虑,时间过长也有可能产生抑郁症,使人变得颓废懦弱,自卑。

爱情,其实就是两个陌生的世界相容在一起,可就是这样需要双方都要了解和包容对方,付出自己能付出的这样才能温暖彼此,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这样也才能幸福彼此,主动承担对方的困难这样才能快乐彼此。

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问题即性心理和恋爱心理问题,不是按照书上的说法就能解决掉的,我们要因人而异,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到底在被什么困扰着,怎样做能让自己心中的雾霾消散,心情畅快,而不是被别人牵着走,这样就会更早更彻底的摆脱困扰。对爱的认知不是再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不只是牵着手才算是爱,正所谓爱是无言的,即使分手失恋,也要微笑着走下去。作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不再是中学时代,已不再是未成年,不论是对待“性”还是“恋爱”我们都要以健康良好的心理去面对。

篇7: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详解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

教学内容:

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3.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4.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教学重点:

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进程: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校园里亮丽的风景。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掌握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的规律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恋爱观择偶观。

一、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1、性心理的发展规律

关于人的性心理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性心理学发展模式,弗洛伊德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性心理的发展。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六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青春期;⑥生殖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引来了许多批评,其中最激烈的批评集中在婴儿的性欲问题上,婴儿的口唇快乐和排便快乐到底算不算做性欲,它们在人格的构成中有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重要吗?令人遗憾的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式仅仅是一些假设,并未得到科学的证明;而对他观点的批评也都出自假设,亦没有科学的证明。

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

(1)异性隔膜期。青少男在第二性征降生后的1—2年内,朦胧的意识到两性差距,起首有了不安和胆怯的心理,很怕异性注意本人的变化,于是男女彼此隔膜,就算是青梅竹马的童年同志也较少来往。有的孩子在家里在还不由自主地 隔膜异性先人。与此同时,也起首了对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想知晓被成人间界掩饰的秘密终于是什么。

(2)异性吸引期。对异性产生垂青与爱慕,一般降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未来。此时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体现本人的能力与实力,以取得女孩的垂青与赞叹;女孩女孩则显得文静、温柔,开始注意服饰的修饰和自我打扮,或涂一些香浓的护肤品,女孩子在一起故意发出尖细的嗲声,拖长声,互相推搡,为的是想赢得男孩的注意和喜欢。

(3)异性向往期。15—16岁之后的青少男向成人过渡增快,在对异性产生垂青的尺度上分别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大多的男女生来往中,日趋由对群体异性的垂青转向对个别异性的留恋,有的还形成一对一的“专情”运动,萌生恋情。

(4)择偶尝试期。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少男,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拔和排他性,雍容而然地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女双方从由衷深处都体验异性储存的优美,并盼望用各种门径临近异性,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2、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性心理活动丰富多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性知识感兴趣

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处于青年期的高职大学生,渴求了解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的一切奥秘,渴求对异性的了解,他们心中有很多的疑惑等待找到答案。他们会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去了解青春性生理、心理发育知识,与异交往礼仪与方式,性伦理知识,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性法律知识等等,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2)对异性的爱幕和追求

进入青春期,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导致性意识的发展,两性间开始出现一种关注和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求和倾向。

(3)性心理的压抑性和动荡性 大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使性的生物性需求更加强烈、迫切,时常伴有性梦、性幻想等行为,而他们健全的性心理结构尚未确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正确的道德观和恋爱观,自控和自制的能力有限,对各种性现象、性行为的认知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他们的性心理易受外界各种影响而显得动荡不安。

二、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

1、性焦虑

这里所指的性焦虑主要是指对自己形体的焦虑、对自己性角色的焦虑和对自己性功能的焦虑。如果认为自己第二性征为重点的体象不如己意,而且很难改变它时,就会出现烦恼和焦虑。如果男生觉得自己矮小、瘦弱,就可能感到自卑,而女生若觉得自己过胖,长相平平,就可能出现苦恼。男生对自己生殖器的发育,女生对乳房的大小都十分敏感,并常为此心事重重。此外,大学生还为是否与性角色相吻合而忧虑。比如,一些女生觉得自己温柔不够、细心不足;一些男生常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汉的气质,还有一些男生担心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尤其是看到某些书刊上谈到性功能障碍时,便会疑神疑鬼。上述的焦虑一般可通过性教育和性咨询得到解决。

2、性冲动的困扰

性冲动是男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它是在性激素作用下和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并不是不纯洁、不道德或可耻的,但不少大学生难以接受自己的性欲、性冲动,对此感到羞愧、自责、苦恼、厌恶和恐惧。一方面是性的自然冲动,另一方面是对性冲动的否定,不少大学生常为这样一种矛盾而不安、困惑。从青春期的性萌动到结婚能经常地过性生活,常常要经过10年。长期的禁欲,使正常的性冲动得不到缓解,就可能会产生性紧张,出现忧郁、烦躁冲动、记忆力下降、无所事事、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因此,缓解性紧张,减少性冲动是青年大学生很迫切的要求。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正确对待性冲动。

首先,建立科学的性观念 应接受性冲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学习性生理、性心理的有关知识,了解青春期性意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与健康的性意识观念。这有利于消除对性意识观念的罪恶感、自卑感和种种自我否定的评价,增强自信心,确立自尊、自爱的独立意识。

其次,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自我控制性心理能力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个人意志品质的强弱决定的。意志作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发动和抑制行为的作用。尽管有的年轻人有很强的性冲动,尽管在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人会急于要求性满足。但是,人不同于动物,人有意志力,人可以抑制和调整自我的冲动。那些放纵自己的人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大学生应当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克制本能欲望的冲动,增强延迟欲望的自制力,这将有利于自己长久的幸福和今后事业成功的发展。

第三,合理的性代偿 通过学习、工作或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释放、代偿、升华以及有效的转移。升华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能为 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取代性欲,转移性欲,比如用绘画、音乐、体育活动、娱乐等使性能量得以转移,使性情感得以平衡。一些学者认为,强烈的性冲动可以转移为高水准的情绪活动和理智活动,用于工作或创作中,结出意想不到的硕果。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性冲动的升华创造了文学、艺术和社会文明。

第四,大方地与异性交往。男女交往有利于性压抑的减缓,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从而调节深层的本能,使之趋于高尚。但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注意摆脱低级趣味,不要限于身体的吸引,尤其不要与庸俗的异性接触,避开这些人在物质、精神、肉体等方面的诱惑。

3、性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青春期的男女一般都会有这种体验。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变形的满足”。一个人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如果客观现实不允许其实现这种欲望,就必须加以克制。这种欲望和冲动虽在意识层面被压抑了下去,却可能在潜意识中显露出来,于是便可在梦境中得到实现。性梦可以缓和累积的张力,有利于性器官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因此,性梦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一种不由行为人自控的潜意识的性行为,故又称为非意志性的性行为。因此,视性梦为卑鄙下流,进而感到羞耻、自卑,甚至不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尽管性梦是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但若性梦频繁则要寻找原因,例如劳累过度、性自慰过频过强烈、内裤穿得过紧、心理上的兴奋、情绪上的激发(睡前饮酒)等。至于许多男生在性梦中常出现梦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4、性幻想

性幻想,又称性爱的白日梦,是指在白天清醒状态下想象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其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性,主要通过联想异性的形象,特别是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分、一些性情景及在已有的性经验基础上编织出符合自己性审美的性爱对象而产生的。这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自慰行为,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性心理反应。性梦的产生是无意识的,性幻想的产生则不是完全无意识的。青春期的性幻想是性冲动的一种发泄方式,适当的性幻想有利于释放压抑的性行为。但是,如果性幻想过于频繁且沉溺其中,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甚至把幻想当成现实,那就会成为病态,则属于不健康状态,应加以调节和克服。

5、性自慰

性自慰在我国称为“手淫”,是指通过自我抚弄(用手或其他器具、物体)或其他方式刺激性器官,缓解性欲望、疏泄性冲动获得快感,从而产生性兴奋或性高潮的一种行为方式。手淫是人到了青春期后产生了性要求和一时不能满足此要求的矛盾的产物。只要自然的性活动受到限制,手淫就很容易出现。当有了社会性的性行为,就可能抛弃这种方式。研究表明,性自慰时所产生的生理变化,相当于性交时的生理变化,它是消除性饥渴和性烦恼的一种手段。手淫在大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本世纪初上海一综合性大学对693名大学生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调查显示,有85.9%的大学生有手淫行为。因手淫而产生心理压力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据调查,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手淫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给手淫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每次手淫前后总是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羞愧和耻辱甚至罪恶感。事实上,国际上已广泛接受的新观念是:“手的性自慰既不是不正常的,也不是对身体有害的行为。”当然,长期频繁的手淫,会引起大脑高级神经功能和性神经反射的紊乱,自然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果想减少手淫的次数,我国性心理学者指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利人心。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放在自己心上。

(2)发展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知识的渴望,用一定的时间发展一至两项长期的爱好,并经常用取得的成绩鼓励自己。

(3)避免性刺激。睡觉前特别注意不看黄色书刊以及有性刺激的影视节目,避免形成新的手淫欲望。

(4)注意洗外阴。平时不穿紧身内衣裤,经常清洗外阴,清除包皮垢等外部因素对阴茎的摩擦刺激。

6、性倒错

性倒错既人们平时所说的性变态,性变态是指有性行为异常的性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易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或者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方法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以及其他与性有关的常人不能理解的性行为和性欲、性心理异常。性倒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同性恋、恋物癖、异装恋、虐待狂、露阴癖、窥淫癖、易性癖等。同性恋是否属于性变态,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导致性变态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它们包括生物遗传方面、心理学方面、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7、婚前性行为

大学生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尚未成熟的特定时期,有着强烈的性生理感受和性心理体验,且伴有性冲动。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由于性的吸引和双方的情感的逐步加深,会无所顾忌地在公共场合、众人睽睽之下出现接吻、搂抱、抚摸等边缘性性行为,进而发展到“偷吃禁果”,发生婚前性行为。婚前性 行为会给双方带来不良的后果,同时也不符合我国传统的道德风尚和学校纪律的要求,当事者人承受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轻身相许后短暂的欢乐之后可能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一定要用理智制约情感,切忌为了想套住对方或尝试心理而发生婚前性行为。要防止婚前性行为,首先,要确立婚姻的责任感与恋爱的道德情操,对自己的恋人高度负责;其次,要从心理上筑起一道防线,牢牢把握住婚前婚后的界限;再次,要掌握好自己的言语举动,不要有过分的挑逗性的举止行为。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她冷却,不然会把一颗心烧焦”。只有用理智驾驭感情,把握住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

1、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征

大学期间的恋爱心理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稳定期三个阶段:萌芽期(一般为大学一年级);发展时期(一般为大学二、三年级);稳定期(一般为大学生四年级)。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恋爱向来被看作是为了寻觅生活伴侣,是婚姻的前奏。但有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善意追求爱的真谛。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导致一些大学生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从理性上,大学生们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但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人,虽然也有,可为数不多。更多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谈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部分大学生信奉“爱情就是即时的快乐”等,在恋爱中只顾及当时的感觉,不愿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一项调查表明:6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有爱情,性是可以理解的”、对恋爱中的人发生性关系表现宽容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不再把 性行为看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而是顺着内心的冲动,不加以克制,引发怀孕等负性事件。

(4)强调爱的权力,缺乏爱的能力

高职大学生中的恋爱大都是激情碰撞下的初恋,在激情平息之后,却不懂得如何增养爱情,在爱与被爱的磨合中显得笨手笨脚,往往造成对彼此的伤害,轻易地恋爱,轻易地分手,强调爱的体验,负不起爱的责任。

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为可分割的,只强调爱的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

案例呈现:2006年9月6日,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播出一条新闻,在今年1月3日早晨,正当人们欢度新年之际,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后街31号,在漆黑的出租屋内发现三具尸体,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女大学生悄然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大学生因生产大出血死亡,双胞胎因天气寒冷,无人照顾死亡,同居男友不知去向,现场惨不忍睹。

2.大学生常见恋爱心理问题

爱情之花虽然美艳,可是在花的海洋里,却容易迷失方向。恋爱在给人带来光明与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

(1)单恋

单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单相思,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型爱情。单恋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较强的人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心理的作用下,误解对方的言行、情感,误把友情当爱情,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并坚信不已,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不能自拔。单恋者固然能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体验到情感的压抑,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那么大学生如何才能不陷入单恋的旋涡中呢?首先是要能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假如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不要强化内心中形成的一见钟情式的浪漫爱情。其次当向对方表达遭到拒绝时,要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爱情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这种理性、客观、冷静的考虑也是自身未来幸福快乐的源泉。

(2)多角恋

所谓多角恋是一个人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所追求或自己同时追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并建立了恋爱关系。多角恋是爱情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恋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由于性爱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因此任何一种多角恋都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对方及社会带来恶果。

导致多角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择偶标准不明确。择偶动机不良。虚荣心强。盲目崇拜。

爱情是专

一、排他的,多角恋爱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也极易发生冲突,酿成悲剧,本身也为社会规范所不容。大学生一方面要理智地克制感情,不要胡思乱想;另一方面要谨慎行事,应自觉地把自己融于集体的洪流,到同学们当中去。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应选择属于自己的唯一,忠于恋人,善始善终。

(3)失恋

恋爱是幸福的,失恋是痛苦的,但是失恋不是失去了整个世界。正如海伦•凯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洞开了。”。

失恋是指恋爱受挫失败。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摆脱失恋的痛苦,需要外界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心理承受力,增强心理的适应性,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勇敢面对失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确立的观念是:失恋不等于失败,而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测试。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应勇敢地正视失恋的现实,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不可因一厢情愿而强求,应该尊重对方选择爱人的权利。也可以进行反向思维,多想对方的不足点,分析自己的优势,鼓足勇气,迎接新的生活。

倾诉。失恋者精神遭受打击,被悔恨、遗憾、愤怒、惆怅、失望、孤独等不良情绪困扰,主动找朋友倾诉,减轻心理负荷。可以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并听听他们的劝慰和评说,这样心理会平静一些。也可以用书面文字,如写日记或书信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或给自己看,或寄给朋友看,这样便能释放自己的苦恼,并寻得心理安慰和寄托。

移情。移情就是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他人、事或物上。如失恋后,与同性朋友发展密切的关系,交流思想,倾吐苦闷,求得开导和安慰;或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陶冶性情;或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从而得到抚慰。当然密切自己与其他异性的交往,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途径。

超然豁达的态度。告诉自己,失恋是恋爱的一部分,即便是伟人,也难免会遇到。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正如诗人徐志摩对待爱情的态度:“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失恋者应能够坦然面对失恋的直现实,认真总结 经验,努力完善自我,当新的、更为美好的爱情再次出现在面前时,能够既有次准备,又有能力抓住它,不至于与它再次失之交臂。

升华。尽快把精力引向学习及自身事业中,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向上的动力。许多失恋者因此而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像歌德、贝多芬、罗曼罗兰、诺贝尔、牛顿等历史名人都曾饱受失恋的痛苦。他们是用奋斗的办法更新“自我”,积极转移失恋痛苦的楷模。如果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失恋,不仅能从中学到爱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总之,失恋者要恢复心理平衡,做好感情转移和空间转移。做到失恋不失德、不失职、不失志、不失命。

四、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1、培养健康的恋爱观(1)理解爱情的真谛

恋爱不等于真爱,但每个恋爱的人都渴望获得真爱。真爱不是来自于两个人之间口头上的海誓山盟与海枯石烂,而是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真爱是关心和给予。弗洛姆说“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没有爱。”爱,是想对方之所想,给对方之所需,是无私的给予和关心。将自己的生命给予对方,同对方分享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悲伤。爱应该是不做作、真诚主动地给予对方爱,在不问收获、埋头耕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爱。

真爱是尊重和信任。尊重意味着一个人对另一方的成长和发展应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蕴涵着没有剥削,即让对方按自己的目标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服务于自己。尊重包括对对方的职业、爱好、选择、隐私和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信任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自信,不必盘问对方的每个细节,更不必去跟踪调查。爱一个人,就要先信任他(她),不要凭感觉随意猜疑他(她),给他(他)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真爱是宽容和理解。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宽容中包含着理解、同情和原谅,是最大程度地接纳对方。既要接纳对方的优点,也要接纳对方的缺点,但要注意限度和原则。

真爱是责任。幼儿的爱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另一个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所有的爱情都包含着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霜雨雪,而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真爱是理性。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储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的亲昵。”一时的狂热迷恋是一种危险的情感,只是一种生理上要求与异性接近的渴望。

真爱是独立。独立不是疏远,而是指与人相处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不轻易受他人左右,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独立的心态是一种成熟的品质,心理断乳的标志。爱需要保持独特个性和独立人格,不让自己消融在对方的影子里。

(2)培养爱的能力

迎接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做出判断,并做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

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因此,首先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要感谢对方对自己的感情;其二要态度明确,表达清楚,说清和对方只能是什么关系,三是行动语言要一致。不能语言拒绝了对方,但行动上还与对方有较亲密的接触,如单独吃饭、看电影等,使对方容易误解,认为还有机会,纠缠在与自己的情感中。或者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发展爱情的保鲜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其实,爱情保鲜期的长短并不取决于科学,而在于你们的爱究竟有多深,有否发展爱情的保鲜能力。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在“半边天”节目中介绍了一种“3*3”爱情保鲜计划,就是每天有三次,每次花三分钟时间做些事,这些事称为“3A”计划。其一:“attention”——全神贯注,就是非常专心地倾听对方说话;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对方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其二:“affection”——浓情蜜意;其三:“appreciation”——欣赏、感激。因此要保持爱情长久,需要两个人真正地关心对方;需要智慧、耐力、持之以恒及付出心血;需要学习新的东西,善于交流,懂得欣赏对方,同时又要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发展,让爱情有一不竭的源泉。

(3)摆正爱情的位置

大学生首先要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 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流传至今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应该把奋斗与创业放在首位,因为它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之一。当你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唯一的存在价值时,你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其次,大学生要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要时刻清楚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奋斗目标又是什么。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大学生要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大学生要克服客观上的爱情至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爱情与道德理想的关系。

(4)遵守恋爱道德

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是必要的,但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伤害彼此的感情。

恋爱行为要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以己之长度人之短,借此来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对恋爱中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与恋人一起多参加学习与文娱活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2、培养健康的择偶观 思考讨论:你选择人生伴侣的标准或者条件是什么?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正确的择偶观或者说恋爱观的基础应该是互相爱慕,志同道合;择偶的标准应是全面衡量,品德为重;择偶的态度应是严肃认真,履行义务。

志同道合:就是有共同的志向,抱负和事业心,具有共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这是爱情巩固可靠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其它方面的不足可以慢慢弥补。

品德为重:品德高尚的心灵美和外表美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在恋爱问题上,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严肃认真:爱情并不是俯首拾来,随手抛去的花朵。绝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忠诚的,持久的。青年男女一旦进入恋爱阶段,就不允许任何一方同时和两个以上的异性处于恋爱状态,这就是爱情的专一性和严肃性。青年男女一旦结婚,双方就要互相体贴,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同舟共济,共同度过美好的一生。

可以总结为四点:以貌取人不妥当:内在美是重要条件,容貌美是会变化的,唯貌择偶根基不牢;以财取人不可取:有钱财未必有幸福,钱财要靠自己去创造;以职业取人不正确:职业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美满的爱情不取决于职业的好坏;志同道合才幸福:支持事业,品格端正,情趣相投。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思考题:

篇8:大学生常见的恋爱问题及心理调适

一、大学生恋爱动机

(一) 排遣孤独寂寞。

结束了紧张的高中生活, 大学生通常都是一个人独自在外求学, 大学生活相对宽松自由, 如何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 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新内容。而且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照顾, 对父母比较依赖。进入大学后, 有些人很难适应自己独立生活, 所以许多人则通过寻求一个伴侣来寻求感情寄托, 以排除孤独寂寞。

(二) 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指恋爱活动受众人的评价和行为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入学起初踌躇满志, 立志要像高中一样好好学习, 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或者继续求学, 考取研究生甚至博士生, 求学期间不考虑恋爱问题。入学初的热情相当高涨,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 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都花前月下, 谈论着恋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自己最初的想法可能就会动摇。恋爱是一种社会行为, 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很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抱着一种随大流的心理寻找交往对象。

(三) 好奇心理。

从青春期开始, 对性爱的好奇心理会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对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象似懂非懂。他们会从周围的一些杂志、网络、影视等许多方面获取更多的恋爱知识, 或者希望从他人身上了解到更多的恋爱信息, 而且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爱情体验的冲动。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性爱知识似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更加增强了恋爱的一种神秘感。大学生正处于喜欢探索未知事物的年龄, 当有这样的恋爱机会到来时, 有些大学生即使还没有分清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也会尝试通过恋爱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奥秘。这种好奇的心理是大学生生理成熟的表现, 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要求。

(四) 务实心理。

有些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比较成熟, 比较自立。他能够正确处理学业和爱情之间的关系, 在注重学业的同时, 也不忽略发现适合自己的朋友, 在接触和生活中, 慢慢发展成为伴侣。对于他来说, 通过与恋人的相处, 发展自己的确定和不足, 进而改正。在恋爱过程中不忘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将感情深化。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 共同发展。

二、大学生常见的恋爱问题

(一) 单恋与爱情错觉。

单恋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入爱河, 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大学生们存在单恋现象的也有不少。单恋者甘愿为对方奉献和默默地付出, 会在背后默默地关心、关注对方, 他会因为对方的快乐而快乐, 为对方的痛苦而悲伤自责。单恋和爱情错觉都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感受, 是单方面的, 所以不能体会到对方的爱恋, 而且当其得知对方并没有爱他之意时, 会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二) 失恋。

失恋是恋爱过程中断, 在客观上表现为相爱的双方分离, 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悲伤、犹豫、失望等消极情绪及心理痛苦和压力。在现实生活中, 可能是因为曾经相爱的人之间没有了爱, 也可能是因为其他许多原因不能在一起。多数大学生能正确面对失恋, 认为两个人不适合在一起, 分开是对双方的负责。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失恋, 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 会导致身心疾病。对大学生而言, 一旦失恋, 尤其是被拒绝的失恋时, 会产生消极心态。比如会因为失恋怕被别人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 整天郁郁寡欢, 不学习, 不思进取。失恋后, 会感到异常的自责、苦闷、愤怒、遗憾等不良情绪, 都是人们正常的表现,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不良情绪, 并且努力去化解。比如可以找人倾诉, 宣泄不良的情绪, 学会用理智去面对它, 把失恋的打击变为奋斗的动力。

(三) 网恋。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网络成为一个新平台, 为人际交往搭建了一座桥梁。网恋作为一种新的恋爱方式, 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性与虚拟性共存的环境, 一方面他们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地与异性交往, 满足自己的情感要求, 同时, 这种虚拟的网络情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因为网恋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有些因此而放弃学业, 有些学生因为网恋而遭遇种种悲剧, 比如被骗, 走上犯罪道路等等。当然, 网恋具有双面性, 在这个联络便捷的网络时代, 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而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 扩大人际交往, 找到自己的理想对象。

(四) 同性恋。

大学生中有少数同性恋者, 虽然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宽容, 但很多时候同性恋者还是会由于家人的反对、周围舆论的压力等原因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中的同性恋者很可能依旧会受到他人的嘲讽甚至歧视。由于同性恋者较少,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 寻找合适的伴侣比异性恋人要困难得多。这依旧会给同性恋者带来压抑, 引起其自卑、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

三、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指导策略

(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 树立正确恋爱观。

人的成长中要面临诸多的问题, 爱情只是其中内容之一, 不是生活的全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爱情, 是建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基础。爱情是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对异性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在爱情没有到来之前, 本着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不要随波逐流, 而是要以平常心对待, 要懂得真爱早晚会到来。真正的爱情是个人发展的动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学业和爱情的关系, 恋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大学阶段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 只有用知识充实自己, 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人格修养, 才能为爱情提供更为丰腴的保障, 不能将大部分精力时间投放到爱情之中, 而忽视了学习, 影响了学业。大学生应该认识到, 没有事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 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

(三)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感情挫折。

由于主观、客观、心理等各种因素, 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感情挫折, 比如失恋。失恋者会引起很多情绪反应, 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 会变得焦虑不安, 困惑不已, 失眠等, 有的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有些大学生会把自己的郁闷愤怒对周围人发泄, 严重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 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经受大大小小, 或多或少的挫折。一个心理成熟的大学生应该积极面对感情挫折, 学会转移注意力, 实现自己的价值。教给学生一些摆脱负面情绪的方法, 比如, 转移注意力, 适度宣泄等等, 提高学生应对感情挫折的能力。

(四) 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困惑, 当自己不能解决时, 可以求助于自己的老师, 同学, 或者是心理咨询老师。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这些学生们提供帮助, 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学生中建立心理指导小组等机构, 帮助学生们渡过心理上较为阴暗的日子, 帮助其转移注意力, 寻求适合自己新目标, 实现自己的理想。

摘要: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恋爱问题, 比如单恋、失恋、网恋等等。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恋爱动机入手, 探讨大学生常见的恋爱问题, 最后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 提高其抗挫折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恋爱提供心理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动机,恋爱问题,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 .何蔚, 王瑶.心理咨询与治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敏.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2015大学毕业典礼讲话下一篇:中学政治教学论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