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

2024-08-09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精选6篇)

篇1: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现象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高校武术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是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并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为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武术教学:教学内容

1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身需求与日俱增的态势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科学健身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为形成科学健身的观念、能终生从事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随之而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其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为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高校开设武术课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统教学的重教于学,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其无论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看都没有明显的突破,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以什么样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高校武术的教学,使其在新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先对所讲授的套路进行讲解,然后分解示范、分节训练,待动作基本掌握后再配合音乐进行整套动作的练习。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什么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要求一切的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其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出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理论课的武术之功效或实践课上基本步法的教授),并给与学生对该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

3)小组的合作式学习。继第二个步骤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性讲解后,由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4)个人的自主练习。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地消化、吸收、巩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5)变换练习条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3.2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武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与“练”,忽视了以锻炼为目的的“教”与“学”,忽视了对练习方法的掌握及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其特点是单纯追求技术动作的掌握,追求群体效果,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个体的提高与发展。许多高校开设武术课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3~4套的动作套路,讲几次理论课,再考一下已学过的1~2套动作,就结束了课程。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开设武术课时有限,一般只进行武术技术教学,而未向学生传授武术的理论知识,致使武术教学过程变成纯动作教学过程,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分类、作用、特点、素质要求、音乐选配和欣赏、比赛方法和规则等基本知识却不甚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知识结构的网络化”,知识的结构不一定是直线形的,而是可从网络的任意一点开始。武术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练习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利用多种辅助工具对其加以建构,尽可能多的、广的搜集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对武术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生首次课上介绍“武术”这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健”、“美”、“操”这三个字眼加以理解,进行建构。对于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单纯的教学生几套操,应更多的教给学生创编动作的方法,在学校体育结束后,可以自觉地、有能力地进行锻炼或指导他人锻炼,为学生进行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3.3教学评价

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处于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知识为核心,更确切地说,是考察学习者能够记忆教师所教知识的数量的多少。而武术课的评价方式更是单一,主要以学期考核为主,内容便是教师所教授的几套操中的~两套而已。对学生单纯得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动作的量及准确度则成了评价的标准。学生做得和老师一模一样获高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单纯的模仿,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能力的评价了。

高校的武术教学,其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运动人才,而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课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

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习惯养成的评价。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多的强调了定量地、绝对地、终结性地评价,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应多定性地、相对地、过程性地评价学生。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应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其学习活动的直接体验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积极、客观、有效的评价。

4结论

1)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武术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能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其教学方式应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而应用“五环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3)武术课的教学应该是理论课与技术课齐头并进,理论课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广泛搜集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技术课的教学应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服务,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4)新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博弈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杰夫里·舒尔曼,他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川。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现实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目的。

我们倡导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因为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兵学、医学、艺术等多种知识门类,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运动器械种类多,运动套路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动作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多,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正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情境设计、尝试协作、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理想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价值。

1.2高等学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分析

1.2.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武术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体现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却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在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可能达到武术教学所要求的各种教育目标。同时,这种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也会使部分教师养成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的不良习惯。

1.2.2注重技术学习,忽略良好习惯的养成高校武术教学往往以技术学习为主,常常是一套拳、一套器械、加上理论成绩就可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极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考核项目的成绩,而忽略应该根据自身发育特点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个项目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总体状况如何,以至造成被动、消极参与武术的学习与训练,不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2.3注重统一标准,忽略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施教,使所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老师的安排,而不能针对自身条件和兴趣特长制定锻炼计划和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规律,创造教学环境,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学范型或过程。通过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并结合武术学科的特殊性,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形成了如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2.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依据武术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体验的特点,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研究讨论—练习反馈—体验成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技术动作后,学生在动眼、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运动表象,为进行意义构建和自主探索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过的基本动作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在协作中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自信,更能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2.2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武术学科的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探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通过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去获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促进发展。在武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学训练有关的问题,并形成假设。学生根据假设和猜想而进行具体练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同时,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使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得到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2.3情境陶冶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是指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通过创设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类似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以高涨的情绪投人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组织会话—明确结论—扩展推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然情境,帮助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促使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从各种情境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拓宽分析、解决问题的渠道,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整合、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明确、具体、深化。武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而应达到对该知识和技能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3.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重构武术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武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摒弃。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构建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吸纳众家之长,更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契合,考虑到本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和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组合、优化和超越,使武术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3.2把握武术教学的特点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它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所有体育项目都具备的强身健体的特点,还具有注重内外兼修、道德教化的功能。古谚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学会几个套路、几种拳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武术的内涵,如武术伦理、武术哲理、武术文艺、武术医学等,使武术情结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因此,在重构武术教学模式时,更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设计、协作教学、尝试完成、会话交流等形式,不断总结出科学实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3.3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保障

置身于信息社会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扩展,学习的方式已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武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教学的常用技能,学会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为教学实践服务,并通过创设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与优化提供广阔空间。

篇3: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以往的高校教学大多数偏重于知识和技术运用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单一,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师生双向的交流互动,教师主体明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课堂没有了生机,学生学习变得无趣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果。随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高校教学也发生了变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策略。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我在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是学习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协商的结果[1]。建构主义理论表现为以下特征:1)知识不是直接来源于学习主体,也不是直接来自学习客体,它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的结果。2)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能由其他人来代替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3)学习者因不同的知识背景构成层次各异的学习对象,在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因为新知识的介入而要进行相应的调整。4)学习不是把新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那么简单,必须正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应该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新知识应该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要发生改变,不应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 建构主义渗透到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分析

建构主义尊重每位学习者,尊重他们在学习能力和知识经验背景上的差异性,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正是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这些优势,高校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将其引入,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例如体育教学,其实践性、操作性学科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使用器材、健身处方、运动技术、体育的场地等因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在学习中能自我指导,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努力实现体育教学由形式到实质的华丽转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有效互动对话,观察教师示范性的运动技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把教师的活动技术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逐渐能够脱离教师进行独立锻炼,把自身内隐的发展潜能转变为现实显性的发展技能,继而自己创造出新的自我锻炼的发展区。可以说,体育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建构体育经验,形成体育技能的过程。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渗透建构主义理论是可行的和有益的。

3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3.1“支架式”教学法的大力渗透

“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根据这个理论,支架建立的依据应该是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支架,才具有支撑学生不断攀登学习高峰的能力,才能把学生的智力水平向更高的水平提升。

那么教师如何构建高校教学的支架呢?这就需要教师列出技能的关键点,重点突破,联动学生已有的技能经验,在新旧知识的滚动运用中构建起一棵“支架树”,并不断地让它枝繁叶茂,让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随着这棵“支架树”的生长,学生的技能也会不断提升。例如在排球课上要进行“设计一个排球战术实例”的学习主题,那么设计战术以及在实战中如何运用战术则全部由学生去安排。教师的任务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紧扣学习主题,各组自主独立设计一个排球战术实例。设计的形式是现场演示,还是通过电脑软件制作并展示,均由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各小组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式的探究性学习,自己到网络上或图书馆查找相关专业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及时在学习策略上进行帮助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现场交流展示,彼此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相互沟通情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技能比较清晰、全面、正确的理解,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从而达成对排球战术实例的共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出更实用、更有效的战术实例。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学习的情境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如产生新问题、思考新路径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战术展开讨论和演示,验证不同的排球战术训练价值。学生对排球战术运用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与拓展,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支架式”教学法向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大力渗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法的束缚,使学生的排球战术意识和实战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2“自上而下”教学法的有效导入

传统的高校教学大多数采取“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前先要把一个高级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低级的、简单的、基本的知识技能,然后让学生从这些技能出发逐渐掌握完整的高级技能[2]。这是加涅学习层级说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学说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但是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是教师完全掌控教学过程,其无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经验的学习能力,是无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和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教学。

与此相反,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是从复杂到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教师提供给学生整体性任务,而不是肢解后的任务碎片。面对整体性任务,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尝试分解,在自己已有的技能经验和各任务之间建立联系点,采取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整个教学经历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把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引入体育教学中,必将激活高校教学改革生命力。

例如篮球教学,可以一改传统教学“喂养式”的肢解动作、细化动作环节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先轻松地与学生一起开展一些喜爱的体育活动,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呈现足球比赛的整体任务,激发学生基于已有的足球运动经验,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认识、理解和分析足球比赛所需要的各种动作技术。在现场比赛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传球、停球、运球、投球等完成篮球比赛整体任务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子任务,激发学生对各技术子任务完成路径与合理运用的探究欲望,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之后,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个人技术的探究学习。这种“自上而下”的新教法,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比赛中形成技能,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步建构起深刻的、完整的动作概念,留下该动作的大脑印记,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把过多时间浪费在技术子任务上的做法,彰显了完整教学的独特魅力。更重要是,这种教学法把合理的教学时间运用到实际的比赛和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尝试在比赛中解决问题,使教学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优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

3.3“随机进入”教学法的积极引入

“随机进入”教学法是由斯皮罗等人首先提出的,其认为人们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就会获得相异的建构结果。由于人们已有知识背景的差异,在建构知识意义时,必然会有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如果对事物进行简单化的理解,就会疏漏事物的某些因素,而恰恰是这些疏漏的因素,基于相异的情境时,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却是不容忽视的[3]。这种教学能够改变对概念理解角度的单一性,有助于形成多角度思维,促使学生与现实的具体情境相联系,构成新的背景性经验,有助于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建构解决问题。面对同一学习内容,学习者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和途径多次进入,每次进入都能获得不同的、多角度的认识与理解。这种多次进入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机械重复操练,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视角;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群体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促进学习迁移,提升自己的学习建构能力,对同一学习内容的认识也能能够获得质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法认为学习有初级与高级之分,而建构主义教学大多数是基于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基础之上的。对于教学来说,高等学校恰恰是其高级学习阶段,这为“随机进入”教学法理论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教学方法一旦进入高校课堂,必将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构筑外部条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在时间、地点和活动方式上不断加以变换,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境之下灵活运用技术的能力。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地调整战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改进,让技术臻于成熟,实现知识增值。同时学生每次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战术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新的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针对性地自我训练,较之于那些乏味、机械的技术训练,知识增值所呈现给学生的对抗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技能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战术水平,最终达成身心兼修的目标。教育源于并应该服务于现实生活,高校教学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兴趣盎然,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认知冲突,创设活动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运用新知,自己总结建构新知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熟练掌握1~2种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融入自己的人生,陪伴终生[4]。

4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其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一线教师也有了新的视角来面对课堂,反思高校教学,“支架式”教学法、“自上而下”教学法以及“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教学策略的开发和运用,让高校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必将迎来高校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黎婉勤,曾熙.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9-12.

[2]李彩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78-79.

[3]禹实.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5):104-108.

篇4: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

教室一般都有图书角,我尝试着在教室也建立个物理实验角落。远距离输电这章的教学时间段内,在物理实验角落为学生提供了这章节中所有演示实验的器材,和课本迷你实验室所需的器材,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变压器,还有线圈手机充电器等(器材大部分从实验室借,少部分是学生收集)。安排实验角的目的:(1)可以将教材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2)课本上的迷你实验室中的实验学生也可以做。(3)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器材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探索,最好的情况是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一些设想。

实践后我发现实验角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它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自主地进行探索实验,能做些创新实验。比较方便地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但老师在组织和管理要花更多时间有精力,特别是安全这一重要的环节的。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做得很少,需要不断的激励。

安排了实验角后,我在这实验角的墙上挂个笔字本,笔字本主要作为实验的简要记录。笔字本还可以作为交流的平台,笔字本中先提些问题,每个问题的下面都有很大空间可让多个学生写出他们的答案。还有另外的地方让可学生写出他们想到的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在笔字本中作答,大胆地写出他们的一些猜想并同学们交流。借助物理实验角和笔字本创设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

二、 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习者: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进行同化或顺化。“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引导学生将变压器与以前学习内容对比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结合手机充电器与身边的一些变压器说说它们扮演什么角色,鼓励学生大胆的对比,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2.引导学生应用排除法,和其它电路元件类比,学生可能先列出学过的电路元件,如电源,电阻,用电器,电表,自感线圈等等。

经过学生之间讨论,以及老师和全体学生之间讨论后,我们作了这样的总结:变压器从上一个回路中吸收电能,对下一个回路提供电能,对上一个回路变压器是负载,对下一个回路变压器是电源。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对下一节课远距离输电的电路图作了简化:将整个电路分成三个回路,第一个回路电厂是电源,负载只有升压变压器。第二回路升压变压器是电源,负载是输电电线和降压变压器。第三个回路降压变压器,用户是负载。我们可以得到第二回路电压关系有U2=U3+UR,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去主动地建构意义。

用变压器与电表组合可测量电网上的大电流或大电压,如右图:我们可以将变压器与电流表组合看作一个新的电流表,测量时类似于串在电路上。如果换成是变压器与电压表组合,则相当于一个新的电压表应并联(也就是接在零线与火线间,与用户并联)。

变压器的副线圈如果是断路,没有电流时,它对上一级回路也就相当于一个自感系数很大的自感线圈。

变压器如果与负载组合就相当于一个新的负载,与电表组合就相当于一个新的电表,变压器让与它组合的元件所起的作用放大或缩小,电路的连接方式与旧知识相似。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而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变压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很多乐趣。

三、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勇敢地去探索,积极自主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会遇到更的因难和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同学的合作去克服因难。积极地与学生交流,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组织学生的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做一些引导,帮助学生既会展开的思考问题,也会收拢总结。

这一章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1.总结学习内容,对比新旧知识,将知识系统化。2.总结学习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比如简化,类比,多角度看问题,思维迁移等。3.总结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表现,积极参与的程度,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效果等。4.帮其他同作个总结,也就是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我也帮学生做了些总结。

以上是我进行探索的总结,有些会不成熟,有些其他老师可能也做了,整理出来可以抛砖引玉。

篇5: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杰夫里·舒尔曼,他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川。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现实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目的。

我们倡导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因为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兵学、医学、艺术等多种知识门类,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运动器械种类多,运动套路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动作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多,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正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情境设计、尝试协作、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理想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价值。

1.2高等学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分析

1.2.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武术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体现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却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在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可能达到武术教学所要求的各种教育目标。同时,这种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也会使部分教师养成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的不良习惯。

1.2.2注重技术学习,忽略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校武术教学往往以技术学习为主,常常是一套拳、一套器械、加上理论成绩就可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极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考核项目的成绩,而忽略应该根据自身发育特点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个项目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总体状况如何,以至造成被动、消极参与武术的学习与训练,不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2.3注重统一标准,忽略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篇6: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

简介:一,建构主义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n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的问题上,提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

以社会和文化的...一,建构主义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n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的问题上,提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彻底屏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新调整了教材,教师,学生和媒体间的相互关系.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助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否则,无异于传统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为制定新课程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中,学生被认为是”空罐子“,教师可以往里面灌输信息,学习基于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被认为是思考者,创造者,建构者,能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验证,并进行思考和探究.基于这一教学设计思想的人教版NSEFC教材在编排上已经为一线教师开辟了一条可行的教改之路.例如:模块1 Unit 1 Friendship 的Warming up 就以Make a survey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回答What do you do to be a good friend 和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 这两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一教学设计原则,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至关重要.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要积极地学习.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情.杜威说过”教育基于劳动.“这就意味着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做中学“,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 需

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就是说高中英语是一门工具课,它将在学生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学习时间中发挥作用,它本身是用来”做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了Unit 2中的阅读文章Standard English and Dialects 后,可以提问Do you think Chinese English will become one of the world Englishes Give the reasons.这个问题既是文章的后续,又为学生创设了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情景.2.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化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权威,用说教的方法来传递指令性的信息;而建构主义教学论却认为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选择者,使用者,评判者.因此,多数课堂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多数时间里,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学生不是整齐划一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同样的事情,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有以下八个部分: 在热身(Warming up)环节中,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以探索者的姿态投入该单元的学习,去获取新的信息,掌握新的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兴趣的激发者和新旧知识的连接者.在读前(Pre-reading)环节中,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展开简短的讨论,以便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在这一

环节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讨论的组织者.在阅读(Reading)环节中,呈现了该单元的大部分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阅读课文应被视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词汇和语法应在语境中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语言现象的呈现者和语言障碍的清扫者.在理解(Comprehending)环节中,学生要做一些习题来检验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有表层理解,也有深层理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题意的分析者和理解的导向者.在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环节中,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通过词句的提示自己找出书中的重点语言知识及有关规则;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启发者和发现语言规则的帮助者.在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环节中,学生要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综合练习,通过与该单元有关的语言材料,创设运用语言的情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情景的创设者和学生视野的拓宽者.在小结(Summing up)环节中,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从该单元中学到的内容(Content),生词和习惯用语(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语法结构(Structures);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复习巩固的协助者和取得成绩的欣

赏者.在学习建议(Learning Tip)环节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运用学习策略的促进者.3.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方案".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教学是分离的,只有通过测验和考试来评价.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学生本人和学习群体对学习的评价.评价的重点也往往放在终结性评价上,而忽略形成性评价和实质评价.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意义建构是由一个学习群体共同协作完成而非一两个学生完成.学生的学习评价与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观察学习状态中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作品,观点,行为表现和测试成绩来评价,过程和结果,形成和终结并重,也就是说要实行评价方式多元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纸,笔方式的考试,还要采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促进作用的评

价方式;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例如:在模块1 Unit 1 Friendship 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学生个人的评价:即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以及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作出自我评价.结合本单元的Summing up和Workbook中的Checking yourself进行自我评价.看自己是否加深了对友情和朋友的理解,对如何交友,如何解决朋友间出现的问题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在语言习得

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策略方面有哪些改进.小组集体的评价:小组其他成员对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及在协作学习中的贡献作出评价.通过一系列的pair work 和group work,小组成员彼此成为学习伙伴,对彼此的了解也进一步

上一篇:靖边县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急诊科演练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