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8-17

认识线段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3篇)

篇1:认识线段_教学设计_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生物

1、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2、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3、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二、生物的特征

1、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结合自身,分析表述。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3、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小结

本课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第一课,首要问题是解决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从而总结出生物的特征。内容比较易懂,和学生每天的生命活动相关,学起来很容易。

在小组讨论生物的特征的时候,对于能呼吸,能排泄这种每时每刻都进行的生命活动,更容易被忽略。稍加提示就会想起。对于应激性这种专业术语学生理解不太好,但是换种说法,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后,就易理解得多。

板书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篇2:认识线段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标签

认识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一下知道什么交通工具。

2、课件出示图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3、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学习

1、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A、生交流汇报 B、师出示表面形状是圆形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前面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2、利用实物画圆。体会圆是有曲线围城的。

3、利用圆规画圆

A、师介绍圆规各部分名称。B、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C、展示学生作品(两个对比鲜明的圆,一个基本标准的,一个出现问题的)D、师课件展示画圆的步骤,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圆规画圆。E、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再次画圆。

4、课件展示介绍圆内、圆外、圆上。

5、探究学习圆心、直径和半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A、引导学生对着圆片发现圆心。

B、引导学生发现直径的特点,知道什么样的线段是直径。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相等。

C、引导发现半径的特点,知道什么样的线段是半径。测量发现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相等。

D、引导学生测量、计算、比较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或者r=½d。

6、小知识。“你知道吗?”(墨子圆一中同长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理解一中和同长分别指的什么?

7、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车轴安在什么位置?

三、巩固练习(智慧岛)

1、填表

2、知识应用(对的打√,错的打×)(1)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直线。()(2)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3)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的距离应该是4 厘米。()(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我很聪明

四、布置作业

五、总结全课

篇3:“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 通过课前的预习, 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线段) 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线段

(1) 提问:同学们, 你能说一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吗?

(2) 全班交流:学生说把线拉直了就是线段。

这时如下进行教学:

师在展台上放一根线, 师:这是一根线, 是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吗?怎样就变成线段了? (生1演示)

师:说得真好!捏住线的两端, 拉紧, 变直了就可以看成线段了。所以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直) 改变线的方向, 问:这样还可以看成线段吗?这样呢?说明:方向虽然改变了, 这根线还是直的, 还可以看成线段。

(3) 认识端点。教师拿一根较长的线, 捏住线的两点, 拉紧, 变直了。提问:现在这根线上有线段吗?谁来指一指? (请一生到前面帮助教师拉着线, 师和另一生到前面指)

追问:两端剩下的部分是线段吗?那这根线段从哪里到哪里? (从这个手的这一点开始, 到这个手的这一点结束, 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开始的这一点和线束的这一点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两个端点)

(4) 线段的表示。师:老师把线段线请到黑板上好吗? (磁铁固定线的一段在黑板上) 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 怎么画呢? (教师在线的下面对应画一条线段) 边画边讲解:先沿直尺的边画一段直直的线, 有时为了表示出端点, 可以用两个短短的竖线来表示两个端点。

小结: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2. 说线段

(1) 提问:现在你知道线段是什么样的吗?谁再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的? (直的、两个端点)

(2) 练习: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图形, 你们能找出线段吗? (完成“想想做做1”)

3. 找线段

(1) 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认识了线段,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可以看到线段。手摸着课本的一条边:课本的这条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同学们一起摸一摸, 这条边怎么样? (直的) 它的端点在哪儿呢? (生来指) 课本的这条边从这一点开始, 到这一点结束, 这两点就是它的两个端点。 (手指着黑板上的图) 线段图上这两个短短的竖线是端点的一种表示的方法。

(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 在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请同桌同学找一找, 摸一摸。

(3) 全班交流:谁来向大家说一说你找的线段?

(4) 练习:小朋友们真聪明!从身边找到很多条线段, 我们一起到图形中再找一找, 好吗?完成“想想做做2”。 (说明:图形中的端点可是藏起来的, 有时在图形中也不一定要画出端点)

问:请你仔细观察线段的条数和上面的图形 (手指图形) ,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围成。

4. 折线段

(1) 师演示并讲述:我们还可以用白纸来折变出线段。同学们, 你们能把你折的线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到展台上介绍所折的线段:折痕为什么也可以看做一条线段呢?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如果有折几条的, 引导比长短,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为了同学们看清楚点, 课件上可同时演示不同的折法)

(2) 你还能再折一折吗?

(3) 学生操作:折一折, 同桌的比一比。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过渡:你们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 能折出长短不一的线段, 那会画线段吗?

5. 画线段

(1) 师:同学们课前也画了线段, 谁愿意带上你的工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法?

(2)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学生介绍画法。 (展示不同工具画线段。你还能用其他工具画线段吗) (虽然画法不同, 但都要沿着直直的边来画)

(3) 再画线段:小朋友现在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再画几条线段吗?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3” (课件出示)

师:小兔回家遇到了难题, 谁来帮帮它。

课件动态演示过程, 师提问:为什么选这条路呢? (因为直)

师:小兔从这走到这 (课件动态演示过程) , 实际上就是一条线段。 (把课件上的线路隐去) 现在你能把小兔走的这条线段画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展示:把这两点用直尺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线段) 还能画出其他的线段吗?

(只能画一条线段, 这两点正好是线段的端点)

2. 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

师:小兔又来了两位朋友想跟小兔一起玩, 现在有几个点? (手指) 现在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能画出几条线段?动手试一试。

(课件动态演示)

学生画好后师提问: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正好画成的是三角形)

3. 完成“想想做做5” (课件出示)

师:看谁又来了?现在有几个点了?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你能画几条?

(课件动态演示)

结合学生的画图, 问:你是从哪开始画的? (相机让学生感悟不重复, 不遗漏的画法) 师特别指出不要忘记画两条对角的线段。

四、总结延伸

1. 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 课后实践

篇4:《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用具

直尺,毛线,课件, 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蓝猫)。这位蓝猫十分好客,她还还给小朋友带来一份礼物,想看看蓝猫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礼物吗?

老师拿出一根毛线,放在实物投影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根毛线,发现了什么?(生: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现在怎么样了?(生:变直了)老师把毛线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时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叫线段。(揭示课题:线段。)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蓝猫给小朋友带来礼物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一认

人有高有矮,线段也有长有短,这条线段从这儿(一个端点)开始,到这里(另一个端点)结束,这两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端点。(板书:端点)那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学生指一指。

那你能说出线段有哪些特点吗?(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那么,线段在图上怎么表示呢?

现在黑板上这条线段躺累了,它想下来走走了(取下线段),现在它站了起来,它是线段吗?这样是线段吗(分别呈I、/、\、U型)?为什么?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位置可以不同,可以横着可以竖着,可长可短,但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能说成是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线段的图形,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找一找

小朋友们真聪明,蓝猫还带来了一群小朋友,想让大家从这些小朋友中找一找线段。(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可以看到线段。看看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它们都可以看成线段。

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由书本走向生活。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数一数

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线段。其实,我们前面学的一些图形里也有线段,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

指名找一找,并到课件前指指线段,然后说说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强调有顺序的数,并与四边形、五边形等知识联系起来。)

其余小朋友把数得的线段条数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4.画一画

线段我们会也找了,也数了,但是蓝猫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你能画一条线段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当一回勇敢的小画家? 用手边的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自己画。

画完后请小朋友说给你同组的同学听一听,你是用什么画的?怎样画的? (学生交流画线段的方法和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寻找、利用手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画线段的方法。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折一折

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折出线段来,让我们听听蓝猫是怎么说的。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线段,还可以折出线段来,不信的话你可以拿出一张纸来和老师一起折折看!)

拿出长方形纸片,教师示范折,要说明折痕才是线段(师:直吗?那么端点在哪?)。

(小组内折一折,说一说,比一比。)

(1)折一折,然后指给你的组长看一看你折的线段在哪里,指一指它的两端。

(2)折出的线段在小组里比一比,看谁的最长谁的最短。

(3)折出最长的线段。

怎么样,相信了吧,还可以折出线段来呢。那么我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

(1)在黑板上任意点两点,指名板演。

其余同学在自己课本上完成。

(2)如果有三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4”。)

想像一下,连出来的会是什么形状?到底是不是呢?试试看。

独立完成第5题,课件演示。

表扬画得好的小朋友。

(3)那么,如果有四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完成。

你画出了几条?还有不一样的吗?(课件演示)

三、课堂总结,知识拓展

今天,蓝猫和我们一起去线段王国游玩,结果我们发现线段王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觉得有趣吗?好玩吗?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在线段王国里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老师相信蓝猫听了大家的回答一定和老师一样为大家高兴,那么蓝猫想带大家去它家作客,想去吗?真的很想去?下面我们就和蓝猫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1)去蓝猫的家有两条路,一条直的,一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其实蓝猫的家就是由很多线段组成的,小朋友们,你们能用线段帮蓝猫设计更美丽的家吗?

学生画,画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篇5:认识厘米和米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身边的物品(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观念,能用尺测量长度。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春天到了,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树叶长出了新芽,花儿开出了笑脸,我们小朋友们也长高了。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揭示课题: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就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厘米的认识 1.认识直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尺子的其中一种,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3.用厘米量。

(1)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③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二)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三).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5人小组为单位,用5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篇6:认识线段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用数学符号表达;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3、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严密性.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难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变形.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那么方程的解是怎样获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的解法吗?比如x+2=4.生1:x+2-2=4-2,x=2.生2: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所以x=4-2,x=2.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板书课题)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你能否通过加、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大家动手实验一下.(组织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利用天平进一步探索、体会这种等式的变化.这次要求学生把研究的结果分成几种情况,并试着用精炼的语言叙述出来,或分组推荐代表回答.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和获取知识的欲望.然后提供实验器材,通过天平实验,形象直观的展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丰富教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要求学生除了在操作时注意记录个人获得的成功体验外,还要多了解他人的想法,把在试验和观察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多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实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下图:

教师:通过以上这两个图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同样的量,天平保持平衡;反过来,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减去同样的量,天平仍保持平衡.教师:你们能够根据天平的性质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吗? 学生: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后,其结果仍相等.教师:如果扩大范围,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呢?结果还是等式吗?请大家试一试.组织学生小组内列举,交流,得到肯定答案.教师:上述性质该怎么样叙述呢?

学生: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教师:你能试着用数学符号表达出这个性质吗?

学生:若x=y,则x+c=y+c(c为代数式);x-c=y-c(c为代数式).教师再让学生观察下图: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幅图片,它反映的问题和第一幅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这里的物品数是成倍增加的.教师:如果天平两边的物品的重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仍平衡.教师:你能模仿性质1总结一下吗?

(这里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出现了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不正确的结论,教师要把握好,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确定性质2所必需的限制条件.)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数学符号可以表示为:

若x=y,则cx=cy(c为一数值);(c为一数值,且c≠0).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从活动中总结规律,经历知识形成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天平实验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多次演示,能够收集到许多和等式的性质有关的信息,而把这些信息先梳理,再分类,最后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特别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也要及时修正表述中不确切的语句,特别要突出性质2中对于除法运算中零不能作除数这个限制条件,反复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我们今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依据,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例1:解下列方程(1)x+2=5;(2)3=x-5.解:(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5,分别得到x+2-2=5-2,3+5=x-5+5,于是分别可得解x=3于是8=x,习惯上,我们写成x=8.(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解方程,然后请他们讲解每一步的步骤,并说出依据,体会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中的应用.)教师:你们解得的答案对不对呢?怎样验证你的答案? 学生:将解得的答案带入原方程,计算方程两边的值是否相等.教师:怎样检验呢? 学生:把 =3入原方程 左边= +2=3+2=5,右边=5,因为左边=右边.所以 =3是原方程的解.设计意图:在实际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式基本性质一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进及有理数运算的介入,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相比小学的逆运算更具理性思维.在经历等式变形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数学理性思维问题的意识,规范的数学书写格式.实际效果:学生习惯于用加法和减法逆运算的算理求出这两个方程的解,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读书能看懂,但有点思维不习惯,学生都能理解将未知数写在等号左边,值写在等号右边.有同学提出:检验方程的解.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例2:解下列方程(1)-3x=15;(2).解:(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化简得x=-5(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化简,得,方程两边同时乘-3,得n=-36.本例题有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示范性板书解题过程,对于学生不同的解法和思维,教师予以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并强调书写的格式.设计意图:在实际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式基本性质一、二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规范的数学书写格式.实际效果:学生在感受了例1的思考过程后,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本例的解答.学生习惯于用乘法和除法逆运算的算理求出这两个方程的解,有点思维不习惯,学生对等式性质中的限制性条件理解不深刻.如“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运用不够好.教学建议:讲授以上两例时,创设一种师生交流互动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此过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给予恰倒好处的点拨.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对等式基本性质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如:解方程 时,整理得.有同学说方程两边都乘以-3,得n=-36;也有同学说方程两边都除以,得n=-36.以上两种思考方式教师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要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原来的方程变形成 =a(a为常数)的形式即可.)

四、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133页的随堂练习和134页2、3两小题,做完后同学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指导.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困惑?你还希望在哪方面老师给你再进行指导?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主要内容:等式的基本性质及注意事项.通过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归纳,一方面清晰地梳理出本课学过的基本知识及数学思想;另一方面,习惯地将新学的知识及方法构建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出“承前启后”的“承接点”、“启发点”.)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7:8.1_认识压强教案设计

阚疃中学:王甲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关系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在实验中学习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有关压强的现象,乐于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境展示]:人穿鞋直接走在雪地里,会留下深深的脚印,而穿上滑雪板却能滑下而不会陷在雪中。

[设疑]:为什么相同的力作用效果却不同呢?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压力(展示课件)

[指导看图]:学生根据图8-1(a)(b),对受力面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根据“信息链接”栏目提供初步的材料,认识压

力。

[讲解]: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作用在物体表面,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问题情境

图针的头做得很尖,就容易嵌入物体;大型载重车安装了许多车轮,就不致于压坏路面。

2、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3、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师进行点评。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点拨怎样利用控制变量法。

教师评价实验方案。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入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2、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入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3、讲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入的深度并测量;

4、然后在桌面上放同样大小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6、分析与论证:

比较1与2,3与4的实验现象,可知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沙面下陷的深度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比较1与3,2与4实验现象,可知,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沙面下陷的深度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也有关。

(三)什么叫压强

[讲解];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为了全面地反映压力作用的效果,可以依照描述速度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学生练习]:仿照密度、速度的概念,写出压强的数学表达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面积,写出压强公式的字母表达式。

[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就是牛每平方米(N /m2),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 1N /m。

2[例题讲解]:我国云南省有一种野牛,俗称“白袜子”,属国

家重点保护动物。经动物保护组织测量,成年野牛每只脚掌的面积大约为0.025m2,它在水平沙地上站立时留下脚印的深度是1.8CM。实验表明,使沙地达到相同深度的压强为2*105帕,假设它四只脚印面积相等(取g=10N/Kg),请算出:(1)野牛对沙地的压力为多少?(2)野牛的质量为多少?

解:(1)野牛脚掌的总面积是:S=0.025m2Х4=0.1m2 由题意可知,野牛对沙地的压强

P=2×105 Pa,则野牛对沙地的压力是

F=PS=2×105 ×0.1m2

(2)设野牛的质量为m,它对沙地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 F=G=mg 所以野牛的质量为m=F=210N=2×103kg

g10N/kg[学生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讲评]:(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学生活动]: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图8-6中的实例。哪些有利于增大压强?哪些有利于减小压强?

[讨论]:你还能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吗?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总结]: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1、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2、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1、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2、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三、课堂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4.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牛顿每平方米(N/m2)

也可用帕斯卡,简称帕(Pa)5.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即P=F/S 6.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②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③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7.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②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③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篇8: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案设计

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9-60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感受线段的“直”

师:村长交给了喜羊羊一个难题,(出示一曲一直两条线段)你能来帮喜羊羊解答一下这两条线哪一条更长吗?

根据学生反应,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比较呢?

预设学生回答:把弯的那条拉直

师:(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线)你究竟是怎么把它拉直的呢?(指一名学生展示)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线段。线段可以用

表示。由此可见线段是直的。(黑板贴展示线段,直的)随后指两名学生指一指毛线哪一段是线段。(注:从左往右指和从右往左两种指法)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你能从他手中的毛线上找到线段两端的点吗?指学生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师:现在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个人拉住毛线,另一个人指出哪一段是线段,并说说端点在哪里。

3.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线段的学习,你认识线段了吗?预设学生踊跃说认识。

师:我不信,我要考考大家,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在是线段的下面打勾,不是线段的打叉。

你能不能将这些线段分类呢?

师:将不是线段的去掉,说一说线段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仔细观察线段,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特征?(有长有短)

讲解完后,师:现在你闭眼想想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二、巩固线段特征

.从生活中和图形中找出线段

师:其实我们身边也蕴藏着许多许多的线段,不知道细心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比如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你能找一找嘛?

师:你再观察一下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并指出端点。

师:聪明的小朋友不仅帮喜羊羊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能从身边的物体中找出线段,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从我们学习的图形王国里找到线段的,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展示

师:这是一个几边形?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吗?(分别请同学指出线段和端点)

然后独立做想想做做第二题,展示成果后,让学生猜测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分别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由此可得: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长方形纸上折出线段

师:同学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村长又出难题了。看老师这里,(将纸对折)告诉我我折出的这条折痕是不是线段?端点在哪里?你能不能折出一条比她短的线段?比它长的呢?最长的呢?

师:比较一下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有长有短)

3.学会画线段

(1)让学生试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线段,你能不能选择一条画在你的作业纸上?首先想一想,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

(2)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作线段的流程。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预设学生线画的不直,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的线段画的完美吗?哪里有欠缺?

预设学生少一个端点,师:他的线段画的完整吗?少了点什么?

(3)老师演示线段

师:左手用力按紧米尺,另一只手沿着米尺的边从左往右画出来一条线,然后再线的两端画出两个小竖线代表端点。这样一条完整的线段就完成了。

(4)学生巩固画线段

师:现在,你能画出一条比刚才更漂亮的线段吗?同桌互相欣赏。

三、作业巩固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自己动手画线段了,那想想做做第三题我相信你一定也能顺利解决。(让学生自己读题)

师:那如果有三个点,每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纸上操作,并交流互相欣赏。

师:三个点都难不倒你们,现在给你四个点,你能再试试看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小组互相交流。学生班级交流。

师:有人只画了四条,你们画了几条?是哪两条遗漏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预设回答说:先画四个外边,再将对角线连起来。

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从一个端点画起,与其他的点都先连起来。指名一个学生到投影上进行动画操作,要求该生先确定一点,再全部画完。

四、本课小结

篇9:万以内数的认识__第二课时教案

备课:

上课:

序号:2 教学内容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录音机、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确目标

1.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数的组成.

504

310

999

876

2.写出下面各数.

(1)五百二十三.

(2)6个十,5个一.

(3)百位上是3,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0.

3.填空.

(1)“369”百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个位上是(),表示()个().

(2)“999”百位上的“9”表示()个(),十位上的“9”表示()个(),个位上的“9”表示()个().

二、自学质疑;认真完成课前小研究、1、请比较下列两数的大小 53

2、比一比100和1 000谁大谁小?再比一比210和120谁大谁小?怎样比?

3、试着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小组互助:

小组长起到带头作用,小组内同学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

四、交流提升

比一比100和1 000谁大谁小?再比一比210和120谁大谁小?怎样比?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对于100和1 000比较大小,我这样比较:100是一个百,1 000是一个千,10个百,一个百比10个百少,所以100<1 000;我想还可以这样比较;比较数位的多少,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因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那么三位数肯定比四位数小,100是一个三位数,1 000是一个四位数,所以100<1 000;210和120的大小,我这样比较:它们都是三位数,我就从百位上比起,百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210百位上是2,是2个百,120百位上是1,是1个百,2个百比1个百多,所以210>120.]

小组汇报,合作交流.

教师小结:数位不同的两个数进行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看它的下一位,一直比下去.

五、达标检测

1.在()里填上“>”、“<”或“=”.(1)350○360(2)780○870(3)203○230(4)563○562(5)444○444(6)98○101

2.画珠子,比一比.

3.用7、3、5这三个数组成六个大小不同的三位数,再把这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中间用“<”号连接.

4.在□里填数.

(1)245>24□

(2)453<4□3

六、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

[学法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还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如:不同数位的数相比较,位数多的数大,四位数大于三位数,三位数大于两位数;相同数位的数相比较,首先看最高位上的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它们下一位的数的大小,一直比下去.]

篇10:班会课教案_—《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一、活动背景

本课内容在高中生心理辅导课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高一的学生,处于此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较快,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不过缺乏正确的定位。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本课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从中悦纳自我,从而使其关注自己存在的意义,克服自卑心理,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同时本课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人生和价值取向带来积极的指引,鼓励他们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为实现自我理想而拼搏进取。

二、活动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自我认识;

(2)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悦纳自我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悦纳自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举大量伟人的例子,激发和培养自我任何的能力;(2)通过丰富有益的互动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尽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悦纳自己的缺憾和不足。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的缺憾和不足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2)通过设计有目的的相互评价互动活动,促进自我认识,获得被赞扬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三、活动主题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四、活动对象

高一(3)班全体

五、活动准备

小故事,卡片,音乐

六、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我对本课的理解,充分贯彻新课标理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导入故事、激活思维----自主合作、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歌曲结束、震撼心灵”的总体教学思路。

(一)导入故事、激活思维(1)讲述故事,引发思考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由于他的外貌很丑陋,常常被政客所讥笑。有一天,他的一位政敌遇到他,开口骂道:“你长得太丑陋了,简直让人不堪入目。”林肯微笑着对他说:“先生,你应该感到荣幸,你将因为骂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2)提出问题,揭示主题

问题1:林肯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自己丑陋的外貌上,不去发现自己的其它长处,他能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吗?

问题2:他们为什么都能成功呢?

教师:除了林肯自身的努力,还和他能够早早地认识自我,正确看待自我分不开的。所以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中,我们最先要就的事就是认识自我。而这个也是我们本节班会的主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过渡】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自我,又从哪里开始认识自我呢?大家不要着急,跟着老师的步骤来。我们先来完成活动1--点亮自我和他人的灯塔。

(二)自主合作、肯定自我

活动1:点亮自我和他人的灯塔

活动内容:制作“__________的闪光点”卡片,(每6人为1组,每位学生一张“_________的闪光点”卡片,每位学生填完自己的名字后,将卡片交给下一位同学,另一位同学填写完主人的闪光点后再交给下一位同学,直到卡片回到主人的手里为止)。

请几位同学将自己的卡片与大家共同分享(可对自己的卡片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为别人所欣赏,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为自己的优点、长处喝彩。

教师总结:虽然我们是一个新的集体,才相处了不到两个月,但是同学们还是能够很清楚地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这就说明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并学会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

【过渡】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拥有自信我们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活有盼头,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然而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我们要客观地看到在我们身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所以认识自我,除了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之外,还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活动:

(2)写下我的缺点和不足:

活动内容:在卡片的背面写出你的缺点或是不足,小组内交流,然后请几位同学说说。同学们可以从生理、心理、学习和特长等方面思考自身的不足,把它们写在卡片的背面。

【过渡】正如“人有十指,长短不一”。每个人都不是圣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该怎么办?是自卑还是当做看不见?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如何悦纳自我

一、正确看待自身的特点,心理学上没有优点和缺点之分,不管优点和缺点都是属于自己的特点。

二、做自己的主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生下来你是什么,你将成为什么,这是你给上帝的礼物。

三、羡慕他人是无知,模仿他人是自杀。人要勇于接受自己,哪怕自己生下来有缺点,甚至有缺陷,因为这才是你自己。勇敢的做自己,我就是我!

【过渡】在学会悦纳自我之后,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下面我们来完成活动3--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在活动2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缺点或不足写“虽然„„但是„„”,或是完善自我的方式:

例如:虽然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虽然我很胖,但是我很乐观!

我上课总是“开小差”------我会尽量约束自己,以及请同桌监督我。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自己,但是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塑造不同的我们,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就是我!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就是我》。

(4)歌曲结束、震撼心灵

篇11:认识线段_教学设计_教案

http://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教学目标 8.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⑴知识方面

识记: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

理解: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列举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⑵能力方面

通过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

①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②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如何?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在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导入新课打下基础,特别是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来理解本节要学习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很有益的)

导入新课

以上我们已经懂得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懂得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人们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新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能够正确解决时代客体的新结论。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例如:1998年6月2日,美国航天局“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中美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送上太空,探测“反物质”“暗物质”为揭开宇宙形成的奥秘而服务。现实中燃烧放热的现象已被证实客观存在。一旦探测到宇宙中存在反物质,那么,燃烧吸热的现象的证实也为期不远。

“勇气”号开始探测火星土壤

“勇气”号在火星表面留下清晰轨迹美国“勇气”号火星登陆器与火星表面接触之后,2004年1月17日展开了它的机器手臂,开始对火星土壤的微观探测。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进行土壤的微观探测。借助这个类似执行电子游戏的装置,科学家可以遥控“驾驶”火星车穿梭于火星表面,提供火星天气预报。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勇气号探测的东部丘陵的特写镜头

美“勇气号”登陆火星表面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学习知识以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知识束之高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而夸夸其谈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6—18段)(学生阅读后,谈认识和感想,教师归纳)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态度

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什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23页的毛泽东“语录”后谈认识)(教师归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把知识作为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或者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如果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提问: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以后,这些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否正确用什么来检验?(学生阅读课文Pl24—125回答后教师归纳)

(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又壮志未酬的夙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梦想才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新中国成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十分关心香港、澳门问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决策。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胆略,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可行的,因而也是科学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课堂练习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

述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

()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B.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性的活动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4.下列关于“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准 B.实践是检验感性认识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检验理性认识的标准

C.“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致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D.“三个有利于”标准不同于“实践标准”是对“实践标准”的否定

参考答案:1.C

2.C

3.D

篇12:小小天文社教案_认识太阳

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对太阳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让学生对太阳的未来进行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观看短片感觉到乐趣。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什么神吗?对了,是太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太阳。

二、知识了解

1.师:说一说你觉得太阳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2.教师展示一段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太阳短片。3.观测太阳可以发现如下现象:

太阳黑子、光斑、白光耀斑、日珥 4.太阳的构成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由于太阳外层气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5.有关太阳小知识:

1、太阳只是银河系2000亿星球中的一员。

2、太阳拥有巨大的能量。地球每年都要从太阳吸收940亿兆瓦能量,相当于美国全年总耗能的4万倍。

3、太阳的质量正在以每秒500万吨的速度减少。

4、太阳的温度很高,其核心区域的温度超过了1400万K。

5、太阳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星球。其内部中心区域产生的能量要经过5000万年才能到达太阳表面。即使太阳现在就停止产生能量,那么在未来的5000万年间,地球始终能感受到太阳的巨大能量。ppt

6、太阳体型巨大,其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

7、更形象点,如果把太阳比作游泳池里面的大型充气球的话,那么木星就是个高尔夫球了,而地球就只是一颗小豌豆了。

8、太阳不是由固体组成的。和地球不同的是,太阳是由气体组成的,其表面没有任何固态物质。

9、太阳和地球相距遥远,就算以光速穿行也要8分钟30秒才能到达。10、11、12、13、太阳的逃逸速度约为383英里/秒。

太阳距离冥王星的距离非常远,以光速穿行也要5个半小时。太阳的自转周期为25.38天。太阳每2.4亿年绕银河系转一圈。

三、知识延伸 1.太阳与神话

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的保护神是阿波罗。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太阳是一种叫做金乌有三条腿的鸟;古代英雄后羿还曾经射下天空中的金乌,解救了地上的百姓。

2.太阳的重要性

篇13:认识线段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 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说一说

1、师板书:线

2、谈话:这是什么字?说说你平时见过的线。

3、导入:刚才大家谈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线,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三种线,这三种线分别叫做直线、线段、射线,同时板书课题: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4、引发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活动二:看一看

1、课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图。

2、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用线表示一条斑马线。

(2)学生试着用线表示:斑马线、射灯发出来的光线、铁轨。(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及时展示,并相机对比用上直尺和没有用上直尺的同学的作品,适时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课件演示抽象出来的三种线。

活动三:想一想 认一认

1、思考:你们觉得这三种线都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

2、认一认(课件演示三种线的名称,并认识端点)。

3、闭眼想象,动手描描。

活动四:说一说

1、独立思考:直线、线段、射线都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4、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汇报时没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师可以出示:

名称

共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活动五 读一读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请个别学生辨认。

2、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画出三种线,同桌相互辨认。

3、提出问题:其实这些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书上16页告诉大家怎样读。(学生自学课本)

4、同桌相互读一读。

5、提出问题:射线AB和射线BA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活动六 闯一闯

1、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 无始无终 有始无终。

2、找一找。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吗? 总结反思。

1、说说收获。

2、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如果说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来表示你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们喜欢用哪条线来表示?

以生活中的线引出数学中的线,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开门见山引出三种线的名称,直接切入课的主题。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理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直线、线段、射线的过程,为进一步体验、对比三种线的特征做基础。

在起名和说原因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三种线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三种线的表象。

这个环节重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汇报整理,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联系、区别。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

教师在总结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画、辨认加强对每种线的特征的认识。

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拓展练习设计,通过几个成语的出现猜线的名称,沟通学生对语文文字理解和数学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初探下一篇:难忘的辩论会小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