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2024-08-12

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精选19篇)

篇1: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xxxxxBxxxxx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有中国结、剪纸、陶瓷、对联、灯谜,还有各地不同民俗。说也说不了,讲也讲不完。可我最喜欢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装饰品。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经过几千年发展,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这种精致华美的艺术品。让我给你说说它的特点吧:每一个中国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织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互相结合在一起,或其他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姿、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装饰品。如“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福星高照”“福寿双全”“年年有余”等组配,都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诚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

我以后要多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增长知识!

篇2: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多了,有文学、艺术、舞蹈、美术、体育等等……今天,我来讲讲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快歌,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手上拿着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还有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许多许多。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爱我们的祖国。

篇3:小学生生活“语文化”举隅

1. 日常生活“语文化”

即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 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教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两句话说说图意,用了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两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些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地,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我所带的班级,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教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3. 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可以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溪流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流,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篇4:小学生活中的作文

【关键词】生活化;激趣;源头活水

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学生作文中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我作为班主任,有了亲身的参与、有了真正的感悟学生能将自己劳动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以及学会的技能、对劳动的认识、父母艰辛劳动的不容易一一描述出来。这样,不光在思想上教育了学生,使他们对劳动的意义有了认识;而且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的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表。

课后随文阅读,积累素材,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往往有很高的热情,还沉浸在作者流露的情感之中。这时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一些同题材、同体裁的读物,以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如在朗读、感悟《白杨》这一课后,我向学生推荐《白杨礼赞》、《荔枝蜜》等一系列借物喻人的文章,引导感悟,使学生产生对类似文章的更多感受。

二、排难激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4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

三、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写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广播电视要听,名胜古迹要赏,平常的小事情,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四、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好几节课与学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五、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在学习《小狮子爱尔莎》之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后续,想。像小狮子爱尔莎被放回大森林之后的生活。我发现只要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他们就会勇敢地展翅飞翔。有的学生想象爱尔莎成为了“森林之王”,为小动物们造福;有的想象爱尔莎又回到“我”身边,感人至深;还有的想象爱尔莎生下了几只小狮子,在大森林中快乐地生活。给孩子写作的空间,拓宽语文环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

六、多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教师适时进行面批

郭沫若曾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可见自我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必经阶段。但自改也有局限性,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加上有点敝帚自珍的心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面批则能弥补这一不足。我们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面批,这样一来,既尊重了他们的意志、个性,又使他们心里清楚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写,还培养了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除了多让学生自改文章外,即面对面地批阅,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特别学生的一些常见的不足之处应予以纠正,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引,为其今后作文水平的提高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七、采用课堂动态教学

在静态的课堂空间借助电教媒介,利用图象、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如教写一处景物,学生年纪小,没去过什么地方浏览,有些记忆也淡忘了。我利用摄像机,把学生带到莲花山旅游区,让他们从看到说再写,顺理成章,有了这接触,这写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费力了。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出示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然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片的意思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在幻灯片上打出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快速识记。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2)四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作竞选演说;运动赛等活动语文化。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篇5:小学三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傍晚一吃过晚饭,爷爷就骑着电动车带我去村边的小店里买香烛,香烛买来了之后我们这就迫不及待地开工了!奶奶搬来了一只板凳,放上香炉,插上了三支烛,然后在旁边放上一大块泡沫板,用于插“地上香”。听爷爷说,地上香,原先是插在自家门前的场地上的,所以叫地上香。现在条件好了,场地全是水泥浇的,已无地可插了,就插在泡沫板上了,这也是与时俱进呀。奶奶这边刚弄好,爷爷就开始把买来的香放到烛火上慢慢点燃,再是把火苗都吹灭,这个时候香就开始飘出轻轻的白烟,随着夏天的风轻散开来,整个村子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香烛的独特香味。

我从爷爷的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撮香,便一支一支地把它们插在了泡沫板上。我看爷爷插的香一支一支排队似的整整齐齐的,便对着爷爷大喊一声说:“爷爷,您的插香技术真棒!”爷爷微微一笑说:“还可以吧,不能得意洋洋,要谦虚谨慎啊!”“哈哈哈……”我和爷爷都笑了。

望着星星点点的烛灯,我希望我的家人能得到地藏王菩萨的保佑!同时也保佑我家五谷丰登。

篇6:小学三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早有耳闻,剪纸的发源地是陕西,那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剪纸的方法有11种之多呢!我家隔壁有一位老奶奶,她剪纸艺术很高,她会剪腾空而起的孙悟空,洁白如雪的鸽子,别人都说她是“神剪”。

看着五彩缤纷的剪纸,我也情不自禁地拿起剪刀剪起彩纸来,看起来容易,可学起来难,于是我专门向隔壁的老奶奶请教,在不久的时间里,我也学会了剪一些小动物和小窗花,在业余时间里,我也时常“秀一把”,我时而剪出快活的小兔子,时而剪出顽皮的小猴子,这些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篇7:小学三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元宵节有舞狮的习俗。狮子头由一个人舞,狮子尾也由一个人舞。舞狮尾的人,弯下腰,搂住舞狮子头人的腰才行。(你想象的吧?搂住腰还能活动自由吗?心彻妈妈)要不两个头同时起来,不就成骆驼了吗?(瞧把你聪明的!心彻妈妈)有一些技术比较高的人还可以表演一些难的节目,比方说“上山”,除了技术较高之外还得动作一致。

元宵节不吃元宵怎么行?元宵有很多种口味,有芝麻的,有豆沙的,还有黄桂的……(这是啥口味?没吃过……)每当在没开饭之前奶奶把元宵端上桌的时候,都会把我馋得口水流地三千尺,恨不得现在就咬一口!(我怎么记得每次奶奶都是在饭后才端上来啊?你有几个奶奶呀?再说饭前端上什么都是流地三千尺的效果吧?心彻妈妈)元宵的味道,让我回味无穷,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篇8: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哲学思维,《文化生活》,思想政治,运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共有《经济生活》 (必修1) 、《政治生活》 (必修2) 、《文化生活》 (必修3) 、《生活与哲学》 (必修4) 四本教材。在以往教学中, 我都是按照教材的设置, 先讲授《文化生活》 (必修3) , 再进行《生活与哲学》 (必修4) 的教学, 但在进行《文化生活》的教学中, 总感到知识凌乱, 无从下手, 有些内容难以把握, 学生也反应“听不懂、难理解”。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 我发现, 从宏观上看, 整本《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设计思维缜密, 结构逻辑性强, 非常适合用哲学思辨、推理的观点去宏观驾驭和分析教材。因此, 在这一届学生的教学中, 我打破常规, 先进行必修4的教学, 再讲授必修3, 有意识地以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生活》教材和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内容, 教学效果良好。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以“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从知识体系上来说, 《生活与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核心的原理, 唯物论的核心原理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如果用哲学思维来分析, “文化“可以说属于“意识”的范畴。在实际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学习《文化生活》的具体知识点。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讲述“文化的作用”原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即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具有能动的作用。在进行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明确教给学生, 这一知识点可以运用“唯物论”道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来分析,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从这一角度具体来阐述文化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来“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对人生具有不同的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人生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人生的发展”。这样, 对“文化的作用”就理解和掌握了。

二、以“认识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整个第三单元的落脚点, 也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从“认识论”角度分析, “文化”属于什么范畴?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属于认识的范畴”。教师可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既然文化属于认识的范畴, 而认识又来源于实践, 那么文化应该如何创新呢?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应该立足于生活实践。接下来对文化创新的两条重要途径也就易于理解和把握了。就是这样,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来解答和分析《文化生活》的内容, 重难点就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中轻松地解决了。

三、以“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辩证法主要是关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 如果用辩证法思维来把握各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 就会发觉原来《文化生活》也是逻辑清晰、浑然一体的。《文化生活》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第二单元主要围绕“文化”, 第三、第四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 这两大部分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关系。

在宏观把握教材以后, 教师应坚持和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组织教学, 并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看待文化发展系列问题, 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的多样性与世界性”可以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第四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则适用“辩证否定”观来进行分析, 既肯定又否定, 既保留又克服, 实质是扬弃。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体现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及“辩证的否定观”。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特点, 其中“源远流长”则可运用辩证法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是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则可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可运用“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及“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其中“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中谈到“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可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 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则可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展开的。“文化”可以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所以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例如“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这一题目要求“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可运用哲学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进行讲解;而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则可引导学生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 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同时, 要善于思考, 善于总结, 运用知识间的联系, 巧借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教材和组织教学。这样, 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 便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同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而避免死记硬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杨.辩证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1, (1) .

[2]孟庆男主编.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篇9:浅析小学作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作文;课堂;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4

目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作文仍是学生的一大难题,一谈到写作,学生就感到恐惧害怕。出现厌烦情绪。其中,学生害怕写作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素材,其次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欠佳[1]。所以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畏难情绪,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本人就作文课堂生活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

作文教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那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乐曲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如在一堂要求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作文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事先收集了很多有关于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包括图片和音像。当上课时,一听说是作文课,学生满脸的无奈,我微笑着不作声,打开多媒体电源。随着优美的旋律响起,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蹦蹦跳跳地出来了……我似乎从来没有看见学生上作文课时如此专注过,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悦耳的音乐,诱人的画面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小猴子多调皮啊,小白兔多可爱啊,小花猫小花狗……”作文课堂呈现出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比较了解的小动物,讲述着它们的外表特征,讲述着它们的生活习性。学生在作文中都十分生动地刻画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感到十分欣慰。

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

二、情境教学法

我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让学习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作文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作文兴趣被激起了。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2]。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作文是生活的集中反映,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参与其活动中,鼓励学生发现作文素材,才能体验生活的快乐。比如,在教 “描写景物”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蒲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子可作肥料,叶、枝、根还可作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的多,吸取的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写下来。

三、社会实践教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作文生活化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再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作文写作。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却可以起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一次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作文课中,我组织了学生去敬老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肩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了加强对自身的思想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我们特地前往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刚跨进敬老院,它给学生们的感觉是平静、安宁,在和煦的阳光下,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阳光底下,安安静静的,他们没有孩子脸上的天真,青年脸上的憧憬,中年脸上的忙碌,他们像在思索些什么?或许是对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回忆吧?偶尔头顶上飞过一两只小鸟,但他们也从不抬头看,只是默默地低着头,沉溺于自己幸福的回忆。院子里没有太多的绿化,只是一些古树,如同这些老人们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岁月的洗礼,沉积了太多的历史。

首先我组织学生们先进行自我介绍,稍微和老人们打打招呼,之后开始了劳动:为老人宿舍打扫卫生,帮老人收拾房间,擦玻璃,不畏勞动之苦积极参与其中,在劳动中找到快乐与欣慰。劳动过后,我们认真倾听老人们经历的艰苦岁月,一位老人说话不方便,但还坚持与同学们交谈,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老人们回忆道战争时的艰苦岁月,建国后中国的独立自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腾飞,并劝导同学们要认真学习,使他们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实践回来以后 ,我要求学生们写一篇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感悟,想法体会。同学们纷纷低头开始奋笔疾书。这次活动同学们亲自参与,使得他们更加的有话可说,有的同学的作文竟然达到了1000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当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新颖,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生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验,亲自感悟,使学生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说,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

参考文献:

[1]张春明 王欣 奚素艳 《有效备课一小学语文》

篇10: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剪纸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小人儿牵着一头骆驼,路上长满了小草,花儿簇簇,燕儿飞,蝶儿舞。我聚精会神地看着这幅剪纸,用稚嫩的语气夸爷爷:“爷爷啊,这幅剪纸真好看,有什么意义吗?”爷爷咪咪眼,笑了笑说:“你猜猜看!”我思索了好久,也搞不懂,便向爷爷撒娇,爷爷无奈,只好乖乖地告诉我。

只听,爷爷用沉重的语气对我说:“丽丽,这幅剪纸是爷爷对你的期望。爷爷希望你的前程像剪纸中的花草一样生机勃勃,繁花似锦;像那条路一样,前程无量,无止境;爷爷希望你走向社会时,你的每个行为好比飞在花丛中的蝴蝶一样美,你的知识比那燕子飞的路程更远,比雄鹰更猛;也希望你在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就像在那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种花草树木一样,只要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能穿石,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你知道了吗?”我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点了点头。

我双手紧握着那幅剪纸,脑海里不断重复着爷爷所说的话语!

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剪出的是一幅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图案,剪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期待……

篇11: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戏剧等等。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一)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啦!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庆贺。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个小孩在玩耍……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戏剧等等。怎么样,我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呀!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二)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彩旗飘飘。商场里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

过年啦!妈妈会准备丰富的食物,还给我买漂亮的新衣服。爸爸买了烟花和鞭炮,“砰,砰,砰。”鞭炮响起来了,烟花在空中绽开,五颜六色的彩条飘落下来,就像仙女散花,美极了。爷爷奶奶笑呵呵地发红包给我们,还说:“新年快乐!学习进步!”我接过红包,并说:“谢谢爷爷奶奶,祝你们健康长寿!”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进屋了,我们一边吃水果一边看联欢晚会,真开心!

篇12: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过年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过年都过的一样吗?过年的习俗有什么?过年的年菜只有那几样吗/过年的春、福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一年一度的过年,让各位小朋友欢心喜悦的过年,今年我过年帮忙扫地、多做一些家是和大扫除,我还到一些庙里拜拜,例如:到南面竹山的南宫游玩和求金,更好玩的地方是溪头,我到溪头时就赶紧去爬山,爬到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下山了。

过年的意思是在农历除夕时,把一年的坏运都带走,迎接好的一年;每个人的过年应该都不一样吧!像我的过年就过的很快乐,除了有功课的压力,其他一切都很顺利,不过姐姐就不太顺利了,有功课的压力,还要去补习,真是可悲;我知道的习俗有很多,例如:发红包、放鞭炮……,令我最深刻的是放鞭炮,年菜:年年有“鱼”、发“糕”……至于春、福到着贴的原因就是春到、福到的原因了。

篇13: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一、句式仿写, 开启习作之门

句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从写好句子, 段落做起。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细读的时候曾经说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 多归纳, 多揣摩, 多体会, 一字一语都不能轻易的放过, 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唯有这样, 才能发掘文章的蕴含, 唯有这样, 阅读才能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仿写文中的基本句型, 特殊句式, 就是让学生对句子有个完整的概念, 了解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打好句子描写的基础。

正是由于教材中的许多优秀句子的范例, 才能激发学生仿写的兴趣, 也正是由于这些优美的句式, 才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凭借, 也只有在仿写中才能不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二、构段仿写, 铺设习作之路

构段仿写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因此, 教师要通过段的仿写, 使学生了解段的构成, 形成段的概念, 逐步提高构段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的构段方式有许多, 有总分关系,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递进关系……在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段落构成的方式上, 让学生进行仿写。

当然, 在教材中典型的构段方式还有许多, 在进行段的仿写的时候, 关键在于找准仿写的练点, 一方面这些仿写的地方要能够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另一方面, 这些仿写的段落要具有仿写的价值, 切不可为了仿写而仿写, 忽视了真正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篇章仿写, 建起习作之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小学高年级篇章的仿写与文章的思路, 布局谋篇密不可分。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和布局谋篇的。

《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 文中通过“移步换景”的写法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全方位, 多角度的描写。作者在从远到近的视觉转换中, 运用从总到分的描写手法, 通过比喻, 排比以及大量四字成语的运用把文章描写的栩栩如生,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时, 主要通过“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把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形态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描写的?”这个问题的切入, 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明白文章主要通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移步换景”的写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写的生动形象, 富有韵律。然后让学生依照这种写作方法对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进行仿写, 这样设计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作文写起来就显得简单多了。再比如《师恩难忘》这篇课文, 可以从这个问题进行切入“田老师教了我们四年多, 发生了许多事, 作者主要写了哪件事, 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通过引导, 使学生明白只有选择典型事例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自己最熟悉或者最难忘的一位老师。篇章的仿写为学生作文布局谋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有效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

篇14: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思路点拨

选材指导

1.写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剪纸、刺绣、中国结

2.写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书法、文房四宝、皮影

3.写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节赏月,春节写春联、贴窗花、吃团圆饭;清明节扫墓等。

4.写中华各地的风味小吃,如云南酸角糕、绵阳米粉

5.写传统服饰,如各民族的独特服饰。

构患示范

先确定要写的内容是传统文化中的剪纸,然后想一想:

1.什么是剪纸?剪纸的种类有哪些?

如: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经过灵巧的双手,就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

2.你想重点介绍何种剪纸作品?如: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肖印成的邮票,十二生肖栩(xǔ)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

3.你是怎样评价这些剪纸作品的?

如:这些剪纸作品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主题提炼

1.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2.尊重多样的传统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素养。

3.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备师方法指导

1.选择熟悉的文化作为写作对象。

祖国的传统文化很多,我们在动笔之前,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写作对象的选择工作,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

2.搜集、整理、筛(shāi)选材料,构思文章。

确定了写作对象之后,就要开始搜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了。搜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网络、图书、报刊、杂志搜集。或到现场等去搜集。搜集回来后,由于资料很多,我们还要加以筛选和整理。

材料经过筛选后要写成文章,还必须进行构思。比如: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要逐一安排。在习作训练中,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思路,如讲述一个传说,肯定是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描写一个传统节日,肯定要写出节日的场面及气氛;描写一件艺术品,肯定要进行细致的局部刻画……

篇1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真多啊!但我感兴趣的还是端午节吃粽子。

可是,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源于纪念屈原。屈原的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使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并被撤职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后来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百姓知道屈原死后,都去汨罗江凭吊。因为担心里面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人们纷纷把食物投进江中喂鱼,以免鱼虾吃屈原。后来人们又把饭团用树叶包起来,外缠彩丝,发展成为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龙舟竟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16: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外婆知道我是个小馋猫,总给我贮备些美味零食,种类也不少。其中单说那山芋糖丝便是家乡的一种独特的年货。

外婆家的山芋糖丝在乡里是出了名的。每到过年时,外婆总是要个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送些,好让孩子们解解馋。外婆也不厌其烦地向乡里的人传授山芋糖丝的制作方法。

糖丝虽说好吃,但做起来却有些繁杂。山芋糖丝,顾名思义,山芋是主要原料。其次是麦芽。山芋要是红心的,且要已晒出浆的最好;麦芽要新出的嫩芽。把山芋去泥洗净后放到锅里煮熟,待到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方才开锅。这时再把洗好的麦芽倒入锅里,与熬熟透的的山芋拌在一起,用锅铲使劲地搅,直到出汁才行。然后滤渣,熬汁。

熬汁是最后一道工序,时间有点长。大人们忙来忙去,烧刷洗都要做,有些疲惫。这时的我迫不及待,寸步不离地守在锅前。晚上也干脆睡在那儿,闻着糖的香味,梦里也想着。到了第二天中午,便开锅了。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站在锅边,嘴里发出&ldqu;呀&rdqu;的一声,一阵令人窒息的香气把你团团围住。望着那翻滚着的金黄浆液,不禁咧着嘴笑了。我高高举着的小碗只分得一小勺,用筷子一卷,在午后的温暖的阳光下,晶莹剔透,……。

我很舍不得一下吃完,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吃,有时是流着口水舔一舔。看到最后一缕糖丝湮没在阳光下,回味无穷。

而现在,随着最后一根烟囱的倒下,外婆家搬到城市了。此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山芋糖丝了。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三年级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春节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选登」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高中作文500字

★ 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传统文化――剪纸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300字

★ 三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皮影戏作文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花馍

篇17: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端午节有好多流传已久的好看节目,比如包粽子比赛、划龙舟等等,我最喜欢看划龙舟比赛了。

去年的端午节,我就看了划龙舟比赛。只听一声鼓响,参赛选手就拼命地划起桨来,锣鼓“咚咚咚”地响,船桨“哗哗哗”地划着,船桨随着鼓点的节奏一上一下整齐又快速地划着水,龙舟快速前行。

冲刺了,选手们一起喊着口号,紧凑地划着船桨,使出全身力气。我也和选手们一样,憋足了劲为他们加油。最后红队最先冲线,胜利了。

篇18:小学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2006年, 我的一个研究生对日常生活审美讨论有兴趣, 想以此为题做硕士论文, 我建议她看一下《闲情偶寄》。她或许翻了翻, 但最终写出的是后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年轻人总是更时尚些。

而日常生活审美则继续在大众生活中火热:商场里在表演时装美容, 电视节目上有居室装修专题, 大学的BBS上在热议服饰搭配和美食, 报纸上弥漫着小资情调, 各类星腕儿也在展示潮流。看起来似乎除了愤世嫉俗的艺术家, 大家伙儿都在创造美;除了美学家, 人人都明了美的规律, 并且随着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文化水平、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 现代时尚与传统底蕴也在悄然贯通。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美就是一种文化趣味。而日常生活审美领域体现的是大众文化趣味, 大众有审美追求时, 往往会附庸风雅。风雅的根底往往体现了公认的文化制造者的癖好, 而且在文化交流中特色会成为卖点, 在品味提升中传统会成为资源, 于是传统文人的情趣便成为或者可能成为目前日常生活审美的重要文化标尺。看来《闲情偶寄》还得读读。

草草一翻, 果然有趣。卷一和卷二是戏曲作者和剧院老板在谈词曲演习, 有专业色彩, 卷三至卷六谈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 则是标准的日常生活审美, 而且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 不是空泛玄虚之词, 很合应用美学的路数。以一介寒儒养半百之家, 李渔在生活困窘和精致品位间挣扎, 恃才自傲的文人脾气与携戏班奔走豪门卖艺的江湖习气交织, 门客逢迎之态与商人计较之心无不在其作品中纤毫毕现。李渔倒不是个自作清高的伪君子, 他时不时还要抖擞一下真小人的潇洒, 于是这闲情逸致中不免有恶俗之气隐隐透出。想想也通, 沾了《肉蒲团》的, 能有几分清气?

于是又放下, 这么琐屑的东西值得作为美学文本来系统研究吗?美学果然要收敛精神风帆, 具体化到指导衣食住行及化妆美容了吗?

而在宗教传统、哲学传统薄弱的中国, 文学艺术便成为精神超越的路径。美学思想本来就多半匍匐在艺术品评的层面,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不仅是官与商炫贵耀富之径, 也成为了文人逃避政治现实、在礼教重负下追求个体自由表现的精神避难所。真个是雅的不高, 低的不俗, 离开了生活艺术、情感哲学、文艺鉴赏、文化品评, 能找出多少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实证资料?

如此看来, 《闲情偶寄》还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美学文本, 难得有真体验、实功夫、才子气、平常心, 而且还前征后引、分门别类使之很有系统, 再加上又赶上了如今消费时代万众一心美化生活、经营休闲的热潮, 连装修公司、美容师傅都在研究如何在其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要素, 怎能让这么有灵气的“闲情”蒙尘闲置呢?何况在环境危机、生态危机严重的今天, 消费文化走向与可持续发展联动的今天, 中国传统生活审美文化的魅力日显, 李渔的消费观和审美论再度凸现。

于是, 《闲情偶寄》近年来在多家出版社重印且热销 (我手头这本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 , 李渔全集也在图书馆傲然屹立起来, 相关研究著作也相继出台。代表性的如杜书瀛的系列论文及专著《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 俞为民的《李渔〈闲情偶记〉曲论研究》等。而论文更多, 对李渔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研究相当深入, 对其日常生活审美观念也有涉及, 有人甚至喜欢用“闲情偶寄”来做网名或域名……可见李渔老先生引领时尚的功力是经久不衰的。

何况, 李渔也不是今天才热, 他生前便是畅销书作家, 著名戏剧导演。18世纪后期已名播海外, 日本人便把他与李白、杜甫等并提。19世纪后期开始, 其戏剧作品的西文译本在德、法、英、美出现, 直到今天, 海外汉学家也格外注意李渔在中国作家中罕有的“总体性”特征。近年来, 李渔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文艺研究对象。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新西兰人韩南教授认为, 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可以进行总体研究的作家, 李渔的理论和作品具有一致性,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 (参见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第一章“李渔的戏剧美学”第一节)

的确, 能如此自觉地把生活和艺术贯穿一道, 把艺术实践和理论总结融会一体, 把个人创作与大众品味沟通一气的中国古代文人, 当真找不出几个。明清之际的李渔, 是烂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萌芽期的现代观念、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精神脉络纠结点。他的价值在消费时代重新迸发, 在历经了亡国灭种、天翻地覆、血雨腥风、破旧立新之后的今天, 在初级市场经济大潮中几代人审美趣味普遍鄙俗化了的今天, 在小康生活唤醒文化品味提升的今天, 李渔的走红是必然的。

如今中产阶层泛化, 连那些民谣中作为九等人的海参鱿鱼刚分清的教师也普遍成了悲喜交集的房奴了。学者们不再咄咄逼人地质问:“谁的日常生活?怎样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符号化、形式化、意义化、艺术化已是多数人的生存方式。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美学没理由不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而美学家们一股脑地热议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对中国大众热切的生活审美需求来说委实远了点。而那个曾“举债而食、赁屋而居, 不曾稍污其座”的在困境中顽强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保持下海文人精神独立化的李渔, 倒不知不觉又亲切地出场了。他的《闲情偶寄》居然成为了一种现代小资的精神旗帜, 那一种传统士人的悠远旧情怀, 在现代话语喧嚣中隐约回响, 倒也别具一番风味。

《闲情偶寄》中具体的戏剧艺术、园林艺术的美学研究已由各类专家爬梳过了, 我就避实就虚, 重点谈谈传统文人的日常生活审美理念。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是个学界热议的焦点问题, 但却较少有人为日常生活建立一个明晰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往往使相关讨论或流于空泛, 或陷于琐细, 难得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而李渔的《闲情偶寄》建构了这样一个完整清晰的日常生活理论模型, 发现了生活中的诗意和艺术, 为今人建构审美化生存提供了重要启示。

生活在自然层面上与本能贴近, 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与形式相关。把人类生活和动物生存区别开来的不是欲望本身, 而是日益复杂化的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方式。而生活艺术则是把这些方式择优汰劣、固化系统, 使之成为民族生存范式, 如风俗仪礼、节日庆典, 宗教政治。而艺术提炼明晰和美化了这些方式, 使其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 即所谓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个体的日常生活可分为身生活、社交生活、心生活三个层面。用这个框架去看《闲情偶寄》, 可见李渔在身生活方面有细致把握, 对社会交往有简要论证但不够系统, 而在心生活中强调审美情趣, 在总体上强调身心和谐, 个体与社会协调。身生活中首先是食, 其次为性, 由此引发了李渔的饮食美学、养生美学和对女性的审美。养身之外是安身, 中国建筑园林美学是人在自然中安置的学问, 而书房是安心之所, 这是李渔居室美学的重点。社交生活中首先是家庭人际关系及亲情, 其次是与外界交际及友情人情, 及出外郊游工作中更突出的乡情和文化审美心态。心生活中有求知、立德、审美几个精神向度。他对书生生涯、济世情怀、自然审美、艺术品味的看法都集中于此。其中, 他对自然的审美达到了农耕时代成熟的自然美学的高峰。

李渔的美学趣味是典型的文人情趣, 而这也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能够贯通的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文人是生活方式的自觉实践和创造者。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捕捉并成功地表现出来就是艺术, 体验并享受这些诗意便是生活情趣。文学艺术家有着人类敏锐的感官系统。他们时时刻刻在感觉、在建构人类的感性认知系统, 他们的作品不过是感觉、感情、感想的系统化、理性化、形式化、外化、物化的产物而已, 是这个生活流程生命体验的部分结晶而已。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会停止感性的探索, 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体觉、心觉中敏锐地捕捉、凝聚和强化、提升那些诗意的、审美的成分, 促进着人类感官感觉系统的人化,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生活。只是, 当条件不容许时, 他们会牺牲基础需要的满足而优先发展精神的自由, 牺牲日常生活的舒适而成就艺术的完美, 因为那才是他们存在的意义所在, 生命迸发活力、艺术绽放光彩往往正在这种矛盾冲突的关头。于是生活中的缺憾和生命中的痛楚便成为滋养其艺术的重要成分。文章憎命达, 与命运抗争中的崇高、与世俗决裂中的清逸、与庸常生活疏离中的优雅都是美的表现形式, 而顺从和合流则产生媚俗的品味。

李渔没赶上“学而优则仕”的正常时代, 却赶上了战乱, 他一生历经家道中落, 颠沛流离。于是他无缘匡时济世, 只能帮闲养家, 在日常生活领域审美和戏曲艺术中寄托情怀。虽然他的现实我或自我形象是广为诟病的献媚渔利之徒, 而他的理想我或超我形象始终还是那个耿介的儒生。现实中他只能做撑门立户的老干韧枝, 即使是他的文艺创作时常也不能不曲迎市场, 承欢受众, 所以他只能在闲情偶寄中肆意舒展一下自己的精神花朵。于是这部闲书更接近他的精神写照。

乱世中的李渔没有选择抗争、逃逸或超脱, 而是选择了有限度的妥协和自辟蹊径的进取, 顽强地在夹缝中生存, 这是多数人的选择。作为文人, 他的在精神空间、文化夹缝、思想战争中的无形挣扎远大过他的肉身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艰辛, 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出来。他还是个以文谋生的人, 文艺既是不得不用的手段, 又是孜孜以求的目的;既是为稻梁谋的工具, 又是精神逃难所和精神寄居的圣地;还是一个认命的文人最终的归宿。他太清醒地意识到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困境, 太自觉地选择在自赏与自弃间的角色。清气与浊气、傲气与痞气、雅气与俗气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交织交替, 成就了丰沛的精神生产能力, 也构成了金玉错杂、泥沙俱下的复杂风格的产品系统。他是始终盯着文艺市场的精神生产者, 他关注的主要不是自我精神形象的塑造, 而是大众精神需求的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 这使他和大多数现代文艺工作者心意相通。他在他的现代精神生产方式 (戏剧是当时最时尚的综合艺术, 类似于今天的影视艺术, 而且是集体创作流程作业。而他是组合配置文化资源的导演、编剧兼文化经纪人, 在今天也是引领文化潮流的大腕儿) 中形成了他的现代观念, 崇真务实平易理性, 以功利为导向, 以提升大众审美情趣为目标, 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会泛化其艺术情趣。有情趣的文人才是真才子, 他们的作品是生命绽放的花朵, 不懂生活的文人是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写作是制造业。李渔是真才子, 他的生活和他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整体, 尽管他被认为有一流的才华, 二流的人格, 但他还是成了名噪一时、影响及今的大家, 想想这三百多年间萎谢了多少精神花朵吧。

《闲情偶寄》可成为消费时代的精神宠儿, 对了解传统日常生活审美中的文人情趣, 对建构现代人诗意生存空间有重要意义。

篇19: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化

文化有着区别丁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非凡的方式发挥着非凡的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代表为主题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牛、四时行。而我们通常谈到的社会结构,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赎回阶层结构。从具体到社会关系的双方来讲,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而每一种社会关系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结构方式、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民族心理的特点。它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着。

l 中国家庭化的社会结构

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人们对人际关系(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的关系)的认识以及人际关系本身是不同的。在团体、家庭、个人三者关系之中,家庭具有异常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远高丁团体和个人。在利益问题上,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家庭利益,个人利益和愿望则是次要的,个人的身份、地位、价值、权利、义务、在个体主义较强的文化中,人的独立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弛;在群体主义文化中,人的独立性较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中国家庭化的社会结构构成任何社会的最重要、最基本单位就是家庭。由丁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家庭在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深受民族、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影响。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的组成及其所占社会地位亦不相同。南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而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家庭地位的突出、家庭化的社会关系等现象。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单位,是牛产单位,也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单位。中国古代一人犯罪有可能“诛几族”,也就是说对一个家族来说,不仅是长幼有序,世代相传,而且他们是荣辱与共、牛死与共的。

在中国人看来,家族亲属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而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认为宇宙的千变万化都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社会上的一些制度、礼仪、文物、器具都会因时而变,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远不变。较之丁当代西方的社会关系,中国的社会关系显得尤为复杂,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的发展与家族乃至国家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种家庭本位的观念,西方社会认为人牛而平等,因为大家为上帝的子民,但在中国社会之中人人讲究孝文化,所谓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它既是纵贯天、地、人,祖先、父辈、己身、子孙,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也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结构得以形成的。

2 中国社会结构的家庭化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社会关系的家庭化。社会结构家庭化就是将平常人际关系纳入家庭体系中,既以亲属称谓相呼、也以亲属关系相处。对丁朋友关系,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中国,讲究的是朋友关系时间越长越好,相互承担的义务越多越好。朋友之间常常以兄弟姐妹相称,称朋友的长辈为伯父伯母,朋友的子女为侄女侄儿。更近的朋友关系,则有认亲拜把子。朋友之间如此,邻里间也是这样。例如,“大爷、大妈、奶奶、阿姨、叔叔”等。在西方国家,人们流动性大,一般来说不容易有十几年一直保持联系的朋友,同时西方人喜欢有不同的朋友圈子,但是在朋友之间,并不承担过多的义务和责任。中国人常常将组织称为“单位”,“单位”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家庭,人们总是从家庭的角度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从个人来说,就是希望一个组织照顾自己生活的一切方面,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家庭中,子女的一切事情都被要求服从父母,所以一切事务当然南父母解决,同理,在组织中当组织成员被要求凡事服从时,当然一切事情就交给单位领导解决了。而在西方,并没有类似的称谓。

正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以及家庭化的社会结构,重视“内外有别”,所以,在整个社会就形成了特殊的“圈内”、“圈外”关系,即在人际关系方面,很明显的把与自己认识的人区分为“自己人”和“外人”,用不同的标准评价“自己人”和“外人”并与之相处。究其中的原因,这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化的社会关系密切相连。由丁家庭观念,人们必然将家庭以外的人作为外人。因此,对于圈外人和圈内人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3 总结

上一篇:校长 开学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2022中班新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