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现状

2024-08-14

太极拳现状(共6篇)

篇1:太极拳现状

浅析太极拳的现状与发展

众所周知,自从杨露禅进京授拳定天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太极拳在飞速的发展及演变着。解放前,太极拳主流派内分出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日益广泛开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50年代出现“做操热”、“跑步热”的同时,一股“太极拳热”、也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开始了向国外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可,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太极拳联盟。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约一亿左右。太极拳迎来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发展,太极拳已不再只属于中国人,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在太极拳的推广普及方面,我国体育界人士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简化24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仍有众多习练者。不可否认,24式太极拳的普及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24式太极拳把传统武术变成了纯粹的健身术,变成了“太极广播体操”,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太极拳就是摸鱼睡觉,就是老年人练的纯粹健身术,不适合年轻人练习。这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而且即使太极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普及与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是不容忽视。

第一、一些太极拳学校相继产生,规模和档次较低,学校的稳定性极差,就现在的学校、武术馆的现状来看,规模、数量和辐射能力都不能满足太极文化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从今天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武术教育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在许多学校无人教,无人学,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形成强烈的反差。学校武术的确出现了“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在大多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武术技术的提高,轻视武术健身运动的普及。据调查,对武术爱好,感兴趣的分别占9.95%、26.8%,认为武术有健身价值的高达90.6%,认为大学生的武术技术水平高的仅为2.9%。

第二、太极拳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世界上最好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形体表现。它独到的健身作用、技击方式和内含的哲理曾令多少人如痴如醉;又有多少人因它而获得认识上的超越,机能上的提高,生活上的充实,事业上的成功。然而在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中国,现在当我们一提起太极拳,大部分人尤其是中青年往往会说它是“老人拳”。西方人却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极为高深的“影子拳”。他们中的许多人学练

太极拳就是为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东方古国的传统哲学。海外许多有关太极拳的组织或个人还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高科技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取精华,古为今用,并一直想赶超中国。中青年为什么不愿意参与武术锻炼?国外人士对太极拳的认识、采取的办法、学练人员的年龄层次等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体育大范围进入我国,并且成为了中国健身市场的主力军,特别是现在的商业健身机构中,更是西方体育盛行,如健身健美、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网球、游泳等。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群众体育项目表中,风光不再,传统武术已位列10名之后。相比于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的推广,印度瑜伽在美国的风行,我国的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市场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基于我国太极拳界的上述种种现象,所以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工作不应当走简化的路子,而是应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研究对待这一传统套路,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剔除太极拳在传播中的糟粕,不空谈意气,不故弄玄虚,不标新立异。孔子在教学中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一代宗师洪均生先生说:“不离陈式太极拳的原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原则而变化必定倒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太极拳协会主席中野春美等人到济南师从洪均生先生学拳约两年之久,回日本前曾留言:“五十年后中国人需到日本学习太极拳。”如果我们不注重对传统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继承,而是一味标新立异,恐怕就要被中野等人不幸言中了。

而要想切实解决太极拳在发展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发展和继承的关系

近年来,太极拳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些发展,给太极拳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太极拳的发展出现了四种形式:一种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传统套路。这些套路,较多地保留了各式太极拳的原生态的东西。第二种是根据竞赛需要改编的竞赛套路。这些套路比较讲究动作的规范性,注重外在的欣赏价值。第三种是以太极拳的动作为基础,改编的各种艺术套路。如2007年春晚的《行云流水》 等,第四种是为了方便学习,为初学者提供的简化套路。

从理论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要发展的,继承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又是更好的继承。但当前的问题是在发展中对太极拳原生态内容继承不足。

哪些属于太极拳原生态的东西?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技击功能部分的传统拳谱和套路,属拳法范畴。二是拳理,就是指导太极拳演练和运用的传统理论。这些理论,由技击理论和健身理论两部分组成。这些东西,是太极拳技击、养性、养生和健身的完美结合。

二要继承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习练太极拳,必须了解太极拳的性质,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理论是那些。尤其要了解它的阴阳平衡、相互转换、中庸思想、入静清心、以柔克刚、四两拨

千斤等理论,欲要健身,先要养性,身心合一、内外兼修。不然,就消除不了浮躁的心理,进入不了太极的境界,追求身心健康只能是一句空谈。

在处理好太极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太极拳应确立什么样的发展对策。

首先,应重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取消禁忌,鼓励民间传统太极拳的交流。

有些人,对传统太极拳不屑一顾,将它打入另册,甚至出现不主张将传统太极拳作为民间太极拳交流比赛项目的荒唐事情。要摒弃这种观念,以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媒体宣传等形式,为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太极拳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其精髓在民间,其生命力的源泉也在民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近些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太极拳遗产保护者的保护和支持的力度。中国太极拳已风靡世界,靠的是各地太极拳传人的积极传播。没有他们,太极拳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财富。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他们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和研究,还可以让他们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对他们的贡献,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以奖励。

其次,要尽快地建立太极拳的研究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太极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当前,太极拳传播的市场混乱,一些所谓新、特、奇的观点和种类泛滥,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误导作用。确立正确的理论导向,规范太极拳的发展市场,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所以,除了国家专门的行政机构外,还有必要在民间建立较有权威的太极拳研究机构。建议在太极拳发源地温县,建立传统太极拳的研究发展机构,由国家武术研究机构牵头,人员由有关专家、太极拳专业人员和民间拳师及太极拳研究者组成,专门从事太极拳的研究。之所以建议将此机构建立在温县,因为那里的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众多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向往和聚合之地,太极拳的氛围浓厚,政府重视和支持此项工作。我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一提陈家沟,它几乎是太极拳的代名词。每年,有许多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怀着朝圣的心理,到那里朝拜和进行太极拳交流。从传统心态上讲,那里流传的太极拳和对太极拳做出的解释,更具有权威性。各级政府要支持建立这样的机构,但不要包办代替,将它成为(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机构。现在,不少地方成立技术性研究机构和出版技术性书籍,往往许多行政领导都争抢着在其中站上一个席位或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削弱了这个机构和这些成果在技术上的权威性。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这些“官本位” 思想的产物,国外朋友尤其是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当好这个机构的后盾,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在技术层面上指手画脚,是有关政府必须借鉴的做法。这样的机构建立后,其主要任务是,以论坛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和研究太极拳的信息,研究有关对策;由国家武术研究院牵头,定期和不定期举办一定规模的太极拳文化传播与研究培训班,对社会上各流派太极拳的传承人进行培训,使太极拳得以规范和提

高。

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在学校普及和推广太极拳。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现有的太极拳师资和一些太极拳高手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拳法理论、外语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在各高校培养太极专业人才,使其具有高素质、高学历和高技艺,走高层次培养人才的道路。

第二;开拓国内、国际消费市场,挖掘太极的哲理、精神和文化内涵。如,组建太极拳俱乐部,对运动员进行注册、签约,实行有偿比赛和表演;对太极拳的运动比赛表演进行商业运作;利用太极拳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与保健康复机构合作,成立太极拳保健康复机构,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随着各种健身运动的迅速发展,一项时尚的运动——水中健身从欧、美、日一些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到世界各地。各国也纳入具有中国特点的方法与内容,形成了水中瑜珈健身术、水中跆搏健身操等。水中太极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例子,带动了其他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与水中运动的融合,弥补了以前太极拳练习环境差,单一乏味的不足。

第四、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太极健身消费。目前,参加健身娱乐消费没有形成固定消费群体,政府部门应鼓励和指导设立太极拳协会或机构,加强练习群体的联系、交流与学习,多组织比赛以扩大影响面。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太极拳可以真正的得到推广与普及,真正地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篇2:太极拳现状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 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 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同时,尚有早期、中期的拳架流传于世。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 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当今的太极拳经过在众多中国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世界上最优越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形体表现。相反,西方人却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极为高深的“影子拳”。他们中的许多人学练太极拳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东方古国的传统哲学。太极拳”本身就是文化大融合过程中的产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流,才能够生生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篇3: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

关键词: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现状

太极拳是内家拳, 太极拳的核心是松空, 最高境界是无我, 而要达到这种状态至少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两三年时间以上,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有限时间内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很难的。从本校体育教学计划中可以了解到, 体育课程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两年共150学时左右, 如果两年一直坚持学习太极拳, 也不过150学时。更何况大多学校只开设一年甚至半年, 在如此少的时间内, 想让学生领悟太极内涵, 保证太极拳动作形式的正确性的确有一定难度。更何况大多数太极拳授课教师都不是专门修习太极拳出身, 其自身的太极功夫也十分有限, 对太极拳教学的实质把握上会有所偏差。

一、公共体育课专选太极拳教学的现状

1. 太极拳运动的开展

太极拳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被广泛开展并得以普及, 成为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必修课, 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因为太极拳以中医经络为基础, 讲究强身健体, 防身自卫、修身养性, 从自身涵养、运动意识、调整呼吸等方面阐述其运动本质, 讲究平衡、动静相兼。它通过练拳、调息、调气、调节人的各方面生理机能,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使慢性疾病康复的目的。可见, 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是全身性的, 太极拳的这种功效正吻合目前高校体育倡导的健身理念。二是随着特色办学, 呼唤民族文化的呼声高涨, 太极拳又因作为汉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成为校本课程中地方课程的首选教材, 步入我们教学的范畴。

2. 太极拳运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太极拳教学的过程来看, 存在着两种现象:

从教师方面来说, 一是教师在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教学内容, 在授课中以完成本套动作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动作外形和动作路线、规格的指导, 而对内在的松静状态要求很少, 于是出现了“重形不重意”, 从而扭曲了太极拳发展传播的本源。其二, 有些老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喜欢强调攻防意识, 这对于太极拳学习而言, 同样会导致学生在练习中刻意模仿攻防意识, 造成动作过分夸大, 全身紧张, 违背了太极“用意不用力”、“以柔化刚”的原则, 长此以往, 太极拳形象将面目全非。其三, 缺乏内在感觉的引导, 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内在意识的引导, 如调吸, 虚领颈顶, 沉肩坠肘等, 即使有也是一点而过, 使学生不能慢慢体验到内家拳的丰富内容, 时间久了, 认为太极拳如同老年体操冗长慢腾, 提不起精神来。

从传播对象学生而言, 选择太极拳项目的原因有二:其一, 深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非常仰慕太极拳, 想尝试学习太极拳, 去探究太极拳的神秘感感悟太极拳的内涵;其二, 太极拳具有的修身、养性功能, 迎合了学生健身心理, 博得了学生喜欢。

二、太极拳自身特点和我校开设的具体实际

1. 太极拳自身特点

第一, “用意”是太极拳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用意识去想象每个动作的技击作用, 尤其是为“用意不用力”这个特点, 更能体现太极拳的用力与其他武术拳种用力有所不同。用意表现在动作与意识的结合上, 如太极拳动作要求以柔化刚, 动作柔软轻松, 自然应当先从“先化后打”去想象它的技击作用, 同时, 由于动作柔和缓慢, 不但在一起一迄的动静两点上受意识到支配, 即在由动而静和由静而动的任何一个过程中也处处接受意识到引导, 想停则随时停, 想进也随处可进。“用意”隐于内地是内气的活动过程, 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在的动荡表现, 要体现“用意”, 需要长期的坚持, 并在练习中多加引导。

第二, “调呼吸”是太极养生所重点强调的, 调呼吸, 表现在动作中就是慢、匀, 克服呼吸粗浅短促的作用, 同样也在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呼吸匀细深长的习惯。

第三, 韵合是对太极拳丰富内涵的概括主要指动作上的柔中寓刚, 动静结合, 开合虚实, 上下相随, 内外结合之特点。

2. 我校太极拳选项教学开设的具体实际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在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里, 在正常教学传授太极拳课外, 依托我校的学生会, 将学校的太极拳社成立起来, 将对太极拳感兴趣的同学集中起来学习, 每周三、周五下午教师集中辅导。通过第一学期的集中学习动作, 第二学期细化动作及呼吸与动作的有机结合, 掌握太极拳的内涵, 让学生感到太极拳的乐趣, 身心得到了锻炼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校内运动会及各种大型活动上表演, 极大地震憾了全体在校生, 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热情高涨, 形成老生带新生的良好局面。太极拳在校内普及, 有利地传承了我国民族传统武术。

综上所述, 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高职高专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太极拳教学, 如何更好地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 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精髓, 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待于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武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太极拳健身原理研究》中华武术, 2008.

篇4:可悲的太极拳现状

其实,从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的的确确被弘扬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去仔细地看看其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现太极拳的这种现状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令人十分忧心的。

首先,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们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诸如撅臀猫腰、耸肩缩脖、挺胸腆腹、低头斜身等毛病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吗?

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古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一味地慢、一味地软,非但在技击上呆滞松懈、笨拙缓慢而不堪一击,就是在养生上也因过于着相缓、柔而使心神呆傻,心性受拘而灵光泯灭。其实,太极拳的松不是懈,柔不是软,而是在经过抻筋拔骨的基本功训练后,使筋腱伸长、骨缝拉开后进一步锤炼所得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弹性膨胀力。这种力松沉自然,肌松力棚,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柔内含刚,刚中藏柔,灵动活泼,变化自然。如今的太极拳练习者,从不进行各种抻拉筋骨的腰腿基本功与站桩功练习,一上手便直接学练套路,眯缝着眼睛懒洋洋地寻找体会着所谓的“松”、“静”、“缓”、“柔”。试想如此的练拳者,除了将自己练呆练傻、练软练懈外,又能练出些什么?

常听练太极者眉飞色舞地说柔的目的是为了刚,慢的目的是为了快,并说“柔久自刚”,“慢久自快”。但在现实中。我们所遇持上述观点和按照上述理论练功的人,却从未发现他们身上有真正的刚和真正的快,除了迟钝缓慢与松懈疲软外。便是硬如木橛似的“顶牛劲”和蛮人打架般的“胡抡滥击”。

诚然,柔是刚的前提,慢是快的开始,可我们拳术家所求的柔是真柔,慢是真慢。有了真柔和真慢,还必须要进行刚和快的专项训练,不经此项训练,任凭你的柔慢基础多好,也是无法真正的刚起来和快起来的。所以,原传的太极拳在柔行慢练之后,必须要结合忽快忽慢、忽刚忽柔、蹿蹦跳跃、式快劲刚的拳架进行太极真功的练习,从没有柔一辈子、慢一辈子而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的太极拳家。

综观现在的太极拳运动者,从“名家大师”到一般的爱好者,莫不神采飞扬地大侃特侃太极拳是天下最好的拳术,是真正的“以柔克刚”、“以慢打快”的“内家拳”,此“内家拳”在技击上以“内气”击人,触人即出,放人即飞,在养生上可治疗百病,返老还童。一提少林、八极、劈挂等拳,他们便撇着嘴露出一脸的鄙夷与不屑,轻蔑地耻笑道:“那都是些门户大开,不堪一击的‘外家长拳’,一搭手到处是漏洞,并且不能养生,是自促死亡的戕生运动!”事实上,凡是练上述“外家长拳”者找这些“内家高手”切磋时,他们要么立刻换一副尊容,满脸堆笑地对挑战者说:“我这只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已,哪能跟人动手!”要么说:“太极拳视技击为末技,其技击手段主要是推手,你们练长拳的没练过推手,没法交流。”对此,“外家长拳”练习者们只好无可奈何地“退避三舍”。

“太极大众”张口“内家拳”,闭口“外家拳”。殊不知这种可笑的见解。早在清末民初时,就被武林巨擘宋世荣宗师和孙禄堂先生完全否定并对其进行了精彩绝伦地论述。“太极大众”今日还以此浅见误人误己,实为笑话!若从宋世荣宗师对拳术内外家的分析来看,当今的“太极专家”与“太极大众”,其实都是地地道道的“外家”,与真正的“内家”连边都沾不上。

再看“太极大众”的“养生成果”,一个个到老年时大腹便便。肥肉堆积,手脚笨拙,动作迟缓,宛如大象。但被“太极大众”鄙视之极的一些“外家拳师”,到老却依然清癯矫健,行动敏捷,身手灵活,精力充沛。这种摆在众人眼前的真实现象。实在是对以“健身益寿、养生延年”的“内家太极拳”的一种极大讽刺。

“太极大众”还认为太极拳的技击性是天下最科学、最厉害的。他们经常口诵“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等拳论口诀,拉着学生的胳膊“大显神通”。向旁观者讲解演示太极拳“天下无敌”的神奇技击性、实用性。讲到兴头上,还要时不时的将为自己支好靶子的学生摔上几个跟头,推出几个踉跄,以显示自己深厚的太极功夫。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上述众多“太极高手”,在放开手脚与人搏斗时往往没反应过来便已痛遭连击或“匍匐”在地了。这是为何呢?很简单,现在的“太极大众”误将“推手”与“拆招说手”当做实战技击,认为“推手”和“拆手”便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层次,常将在自己学生身上使用成功的一些方法误认为是真功夫而夸夸其谈。他们哪里知道,原传的太极拳中都有专门的喂手、散手训练,在散手技击上与其它武术门派非常接近,无非太极拳突出了一个“粘”的功夫。但这个“粘”字,要在激烈的真实格斗中随心所欲地使用,谈何容易!从古到今,能在散手实战中充分运用“粘”法赢人者,实属寥寥。张三丰、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王兰亭、李瑞东、孙禄堂等这些以太极技击功夫立足武林的前辈,其辉煌成就早已成为历史。自露禅之孙澄甫开始,太极拳便逐渐走向单纯表演、健身路子。近一二十年来,太极拳的真东西丢失得更多。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前的太极拳已大多是一具空壳,散手功夫也基本上沦为“广陵散”,难得一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情况,决非鄙人糟蹋太极拳。

说句让“太极拳大众”难堪的大实话,当前武术界其它门派研究技击的武人,对太极拳根本就不屑一顾。在任何时候,他们只要一听对方是练太极拳的,便立刻对其“敬而远之”,根本不屑与之谈拳、交流。

如今的武术刊物上,有关太极拳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仔细一读便会发现,这些文章大多出自“晨练操友”之手,浅薄空洞得根本不值一读。另外,还有一些妄谈阴阳、故弄玄虚的“文人太极拳家”,大谈特谈玄之又玄、空之又空的空理。一系列惑乱人心的“太极玄理”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有时,放几张弄虚作假发人放人的照片,以显示自己的功夫。那么,照片上触人即起的“太极高手”,敢不敢与我们这些不会推手、只会散手的一般武术爱好者试一试呢?我真希望你们能轻松自如地用太极将我们弹飞或击起,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太极神功击人的滋味儿。

篇5:太极拳现状

刘振年2012-11-20

一、我学练太极拳的几点心得体会:我不是太极拳的名家和高手,也未受过名家的指教,更不是某家某派太极拳的承传人。只是自1981年离休后有了闲暇时间,为了强身健体,由1982年春起,每天早起参加晨练。由于我的原职业是医生,听说练太极拳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祛病延寿,因而在各种晨练的项目中就对太极拳的锻炼情有独钟。除了早晨跟着大家照葫芦画瓢地学练之外,还买了几本太极拳的书看。通过看书学习,使我不但对太极拳剑的练法和要领有了提高,而且对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其所内含的太极、阴阳、老子道学、中医经络、养生等哲理与医理有了新的理解,这就更加增强与坚定了我学练太极拳剑的兴趣、信心和毅力,成为一名太极拳的爱好者。

俗语云:“贵在坚持”,我由1982年(62岁)起学练太极拳剑,迄今已是30年之久。开始时由于各种条件均差,特别是缺乏学习资料,教的人也皆未受过正规训练,都是照葫芦画瓢地学来的。直到1985年之后,才买到国家体委编写的太极拳运动系列书和在电视的体育节目上看到太极拳剑的教学,使我才真正知道太极拳剑的动作规范与要领。1992年海拉尔市体育局派人到北京学习42式太极拳、剑竞赛套路,回来后推广。其后又相继出台陈、杨、吴、武、孙式的竞赛套路,各种学习资料也相继涌现。由于我能坚持各种学习,肯下功夫锻炼,会的较多,就自然成了海拉尔铁路地区晨练点的辅导员---教练和全市比赛时的裁判员。

经过多年的太极拳锻炼,对我的身体健康有无收益呢?我离休前曾因有肺结核病身体一直虚弱无力,文革期间下放劳动改造,致患腰肌劳损及腰椎骨质增生而经常腰腿疼痛,离休之前已有明显的动脉硬化症,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经常头晕、心悸,心律不齐,记忆力减退。经过几年的太极拳剑锻炼之后,这些病症逐渐减轻一至消失,晨练各种拳剑扇连续1、5小时不累不喘,能肩扛一袋50斤的米面走百米之远。除以上病症明显好转体力增强外,还感觉头脑较前清晰,记忆力、思维力都有所增强,于是就结合太极拳理论学习古典哲学《易经》、《老子》、《黄帝内经》、古体诗词、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养生保健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写了好多文章与诗词。2006年我有了电脑,查找和收藏资料及发表诗文更为方便。现在我虽然年已九旬有二,之所以仍能独自生活,自己买菜、做饭,不需他人照料;还能看书学习,写诗词文章,操作电脑,性格开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我自己认为是与我坚持30年太极拳锻炼获益分不开的。

我练太极拳、剑,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而是同时进行“三练”——练身、练脑、练心;练身,可使身体的生理功能趋向有序与平衡(阴阳平衡):练脑,可益智增慧,使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平衡(天人平衡——天人合一);练心,可使心理平衡,能与家庭和社会关系保持平衡。通过三练,取得三平,久之,则可达到高健康、高智慧、高道德——三高(高生命质量)。我用下面的公式表示之。

三练——三平——三高===高生命质量

对此我曾写《练太极拳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一文发表。此文曾获我国首届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并编入《中国养生宝典》和刊登于《健康指南》杂志及《哈尔滨医科大学之友》内部刊物。现将该文全文附后,供参考。此外,我还在网上发表了养生保健知识、哲学、有关太极拳剑知识、诗词、杂文等百余篇首,并编写了《有关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知识》、《刘振年诗词集》、《试论天人之道》(此文已写完近半,正在续写中)、《混元一气剑的剑法及剑理》《易经讲座》《中国气功的历史与现状》、《老年体育运动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各一册;另有医学学术论文及讲座稿等20余篇。

以上可以说明我练太极拳的“三练——三平——三高”的设想已收实效。下面再简要谈谈我对当前太极拳运动现状的几点看法和想法。

二、我对太极拳运动现状的几点看法与刍议:

(一)新中国建国后,提出积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大意义:所有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自从遭受满清统治之后,就一直陷于贫穷落后、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满清后期和旧中华民国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经济掠夺,铁蹄蹂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加之战火硝烟四起,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疫病流行,使中国人民陷于严重的水深火热涂炭之中。因而导致体质衰弱多病,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但是有坚劲耐力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东方站起来了。然而积久沉积的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文化和思想意识水平的恢复,则非短期之功。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鉴于此,于是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全民健身的号召。各种体育运动有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其中,特别是有着集武术、养生、医学、哲学、美学于一身的太极拳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二)我国建国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概况:新中国建国之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订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并决定先从太极拳着手,编定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武术活动创造条件。更于1954年邀请各派的太极拳名家编定简化24式太极拳,1956年正式公布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也广泛流传,特别是1990年亚运会上1500名中、日两国运动员的太极拳表演,轰动了全世界。此后又相继编定了48式、88式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的套路,完成了《太极拳运动》一书。再后,又编写了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等五种太极拳竞赛套路;1993年出版了42式太极拳、剑竟赛套路一书,融汇了各家太极拳、剑之长,使太极拳、剑的套路走向了规范化、统一化,同时也使太极拳、剑这一中华武术瑰宝在质量上发生了升华。与此同时,对太极拳的理论和医疗保健作用方面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使太极拳不但在技击的功用上更加精进,而且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健身怡性、防病祛疾的重要手段,对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素质起到了极大作用,因而,学练的人数不但国内迅猛增加,而且风靡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我们呼伦贝尔市(原海拉尔市),自1982年起就有少数人自发的组织学练太极拳、剑,晨练点和参加人数逐年增多,1990年之后全市的各项体育活动皆归市体育局管理,并成立了老年体协管理与指导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对各太极拳晨练点改为辅导站,指定专人(辅导员)辅导教练,并经常组织全市的表演或比赛活动,也有时派人去外地参观学习,使太极拳的活动走向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性活动,因而全市的太极拳学练的人数和质量都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历次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的太极拳剑比赛,8月2—3日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共有17个代表队参加比赛,呼伦贝尔市队摘得了太极拳、剑的双桂冠。目前呼伦贝尔市各太极拳晨练点的成员们,除能熟练掌握24、42式拳和32、42式剑之外,还都基本学会了陈、杨、吴、武、孙氏的太极拳、剑竞赛套路和太极功夫扇,并有部分人在练太极推手和太极拳对练套路以及太极刀等。全市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数约有****人,此外还有一些未参加群体活动的个人单练者。这一情况说明太极拳运动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其人数的增加之多和质量提高之快,都是非常迅速的,未来的展望前程是可喜的,一定会与时俱进,跟得上全国的前进步伐。

(三)简谈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浅入深,因而事物的发展也必然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定律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的上升,也就是实践论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停止不前。例如初期的竹筏、木排,现在已成为舰艇与航母;初期的硝磺爆炸,现今已成为导弹、原子弹,这些将来还会发展成什么?谁能预知? 太极拳也是如此,最初在唐尧时期就有“民气郁阏(e)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的记载;《史记.舜本》记载有:“彭祖,唐尧时启用,封于大彭,导引行气,至殷,已七百六十五岁不衰”;《庄子..刻意篇》中也说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末华佗提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健身名言,创编五禽戏;南北朝时的名医陶弘景创编了八段锦和六字诀;少林寺的达摩老祖创编为僧人健身的易筋经和少林武功拳棍术;武当山道家张三丰祖师,提出以道演武,以武显道,武道合一之说,创编了太极十三式和六路132式武当丹派剑术,将道家思想与武术巧妙结合。

早在南北朝时(502—557)的韩拱月创编太极功十四式,传歙州太守程灵洗,程除家传外,还在其镇守歙州时外传给道士于欢子。于欢子传唐朝的许宣平。与许宣平同时期还有李道子,但许、李二人,所练的都是三十七式太极功(又称三世七太极功)。李道子传有《授秘歌》,至今仍是修炼太极拳高级功法的珍品。

太极功14式经程家数代相传,至宋朝光宗时(经约600余年)有翰林学士、新安郡侯程珌(1164—1242),擅长其远祖程灵洗的太极功,且增加为15式,改名为小九天。其中有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数式与现代的太极拳相同。珌精诗词、研《周易》,留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洛水集》《洛水词》等遗著。近年也出现了程氏太极拳。元朝的道士张三丰,曾向陈抟的弟子火龙真人学过养生长寿法和类似许宣平的三十七式太极功(亦名长拳)。张三丰也在北京的白云观(建于唐朝的开元年间)住过,据说该观的道士们自明朝以后就以太极功作为健身活动的功法。《据山西省太原县志》和清代黄百家的《内家拳》及有为斋主的《少林拳秘诀》黄梨洲给王征南写的墓志等均可说明张三丰是辽东人,是内家拳的创始者。近代太极拳名家李先五著的《太极拳》一书中说:张三峰,乃武当山丹士,集太极拳之大成,为武当派之始祖,常观察天地自然之理,采纳各家拳术之长,以阴、阳、刚、柔、动、静、进、退喻其动作,名曰武当拳或曰内家拳。”可见张三丰的功绩是在前人太极功和少林拳的基础上,纳以道家的内功,采用太极图与八卦、五行之理,创造出以阴阳、刚柔、动静为特点的,以捧、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十三势为功用的比较完整、顺从自然的内家拳法——太极拳(也可称为武当拳)。张三丰所传的弟子分有南北两派和两大分支,南派著名的是张松溪派,现今仍有承传人(周继兴—周国远—陈太平);北派则是王宗岳--将发--赵堡及陈、杨、武、吴、孙等。两大支,一为武当道家内传,二是武当以外的各派,目前更有许多新的流派。

以上资料可以说明太极拳的起源并非一元、一人(多元的)所创。而是在中国古老太极文化的基础之上,经很多代无数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在各地辗转流传而来的,纵观近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班。世间的一切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四)我对当前太极拳活动的几点想法、看法和刍议:上一段简要说一下我国所特有的太极文化——太极拳可喜的发展情况,但我们也应当知道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不足和缺欠之处,只有不断地修正不足和缺欠,更好地发扬优点扩大成绩,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前进和提高。我虽然已是92岁高龄之人,但由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和衷心期望全国人民体质的改善,有助于国家的富强,因而仍坚持在自己体力可能达到地进行锻炼,现在是以看为主,以练为辅,天天看晨练,遇有大型活动也一定去看和摄影。对我市每次太极拳活动参加人数之多,质量之高,取得成绩之优,感到无比的喜悦。同时,我也记下我个人认为的不足之点,有机会就向老年体协领导汇报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现归纳我的看法和想法有以下几点:

1、各队晨练,虽然人数很多,但质量不高,能参加比赛和表演的人只有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跟着大家照葫芦画瓢的比划,练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像个样子,甚至连拳剑套路的各式名称也叫不出来;既不知要领要求,更不懂攻防含义,连每一式有几个动作也不知道。更有少数老人在队里乱转而影响他人。其原因有多种:(1)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甚至有轻度痴呆,不是为了练拳剑,而是清晨出来活动活动;(2)时间有限,学的人多,教练和辅导的人员太少,不能按要求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讲解和教练,而是求快,每天学五六式,不管学员会的程度如何,第二天又学新的;学员们也希望快学,因为不管好歹,能把一套拳架比划下来,就可以站到队伍中和大家一起练,算是学会了一套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成员了。每年能增加新成员10人左右,但能学的差不多,第二年能来继续坚持练的只能有半数左右。我跟教练们探讨过,这样既不学基本动作和基本功,套路架势也不扎实能行吗?他们说,如果半年也学不会两套拳和两套剑,大家就没兴趣了,就不坚持学了,只要有了兴趣能坚持来,可以慢慢提高的。我认为基础不好,提高谈何容易,俗语说“学拳易改拳难”吗。可经几年的观察,确有一部分人学的很快,后来提高的也很快,并成为骨干队员。我进一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都是50岁前后退休的比较有文化,体质与脑力又比较好的人,也只能是少数吧?

2、每天晨练,都是骨干队员、年龄较小体质较好有发展前途的队员(加一起不到1/3)站在前,其余约2/3年老体弱没有发展前途的站在后,放音乐一起练,从健身功开始,再24、42、48以及各式的竞赛套路全练一遍,相继是32剑、42剑、武当太极剑、陈氏太极剑、太极功夫扇各练一遍,最后有少数人练太极刀或推手,只有在通知将要有比赛或表演时,骨干队员抽出单练1--2月。我认为这样每天大家全混在一起练不太合理,因为这样,骨干队员无法提高,年老体弱队员也达不到养生保健之目的。最好是能分为两组练。一组是骨干队员——比赛表演组;二组是老年队员——养生保健组。第一组可特殊培养,向高尖发展,争取我们海拉尔也能出现高手,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第二组重点是学练养生太极拳剑法,争取祛病、疗疾,延年益寿。为安全起见,第二组不练竞赛套路,另编没有较难动作的太极拳剑扇以保安全。对此两组都要有专人负责,并制定观察、统计、分析名册,以观成效。

3、所练的拳和器械种类与套路太多、太杂,每天播放音乐不管好歹各练一遍完事大吉。对各派套路套路的要领和要求全然不懂,造成样样半通不通,样样皆松的局面,无法提高质量。特别是所有的竞赛套路,都不适合年老体弱和有某些疾病的人练,顾名思意,“竞赛”就是要看谁能更好地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方能拉开差距,可显高低。如果套路中没有较难的动作,谁都可以同样完成,那就得全都并列第一了,还赛什么?试看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太极拳剑比赛套路,不是经特殊训练的运动员,谁能完成?就连王二平编的表演欣赏项目“天下太极是一家”我们市各队都没有能练得了的。应当知道,既有高难动作,对于老年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就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可不慎!对此问题,北京体育大学的徐伟军军教授曾做了调查测验研究,有位叫金定章的写了好几篇调查分析文提出意见,所以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在选择运动项目上一定要慎重。办法就是上面我所说的分组练习,因人施教,使不同人群各有所得,皆能提高。同时也应当知道对初学者来说,不应贪多贪杂,应当是先求少而精,在少精的基础上再扩宽思路与视野,博采众家之长,提高发展,否则会成为样样通,样样松的结果。

4、所有的太极拳名家都提出,要想学练好太极拳,必须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曾说:“学拳必须先学理,懂了理,学拳自然容易”。因为太极拳不同于一般只是形体锻炼的体育运动,顾名思义太极拳是以《易经》太极之理为基础和功用的拳术,并且揉入了《老子》的道家哲理、《黄帝内经》的医理与养生学,《孙子兵法》的军事学等,因而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他更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古老的文化精髓,练拳不单是练外在的身体,而且同时还要练内在的脏腑和精、气、神;练太极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练好武功的技击,多数人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养性怡心,如想达到此一目的,不懂太极之理是不行的。只有学懂了太极之理才能树立信心,坚持学练,同时懂了拳理之后方能用理论指导实践,进步的更快,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可是目前在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多数人只想学动作,不愿学理论,如果问问什么是太极拳?恐怕很少有人能答得出。这可能是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比较深奥,难懂难学,使人闻而生畏,不敢涉及。对此情况应当请几位能深入浅出讲解的人办学习班,轮流学习,有电脑群的可办太极拳理论论坛,进行定期讨论及相互交流资料。

篇6:太极拳解密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 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提问时间:2010-02-27 21:59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咱们中国,练太极拳的人何止千万,可许多人练不出太极功夫,其实就是不知道太极拳的本质。

练太极拳有迷茫区,许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莫。

当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极拳爱好者练不出太极功夫。

一是体操化,如简化太极拳,完全错误。

二是力气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极拳的招式,就认为是太极拳了。

三是书本的误导,一些书中尤其是现代人出的书中,对太极拳的解释极其错误。四是视频误导,受理解错误的诱导,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

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觉,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园、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练的方向,再加上太极操和力气化的忽悠,就会与应该走的方向越走越远。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

简单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

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

举例说,比如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当身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跨给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重量的区别:

假如你住楼房6层,要背着100斤重的女友上楼,你就不会觉得太费力气。

假如让你扛100的大米上楼,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个半死。

同样的重量,为什么作用到人体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活体,一个是死体,那么,为什么死体的物体扛起来就会觉得死沉死沉的,关键一点就是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造成给扛着的人的下压力特别大。

结合太极拳,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不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一开聚开,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

其他地方沉还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说一下腿的沉:

有车的朋友都用千斤顶换过轮胎,假如先把车搬起来放到千斤顶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顶是人腿脚),这时千斤顶没有发力,只是承受汽车的重力(假如汽车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么汽车的重量加上千斤顶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顶有自重),这个重力是两者的合力,这时慢慢的摇动千斤顶,使的千斤顶慢慢的升起来,那么,千斤顶即有往下的顶劲,又有往上的顶劲,物理学上有一个力往小的地方释放的特点,对于千斤顶来说,大地的力大,无法往大地走,就会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顶汽车,这就是太极拳力发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顶就会往地下陷,这时的千斤顶无法完全体现大地的反作用力,给汽车的顶力就小,那么就要换成大号的千斤顶,就象拳击,由于无法体现下蹬力所发出的力,就要不断的练身体的肌肉力,来弥补下蹬力的不足。

总之,沉,才是太极拳的根本,动作只不过是形,再有,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那么,动作本身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假如拳击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极拳的招式,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因为没有练出沉来,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不管动作怎样,这些都要具备,就属于太极拳。

结论:练出身体的沉来就是太极拳,没练出沉来就是太极操。

结束语,最近没事看了一下现代人写的关于太极拳的所谓的大全,对太极拳的解释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错误百出,就有了想把太极拳到底是怎末回事给写清楚的想法,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造福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揭露太极界的江湖骗子,对太极界进行打假,希望大家给与支持和鼓励。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举例不当,希望大家谅解。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后会逐渐的进行解密。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2010-09-30 14:05 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关于气,以后的文章再详细的说明)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有人说叫环形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我一直强调,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什么是撑劲呢

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

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下面说一下手臂的练法 用起式讲解,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把鱼竿放出去以后,在抬鱼竿时,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鱼竿。

动作与起式相同,全身放松,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时间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脑只想大臂,不要管身体,反复的练习。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

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到之处,多多包涵

爱问独发,算是节日里给太极爱好者的礼物吧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说到虚领顶劲,先讲一个小故事吧。

前几年的时候,到公园练拳,看到一个老头在练太极拳,可是一看总觉得别扭,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个老头打拳时总是梗着脖子练拳,就像一个大蚂蚱的脖子一样,脖子往上梗梗的,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个老头年轻时在三门峡工地干活,跟一个大学生学的太极拳,而这个大学生是照着书本学的拳,这才明白,原来是把太极拳的虚领顶劲的要领给理解错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么是虚领顶劲呢?

这里说一种现象,就好容易理解了。

大家平时在火车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着重物的时候,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厉害,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虚领顶劲的一种表现。

看了上面这种现象,就应该明白了,虚领顶劲,是在身体练出沉来以后,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压)肩部并下压整个身体造成的,如同手臂提着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体一样,所谓虚领顶劲,这个虚,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种脖子、脑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现象,这个顶,也是感觉脑袋往上顶一样。

没有手臂和身体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压(拉)的作用力,也就没有脑袋往上的顶。

在练拳时,不要想着脑袋往上顶,只要求做到脑袋直、正即可,当练出沉来以后,由沉重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自然的就会出现。绝不能脑袋往上顶,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说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个拳架,就是“书本架(照片架)”,练太极拳的都知道杨澄普的体用全书,书上有杨澄普的拳架照片,许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练拳架,在现代当看到某个人练杨氏85太极拳,尤其是起势(抬起手臂的定式时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时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练拳)),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照着书本上的照片(图画)学的拳,所以,这里给定义为‘书本架’。

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提问时间:2011-05-13 09:25

许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实意念是很简单的东西。

所谓意念,其实就是大脑的注意力灌注到肢体的想法,这里面包括大脑对肢体的指挥、指令、指示、指引、引导、注意力、关注点、想象等等。身体还要服从、做到大脑的这些想法。

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来,你就能够把肩膀放下来,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受大脑的指挥,肢体服从大脑的指挥,从而把肩膀放下来。

结合太极拳,比如松肩,从手掌一要动开始,大脑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脑的要求放松,一直引导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间大脑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于太极拳要求整体松,大脑一下子注意不过来,很可能产生注意这里,忘了那里,属于丢三落四,这时就要采取“逐渐加量法”。

比如长期的松肩,形成习惯后并保持住,这时就要加上坠肘的意念,那么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脑的注意力关注到肘部,只要手臂一动,大脑就要想象肘部下坠,时间长了,肘部就会有下坠感,结合松肩,肘部的坠感就会更加强烈。

练出一个地方的松后,必须保持住,才能逐渐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不会丢三落四。等于是练出一项,保持住一项,然后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项目,这样才能最终练出身体的整体松。

太极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松,而是有意的放松、刻意的放松、甚至是故意的放松,也就是肢体的放松必须经过大脑控制,才能达到太极拳要求的放松。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松,但并不能体现肢体的沉重感来,必须加上大脑给手臂放松的想法,才能逐渐练出手臂的沉重感来,这才是太极功夫。

由于太极拳的松是逐渐练出来的,程序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哪个地方练出松来,那个地方就会逐渐练出沉来,把练出沉来的地方保持住,然后再练其他地方,只有这样,功夫才能逐渐长进,假如从松肩开始练,慢慢的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况下,再加入坠肘的想象力,将来手臂就会越来越沉,功力就会越来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样。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

提问时间:2011-05-13 09:53

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朋友认为盘架子时同时出掌就是双重,这是犯了太极拳的原则性错误。

双重是有条件的:

1,必须是推手:

推手一是练招式的运用,二是练对对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对于对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浅的人一旦用力,就是犯顶,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见力发力”,把对方给发出去。

2,必须是功夫浅人双手(双臂等)用力顶死:

功夫浅的人在推手时,有一种本能的顶抗,对方哪里用力就顶抗哪里,单手顶抗就是单重,双手顶抗就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用力前推时,与功夫深的人的棚劲相顶抗,由于功夫浅的人用力最大时,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

功夫浅的人用力推,当推不动的瞬间,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劲接住的,这时功夫浅的人用力达到最大,导致无法转换、无法使用腰挡劲,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后,还可以继续使用腰挡劲,用力发于跟,催动腰挡劲,发出的刚劲非常大,功夫浅的人就会被发出去。

如果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没有采取见力发力,而是采取柔化的方式进行化解,那么功夫浅的人虽然是双手用力前推,但这时就不是双重。

3,对于功夫浅的人来说是双重。

对于功夫深的人来说就不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对方见力发力,这时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对方双手的用力前推,这时采取见力发力,那么,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提问时间:2011-09-20 00:22

太极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劲道。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莫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就跟简化太极拳相似。

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这时都可以认为是空架子。

什么是劲道?

大体上说,就是通过松,练出沉来,当身体带着这种沉感做动作,时间长了就能练出一种沉劲,就是松沉劲。

根据动作的不同,又细分为棚劲,按劲等其他劲,这就是劲道,但本质都是松沉劲。

总体上太极拳的劲又分为上下两种劲。

一是力发于脊,当手臂练出沉来以后,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过不断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传导给脊椎,等于是沉重的手臂挂在脊椎上,这时,手臂就会有一种沉重的,同时又向下、向外的撑劲。这种沉重感越练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质开始改变了,变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里裹铁一般。

当有了这种撑劲以后,脊椎到两手臂就成为一个开口的圈形,使得脊椎传到整个手臂有一个向外的膨胀感。

太极拳要求做动作非常的缓慢的练,慢练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缓慢的做动作时,一是为了练出这种沉感,再一个就是在做动作时保持这种沉感,也就是不丢劲,并且还要把这种沉劲越练越足。同时,为的是把肩关节练开,这样气就能练到手臂,直到手掌红等等。由于肩关节拉开,对于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人的打击对方时,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这两个点,而太极拳练出撑劲以后,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个手臂,随意一个地方都能发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后发力、也可以左右发力、也可以里外发力,还有上下都可以发力。

另一个就是力发于跟,当身体都练出松沉劲以后,这时由于身体是沉的,这种沉劲最终会练到并往下作用到脚底下,造成脚跟对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觉脚往下的踩劲非常大,同时大地的反作用也会加大,当大腿由弯曲往伸直的状态运动时,脚下的踩劲进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进一步加大,这种踩劲就会催动沉重的身体运动,同时加上力发于脊的撑劲,其威猛的刚劲非常巨大,而且,发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极拳要求整,所以,力发于脊,和力发于跟是一体的。

许多人认为快速出拳就是刚猛,这是非常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太极拳练出松沉劲以后,既可以快速出拳发力,也可以慢速出拳发力,而且是不光是拳头,而是整个手臂的随意一个地方都可以。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灵魂,虽然有人使用太极拳的招式,但用的却是肌肉力,也不能称为是太极拳,因为用力的本质与太极拳不同。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提问时间:2012-01-16 17:25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先说“移跨”:

有几个现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轿子中心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小,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点远一些的时候,轿子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大。

结合太极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强壮,也最为有力,从感觉上说,大腿的支撑身体的位置在前后裤线内,就如同轿夫距中心点的位置近一样,造成裆部无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构成了支撑体,从人体的结构上看,骨头是支撑胯骨的边部的,也就是支撑在胯骨的外侧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撑在前后裤线的内侧,掩盖了骨头的支撑,造成无法沉裆,也就阻挡了开跨。

通过站桩,练拳等的练习,练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练得肌肉力很强壮,就会慢慢造成大腿后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块肌肉慢慢放松,先是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积加大了、也强壮了,这时,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积,这时就会造成前后裤线内的支撑点,慢慢的往大腿的骨头上转移,最终由骨头支撑住胯部,等于支撑的位置,由裤线的位置,转移到胯骨的外侧,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从而成为辅助的支撑。

由于支撑点转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撑点远离中间,从而使得裆部能够下沉了,这就是沉裆。

结果就是,腿骨上顶着胯骨,胯骨下压在腿骨上。

那么,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撑,转移到大腿骨的支撑胯部的形成,我在这里,说成是移跨。

开跨:

滑竿,是由两个轿夫抬着的,当一个轿夫不抬了,放下了,就会造成滑竿的倾斜,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压,滑竿就会在抬着的轿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动。

结合太极拳,当身体后座时,一条腿承重,一条腿虚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带着整个上身就会下压在跨体的中间,由于腿骨上顶在跨的边部,脊椎与腿骨,形成下压与上顶位置的错位,在上下不是一条线的位置上,一个下压、一个上顶,时间长了,造成胯骨的倾斜变形,跨与腿骨之间,慢慢就如同裂开一样,在胯骨与腿骨之间的,微微的能够左右的移动。这是胯骨的左右移动开跨。

那么裆部就会随着胯骨的倾斜变形而往下走。

再说前后移动,从人体的侧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后面,由于不断地松腰,身体练出沉来,那么腰以上的重量,就会往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接着下压、沉坠,就会造成身体在胯部的后面往下压,时间长了,胯骨,就会随着身体的下压而变形,慢慢的,就会造成胯骨与腿骨,在前后的位置上移动,这就是胯骨前后的移动的开跨。

再说裆,由于脊椎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压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么,就会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这就是铲裆。

总体上,胯骨前后、左右都能活动了,这就是开跨,在感觉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胀的感觉。

活跨圆跨:

胯骨,能够前后、左右活动了,还不算完,由于还有转换等动作,比如后座以后,再转换成转体等动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后的开,移动到极限后,再转换到左右的开,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个弧形,很有可能会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觉,也就是不润滑,这是因为,胯骨周围或附近,有许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变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会阻碍胯骨的转换,那么,还要不断地练,把这些阻碍转换的东西给磨掉,使得胯骨转换时,变得非常润滑,将来,还要练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画圈,这时,就是活跨圆跨了。

由于开跨后,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软软的肉体,那么裆部的下沉,就会带动小腹的下沉,也会带动肚子下沉,就会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这时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动作时,由于两跨之间的转换,肚子就会随着跨的转换而转动。

太极拳说,内动大于外动,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的的加大,当四肢动作定型后,以后就会保持不变了,但胯骨,由于不断地练,开的程度越来越大,从感觉上觉得大于四肢的动作幅度。

从感觉上说说开跨的过程

断裂:

当跨刚开时,没开时感觉跨与腿是长在一起的,开了后,感觉是一块冰,突然断裂开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觉能够在果冻一样的肉体里移动。(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本人也是左跨有这种感觉)

挖坑:

开跨后,比如左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左侧,在往右,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右侧,在往左,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马步状态,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后侧,在往前,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这个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这个坑的深度而往下落。

当肚子落到这个坑里,做动作,肚子就会随着动作转。

练到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气练出来了,平时不太显,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这里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说明一下肚子的气功:

有一次单位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下楼,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闹着玩,一边下楼,一边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个台阶,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后左右都是人,也没地方躲,并且手还在同事身体的上方,也来不及用手去挡,主要是来得突然,余光看着同事的拳头就要打到肚子了,心里一急,嘴里不自觉的轻声啊了一声,在同事拳头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觉得肚子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间膨胀起来,同事的拳头打上肚子以后,自己感觉肚子就像一个膨胀的皮球,往外有弹劲,也不疼,后来同事见到我,就说我肚子硬。

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练出来气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在故意的找这种感觉,却又无法找到了。

铲劲:

加上腿以后,感觉地下这个坑,如同一口大锅,被两根柱子给支起来了,而脊椎和这口锅,就如同一把铁锹似的铲子,脊椎就是铲子的木耙,两跨到裆,形成铁锹前部的铲子,竖在这口锅的里面后延处,当后坐到位时,由于前腿的不承重,这口锅被后腿的一根柱子支撑着,就会造成这口锅往前的倾斜,等于是后边高、前面低,当往前弓步时,感觉这个铲子,从后边的高出,往前边的低处在锅里铲,这就是铲劲。

总体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胀的的感觉。

爱问独发,仅供参考。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提问时间:2012-03-15 10:01

有网友要我继续解密,今天是315打假日,特发表太极气功,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气功。

看到以一本书上说,气是生物电,连生物电都出来了,呵呵。

我赞成这样一句话:

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

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说到气之前,先说几个概念。

一是:沉降。

当人在拿大顶、站倒立的时候,一会就会把脸憋得通红、变紫,这说明血液在人体内,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胀。

人在运动中,人体内部温度会增高,血液的温度也会增高,就会造成血液的膨胀,同时,血液就会造成压力的增高。

三是:压力往弱的地方释放。

当人在运动时,比如跑步,会变得脸色通红。

由于运动,造成血液温度、压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压力,无法往肌肉里释放,就会反而往上,就是脸部这个肌肉力小、压力小的地方释放,所以,才造成的脸红。

四是:通透性(通畅性)。

上学时都做过实验,就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去许多黄土,然后在倒上水,就会发现,水往土里渗透的很慢。当改成沙土时,水渗透的很快,那么,把黄土与沙土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沙土的渗透能力很大,这里就叫通透性强。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在练拳当中,练出来的感觉和现象对太极气功进行分析和说明。

练太极拳,几乎练出什么东西,都是有感觉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觉。

练太极拳,是由上而下练出沉来,同时气也随着沉慢慢练出来的。

先说手臂:

当手臂的肩关节松开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么手臂就逐渐的感觉沉重、膨胀,越练感觉越强烈,练到一定程度,手掌就开始变红,手掌感觉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红、变紫、变青,后又回到红色。

这个过程说明,运动造成血液的压力增高,又由于肉体松,变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么血液,就会往手掌的方向运动、释放,所以,手掌就变得通红(如同跑步脸红的原理一样),那么,手掌有针扎的感觉,是气在打通毛细血管,说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气遇到的阻力减小,使得气的传输容易,速度也快,那么,气才能顺利的达到手掌,才能有针扎的感觉。

练出手臂沉来以后,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时,会感觉小臂里有一个小球,随着脉搏冲撞手腕的脉搏处,非常难受,所以就改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过了这一段时期,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身体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感觉。

说明做勾手,给了气血的通畅一个阻力,所以,气血走到这里才形成冲撞。

再说身体:

手臂练出气来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练出身体的气,说明身体的气很不好练。

练到身体时,开始觉得在胸部的中间,与心脏平的位置,往里有5公分的地方,感觉里面长了一个如同枣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练长的越大,最后如同一个小苹果一般大小,当时给吓坏了,赶紧问师傅,师傅说没事接着练,我虽然接着练,但心里很不踏实,而且越练,这个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窝,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与肚子的肉体结合处时,这个小苹果,如同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突然爆裂,把里面的水,给洒在下面的肉体上了,这时一下子感觉肚子的肉体很硬,因为上面感觉是水,由于有比较,所以感觉肚子的肉体像冰一样硬。

慢慢的,肚子的肉体的冰,慢慢的从上面融化,融化的冰,变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

当融化到小腹时,我还想,这可能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吧。

练到这里,在做动作时,肚子就会随着动作的转动而转动。

练到小腹以后,我当时还想,小腹下面是双腿,不知道这个冰还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两条腿,那么怎么进行分叉融化。

结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会自动进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间时,师傅说,你已经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师傅能看出来,也是为了考验师傅一下,就问,您说我松到哪了,师傅在腿部一笔划,你松到这里了,我当时就说,您看出来了,我确实感觉松化到这里了。以后,会练到脚底下为止。

后来,回想起身体练出气来的过程,明白了,胸口里面感觉长瘤子,是由于这个地方距离心口最近,心脏给出的血液的压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间里面开始最先松,使得气血能够往这个地方释放、膨胀、并且汇集到这里,由于瘤子涨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这个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过这个练出气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肉体松,给血液膨胀的压力往肉体里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胀后的气血下面僵硬的肉体慢慢的融化。

练到脚下以后,肉松以后,使得肉体的通畅性增加,使得气血能够在肉体里顺畅的通行,就是拳论所说的气遍全身了。那么,这个融化的过程,就会感觉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般人谈论太极的气,就会拿出拳论,照本宣科,人与亦云,断章取义,凑出一篇大论,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极拳的气是练出来的,必须经过练出来的过程,才能体验出太极的气。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运动,该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尽量用最小的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么,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给气血通畅性创造条件,当气血没有阻力了,就能达到气遍全身。

说完气,我再说一下呼吸。

所谓腹式呼吸,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肚子会下沉,就给肺部的纵向扩张创造了条件,由于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围,在放松情况下,无法横向扩张,那么,由于腹部下沉,就给肺部的往下的纵向扩张呼吸腾出了空间,所以,才是所说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据身体的需要,会自动进行配合的,而绝不能人为的进行控制。

以后,再有人说:动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你就哈哈一笑,换台、断网、走人。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

提问时间:2012-06-18 01:49

有位网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个人,通过网上播放的视频,找到一位所谓的杨氏大师学太极拳,一见面,就跟大师说:我一看您打拳的视频,就觉得您有真功夫,这位大师夸赞的说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这里提醒初学者,你要是通过拳架的视频,就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太极功夫,你就不是初学者了,你至少达到宗师级的水准了。

现在许多人明白简化太极练不出东西来,开始学习传统太极,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下来的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初学者,下面我就讲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授下来的传统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俗称正路子,或称大架子(到南方以后的称呼就不说了)

传统杨式太极拳,虽然是一套拳,但表现形式又分为母体架和拳架两种。

一是,母体架:是核心架、原体架、基础架、或者说功力架。

这套拳架,是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球、圈、园、弧等等,构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母体架。

真正的杨澄浦的弟子,必须由杨澄浦手把手传授这套母体架,这样,才学到了杨式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

如果教的话,等于教两边,先教母体架,然后不断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断地校正,很累很麻烦。

学杨式太极拳,必须先学这套拳架,这套拳架是母体,更规范,也更容易练出内在的东西,当练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师傅指引着练后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体架,演化出来的拳架,是母体架的扩展、放大,变化。

练到拳架,就偏重于发力了,必须把母体架练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学拳架,动作是由母体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绝不能脱离母体架的范畴,也就是说,母体架的动作是原本的点,也就是出发点,从出发点出发的手脚动作等,才是正确的动作。

比如,搂膝傲步,搂膝是怎么来的,是由母体动作演化出来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搂膝。

母体架注重练出劲道,拳架注重发出劲道。

假如,没学母体架,而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传,第二,动作变形的非常大,那么错误也就大。

由于先学母体架,这是本,那么以后即使学后期的拳架,由于不脱离本,即使练错了,也可以再回到母体架上来,这样就不会犯多大的错误,并且知道怎样改正。

假如不学母体架,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由于脱离的本,一旦练错了,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没有母体架的束缚,就会随风飘荡,造成练成什么样的都有。由于学拳者会把后期的拳架,当成原本的架,等于脱离了母体架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么在后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着练错了,就会错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变形非常大,练出内在东西的希望也就越来越远。

练杨式太极拳,有四个要求。

一是,不许乱动。二是,直接了当,一步到位。三是,不许加入额外的动作。四是,不许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学的拳架,在这里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错误吧。

1,起式,抬起手臂后,往回拉一下在下按。

这里多了一个回拉,这一个多余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应该练出来的功效给拉没了。

陆续的有网友找到我,让我指点一下拳架,几乎都问到起式的下按是干什么用的,我就让网友伸出双臂,用下按,从上往下一拍网友的双臂,网友就如同皮球一样跳了起来,这就是下按的功效。当然,也有拍不起来的时候,前几天有一位网友找到我,我开门一看,好家伙,比我高半头,宽一半,又厚一半,就没拍起来,说明自己还有练得不够深的地方。但是,练下按,必须直截了当的下按。

太极拳,练出什么东西,能达到什么功效,不用别人说,练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动就会知道的。

2,右抱球。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双手,再往右甩双手,再往前甩,成为棚,身子还往右转。

既违反了直接了当,又增加了额外的动作。

本来动作严谨、规范、要求都非常高的动作,给练成甩手操了。

抱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着球,这两个同时达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练出开跨沉裆以后,这个球,左右在两臂的内侧圈着,球的后面被胸口轻轻地推着,而下面,是在小腹。(关于球,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太极拳分为外形的球,和内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对,那么,能不能练出内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3,左棚手

许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练)为什么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推手,也没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对不上,那么,肯定是不对的,有一天在书上看到杨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没有出在杨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摄影师身上,也就是说,杨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这时,摄影师并不会太极拳,不知道定式在哪,这时没有按下快门,而是等杨澄浦开始转向左抱球的半途,给拍下来了,造成杨澄浦左棚手照片的定式,是身子朝向西的,那么,许多人按照照片进行学习,或进行校正,才造成左棚手斜着身子。(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推测,由于我学的拳架,左棚手必须胸口朝向正南)

因为从内在来说,就是跟球有很大的关系,一旦身子朝向西,无法练出前弓步的开跨,不开跨,内在的球,根本就练不出来。

下面说说正确动作:

1,起式,抬起双臂,必须直接下落,腿停,手臂必须到位停住,即使不同时到位,也不许再调整一下。

(要是总调整,就影响了整,就太极拳来说,最不好练的,一是沉,二是整)

2,右转体抱球,身体、双手,直接往右走,重心一到停住,其他地方必须到位停住。

抱球,这里有接力、化力、蓄力,又有上护头、下护身的意思。

3,右抱球定式,手掌抱球,同时手臂和胸口同时圈住球,同时完成到位,到位,就是抱好了球停住以后,抬腿、迈左脚时,身体纹丝都不许晃动。

4,左棚手,胸口逐渐朝向正南,左手臂,从下、往前、往上,到达稍高于肩,膝盖停住,手臂必须停住。

从球的感觉来说,胸口慢慢推着胸前的球往前走(注意手臂与胸口的对应关系),而手臂,如同这个球的表面的下面、前面有尘土一样,用手臂的衣袖和手,从、下、前、上,在圈着、并擦这个球表面的尘土,而右手,走了一个近似于起式的下按。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可能会引起争议,由于师承不同,教的也不同,造成学的也不同。

比如,就弟子来说,都是弟子,有入室弟子、入门弟子、挂名弟子、记名弟子、学习班弟子、大帮轰弟子,那么教起来,也分为手把手教、真心教、糊弄教,凑活教、随意教等等,都是教,学的东西不一样,结果肯定也就不一样,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现在说法很不一样。

假如您对我这篇文章有意见,我只是把我学的东西,和练出来的东西给说出来了,至于对不对,本人不争论。

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提问时间:2012-07-05 12:00

太极拳的文章成千上万,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都不说太极内功练出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都不说练出太极内功有什么感受。

就给一些滥竽充数的假大师创造了骗人的条件,使得初学者上当受骗,有些假大师甚至贼喊捉贼,其实是掩盖自己的骗人的真相而已。

注意:太极内功,练出什么来,都是有感受的,这些感受才代表了真正的太极内功。

沉,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平台,没有练出沉,绝对练不出太极内功。

有人可能会问了,有的人,尤其是某些所谓的大师,没练出沉来,也能发人。

我在这里郑重的提醒太极爱好者,练太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盘架子,必须正确的拳架,才能练出太极内功,也就是过程正确,结果才能正确,错误的过程(拳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内功)。

第二部分,就是推手,假如拳架不正确,或干脆不练拳架,能不能直接练推手,明确的说当然可以。那么能不能练出发人,明确的说也能练出一定的发人。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发人,只是太极拳最粗浅的,最皮毛的、最不干脆的发人,往好了说,只是太极发人的一些技巧而已,可以说,甚至都达不到太极的力发于脊。

一旦这样的人,穿上一身太极的行头,自封为大师,大作宣传,其欺骗性非常巨大,这一点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有的网友说,某某某大师说了,不应该练出沉来,练出沉来就僵了。呵呵,这个大师,是真大师还是假大师,您自己琢磨吧。

以前回答网友的提问时,回答过内功的感受,今天从新整理出来,形成太极内功,进行单独发表。

原则上说,练太极拳的内功感受是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就说松肩坠肘吧

当肩关节开始松开,就会慢慢的觉得手臂发沉,并且慢慢的膨胀,感觉如同手臂绑着沙袋,随着肩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会越大,做动作时就会感觉沉重、很累。

在这里,尽量从上往下说,因为练出内功,也是从上往下练出来的。

注意:每一项感受,至少有3-4个月的强烈期,然后慢慢的消退,有些感受,是长期有。

1,感觉手臂开始有沉重感,并且越练沉重感越强烈。

2,感觉手臂的膨胀和手掌的膨胀。

3,某些动作,如抱球,感觉如同真的抱一个气球,两手臂之间有弹性。

4,手掌开始通红,严重时变成青、紫色,后回到红色。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同真的针扎感觉一样,嗖嗖的有疼感(至少要扎3-4个月)。

6,做勾手时,感觉有一个小玻璃球,随着脉搏,顺着手臂撞击手腕的脉门(也是3-4个月)

7,感觉手臂变成垒球棒子,小手臂粗重,大手臂细轻,通过环,吊在肩膀上。

8,某些动作,感觉手掌是一把沉重的铁铲子,手臂是铲子把。

9,做按时,感觉手臂里各有一个小绳,系在嗓子的左右扁桃腺上,手往前伸做按时,感觉这两根小绳在拉动扁桃腺。

由于手臂练出沉来以后,这种沉会拉动到脖子根部,就会把脖子拉长,就会拉动脖子内部的器官,那么,就会拉动扁桃腺。

10,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骨头上面的肉体,往下压在骨头上,骨头下面的肉体,会往下拉坠着骨头。

11,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在往前擦一个球的下、前的球面。

12,抱球时,感觉双臂在圈着一个球,球的后面靠在胸口上。

13,感觉穿着一个沉重的沙袋背心,脖子根部以下,往下沉、坠。

14,从肩到脊椎,之间的肉体,变成胶皮状,并且有酸累感。

可以说,有的感觉短一些,有的感觉长一些,此起彼伏,不断涌现。

身体在练出沉来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

1,感觉浑身绑满沙袋,感觉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齐脖深的水里做动作,感觉有阻力。

3,如同浑身绑满皮筋,感觉做动作非常费力。

4,胸口中间,感觉里面长一个瘤子,越长越大,以后会慢慢的往下走。

5,如同身体像冰一样,感觉从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觉变成水,没化的部分感觉是冰,感觉冰在托着水,并逐渐的向下融化(气练出来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一点可参看,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6,跨关节逐渐的练开了,逐渐的感觉胯部的滑动性增加了。

7,做动作时,感觉肢体一下子就滑动到位了。

8,感觉肚子会随着动作转。

9,脚下的踩劲特别大,感觉能把地下踩一坑。

10,腰胯漆脚没磨好的地方,感觉坐汽车里,走在一些警示线的地方,有一种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1,练开跨时,感觉跨部向外又酸又胀(开跨必须有这种感受)。

12,感觉腿和跨,如同一个要散架的凳子,身体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练拳(中正安舒)。

13,腰与跨,如同两跨之间是一口锅,腰裆感觉是一把铲子,往前去的时候,如同用铲子在铲锅里的菜(腰裆的铲劲)。

14,后座时,感觉坐在一个鸡蛋粗的木棍上,非常稳当(骨头的支撑)。

15,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感觉有球的存在,根据动作的不同,球的形态不同,位置也不同。

16,开跨后,感觉以跨尖为支点,能感受形成的杠杆力。

17,开跨后,腰、跨、裆的旋动,能感受形成的螺旋。

大致练出上面说的这些,说明太极内功练出来了,差一条,都说明练得不全面。

说明一下

上一篇:2023年《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整理下一篇:感恩友情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