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2024-08-12

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共9篇)

篇1: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2)小组内分工,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激趣。

1、展示香港美景的图片,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2、情景导学: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那里有颗“东方之珠”——香港。根据你课前查找的有关香港的资料,你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

(学生交流)

3、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却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天,让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夜晚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板书课文题目:最后一分钟)

4、解题: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过渡: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5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多种方法理解。(方法提示:找近义词法、反义词否定法、词语拆分组合法等。)

(3)默读诗歌,想想诗歌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2、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3、检测字词学习情况。

读音:“悄、奔、露”是多音字,注意在本课的读音。“髓”是平舌音,读suǐ,不读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颤抖”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

字形:交流记忆方法,提示易错。

读词语:倾听、归程、叩问、旗帜、脊梁、刹那、颤抖、硝烟、骨髓、铸进、悄然落地。

理解“叩问、脊梁、骨髓、铸进、悄然落地”等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节朗读,并进行评价。教师相机点拨诗歌的叙述顺序。(师总结顺序:时间顺序)

5、导读: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四个小节。思考: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迎香港回归看国旗升起今扬眉吐气揭开新篇章)

6、导学:课文题目是“最后一分钟”,请你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四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三、走进历史,激荡情怀。

1、导学: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诗人李小雨为何如此激动,所有中国人民为何如此期盼?让我们先走进香港的历史,了解香港的历史吧!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教师相机点拨搜集与汇报资料的注意点。

3、教师出示经提炼后的必要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5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4、过渡:香港的割让给中华民族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不断努力,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与诗人李小雨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吧!

四、诵读诗句,激情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

1、导学:还剩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个历经沧桑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1小节。

点拨读书方法: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画一画,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点拨,出示: ——从“心跳”中体会到了什么?

——“叩问”是什么意思?请展开想象,想象人们会怎样询问。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从“越走越近、最后一分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满怀激情)

3、朗读训练。

教师导读:一百年的企盼,一个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分组读)

教师激情引读: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全班读)

(二)学习第2、3小节。/ 5

1、导学:作者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这一分钟,用生动的诗句描绘成真实的场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区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2小节,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旗杆”象征着什么?

——从“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你感受到了什么?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教师引问:眼望国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情感复杂,第3小节中哪两个词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4、追问:眼望国旗,作者回想起哪些痛苦的历史?今天又因什么而欢乐?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5、学生交流汇报。

(1)作者回想起痛苦的历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理解,表达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情感。

A.一纸发黄的旧条约。B.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C.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D.深入骨髓的伤痕。

(2)从“沸腾”这个词中你看到的仅仅是欢乐吗?

6、激情朗读。

师导读: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请同学们用朗读来展现对诗歌的理解。

7、读写训练。(教师播放交接仪式的录像)

(1)师画外音:当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的土地上降落,当五星红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出示练习:当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的土地上降落,当五星红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我想到了____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 5

(2)学生自由表达,抒发情感。(3)学生自由写话,教师组织交流。

(三)学习第4小节。

1、出示:今天的香港。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港人治港”方针的成功实践,在回归后的十几年里,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作用。

2、面对崭新的香港,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凝练成一个词语、一句话。(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板书:深情祝福。)

3、导读: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

4、学生交流感悟。

5、激情导读:紫荆花不仅是香港的市花,在古代,它还寓意着兄弟间的团结与互助,而且香港的区旗紫荆花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第一面紫荆花旗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这个阔别母亲怀抱近一个世纪的孩子回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载史册的日子——1997年7月1日。再读第4小节。

五、总结全诗,学习写法。

1、总结:“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名词吗?它是屈辱的结束,是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2、延伸: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后,将是死路一条。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几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5

篇2: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鱼钩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喜欢钓鱼的同学对他一定不陌生,生活中,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东西。可是你知道吗?在长征时期,就是这样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5课金色的鱼钩!相信你会对它有更深的认识。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呢?

3、师总结引导:同学们找到的这些快速读书的方法真不错!那你认为我们在读第一遍时,应带着什么样的任务呢? ②划出重点段、表序号。相信你平时的读书习惯一定非常好!③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二,自读自悟,交流梳理

1、读课文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大意上,还应深入地学习、思考。再次读课文时,你认为应解决哪些问题?老师归纳梳理为三个问题 A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老班长的? b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C为什么生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快速浏览的方式,边读边讨论交流这三个问题。可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写批注。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三学法指导、品读赏析

1、学生找到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师副板书“外貌” 给大家读一读,(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师:哪几个词让你有这种体会的? 生说:驼、布满皱纹、两鬓斑白。

师引导:孩子,你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把自己的体会送入文字中再读出来就更棒了,你愿意试试吗?

2、交流动作描写。生读。屏幕出示

“他坐在那里捧着

嚼着

嚼了一会儿

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生说感受

稍加引导:嚼了一会儿,嚼得动吗?嚼得碎吗?不能,那就是难以下咽,可又不得不咽。无私坚强的老班长啊,你把好吃的东西全留给病号,自己却忍饥挨饿,我们怎能不感动?来再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动作一点而过。

3、神态描写。生读。屏幕出示看第二处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他笑着说

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自由的读读从老班长的神态中你读懂了什么? A两次笑里面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吗?

端来汤为什么要笑着说?记住联系上下文想想也是很好的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吆,生说

为了让战士喝汤,还要装出一个笑,编出一个谎来,老班长真是用心良苦啊!对待年轻的战友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体贴 b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又会想什么?生说 c一丝笑意里面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同桌交流一下 是啊,同学们作者陆定一写这篇文章也是字字斟酌句句掂量哪,用心多么深!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神态中感受了他那颗时时处处为战友着想,视战友为亲人的心,我们又怎能不被打动呢?

4、语言描写,生读,屏幕显示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太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老班长!”

生谈体会(a、从别浪费东西,体会老班长临终前,还舍不得吃东西,心里想的还是战友的安危。B、从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体会到老班长还不忘鼓励战友、激励战友。C从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体会到老班长还不忘党的话,不往身上的责任,尽职尽责.尽量让学生多说)

是啊,同学们,老班长最简单最朴实的话语却传递给战友最深最真的情。让我们用心读读这段话。放音乐分角色读 从你们读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这个尽职尽责、忠于革命忠于党的老班长。可是就在这一刻,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永远地长眠在了这片草地上。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写 交流 评价

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课文想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课题为什么不是老

班长,而是金色的鱼钩呢?为什么鱼钩上还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呢?

是啊!同学们,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长征路上无数红军战

士不畏艰难,危难中,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长征精神永放异彩,光

芒照人。让我们也像作者珍藏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无数红军

战士的崇高的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中吧!齐读 四巩固拓展

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老班长的英雄事迹,他的故事令我

们深深感动。可作者这种字字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也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习作中。是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换

来的,长征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中的调入泥潭的老同志,化成丰碑的军需处长,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

(图片展示)不都

是这样的好战士吗?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

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更加富强 作业

请你以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金色的鱼钩的 故事。

篇3: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以“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为主线, 结合名著、诗句和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并读写结合, 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重点:

明晰作者表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的方法, 进而体会“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简介导入新课

早在1935年, 季羡林就远赴德国, 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 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 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已是满头白发。有人问他:“你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什么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感悟景色的奇丽

1. 默读课文, 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理解“奇丽”, 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 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2. 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预设一:感受花多花美。

预设二: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想象“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

3. 重点理解“山阴道上”。

学生想象“山阴道上”景象。

课件出示有关山阴道的介绍及东晋王献之、南宋陆游、明代袁宏道有关山阴道的妙句, 引导学生感受山阴道之美、哥廷根街道之美。

4. 指导学生背诵有关景色奇丽的描写。

四、体会风情的奇特

1. 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 师生交流反馈:

A: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 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理解“脊梁”。

(2) “莞尔一笑”。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从这样的表情, 你又明白了什么?

3. 感受风情奇特。

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风俗和习惯改变过吗?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 深入理解“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五、了解异国的文化

1. 学生汇报1934—1945年季羡林在德留学期间德国的情况。

2. 教师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投降, 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 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 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讨论:德国战后物资奇缺、生活困窘, 为什么哥廷根的街道还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 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谈感受, 进而体会这一切都缘自于德国人民的精神———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六、德国精神在我心

篇4: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篇5: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叩、刹、硝、髓、铸”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的7 月1日,香港这个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诗人李小雨将自己的思绪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这令人难忘的一刻。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 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再读课题——《最后一分钟》。

2、出示自学提示,师:请打开课本,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小组自学讨论并汇报交流:(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汇报交流(一)等待回归

1、引入:午夜,全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等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板书:等待)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试着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在“最后一分钟”里人们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体会到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A.“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B.如何理解“叩问”?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所有中国人的叩问,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板书:急切)

3、指导朗读: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请男同学读)

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请女同学读)

(二)升旗仪式

1、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二小节,并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1)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1:旗帜冉冉升起——那是什么旗?

生2:旗杆——旗杆象征着什么?(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为什么作者由旗杆想到了中国人的脊梁?

生3:这里的旗杆指的是回归现场的旗杆。这个旗杆上升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旗升上去了,代表香港回归了,中国人站起来了,腰杆挺直了。

生4:我认为是中国强大了,有能力把香港收回来了,所以腰杆挺直了。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国富民强了,所以腰杆挺直了。那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从哪儿可以发现咱们中国确实强大了? 生5:咱们中国现在有核武器了。要是他们再来侵略中国,我们就用核武器对付他们。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所以腰杆挺直了。

师:你们了解得可真多,分析得也很有道理。可以说,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了,科技更发达了,军事更完备了,我们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了。那你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是啊,举国欢庆。在升旗仪式现场却是(刹那的寂静),透过这表面的寂静,我们看到中国人内心的„„

(激动、自豪的情感)

生4:微微颤抖的嘴唇——为什么微微颤抖? 生5:泪水——那是什么泪?(2)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

师:你来轻轻呼唤,谁再来轻轻呼唤?让我们一起来呼唤。

3、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来,准备一下,男女同学对读。

(三)回顾历史

1、引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紫荆花旗的伴随下冉冉升起,此刻我们眼睛湿润了,泪光中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板书:历史)

2、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交流感悟:

(1)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沦陷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捉到这些历史事件的?(2)“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3)“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列强的侵略,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这段历史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屈辱的,都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所以书上说“深入骨髓的伤痕”。)

(4)“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

(曾经的屈辱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以有激动地泪珠在缓缓地流淌)

(5)“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这句话是说香港马上要回归了,这种激动的心情仿佛能“使大海沸腾”。)

3、指导朗读: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我们的心中不仅有愤慨,有酸楚,还有激动,有喜悦,有自豪!带着你的体会读好这一小节(排火车读——齐读)。

(四)展望未来

1、过渡: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历史的新篇章。(板书:展望)

2、“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它是屈辱的结束,崭新的开始)

3、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的大地上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的大地上第一朵紫荆”暗示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繁荣富强。)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板书:祝福)

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齐读第四小节)。

四、小组合作,拓展升华

1、观看影片谈感受:是啊,只有发自心底的喃喃呼唤,才能倾吐此时此刻的心声。接下来我们就到香港回归的现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香港回归时的交接录像)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预设:

生1:香港,祝愿你的明天更美好!生2:香港回来了,台湾也早日回家吧!

2、小组合作朗诵诗歌,并互相评议。

五、总结全文

师:不忘屈辱恨这是扬眉吐气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满怀激动心这是期盼已久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饱含欣喜泪这是无比幸福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放飞祝福情这是无限美好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这节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载史册的日子——1997年7月1日。

六、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等待——升旗——回忆——展望

篇6: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课件展示香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介绍香港,导入新课: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环节二 :自由读诗,整体感知 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抽学生朗读诗歌,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学生边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小评委点评学生朗读情况,老师相机纠正。

(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环节三 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这部分我设计为让学生反复朗读,并结合自己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周围的伙伴交流自己的这些理解和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当学生说到还有最后一分钟时的激动时,老师再深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把气氛渲染,带至高潮。

环节四 读中升华 说出感受

(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

(2)问学生:“香港回到了祖**亲的怀抱,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爱国激情;也可以由此谈到澳门、台湾以及钓鱼岛等等。

(3)首尾呼应。还是以一首音乐《香港,别来无恙》结束这课。学生可以一起哼唱,也可以伴着音乐再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让音乐陶冶孩子的情操。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美观。学生交流感受时提炼出以下这些词语。

24.最后一分钟 倾听 期待 升旗 自豪

篇7: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板书),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读题,注意“嘎”读g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导语: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查查字典。(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音。

精神抖擞(sāu)裆(dānɡ)挠(náo)拽(zhuài)

3、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导语: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认真地读课文,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上下桌两位同学,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导语: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

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注意爽快、无所谓惧的语气、跳”“退”“闪”(快速转身)的作和“叉腰”的站立姿势的表演和评价。

(2)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打架似的对起阵来。──注意“虎势一站”(还有气势,以谁也不服谁、水也不怕谁的姿势站立)的表演和评价。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注意:①小嘎子的“精神抖擞”“蹦来蹦去”“下冷绊子”(突然伸脚绊)的神情动作的表演和评价。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凹着腰),合了裆(合并两腿),鼓着眼珠子”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4)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注意“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抓)”“推拉拽(拉)顶”“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如果“演员”表演存在较多缺漏或不到位的地方,应要求他们再根据“导演”的评价指导再次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

四、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导语:通过刚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活现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导语:通过起先精彩的表演和现在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可以填上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等等;关于小胖墩儿,可以填上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

5、导语: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人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反馈: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五、齐读课文,结束全课

1、导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进并亲近这两位朋友。

2、齐读。

六、布置拓展性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先生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1980年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最近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1、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塑造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败落,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节选自这本古典文学名著。

2、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3、教师补充:《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篇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都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贾母还在。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生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准字音。

①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②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讨论。③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接力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师生随机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性格

导语:王熙凤,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的儿子贾琏的妻子,贾母二儿子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那么,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教学分三块,分别从语言、外貌、动作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变序进行。在每一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出同类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体会描写方法的作用,以便掌握描写方法。

(一)外貌描写──美丽

(1)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再看图,找出谁是王熙凤。

(2)为什么要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因为这个人打扮与其它人不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牲进行描写。指导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特征写。)

(3)指导学生朗读。

(二)语言描写──放纵,逢迎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她的说话艺术。

1、“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1)这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王熙凤又给林黛玉留下了什么印象?(放诞无礼)

(3)出示“这些人个个„„放诞无礼?”“敛声屏气”什么意思?“个个敛声屏气”说明当时的气氛怎样?

(4)这样的气氛下,王熙凤竟说说笑笑地进场,足见其性格放纵,不拘小节。难怪贾母称他为“凤辣子”。出示: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1)“真”去掉有什么不同?(说明之前曾怀疑过,流露出对黛玉美貌的惊叹。)(2)从“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有相见恨晚之意。)

(3)你能明白“凤辣子”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句话的意思吗?(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4)最后“凤辣子”为什么又要转喜为悲?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

3、“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该打,该打!”

(1)过渡:“凤辣子”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2)“凤辣子”是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引导学生联系贾母的地位想想。(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呢。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4、“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也只管告诉我。”

(1)如果你是林黛玉,听了这话,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物?(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2)练习朗读王熙凤的所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动作描写──圆滑

(1)让学生找出有关王熙凤的动作描写。

(2)从“携、送、拭泪、拉”这些动作的描写中,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把这些动作加进刚才的对话中再读一读。(4)小组练习后再表演。

三、布置作业

篇8: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第24课《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四)、教学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

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指名读第1小节。

⑵“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⑶“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⑷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

⑸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⑴自主学习第2、3节:

(课件提示)

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

⑵“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

①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②“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③“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⑶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

自豪、激动、喜悦。

⑷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⑵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

美好祝愿。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课件播放:

(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

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六、板书设计:

篇9: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字词模块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刹.车(shā chà)悄.然(qiǎo qiāo)散.尽(sàn sǎn)

沸.腾(fèihuì)倾.听(qīnɡqīn)投奔.(bēnbèn)

二、多音字组词。))lù()

悄奔 露)))

三、读句子,选择词语填空。

寂静安静平静

1.星期一升旗,校长讲话时,队伍里十分()。

2.到了深夜,整个山村格外()。

3.一阵大风停止后,西湖的湖面又恢复了()。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硝烟 一()泪珠 一()条约

一()霞光 一()红日 一()红旗

五、把词语与意思连起来。

叩问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脊梁真诚热切地询问。

骨髓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句子模块

六、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画“√”。

1.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

2.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3.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的头上砸去。(4.成语“水滴石穿”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果。(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这里的红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1)

2.第二节诗句描写的是香港回归仪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这句诗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事件。

4.“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句中的“旧条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运用__________的手法,因为香港回归祖国就像离散多年的亲人回家一样。

读写模块

八、课外阅读。

盼 归

盼„„

望穿一个世纪的时光

香江水依旧悠悠长长

港人早已历沧桑

回首都是这愿望

1.把这首诗每行的字数依次写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藏头诗,把每行第一个字找出,连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shā qiǎo sàn fèi qīnɡ bèn

二、悄悄 悄然 奔驰 投奔 展露 露脸

三、1.安静 2.寂静 3.平静

四、缕 滴 纸 束 轮 面

五、叩问

硝烟

脊梁

骨髓

六、1.略 2.√ 3.√

七、1.五星红旗 2.升国旗 看到香港回归后的喜悦3.林则徐虎门销烟 4.英国侵略者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5.拟人

上一篇:用人单位对社工专业学生能力要求访谈提纲下一篇:寒冷的反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