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2024-08-14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通用5篇)

篇1: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心导管室消毒隔离技术知识考核 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HBV、HCV、HIV等传染性疾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一)立即由()心端向()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二)立即用()清洗。

(三)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反复冲洗粘膜。

(四)用()或()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或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一)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ALT、乙肝两对半。

(二)HC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CV抗体,HCV阳性者需检测HCV-RNA证实。

(三)HI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IV抗体,如HIV、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心导管室消毒隔离技术知识考核 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HBV、HCV、HIV等传染性疾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一)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二)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三)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粘膜。

(四)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HBV、HCV或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一)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ALT、乙肝两对半。

(二)HC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CV抗体,HCV阳性者需检测HCV-RNA证实。

(三)HI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IV抗体,如HIV、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篇2: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锐器刺伤。一旦发生锐器刺伤后应做到:

1、现场处理:伤口暴露后,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可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进行消毒日司,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受伤后感染危险的评估:(1)刺伤的深度;(2)是否注入液体。

4、登记报告医务科、感染管理科及护理部。

5、必须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病人的HBsAg、HIV等调查,必要时对受伤者进行血清学监测。

6、发生爱滋病职业暴露时要保密。医务人员因工作在高危环境中,必须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7、受伤医务人员血液监测流程(一)受伤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或乙肝抗体阴性[Anti-②HBs(+)]或核心抗[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受伤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RsAg(-)或乙肝抗体阴Anti—HBs(-)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半个月后注射乙肝疫苗按0、1、6全程接种方法

一年监测谷草转氨酶(G0T),谷丙转氨酶(GP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抗体(Anti-HBs),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受伤医务人员血液监测流程(二)病人为丙肝抗体阳性[HCV anti(+)] 受伤者丙肝抗体阴性[HCV anti(-)] 3个月后取取血查丙肝抗体(HCV anti)肝功能 受伤医务人员血液液监测流程(三)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 暴露后0、3、6个月查HIV anti(-)

8、锐嚣刺伤后医护人员的检查单由感染管理科存档。

【程序】

篇3: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1 锐器伤的危害

锐器伤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各种医疗器械中的一些锐器所造成的皮肤黏膜出血的意外伤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感染性疾病的病种也随之增加且复杂。就拿艾滋病来说, 《重庆日报》2009年11月30日杨帆、郭小伟、杨洲报道, 重庆市1993年—2009年共感染艾滋病7 396人, 而报告发现的感染者占总数的18.9%, 只占两成还不到。就是说, 有八成的感染者未被发现, 且患病年龄最小2岁, 最大92岁。我国又是乙型肝炎的重灾区,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占总人口的10%以上。供应室工作人员承担着全院各种感染器械的回收、分类、清洗、包装工作, 频繁地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锐器, 被锐器刺伤造成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很大。所以,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越来越重要。工作人员一旦受到感染, 既给其身体、心理及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 同时给伤者生活、工作、家庭带来许多难以面对的困难。

2 锐器伤的种类和部位

最常见的是缝合针、腰穿针、骨穿针和注射针头的刺伤;剪刀、刀片、玻璃片的割伤;尖锐器械如:布巾钳、有齿镊、枪镊等扎伤。其次是被容器边缘或回收车的不锈钢门等割伤。受伤的部位主要是手指和手掌。

3 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

锐器伤主要发生在回收、分类和手工清洗过程;其次是各种手术包、穿刺包的配置过程。

4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

4.1 使用单位对锐利的医疗器械没有妥善处理, 如:

刀片在刀柄上没卸下来, 穿刺针、注射针头和一般器械混放在一起。

4.2 供应室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淡薄, 对锐器伤人后易感染疾病认识不足, 经常有“扎一下, 没关系”的侥幸心理。

另外, 存在不良的操作行为和不安全的操作, 认为标准预防操作太麻烦, 影响工作速度, 工作量难以完成, 因此防护工作差, 不戴手套或回收清洗时戴一层手套。回收的器械杂乱, 对易造成危害的器械、器材没有分开, 导致下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看不清楚锐器而被刺伤。

4.3 工作繁忙和工作环境不良, 工作人员在工作量大、人力不足时更显工作忙乱。

自动清洗少, 手工清洗多, 工作时间长, 工作人员过度疲劳, 锐器伤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工作间拥挤嘈杂, 照明采光不良, 也是锐器伤高发的原因之一。工作人员心理素质差, 尤其是工作量大时容易急躁;加之工作人员间欠合作, 工作氛围不融洽, 注意力不集中, 也容易发生锐器伤。另外, 新员工和实习生有紧张恐惧心理, 且技术不熟练, 也易发生锐器伤。

5 防护锐器伤的措施

5.1 消毒供应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应得到医院领导和护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并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备, 尽量用机洗器械代替手工清洗器械。手工清洗器械。

定期对供应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注射安全有效的疫苗, 如乙肝疫苗。

5.2 对于使用器械的各科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协调关系, 使其认识到锐器伤人的危害, 对使用过的锐器要妥善处理。

如刀片、缝合针、穿刺针应放在坚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 不要与一般器械物品混放在一起。

5.3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熟练防护技能。

尤其是新入科人员和实习生, 更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把锐器区分和锐器的提醒制度化, 纠正不良的工作习惯, 改变可发生锐器伤的风险行为, 如:改变工作时不戴手套, 锐器和一般器械混放, 用手去捡刀片、缝合针等不良行为。做好标准防护, 戴手套是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包装时必须严格执行的安全防护措施, 而且要求清洗时须戴双层手套。专家研究表明, 当发生医疗锐器伤时, 戴一层手套可减少50%以上的接触血量, 戴两层手套则减少70%的接触血量[1], 所以, 戴手套是最简单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5.4 工作人员除要学习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外, 还要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 培养乐观的工作情趣, 调整好心态。

有学者认为,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工作环境与锐器伤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调查中发现42%的锐器伤是在心情急躁或者紧张时发生的, 74%的锐器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的[2]。所以, 工作时一定要心情愉快, 注意力集中, 工作时间不能太长, 工作不能太累, 可有效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6 发生锐器伤的处理

6.1 立即处理

一旦发生锐器伤, 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 必要时进行包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对受伤者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并决定是否用药, 同时还要为受伤者保密。

6.2 立即预防性治疗

对于被艾滋病患者污染的并沾有大量血液的器械针头所致的深部刺伤, 应及时用药, 如尽早服用齐多夫定等。最好在2 h以内, 最迟不超过24 h, 即使超过24 h, 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对于被H B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损伤的, 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对于被丙型肝炎病毒 (H CV) 的体液、血液污染器械针头损伤的, 应加强局部伤口处理, 定期追踪随访, 尽早发现是否感染。

6.3 登记并记录事故

包括时间、地点、损伤器具类型、器具是否被污染、污染物 (血液、体液、分泌物) 、伤口深浅度、出血情况、是否接受治疗、用过何种药物等, 记录保存在医院感染科。

参考文献

[1]胡必杰, 郭燕红, 刘荣辉, 等.中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SIFIC常见问题解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48.

篇4: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发生锐器(针头、利器)刺伤 立即从伤口周边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用肥皂清洗伤口并在流水下冲洗5分钟

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一般的锐器伤 向护士长、主任汇报 病区做好登记

篇5: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本地区供应室人员共360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56人, 女性204人, 平均年龄 (38.5±4.2) 岁, 护士116人, 工人244人, 中专学历65人, 大专256人, 本科39人。

1.2 方法

对该组360例人员采用问卷调查, 参与调查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并接受专题培训。说明填表目的和方法, 当场收回, 问卷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如年龄、学历) ;医院感染知识、职业暴露的风险;进入供应室年限;防护措施;职业性锐器损伤的发生情况一损伤发生的频率、锐器损伤的原因等;并提出锐器损伤后的防护措施等。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锐器损伤的原因

该组人员产生锐器损伤原因有:器械分类、器械回收、清洗过程和处理医疗废物。其中器械分类时发生损伤105例, 占29.2%;器械回收是发生损伤93例, 占25.8%;清洗过程发生损伤70例, 占19.4%;处理医疗废物发生损伤87例, 占24.2%。

2.2 各工作年限发生锐器损伤情况

工作年限越短发生锐器损伤的比率越小, 其中工作年限≥10年的0次损伤率最高, 2次损伤率最低, 与其它各组相比, 存在显著显著性差异, P<0.05。这说明资历越高, 防护意识越强, 发生锐器损伤的比率越少。

2.3 供应室人员对锐器损伤的正确处理

供应室人员对锐器损伤的正确处理方法应该是挤出伤口的血, 然后用肥皂或流动水清洗伤口, 并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 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的叠氮脱氧核苷, 进行HIV检测, 并周期复查。严重者进行清创缝合。正确处理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锐器损伤的原因

(1) 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有些供应室人员缺乏防护意识, 特别是一些多年限的工作员, 认为自己业务熟练, 加之医院的监管力度不强, 进行操作的时候不规范, 部分人员在该使用防护用具时不使用, 给使用过的针头套帽或人为地把针头折断或弄弯, 处理医疗废物时的认识不足, 把针头、缝针、锐器放入塑料袋内的情况时有发生, 或由于工作劳累导致自身预防保护的意识及反应不够灵敏, 这都有可能造成锐器损伤[2]。 (2) 生物、物理、化学因素:乙肝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且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而此类疾病的病毒都可以通过患者的唾液、血液及分泌物被污染。一旦供应室人员接触被HBV、HCV、HIV污染的医疗锐器发生医疗锐器伤后, 极易职业感染。

3.2 防护对策

3.2.1 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制订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 通过加强对供应室人员的安全教育, 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和新医生岗前培训内容, 使其充分意识到锐器损伤的危害, 增强防护意识。

3.2.2 环境干预

保持供应室空气清新, 保持地面清洁, 每天紫外线消毒l h, 降低诊室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在汞或充填银汞合金材料时, 使用密封自动银汞调和器, 及时处理残留汞, 以防止蒸发而污染空气[3]。

供应室的工作就是处理全院被污染过的器械, 是医院防治感染的重点科室。本研究结果表明, 供应室人员对针刺伤的职业暴露防护认识不足, 存在较高的的锐器损伤。结果还表明, 供应室人员的资历和认知程度越高, 发生锐器损伤的概率越小, P<0.0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更新观念, 着重对一些低年限的工作人员进行防护知识教育, 积极采取一定的护理预防措施, 确保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游建萍, 黄庚, 府传景, 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26-428.

[2]杨淑玲.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1) :15-18.

上一篇:生育津贴申请书范文下一篇:《西游记》五年级摘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