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2024-08-13

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共14篇)

篇1: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1、每学年开学初,针对初一新生,做好接种证的查验和统计、上报工作,发现未种、漏种儿童认真做好登记。

2、配合防保科做好初一新生的疫苗补种的组织工作,做好统计和上报。

3、做好全校学生的甲流、流感等疫苗的接种工作。

4、针对水痘、腮腺炎等传染病,开展紧急接种。

5、询问受种者近期健康状况,以及既往疾病史、过敏反应史、接种反应史、禁忌症等。做好知情同意书的发放、填写和收缴工作。

6、做好接种的组织工作,班主任必须亲临现场,保证接种秩序。

7、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将医疗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

8、接种后受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30分钟,一旦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时及时处理并报告。

9、严格按照免疫预防操作规程进行接种,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或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医疗救治。城镇必须在6小时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报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

篇2: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为了确保学校卫生工作有序展开,保证每位学生的健康档案完善,必须健全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建立学校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如下:

一、新生入学报到,必须带好预防接种证;

二、从外校转入的学生,必须向教导处交预防接种证和学生体质健康卡;

三、如有学生遗失预防接种卡,必须到当地预防接种有关部门补办;

四、学校教导处协助卫生室共同做好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工作,保证一人一卡。

长村中心小学

篇3: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1 免疫接种的准备

1.1 器械、防护物品和药品的准备

1.1.1免疫接种器械镊子、注射器、剪毛器、针头、煮沸消毒器、体温计、搪瓷盘、疫苗冷藏箱、耳标钳、保定用具等。

1.1.2防护物品 毛巾、防护服、胶靴、工作帽、护目镜、口罩等。

1.1.3药品疫苗、稀释液、75%酒精、2%~5%碘酊及0.1%盐酸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

1.1.4其他物品如冰块、纱布、脱脂棉、免疫耳标、免疫接种登记表、免疫证等物品,在免疫接种前也都需要准备好。

1.2 器械消毒

免疫接种用的器械需经严格消毒。首先应该将注射器、刺种针、点眼滴管等接种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一定要注意将注射器的针管、活塞、针芯等部件分开冲洗,针头洗净后成排插在多层纱布的夹层中,洗净的镊子、剪子等接种用具用纱布包好。然后连纱布将器械置于煮沸的消毒器内煮沸30min,加水时应注意水没过器械2 cm以上,或置于高压锅内高压灭菌15min。灭菌结束后,将器械冷却后放入带盖的灭菌搪瓷盘中备用。7 d内若不使用灭菌后的器械,再次使用前应按照上述方法重新进行消毒灭菌。接种器械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药品消毒。

1.3 个人消毒和防护

接种前,接种人员应先将指甲剪短,用肥皂、消毒液洗手后,再用75%酒精对手进行消毒,注意不可使用对皮肤能造成损害的消毒液洗手,最后戴上橡胶手套、口罩、工作帽,穿上工作服、胶靴,此外在进行气雾免疫时,还应当佩戴护目镜。

1.4 待接种动物健康状况的检查

为了保证免疫接种动物的安全及接种效果,接种前应当对预定接种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认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1临床特征,包括动物的精神状况、食欲、体温、行为等;2体质状况,确定动物是否发病,是否瘦弱;3生理阶段,确定是否存在幼小的、年老的、怀孕后期的动物。凡是精神、食欲不振,体温、行为不正常,发病、瘦弱的,幼小、年老或怀孕后期的动物均暂缓接种或不予接种,对这些动物要注意做好登记,以便以后补种。

1.5 疫苗的检查与预温

接种前,应当对疫苗的质量外观仔细进行检查,若发现以下所述情况,一律不得使用:疫苗瓶盖或瓶塞松动或密封不严,瓶身破损,标签不完整或无标签,超过有效期,产生沉淀或色泽发生改变,超过规定量的分层或破乳,有霉变、有异物、有异味、有摇不散的凝块、无真空等,疫苗质量与说明书相符。

由于疫苗一般是保存在冰箱中,因此在使用前,应当从冰箱等中取出进行预温,放在15~25℃的室温下2h左右,以平衡疫苗温度。

1.6 疫苗的稀释与吸取

稀释疫苗,应当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稀释方法、稀释倍数和稀释剂进行稀释,若有特殊规定,则用规定的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若没有特殊规定,可以用生理盐水、蒸馏水或无离子水来稀释疫苗。稀释前,先除去疫苗瓶封口的石蜡或火漆,然后对瓶塞进行擦拭消毒,一般采用酒精棉球;接着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注入疫苗瓶中,振荡,使疫苗完全溶解;最后,补充稀释液到规定的量即可。

吸取疫苗前,为了使疫苗混合均匀,要先轻轻振荡疫苗瓶;然后将针头、注射器内的水分排净;接着对疫苗瓶的瓶塞用75%酒精棉球进行擦拭消毒;最后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疫苗瓶液面下,吸取疫苗。

2 畜禽免疫接种方法

免疫接种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禽颈部皮下连续注射接种,禽肌肉连续注射接种,禽刺种免疫接种,禽点眼滴鼻免疫接种,禽群饮水免疫接种,禽群气雾免疫接种,畜皮内注射接种,畜皮下注射接种,畜肌肉注射接种等。

2.1 禽颈部皮下连续注射接种

2.1.1方法该法常适用于幼禽接种,具体操作为:左手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幼禽颈中线的皮肤并向上提起,使之形成一个囊;然后从颈部下1/3处,用12号针头,针孔向下与皮肤呈45°角从前向 后方向刺 入皮下0.5~ 1.0cm,缓缓推动活塞注入疫苗,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

2.1.2注意事项捏皮肤时,不能只捏住羽毛,一定要捏紧皮肤;要经常检查连续注射器是否正常;为了防止因速度过快而把疫苗注到体外,一定要要确保针头刺入皮下。

2.2 禽肌肉连续注射接种

2.2.1方法胸部肌肉为禽肌肉连续注射的最佳部位,也可在大腿肌肉无血管处进行注射。注射前调试好连续注射器,以确保剂量准确;然后将注射器与胸骨成平行方向,在胸部中1/3处,针头与胸肌成30°~ 45°角向背部方向刺入胸部肌肉,缓缓注入疫苗。

2.2.2注意事项注射过程中,要经常摇动疫苗瓶以混匀疫苗;为了避免针头刺入胸腔,伤及内脏,注射针头与胸肌的角度不能超过45°;为避免疫苗流出体外,注射速度一定要平缓;规模饲养场每注射100只更换1个针头,农村散养殖户每注射1户更换1个针头;为确保注射剂量准确,每注射500只禽,对注射剂量进行1次校对。

2.3 禽刺种免疫接种

2.3.1方法采用该法对禽进行接种前先将禽保定好,然后左手抓住一只翅膀,露出内侧三角区无血管处,右手持刺种针在疫苗瓶中蘸取足量稀释疫苗液进行刺针。拔针后稍停片刻 ,待疫苗被吸收后,松开禽,再准备下次刺种。

2.3.2注意事项为了避免刺种刺种过程中打翻疫苗瓶,一定要固定好疫苗瓶;为了保证刺种针蘸上足量的疫苗,应经常观察疫苗瓶中疫苗液的量,不足时要及时添加,并且每次刺种前都要将刺种针插入疫苗瓶中蘸一下;刺种部位要准确,不要刺伤骨骼和血管;不要将疫苗溅出或触及禽只接种区以外的任何部位。

2.4 禽点眼滴鼻免疫接种

2.4.1方法点眼、滴鼻免疫接种部位选择在雏禽的眼结膜囊内、鼻孔内。接种前,将已经充分溶解稀释的疫苗滴瓶装上滴头,并且将瓶倒置,滴头向下拿在手中,或用点眼滴管吸取疫苗,握在手中并控制好胶头。然后左手握住雏禽,食指和拇指固定住头部,使雏禽的眼或一侧鼻孔朝上。滴头与眼或鼻保持1cm左右的距离,轻捏滴管,往幼禽眼或鼻中滴入1~ 2滴疫苗,稍等片刻,等疫苗完全吸收后放开雏禽。

2.4.2 注意事项 为了便于并保证疫苗吸被充分吸入,滴鼻时可以用手指堵住对侧的鼻孔。

2.5 禽群饮水免疫接种

2.5.1方法饮水免疫前,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禽群停止供水1~ 4 h,准备好足够的干净饮水器,并准备好足量的清洁饮用水,一般用中性蒸馏水、凉温开水或深井水。

一般当70%~ 80%的禽找水喝时饮水免疫。疫苗水要求随配随用,配制疫苗水的方法是:疫苗先用少量稀释液稀释后,加入盛有水的大容器中,再加入0.1%~ 0.3%脱脂奶粉,一起搅匀。配制好的疫苗水立即加入饮水器,给禽饮用,供应量以禽能在1.0~ 1.5 h内饮完为好。

2.5.2注意事项装有疫苗的饮水器一般采用搪瓷或硬质塑料,禁止使用金属容器;装有疫苗的饮水器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炎热季节,应当在上午进行饮水免疫;疫苗用量必须准确,一般应为注射免疫剂量的2~ 3倍;要保证每只禽都能饮到足够的疫苗水。

2.6 禽群气雾免疫接种

禽群气雾免疫接种,一般1日龄雏禽每1000只的喷雾量为150~ 200ml,平养禽为250~ 500 ml,笼养禽为250 ml。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稀释疫苗,最好加入0.1%脱脂奶粉。

2.6.1方法气雾免疫接种时,应当密闭门窗,关闭排气扇。雏禽的接种方法是:将雏禽装在纸箱中,排成一排,喷雾器在距雏禽40 cm处向禽喷雾,往返喷2~ 3遍,将疫苗喷完。喷完后,让雏禽在纸箱中停留0.5 h。平养禽应该在清晨或晚上接种,当禽舍暗至刚能看清禽只时,将禽轻轻赶靠到一侧墙根,在距禽50 cm处时喷雾,边走边喷,至少喷2~ 3遍,将疫苗均匀喷完。笼养禽按照平头禽的喷雾方法操作。喷雾完毕20 min后开启门窗,打开排气扇。

2.6.2注意事项为了掌握雾滴大小及喷雾流量、速度,免疫前必须用清水试喷,以保证雾粒大小适中;进行气雾免疫的禽舍要求尽量没有灰尘且湿度适当,疫苗的用量通常加倍;免疫当天不能带禽消毒;为了防止诱发疾病,免疫前后最好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接种人员应当注意个人安全防护,佩戴护目镜。

2.7 畜皮内注射免疫接种

皮内注射免疫接种仅适用于绵羊痘活疫苗和山羊痘活疫苗等个别疫苗接种。

2.7.1方法羊的注射部位适宜选择皮肤致密、被毛少的颈侧或尾根部。接种时,先确实保定好羊。在对注射部位剪毛、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并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紧贴皮肤轻轻刺入皮内约0.5 cm左右,放松左手。接着,用左手固定住针头,右手持注射器,缓缓注入药液。如果针头刺入皮内,注入药液后,可以看到皮肤表面鼓起一个皮丘。注射完毕,拔出针头,用酒精棉球轻压针孔,最后涂5%碘酊消毒。

2.7.2注意事项要严格保定好动物,防止动物伤人;一定要按要求的部位进针;注意不要将疫苗注入皮下。

2.8 畜皮下注射接种

进行皮下注射接种时,适宜选择皮薄、被毛少、皮肤松弛、皮下血管少的部位。牛、马等大家畜适宜在颈侧中1/3部位,猪适宜在耳根后或股内侧,羊、犬适宜在股内侧,兔适宜在耳后。

进行皮下注射前,先将动物保定好,然后用2%~ 5%碘酊棉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已经剪去毛的接种部位,最后脱碘,一般采用挤干的75%酒精棉球。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皮肤提起呈三角形,沿三角形基部刺入皮下大约2 cm,放开皮肤,回抽针芯,若未见回血,再将疫苗缓缓推入。注射后按住注射部位,一般用消毒干棉球,拔出针头后再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一般采用5%碘酊,但若接种活疫苗时,则应采用75%酒精消毒。

2.9 畜肌肉注射接种

2.9.1方法一般选择远离神经干,血管少,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肌肉注射免疫接种。小家畜一般宜在颈部进行,如羊、犬、兔等;中型家畜适宜在臀部、颈部、耳后等部位进行,如猪等;大家畜适宜在颈部或臀部进行,如马、牛等。

接种前保定好动物,采用常规方法对接种部位进行消毒、剪毛。对马等大家畜,为防止折断针头或损坏注射器,最好先把针头取下,以中指标定刺入深度,右手食指、拇指紧持针尾,对准注射部位,用腕力将针头垂直刺入肌肉,然后接上注射器,回抽针芯,若未见回血,随即注入药液,完毕拔出针头后,在注射部位涂5%碘酊消毒;对中、小家畜,即可以用带有针头的注射器直接垂直刺入肌肉,其余程序与大家畜相同。

2.9.2注意事项应当根据动物的大小和肥瘦程度,掌握适宜的深度;要根据注射剂量,选择大小适宜的注射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注入疫苗,禁止打飞针,以免造成注射剂量不足和注射部位不准;每注射一畜,必须更换针头。

3 接种后续工作及免疫管理

3.1 免疫接种的后续工作

后续工作一般包括:清理器材、处理疫苗、整理免疫接种登记表、处理废弃物、观察畜禽接种反应和开展免疫监测。

将未开启、稀释的疫苗放入冰箱保存,并在效期内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而对于当天未用完的,已开启和稀释的疫苗,则立即废弃;使用过的接种器械,如针头、注射器、滴管、刺种针等要洗净干净,并煮沸消毒,以备下次使用;废弃物,如用过的碘酊棉球、酒精棉球,用完的疫苗瓶等,应消毒后深埋处理。

在接种反应时间内,防疫人员要抽检动物体温,对动物的精神、饮食及大小便状况进行详细观察,对有副反应的动物及时进行登记,发生过敏反应或严重副反应时,要对动物及时进行抢救、治疗。若超过一周时间无特殊反应,即可停止观察。

3.2 畜禽标识识别及佩带

畜禽标识是指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牲畜耳标用于标识牲畜个体身份,其编码由1位畜禽种类代码、6位县级行政区域代码和8位标识顺序号共15位数字及专用二维码组成。猪、牛、羊的种类代码分别为1、2、3。

牲畜耳标由主标和辅标两部分组成。主标由主标耳标面、耳标颈、耳标头组成。辅标由辅标耳标面和耳标锁扣组成。猪耳标为肉色,主标面和辅标面都为圆形,牛耳标为浅黄色,主标面为圆形,辅标面为铲形,羊耳标为橘黄色,主标面为圆形,辅标面为带半弧形的长方形。

按照规定,新出生牲畜,在出生后30 d内加施牲畜耳标,30 d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从国外引进的牲畜,在到达目的地10 d内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重新加施,并且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耳标编码。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佩带耳标之前,要对耳标、耳标钳以及佩带部位进行严格消毒。佩带时,用专用耳标钳将主耳标穿透牲畜耳中部,插入辅标锁扣内,固定牢固,耳标颈长度和穿透的耳部厚度适宜。耳标编码面应当位于动物耳朵的外侧,方便读取数据。

3.3 免疫档案的填写

免疫过程中,应当及时填写免疫档案。内容包括:畜主姓名、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月龄或日龄、接种日期、接种途径、疫苗名称、疫苗批号、生产厂家、销售商、接种头数、接种剂量、牲畜耳标号、防疫员签字等。

摘要:从接种前准备、接种方法、免疫接种管理3个方面对动物预防接种技术进行了总结,为兽医工作人员及养殖户提供参考。

篇4: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关键词】鸡;接种疫苗;免疫效果;原因;预防

鸡接种疫苗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对鸡的个体和大群会产生一定的损害,若导致免疫失败则对整个鸡群产生严重的后果,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现就其产生的原因浅析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

1.1 局部反应

1.1.1 严重呼吸道疫苗反应

仔鸡在接种呼吸道疫苗后会常发生一种正常的呼吸道疫苗反应。但是,在寒冷的冬季,为保暖而紧闭门窗,致使空气污浊,尘埃和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时会引起严重的疫苗反应。常表现为呼吸啰音,摇头和眼睛流泪。

1.1.2 头颈部扭曲

颈部皮下注射疫苗时,由于操作不当,针头直接损伤肌肉和神经,或将疫苗注入颈部肌肉,引起颈部活动僵硬,表现不同程度的扭曲。

1.1.3 腿部肿胀、跛行

腿部肌肉注射疫苗,由于注射不当,刺伤血管或神经,或注射油剂苗计量过大,或注射时污染了其他细菌,常引起注射部位发炎,导致肿胀、跛行。

1.2 全身反应

1.2.1 绿脓杆菌感染

由于孵化器、出雏器、存放雏鸡的孵化室消毒不严格,污染了绿脓杆菌,使出壳后的雏鸡皮肤或绒毛污染有绿脓杆菌;或接种MD(马立克)疫苗所使用的器械消毒不严格,被绿脓杆菌污染,导致雏鸡在1日龄接种MD疫苗时感染绿脓杆菌,使雏鸡2日龄~5日龄大批死亡。

1.2.2 葡萄球菌感染

由于饲养环境和用具消毒不严格,葡萄球菌污染了鸡的皮肤和羽毛,当进行鸡瘟疫苗刺种或肌肉注射时,葡萄球菌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鸡发生葡萄球菌病。

1.2.3 接种新城疫疫苗后引起鸡发生新城疫

发生原因有:(1)鸡群在接种新城疫疫苗时已遭受新城疫强毒的潜伏感染,免疫接种后使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鸡发生新城疫。(2)疫苗选择不当,用中等毒力的I系疫苗接种ND抗体水平较低的雏鸡(50日龄以下)可引起新城疫,或用I系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较低的产蛋母鸡,可引起产蛋率轻微下降(1%~5%)和蛋质变差。(3)疫苗用量过大,尤其是NDI系疫苗注射过3倍量,可引起产蛋下降或神经症状。

1.2.4 IBD(法氏囊病)

发生原因:(1)疫苗选择不当,无IBD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水平较低的雏鸡选用较强毒株的IBD疫苗免疫,使免疫接种的鸡群发生IBD。(2)雏鸡在接种IBD疫苗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低,遭受外界环境中IBD强毒的感染,免疫接种后激发已感染鸡发生IBD。

1.2.5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在未发生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地区使用毒力较强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免疫时,可以起鸡群发病。

1.2.6 鸡痘

由于鸡群已感染鸡痘病毒,刺种鸡痘疫苗时,激发已感染鸡发生鸡痘或造成鸡痘病毒的人为传播而发生鸡痘。

2 预防措施

虽然引起疫苗不良反应原因很多,但只要注意预防就可有效的防止疫苗反应的发生。

(1)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勤通风,可以有效的减少呼吸道疫苗反应给鸡群带来的危害。掌握正确的疫苗注射操作手法和疫苗的注射计量就可以避免因注射不當给鸡只带来的损害。

(2)其次,注意对孵化器、出雏器、存放雏鸡的孵化室和接种疫苗所使用器具的消毒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脓杆菌感染和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

(3)最后,在接种疫苗前要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一定要在鸡群健康的境况下接种疫苗,另外要注意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接种剂量以及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以避免因接种不当使鸡群发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梁红册.接种疫苗后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是怎么回事[J].农村养殖技术,2009(12)

[2]陈合强.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2(06)

[3]唐长彬.浅议如何提高家禽免疫接种效果[J].畜牧市场,2010(05)

篇5:学校学生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

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是确保全体新生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入学新生或新转入学生。

二、在新生入学报名时,学校在办理相关报名手续时,要求家长或监护人出示该新生的《预防接种证》,已遗失《预防接种证》的学生,应尽快到原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外地来的学生,应出示原籍办理的《预防接种证》。

三、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将出具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通知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

将其接种信息登记在《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疫苗完成情况记录表》中,学校建立新生入学预防接种查验档案。

四、学生在完成补种(补证)后,将补发正规的查验证明(补种单上有医生签字,标明接种日期,疫苗的批号)交学校验证登记。

学校在《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疫苗完成情况记录表》中备注中予以说明。对于不能及时补证或补种的学生,学校应督促学生家长尽快完成补证、补种。

五、在完成新生入学验证工作后,学校建立专门资料管理档案,存档备查。

六、学校要积极配合相关卫生部门组织学生进行疫苗接种。

七、查验原则

国家规定在16岁内应完成接种的疫苗共8种(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其中卡介苗接种1针,乙肝疫苗3针,脊髓灰质炎糖丸4次,百白破4针,精白破2针,麻疹疫苗2针,乙脑疫苗4针,流脑4针。

篇6:预防接种各种制度

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拭保洁,建立温度监测记录。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免疫规划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保持库房清洁卫生。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一、疫苗实行一个窗口专人管理,健全疫苗、注射器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注射器领发台帐,出入库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有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的采购按照有关规定,由省级组织实施。

三、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疫苗的损耗系数及库存等制订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计划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严格按照《条例》有关规定购进第二类疫苗,严禁从无疫苗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购进疫苗。

五、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和使用疫苗和注射器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

六、预防接种单位每月月初将上月第一类疫苗、注射器使用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填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进度及需求计划报表”和“第二类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进度报表”,于每月5日前上报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预诊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

三、每天下班前,接种室和候种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并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接种台面和地面采取湿式清洁,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擦拭接种台面、湿拖地面。

四、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75%乙醇,涂擦注射部位,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待干后再接种。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的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安全盒,放入专用收集袋,集中处理。

安全接种制度

一、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

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四、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种室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并做好消毒记录。

五、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在接种室/台分别设臵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六、接种工作人员应仔细查验接种对象的接种证、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七、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目前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八、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名称、批号、效期等。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九、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厘米,凉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

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接种。

十一、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安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十二、接种后及时在接种证、册或计算机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告知家长受种者接种后须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出现接种反应,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十三、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十四、实行带冰接种。活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预防接种卡、证使用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证、卡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2、凡本地0-7岁儿童必须做到一人一卡一证。

3、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4、预防接种证必须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逐级发放。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盖公章。

5、预防接种证、卡由实施接种的工作人员填写,书写要工整、文字规范、填写要准确齐全,时间(日期)以公历为准。

6、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卡由预防接种门诊集中专柜保管。卡片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7、接种单位至少半年一次对预防接种卡片进行整理和核查,对迁入、外来和漏卡的儿童要及时转卡和补卡;对重卡、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卡片童要剔卡,接种单位要另行妥善保管。

8、发现卡片有接种日期记录错误者,应及时纠正,发现漏种者及时通知或上门核实补种,保证卡、证一致。

9、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10、及时将儿童接种情况录入信息系统,保证信息库中的儿童信息与卡、证一致。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行按旬、周(日)定时定点接种。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三、使用《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及时为本责任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卡、发放预防接种证:儿童出生后1个月要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信息卡。

五、预防接种证、信息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出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六、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七、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信息卡,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九、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篇7: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接受预防接种。

二、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主管部门制定。全省各地应统一使用省级印制的《黑龙江省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负责新生儿接生的单位和个人,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的为其接种首针乙肝疫

苗和卡介苗,同时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一毛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

四、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或者监护人应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至儿童常住地所在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五、户籍在外地的6岁及以下儿童在本地居住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

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接种

医生在每次接种完成后,应在卡、证上做好相应记录,并签名或盖章。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

(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当儿童户口迁移或寄居(托、养)于其它地区时,应持预防接种证道负责该儿童免疫接

种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迁出手续;之后,持证再到新迁入或寄居地区的预防接种单位登记,以继续接受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

九、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疫

规划疫苗免疫疗程序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无预防接种或未按照规定程序接种疫苗的儿童,必须补证或补种疫苗。

十、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盖公章或预防接种专

用章。

十一、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

出、死亡或是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十二、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镇

防保组织保管。预防接种卡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十三、应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管理的预防接种单位,应按照有关

规定,及时将预防接种证、卡的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并定期将免疫信息库中的接种资料以书面形式进行备份。

十四、实施儿童预防接种计算机管理地区,可以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逐步取代

防御接种卡,但不得代替儿童预防接种证。

篇8: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中心门诊部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0名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为实验对象, 男性600例, 女性400例, 儿童年龄范围在1个月~8岁, 平均年龄为 (4±3.5) 岁。

1.2 儿童心理行为特征

(1) 个性气质因素。不同的儿童, 在气质和个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其所产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 年龄因素。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心理行为特征差异较大, 婴儿期儿童对于目前的依赖感十分强烈, 对于陌生人则存在拒绝和抵抗的心理, 且无法通过语言来反映自身的要求和主观感受, 所以,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常存在寻找亲人、哭啼和焦虑等情绪。对于幼儿期儿童, 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应用较大, 一旦见到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和注射器, 就会产生躲避、抗拒、焦虑和恐惧心理。对于学龄前儿童, 通常具备一定的自我主观意识, 智力发育较为完善, 喜欢接受表扬, 其心理和行为易受到医护人员语言的影响。对于学龄期的儿童, 且自尊心和自我意识都较强, 情绪波动较小, 喜欢自我表现, 对于医护人员所介绍的健康知识也有所理解。 (3) 社会因素。一方面, 儿童家长对于免疫接种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对于免疫接种工作的程序、方法、方式、政策和方针认识不足;另一方面, 当代儿童通常是独生子女, 平时过分受到呵护和宠爱, 形成了爱哭闹、任性、娇气的性格。

2 预防护理措施

(1) 为儿童创造和谐、温馨的接种环境。由于儿童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所以, 为提高儿童接种的依从性, 医护人员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接种环境。通过彩色宣传画的方式, 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使用卡通形象布置接种室, 从而有效缓解儿童的紧张、不安心理。同时, 注意保持观察室、接种室、登记室和候诊室清洁通风, 并控制好室内温度。 (2) 加强宣教工作, 获得儿童及其家长的配合。儿童及其家长的配合时免疫接种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 进行免疫接种前, 医护人员要想儿童家长介绍接种的程序、配合方法、注意事项、方法和目的, 使其充分掌握免疫接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而获得儿童及其家长的配合[1]。 (3) 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儿童保健预防工作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 这就要求计划免疫接种工作者需要具备多元化的角色能力, 既要有较为熟练的技术能力, 又要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 善于观察问题,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掌握与儿童沟通的方法, 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同时, 在为儿童提供接种服务时, 要做到微笑服务, 更多地鼓励儿童, 且穿着整齐, 仪表端庄。医护人员要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行为特征, 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学,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力争做到亲情化、人性化服务[2]。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供, 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普及性也逐渐提高, 接受计划免疫接种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免疫接种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疾病预防的关键, 也是公共卫生事业长期实施的基本国策。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中, 既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也需要其具有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为儿童提供细致、耐心的服务, 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 培养工作责任感, 从而为免疫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3]。

摘要:目的 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和预防护理。方法 本次实验以我中心门诊部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0名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为实验对象, 回顾分析儿童接种时的心理行为反应, 以及预防性护理措施和效果。结果 在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帮助下, 所有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应激反应均明显减轻, 疼痛感、恐惧和紧张心理均显著改善, 接种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 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不配合行为, 提高接种的成功性。

关键词: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心理行为反应,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嘉.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注射神经性反应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2 (3) :786-787.

[2]蒋淑俄.预防接种儿童及监护人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4) :137-138.

篇9:学校内群体性免疫接种的实施

【关键词】学校卫生 ; 免疫规划 ; 预防接种; 实施方法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员相互接触密切,易感者密度高,易传播疾病,所以学校极易成为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滋生地,若不加以预防和控制,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流行。

疫苗的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学校内开展群体性集中式接种,可短期或迅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保护易感人群,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近年来,我院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部署,进行学校集中式免疫接种,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主要实施方法和体会探讨如下:

1 开展校内实施集中接种主要成效

近几年全区开展较大规模的7轮次学校内集中式预防接种(表1),除小部分散居对象要求在门诊接种外,其他绝大部分安排在校内接种。共接种14359人次,平均接种率98.02%,疫苗损耗系数在1.02以内,低于国家规范要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2例。AEFI发生率为13.9/10万,与常规接种AEFI发生率相近,由于处理恰当,未出现群体性反应,取得显著效果。

2 主要实施方案

2.1 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建立领导机制

成立免疫接种活动领导小组,与上级疾控部门密切配合,教育和我们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我们负责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技术培训与指导,制定具体的接种实施方案,教育部门配合我们卫生部门在学校设置临时接种点,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学校学生摸底调查、等记、报告、通知单发放及接种组织工作。

2.2 加强接种前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在预防接种前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工作,重点为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采取当地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如文字、图片、使受种者或家长获取准确的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晓率,组织开展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重点培训接种组织实施,摸底登记方法,接种现场安排和接种技术等内容。

2.3 完善临时接种点的设置和工作人员配备

在学校医务室,办公室和空教室等地设立临时接种点,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和AEFI处理等功能分区,接种点要有醒目的标记、张贴宣传画、横幅和接种禁忌告知等内容,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现场组织员,现场登记员和现场接种员,3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并根据接种对象适当增加人员。

现场组织员由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应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家长进行有关免疫接种知识的宣传、动员工作,现场登记员由乡村医生或防疫医生担任,负责核实接种对象,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的儿童测量体温,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进行标记,接种完成后进行资料的管理和汇总,现场接种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区卫生局发放的接种资格证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负责对应种对象进行接种。

2.4 做好AEFI的监测与处理

每个临时接种点应配备1名临床医生,负责AEFI的报告和处理,参与救治人员必须接受AEFI相关知识培训,明确常见AEFI的诊治原则和方法[1],救治行为必须符合技术规范。

3 讨论与分析

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的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1]。由于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里的发育时期,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学校内群体性预防接种导致心因性反应时有发生[2-3],如果处理不当,对预防接种工作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对学校内预防接种工作慎之又慎,有的甚至拒绝组织接种[4],为防病灭病的需要,在开展学校内群体性接种时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3.1 掌握适用范围,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是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5]第31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实施学校内群体性预防接种,应严格按《预防接种规范》的要求,掌握适用范围[6],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周密部署,制定详细的接种实施方案,包括宣传动员、人员培训、后勤保障以及可能出现事件的应急处理等。

3.2 做好目标人群的摸底和相关物资的保障工作是前提

接种前应将目标对象进行摸底登记,根据知情同意原则,事先下发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对象禁忌症等内容,对接种目标和对象进行登记造册,按1:1.1的比例安排疫苗,注射器和消毒等相关物资。同时做好疫苗的储存和运输工作,还应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和葡萄糖等药物,以供发生过敏反应时急救用。

3.3 配足临时接种点人员,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是关键

临时接种点工作人员应按要求配足配全,现场组织员要维持好现场接种秩序,学生逐一排队进入接种室,接种后到观察室休息15-30分钟,对个别精神紧张,恐慌的学生予以心里安抚、解释。接种秩序混乱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局面,易导致接种查错或接种事故的发生。因此,维持现场接种秩序也非常关键。

3.4 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和AEFI的监测处理工作是必备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要做到对接种对象安全、实施接种者安全和对社区环境安全[7],除常规进行皮肤消毒等注射安全外,现场接种完成后,还应及时清理接种器材,处理剩余疫苗,将使用后的接种废物带回,按我国《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并对接种现场清扫消毒,整洁完好地交还学校。发现AEFI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及时处理。遵照"现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开展AEFI的临床救治工作,做到早期、正规和系统的治疗。临时接种救治医生要掌握常见AEFI的识别能力,如2008年10月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某小学一名学生接种后出现晕针现象,脸色苍白、冒冷汗,立即将学生转至接种观察室,给予服用白糖水、精神疏导后症状缓解,若未及时处理事态可能进一步扩大。

3.5 做好缓种对象的接种工作

为保证接种安全,部分学生因发热或其他症状需缓种,应待症状消除恢复健康后进行接种。另外,对部分目标对象因事假等原因未完成接种的,也应及时追踪到位,通知他们到我院门诊接种并做好相关记录,以提高免疫覆盖率,降低传染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 胡云峰,一起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引起群发性癔症的报告〔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4):224.

[3] 王陇德,主编,现场流行病学案例与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8-272.

[4] 董国强,张玉玲,徐明峰等,中小学生在校预防接种存在问题的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4):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

[6] 王陇德,主编,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99.

篇10: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在校在园学生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少年儿童疫苗免疫接种率,防止疫苗针对传染病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发生流行,建立入学新生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1、做好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发现未种、漏种儿童要认真做好登记,并于开学后一周内向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报告未种、漏种儿童名单,配合预防接种门诊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指定的预防接种门诊补种。

2、查证时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幼儿应及时将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幼儿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原发证单位)补证。

3、严把入口关,及时发现漏种幼儿,确保在园幼儿免疫接种率,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切实保证我园幼儿的身体健康将起到积极作用。

4、对于漏种疫苗种类或针次较多,不能及时完成补种的幼儿,应协助接种单位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尽快完成补种。

篇11: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为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管理。

二、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三、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

四、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必要时以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五、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六、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七、接种后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并录入计算机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篇12: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卫生院设立以院长为组长,卫生院专职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乡卫生院防保组,负责制订本辖区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领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卡、簿、表由卫生院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由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10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卡、证使用管理制度

一、凡本地0—7岁儿童必须一人一卡一证。外来、外迁的儿童要及时索补卡、转卡,超龄儿童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行剔卡,剔除的卡片要保存备查。

二、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接种卡要以卫生院集中专柜保管,7岁后的卡片必须保存15年以上,接种期间下发至各接种门诊(点),接种时及时的由接种人员填卡、填证,做到卡、证填写一致,不得弄虚作假。

三、接种结束后,由接种人员将接种卡交回卫生院防疫医生保管,防疫医生负责统计、上报工作。

四、接种卡每年以乡为一本,以村为序组装,同时按出生为序,同年出生儿童按出生先后排列。

五、每年1月份对卡片进行一次整理核对,该转的转,该剔的剔,并将整理情况逐级上报,统计本乡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

预防接种器材及冷藏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冷藏设备及器材配备:

卫生院有疫苗冷藏箱,每个村有疫苗冷藏包,有各种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在接种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二、卫生院所有设施及接种器材一律专人专柜保管,卫生院防疫人员负责全乡设施和器材配备的管理,建好设施及器材帐,保持器材及设备的整洁干燥和完善,冷藏箱(包)不存放有水的冰排,使器材和设备保持在最佳能动状态。

三、设备及器材在接种前下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成即如数交回,做到领发有登记,回收有检查,损坏必赔偿。

四、设备及器材坚持专物专用,任何人无权借故它用。卡介苗专用注射器只能注射卡介苗,严禁使用过卡介苗的针管针头接种其它疫苗。

五、冰箱(或冷库)每天记录温度,经常除霜,随时监测机械运转情况,出现故障及时排除并作好记录。设备严禁存放食物,尽量减少开盖次数,保证冷藏效果。

疫苗计划、分发、管理制度

一、卫生院负责制定全乡各生物制品计划,分配好各村全年的疫苗任务数。建立疫苗收发登记制度,做到库存疫苗心中有数,保证基层供苗,先入库的和先失效的先用,不用过期失效疫苗。麻苗、糖丸要储存在—20℃温度范围,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要储存在2—8℃范围内,逐日记录储存温度,随时监测设备功能,保证疫苗质量。

二、疫苗计划实行提前一年计划的办法上报。计划要根据乡人口出生率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而制定,并按照12次冷链运转的要求下发到各村。要做好疫苗领发登记,使之心中有数。不积压浪费疫苗,并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储存和使用。

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免疫接种副反应的报告、调查、处理制度

一、报告

1、发生一般反应给予及时处理,做好对儿童家长的理解说服工作,不必进行报告。

2、发生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事故应及时处理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报告。

二、调查

1、接到有关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临床和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或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的成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必要时可邀请上级部门共同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应包括反应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长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批号、失效期、生产厂家、疫苗检定结果,接种时间、部位、针次、剂量、操作和器材消毒情况,接种的单位、环境、接种者姓名,接种前健康状况、有无禁忌证、过敏史、神经精神病史、以往接种史和反应情况,家庭中有无癫痫、脑病、惊厥、过敏史反应出现的时间、经过表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疫苗的保存及在当地接种同批号疫苗的人数和出现反应的人数等。

三、处理

1、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免疫接种有关的病例,诊断必须慎重,必要时可进行病例讨论或会诊。如认为可能是接种反应,应先与当地卫生疾控中心联系。在未经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确定前,不得在口头上或病史上向家属说明是接种反应。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所作出的诊断无效。

2、各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应经过集体讨论,对免疫接种的反应作出诊断;若无法作出诊断,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上级诊断小组作出诊断。

3、接种后发生原因不明的死亡病例,应立即报请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进行尸体解剖,查明死亡原因,予以处理。

4、在进行接种反应调查处理的同时,应积极组织抢救治疗。

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外省、外地区、外县、外乡)居住连续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的儿童。我县各乡(镇)的流动儿童一般以经商、寄养、超生为主,由于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常常不能及时得到免疫接种,已成为影响接种率的主要因素。为消灭免疫空白人群,使流动儿童及时得到免疫接种,特制定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一、认真组织调查,城区尤其是要抓住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新建居民区、拆迁户等重点地区的儿童为重点对象,乡(镇)要以超生儿、弃婴和外地留、寄居儿童等重点对象,弄清流动儿童的底数和类型。

二、广泛进行宣传,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报告制度(行政村的医生每一个月应向乡卫生院报告流动儿童人口数,乡卫生院每季度向旗疾控中心报告本乡流动儿童人口数),以保证流动儿童去向信息畅通。

四、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定期主动搜索,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及时建卡、建证补种。

五、动员流动儿童居住地的群众发挥监测作用,主动向当地卫生院或卫生室报告。

统计报告制度

一、每年冷链运转12次,乡防疫人员根据再一次冷链运转的实际接种情况,分次统计汇总上报旗疾控中心。

二、每次冷链运转后,乡防疫员应凭收回的接种卡上分村分龄统计儿童人口数,并上报旗疾控中心。

三、每年年底,卫生院应上报本辖区计免工作基本情况年报表,统计好组织机构、宣传、培训、器材设备、疫苗使用、工作总结资料,上报旗疾控中心。

篇13: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奉化市城区3所民工子弟学校一年级新生:2009年730名, 2010年716名、2011年776名。

1.2 方法

对3所民工子弟学校一年级新生实施查验预防接种证及查漏补种工作。由学校布置此项工作, 张贴通知, 要求学生1月内上交预防接种证, 无预防接种证者到原接种单位查找接种记录, 进行补证。收到接种证后, 由校医将疫苗接种情况登记汇总。2009年、2010年我们对1月后无证的学生予以发通知, 要求来接种门诊补证补种。接种门诊人员查看卡疤后, 按补种程序补种疫苗, 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2011年, 对1月后无接种证的学生, 我们上门在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 现场补证补种, 相隔1月补种第二针, 直至补种基本完成。

1.3 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定义

为来自奉化市以外的其它省、市、县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

2 结果

2.1 新生预防接种证持证率

比较3年持有预防接种证的新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43, P<0.05) ;再分别比较2009年与2010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2, P>0.05/3) ;2010年与2011年比较, χ2=37.49, P<0.0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与2011年比较, χ2=60.26, P<0.0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2 无证新生补正率

3年新生补证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7.66, P<0.05) ;再分别比较2009年与2010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3) ;2010年与2011年比较, χ2=262.0, P<0.05/3, 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与2011年比较, χ2=268.1, P<0.05/3,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3 新生补种完全率

3年新生补种完全 (按照规定免疫程序补种完所有疫苗) 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1.18, P<0.05) ;再分别比较2009年与2010年, χ2=1.17, P>0.05/3, 无统计学意义;2010年与2011年比较, χ2=724.48, P<0.05/3, 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与2011年比较, χ2=683.26, P<0.05/3,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3 讨论

3.1 一年级入学新生无证主要原因

一是曾经拥有过接种证, 但未妥善保管, 发生丢失现象;二是从来未有过接种证[4]。对于外来民工子女来说, 因为住所不固定, 加之对接种证的重要性缺乏理解, 丢失现象很普遍, 因此对流动儿童宣传免疫工作同时, 一定要提醒家长注意接种证的保管。由于流动儿童接种率低于常住儿童[5,6,7], 因此, 未有过接种证的民工子女多。为此, 我们要重点做好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 特别是以民工子弟子女生源为主的幼儿园查验工作要加强督查, 很多这类幼儿园只是秋季入学查验, 应付检查。但是民工子女入托幼儿园是很随意的, 整年都有入学, 退学现象, 每个新入托幼儿园都必须及时查验预防接种证, 尽早的补证补种。

3.2 2009、2010和2011年3年比较

民工子弟学校新生预防接种证补证率、补种完全人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09年与2010年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2010年分别与2011年比较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用普通的催补催种措施很难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新生的补证补种率。追查原因, 首先是一些民工朋友很难抽出时间为孩子请假到接种门诊补证补种, 二是主观上对接种疫苗的重要性理解不够。那些需要补证补种的学生不管我们发通知催促或是让老师催促, 上门补证补种的人数还是比较有限, 特别对于有两针以上需要补种的学生来讲, 能坚持每月如约来补种, 直至全部补种完全的学生更是见少。2011年我们接种门诊在取得卫生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 学生家长的知情同意后, 在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 按照常规预约每月1次, 到12个月, 除个别学生身体等原因未现场补种外, 基本补种完全。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校内发生传染病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8]。预防疫苗相关性传染病在民工子弟学校的发生, 必须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新生预防接种证的补证补种率。政府重视、部门配合, 是查验工作的组织保障。与教育部门合作, 加强入学入托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 使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预防接种, 加大查验工作的力度和广度[9]。做好卫生行政部门的参谋, 争取理解与支持。笔者以为在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 是解决民工子弟学校新生预防接种证持有率低和疫苗接种不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1989-02-21.

[2]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4-20.

[3]国家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S].1990-06-04.

[4]胡丽明.宁波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接种证查验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3) :285.

[5]孙美平, 曾阳, 刘爱华, 等.北京市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6) :419-420.

[6]单芙香, 卢紫燕, 谭洁, 等.深圳市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1) :48-49.

[7]吴红岩, 严胜, 林涛, 等.浦东新区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04, 16 (7) :303-305, 323.

[8]林玫, 龚健, 李翠云, 等.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1) :967-968.

篇14:学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关键词】 社区;预防接种;安全接种

从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上面来看,它担负着整个辖区所有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它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对产染病的控制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着国家日益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投入力度,从而促使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处的设施日趋完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日趋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在接种的安全系数上面日益升高。但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技术的完善而在操作上掉以轻心,相关人员仍然需要在预防接种的工作中,我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做好。

1 预防接种前的安全措施

1.1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 对于预检登记来讲,这项工作是儿童预防接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做好安全注射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在这一环节当中,需要做的就是要对接种证当中儿童的姓名、出生的日期、性别以及所需要接种的疫苗等等做出详细的核对。同时相关的人员需要向儿童的家长讲清楚接种这样的疫苗能够预防的疾病,具体的免疫程序以及接种过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等等。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向家长询问儿童近阶段的健康史,儿童以往的疾病史以及过敏史等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要对儿童进行体温的测量,并实行相关的体格检查。针对有禁忌证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拒绝接种;对于暂时不适合接种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暂缓接种,相应的作好记录[1]

1.2 严格做好规范接种准备工作 对于接种的医生来讲,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护士站来对家伙在那个以及接种儿童的姓名做出核对,通过此,来使得由于发音类似以及同名而造成的错拿证以及打错疫苗的情况得到避免。在这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所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护士站疫苗一致与否做出核对。在进行疫苗的准备之前,接种医生需要对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出再一次的合适,同时对照接种证进行再一次的核对,通过此,来对接种疫苗的正确性以及间隔时间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2 预防接种时的安全措施

2.1 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执行 这一点,也就是要求接种人员在这是之前,应该严格的对照着疫苗的名称、疫苗的有效期以及安瓿的完整性等等做出核查。在进行吸药之前,应该把药液摇晃充分,并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求来吸取药量。同时,告知儿童家长把儿童的注射部位充分的暴露出来,其目的是要做到更加准确的操作[2]。在这之后,接种人员对儿童的皮肤进行消毒,等到消毒液干了之后,方可对儿童实行注射。其根本目的是要促使消毒液杀死活疫苗的现象得到避免。

2.2 正确把握好注射部位与深度 从目前预防接种注射的方法上面来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皮内注射、皮下注射以及肌内注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上臂外侧的三角肌这一地方并没有比较重要的神经,也没有大血管,加上这一部位比较暴露,所以,有80%以上的预防接种都选择的是這一部位注射。对于皮下注射来讲,主要就是把少量的药液注射到儿童的皮下组织;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主要是在要求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发生疗效要更加迅速并且不能够口服或者是静脉注射,当然那些注射性强以及药量比较大的时候也应该采用这样的注射方式。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其注射位置的深度要来的更深。另外,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对影儿进行注射的时候,要对以下的方面加以特别注意,那就是婴儿在上臂外侧三角肌的这一地方还不够发达,并且部位也相对比较小,所以,在对其进行注射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那是因为,如果注射过于浅的话,极易形成局部硬节的,如果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婴儿局部发炎现象。

2.3 使用疫苗专用注射器注射 这一点,也就是在注射的这一过程当中,要使用一次性疫苗接种专用的注射器,尽可能的做到一人一个针头,一人一个针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把玻璃注射器以及针头灭菌存在的不够彻底以及易污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一来,就使得交叉感染的现象得到避免。

3 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措施

儿童预防接种完成之后对其做出密切的观察可以说在安全注射中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对于防疫人员来讲,必须要做到对儿童接种之后的不良反应做出迅速且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出应对措施。当然,与此同时,防疫人员还需要报告至相关的部门,并认真且详细的把接种反应记录及与之相应的处理促使作好记录,最大限度的把接种反应的危害降至最低。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3.1 认真对待观察期的儿童 在儿童接种完毕以后,接种人员一定要告诉家长对儿童实行30分钟的观察,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自后,出现任何的不适情况或者是异常表现,那么,家长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对于那些严重的接种反应来讲,它们在早期所体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比较轻微的,加上在接种的对象中,婴幼儿所占的比重居多,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接种之后的不适现象表达出来,所以,对于这一类接种对象,防疫人员更加需要对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针对具体现象做出积极地处理,从而促使严重事件发生的现象得到避免[3]

3.2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从接种反应的类型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包括正常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耦合疾病以及接种事故等等。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做好应对措施。首先,从正常反应以及加重反应的处理上面来看,正常反应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只要适当的休息两天,就能够恢复到正常。但是,对于其中少数的比较严重的儿童来讲,可以对其局部做热敷,但是,如果儿童注射的是卡介苗的话,应该严谨局部热敷。另外,如果儿童有全身的症状的话,应该针对症状对其做出治疗,比如高热以及头痛的话,需要让其休息,并给与解热镇痛的药物及逆行那个处理。

其次,对于出现异常反应的儿童来讲,应该结合儿童异常反应的类型,实行相应的治疗处理。当然,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应该把各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员做好,同时,要把抢救的药品以及抢救的器材等等都始终备好。

4 其他方面的安全措施

4.1 强化冷链系统的管理 对于安全接种来讲,不然需要疫苗的质量来进行保证,可以说疫苗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安装上冷链检测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促使疫苗储存安全性的提升,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可以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即便是在发生停电的情况的时候,也一样。当然,即使是这样,对于相关人员来讲,也还是需要时时刻刻的对冰箱的温度进行关注,并定时作好记录,同时实行定期的冰箱维护,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对冰箱得以正常运行进行保证。

4.2 强化接种人员的责任心 接种人员他们处于预防接种的第一线,必须要始终牢记安全第一,一定要始终明确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的未知危险因素存在,所以,针对这样的安全威胁,接种人员必须要把自身的责任心强化,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通过此,尽可能的促使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现象减少。不管接种人员有多么的忙,但是,也应该要对每一位接种的儿童都尽心尽责。

5 讨 论

总之,计划免疫的这一项工作,在目前来讲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方法,这一项工作也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具体的接种过程当中,必须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到仔细且周到,儿童父母要做到积极地配合,只有每一方都把预防接种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才能够真正把疫苗免疫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最终对儿童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水艇.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27-127.

[2] 施雪芬,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9):349-349.

上一篇: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心得下一篇:退休党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