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2024-08-08

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很小的时候就看开始看武侠小说了,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先后读过金庸,古龙,沧月等人的作品。各有千秋,首先金庸先生定下了江湖的基本格局:少林,武当,雁荡,昆仑…………后来的作家无论怎样写,基本上都跳不出这个大体框架。无非再加些门派势力而已。其实能说的很多,我今天只简单的谈一下女性角色。其实就女性角色而言,我个人觉得写的最好的是沧月,可能因为她是女人的缘故,笔下的女性角色大都感情十分丰富,情感描写细腻,沧月的作品我基本拜读过,从第一部《七夜雪》开始(插一句,七夜雪真是神作啊#^_^#),上面的女主薛紫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实不但正面角色连反面女主妙水也是描写细腻。其后的作品里,如《鼎剑阁》系列,《雪楼》系列,《镜》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是《破军》中的空桑女剑圣——慕湮,读后感《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这个故事和金庸《神雕侠侣》的故事太像了:同是永不衰老的女子,都是常住古墓,都收留了一个男徒弟,最后相爱……(尼玛太感人了←_←)。古龙笔下的女主……老实讲,比较干巴巴的……没啥意思。最后就是金庸的了,金庸的作品其实非常好,好多作品比如《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都前前后后读过好几遍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其中的女主各种各样,我最喜欢的是《笑傲江湖》的任盈盈,任盈盈是日月神教的圣女,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显然容貌秀丽绝伦,不过十八,九岁年纪”,但是她却爱上了当时的无名小卒令狐冲,为了她不惜赴汤蹈火,我最感动的就是她为了治令狐冲的病不顾一切,明知他心里有个小师妹,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金庸曾把盈盈列为理想妻子对象之一。这次就说这么多,下次再写。

篇2: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郭啸天和杨铁心是一对义兄。最后都牺牲在叛徒手中。郭啸天之子郭靖,杨铁心之子杨康,分别在江湖上有了不同的命运。杨康慢慢堕落,最后变得奸诈无比。而郭靖凭借他的憨厚老实,屡屡得到大侠相助。最后郭靖得到桃花岛主黄药师之女黄蓉相助,成为一代武术宗师,而杨康因为四面环敌,最后客死他乡。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得到金庸先生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书中,涉及到了中医,道家,儒家,佛家,民间习俗等知识。书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风花雪月的诗句,对联。黄蓉时常和郭靖讨论历史人物,而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用在了黄蓉做的汤中。

而从书末尾处的”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更是体现了作者金庸对英雄的理解。射雕英雄传一书,为金庸先生的代表作,自然有其突出之处。

文中每个人物都呼之欲出:,老实笨拙的郭靖;机智聪明的黄蓉;奸诈的欧阳锋等。而我最喜欢的任务便是洪七公。

我喜欢他有三个理由:

一:为人光明磊落,从不干偷鸡摸狗之事。

洪七公性格豪爽,从不喜欢暗中偷袭。这让我对他升起一种敬佩之心。因为这同时也代表了他对自己的内功以及”降龙十八掌“的自信。

二:为人行侠仗义。

记得他喝斥叛徒时,说本叫花一生杀掉两百三十二个人,全部都是十恶不赦,罪该万死之人。今天你就是第两百三十三个!洪七公在我看来是一代大侠,因为他行走江湖,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凭他无上掌法为民除害。

三:为人风趣幽默,洪七公最喜欢开玩笑。

如恶虎拦路变成傻狗挡道,青龙取水变成臭蛇喝水,灵猴上树变成烂屁股猴子上树。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忘了调侃几句。

射雕英雄传,讲述了江湖上的爱恨情仇。同时,金庸先生将因果的法则描述的很清楚。书中三大反派:杨康,欧阳锋父子,最后杨康中毒后惨死,欧阳克也是先被压断了双腿,然后又被捅死,欧阳锋也神经错乱,疯了。

此书还告诉我们功名利禄乃是身外之物,人总是难免一死的。在书中,有两个人的死令我有了这样的感觉。一个是杨康,而另一个则是成吉思汗。杨康把权力玩弄在股掌之中,他应该在死的那一刻都没想过自己身为”小王爷“竟然落到中毒后发疯的地步。可见财富乃是身外之物,够用就好。

而成吉思汗则是一世英明,骁勇善战,却没敌得过岁月,可谓”岁月不饶人“啊!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既然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刻会离开这个世界,就让每一刻都活得有意义!

《射雕英雄传》陪伴我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

篇3:关于萧红小说构建叙事的研究

从传统的艺术观看,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萧红小说通过概述的运用和叙事时间连续的忽略,中止了具体时间的流动,达到模糊时间,消解时间的目的,从而具备了跨越时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 叙事时间的模糊性

萧红小说的时间具有模糊性,《生死场》是以哈尔滨近郊一个偏僻的村庄,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环境作大背景,作者用她的观察和体验写出了她家乡的农民在生死边缘线上挣扎的情况,展示了“生死”界线模糊的混沌的世界。作者主要通过概述的运用中止了具体时间的流动,从而达到模糊时间、消解时间的目的。“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地在流,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小说的叙事时间跨度在十年以上,但只写了大约一年半的六个季节的更替。这种概述方法的运用使萧红小说具备了跨越时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1. 2 叙事时间连续性的忽略

萧红小说叙事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即对叙事时间连续性的忽略。小说《生死场》既无生动曲折的情节,又无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全书基本上由两类场景构成,一类是“生”———人和动物的生,一类是“死”———人和动物的死。在这生和死两种场景构成的《生死场》里,作者精心筛选出一个个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生活片段,作者组织这两类场景时没有使用明确的时间线索,而是在向现实背景横向拓展的同时,又向社会历史深处延伸,从而在特定的时空网络中完成小说《生死场》的审美架构。作者在这一连串惨不忍睹的死的场景和惊心动魄的生的挣扎的场面的交错中,向读者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民的生活: 蚁子似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2 体验世界的多维视角

因题材的不同、情感表达的需要,叙述者与小说世界保持着各自相异的间距,萧红小说的叙述者可分为: 纯客观、第一人称、儿童和女性视角。

2. 1 纯客观视角

指作家作为一种局外的叙述者,对人物不作主观评价,而且也不分析任何人物心理,只是冷静地记录人物的言论,描写人物的外部动作,其他的则让读者自己理解品味,这种纯客观叙事方式比限制叙事更易产生真实可信的感觉。《生死场》前半部分,叙述者以沉静泰然的姿态,以类似摄影的手段,以冷静、冷漠的叙述语调不动声色地叙述着故乡一件件、一桩桩往事: 王婆卖马、二里半寻羊,月英惨死、小金枝被摔死……作者以几乎是“物化”的眼光叙写着故乡的人,小孩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根大形菌类,头发飘了满脸的麻面婆竟像是一只母熊,就连人间最伟大的母女之情也完全被物化了: 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小说的叙述者是以不动感情的方式表现原生态生活中个体的真实存在,摆脱了主观情感的控制,达到了中立、客观、公正和冷漠的程度。

2. 2 第一人称视角

最得五四思潮解放了“自我”的作家的青睐的第一人称视角,为五四作家突破旧的艺术规范,充分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提供了一种最佳的艺术手段。五四作家主要从便于抒情的角度选择第一人称叙事。崛起于3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萧红沐浴了五四的新思潮,秉承并发展了这一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第一人称叙事。萧红喜用第一人称,而且特别喜用小女孩的眼光看待世界,尽量避免叙事复杂的全知角度。因视角限制在第一人称,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事件的进展过程等描写对象就被简化了,所以萧红小说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朴实的单纯美。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基本采用了这便于抒发个人情感的第一人称叙事,作品由“我”讲述“我”自己的故事以及周围的人和事,这正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关键及魅力所在。“我”虽不等同于作者,但这个被作者戏剧化了的“我”却灌注了作者本人的道德、情感、价值、判断以及理性思考。

2. 3 儿童视角

萧红那类以儿童视角来观察来叙述的小说,更是浸透了作者全身心的情感体验,如《小城三月》、《后花园》、《呼兰河传》等作品就是极具典型的例子。《小城三月》写的就是 “我”的翠姨的故事,她是北方小城里一个聪慧、美丽而柔弱的女孩子,只因是随改嫁的母亲长大的,身份便降低了,嫁不上如意郎君,于阳春三月郁闷而死,作者并不停留于故事本身,而着重表现的是翠姨的性格,围绕翠姨所发生的雪天买鞋,夜晚闲聊,元宵观灯等情节片段都出发于“我”的儿童视角,以儿童的语气、思维方式写出了充满美丽童话般的爱情悲剧。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远离故土,个人生活再度遭受挫折,现实的爱巢再次濒临危机,处于寂寞难解的香港时创作的,童年的寂寞生活此时却成了萧红唯一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于是围绕寂寞情绪,作者在小说中为我们创造了童年与成年交叉的叙述者。

2. 4 女性视角

作为一位女作家,萧红和其他女作家一样,热切关注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命运。萧红创作伊始即把目光集中在下层劳动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身上,笔下的人都是农妇、乳娘、童养媳、佣人等不同类型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既描绘出她们的痛苦生活、不幸遭遇,也展示出她们的坚韧挣扎和反抗,从而较真实地反映出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生存状态。现代文坛上的其他作家也写了童养媳、女工、农妇,但并未成为他们创作的主流,关注更多的则是知识女性,而且大抵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站在人物之上俯视和悲悯人物。像萧红这样以描写劳动妇女为主的女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萧红是难得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忠实代言人。

3 情节淡化、时空开放的叙事结构

萧红的小说之所以经受住历史的严峻考验,在很大程度上依持了她所创造的独特的叙事结构。在小说结构方面,萧红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自然的形式,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方法等在她的小说里完全退隐了。对之她曾明确表达过独特的看法: 有一种小说,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的像巴尔扎克和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在小说的创作中摒弃了长篇故事时间的延续性,摒弃了代表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而采用贯穿始终的思想情感作为主线,并通过时空的跨越和有着内在联系的一幅幅画面,来完成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娓娓动听地叙述着一个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故事。这种写法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萧红的这种创作风格是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个性气质和审美感受等分不开的。

3. 1 故事情节的淡化

萧红小说基本上不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始终的重要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是由叙述者所感受的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段组合而成,小说的重心主要在于呈现叙述者对人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以及由这种感受和体验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绪。萧红在《呼兰河传》等作品里不惜将情节的发展中断,进行集中的描绘。这确实有些破格,并且因此受到责难。萧红却置之不顾,她有着自己的追求,也许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萧红创作的主要特色。这种写法在《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两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呼兰河传》通过叙述者回忆的眼睛,描述了东北地区一座小县城的平凡生活和风俗人情。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叙述者对童年时代所感受和体验过的日常生活横断面的汇聚。

3. 2 开放的时空结构

《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这两部小说在叙述上没有前因后果关系,传统的时间顺序被取消了,空间结构摒弃了时间结构,形成了几个并置的意象或状态。《生死场》叙述的只是一个个乡村生活片段的连缀: 二里半和羊的故事、王婆的故事、金枝的故事,各个故事看似没有密切的联系,处于一种并列状态,但他们同动物的“生、老、病、死”之间有一种内在有机的联系。小说《呼兰河传》的主人翁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是以呼兰县城这一环境为结构中心来组织全篇的。小说以呼兰河作为故事发生的大空间,印迹着“我”的童年的快乐与寂寞的“我家的院子”作为小空间,连续几节的开头不厌其烦地诉述着“这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我家是荒凉的”,这样发生在里面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们的故事则以并列的状态显现并以固定的空间组成一个围绕呼兰河的有机的统一体。

篇4:关于小说课文教学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16-02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定数量的小说被选编或改编作为课文。以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为例,有中国小说,如《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有外国小说,如《爱之链》、《船长》等;有短篇小说,有选自长篇名著中的某个章节。纵观小说课文,它容量小,篇幅短,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为主,人物不多,情节、场景集中紧凑,线索不复杂,短中求精、小中见大,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或主要人物某一阶段的经历、遭遇,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课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体裁特征,研读课文,走进人物,关注人物形象。所谓研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一个标点也不放过”。

一、研读描写方法

小说课文大都运用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以及肖像描绘、心理剖析、行动描写等多种方法,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精读赏析。

例如,《半截蜡烛》的主体部分就是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如何与凶狠的德军周旋斗争的,这也是课文的重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去了解人物的方法。如: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人物神态、心理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有“脸色苍白”、“急忙”、“从容”、“默默”、“镇定”,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气氛,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有:“伯诺德夫人知道……”,“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领会他们在危急关头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感悟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把侵略者赶出祖国,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理清人物关系

教科书所选编的小说,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作者在描写主要人物的同时,还通过描述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从侧面展示人物的思想、言行,为烘托人物的性格服务。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这一点。

例如,《半截蜡烛》重点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表现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同时也刻画了德军的搜查严密、凶狠、残暴。教学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划出描写德军的词句,如“闯进”、“快步赶上前”、“厉声喝斥……”、“一把夺回烛台”、“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学生从这些语句可以体会德军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再如,《三打白骨精》在体现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性格的时候,也花大量笔墨描写了白骨精。教学时,要抓住白骨精的“变”。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请学生找出描写白骨精的“变”的语句,说说白骨精为什么要“变”,说说白骨精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归纳出白骨精贪婪、狡猾、诡计多端。白骨精的“三变”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最终丧生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说明了什么?说明孙悟空更胜一筹。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更体现出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高强本领。

《三打白骨精》文中还刻画了唐僧的言行神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从侧面体现了孙悟空的坚定不移。

三、把握情节发展

小说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因此情节就成为小说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情节是由一系列能展示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事件、细节组成的。入编教材的小说课文都根据塑造形象与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情节。

例如,《半截蜡烛》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发展,了解人物的变化,体味人物的性格。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弄明白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主要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第二段主要写德军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家,并点燃了桌上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点燃了煤油灯,吹熄了蜡烛,暂时缓解了危机。第三段主要写了德军又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假装借用蜡烛生火而端走半截蜡烛,但被德军喝止了。第四段主要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端走了快要熄灭的蜡烛,成功保住了秘密和全家人的性命。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人物不同的动作、神态、语言,讨论: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领会他们在危急关头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感悟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把侵略者赶出祖国,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可引导学生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唐僧对孙悟空棒打妖精的态度。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孙悟空一次打不死白骨精,而要三次?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分析比较,学生体会到“三打白骨精”能够展开故事叙述,使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更能体现降妖除魔的艰苦不易,从而深刻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四、细读环境描写

小说课文都能充分、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描绘人物活动,突出人物形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功的小说人物刻画,总和环境描绘分不开。作者在描绘景物与环境的同时,往往也刻画了人物,展开了情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研读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例如,《半截蜡烛》为突出人物特点,运用了生动传神的环境烘托。如第三自然段写道:“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气氛的紧张。

随着情节的发展,在第五自然段,作者再一次对紧张可怕的气氛进行了细腻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以上句子,深刻领会词语所传达出来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读出既紧张又无奈的感觉,从另一个角度体味人物的机智、勇敢。

篇5:关于《棋王》小说读后感

棋呆子从始至终便从未辱没过他的称号,每次出场定要与人厮杀上几盘,象棋是王一生的世界,他在楚河汉界上纵观全局,兵来将挡,运筹帷幄,象棋甚至成为了王一生生活的意义。在一个贫乏动荡的年代里,他仍坚守的,是对象棋纯粹的痴迷。他的痴迷,他对象棋无时无刻的挂念,是他“呆像”背后对时代的反抗。他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构筑了一个宁静的时空,与纷扰喧嚣的世界对峙着。他没有像大多数知青那样,囿于那畸形的时代,他请事假出去与人下棋,把对象棋的执着置于物质生活之上。

阿城并没有把王一生塑造成“无己、无功、无名”的完人,王一生的真实在于他对“吃”的小心翼翼,从小的艰苦生活使王一生对待食物有着无比的虔诚与精细,而他却没有因此囿于衣食,囿于人生细碎困扰,或许这也是王一生的超脱之处。

篇6: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我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受很深。在这时看到写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我读的都流泪了。

我看到文章开始的时候,朱自清不爱他的父亲,觉得他很迂。当他理解了父亲的意思以后,知道父亲很爱自己,他也深深的爱上了父亲,并为此而流下了眼泪。

在这时过了江进了车站买了票,他在这时又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忍不住要插嘴。坐上车,父亲看到那里有几个卖东西的,要坚持过去买橘子。父亲行动不便,要从这边月台爬下再爬上那边月台,非常困难,父亲把买到的橘子一股脑的全给了他。当他送父亲时,父亲让他进去,小心行李被偷走了。当父亲在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作者流下了眼泪。我也流下了泪。

这篇散文太令人感动了。

(二)

每当我读《背影》时,总会被这一段朴素自然,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所打动,从作者笔端流淌出来的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和一份沉甸甸的爱,它将我拉回到了两年前……

还记得两年前冬天的那个下午,天空飘着细密的、牛毛似的小雨,本来爷爷去金坛体检,约好不能来接我。放学后,夹着冰冷细雨的寒风吹得我不停地打着寒颤,我蜷缩着身子,用羽绒服的帽子紧紧地裹住头正准备向公交车站跑去。这时远处跑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爷爷?!爷爷大口喘着粗气,腋下夹着雨伞,寒风吹着他花白稀疏的头发,鼓起他厚厚的羽绒服,冰冷的细雨淋着他冻得发紫的脸颊,臃肿的衣物让他看起来跑地很吃力。我欣喜的大喊:“爷爷!”爷爷用颤抖的双手从他的羽绒服里面拿出一个用手套包裹地密不透风的袋子,里面是一个包子,爷爷笑眯眯地递给我说:“快吃吧。”因为没有戴手套,爷爷的双手冻地不停地发抖,但包子却因为得到了保温,像刚出笼一样热气腾腾的。我不禁眼睛一酸,背过身去,假装吃包子,偷偷擦去忍不住的泪水。爷爷告诉我,因为下雨,他担心我没带伞,所以他一体检完就马上赶回常州,因为打不到车,又急着来接我,就跑了过来。后来爷爷在我五年级时就回老家了,因为学习越来越紧张,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回老家去看他,似乎这份浓浓的情也慢慢地淡了。但每当我读到《背影》时,便会忆起那个冬天的下午,便会唤起我心灵中最脆弱的一隅……

虽然时空不同,虽然场景不一,虽然背景不然,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一份相同的爱呢?

(三)

朱自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大师。大多数人对朱自清的诗并不是很了解,但说起散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四)

在《背影》里,朱自清主要写了他爸爸非常胖,行动不便。但对20岁的朱自清疼爱有加,就连买橘子这种事也要自己不怕艰难去干,从这可以看出朱自清的父亲对他非常疼爱,自己再劳累,再辛苦,也不想让他受到一点伤害。虽然这时的朱自清认为父亲这样做没有必要,总想一个人生活,自食其力,但长大后的朱自清回味过去,才体会到父亲这样做的意义,但再想回忆起父亲,却只有父亲一个模糊的背影。

这也让我联想到平时对我无微不至的爷爷。每当我放学回家,都会听到爷爷的电话,而且几乎是天天的6点左右都会来电话,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所以每当接爷爷电话是都是以厌倦的态度回答,经常会出现爷爷说一句,我就恩一下,爷爷再说一句,我在恩一下。但读了《背影》以后,我也明白了爷爷的苦心,这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健康和安全,是家人关心爱护我的表现。

上一篇:赞美泉城济南的作文下一篇:西游记好段摘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