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2024-08-09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共6篇)

篇1: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篇2: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能源问题成为影响经济进而影响政治的重要工具。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建设中起支柱性作用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并不是很乐观,中国的石油资源大部分是以来从外国进口的,而中国的邻国俄罗斯,不仅地域辽阔,横跨亚欧大陆,而且能源储蓄量非常丰富,是世界有名的能源大国。中国与俄罗斯,在地域上属于相邻国家,无论是从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来看,还是从双方的地缘政治来看,都需要加强合作,加强双方的合作,对于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当前能源新形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能源的消费也日趋紧张,虽然全球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需求也不平衡,能源的分布也不平均,但总体来看,能源在全球大体能够实现供求平衡。尤其在勘探技术得以突破的现代社会和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之下,全球的能源形势能够有所改善。

在国际社会,能源格局主要是以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北美这四大地区为核心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供应国是俄罗斯,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位,凭借其能源的出口,俄罗斯在世界能源的地位中占有稳定的席位,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探索研发新能源,如风能、水能等,以缓解能源短缺带来的经济压力,但由于受技术的限制,短期内,还不能取代传统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虽然我国能源丰富,能源储蓄量也不少,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现有的能源状况并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能源的进口量超过总消费量的一半,能源短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由于近年来对环境问题的日趋重视,使中国的能源状况面临更多问题,由于中国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高品质的油气资源相对缺乏,加上技术能力的有限,还有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存在,给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更是增加了严重的负担。

石油能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石油贸易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涉及到政治问题,国际上的石油贸易形式越来越多变,能够有前瞻性的能源贸易战略计划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能源只从一条战略通道进口显然不利于对经济安全风险的分散,只有能够多个源头供应能源,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政治形势中占有有利地位,我国进口石油能源90%都是通过海上通道入口,中国与印度,美国,东南亚国家还有日本等国的关系形势多变,一旦海上航线出现问题,中国赖以生存的能源供应就会被切断,因此中国的能源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俄罗斯国土辽阔横跨欧亚大陆,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储备量非常大,是国际上有名的出口大国,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油气资源在俄罗斯的东部地区,这使得俄罗斯无论是向西南的欧洲地区输油,还是向东面的亚太地区输油,都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但是俄罗斯的石油工业技术落后,开采提炼设备相对陈旧,原有的油气产量相对减少,面临资源枯竭,开发新油田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问题是俄罗斯一曲他国家的能源合作意识越来越强烈。俄罗斯本是军事强国、政治大国、能源大国,但是由于冷战后,经济上没有很强的地位,因此俄罗斯注重能源外交,希望能够利用强大的能源优势,取得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引起了世界瞩目,其多元化的市场开拓不仅巩固了其经济地位,还计划开拓东亚市场,力求通过能源的多边外交来复兴其大国位置,增加其国际影响力。但是,欧亚地区也意识到能源的消费如果仅仅是依靠俄罗斯的供应,显然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因此各国也在采用各种技术开采能源,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地位也在面临挑战。

二、中俄合作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自零四年以后,中俄的石油贸易开始有所起步,并逐渐上升,目前中国的能源合作已经从进出口领域转向了勘探开发领域和深加工技术合作领域,中俄之间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合作取得进展,俄罗斯对石油勘探开发等上游领域进行严格控制,轻易不让外国企业进入,但是近年来,俄罗斯开始允许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开采,并同意出售部分股权,进行招商引资,中俄在石油上勘探和方面的合作已经初见成效。

第二,原油贸易合作不断扩大。中俄原油管道已经开始运行,自从2013年9月以来,中俄原油管道大规模启用,旨在扩大漠河首站的存储能力,俄罗斯加大了对中国油气资源的出口,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庞大的油气消费市场,俄罗斯利用中国的能源市场,改变了以往俄罗斯只能向欧洲地区能源出口的历史,改善了俄罗斯出口单一的现状,实现了其出口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俄国的经济发展和俄国的资源出口结构的优化,并且通过对中国的出口,能够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丰厚的利益。

第三,中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3月后,习近平主席成功访俄,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股份公司达成协议,协议生效后加快了中俄天然气合作的进程,但由于价格原因,中国和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没有进行实质性阶段的发展,但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俄之间定能解决利益冲突,实现进一步的合作,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第四,中俄之间加强了煤炭方面的合作。中国与俄罗斯都是煤炭资源大国,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加强中俄在煤炭领域的合作成为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并且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中国签署了《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路线图》,俄国允许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境内开采若干个煤炭资源,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日趋密切和广泛,俄罗斯计划每年通过东西两线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的电力输出。从长远来看,中俄之间进行石油天然气领域全产业链的合作,中国公司帮助俄罗斯开采和销售,增加其市场份额,俄罗斯公司允许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勘探开发等,双方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也使得双方的经济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第五,中俄之间核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之间的合作。

核电水电是世界开发较早也备受世界关注的新能源,核电水电在未来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中俄之间合作核电方面也相对比较多,2013,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集团进行合作,签署了关于核电合作的协议,根据这份协议,首批合资项目包括开发西伯利亚的两个水电项目。未来投产后将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电能。拟建的新电站将成为东西伯利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石,有助于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双方的合作,也能为中国公司积累丰富的核电开发经验和国际运营经验,对中国公司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相比核电、水电合作的快速发展,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属于起步阶段,两国积极开展了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作。中国国能生物清洁能源集团公司与俄能源署、俄国际统一电力集团公司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领域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协议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的领域的合作已经起步,中俄两个国家在未来会有更多方面的合作。

三、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虽然双方有利益的差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双方的合作给中俄两国带来非常丰厚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并且,双方的合作已经渗透到技术、文化等领域。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有相当大的前景。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俄罗斯已经确定了中国是其亚洲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在石油领域,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曲折和利益冲突,但是这些曲折和冲突,从来没有能够影响到双方的合作,也没有能够影响到双方的利益前景。漠河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合作的典范,双方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在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产品深加工、能源效率提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在天然气的合作方面,俄罗斯会增加对中国地区的天然气的供应量,在电力合作方面,双方共同努力,合资建立了发电站,有效地增加了双方的电力供应。

(二)关注世界新能源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各国都在研发技术,推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一直密切合作,两国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共同合作,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增强新能源合作共识,再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俄两国的合作已经起步,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如何有效地推进进一步的合作,双方都处于探索阶段,两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树立合作共识,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探究,积极举办各种论坛,各种人才交流活动,为两国的合作出谋划策,要积极推进双方的技术合作,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为两国的合作提供技术支持,要积极调整国内相关政策,促进两国之间能源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庞昌伟,《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3)》(世界能源蓝皮书),第六章《俄罗斯-中亚能源发展状况》,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9.[2] 庞昌伟,《俄罗斯经济20年(1992-2011)》,第八章,俄罗斯能源工业与能源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3] 张恒龙; 秦鹏亮,中俄能源合作博弈及其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庞昌伟,《俄罗斯-亚太:能源合作的地平线》,莫斯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篇3: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分析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世界各国最为关心和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由于石油资源储量有限,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时期,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能源缺口不断扩大。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其境内蕴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中俄两国地缘相近、运输便利,中俄能源合作是双方互利共赢的现实选择,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俄能源合作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合作为主。1994年11月,俄罗斯率先提出中俄原油管道计划,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中俄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调查论证、谈判工作;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2000年夏,中俄达成协议,双方将合作修建一条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东北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总长度约为2400公里,由中俄两国合作铺设。该管道计划于2005年铺设完成,每年向中国输送石油2000万吨,以后将增加到3000万吨。此线路由于日本的介入而流产。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正式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总协议》,但这些协议并没有使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预期的成果。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为1亿多吨,而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仅200多万吨,不到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而当年俄罗斯出口的石油达2亿多吨,向中国出口的石油不到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1%。2004年俄政府提出建设一条以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起点,途经贝加尔湖北部,沿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和中俄边境地区,一直通往俄罗斯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即“泰纳线”。并在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2004年9月25日,当温家宝总理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时,普京表示俄罗斯将“坚定不移”地加强同中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并认为这是两国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总量达到1278万吨,2006年达到1597万吨,年增20%,仅占中国2006年原油总进口总量的11%。2007年进口量有所下滑,为1453万吨。由此可见,中俄能源合作的潜力巨大,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二、国际金融危机为中俄能源合作带来契机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以及俄罗斯经济遭遇重创,却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卢布贬值,大量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为了将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降至最低程度,俄罗斯政府将其对外能源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包括加强与中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2009年2月17日,中俄双方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能源对话,就中俄“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2009年4月21日,两国共同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确定了俄中两国石油领域合作的条件,包括有关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从斯科沃罗季诺炼油厂站至中国漠河站的支线建设规划。协议规定,支线建设工程应不晚于2009年4月底开始动工,并于2010年完工。这一系列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双方在石油领域已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

在煤炭领域,2010年8月31日中俄两国签署了“贷款换煤炭”的协议。根据协议,未来25年的前5年,中国将从俄罗斯至少每年进口1500万吨煤炭,而后20年,进口煤炭量将会不少于2000万吨。而中国将为俄罗斯提供总共60亿美元的贷款,帮助俄罗斯发展远东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修建铁路、公路等煤炭运输通道,购买矿产挖掘设备等。在核能领域,继中俄合作建设的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就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造价达成一致,田湾核电站是目前中俄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在天然气领域,中俄两国草签了有关从西西伯利亚、远东和萨哈林大陆架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协议,预计输气总量达700亿立方米/年。两国能源合作进入全面和实质性合作阶段。

三、深化中俄能源合作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油价下跌的双重困扰,俄罗斯亟须外部的资金支持,终于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模式。中方承诺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担保,俄方将在20年内向中国出口3亿吨石油。虽然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不能忽视中俄能源合作一直存在合作内容单一、合作方式落后这一问题。目前,中俄能源合作领域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电力、核电、矿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虽有所进展但依然比较滞后。中俄能源合作严重偏重于石油领域,当然这与中国自身的能源构成及其现代化的重工业化不无关系。但依靠能源解决国内资金问题只是俄罗斯的短期战略,一旦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弱,俄罗斯经济复苏,必然改变这种战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表示,“对于国家的发展,自然资源非常重要。我们不应该轻率地利用自然资源,应该达到更高的利用水平,也就是生产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所以,在加强与俄罗斯石油领域合作的同时,拓展和深化与俄罗斯在核电、天然气、煤炭等领域的合作。多领域的能源合作,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中俄经贸合作显现出重要的意义。

中俄能源合作的另一特点是以能源贸易为主,缺少能源技术合作。中俄两国在能源技术合作方面有很大潜力,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俄罗斯为确保本国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会满足于与中国这种低水平的能源贸易合作,发展能源加工,提高能源附加价值,推进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才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长久之路。中俄能源安全也只有依靠能源技术才能得以实现,扩大中俄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意义十分重大。

摘要: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虽然潜力巨大,但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俄两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却为中俄能源合作带来了契机。利用这一难得机遇,深化中俄能源合作是中俄两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能源合作,金融危机,深化合作

参考文献

[1]刁秀华.新世纪中俄能源合作[J].西伯利亚研究,2005(1).

[2]尹茵.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4).

[3]李自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俄经贸形势[J].国际问题研究,2010(1).

篇4:前景广阔 中俄能源合作渐入佳境

中俄能源合作成果丰硕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重大石油、核电项目正常运行,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中俄能源合作是两国务实合作中最优先和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这一合作对双方而言,无疑是互利共赢的:一方面,强劲增长的经济将促使中国继续加强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因为人口稀少和市场狭小,俄罗斯要想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立高效的能源体系则不能仅立足于俄国内能源消费量。因此,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市场广阔的中国发展能源合作是俄罗斯的必然选择。

近期,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当前中俄能源合作具体成果:首先在油气合作领域,中俄石油管道工程已经竣工,俄罗斯在2011年通过该管道对华出口原油1500万吨。根据两国协议,俄未来20年将向中国出口共计3亿吨原油。目前,中俄还正在就进一步扩大输油量,加强两国石油合作密切磋商。此外,中俄签署了天津合资炼油项目协议,两国能源企业在伊尔库茨克州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两个油气区块开展的勘探工作也正在运行中。与此同时,两国能源企业还就中资参与“萨哈林3号”区块开发、中俄共同对位于鄂霍茨克海所属大陆架上的“马加丹1号”和“马加丹2号”油气区块联合勘探等合作项目正在作可行性论证。在天然气合作方面,规划中的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可达300亿立方米,东线天然气管道可达380亿立方米,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新建的年产量达10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厂也面向中国市场;其次,在煤炭合作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煤炭进口国。虽然中国2011年的煤炭进口量高达1.82亿吨,但俄罗斯所占份额较小,俄去年对华煤炭出口仅为1050万吨。俄看好两国在此领域内的合作前景,并准备近年内通过铁路运输把对华煤炭年出口总量提高两倍;第三,在电力合作方面,中俄已于2011年建成了500千伏输配电线路,此线路今年投入商业运行后,俄对华年出口电量可提高至45亿千瓦时。根据两国已达成的协议,俄在未来20年内对华年输电量要达到600亿千瓦时;第四,中俄在核电领域合作进展顺利,目前田湾核电站1号、2号机组已投入运营,俄参与第3号和4号机组建设的合同已签订,同时中俄双方还在商谈5至8号机组建设事宜。

俄罗斯能源战略“东进”

长期以来,欧洲市场一直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但随着俄欧之间能源摩擦不断,欧洲能源“自立”呼声高涨,欧洲显然不能成为俄罗斯能源战略中的唯一重心。亚太地区在当前低迷的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更是汇聚了中国、日本、东南亚国家等重要能源消费国。俄罗斯加强对亚太地区能源市场的重视,实施能源“东进”,实现能源出口“东西”平衡成为了必然选择。

为了推进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俄罗斯已经制定出台了《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提出要着力实现俄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即到2030年将亚太地区在俄罗斯能源出口结构中所占比重提升至26%~27%。为此,该战略所提出的5项关于俄能源部门发展的战略性倡议中,有4项与俄东部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相关,其中包括在东部地区建设油气综合体、实现能源运输路线多元化、逐步开发北极东部大陆架并开辟北方新航道、加速发展非燃料型能源等。为贯彻实施该战略,俄罗斯还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此配套,如《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30年前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能源综合体发展战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石油加工设施发展规划》等。

俄罗斯能源战略“东进”,从战略高度对俄东部能源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加大了对中国等亚太地区能源市场的倚重,显然此举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出于俄长远的战略利益考量。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油气化工产业链,释放面向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潜力,对推动中俄能源合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不断显露,两国能源合作的机遇在增加、合作潜能将进一步被发掘。

能源价格问题是道“坎”

中俄两国政府对发展深化双方能源合作已经做出了政治决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分歧,许多技术性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但关于能源价格问题一直是双方合作的瓶颈,许多重大战略合作项目最难以逾越的也就是这道“坎”。随着国际市场油气价格不断飙升,这一问题也日益突出。

2009年,中俄双方签署了“石油换贷款”协定。 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而中俄双方围绕合同准确性和应付油款的争议也随之而起。2011年3月,俄罗斯石油公司发言人指出,俄中石油换贷款协议在具体实施中,中方因质疑此前已签署合同的准确性,当年1月份单方面少支付俄方3840万美元的油款。之所以产生俄方所说的欠款金额,第一是供油价格的标准不统一,第二就是运费的问题。

2007年11月底,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在天津注册成立,该公司将建设运营位于天津的1000万吨大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项目总投资将高达40亿美元。自2007年11月双方签约迄今,中俄天津东方石化炼油、乙烯项目仍未有开工迹象。据了解,供给东方石化的俄罗斯原油价格未定成为阻碍炼厂开工的主要原因,中方希望俄方还是按照此前确定的供油价格或签订长协价为东方石化供油,但俄方则坚持跟随国际原油价格定价。

中俄两国于2009年6月签署了《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计划修建东、西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总输气量为每年680亿立方米,准备从2011年开始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在气价问题上,俄方希望以不低于对欧天然气出口价格对华出口,双方报价存在每千立方米约100美元的差距。由于两国在天然气价格机制方面短期内难以达成一致,中俄天然气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也在意料之中。

创新合作方式求突破

中俄能源合作一路走来并非没有曲折,对于合作中的分歧,中俄在尝试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以此平衡双方利益差异,绕开合作中的“礁石”,取得了积极效果,这也成为了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一个新亮点。

在2009年,“贷款换石油”这一中国对外能源合作新模式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得到了成功运用,有力推动了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落实。2012年4月,李克强副总理访问俄罗斯时,曾对中俄天然气项目提出了新思路,即俄方参股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中方参与俄上游天然气开发,以此破解天然气价格的难题。今年8月,俄能源部长诺瓦克也对外表示,中俄能源合作不能仅停留于能源和原材料的简单交易,双方还可通过股权交换、技术和经验交换等方式帮助各自的企业直接进入对方市场,深度参与对方能源项目的开发。为切实推动这种合作方式的开展,俄认为两国应联手组建合资公司,积极参与两国各自境内相关能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使两国能源合作从原材料进出口提升至共同生产高附加值的能源产品。由此看出,中俄双方均有意绕开当前的价格瓶颈,通过互利合作共创双赢,弥补双方在能源价格问题上的分歧,从而加速推进中俄能源合作项目进度,大力拓展中俄能源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继续推动了中俄石油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合作,也是两国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在油气资源上游合作开采方面,中俄均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目前外资已经开始在中国页岩气市场上悄然布局,荷兰皇家壳牌、英国BP和美国雪佛龙已分别与中国公司签署合作或者合资协议,将在中国进行页岩气勘探或开发。而俄罗斯也加快了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步伐,加速俄大陆架油气开采。俄已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达成了相关开采合作协议。中俄互为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两国没有理由不在油气资源上游开发方面进行合作。除了展开上游开采方面的合作,中俄通过天津东方石化项目也在油气产品深加工、拓展下游销售等方面进行初步合作与有益尝试。当前,中俄油气合作已经形成上下游、管道、贸易一体化的基本格局,未来将不断深化上下游领域合作。

合作前景广阔

篇5:中俄能源合作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篇6: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

郑东生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俄罗斯能源外交对于全面振兴俄罗斯经济、提高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剖析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名列前茅的世界油气大国

目前俄罗斯原油的原始探明储量为310亿吨,待探明和控制石油储量为23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4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储量的33%,居世界首位。据测算,按照俄罗斯政府2003年8月通过的能源发展战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尚未探明的潜在油气足够开采80年。俄北冰洋、太平洋大陆架和黑海海底还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俄油气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10%和23%。俄石油高峰产量为1987年的5.76亿吨,2003年产油量创苏联解体以来新高,达到4.2亿吨,其中约一半出口,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头号原油出口国。2004年原油产量达4.59亿吨,出口1.97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均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俄方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把石油出口量提高到每年2.7亿至2.8亿吨。俄天然气高峰产量为1991年,达6430亿方,2004年产量为6330亿方,居世界首位。

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中东、拉美等传统产油国局势长期动荡、北欧和英国北海油源日渐枯竭,西方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不断巩固,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振兴,世界主要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都在上升。美、欧、欧佩克等国家和组织纷纷要求俄扩大能源生产和出口,以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俄成为各方争相聚焦和争夺的主要能源供应国,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

俄大打能源外交牌

俄罗斯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整体外交需要,将对外能源合作和外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普京还专门任命一位对外能源合作特别代表并兼任外交部领导。目前看,俄高度重视能源外交的主要战略考虑是:

第一,通过扩大对外能源合作促进本国GDP翻番。能源产业一向是俄经济支柱之一,产值约占俄工业总产值的30%,为俄政府创造54%的年预算收人和45%的外汇收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左右。普京当局将大力发展优势能源产业确定为实现GDP翻番和加快经济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希望通过对外能源合作大规模吸引外资。俄能源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今后3O年至少需要1500亿美元投资更新改造。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潜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成本较高,需要投人大量资金。普京当局希加快非能源行业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更急需大批投资。俄经济尚处在恢复增长阶段,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资的硬件和软件远不及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满足国外对俄的能源需求,以出口油气换取大批投资,激活经济外交,是俄能源外交的重要一环。

第三,谋求通过能源外交改善俄外部环境,提高国际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奉行遏制和削弱俄罗斯的政策,俄在政治、军事安全和国际事务中备受西方挤压,手中的外交资源有限。利用各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有求于俄对他们打能源牌,用能源资源补充外交资源,调动各方改善和发展对俄 关系,这在俄能源外交中占有突出地位。俄承诺不会减少对欧盟的能源供应,是为稳定并进而提升俄欧关系。俄应美要求允诺到2010年将对美原油供应从现在占美进口总额的2%提升到11%,是为促美改善对俄关系。俄同意对长期依赖俄能源的部分独联体国家免征石油出口增值税,是为了拉拢日益离心的独联体小伙伴。俄决定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并向亚太国家出口,则是为了拓展亚太外交,拉近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增加其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中的分量。总之,能源外交是俄营建有利的国际环境、扩大国际空间的 一张王牌。

俄能源外交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首先,从叶利钦时代的放任自由回归到政府主导。普京始终认为,必须由国家确定俄油气发展的优先方向,国家调控应是俄罗斯资源管理政策的核心。他强调:“俄罗斯经济今后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组成部分的有计划增长的基础上,首先就是发挥矿产原料资源的潜力,并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针对大能源公司在上个世纪9O年代基本被私有化、西方借此向俄能源行业渗透企图予以控制、对外能源合作形不成整体外交效应的不利局面,普京当局以整治、肢解“尤科斯”公司为突破口,使大能 源公司相继臣服于俄当局。在此基础上,俄政府授意“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组建新的国际控股超级油气垄断企业,并与亲当局的“卢克”等石油公司统筹对外能源合作。

其次,竭力搞双向能源合作。在积极向其他国家出口油气的同时,俄鼓励本国大能源企业以不同方式打人其他国家的能源市场。一是合资开采他国油气资源。二是压独联体国家以战略企业股票对冲欠俄能源债务,从而控制独联体国家经济。三是带动俄对油气进口国的能源设备出口。四是支持俄能源企业进军他国能源销售市场,如“卢克”公司在美成功 收购1000多家加油站,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汽油销售市场也十分活跃。

第三,奉行多元化方针。俄以独联体传统能源市场为基点,向欧洲、北美、亚太乃至南美多方位辐射,竭力使能源外交具备全球规模。俄对外资进人俄能源市场也奉行多元化方针,在美、欧国家资本已占领俄部分市场的情况下,今后拟主要吸引中日韩和印度等亚太国家资本。

第四,对外资实行一定限制。普京当局认为,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应由国家来控制,各国无一例外,因而对外资进人俄能源行业实行“合理限制”。俄新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显示,在对俄罗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下资源项目中,外国投资方的股分比不得超过50%。重要的能源产地不容外资独家开发。国家垄断油气干线管道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外资只能投资参与修建。普京已经命令政府在2005年11月1日前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政策写人相关法律。

当前影响和制约俄能源外交的主要瓶颈包括:一是结构性因素。比如,俄油气资源的开采成本较中东国家高很多,俄管道和港口等油气运输基础设施老化且运力不足,俄油气深加工能力薄弱等。这都制约了俄的能源生产和出口。特别是铺建新的油气管道解决出口通道严重不畅问题是当前俄能源外交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二是地缘政治因素。除了面向土耳其市场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外,迄今俄所有的油气管道都通向独联体和欧盟国家。俄西南方向经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出口被士耳其以保护生态为由单方面限制俄油轮通行而萎缩,土方建议的巴库一找滩时又管道俄方出于安全和经济考虑不会使用。俄与中、美、日、韩、印度等国已经形成多边能源关系结构,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必须有高超的战略协调能力,否则将对俄的能源外交形成牵制。

目前俄正在积极筹建新的油气出口管道。一是拟修建经保加利亚黑海港口布尔加斯至希腊、摆脱土耳其限制的替代原油管道,俄与保加利亚和希腊三方已经签署了有关协议。二是新建到太平洋沿岸港口纳霍德卡和至中国大庆支线的远东原油管道以及通过中、日、韩的天然气管道。三是修建从西西伯利亚到巴伦支海港口,然后再通过油轮和气轮运往北美的油气出口管道。四是铺设经过波罗的海海底和德国至英国的天然气出口管道。俄试图实施这样一个连通四面八方的能源出口“路线图”,搞活全方位能源外交。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明朗

多年来,中国积极致力于开拓俄罗斯能源市场。1992年10月,中石油公司在莫斯科就成立了办事处,开通了最早的中俄能源合作的窗口,负责联系和协调中俄能源合作事宜。1994年,中石油公司与“尤科斯”启动修建从俄远东到中国的原油管道工作,同年开始远东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谈判。2000年,中俄中断50年的原油贸易得以恢复,截止到2005年5月,中国共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190万吨,贸易额30亿美元。2003年3月,中石油俄罗斯投资公司成立,全力以赴寻求对俄能源合作的机会。

但总的来看,中方在俄罗斯能源市场上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尤科斯”官司缠身,屡遭俄政府打压。二是俄远东油气出口管道设计工作受到国内利益集团、当地政府、生态、地理以及美、日干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至今仍有不确定因素。三是俄迄今为止修建的惟一一条只面向土耳其市场的“蓝流”天然气管道遭受重大损失,至今不能满负荷运营。俄方对修建面向一国市场的出口管道心有余悸。四是俄国内还有一些人对中国存有防范和疑虑心理,一方面担心中国“掠夺”俄资源,另一方面也担心俄中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以“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对国内能源生产、开发和出口体系的秩序整顿初步结束,俄对外,包括对华能源合作的内部机制性障碍已经消除。从90年代中期起,中俄能源合作历经多年磨合,相互了解、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和教训,为中俄两国扩大能源合作打好了基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我国领导人多年来大力做俄方工作,拉住、稳住了俄方对与中方开展能源合作的决心。中方主动提出投资120亿美元帮助俄罗斯搞基础设施建设,让俄方感觉到了中国的真诚合作愿望,打消了俄国内部分势力担忧我只攫取俄能源的顾虑,增强了俄方对两国能源合作的信心。

最近,俄方在我关切的几个 重大能源合作问题发出了强烈的积极信号。第一,俄决定优先向中国而不是日本供应石油。继俄政府2004年12月31日确定远东原油管道走向(即先将油管从泰舍特修到离中国边境最近的斯科沃罗季诺后,第二阶段再修建至太平洋的管线)后,普京在出席今年的八国集团峰会期间明确表示,连接西伯利亚油田和远东港口的输油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优先向中国而不是日本供应石油。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建设将取决于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发情况。管道一期工程将历时3年,最早将于今年开始动工。管道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O00万吨石油,另外1000万吨石油将通过火车输送到太平洋沿岸。此后,普京又于7月20日强调,建设从俄东西伯利亚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是俄最大的国民经济发展项目之一,其意义可以与当年的贝加尔一阿穆尔铁路干线(贝阿铁路)建设相媲美。第二,在“尤科斯”无力向我供油的情况下,俄政府克服困难,指示亲当局的“卢克”石油公司取而代之,作为中方新的铁路供油合作伙伴,今年1月中石油公司还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6年内经满洲里供应4840万吨的原油合同,总金额为150亿美元。这使得两国政府达成的在远东原油管道建成前通过铁路逐年扩大向中方供油有了保障。第三,在BP—秋明石油公司与中、韩两国的天然气合作项目——科维克金气田开发案陷人僵局后,俄国家控股的天然气垄断企业“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主动与中石油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天然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俄方一系列举动表明,中俄能源合作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两国开展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景进一步明朗。

中国应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对俄能源合作,充分调动和运用中俄关系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当前两国能源合作的机遇,积极进取,全面布局,循序渐进,使两国能源合作不断取得突破。

上一篇:物资管理培训总结下一篇:语言小老鼠和大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