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的作者

2024-08-07

终身学习的作者(精选6篇)

篇1:终身学习的作者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本文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8-189.[3]鱼霞.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北京成人教育,1998,(7):14-16.

篇2:终身学习的作者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4.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5.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泰戈尔

6.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7.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8.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9.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伽利略

10.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1.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莎士比亚

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4.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佚名

15.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叔本华

16.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

17.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孔子:“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19.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 梭

篇3:终身学习的作者

关键词:高校新闻工作者,终身学习,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在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是“生存”与“发展”的要件。在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 并成为人们的共识之际, 高校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 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也是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实际需求。

一、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终身学习的定义是:“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 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在上世纪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 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强调了终身学习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阶段性的学校教育模式。

党的十六大号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任务。这充分表明, 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意志。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理事长庄毅说:“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 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过去的‘一次性教育’已为‘终身教育’观点所代替, 在校教育已不是人生教育的终结, 而是打基础阶段, 人必须一生受教育, 不断接受新知识。”

事实上, 当代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身处这一时代, 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自我加压, 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不断学习, 适应新形势, 才能应对挑战, 提升境界, 创新实践。

高校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是不同于一般的事务性或技术性的工作, 而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舆论引导工作, 更应该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二、终身学习是高校传媒工作者自身的需求

高校新闻工作者, 以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为业, 是传播思想和信息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不仅身处以变革、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 而且身处知识和信息更新越来越快的大学校园, 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在此情形下, 要胜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成为广学博识的“杂家”和专业精深的“专家”, 终身学习显得至关重要。

1. 知识快速更新需要终身学习。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 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 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 现在一个大学生在校学的知识中, 继承性的只占10%, 现代科学知识占90%。而一个人一生中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 90%要靠在工作中的不断学习获取。事实上, 高校新闻工作者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已过时、陈旧和老化, 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和工作的要求, 必须通过学习, 用新的知识取代过时的、老化的、陈旧的知识。

2. 丰厚自身学养需要终身学习。

高校新闻的受众主要是学校师生, 而学校师生本来就是一个知识层面较高的群体。面对这一群体, 新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厚自身的学养, 学养越丰厚, 新闻视野才能越开阔, 新闻发现力才能越敏锐, 新闻表现力才能越丰富, 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纵观高校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现状, 形势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少人认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够用了, 导致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的能力不断减弱, 采写的新闻报道要么反应迟钝, 滞后形势;要么缺乏宏观意识, 就事论事;要么良莠不分, 是非不辨;个别的甚至造成了不良后果。要改变这一现状,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学习, 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传媒知识,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3. 传媒工作的职业特点需要终身学习。

在高校创建学习型校园的时代, 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成为“学习型新闻工作者”才能与时代合拍, 才能胜任学校发展的“瞭望者”和“记录者”的使命。事实上, 高校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学习型校园的一员, 而且负有构建学习型校园的责任, 必须先学一步, 多学一点, 学好一些, 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知识含量。同时, 高校媒体具有鲜明的党性特征, 这对高校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 不断厚实自己的理论素养,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与此同时, 高校新闻工作者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师生对信息需求的新变化, 研究互联网、新媒介的特点, 在学习中创新舆论引导的手段方式, 使传播形式和手法日益丰富, 努力避免新闻传播中政策宣传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等, 实现传播内容的“有血有肉”, 使传播形式丰富多彩。

4. 提高媒体竞争力需要终身学习。

社会媒体之间的竞争可以说已呈白热化的态势, 高校与高校间、高校内部不同的传媒也同样存在竞争, 只不过没有表现得那么突出而已。任何媒体要做大做强, 做到令人称道, 靠的都是高素质的传媒人才。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媒体, 其竞争力必然强大。新闻媒体要提高报道水平和媒体的产品质量, 就必须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 终身学习不可或缺。

三、高校传媒工作者必须把终身学习落到实处

终身学习既然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又是高校传媒工作者自身的需求, 我们就应该从行动上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把学习贯穿到日常生活工作中。

1. 努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作家罗曼·罗兰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 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忱, 不能在走出校门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 难免被时代所淘汰。古人云:“学无止境”, “天道酬勤”。立身这一时代、立身高校, 我们就应该适应社会,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把学习作为生命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 要善于学习, 特别是善于探索总结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 熟悉多元的学习渠道, 掌握多样学习方法。

信息时代, 知识急速膨胀, 各种出版物形形色色, 层出不穷, 广播、电视、函授、网络、光盘等, 都是大家学习的媒介和渠道。尤其是互联网, 它使信息的传输和交流更便捷。在信息社会, 选择单一的、传统的学习渠道, 信息量少, 容易闭塞, 只有熟悉多元的学习渠道, 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的人才更易于开放和进步。

3. 拓展学习的方式方法。

可以建立“全程性”与“专业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学习制度;采取“学习性工作、工作性学习”的学习模式;也可以与新闻院校合作, 探索“项目”与“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学习途径等。

学有涯而知无涯。人生有限, 知识无限。古人有言“士三日不读书, 便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人活着就要不断学习。担负着新闻宣传重任的高校新闻工作者更要把学习视为终身大事, 作为职业追求, 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引领校园舆论, 完成党和人民赋予媒体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晓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做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29 (2) .

[2]黄健.学习型社会与新闻工作者的信息素质.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 2010 (2) .

篇4:终身学习的作者

[关键词] 终身教育 远程教育 编辑 作者 读者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16-05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building a national lifelong learning of the learning society, researching the scienc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academic papers have been tools chosen by many social members as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enhancement. Therefore, researching the science,wr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re have been focused on and discussed by the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Meanwhile, the editors, the authors and the readers around the core journals are building a biological system together with some special academic cultural atmosphere.In this system,though their characters are different,they should know well their characters and identify their positions clearly, then they will be able to make the journals progress effectively, and to promote their academic levels, and to serve for the society better.

[Key words] Horiz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Editors Authors Readers Relationships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1]。《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办好开放大学”,“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2]。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及京、沪、苏、粤、滇等地方开放大学的挂牌,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多方位、多层次的更趋开放的新阶段。学术期刊在新形势下,应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处理与发展期刊主体——编辑、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作为编辑工作者,我们无法回避,必须勇于面对,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为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拟以终身教育为视角,探讨编辑、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系。

1 终身教育视域中的编辑、作者、读者角色分析

学术期刊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特定行业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或行家里手将其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观点、主张或方法展示于他人的平台。学术期刊的主体——编辑、作者、读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终身教育理念正逐步为社会大众所理解、接受,开展终身学习,追求更高的素养、更有意义的生活,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正渐成风气。许多社会成员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活动,正通过多种渠道与同行、同业人员开展多种交流活动,自然也包括以学术期刊为媒介与他人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

1.1 终身教育视域中的编辑角色分析

在终身教育视域中,编辑是作者与学者的学术中间人、一定程度上的终身教育服务者,同时也是部分作者与读者的学术“导师”、某一或某些学术领域内的学习者,还是远程开放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学习者。

期刊作者与读者的中间人。编辑,其主要作用是充当学术期刊作者、读者的服务人员,通过接收、审核、录用、发表在学术领域内可能产生一定学术影响或发生重大作用的学术论文,帮助作者展示他们的学术观点或主张,为他们搭建更加广阔的学术展示平台,推动他们在学术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为更多的读者提供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各种前沿的学术观点与方法,助其了解、熟悉更多的学者。从终身教育的视域看,学术期刊编辑,就是学术期刊为论文的作者与读者建立起沟通与交流的中间人,为作者与读者提供彼此间的各种学术信息,根据他们各自所需进行交流互动,协作开展自主学习。

作者与读者开展终身教育的服务者。编辑在担负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虽然自己在接收他人稿件,分送稿件给有关评委审查,或自己直接参与稿件的审查、提出修改意见,进行校对,直至发表,然而,为了对广大作者、读者负责,必须要有与作者同样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作者与大量的读者在开展学术研究中,通过学术期刊及编辑开展终身学习。

nlc202309011652

部分作者与读者的学术“导师”。编辑在审核作者所投稿件时,如觉得该稿件具有潜在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将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和洞察力,给那些学术能力不太强、学术地位不太高的作者提出各种修改意见,指导他们完善稿件、治学态度或治学操守等。

学术领域内的学习者。对于那些学术能力强、学术地位高、学术影响大的作者,在审稿、校稿过程中,其学术视野得到拓宽,学术能力也获得很大的提高,从中了解到各种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并受到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在远程开放教育越来越为更多人所接受的、终身教育理念日益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理解和接受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学术期刊编辑的内涵更加丰富起来。

以远程方式开展终身教育的学习者。学术期刊自诞生伊始,就以函件的形式向论文读者们开展远程教育。读者是通过阅读学术期刊论文来实现自主性远程学习的。当今,人们正通过各种电子邮件、QQ、MSN、Facebook、博客、微博等通讯方式更加快捷地、甚至即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从终身教育的视角看,编辑与作者、读者一样,同为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终身学习者。

1.2 终身教育视域中的作者角色分析

学术期刊作者在终身教育视域中扮演着编辑与读者的良师益友、终身学习者、社会服务者的角色。

编辑与读者的良师益友。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期刊作者撰写、发表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透过其文章的字里行间,编辑和读者可以不同程度地从中获悉作者的学术发展状况、洞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治学态度与意识、学术道德水平及其社会服务意识等信息,简言之,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并获得一定的启迪。这对于编辑和读者开展终身学习活动会有一定的帮助。在现实社会,在编辑、读者与作者借助于电话、实物书信、电子邮件、MSN、QQ、Facebook、Wiki、博客等各种远程方式相互联系,编辑与作者也可以直接地接受作者的指导与帮助。从一定程度上讲,期刊的作者是编辑、读者开展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师益友。

终身学习者。从作者自身开展终身教育/学习活动的角度看,许多作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终身学习,因为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人们的身心逐步发展、完善之时,其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也逐步提高,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社会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接受高等教育、参与各种学术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与学术研究习惯逐步养成,学习研究能力也日益提高,他们撰写学术论文,通过相关专业、行业、领域的期刊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或主张,使之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与效益。他们的学术研究不仅来源于自己本专业、行业、领域,而且更多地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中汲取养分。他们在长期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严谨的治学意识、态度、习惯及能力对其终身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术活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创造者。学术期刊的作者在接受终身教育的过程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并通过他们自身的学术研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开展创新活动,实际上,他们又成了社会文明的创造者。

社会服务者。作者的学术成果通过期刊发表,其学术见解、主张或方案直接传播到编辑、读者之中,而编辑、读者都是在开展终身学习活动的重要分子,作者的学术论文的撰写、投稿、发表以及他们学术见解或主张在本质上就是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其中大部分作品在推动社会文化走向进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终身教育视域中的读者角色分析

读者通过期刊这样的远程方式开展终身学习,从作者与编辑那里获取有益于他们投稿、发表学术论文所需的经验和启示,是期刊论文的源泉与支持者。

期刊学术成果的源泉。不可否认,许多学术期刊论文的作者也是学术期刊的忠实读者。如前所述,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一篇篇有着不同影响的期刊论文。但是,除了这个群体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体是学术期刊论文的潜在群体,虽然他们尚未形成较成熟、较系统的学术理论,但却能关注学术动态,从中探寻所需的信息,包括有关专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方法。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期刊读者包括其中的作者,在通过当今社会为大多数所采用的方式,以远程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与研究,是学术期刊的潜在投稿者与作者。

作者与编辑的支持者。那些尚未有机会在期刊上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的读者,大多景仰那些有较大学术影响的期刊论文作者与期刊编辑,崇拜其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学术影响力,羡慕其有着较多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希望能有机会与之交流、沟通,甚至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指导。即使是已经发表了一定数量学术文章的期刊读者也希望能够有机会与期刊编辑交流,当然,编辑们也乐于与那些有很强的学术能力、有较大的学术影响的读者进行交流、沟通,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学术期刊的稿源。

终身学习者。与接受传统面授的学习方式相比,期刊作者以远程方式开展通过学术期刊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这种学习将延伸至其人生终点。

2 终身教育视角中的编辑、作者、读者的角色归因

“归因”(attribution),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3]。期刊的编辑、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形成与其所处的有别于其他普通群体的系统环境、组织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将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生态文化理论、需求层次等有关理论出发对终身教育视角中的编辑、作者、读者的角色进行归因。

2.1 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对期刊编辑、作者与读者角色的归因

在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迈进过程中,现代学术期刊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对期刊的编辑、作者与读者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结构正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了分散式、合作化、利益共赢的关系,人们的学习与工作的模式也出现了扁平化倾向。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多元方式与他人深入互动,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终身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自主学习者、协作学习者,通过团体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在学术界,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与者以“一种分散式的方式共享知识”,开展“跨学科教学和跨文化研究”[4]。这既可解释在学术期刊的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所建立的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合作与共赢的关系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又符合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nlc202309011652

2.2 生态文化理论对编辑、作者与读者角色的归因

编辑、作者、读者以科研为目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学术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他们通过期刊营造出以远程的方式进行互动的生态文化。

以编辑、作者、读者为主体构成的生态文化系统中,他们以自己的工作、研究、学习乃至生活为宗旨开展共存、共生、共荣的互动,形成具有学术性强于社会普通生活群体的文化环境。在三个主体约定俗成地、自主地、能动地去认识、整理、看待和要求有关学术问题,进而去完善学术理论体系,创新学术思想与方法,形成一个较为良性的互动循环体系,并营造成一种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个系统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凭借着良好的文化素质、社会道德素养、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及高尚的人格,该系统内的大部分成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其中,也包括对自身的感染,发挥着净化、感染社会风尚的作用。

这个系统的主体继承了传统学人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按照其遗传下来的治学“基因”的内在逻辑和法则去认识、整理、发展有关学术期刊,因此,他们从创新的角度赋予学术现象和问题以新的意义和价值,并对之重新定位。在此过程中,他们是以开放的姿态,多层次、多视角地适应、选择、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并超越以往,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保证整个系统得以持续、协调地发展,使得这个学术生态系统与其物质的、精神文化的环境之间进行必要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功能得以极大发挥。正是缘于此,学术期刊的编辑、作者与读者按照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积极合作的关系之预测、认识并解决系统中的有关问题,但是并非否定相互间的竞争在学术发展中的意义和功能,而是去赋予这个共存、共生、共荣的学术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和价值优先性。

2.3 需求层次理论对期刊编辑、作者与读者角色的归因

生存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是终身教育理论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其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归因终身教育视域中的编辑、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学术期刊的编辑、作者与读者绝大部分已经结束或正在逐步结束以前那种在校学生“建立在匮乏性动机基础上的”学习方式,业已开始了那种“建立在成长性动机基础上的”的知觉学习、理解、认识自身,开始了人格的稳定发展,已经处于或正在开始处于知识结构完善、专业技能成熟的阶段,逐步成为各自专业、行业或领域内的“人才”。他们更多地通过自身的潜能、天赋、创造冲动等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完善并发展自己。他们通过不懈地努力,他们将“不怕改变”“安于改变”“安于新事物”[5],并成为处于“发展过程中”“有创造力”“应变能力强”“自主自律”[6]“有益于公众和社会”[7]的人,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终身学习的目标。

上述三个理论分别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系统、个人及社会需求三个维度来阐释学术期刊编辑、作者与读者在终身教育理念广泛传播、终身学习方式被广为接受的社会中的关系及采取相应方式的内在动机。

3 终身教育视域中的编辑、作者、读者角色定位

鉴于上述的社会结构状况、社会文化生态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编辑、作者与读者们所产生的需求等情况,笔者以为,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编辑、作者与读者应采取如下态度与方式来定位自己。

3.1 平等开放

本处的平等开放,主要是指学术期刊的编辑、作者与读者所应持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和勇于以开放的心态和方式,接纳一切有利于提高期刊质量、促进学术发展、扩大社会效益的信息。因此,对于大家来讲,应当具有明确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3.1.1 编 辑

笔者认为,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与作者是编辑明确定位自己角色的首项。目前,在新闻出版界,不同学术影响力的期刊编辑的境遇也有较大的差别。通常,在国内外重大的学术活动或集会上,国内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及其他较有影响力的编辑,比起那些普通期刊的编辑,所受到的礼遇要高。其实,编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常常受到一些读者、作者的指责或吹捧,因为他们在文稿的录用上因考虑投稿的质量或者选题而放弃了一些自认为不错的文章的作者,或者在改稿过程中被认为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也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有录用稿件的权力。他们为了期刊的发展,不得不到处奔波,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或倾尽所能与机会,向与本期刊所关注的领域内的名家索取或预约稿件,而这些稿件并非件件达到期刊发表要求。基于这种状况,编辑应尊重每一位作者与读者,尽可能一视同仁地争取每一份期刊所关注的文稿和信息,通过各种学术活动或各种网络平台及其他通讯手段与作者、读者进行联系,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如利用wiki等,及时地展示自己的态度,同时,还应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卑不亢,处理各种人情文章。

3.1.2 作 者

作者是期刊学术文章的直接支持者与监督者。他们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经编辑之手向学术界表达他们的学术见解、主张或方法,因此,他们有必要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编辑与读者。换言之,他们同样需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编辑与读者,包容编辑出于工作职责所做的每一件可能引起其不快的事,耐心、细致地解答读者所提的各种问题,并与之展开交流与沟通,以开放的姿态汲取一切有利于自己学术发展的信息,完善自己的学术理论或方法。

3.1.3 读 者

读者也应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编辑与作者,除了在平时的期刊阅读中学习、借鉴已发表文章的有利信息外,对于编辑过程中出现的疏忽或遗漏以及作者在学术上所持有的不同的或者自认为是错误的观点或主张,与之展开探讨、辩论,不因为编辑与作者在期刊或学术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自卑,进而不能坚持己见,也不因为自己是领域专家而轻视他们。

3.2 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期刊发展过程中编辑、读者与作者所必须秉持的基本学术原则和追求。

nlc202309011652

3.2.1 编 辑

学术期刊质量与影响力的提升需要编辑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与研究中能够坚持严谨治学的原则与追求。对于他们,严谨治学意味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严谨的态度接收每一份稿件,在审稿、校稿、发表等环节一丝不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作者和读者,重视他们对期刊所提出的每一项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们的提出的可能是不合理责难或批评,而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2.2 作 者

大多数作者在开展科研时都能严谨,但是未成熟的学者,特别是在读的研究生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在研究意识、学术习惯、学术视野、研究方法、洞察问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待于成熟,因而需要导师严格而细致地引导他们进行撰写学术论文的训练。其中,文稿的修改对其无疑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因为好文章须经反复推敲、不断论证、字斟句酌。文章是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学术态度的镜子,一旦发表,就无法更改,如有瑕疵,定会有损作者的脸面,也有损期刊及责任编辑的声誉。

3.2.3 读 者

如上所述,读者也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除了部分人有机会与编辑、知名作者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学习外,大多数读者从已发表的期刊文章中或通过期刊、现代通讯设备或网络进行交流与沟通,来弥补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不足。然而,在现实社会,由于尚未在自己学术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还面临着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撰写学术文章的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修改文稿,反复论证、完善,直至得到编辑及期刊文章评审专家的认可。

3.3 合作共赢,服务社会

由于日益更新的网络技术给编辑、作者、读者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带来便利,进而为他们在定位的过程中通过远程的方式开展合作拓展更大的空间,通过期刊质量的提升与自身的学术进步来促进社会发展。对此,笔者建议,通过期刊稿源基地建设来达到三者间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目的。

3.3.1 建立稿源核心基地

根据期刊的重心所在建立一支核心的、高质量的投稿人队伍。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是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教授、副教授等学术人才。对于这些人,可实行预约稿件的办法。这些稿件大多数质量很高,刊发后势必会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当然,也必须提供丰厚的报酬及相应的荣誉。

3.3.2 建立外围稿源基地

这是以稿源核心基地为中心建立第二核心圈的外围稿源基地。鉴于第一核心圈内的学者,大多数是国内、外院校的硕导、博导,他们有着众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及已毕业弟子。尽可能为这些年轻一代提供更多探讨学术的机会,由于这些人学术能力尚未成熟、完善,这需要期刊的编辑与他们的导师一起共同建立与他们展开交流的机制。对于这些人的稿件,编辑要及时与他们交流、反馈,提出建设性的改稿意见。当然,不能因为他们的学术影响不如其师而怠慢他们。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因为他们是潜力股,需要投资,学术能力投资、情感投资,当然也不能忽视一定的经济投资,即应付给其相应的报酬。

3.3.3 建立第二核心圈的外围基地

这是以编辑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为核心的第三核心圈。通过个人的人脉关系,建立更大的稿源基地。从这个圈层收到的稿件虽然整体质量不一定令人满意,但也不乏有潜在价值者。这需要编辑要有足够的耐心审阅稿件,然后提出可以接受的建设性意见,经过数改其稿,终归会达到期刊发表的要求。当然,也需要有信心,即通过与作者沟通、交流,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和长处,尽量帮助他们发挥所长。在这方面,编辑及专家可能要担负导师的责任。

3.3.4 建立第三核心圈的外围基地

相对应期刊来讲,这是第四圈层的最外围的投稿群体。通过宣传、包装,吸引那些对本期刊未曾关注或关注不够的读者,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总之,在编辑、作者、读者三个群体清晰地了解他们所构建的共生、共存、共荣的生态文化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定位,才能提升期刊的办学质量,在终身教育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较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过程中作出贡献。

注 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OL].[2012-11-08].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 27

[4][美]杰里米·李夫金著;张体伟,孙豫宁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1-32,59,258-272

[5][6][7][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11, 19, 22, 223, 225-226,61

(收稿日期:2013-05-03)

篇5:终身学习的方法

——于丹《论语》感悟……学习记录

●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

——苏格拉底的故事。

——言过三筛:是否准确、是否善意、是否重要。

● 孔子何师:

____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焉不学,哪里学不了)

——法无定法,师未必有常师。

——道在屎溺。

——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冉有(进)、子路(退)问道。

——真正的学习,使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

——学以致用。

——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到实处。

● 学会变通。

——可与其学,未可与之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适道,合适的方法;立,树立;建立;权,权变)

——坚持容易变通难。

● 学知识、学智慧、学品德。“六好六弊”

——好仁而不好学者其弊也愚。

——好智而不好学者其弊也荡。(荡,漂浮不定。)

——好信而不好学者其弊也贼。(贼,被人陷害。)

——好直而不好学者其弊也绞。(绞,心痛如绞。)

——好勇而不好学者其弊也乱。(乱,被人利用去作乱。)

——好刚而不好学者其弊也狂。(狂,极端狂妄,刚愎自用。)

●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篇6:如何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延长,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住过去四十年间,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约延长二十岁。目前男的平均寿命已达七十二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已达七十八岁,而且个人的平均寿命还会继续不断的延长。结果我国老年人的人口已经超过百分之七,成为一个高龄化的社会。昔日传统社会为求长寿仙丹,以延长谆命的期望,现在已逐渐成为不必仙丹也可见到的事实。相对地,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却大为缩短。不但以一本书治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个人用十几年接受教育所得的知识,竟然也含在短短的期间就已过时。姑不论一般知识的价值,就连高级的专业知识,约在五年内也会失去价值。高级科学技术、医学知识、心理知识……等,约在五年之间就已更新。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充足专业知识的人,如果停滞不再学习,在五年之间,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换句话说,他的基础知识仍然可用,其它约有一半的人类新知则已完全落伍。在这种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如果个人不再学习,一定落伍。如果停止学习的时间太久,则活得愈老,可用的知识愈陈旧,愈与社会脱节,愈没有活力。如果不断学习,则脑力激荡愈频繁,理念愈新,个人的生命力愈强,社会的活力也愈丰沛。过去很多学者用过很多名词描迷人类社会。这些名词包括开发中社会、开发社会、富裕社会、民主社会、开放社会、福利社会等。这些名词都有它们形成的时代背景。从一九六0年代以来,另一盛行于世界各地的名词,则为学习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学习社会就是生理寿命大为延长、知识寿命大为缩短的社会所形成的。人生已经不能截然分为接受教育及从事工作两个阶段:个人自少至老都要不断的学习。我国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显得特别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其它还有很多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管道。在学习社会中,考试、资格与文凭,虽然仍有价值,但是它们的价值渐失其绝对性,仅有相对的意义。在学习社会中,一辈子的学习是一个累积经验的创意过程,而不是一个外烁的、充满压力的受教过程。在学习社会中,个人应该活得更积极、更客观、更前瞻、更健康。

在学习社会中,有三件事情变得特别重要。第一件是建立终身教育(life long education)的体系。如果大家都要终身学习,而社会仍然用传统的学校施教,当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一九六五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终身教育。目前除了学校教育配合终生教育理念予以改革外,各类开放学习管道、各类新型态教育机构、及各类非正式教育管道,都与改革后的学校教育,建立一个完整有机的终生教育体系。

第二件事情则是第二次教育机会(education for second chance)的理念大为盛行,措施也日趋普遍。个人因为下列十一项原因,都需要获得第二次教育机会: 1.寿命的延长;2.新知的获得;3.职业的转换;

4、以前学习失败后的再学习;

5、工作后教育的延续;

6、停止工作后再工作的需要;

7、专业成长;

8、社会地位的提升;

9、职业、工作成长过程中的升迁;

10、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

11、休闲及维护个人尊严的需要。

基于以上的需要,除了少数没有学习意愿者外,大部分的社会成员都在要求第二次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大部分进步的国家都为提供第二次教育机会,发展新途径,提供新管道。cmsez_page 学习社会的第三件重要事情,是建立回流教育(recunent education)体系。众多离开学校,工作有成,再想回到学校就读的社会成员,常常求助无门。要求他们通过年轻朋友所需通过的人学考试,更是他们的心头重担。考试的目的应是肯定个人的成就,发展个人的潜能,而不是考出个人的缺陷,挫伤个人的学习动机。回流教育的目的就在使人学管道多元化,使个人或家庭早日脱离升学主义的梦魇,让个人能在学习--工作--学习之间,走出快乐的康庄大道;而不要在狭窄的升学管道中,制造无谓、孤寂、繁杂的个人、家庭及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要为未来的社会与教育有一幅新的图像:它是一个人人在处处一辈子终身学习的学习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结合正规学校、非正规教育机构、及非正式教育环境的终身教育体系明显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第五次的学习机会。回流教育体系的建立,使个人在一段时间工作后,有便捷的管道再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升学主义的不当枷锁及长年累月为升学准备的测验煎熬将离我们而去!重要的是:徒有合理、进步的教育体系,不足以自行。

社会成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建立学习社会,并发挥其功能。以下对于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出八项具体的建议:

第一,个人建立主动学习的意愿、态度及能力,是建正学习社会的王要条件。

我国教育长期以外在的压力,要求学生学习升学所需要的测验内容,相对忽略主动学习的动机吸能力。结果,社会最畅销的书是补习参考书,学生及成年人有意再接受教育者,接触最多的不是他们喜爱的书或信息,而是为考试补习用的参考书或考古题解答。这对开放社会的发展,应目二种警讯。我们的社会亟待在校内及校外,培养主动学习的动机、态度及能力。

第二,个人应该熟悉多元的学习管道。

目前知识膨胀的社会,快速出版的国家以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出版传统社会一世纪的出版物。而且各种出版物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除了迅速出版的书刊以外,录像带、播音、电视、函授、参观、活动参与、计算机网络、光盘数据库…等,都是大家学习的媒介与管道。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完成以后,校内、各校区、各区域、及世界各地紧密连接而成的信息网络,将使信息的传输、流通、与交换,成为垂手而及的简易事情。在这极社会中,选择单一管道学习的人,容易闭塞与孤寂;熟悉多元学习管道的人,则易开放与快乐。

第三,想要终身学习的人,就要掌握各种学习的机会。当第二次教育的需要形成,而机会也存在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一定要赶快踏出第一步。一次有名的演讲公告时,赶快空出时间准备听讲:需要学计算机的时候,千万不要嫌自己太老而不学;一次动人的音乐演奏,千万不要去省少数的人场费;一次多年完成的进修机会,千万不要丧失自己的斗志。掌握每一吹学习的机会,个人心灵的富有,将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第四,从事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在国人的观念中,学习与获得学历或文凭几乎被划了等号:获得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也就被认为较次要的事情。在学习社会中,学历与文凭已逐渐失去其绝对的价值,社会成员也会重新评量学历与文凭的真正功能。乐于从事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第五,乐于具情并能充分运用必要的器材。

在传统社会中,一想到学习,就想到念书。一想到念书,就想到买书或借书,以致全家都是书,皓首穷经,而成为 学者。家里的书如果不够,也要到图书馆查阅好久,才找到资料。现代社会的景象是:在很多大学中,教授与学生可以便捷地从宿舍或研究室查阅全部书目,可以利用电子邮件交换讯息,可以和世界相同领域熟悉或不熟悉的学者笔谈。个人进人自动化的图书馆,等于造人一个世界性的信息站;造人设备良好的视听中心,也可以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径自学习或交互讨论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仍然是终身学习重要的一环,但是「书」仅是信息的一种,其它还有很多信息任君选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种环境中,具备部分器材如计算机并有充分运用的能力是必备的。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书香社会已有新的意义。书香不仅可以透过传统古籍传扬芬芳,更可以经由现代科技提升人的生活境界与精神文明。

第六,个人不仅要有迅速获得信息的习惯,更要有汇整与批判信息的习惯。

现代社会的最大特质是信息多,传输快,个人获得各种信息至为便捷。问题是各种信息全都成为思考与判断的素材,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现代信息与知识的「相对」价值,达到空前的地步。汇整与批判各类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我国古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现代社会的现象是:尽信信息不如没有信息。汇整与判断后,赋予信息的意义,发现与发明新事物,并形成部分睿智,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掌控信息,而不应该被信息所迷惑,更不应该被信息所奴役!

第七,终身学习的内涵是整体的,而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可以终身学习最明显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整体。用最简易的话说,终生学习的内涵可以包罗万象。终身学习、终身运动、终身反省应该是人生三宝。将终身学习的习惯,用诸终身运动,可以延年益寿。将终生学习的习惯,用诸终身反省,可以减少个人烦恼,也可以减少社会乱象,促进祥和。大家都应该运用这人生三宝,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富人类生命的活力。

第八,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让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循环作用,相互回馈。终身学习的习惯,首先源自一种理念,以后在每一个阶段学习有成,更会加强这种理念,促成更多的学习成就。当它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行为型态时,就是个人快乐的时候,也是社会进步的契机。

上一篇:五金建材市场的营销思路下一篇:铁路护路20年工作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