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4-08-06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6篇)

篇1: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根的形态。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呢?

问题 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 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 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 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 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 视频。

归纳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 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 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 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 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 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实验 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交流 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归纳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 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 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 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 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结

教学反思

《根里的“抽水机”》 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一开始,我先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根的形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植物根的作用,最终发现根是植物的“抽水机”,它把植物所需的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观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测量根系的长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点;运用简单的模型、观察根尖形态,从而了解根的作用。

在“根里的‘抽水机’”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学开始中,我先创设了学生可能见过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情景,引出问题“根这么重要吗?”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想了解根有什么特点,它在泥土里是怎样分布的。在观察、比较和测量了根系以后,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根这样分布有什么作用呢?因此,教材又安排学生开展一个模拟活动,让学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为了能固定植株。根还有其它作用吗?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观察“毛绒绒的根尖”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分析中得出,根还有吸收并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总体来说,本课教学还是比较流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茎的形态。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3.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1.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神。重点难点: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观察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 波波发现了什么?彬彬认为茎里流出来的汁液是根吸收来的水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二、活动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导入 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或课本图)。

猜想 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 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思考并记录。

引导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交流 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媒体 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视频。归纳 茎能运输水分。

引申 你会做一枝两色花吗?回家试做一朵两色花。

三、活动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导入 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一 二 三 四 的图片。

讨论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 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归纳 茎还有支持作用。

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阅读 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讨论 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割得不宽,又会怎么样呢?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归纳 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引申 莲藕的茎是哪个部分?长在地下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 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茎里的“运输网” 》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让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以及观察茎的形态特征,从而认识到茎就是植物的“运输网”。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茎的形态与作用时,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茎的各种形态,分析和推理出茎的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观察被染色花的茎,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能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还能尝试推理,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材的驱动页教学中,利用卡通人物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引出“茎是不是输送根吸收来的水分呢?”。再通过白花染色实验,让学生剪切染色花的茎进行观察、分析探究茎的输导作用。那茎究竟还有哪些作用呢?教材中又安排了“探究茎的其它作用”的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来认识植物茎的各种形态,再根据观察的结果,比较、推理出茎有支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第三课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1.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2.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 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 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问题 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 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讨论 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三、拓展:绿叶的作用

导入 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 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 视频。

讨论 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思考 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科教学采取提问——观察、描述——分析、推理——交流——观察——分析、判断——交流的教学流程。

《叶里的“加工厂”》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通过对叶子接受光的诀窍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认识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本课的主要任务还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里的“加工厂”》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他们的细致观察中,分析了解叶片的排列规律;然后在认识“叶片排列规律的意义”上,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叶片为什么要吸收阳光,以及阳光对植物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茂密的森林里,阳光能照到每一片叶子吗?”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观察叶片排列,寻找植物叶片排列的规律,从而找出“叶片这种排列规律的意义”。据此,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植物为什么要吸收阳光呢?”从而引出了“绿叶的作用”这个活动。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可能对光合作用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不一定了解和说得清楚,所以,教学中通过虚拟的叶片内部“加工厂”的工作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推测出植物叶片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水分制造氧气、营养物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第四课 花里“育婴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花的结构。2.探究花的作用。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能力培养1.通过观察植物的花,继续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2.通过对花的结构的认识,尝试对观察和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与解释。3.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花,学习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与耐心。3.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视频、桃花模型、“花的构造”视频、鲜花、镊子、“花的档案”样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 二 三 四。说说花的名称。

问题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二、活动一:解剖花

导入 要更完整地认识植物的花,我们可以用解剖的方法去观察花的内部。怎样解剖一朵花呢?

演示 出示一朵桃花模型。介绍解剖桃花的方法,提示要点,出示记录表格。在解剖前,教师应示范怎样使用镊子,怎样解剖白菜花(可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 按要求解剖白菜花和其他2~3种花,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交流 对花的解剖结果进行归纳,了解花的结构。媒体 播放“花的结构”的 视频。

思考 认识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找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区别。拓展 分辨常见的花,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

三、活动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导入 出示几种不同的花的实物。

问题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交流 在解剖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雄蕊和雌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媒体 出示有关雄蕊、雌蕊的图片。

实验 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媒体 播放“开花的过程” 视频。

归纳 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四、拓展:给花建档案

导入 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问题 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交流 “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制作 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展示 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生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花里的“育婴房”》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4课。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解剖花”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等活动,驱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花的构造;通过寻找花朵里的“育婴房”,进一步探究花在植物繁殖所起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学会系统的记录方法,鼓励学生建立花朵的档案库,以便学生在课余时进行观察记录,积累更多的植物信息。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和探究花的作用。主要包括解剖、观察一朵常见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再根据雌蕊、雄蕊的特点,推测出雌、雄蕊对植物繁殖所起的重要作用。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中学主要通过解剖花、寻找花里的“育婴房”,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探究出花的作用。同时,在这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和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在教学开始环节,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花朵里面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寻找植物孕育新生命的奥秘。所以,安排了第一个活动解剖花。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解剖方法,观察、比较,发现花的结构,并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在对花的构造有一个基本了解后,教材又提供了另一个专题活动寻找花里的“育婴房”,引导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雌蕊、雄蕊的外表和子房,并让学生根据实验和观察的结果,推理出雌蕊、雄蕊的功能。通过本课教学,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花的结构,学生兴趣浓厚。

第五课 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果实的结构。2.探究果实的作用。

能力培养1.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2.通过探究果实的作用,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2.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共同进步。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一些常见植物开花结果的图片、“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视频、苹果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果实、小刀、“寻找果实”计划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问题 植物的果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活动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导入 出示一些植物由开花到结果的图片(图片已排好序)。

问题 能说说这些植物的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猜测 猜测雌蕊、子房的作用。

交流 说出植物的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

归纳 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三、活动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导入 出示桃、姜、萝卜的实物。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吗?外形相似吗?内部构造一样吗? 指导 介绍解剖桃的方法(横切、纵切)。在演示解剖方法时,要强调用刀安全。实验 学生按要求解剖桃、姜、萝卜,并观察内部构造。

交流 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桃、姜、萝卜哪个是植物的果实,哪个不是?说说你的依据。归纳 果实是由种皮和种子构成的。

资料 有关香蕉和无籽西瓜的资料。思考 荸荠、萝卜、甘薯是植物的果实吗?

四、活动三:寻找植物的果实

导入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 活动 到社区或郊外寻找植物的果实。

指导 当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多时,本活动可在校园内进行。如果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少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

计划 分组制定一个简单的“寻找果实”计划。提示学生计划应包括准备什么(如观察记录表、笔、工具);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纪律要求)。活动前要提醒学生不能随意品尝果实,以免中毒。

调查 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要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交流 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采取观察——提问——观察——实验——交流——运用——调查,这一教学流程。《果实里的新生命》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五课。学生可以探究发现果实里蕴藏着新生命—种子。同时,通过寻找校园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果实的形成与它的构造。主要包括观察、分析不同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得出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成的,然后通过解剖果实,分析、归纳出果实的基本构造。

在《果实里的新生命》一课教学中,我是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通过解剖不同的果实,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在这些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激发他们探究兴趣和欲望;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在本课的驱动页中,卡通人物都对丝瓜架下的小丝瓜产生了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其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植物开花后结果并不陌生。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活动1“观察结果的过程”,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他们对果实形成过程

作出猜想,再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当学生了解了果实的形成后,他们可能会想到,果实的外形、气味、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叫果实呢?活动2“果实里藏着什么?”,就是提供条件,指导学生去解剖常见的果实,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然后发现果实的构造基本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在了解常见果实的构造后,教材又安排了第3个活动“寻找植物的果实”。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果实,然后通过对找到的果实进行对比观察后,发现果实的共同构造。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果实的基本结构,并且,对这部分内容原先有所了解,因此,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

第六课 酸奶的秘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了解细菌的形态。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

3.认识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4.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能力培养1.通过对细菌形态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描述。2.通过制作酸奶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猜测和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2.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重点难点

根据现象推理判断,设计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理解酸奶的秘密是细菌(乳酸菌)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鲜奶,酸奶,清洁的容器、温度计、时钟、保温瓶、糖、锅及汤匙、(学生自己准备)。

2、细菌、病毒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故事情景(一天,波波和琪琪来到妍妍家坐客。)妍妍从冰箱里取出了酸奶来招待同学。她告诉同学,这些酸奶是她自己制作的。问题 大家是否知道,酸奶是怎样制成的呢?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动手制酸奶(回家做)导入 出示酸奶的制作材料。问题 酸奶是怎样做的呢?

演示 向学生讲述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媒体 出示课本图。

观察 注意观察鲜奶与酸奶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方面的不同。

讨论 酸奶是用鲜奶制成的。鲜奶是如何变成酸奶的呢?在制作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猜测 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 酸奶中有一种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微生物会使鲜奶变成酸奶。交流 各小组互相品尝课间餐的酸奶,说说酸奶的味道。

讨论 是哪些条件影响了酸奶的味道呢?(鲜牛奶温度,加入酸奶的量,保温时间,其他添加物等。)

设计 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表,课后研究每个条件对酸奶味道的影响。交流 针对课后对比实验结果,交流心得。

目的 通过初步实验了解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探究酸奶的成因。再次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到酸奶制作过程(乳酸菌繁殖)需要适宜的条件。

三、拓展:细菌的模样

媒体 出示细菌示意图。

指导 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里、水中、空气中、家里、食物中。

介绍 简要介绍细菌的特点。(如分布广泛,体积微小,身体结构简单,但繁殖很快。对人类来说有些细菌是有益的,有些细菌是有害的。)目的 了解细菌的特点。

四、活动二:观察细菌的外形

媒体 出示乳酸菌等多幅典型细菌 一 二 三 的图片。

指导 小小的细菌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到了电子显微镜下,它们的样子就能清晰地看到了。

观察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自已的语言描述每种细菌的形态。讨论 从形态上看,可以把这些细菌进行分类吗? 交流 小组汇报自已如何分类,说明分类的理由。

归纳 按基本形态分,细菌大致分为杆菌、螺旋菌和球菌3种。媒体 播放“细菌和病毒” 视频。讨论 细菌的样子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按照问题——实验——交流——对比实验——交流——结论的流程进行。《酸奶的秘密》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学生较为熟悉的酸奶入手,在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找到牛奶变成酸奶的关键所在——添加新鲜酸奶,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理解是细菌(乳酸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究本质。最后系统地了解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形态。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酸奶入手,让学生自已用身边的材料亲历酸奶的制作过程。找到牛奶变在酸奶的关键所在。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地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学习科学对比的方法,并以此验证猜想,理解是细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本质。学生学习过程兴趣浓厚,发言积极,基本能达到教学要求。

第七课 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能力培养1.通过发面团实验,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2.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3.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2.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准备

1、面粉,酵母菌,碗,筷子,尺子等发面团材料及工具;

2、酵母菌、霉菌、真菌的图文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 你见过发酵后的面团吗?(引导学生描述事实)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发面团

导入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问题 怎样发面团呢?

演示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观察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 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三、拓展:认识酵母菌

媒体 出示酵母菌实物(酵母粉)。

指导 这是发面时添加在面粉里的酵母菌,仔细观察,并描述。

观察 分小组观察酵母菌的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引导 引导学生留意发酵后的面团有酵母菌的气味。

讲述 酵母菌是怎样使面团发起来的呢?出示酵母菌放大图。它是真菌的一种,和细菌一样,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发酵现象。

问题 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请根据发面团实验及酵母菌的作用进行分析。

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中。

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

目的 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发面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霉菌生长的环境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 “霉”是什么样子的? 讲述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问题 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讨论 分小组设计调查报告,设计实验。课后展开调查。交流 各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小结 在高温、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问题 关于真菌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媒体 播放“真菌” 视频。

上网 登陆“小学科学网”或其他可信度较高的网站,搜集有关资料,并整理信息。交流 把自已整理好的图文资料传送到“小学科学网”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五、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采取问题——假设——猜想——对比实验——分析——结论。

《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教学中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本课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大部分学生只懂得细菌的不利的一面,对好处认识不够。

第八课 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认识简单电路。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能力培养1.经历用电线、电池、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电路的连接装置图。

2.学会用简单电路图做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整理、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2.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重点难点:经历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比较等的研究,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和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准备:小开关,电池盒, 大号电池, 小灯泡,灯座,导线,PP胶片,不干胶,铜销钉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图片。

问题 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目的 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让灯亮起来

导入 出示实物:1节电池连电池盒、2个灯泡连灯座、4段导线。

问题 如果用1节电池让1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怎样用导线连接?怎样画图表示?如果用1节电池让2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实验 各小组按步骤互相配合设计并制作电路,探究出现现象的原因。观察 不同的连接方法,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 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进行记录。

引导 电路图的绘制要点。区别使用2个灯泡的串联、并联电路。

三、活动二:开关加在哪里?

导入 出示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2个开关装置、多条导线。

问题 在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中,加几个开关才能分别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思考 开关加在哪里更好?

实验 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探究,并记录连接的方法。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 如何使一个灯泡断路而另一个灯泡保持通路?多用几条导线试一试。如果先画个电路图会更显而易见。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四、活动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导入 出示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以及一些身边的小物品(如橡皮擦、铅笔杆等)。问题 把这些物品连接到电路里,灯泡会继续发光吗?

思考 怎样利用这个简单电路判断身边的小物品容不容易导电?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实验 小组活动。设计实验,并按照设计的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并记录对各种物品的检测结果。

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归纳总结。

五、制作数学游戏机

准备 准备制作数学游戏机所需的材料和用具。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数学游戏机里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思考 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设计 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制作 小组合作,根据设计进行制作,并尝试进行游戏。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交流连接方法。

延伸 你还希望模仿这部数学游戏机,设计、制作什么游戏机呢? 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电路的研究》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从学生生活的常见现象、已有的经验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和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在本课里,先从“奇妙的电”入手,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电的理性认识。通过孩子们在观察“小铁环闯关”游戏机时提出了“为什么小铁环一碰到铁丝,灯就亮了呢?”和“小铁环能顺利通过铁丝吗?”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一个闭合的简单电路”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所以教材安排了活动一“怎样让灯泡起来?”、活动二“开关加在哪里?”、活动三“判断容易导电的物体”及拓展“制作数学游戏机”。最后形成了有关电的知识。

第九课 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能力培养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2.在交流中培养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磁铁磁性强弱”、“磁铁的两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的规律,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条形磁铁,回型针,线,U形磁铁等。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 引导: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目的: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活动一 活动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导入:我们都知道磁铁有磁性。磁铁能吸起什么物体呢? 问题:研究一下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交流结论。

目的:通过实验操作,知道磁铁有磁性,能吸铁。活动二 活动二: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引申的问题:把一条磁铁截断,是否还会有两个磁极? 导入:出示条形磁铁、一盘回形针。

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磁铁哪个部分的磁性最强?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法。

交流:交流实验方法,思考其他小组的方法的优缺点。

实验: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汇报:实验后总结得出结论,分组汇报。

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活动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引申的问题:如何判断生活中一些没有标记磁极的磁铁的两极? 导入:我们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这两个磁极叫什么?(南极和北极)

问题:当两条磁铁的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讨论:分组讨论。有多少种磁极靠近的方式?在实验记录中进行记录。实验:根据各种磁铁组合进行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引导:通过实验和讨论,找到磁铁靠近时出现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拓展:擦窗器的结构

导入: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

问题: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能根据分析,把里面的构造画出来吗?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交流:汇报讨论结果,交流各组意见。

演示:教师打开擦窗器,展示内部结构,并归纳总结。延伸 :设计能更好地吸住、不易掉下来的擦窗器。活动四:隔物吸铁的探究

引申的问题:在纸(或木板、布块……)与纸(木板、布块……)之间隔开一定距离,还能不能吸铁?隔开多少距离就吸不住了呢?想一想为什么?

导入:磁铁隔着物体也能起作用吗?准备磁铁、回形针、不同材料做的薄板等实验材料。问题: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延伸:磁铁隔着不同材料板吸铁时,磁力的大小有区别吗?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拓展:研究磁力的大小

活动指引:在这个拓展环节中的实验设计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在活动四的实验设计时同时进行。(教师在指导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定性实验到定量实验的过渡。指导学生观察磁铁在隔着某些材料吸引铁质物体,磁力的大小是不是会改变时,可以用数吸引回形针个数的方法,因为此法最为简单易行。)

引申的问题: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问题:磁铁隔着不同材料板吸铁时,磁力的大小相同吗?设计一个实验才能证明你的猜想。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交流:汇报设计方案,交流后归纳出较合理的方法。

实验:根据归纳出的方法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活动五:哪里应用了磁?

活动指引: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关于磁铁性质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哪里利用了磁?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调查结果分为几类,如文具类、家电类、生活用品类,或生活中、工业上、农业上……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磁铁、磁现象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这是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磁?

调查:观察日常生活用品,记录应用磁的物品名称及其部位。交流:汇报调查结果,了解磁的广泛用途。拓展:磁铁游戏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呢?

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交流:学生汇报设计方案,其他组的学生可以置疑,以便设计组改良自己的设计。制作:学生分组按改良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可以共同参与评价。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有趣的磁现象”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先从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擦窗器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磁铁有磁性、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磁铁隔着不同材料的物体吸铁时,磁性的大小也不同。“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共安排了四课。在本课里,先从“有趣的磁现象”入手,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磁的理性认识;而前课“电路的研究”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对电的理性认识。教材力图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通过孩子们在观察擦窗器时提出的“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磁铁能吸起什么?”、“磁铁中哪个部分磁性最强?”、“两块磁铁的研究”、“隔物吸铁的探究”、“哪里应用了磁”等知识的学习,最后形成了有关磁的系统理论知识。

第十课 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能力培养1.通过研究磁化现象,培养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和概括的能力。3.通过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2.能倾听他人意见,积极表达个人见解。3.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能准确使用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示南北方向等词汇来表述;培养解决怎样使磁铁沿着水平方向转动的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准备塑料水槽、缝衣针、厚纸片、大头针、磁铁等。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问题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目的引入活动主题。活动一:小磁船的探究

活动指引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磁铁有指示方向的特性。

妍妍在想:“如果用普通的铁条代替磁铁,是不是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当然不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这段话的目的,不但是通过比较突出只有磁铁才有指示方向的特性,还是为下一活动 “铁可以被磁化,而磁化的铁才能指示方向”作铺垫。

取一个指南针,比较指南针与磁铁磁极所指的方向,将发现它们指示的方向是一致的。磁铁与指南针指向南方的都是南极(S),指向北方的都是北极(N)。

“我的结论”参考答案:普通的铁不能指示方向;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导入出示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问题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制作指南针? 引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制作的方法。

按教师帮忙归纳的制作方法,各组分别制作指南针。评价

利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找出自己的家所在的大致方向。活动二:制作指南针

自制指南针还有一些其他的简易办法:(1)加热铁丝法

材料:针、蜡烛、铁丝、冷水,透明塑料瓶、铁锥、细木棒。

制作方法:①用铁丝缠住缝衣针,然后放入火中烧红,之后马上放入冷水中冷却。你要记住了,浸入水中的时候一定要使针成南北方向,这样针才能变成小磁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别烫着!

②把塑料瓶剪去口,用铁锥在底部的中央扎一个孔,然后把细线一端拴在小磁针的中部,再把线从孔中穿过。倒立塑料瓶,使小磁针吊在瓶的中部。使小磁针慢慢静止,这时你会发现,小磁针的一端指向的是南方,一端指的是北方。(2)扣子指南针

材料:钢针2根,子母扣的子扣(揿钮的子扣),有塑料顶帽的图钉,永磁铁。

制作方法: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并行地穿过子母扣的子扣上的四个孔中。

③将塑料顶帽的图钉的针尖向上,把穿好钢针的子扣顶在图钉的尖端上,钢针可随子母扣一起灵活地转动。

注意事项: ①图钉尖端要磨圆滑些,以保证转动灵活。把子母扣子扣的边沿弄成向凹面弯一些,以便穿针方便些。

②钢针的重心位置要调整到使指针能在水平面内灵活地转动为止。(3)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材料:钢针,永磁铁,泡沫塑料一小块,刀片,碗,水。

制作方法: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4)悬挂式指南针

材料:钢针,泡沫塑料块,圆珠笔芯,书,线,小纸片(4厘米 × 5厘米),永磁铁。

制作方法:①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准备 大小不同的几块条形磁铁、发泡塑料块、水槽、指南针、铁条等。导入

出示课本图。按课本中的方法做成多艘“磁船”。将“磁船”放入水槽中的水面上。问题:用手拨动各艘“磁船”,待其静止下来后,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思考如果用普通的铁条代替磁铁重复做此实验,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吗? 用指南针与“磁船”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实验学生分组按步骤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交流各组汇报和交流实验结论。

目的知道指南针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资料:指南针 小结

教学反思

第10课“指南针”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先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让学生通过做小磁铁的活动,以及探究怎样使小磁铁的磁性更强,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设法使磁铁能沿着水平方向自由转动,从而制成简易指南针;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基本方位。

“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共安排了四课。在本课里,先从“能指示方向的指南针”入手,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磁的进一步理性认识;而本单元第一课“电路的研究”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对电的理性认识,第二课“有趣的磁现象”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教材力图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

第十一课 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电能产生磁。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5.学会制作电磁铁。

6.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加强电磁铁磁性的实验。

能力培养1.通过制作电磁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和能力。教学准备钉、电线、大头针、电池等。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问题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目的学生提问题,导入后续活动主题。活动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引申的问题电能产生磁,磁能产生电吗?

导入先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再出示材料(干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钉等。)

“介绍电磁起重机”。

问题电磁起重机的内部有哪些装置?

你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吗?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交流各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并记录电磁起重机能吸铁的原因。引导老师适当引导导线缠绕方法及小技巧。目的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活动二:电磁铁与磁铁

导入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问题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媒体出示课本图。

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如果把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的两端互换,电磁铁的极性也会改变。磁铁的磁极不能改变。活动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活动指引

本活动用了“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这一任务驱动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改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有些学生可能设想要把多节干电池串联使用,或者是把线圈绕成多层重叠,教师应及时肯定,并用备用的电池和导线帮助他们解决材料不足的困难。活动完成后,教

师要选择下列三种类型的设计进行总结:1.用增加线圈匝数的方法来增强磁性的。2.用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的。

3.既增加线圈匝数、又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的。让学生评议一下,哪一种设计效果最好? 导入铁能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活动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问题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实验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

教学反思本课“神奇的电磁铁”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先从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制作——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学会制作电磁铁;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加强电磁铁磁性的实验。

在本课教学里,从“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入手,对之前学习到的电与磁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综合及拓展;引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通过孩子们在观察“电磁起重机”工作时所提出的问题“这台起重机是磁铁做的吗?”、“它除了能吸铁,还能吸其他的什么材料吗?”等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电磁铁与磁铁”、“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等活动,最后形成系统知识。课题 第十二课 能量极其形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力培养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2.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例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经历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逆向思考等的研究,建立“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概念。

教学准备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等实验材料、视频影片等,有关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同学们,很多美丽的小村庄里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水车,大家知道水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问题是什么让水车转动起来呢?(答河水)不流动的湖水也能够让水车转动起来吗? 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讨论:是什么使下图中的物体动起来的? 活动一让小车动起来 活动指引

本活动是要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物品,让小车动起来。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小车动起来。例如利用帆架在车上,使车可以利用风能使小车动起来;把气球吹胀,放在车尾,然后把气球放气,气球吹出的气流形成的反冲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另一头固定在车上,牵动小车,把橡皮筋拉长,放开手,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会使小车前进;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一头卷在车的车轴上,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也会使小车前进。

活动后,应让学生小结是利用了什么形式的能量使小车动起来,使之感受到使小车动起来的能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导入(展示实验用的小木车)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可以给这个小车一点能量让小车动起来吗?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讨论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实验设计。引导我们要注意每一种让小车动起来的办法有什么不一样。实验各小组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制作活动,观察并记录。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学生在观察中风、磁、电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 26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讨论: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讨论: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资料:核能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先从物体工作需要能量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出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能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本课内容是认识能量和能量的形式。主要包括观察能量驱动物体的现象,整理信息,归纳得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并且通过实验体验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思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教学中,先从观察身边运动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工作的原因,继而对能量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推理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科学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在该课的唯一一个实验活动中,训练学生在制作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认识;接着,在“有哪些形式的能量”的讨论中,教材及从正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了解“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也从反方向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将会怎样?”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学生对“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形成和再认识。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思考空间中,利用气球、橡皮筋、纸板等结构性的材料,反复尝试,同时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小车动起来都需要能量,不同形式的能量都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据此,又自然地引出一个新问题“能量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表现形式呢?”就此教材安排了关于能量的不同形式的讨论,进一步促使“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教材除了按这种人们惯常的思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以外,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十三课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能力培养1.通过资料收集活动,培养学生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的能力。2.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1.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重点难点经历“让小水轮转起来”、“发电的实验”等两个活动观察、讨论、归纳、判断等研究,认识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教学准备关于课文配图以及有关发电站的视频影片、模型、图片等,并准备好两个活动的材料以及活动记录纸等。活动过程: 情景引入

问题情景

在山上俯视一座水电站,观察到水流从高处飞泄下来后,由此产生了疑问:“水冲下来,怎么就能产生电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下面一系列的学习。

课文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见过水力发电站吗?你知道水力发电站里有哪些设备吗?”学生对水电站的发电设备了解比较少。课本出示了一张水力发电站的模拟结构图,包括主要的构成部分:涡轮机和发电机。

水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它是利用水位差(势能)产生的强大水流所具有的动能进行发电。这个过程中能量被转化,水流的能量被传递给涡轮机里的涡轮机叶片,涡轮机叶片的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使发电机转子转动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使发电机发出电。

为了证实这个过程,课文又提出一个问题:“有了涡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就能发电了吗?”引出探究活动来。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水能不能使叶片转动,另一个是转子转动能不能发电。课本接着就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导入

问题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引导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目的产生研究能量转换的兴趣,尝试制造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活动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活动指引

制作一个小水轮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根轴、一个安装叶片的轮轴和六片叶片。安装小水轮的步骤如下:(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这样一个小水轮就做成了。

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会转起来了。

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水流的能量可以使带有叶片的小水轮转动起来。活动中的小水轮就相当于水电站中涡轮机的叶片。水流冲击叶片,轮子就转动起来了。就是说,水流 的能量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然后,教材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这是一个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一个问题。影响小水轮转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导入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小水轮装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小水轮转起来?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和讨论。

引导我们可以借助水流的冲击,使小水车转动起来。引导让学生知道,水流的能量可以使带有叶片的小水轮转动起来。

活动中的小水轮相当于水电站中的涡轮机的叶片。水流冲击叶片,轮子就转动起来了。就是说,水流的能量转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问题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

引导可以从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实验各小组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并能用简笔画记录做法。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延伸在上面的活动中,说明了水流冲击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小水轮转动的能量。

引导考虑到学生组装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此之前由老师预先组装好装置。在上课时,可直观地展示各种能让小水轮转动的方法,从而引导出水流的力量可以使小水轮转动的话题,吸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通过各小组对“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的实践研究,体会到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方法,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活动二:发电的实验 活动指引

仅仅是水轮转动,还是不能发电的。那水流的能量是怎样转换成电能的呢?这就需要通过一个重要的部件———发电机来进行转换。

水轮的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转动起来就能产生电吗? 课本介绍了如何通过一个发电机进行发电:

(1)用一条较长的棉线紧紧地缠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把发电机两端的接线口连接一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发电机相当于简单电路里 的电池。

(3)固定好发电机整个装置。首先可以用手先转动一下发电机的轴,看是否能让灯泡亮起来;然后再快速地拉动棉线,使发电机的轴高速转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用手转动轴时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说明,发电机轴的转动是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的,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学生完成活动后,应让学生结合活动1和活动,描述一下水电站中的涡轮机和发电机是如何协同工作,将水中具有的能量转变成电能的。导入水流的能量是怎样转换成电能的呢?

水轮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旋转起来就能产生电吗? 演示教师利用手摇发电机装置演示发电过程。

问题发电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可以使小电珠更亮?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引导可以从转轴的转动速度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各小组领取材料进行实践,观察并能用简笔画记录做法。交流各小组汇报与交流。

归纳发电机轴的转动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灯泡就会越亮。

延伸 结合两个活动,尝试描述水电站将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电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践研究,体会发电机轴的转动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流。发电机轴转动的速度越大,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拓展其他形式的能是否也能互相转化?

讨论: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来发电,它能把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下面的发电站,是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你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资料:抽水蓄能电站 活动指引

发电厂发出的电,如果没有被用户用完,那么剩余的电,会到达哪里?是继续循环利用,还是浪费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就是当发的电超过需要(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把处于低地势的下水库的水抽到高地势的上水库里储存起来(把电能转化为势能);待需要增加发电量(用电高峰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的时候,再把上水库的水放出来进行发电(把势能转化为电能)。

请说说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下图中表现了从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而变成声能的过程。这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一个综合应用。

讨论可以分两步进行:(1)先让学生说出这幅图中出现了哪些形式的能量(光能、化学能、生物能、动能、电能、热能、声能)。

(2)再讨论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整个过程应是:光能被植物转换成生物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生物能通过果实被孩子(波波)消化后转换成身体内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储存起来。然后,脂肪释放出化学能,转换成物体运动的动能(踏脚踏车),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热炉,电热炉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热能把水壶里的水烧开,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壶嘴,转换成声能发出声音。

讨论:请说说课本77页的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网上学:太阳能利用的调查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让小水轮转起来”、“发电的实验”等两个活动。电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能量形式,而水电是我国积极发展的能源,所以教材选择水电站的工作原理作为本课的驱动。水能变为电能的过程是较复杂的,但可以通过对过程的分解来设计活动。水能转化为机械能可以用小水轮来模拟,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用玩具上的小马达来模拟,把这两个实验活动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然后通过抽水蓄能电站能量转化(电能——水能——电能)的介绍,和一个有趣的能量转换事例,认识人类对能量的创造性利用,充分理解能量转化的同时,也进行了科学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课题 第十四课 大地的变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了解化石的作用。

能力培养1.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2.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猜测、分析、判断,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更进一步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的事实。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化石标本、泥、沙、小石子、筷子、烧杯。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问题 出示贝壳是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

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原本就在那里的,还是后来才出现的?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学生也在爬山的时候发现过类似的贝壳,让其回忆贝壳是松散的还是镶嵌在岩石中的,由此可以排除后来出现的情况,得出猜测高山原本是海。

二、活动:探究海洋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化石标本。请大家认真观察。从图片或化石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山上为什么会有海底的物质?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年年长高呢?

媒体 播放“介绍地壳变化的现象”的视频。

目的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思考可能的形成过程,探究相关的现象,讨论分析得出猜测。

三、阅读资料:漂移的大陆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流程是提问——猜测——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并做出解释。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总领全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借助主题人物提出的问题驱动学生分析成因,收集证据,根据事实做出推理判断,从而学会猜想与假设这一科学研究步骤,同时提高对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在教学中借助一些现象及实物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然后收集证据、查找资料,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合理解释现象。学生还从中学会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在比较各类证据及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并正确解释为什么高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从而知道海洋与陆地的变化。

第十五课 大地的震动

标准内容了解地震的现象。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能力培养1.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2.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2.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思考、统筹的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小木条、小信封、校园平面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问题 地震后是怎么样?有哪些危害?

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地震的现象及危害,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相关的应急措施。

二、活动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导入 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有关地震的新闻报道? 收集 收集地震资料,了解地震带来的影响。

问题 地震带来了什么灾害?你认为地震对灾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地震引发房屋倒塌。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被震裂的大地。地震引发的海啸)媒体 播放“介绍地震和海啸的现象”的视频。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了解灾情,并表达感受。导入 给出多幅情景图(居室、商场、野外、马路等)。

问题 假设地震在这里发生,你会怎么样做,为什么?地震引起的海啸、山崩现象是怎样的?

目的 创设情景,了解学生前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适时做出评价。

三、活动二: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导入 人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当在学校上课时发生了地震,怎么办?

问题 有哪些求生用品?求生通道在哪里?逃生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 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工合作,调查了解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形、环境、人员等在地震发生时影响撤离的各个条件因素,然后让学生画出有关地形的平面图,再设

计逃生的路线和方案。

演习防震演习(实地演练,适时指导)。

目的 提出问题,加深学生的日常防灾意识。课后结合校园实际,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按照收集资料——观察——综合——分析——判断——设计的教学流程。

地震大多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地震危害以及逃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加深本单元变化的地表的认识还学会自救的方法。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及对自然灾害不畏惧的精神。

通过对地震现象的认识及剖析,学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制定相应的求生方案。教学效果还是明显的。

第十六课 火山的喷发

标准内容了解地震的现象。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培养1.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2.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和合理应变的能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问题 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二、活动:火山喷发的过程

导入 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有关火山的新闻报道? 收集 收集火山喷发的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问题 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的?有哪些过程?你认为火山喷发对周围有什么影响? 媒体 播放“介绍火山的形成和喷发过程”的视频。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实情,并表达感受。

三、阅读资料:火山的利与弊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运用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结论的教学流程。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火山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对火山带来的利弊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及地壳的变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火山现象及其利弊,体会自然现象的两面性,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火山现象的认识及剖析,学会分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第十七课 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能力培养1.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

2.通过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细心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培养观察、分析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牛奶盒、泥沙和小石子、有棱有角的砖块、玻璃瓶、页岩、酒精灯、木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台湾基隆野柳风景区的女王头覃岩等)。

问题 看看这些岩石像什么? 你还在那里看见有奇形怪状的岩石? 这些岩石为什么会这样?

目的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是谁造成这样奇特的景观。

二、活动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导入 是什么原因让坚硬的岩石碎裂,逐渐分解呢?

实验 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模拟温度对岩石碎裂影响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快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材料上要选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但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得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注意不能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问题 岩石为什么会裂开?请学生尝试讲述岩石裂开的过程。目的 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测,探究岩石裂开的原因。

三、活动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导入 在高山上,在一块很大,很光滑的崖壁上,竟然长着一棵千年古树。思考 石头上怎么会长树呢?还那么粗壮?

猜测 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常识,尝试解释石头长树木的自然现象。观察 观察课文图片。

问题 是什么因素导致岩石碎裂?

引导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以及化学风化等。

媒体 播放“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的视频。目的 通过观察推测,了解岩石风化的原因。

四、活动三:泥沙怎样“搬家”?

观察 泥石流的图片。

问题 泥石流是由什么组成的?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 模拟“流水有搬运作用”的实验。

要求 用一个倾斜的木槽(木槽最好长一些),在一端堆放小石快、砂和泥土混合物,缓慢地用流水冲刷(最好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缓慢流出,这样才能得到明显的效果),使混合物在水的冲刷下分散停留在木槽的各个位置上,形成“山峰”、“山坡”、“山脚”的模拟状态。

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有的物质有何特点。在自然界中,那些风化后的岩石、泥沙经历了流水的冲刷、搬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媒体 播放“介绍河流对卵石的冲刷作用”的视频。目的 通过观察推测,了解流水的搬运作用。

五、拓展:石笋的形成

观察 天然石笋的图片。

问题 石笋是由什么组成的?石笋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 模拟“石笋形成”的实验。

要求 烧杯中的小石子的作用是拉住绳子。一只烧杯里盛清水,另一只烧杯里盛明矾溶液,由于两端的渗透压不同,棉线将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之间吸传液体。纱线中间打小结的目的,是让明矾溶液积聚在此处滴下,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实验现象纱线的小结和桌面上会形成仿似钟乳石或石笋的固体。观察 在棉线上留有的物质有何特点。

尝试利用模拟实验得到的启示,解释石笋是如何形成的? 目的 通过观察推测,了解石笋的形成。

六、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描述的是让地表瞬间发生改变的自然力量,后半部分则是认识其他自然力量对地壳的缓慢作用。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精雕细琢。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本教学中,通过对野外奇特岩石的观察,了解风化对岩石的影响,并在生活中收集岩石风化的证据;通过探究水流对土墩的影响,了解水流的搬运作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更进一步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的事实。培养细心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碎裂的岩石被流水搬运到不同河段的变化,模拟石笋的形成,逐步认识地表物质的迁移。上课时,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教学效果好。

篇2: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1、一株植物( 所有根 )的总和,就是一个( 根系 )。

2、植物的根系通常有两类:( 直根系 )和( 须根系 )。

3、直根系的特点是有一条较长的( 主根 )和许多短而细的( 侧根 ),如( 大豆 )、( 白菜 )、( 榕树 )等。

4、须根系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 主根 ),而是长着许多长度差不多的像( 胡须 )一样的根,像( 玉米 )、( 水稻 )、( 甘蔗 )等。

5、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 根系 )从土壤里吸收的。( 根系 )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 强 )。

6、根深扎土壤具有( 固定植株 )的作用。

7、根毛的作用: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8、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可以固定植物,让高大的植物稳定地站在地面上;

(2)可以吸收并输送水分和矿物质,供给植物生长。

9、比较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

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水,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下伸展,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有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第2课:茎里的“运输网”

1、 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 运输水分 )。此外,还有( 支持植物体 )的作用。

2、 茎分( 匍匐茎 )、( 直立茎 )、( 缠绕茎 )、( 攀缘茎 )。

3、 为什么树怕剥皮?

叶子能制造养分,这些养分是通过树皮向下运输到根部的。如果把树皮都剥了,这条运输养分的通道就会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叶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许多时候都会在( 茎 )上得到体现。

第3课:叶里的“加工厂”

1、 植物的叶子,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排列也各有特点。

2、 叶子有互不遮蔽的规律,是为了( 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 )。

3、 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植物的( 叶片 )是制造( 淀粉 )的“加工厂”,( 太阳光 )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 根 )吸收土壤里的水分,通过( 茎 )把水分输送到叶片里。叶片借助( 太阳光 )的能量,利用( 水分 )和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制造出( 淀粉 ),并释放( 氧气 )。

4、 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吸入( 二氧化碳 ),制造( 淀粉 ),并释放( 氧气 )。

5、 植物对人类以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植物对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制造有机物;

(2) 转化并储存太阳能;

(3) 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4) 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自然界不能没有植物。

第4课:花里的“育婴房”

1、 由( 萼片 )、( 花瓣 )、( 雄蕊 )和( 雌蕊 )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 ( 萼片 )、( 花瓣 )、( 雄蕊 )和( 雌蕊 )四部分缺少某些部分的花,属于不完全花。

2、 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 花萼 )是花的最外一层,有( 保护幼花 )的作用。

( 花冠 )由数片花瓣组成,可以保护雄蕊、雌蕊。在虫媒花中,花瓣鲜艳的颜色起这吸引昆虫来传粉的作用。而在风媒花中,花瓣很小或退化,以利于接受花粉。

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上端有花药,里面有花粉。

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雌性( 生殖 )器官,内有( 胚珠 ),发育后成为( 种子 ),子房发育成熟后即为( 果实 )。

3、在植物的繁殖过程中,( 雄蕊 )和( 雌蕊 )起着重要的作用。( 雄蕊 )的花粉传到( 雌蕊 )上,植物的新生命就会在( 雌蕊的子房 )这个“育婴房”孕育成长。 第5课:果实里的新生命

1、( 花瓣 )、( 雄蕊 )在慢慢的枯萎,( 子房 )在不断长大,最后发育成( 果实 )。

2、 植物的果实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具有共同点:都有( 果皮 )和( 种子 )。

3、 果实是由花的( 子房 )部分形成的。

4、 果皮和种子有什么作用?

果皮有( 保护种子 )的作用。(有的果实的果皮坚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种子,有的果皮肥厚多、汁,这是果实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种子有( 传宗接代 )的作用。

课后题1:这是一个种植了一些小草的密封小瓶——生态瓶。如果把它放在阳光下,瓶子里的生物能生存一段时间吗?

篇3: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篇4: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5: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1、制酸奶的步骤:

第1步:准备材料及工具:一盒新鲜牛奶和一瓶酸奶,勺子(用来盛取酸奶及搅拌),盛鲜牛奶和酸奶的碗,保温瓶。

第2步: 把鲜牛奶煮开, 在凉至35℃左右。

第3步:在牛奶中加入2勺酸奶,搅拌均匀。

第4步:放入保温瓶中,保温10小时左右。

第5步:把奶倒出来。观察牛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牛奶为什么能制成酸奶呢?制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这是因为在酸奶中,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乳酸菌 )在起作用。( 乳酸菌 )是一种细菌,在合适的温度下,它能让牛奶变酸。最关键的步骤——( 添加新鲜酸奶 )。

3、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1)把牛奶煮开,再凉至35℃。(2)要添加适量的酸奶。(3)放入保温瓶中,保温10小时左右。(4)要注意卫生,注意安全。

4、( 病毒 )是目前为止所知的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比( 细菌 )还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 细胞 )内,利用这些细胞进行( 繁殖 )。所以病毒可能会给受侵害的生物带来较大的影响。人类的( 流行性感冒 ),( 艾滋病 )等疾病就是由( 病毒 )所引起的。

第7课:发面的学问

1、发面团实验步骤:

第1步:准备两个小盆,每两个小盆分别放100克面粉。在其中一个小盆里加少许干酵母粉, 另一个盆不加。

第2步:在两个小盆里分别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第3步:分别把两块面团充分地揉捏,直至面团成型,不再发黏为止。

第4步:把揉好的面团分别放进两个盆里,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常温下放置。

2、两块面团有什么不同?

没有加酵母粉的面团,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按一下,较硬,切开后也没有那么多空隙;闻一闻,还是原来生面粉的气味。

加酵母粉的面团 ,体积发生明显的变化;按一下,面团很松软,切开观察有很多空隙;闻一闻,气味有点酸。

3、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 酵母菌 )。和细菌一样,( 酵母菌 )也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另于一种生物——( 真菌 )。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 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4、除了酵母菌外,( 霉菌 )、( 蘑菇 )等也属于真菌。

5、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 二氧化碳 ),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 二氧化碳 )占据的空间。

6、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 潮湿 ) 、( 温暖 ) 、( 阴暗 )。

7、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如何做好家里的防霉工作?

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 保持干燥 ) 、( 降低温度 ) 、( 阳光 ) 、( 高温煮沸 ) 、( 加糖 ) 或( 盐腌制 )。

8、蘑菇是一种大型的 ( 真菌 ) ,有许多蘑菇是有毒的,特别是( 色彩鲜艳 )的蘑菇,一般

都有毒。

9、绝大多数 ( 细菌 )是无害的,甚至是 ( 有益 ) 的。真菌也一样,即有益于人类、有益于自然界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10、细菌(真菌)的利与弊?

利:人们可以利用细菌来生产( 药品 )和制作( 食品 );生产( 腐殖质 ); 弊:细菌可以导致( 疾病 )。

11、课后题1小明去了一些面粉,加了一些清水后,把面粉揉成面团。常温下放置两个小时后,面团却没有发起来。这是为什么?

小明的面团没有发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往面粉里添加酵母粉。在这个活动里,酵母粉是一种重要的材料,里面含有具有活性的酵母菌。要靠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才能使面团膨胀起来。

第8课:电路的研究

1、( 灯泡 )、( 电池 )、( 导线 ) 组成的闭合回路是一个简单电路。让2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方法( 并联 )和( 串联 )。并联灯泡一样亮,串联不一样亮。

2、除了我们常见的( 手动开关 )外,还有 ( 声控开关 )、( 触摸开关 ) 、( 光控开关 )、和( 红外线 )开关等。

3、开关的作用:用来( 接通 )或( 切断 )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并能有效地节约能源。

4、能让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 导电 )的材料,如( 回形针 )、( 铁片 )等;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如( 橡皮擦 )等。

5、因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源有一定的( 危险性 ),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 触电 )的危险,对人身造成( 伤害 ),甚至致人( 死亡 )。所以要安全用电。

6、注意用电安全:

(1)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2)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3)不要湿手触摸电器,

(4)清洁电器时要断开电源;

(5)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

7、为什么要安全用电?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源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触电的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所以要安全用电。

第9课:有趣的磁现象

1、磁铁有( 磁性 ),能吸引铁制的物体。( 同极相斥 ) ,( 异极相吸 ) ,能指示方向。

2、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 磁极 ),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 南极 ) ,用( “S” ) 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 北极 ),用( “N” )表示。

3、两块磁铁的实验

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 互相排斥 );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 N,N——S)靠近时会( 互相吸引 )。

磁极靠近的方式实验现象: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相互吸引

4、为什么有时磁铁隔着物体仍能吸铁呢?

在磁铁的周围,存在着( 磁场 )。磁场具有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 磁力 )。在磁场中,一些非铁磁性物质,如( 玻璃 ),( 纸 )、( 塑料 )等不被磁化,不产生磁力,不影响磁场的作用力。所以,磁铁隔着一些物体玻璃、纸片等仍能产生吸引力。

5、哪里运用了磁?

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 电冰箱门封 ) 、( 磁性跳棋 )、( 磁性擦窗器 )等。

第10课:指南针

1、磁铁有( 指示方向) 的特性:N是指( 北 ),S是指( 南 )。

2、指南针之所以能指南,是因为( 地球 )是一个巨大的磁体。指南针指向的南极(或北极),就是地球磁场的北极(或南极),我们的祖先根据这一性质,发明了指南针——( 司南 ),来测定方向。

1、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吸铁?

因为电磁起重机里存在着线圈和铁芯。在铁芯上绕上导线,通电后就变成了( 电磁铁 )。通电时能吸住铁,断电时铁就会掉下。

2、电磁铁确实也出现与磁铁一样的( 同极相斥 )、( 异极相吸 )的现象,所以电磁铁也有( 磁极 )。

3、怎样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1)用增加线圈匝数的方法;

(2)用增加电流的方法;

(3)既增加线圈匝数,又增加电流的方法。

4、课后题2用小卡片剪成小鱼的形状,在“小鱼”身上别上回形针。将“小鱼”放到盛着清水的杯子里,你能不弄湿手和工具,把“小鱼”从杯子里“钓”出来吗?

设计方案:(1)做一根磁的鱼竿,将带回形针的“小鱼”钓出来;

篇6: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填空:(30分)

1、人可以通过( )等器官感觉物体的冷热;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 )来测量。

2、热能从( )物体传向( )物体。

3、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热能都是从( )传过来的。

4、物体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 )、( )和( )。

5、风向是指( )的方向。

6、空气受热( ),冷空气流过来( ),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7、在自然界中,声音有( )有( ),有大有小。

8、声音可以通过( )、( )和( )传播。

二、判断:(20分)

( )1、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并不可靠。

( )2、人的正常体温是35摄氏度。

( )3、热在不同物体中传导的快慢一样。

( )4、夏季,自行车胎的气如果打的太足,就容易爆胎。

( )5、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活动没有影响。

( )6、坚持观测天气信息,对准确分析和预报天气不重要。

( )7、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需要考虑当地的`气象状况。

(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9、听诊器是利用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原理制成的。

( )10、噪音只是让人感觉不愉快,并无其他害处。

三、选择题:(20分)

1、下面测量水温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在水中,液泡不能贴住烧杯底或壁;

B、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

C、将温度计拿出水,更容易读;

D、读数时,视线要和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2、以下哪种情况是由于热胀冷缩造成的:( )

A、经过水洗后有些衣服变小了;

B、巧克力遇热变软了;

C、电线杆上的电线夏天变松下坠;

D、天冷时树叶都落了;

3、下面哪种情况下,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水蒸气:( )

A、0摄氏度

B、100摄氏度

C、30摄氏度

D、任何温度

4、下面哪种气象符号代表雾?( )

A、 B、 C、 D、

5、为了防止噪音,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下面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是:

A、在公路上画出斑马线;

B、在汽车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C、机场工作人员戴耳塞;

D、公路旁植树;

四、实验题:(10分)

1、看图写出温度(单位:摄氏度):

( ) ( ) ( )

五、简答题:(20分)

1、简述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

上一篇:美容院聘用合同下一篇:小学作文校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