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神奇故事

2024-08-15

毛泽东的神奇故事(共16篇)

篇1:毛泽东的神奇故事

毛泽东的神奇故事

(2013年12月26日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一、出生奇异——1893年12月26日,相传毛泽东出生时,虽已冬至,但这一天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当地老人惊骇:只怕有真龙天子问世。按相术说毛泽东是土龙,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说,他需东海之水润泽,故取名“泽东” 字“润之”。

二、男身女相——毛泽东长相龙颜凤眼,极其像其母亲,系女儿像男人身,终其一生,从未见其留过胡须,也许根本没长过。三、三九乾坤——1927年9月9日发动秋收起义;1949年9月9日进京登基;1976年9月9日驾崩归西。(九在民间意为九五之尊,皇室尊号)。1949年初,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至北平,沒有马上入城,而是暂住香山,毛泽东在香山请一道长算卦,问什么时侯进城合适?道长捏指一算说挑一最大单月单日进城,且不要入先朝皇帝寝宫安歇。(卦的前两句别人沒记住, 后两句是“帝王之居不可入,一生娶妻有三房”。)故定在1949年9月9日进京。

四、万劫无恙——历经千难万险毫发无损。纵观毛泽东戎马一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身经百仗沒打过一枪,也沒负过一次伤,每次都是有惊无险,与死神擦肩而过。这里仅举一例;1948年5月某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转至山西与河北交畀的阜平县城南庄安营扎寨。毛泽东因多日劳累而沉睡,这时敌机来袭空投两枚炸弹,一颗落在院子里沒有爆炸,一颗落在屋后山坡上炸出一个大洞。

五、中年得志——你仔细观看毛泽东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的照片,无论哪一张毛泽东的下腭都无痣,惟独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绝对领导权后,下腭才长出一颗硕大的福痣,故称“中年得志”。

六、番号玄机——开国后,毛泽东偕周恩来到香山寺抽签,毛抽一签上有“8341” 数字,毛问何解,道长说天机不可泄露,只要其将数字作为中央警卫团的番号。直到1976年9月9日谜底才自然揭开,终其一生,毛泽东享年83岁,执掌皇印玉玺41年。

七、呼风唤雨——1958年7月2日下午4时,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上岸,随囗问身旁警卫员张木奇,现在河北还在干旱?张回答说是的,几个月沒下雨了。毛望了望碧空万里的蓝天,皱着眉头说:“今天不下明天下,一个星期不下透雨,罢老天爷的官”。果然,四天后,即7月6日,一声炸雷响过之后,滂沱大雨倾盆而至,浇透了华北大地。

八、临终预兆——1976年初, 天象显异, 铁树开花。这一切表明,这一年只怕要出大事。果不其然,这一年三位伟人相继去世,且唐山发生大地震,死亡二十多万人。吉林落下的三块巨大陨石分别代表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碎石则为其他故去人员。

九、井岗过夜——井岗山当地盛传: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毛泽东铜像途经江西境内靠近井岗山地区时,车队中几辆小车无缘无故熄火,检查油路、电路、水箱、机械部分均无任何问题。无论怎么折腾都无济于事,众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带队首长汪东兴若有所思地说:也许是主席故地重游,有点恋恋不舍,就住一晚吧。说来也怪,第二天一大早,即没加油,也沒加水,更没修车,车辆居然台台顺利发动,浩浩荡荡向韶山进发。

十、百年奇景——在韶山广场安放主席铜像时,因当时用钢丝索是套在铜像的颈部,怎么安放也不落座。韶山的父老乡亲见状,齐刷刷下跪,焚香鸣炮,并暗暗祷告:主席,您就放心回老家吧,这是您的根。事必。将钢索套在腰部,一次起吊成功!相传铜像底座奠基开挖时,曾挖出一条赤色巨蛇。之前,接连下了几天雨。1993年12月26日这一天,雨过天晴,碧空万里,上午的隆重庆典如期进行,只见主席铜像上方两边,日月同辉,奇异奇景,百年盛状。与此同时,韶峰漫山遍野盛开着姹紫嫣红的映山红,且七天七夜怒放不谢。这一奇景奇就奇在不是开花的季节它却盛开,最早也要等到来年三、四月份才开花,这一轰动奇景不但许多人亲眼目暏,湖南日报、湖南卫视都作了相关报道。毛泽东作为伟人,除了神奇的过人之处外,还有四种精神也鋳就了他的伟人气质:勤劳进取的奋斗精神;强悍好斗的尚武精神;刻苦向学的求知精神;成全人格的修炼精神。

篇2:毛泽东的神奇故事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 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 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 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 子。

这一年是19,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 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 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 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 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 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 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 ”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 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 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 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 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 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 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

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 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 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 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 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 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 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 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 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篇3:毛泽东的神奇故事

“金帆奖”是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每年评选一次的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其评选由客观技术指标评价和主观评价两部分组成, 并根据最终的综合结果评定奖项。

“金帆奖”分为八个分奖项, 其中的高清电视技术制作奖包括专题、综艺、体育、电视剧类。高清节目只进行主观评定。其主观评定权重分别为:图像60%, 声音30%, 综合感染力10%。图像主要从节目的杂波、干扰可见度、画面清晰度、亮度层次和透明度、彩色保真度来评定;声音主要从音质、音量、声画同步等内容来评定。此外还综合考虑制作难度以及节目内容等方面。

二《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评奖片制作心得

在2014年金帆奖的评比中,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选送的《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获得高清录制技术质量奖专题片一等奖。

1. 节目内容意义深远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共十集 (片头画面见图1) , 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书法、史料的介绍, 以及背后故事的娓娓道来, 结合诗句中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风景, 充分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内涵。该片拍摄角度新颖, 以诗写史, 以诗言志, 以诗传情, 用诗意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将人物历史、地域景观、图片资料、书法手迹紧密结合, 加以气势恢宏的诗词朗诵, 传神地展示出戎马一生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特有的情怀。

此前, 该片已荣获2013-2014年度江苏电视文艺奖艺术片一等奖, 第三十届江苏省“金凤凰奖”纪录片长篇系列特等奖, 第二届优秀国产纪录片“优秀长片奖”和“优秀导演奖”, 2014年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作品奖”等众多奖项。

2. 节目制作精益求精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从前期准备到开机拍摄超过一年时间, 从拍摄、剪辑到合成又经过一年的雕琢, 可谓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全片外景采用佳能XF305、松下HD P2摄像机拍摄。小景、微景和部分全景采用佳能5D Mark III和尼康D800数码单反相机拍摄 (见图2) 。

佳能5D Mark III具备全画幅CMOS图像感应器, 具有1280万有效像素, 拍摄最高分辨率达到了4368×2912, 适用于风景和人像拍摄。尼康D800机型的EXPEED3影像处理器让图像最高分辨率达到7360×4912, 感光度范围为ISO100-6400, 非常适合对分辨率和清晰度有较高要求的风景和艺术摄影。据悉, 从2009年起日本的HAT公司便使用佳能EOS MOVIE拍摄高清视频, 被亚太广告节评为特别奖。在我国, 数码单反用于电视节目拍摄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摄制就使用过佳能5D Mark II和索尼F3, 旅游卫视的外景拍摄也曾使用过佳能EOS单反。目前江苏台部分频道有时亦采用数码单反进行节目摄制 (见图3) 。

因为高清是逐行扫描, 为了避免在运动摄像时产生闪烁和虚焦, 所以用单反相机进行运动摄像时切记要缓慢而匀速, 避免“果冻效应”, 并进行实时的跟焦。拍摄过程中, 三脚架不可少, 2米的小摇臂和1.2米的小滑轨也是必备之物。数码单反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一般高于同级别的高清摄像机, 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高清摄像机开启补偿增益, 数码单反则通过感光度调节控制传感器电流以及对光线的吸收程度, 所以拍出的画面色彩艳丽、细节细腻、层次丰富。数码单反景深可控, 多种镜头替换, 大小景深营造效果, 使画面更具备艺术张力。此类拍摄手法能充分发挥出数码单反相机的优点, 值得借鉴。

全片后期剪辑采用大洋D3-Edit非编软件, 后期校色也使用了大洋自带的校色功能, 统一了广播级摄像机与数码单反的画面风格。

3. 质量把控精雕细琢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纪录片因包含大量历史资料和图片, 特别需要克服图像灰暗无层次、清晰度不佳、彩色保真度和一致性不好等问题, 在画面甄选和内容对比上必须尤为注意。我们多名技术人员通力合作, 纵览全片, 经过大量的分析后, 选择了第九集《风景这边独好》为目标进一步精雕细琢。

第九集讲述了《采桑子á重阳》、《清平乐á会昌》、《五律á看山》、《七绝á五云山》、《七绝á莫干山》和《七绝á观潮》六首诗词及其故事。通过画面上的反复对比, 内容上的精挑细选, 节奏上的快慢把握, 再融入毛泽东“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山水人文底蕴, 最后提取了《采桑子á重阳》、《七绝á莫干山》和《七绝á观潮》三首代表作, 将原片精剪成16分钟。《采桑子á重阳》展现毛泽东贺子珍九九重阳登高的诗情画意, 抒发了豁达开朗的革命豪情;《七绝á莫干山》将毛泽东游历莫干山的所见所闻融入干将莫邪十年磨一剑的古老传说, 表达了诗人自然清逸的人生雅趣;《七绝á观潮》描写钱塘江观潮的盛况, 在情感和气势上将全片引入高潮。史料、图片运用极为谨慎, 几乎达到了“帧秒”必争的严苛。高清拍摄的大量祖国河山、历史景观、自然风光片段穿插其中, 衔接有序。原本每首诗词故事在开篇和结尾处皆有诗歌念白, 考虑到故事节奏和吟哦美感, 我们只保留了结尾处声情并茂的朗诵, 以期达到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见图4)

在音频制作方面, 需根据画面的意境, 选择合适的配乐, 有时振奋激昂, 有时沉吟忧思, 要根据不同的意境进行调整。此片中三首诗词皆诠释了毛泽东大气豪迈的革命情怀, 为此我们选择了管乐、弦乐为主的音乐类型来配合纪录片的氛围效果。此外, 还采用了雨声、雷声、水声等仿真度较高, 音质清晰的音效, 配合画面和诗词朗诵, 对整个片子的意境加以点缀。为配合人声旁白、背景音乐的高低起伏和意境变化, 需要严控音效何时进入, 何时结束, 以提升节目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高清节目技术指标中要求:CH1录左声道, CH2录右声道, CH3录混合声, CH4录国际声, 声音峰值电平标准值:正常值为-9d BFS, 最大不超过-6d BFS。立体声音频校准信号为基准电平+4d Bu (-20d BFS) 的1000Hz正弦波。四个声道应使用相位相同的校准信号, 其中CH2、CH4的声道识别信号应该保持连续, CH1、CH3宜采用每间隔3秒间断约0.25秒 (6帧) 作为识别立体声左右声道的标志。于是, 我们在制作过程中, 将同期声、解说声、效果声、音乐声按照金帆奖的要求分别收声, 并直观地调整音轨之间的比例。最后混音合成时, 严格区分声道, 把音频幅度控制在最大的允许范围内。

部门的领导非常重视技术质量的把控, 前后组织了三次全员看片会, 经过图像、声音、内容节奏、综合感染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提出多条修改意见, 在层层精雕细琢的基础上, 完成了最终的参赛作品。成片录制采用索尼HDCAM2000录像机, 录制介质为索尼HDCAM专业高清编辑带。

三总结

篇4:最神奇的动物故事

冬季的一天,他正在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里狩猎,忽然听见一个人的呻吟声。呻吟声是从灌木丛里发出来的,父亲走到那里去看时,只见雪地上躺着一匹驼鹿,已经死了。灌木丛后面,有一个人在挣扎,想起来,却起不来,不住地呻吟着。

父亲将那人扶起来,背进自己的帐篷里去,留他住在那里。父亲和祖母一直照顾那个受伤的人,直到他恢复了健康。

当西多尔卡(那个受伤的人)与父亲分手的时候,说:“你救了我的命,我怎么报答你呢?一个月以后,请你去找我。我有一只狼血统的莱卡种母狗。不久它要下小狗了。你乐意要哪一只,我就送给你哪一只。那只狗会成为你忠实的朋友的。你也将成为它的朋友。你们俩在一起,谁也打不过你们。”

——— 选自《好狗莱依》

本套书选取了俄罗斯动物故事大师比安基最精彩的49篇动物故事,分为四册:《小蚂蚁历险记》、《寻狼记》、《好狗莱依》、《驼鹿的秘密》。比安基是一位描写动物的高手,他的作品文风朴实,情节紧凑,结构精巧,行文与结尾干净利落,不花哨、不拖沓。

在这套书里,作者为我们描绘出各种动物生活的样貌情态,展现出它们的许多小秘密。在动物的世界充满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生存下来的强者无不具有勇敢、坚强、乐观向上、扶助弱小的品格。比安基的这些动物故事,对于教导我们如何成长为一个勇敢的人是非常有启迪的。

篇5:超经典历史故事《毛泽东的故事》

影片截取了40年代到70年代即毛泽东壮年至晚年的大量生活情节进行深入的描写。毛泽东告别陕甘宁边区父老乡亲,东渡黄河,重返韶山故里。最后粉碎了国民党的统治后,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了全中国。1951年,抗美援朝,毛泽东送儿子毛岸英上战场。岸英牺牲,毛泽东承受着巨大的失子之痛。建国初期,大阅兵中毛泽东悲感交集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他常人的情怀,超人的胸怀。

篇6: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和舅舅们都非常喜欢他。那时毛泽东生得高大结实,很懂道理,从不捣蛋惹事,很招外婆喜欢。毛泽东有一个舅舅开学馆教书。毛泽东闲着无事时,常跑到舅舅的学馆里去听课。他在这里接触到了一些识字、算术的知识,虽然算不上启蒙教育,但却培养了他的学习兴趣。

毛泽东8岁时被接回家。毛顺生接儿子回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儿子送入私塾,开始正规的学习;二是让他在课余干活。毛泽东开始入私塾学堂读书,只读了6年书。除了听课和完成先生布置的功课外,还要在每天的早晚做家务活,到了农忙季节,还要帮助父亲下地收割庄稼和翻地播种。14岁时,人手不够,活计又特别忙,毛顺生就让毛泽东停学下地干活了。尽管毛泽东不愿意中断学习,可是父命难违。

毛泽东天性好学,记忆力又好,在私塾的6年时间里,他学到了大量知识。尽管当时使用的课本都是诸如《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诗经》、《论语》之类的书籍,内容都很陈旧,可是,毛泽东却学得很认真,从这里获取了深厚的古文知识。

篇7:毛泽东的故事精选

苏老说,少年毛泽东自学能力很强。启蒙先生邹春培一次对毛泽东的母亲说,“石三伢子读书很特别,竟不要我‘点书’,我也难不倒他。”原来,少年毛泽东学会了查《康熙字典》,通过字典早把那些书学会了。因此,同学们给毛泽东取了个外号——“省先生”,即毛泽东读书省了先生“点”。苏老还给我们讲了少年毛泽东勤奋思考、勤劳勇敢、富有抗争精神的故事。在苏小波老人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生动,真实可爱的少年毛泽东形象。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去“东山”前,留给父亲的一首诗。19初秋的一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养育他的韶山冲,心中豪情万丈。临行前,他挥笔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东山”之路,也踏上了实现志向之路。

苏小波说,青年毛泽东改写这首诗,是其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从中,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倔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有志者事竟成。因为毛泽东从小怀揣救国救民的梦想,心系贫苦大众,这位从韶山冲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改变了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格局。

苏小波和毛主席见过一次面,握过一次手,合过两次影。谈起那次见面,苏老记忆犹新。他说,1959年6月26日,一大早他就来到故居去等主席,没想到主席先到他父母坟上去了。等他上完坟回来,故居路上两边都站满了乡亲们。主席一一握手,随后还和大家一起合影。苏老对主席的调查研究之风印象最深,他清楚地记得主席当时在松山座谈时对乡亲们说,“今天我来了,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出来,我要听实话。”

“听实话”!这就是一代伟人的心胸,“听实话”!这才是共产党人的风格!

从层峦叠嶂的韶山冲到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伟人一生的足迹。至今年9月9日,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37年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雄才大略和伟大之处愈加清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深刻认识。毛泽东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进程,而且还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核心思想,正在影响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一位始终不忘人民,不忘群众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韶山旅游格外“火爆”。仅2月10日,大年初一那天,全国各地就有6万多游客冒着寒风冷雨先后来到韶山毛泽东广场,站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前,给毛主席拜年。

篇8:家族老故事的神奇力量

在三个子女成长过程中,来自科罗拉多的史蒂夫•盖勒(C. Stephen Guyer)喜欢把自己祖父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作为一位银行家,尽管在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失去全部家产,盖勒的祖父却没有忘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盖勒告诉孩子,在最黑暗的日子,濒临破产的曾祖父仍然用一辆车载着全家人奔赴加拿大看望亲人。盖勒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生活中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Matt Collins这个故事最近有了姊妹篇。盖勒要比较从奢侈的大房子搬到小房子里去了。他曾担心三个孩子会感到沮丧。但他惊奇地发现,15岁的女儿和一对22岁的双胞胎不但不沮丧,反而表现得像当年的曾祖父一样。盖勒说,孩子们告诉他: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家人在新家里是否感到温暖,是否能敞开心扉。

当家家户户忙着缩减开支的时候,很多父母发现,家族故事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孩子度过艰难的日子。讲故事专家表示,父母的这种认识说明美国人对于讲故事的兴趣正在增加,与此同时,有关讲故事的聚会和庆典也越来越多。最新研究也揭示出家族故事的价值,将青少年在这方面的了解与改善行为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

心理学教授罗宾•菲伍什(Robyn Fivush)透露,艾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曾对65个拥有14到16岁子女的家庭进行研究,发现孩子复述家族故事的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出于挫折或愤怒而产生的行为也越少。菲伍氏说:“了解家族故事使孩子们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经历。”

讲故事的技巧在于,要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以这种话开头的故事就不要讲了──“在我小的时候,每天都是走路上下学,来回都要爬山,下雪天也光着脚。”按照田纳西州琼斯伯勒地区非营利机构“全国讲故事网” (National Storytelling Network)主席沙利•诺夫尔克(Sherry Norfolk)的说法,故事应该针对孩子的需求,讲述的时候要有目光接触,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不需要点出故事里面的道理,”诺夫尔克说,“孩子们凭直觉就能懂得故事的寓意。”

几年以前,面对被迫转校,亚特兰大卡拉•弗里曼(Carla Freeman)的女儿显得很焦虑。弗里曼就把自己小时候在社区内转校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刚转校的时候,老朋友失去联系,在新学校里也显得很不合群,但自己很快就振作起精神,结识了新朋友。弗里曼认为这个故事对女儿的成长起到了帮助,如今12岁的女儿不仅能承受打击,也乐于迎接各种挑战。

幽默感可能使故事更受欢迎。达拉斯的斯科特•普雷格(Scott Prengle)曾在家里给17岁的儿子鲍比(Bobby)讲述祖父的故事。在祖父成长的年代,人们非常贫困,吃不饱饭的同学会把祖父午餐吃剩的苹果核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一天吃晚餐时,鲍比拿着几乎空了的沙拉酱瓶子往盘子里到沙拉酱,斯科特笑着建议儿子效仿祖父的做法:往沙拉瓶子里加些水,确保不浪费每一滴沙拉酱。斯科特说,尽管祖父节俭的生活习惯把大家逼得要发疯,但是背后的理念很简单──不要浪费任何东西。

鲍比拒绝减少在服装方面的支出,但是他说自己正以其它方式效仿祖父──节省回形针和橡皮筋。最近,当斯科特削减家庭开支时,他发现祖父的故事在鲍比身上产生了效果,鲍比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经常使用的健身会员卡。

菲伍什说,有时你以为孩子们并没在认真听你讲故事,其实他们在听。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托马斯•彭特(Thomas Pontes)以为自己16岁、14岁和12岁的孩子对于祖父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他们的祖父是一位移民美国的农场工人,他凭借自己的双手,从只能住牲口棚到拥有自己的家庭。彭特认为,这个故事蕴含着乐观主义精神,只要拥有乐观的希望,放牛羊的农工也可以通过奋斗,最终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站稳脚跟。

篇9:毛泽东的故事精选

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了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篇10:毛泽东长征的故事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毛泽东长征的故事 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毛泽东长征的故事 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篇11:毛泽东主席的故事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4、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1、影视作品:

⑴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⑵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⑶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篇12:神奇故事餐厅

2.好奇的我不假思索地推门进去。只听见门上挂着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墙上座钟里飞出一只小鸟,叽喳地欢叫道:“有客人来啦!有客人来啦!”

3.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地方,房子的中央竟然长着一棵树,浓密的枝叶从屋顶的天窗伸展出去。

阳光从天窗倾泻下来,在光滑的地板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屋子里摆放着木头的桌椅,还有一个大大的秋千在荡来荡去。弥漫在屋子里的甜蜜的香气,让人心里一下安静下来。

4.这时,一只獾走了过来,她系着围裙,戴着厨师帽,看上去有点滑稽。

我忍住笑,问道:“这儿是什么地方啊?”獾并不急着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拿出一份大大的菜单,递到我的面前,瓮声瓮气地说:“欢迎来到神奇故事餐厅,请问,您想点一份怎样的故事呢?”

5.我瞪大了眼睛,吃惊得都口齿不清了:“什……什么,可以随便点故事?”

6.我接过菜单一看,可不是嘛,彩色的蜡笔一笔一画清楚地写着“故事菜单”四个大字,菜单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故事浓汤,故事色拉、小炒故事,还有带辣味的故事,辣味的程度还按星级标注着。此外,还有故事甜点、故事棒棒糖、故事冰激凌和DIY故事专区。

7.虽然我品尝过不少关味佳肴,但故事的味道还从没领略过。嗯,先来个故事浓汤吧。獾又彬彬有礼地问道:“请问,您是想要一个快乐的浓汤、忧伤的浓汤,还是甜美的浓汤?”

8.浓汤还有各种心情吗?我再一次憋住笑,随口说道:“那就快乐的吧!”“好的,这就给您去做。”不一会儿,一碗香气扑鼻的浓汤就端了上来。

9.我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奇怪,刚才来之前烦躁的心情竟一下变得欢快起来,就像云开雾散的天空。我放声高歌,歌声中,我的身体蓦地变得轻盈,我竟然浮到了半空,绕着那棵树飞了一圈,然后慢慢地落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10.喝完了汤,带着从未有过的好心情,我来到了厨房,决定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11.我选了“美人鱼的眼泪”和“海的欢笑”,又倒了点“夏日畅想”在切好的青椒、西芹和生菜上尝了一口,就听到了夏夜低低的虫鸣,月光如水,让我不由得在凉风中轻轻闲上了眼睛

12.正当我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时,獾走了过来:“对不起,我们打烊了。欢迎下次光临。”

“再见!”我带着快乐的心情离开了。

篇13:毛泽东借书的故事

一次,毛泽东得知萧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是专写华盛顿、林肯、拿破伦和彼得大帝等名人的,毛泽东很想读一读,便前往借阅。

萧三出身富裕,又是本地籍人,当时虽然和毛泽东有些交往,但对毛泽东还不甚了解。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瞧不起这位外地来的“乡巴佬”。当毛泽东找到他时,萧三却说:“书倒是有一本,但我有三种人不借。”毛泽东谦恭地说:“小弟愿意领教,哪三种人?”萧三一本正经地说:“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萧三见毛泽东借书心切,说道:“我这本书里讲的可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聩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吧!”毛泽东路一沉吟,从容答道:“我就冒昧对了联,并将此联赠与仁兄: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罢,满脸羞得通红,低头说道:“请恕小弟无礼,贤兄人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说完,立即双手捧书递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双手接书,连声道谢,两人握手大笑。

篇14:毛泽东走长征的故事

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警卫员找了几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私塾先生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可是,他家里实在没有“三锅”,只有“一锅”,但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口烧饭铁锅交给了警卫员。

警卫员谢过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壶和铁锅带回了驻地。警卫员说:“主席,水壶拿来了,村里人没有一家有‘三锅’,我就借来了‘一锅’。”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不是烧水的水壶和做饭的铁锅。”警卫员听了满脸愧色,他连忙把水壶和铁锅还给了私塾先生,并说明了原委。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叫警卫员带路,亲自把书送给了毛泽东。

篇15: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

在这场小小的冲突之后,父亲也略改变了态度:只要儿子白天努力劳动,傍晚做完交待的事后,也就不再过分管儿子看书了。在这停学的几年中,毛泽东不读“四书”“五经”了,中国的古典小说,成了他主要的精神食粮。三更灯火五更鸡,她一直是这样坚持着,每天日耕夜读,一点也不觉得疲倦。韶山冲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外地去借。这时他看过的书有:《说岳全传》、《水浒全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岳飞传》等历史小说和神话故事。这些书籍,精华与糟粕并存,他有时候非常喜欢,有时候又令他气愤。他很喜欢李逵、武松、鲁智深这些不畏强暴的英雄好汉,十分痛恨高逑、童贯、蔡京这些欺压良民的奸臣贼子。他认为牛皋比岳飞有气魄,岳飞却比不上他。岳飞明知秦桧要害他,却偏要跑到**亭去送死;牛皋的胆子大得多,他敢于拉起人马,上太行山落草……。

在贪读这些传奇小说和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少年毛泽东逐渐发现一个书中叙述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什么种田的农民当不了书中的主人公呢?他带着这个简单而又难于解释的问题,询问了韶山村里的许多人,有同学,有老师,有长者,也有年轻人,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觉得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提过的怪问题。为此,他纳闷了两年。最后,还是他自己找出了答案,解决了这个疑问。他看到农民终年劳作,生活大部很苦,读不起书,不识字,就是识几个简单的字也不会著书立说,因此,写书的人一定不是农民。写书的人不种田,不了解农民,看不起他们,当然不会写、也写不出关于农民的书来。毛泽东深深地热爱着和他朝夕相处的农民,感到书中不写农民是不公平的,他暗暗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写书,写农民的书,写穷苦人的书。

毛泽东少年时代养成的夜读习惯,建国以后依然如故。毛泽东不知疲倦的读书精神,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盏不灭的灯光。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回忆说:“每当毛主席日以继夜地工作之后,走下工作台,说要去睡觉休息了,我们这些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好像卸下了一天的重毛泽东在韶山读过的绘图评注《水浒传》一页。担,放松下来,脸上都堆起了笑容,像传递好消息一样,互相转告着:‘主席要休息啦!’但是,时间一长我们知道了,毛主席从办公室走进起居室,并不意味着他就要睡眠休息了,而常常是回到寝室之后,灯光仍然久久不息,这就告诉我们,他又转入了另外的一种工作形式——正在看书学习哩!”“毛主席起居室里的灯光成了我们观察他读书和睡眠的一个讯号。所以每当毛主席进入卧室后,值班卫士就把视线盯住在向南的窗子上,看着那从窗口射出来的灯光,如果这灯光1小时、2小时地亮着,或更长时间地亮着,说明他老人家正在顽强地学习着。”“毛主席右侧的床头上,放着盏台灯。只要他未在睡眠中,那台灯总是亮着的,伴着主席读书。在灯光下的书面被照得很醒目,主席半卧着,或叫作半坐着,或侧卧着,或用右时支持着上身的重量,眼睛在灯罩上的阴影里,也有时下放到灯光的领域里读着,读着……”。这些情景,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一首歌:《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歌词是:“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伟大领袖灯前坐,铺开祖国锦绣前程。……警卫战士窗前过,心中歌唱《东方红》。”

篇16: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关键词:故事;叙事程式;文化内涵;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3-0085-05

在民间故事的浩瀚海洋里,幻想故事相对而言数量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多样,情节最为复杂。笔者发现,在民间幻想故事,特别是神奇婚姻故事中,存在一种十分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现象,故事的结构普遍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深层模式,即不平衡——平衡——平衡被打破(再次不平衡)——再次平衡,简便起见用字母表示,那就是A-B-A1-B1,A代表不平衡的状态,B代表平衡状态;A1代表二次不平衡的状态;B1代表二次平衡的状态。

一、故事的整体模式呈现为A-B-A1-B1

A代表不平衡状态,是指故事主人公开始时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匮乏的状态.过着贫苦、孤独、受欺凌的生活。B代表平衡状态是指由于得到神奇女性或者神奇宝物的帮助,主人公有了美满的婚姻或者安定富足的生活,由匮乏状态达到满足状态。A1代表的再次不平衡指的是这一平衡被反对者得知,于是通过种种手段抢夺或干预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打破了这一平衡。B1代表的再次平衡状态是指主人公经过与反对者反复斗争之后,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神奇女性,最终重新过上美好生活,再次达到平衡。这一程式在相应的神奇婚姻故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规律性如下。

(一)A-B,由不平衡到平衡过程

A-B过程是故事的缘起,这一过程在很多异类婚中为典型的动物报恩过程。这一过程中,缺乏社会资源却具有美好品质的主人公在偶然情况下救助了受伤、被追捕或因其他原因身陷险境且具有神奇身份或魔力的动物,亦或是出于善意把某个陷于困境的小动物带回家照顾。比如田螺、鱼、蛇、鸽子、小兔、江蚌、梅花鹿;被救助者出于回报,化身为美丽女子帮助主人公料理家务并最终与之结为夫妻。对于整个故事而言,A-B的过程只是一个引子,有些故事的这一过程写的比较简略。

(二)B-Al,美好消息泄露导致平衡被打破的过程

这是平衡状态被打破的过程,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折存在一种普遍的套路或者说程式,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转折程式,这种转折程式在故事的叙述中很简单:由于美好消息的泄露,贪心的地主、县令、皇帝或其他当杈者得知了消息,想把神奇姑娘夺来据为己有,于是设置障碍难关加害主人公。本属于正方的神奇女性或宝物被反对者得知而后进行破坏或夺取。消息的泄露或传播构成整个故事的巨大转折,原先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只有在战胜邪恶的力量之后才能形成。几乎所有这类故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前,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后,这其中的分水岭,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

(三)A1-B1,面对难题考验,再次争取平衡的过程

A1-B1,这是违禁所带来的考验,故事的重心所在,是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反复斗争,最终正方胜利的过程。强势的反面力量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设置常人难以实现的难题要挟主人公,如达不到就强占主人公的妻子;主人公一筹莫屣,而身为神奇女性的妻子却具有非凡的能力和神奇的宝物,最终巧妙应对;主人公在妻子的帮助下战胜反面力量,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平衡被打破后,反对者往往通过难题考试、迫害、模仿、破坏等种种手段,抢夺原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或神奇宝物,或者干涉破坏主人公的幸福生活。基本的态势是敌强我弱,而主体则会进行百折不饶的反抗,很多时候这种抗争要反复很多次。最终以智慧、勇气、坚韧不拔的信念,再加上神奇力量的帮助赢得胜利,再次达到更美好的平衡状态。在故事平衡被打破,再次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主体往往会经历种种较量。

二、故事叙事模式的深层文化内涵

我们把上述的整体结构横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A-B,多为典型的报恩故事,贯穿其中的是那种上千年流传下来的、非常朴素的好人好报思想。从讲述者的角度而言,其实质就是一种劝善,不仅是行有余力而行善,更是行无余力仍要行善,劝告人们这微小的善将会带来意想不到好处。其教化的意义尽管似乎有些功利主义在其中,但更多地却是对善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然而从故事主人公角度而言,这种善行很多时候并非刻意为之,或者说并非是很清晰很自觉的意识到要去行善,更不是在一开始就需求回报的。大多是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是其品性、情趣、价值观的一种自然流露。典型的比如田螺姑娘中的吴堪,他喜欢家门前清澈的溪水,常用东西盖住家门前的溪水,使得溪水十分洁净。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水边看到一只白色田螺,十分可爱,便捡回家,养在水缸里。这完全是心性使然,对大自然的美德欣赏,对生灵的爱护,是不经意间的一种自然流露。

再看B-A1,这是故事转折过程的模式,由于其叙述的简单性,一直是被人忽视且较少论及。在故事初次平衡后,在主人公与神奇姑娘缔结婚姻过上幸福生活后,这一消息即被泄露或传播,直接导致平衡被破坏。B-A1的过程,也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过程。美好的事物被反对者知道了,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一种违禁。如同一个美好的秘密被不怀好意者窥探到一样,这秘密如同一个禁忌,消息泄露即禁忌被打破。甜蜜的爱情或充实的财富被反对者知道了,于是采取种种手段要夺取或破坏这一平衡。反对者在这里占有相对多的社会资源,他们是国王、大臣、地主或领主之类,或者是同级别中相对强大的一方,如有钱且坏心眼的邻居、伙伴之类。弗洛伊德认为:“塔布(Ta-boo),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无论禁忌为何,它都是神圣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危险的、不可触犯的、猥亵的、不直言说的”。美好的消息恰恰符合禁忌的这一特征,它本身是善良者得到回报。而泄露或传播美好的消息也就等于违禁。

nlc202309011918

第一,它是禁忌中崇高的、圣洁的、有价值的一面,同时又隐含不可言说的性质,因为言说即为泄露。而且显而易见第一次的平衡状态常常都是十分美好的,以至于读者在心理上甚至本能地怀疑这美好可能不会长久,怀着忐忑的心情关注故事的发展。“初始情境常常会提供一幅特别的画面,有时是刻意表现的幸福,有时是绚丽多彩的形式。这种幸福是为了给接踵而来的灾难提供形成鲜明对照的背景”。田螺女型故事,当我们读到主人公初次和心爱的异类幻化的姑娘幸福结合在一起时,一方面感到由衷的喜悦,另一方面则近乎本能地感到这并非故事的结局,打破这一幸福的阴影或不幸就在前方的某个角落里潜藏着,蠢蠢欲动。而且这幸福越灿烂,这阴影似乎也就越大。

第二,同时泄露这一状态的后果又明显具有违禁的性质,其产生的影响如同违禁一样,是灾难性的,带给主人公美好生活的神奇女性会受到威胁,主人公的美好生活亦会被破坏。“变成禁忌物的危险是一种物理的危险,它完全超出了我们道德力量能达到的范围。不管是无意的行为还是有意的行为,其效果是完全一样的。禁忌的影响完全与人无关,并且是以一种纯被动的方式传播的”。禁忌是一种警告,一种抑制,违禁必然要产生相应后果,这一转折程式亦是如此,幸福的画面闪过之后,故事总是这样陷八转折——没过多久,这一消息被贪心的县令、坏心的国王、不怀好意的大臣或伯克知道了,他们也想见见美丽的姑娘或神奇的宝贝,见到之后立马不顾礼法道义,要据为己有。美好的消息泄露之后,或者说这一禁忌被打破之后,带来的总是一系列负面的结果。

第三,禁忌的结果都是违禁,或者说禁忌从来都是用来打破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从潘多拉魔盒开始,几乎所有的禁忌都无一例外。普洛普概括出民间故事的31个功能项,违禁正是促进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禁忌的基础是一种被禁制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行在潜意识里却强烈的被要求着”。禁忌本是要起到保护或巩固的作用,通过威慑或警示使人规避。然而现实却是禁忌的设置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变成主体试图冲破禁忌,以身试禁、以身犯险的内在追求。美好消息的泄露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禁忌,没有人明确地设禁,没有明确的禁忌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违禁人。它是一个美好被窥视,进而激发反对者邪恶欲望,造成负面结果的一个过程。幻想故事中的神奇婚姻故事无一例外,转折都是美好消息的泄露。美好消息被人们所珍视,小心翼翼维护着,但结果却总以泄露告终,这也正是禁忌的一个悖论。

最后是A1-B1过程,也就是第二次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背后的文化内涵,相关论述很多,因为这一过程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故事的伦理教育意义。简言之就是主体和反对者相互较量的过程,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主要有两点,一是幸福来之不易,必须努力捍卫;二是最朴素的普世价值观,那就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三、程式化的生成机制

(一)外在机制

这种叙事结构的程式化,在民间幻想故事中大量存在着,而且一直在被复制和流传,一代代的故事“制造者”和传播者对这一程式似乎乐此不疲。之所以用“程式”一词,是因为民间故事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独创性或创作个性,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文学,作家文学由于其复杂性以及作者的独特个性,它是独特的“这一个”。民间故事则相对简单,它是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其以口头状态存在的历史远长于其被书面记录的历史。不像作家文学那么追求个性,反而多有相似或重复.它往往是“这一类”。“口头诗人并不追求我们通常认为是文艺作品重要属性的独创性或新颖性,而观众也不作这样的要求,一个经历了千锤百炼的口头表演艺术传统,它一定是在多个层面上都高度程式化了的”。民间故事是讲出来的,是口头交流的产物,包含民间叙事表演的所有因素。在听和说的情境中考察民间故事,理应是研究民间故事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民间,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着历史悠久的讲故事传统。一直以来,我们都关注于故事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较少关注故事是怎么讲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或者故事是如何被创编出来的,其实质也就是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是什么。既然民间故事因其自身特性而可以被划归为种种类型,那么相应的讲述或创编机制也就可能具有某种共性。这种共性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程式,一种相对稳定的被反复使用并长期留传下来的一种故事结构。“惫义依存于结构,因此,那在时间中延绵不绝、方生方死的语音之流要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口头文本,就必须有稳定的、可以被重复和理解的结构”;“一个口述文本会很清楚地表明它是由程式来主宰的,其中有大量的程式化表达的痕迹”。尽管在这里洛德是针对史诗而言的,但民间故事作为一个口述文本,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在程式的基础上,研究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才成为可能。可以说,程式是民间故事“创编”和流传的基础。各种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既为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方便,其本身也正是民间故事程式化的产物。斯钦巴图在谈到史诗的模式时曾指出:“主题内部也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是由一系列母题及其序列在一部史诗多个文本的规律性组合构成,这些母题也有自己的特定模式。”这在民间故事领域亦是如此。

(二)内在机制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没有特别的内容,它本身就是内容。”对故事本身而言,内在的程式或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内容和形式具有同样的性质,二者在具体文本中接受同样的分析。内容从其结构中获得其实在性,结构之形式则是内容包括在其中的浑然一体的结构性构造”。就故事本身而言,民间故事结构简单,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仿佛民谣一般,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充盈其中,在重复的、相似的情节组合中将不同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这节奏和韵律又承载着接受者积淀已久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节奏感和韵律,符合人们的普遍的心理期待,熨帖人们的情感。上述的幻想故事的平衡程式,正是这节奏的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到再次不平衡,然后又到再次平衡,如同两个舒缓而有韵致的节拍。开始的不平衡是一种铺垫,欲扬先抑;继而由不平衡到平衡,多是由于动物报恩或神奇外力帮助,这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美好品质,引发人们的共鸣——主人公纯良的心性和不幸的遭遇竟感动了异类或其他不可知的力量,得到了福报——这是许多读者所乐见的,也是民间故事塑造主人公形象不可或缺的 种方式。此后平衡再次被打破,这前文已述,其性质如同一种违禁,而这违禁背后也符合人们潜在的心理。道家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此消彼长、福祸相因,以至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等思想都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一种集体无意识,之前的美好绚丽、完满无瑕恰似为之后的磨难、不幸、考验作一个伏笔和对照,一般读者读至此,无需猜想都大致知道下文必定是美好消息泄露的不幸后果,然而读者更知道,这不幸必定只是过程而不是结局,因为民间幻想故事多是以大团圆作结的。因为幻想故事中总有种种神奇力量存在,在幻想的世界没有什么邪恶是不可战胜的。即便其中一些主人公被迫害致死,但却不是单纯的死去,而是死后化为异类,仍宣泄前世的仇恨,践行前世的爱情,了却前世的夙愿,最终克服了“现实”,而达到永恒。至此,主人公又经历一次考验,光辉形象已经确立,遭破坏的幸福亦被再次拾起,且历久弥坚,一切恢复美好。教化意义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读者也得到了心理慰藉,故事的平衡程式画上句号。这一故事结局并非汉民族独有,古今中外的幻想故事大多未出此窠臼,西方故事常以婚礼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亦属此类。

nlc202309011918

(三)传播机制

故事的传播,首先离不开那些讲故事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作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者”的功能,所以这里我们姑且仍旧笼统地将他们称为作者,其中包括大量的曾经的说书人、故事家以及其他民间艺人等。对民间故事讲述者本身的相关研究目前做的还相对较少和粗浅,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相关研究中加以借鉴。白话小说的创作,“作者将程式看作是一种过滤网,当建构文本、选择建构素材时,必然要受到程式这张网的过滤筛选。那些合乎创作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合乎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拒绝或排斥掉。因此白话小说作者只要掌握并在记忆中储存了相关程式,这个创作之前的准备工程可以大大简化……经过创作主体认知图式选定的创作素材往往是零散杂乱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整理。而这种加工整理过程也必然受到创作主体记忆中储存的程式的影响……作者只需调动记忆中的结构程式来依葫芦画瓢,将已经选定的创造素材按特定范式整合在一起,创作过程即可完成”。民间故事也是如此,故事讲述者可能有大量的母题储备,它们丰富而零散,一定的程式可以说是对这些题材的一定的组合序列。“故事类型化,其最大的好处是便于记忆,易于领会,尤其是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而言,他们可以依据故事程式,借助他们自身的人生阅历和道听途说的事件,将故事丰富起来……不需要死记硬背,不必一成不变临场发挥,挥洒自如……有了故事框架,怎样说都不会走样,而在故事框架之中随意点染增益,说书人的艺术个性会比较容易地显露出来,这也是同一故事,会有不同说法的原因”。民间故事的传播者包括讲述者,也包括听众或读者,听众也将成为讲述者。通过口头传承,一代又一代,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反复讲述,在这一次次的重复中,读者或听众也相应逐渐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模式,当读者读到一种叙事程式,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态反复出现。这种反复出现的故事,会与民众某一共同的心理需求相对应。程式化叙事不仅培养了艺人和故事的写作者,而且也培育了受众形成一定的欣赏习惯。他们喜欢品味特定程式的故事,并在故事的多次重复中加以寻味,这习惯一经形成,其辐射力与顽固性是不可低估的。这一点在民间故事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换句话说,古代的白话小说,其叙事模式与民间故事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且题材上很多就源于民间故事,二者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

故事的程式呈A-B-A1-B1,也就是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正符合正——反——合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向来喜欢“故事”,喜旧而不厌新,甚至喜旧更为普遍,郑振铎曾对《投笔记》传奇做过评论:“(此剧)叙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其中也免不了英雄失志,义士赠金,奸人诬陷,封赠团圆的传奇套子。好像明人的传奇,除了这样的写法以外,便得不到读者、寝者的同情似的。”对于幻想故事而言,相对其他民间故事来说比较曲折复杂。从不平衡到平衡,属于“正”的范畴,平衡被打破,属于“反”的范畴,最后再次达到平衡,属于“合”的范畴,整体上属于“正——反——合”的模式,这一模式长久以来深深契台读者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民间幻想故事中,特别是其中的神奇婚姻和神奇宝物故事中,普遍存在一种程式,即故事的发展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这一程式,尤其是其中的转折程式具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更是故事本身等生成机制和传播机制的产物,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原来是离别散文下一篇:2017年XX银行部门全员营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