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生产调研

2024-08-19

乡镇农业生产调研(共8篇)

篇1:乡镇农业生产调研

近年来,我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努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全镇,以企带农增加效益的新格局。但是,我镇的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与镇委镇政府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的成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深入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求突破。

针对我镇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方面滞后的状况,镇党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剖析原因,着力寻找突破口。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造成我镇目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仍抱住传统农业不放,对高效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接受能力差,心中没底,顾虑重重,不愿也不敢走高效农业之路。二是对农民引导不力,缺乏有力的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没有建立有规模、有特色的示范点,未能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农民群众对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观望的多,实际介入的少,议论的多,行动的少。三是未能充分理顺眼前利益和长远收益的关系。在省政府加大对种植水稻、小麦的补贴,以及稻麦价格上涨后,农民不愿意在发展经济作物上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认为种植稻麦两季不但不赔钱了,还能稍有积余,就已经满足了,舍不得再多花农本搞高效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生怕搞不好会血本无归。我们认识到,宣传发动不到位,造成群众观念保守,是我镇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我们决心以宣传发动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投入,快速推进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逐步在全镇形成规模产业带、特色农业区,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进行重点倾斜。切实把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过问,并督促各个项目的有效实施;分管领导专职跟踪,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建设到位;抽调农业技术人员分村定点提供技术支撑,进行对口支持,力争在今年下半年建成一个1000亩连片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完成1个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是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种养观念。通过走出去观摩的方法,带领规划区内的干部群众到周边先进地区观摩学习,促使他们走出传统种植的思维定势,自觉进行高效规模种养尝试。同时,强化引导,让全镇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发展高效农业的行列之中。三是不失时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摸准市场行情,找准产业定位,发挥资源优势,鼓励村组干部和种养能手大胆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确保高效益。四是制订激励措施。在省、市、县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我镇将从镇有资金中拿出10万元,扶持农民发展高效农业。五是搞活流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保证农民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卖出好价钱。

三、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我镇将充分挖掘本镇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特经作物。一是依托邻近县城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重点在赵市村、汪群村、薛垛村发展500亩连片的大棚蔬菜种植,做到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一起上,确保大棚不空茬,实现效益最大化,力争亩收益年均达到1万元以上。同时要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形成特色,确保在供应本地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打入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二是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整合稻米加工企业,提高稻米加工的品位和档次,创名牌、抢市场、进超市,推动绿色农业快速发展。组织农户形成种养联合体,积极挂靠外地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使农户不愁出路,安心发展。三是依托流通优势,拓展高效农业发展空间。我镇将克服交通不便捷的困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对镇内的农民经纪人进行培训,组建农民经纪人协会,在无锡、上海等地设立销售窗口,构建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为发展高效农业搭建平台。

四、建立考核机制,加快高效农业发展进程。

一是对全镇的农业产业化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村组、农户,并明确各村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镇成立督查考核小组,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农技农经人员服务到田头农户,帮助农民进行算帐对比,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金融服务,保证高效农产品产得出、长得好、销路畅,真正为农民增收发挥“高效”作用。认真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使优惠政策进村入户,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对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进行量化考核积分,纳入到全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考核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力,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予以经济处罚;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并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强烈氛围,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推进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快速发展。

篇2:乡镇农业生产调研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水果基地版图日趋扩大.通过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我镇观光农业基地快速发展,品种增多、品质提高,到目前为止,我镇现有百亩以上水果基地三十多个,富润科技生态园、“金竹山庄” 、龙虎原野山庄”、“月亮湾山庄”等综合性休闲基地四处。XX年新建水果基20多处。现共有果林面积1XX余亩,各种水果十余种,既有传统水果枇杷、樱桃、红心李、柿子,也有近几年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优质黑珍珠(樱桃)、黄花梨、杨梅、葡萄、提子、冬枣等,形成了品种全,季节长的水果产业特色。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果农在外投资,在义务上溪镇等地开发桃子、桔子、葡萄等水果基地8个,面积4000余亩。

(二)休闲旅游产业不断升级.随着经济的增长,闲暇时间增多、出行能力提高,旅游市场不断兴旺,人们不再满足于普通的游山玩水,旅游模式从单纯的旅游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我镇的生态旅游农业依托各大水果基地,以其便捷的交通和较强的参与性等特点,得到了城乡居民的亲睐.集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庄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效益农业和农庄经济三者结合程度不断提升,“尝农家土菜、喝高粱美酒、品绿剑名茶、摘时鲜水果”已成为游客对同山的向往。一年来,仅金竹山庄就接待市内外游客五万多人次,并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紧紧围绕旅游业“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依托汤江岩野外拓展基地,边村宗祠等原有景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共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总收入600余万元,创利润180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百人,农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如今年的同山特色水果短柄樱桃供不应求,每公斤卖到了60元的高价,沈宅的同华牌樱桃打入了杭州、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台湾客商也通过网站了解到同华牌樱桃,纷纷订购.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工作

(一)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加强引导和宣传.创建水果水乡的目标确立后,镇党委政府迅速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配备精干力量,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协调和领导,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1、制订规划,进一步扩大水果版图。年初就确定了在同源村、三新村一带扩种樱桃,使连片面积达到1200亩,在仙日、边村、西源发展枇杷基地650亩,在中源、高城头、临江村发展提子基地200亩,改造唐仁、丽坞底等村山地1000亩,进一步扩大水果基地的版图,为创建水果特色乡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出台政策,重点培育水果块状农业。对连片种植樱桃、枇杷、杨梅、提子等水果达一定面积以上的,给予不同程度有金额补助;对促进我镇产业化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和扶持;对发展观光旅游基地的行政村及农户给予每亩20元的资金补助;开展优质水果评选活动,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比,对获奖人员给予500-1000元的奖励.

篇3:乡镇农业生产调研

阜蒙县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现将发展现状、生产布局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建议对策等情况报告如下:

一、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阜蒙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始于2005 年, 大规模发展是从2008 年开始, 形成了以福兴地、阜新镇、于寺、王府为代表的设施农业种植区遍布35 个乡镇。 2014年通过“沈阜200 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更加推进全县设施农业的建设。

二、阜蒙县设施农业生产布局情况

1.种植格局基地化

全县保护地种植格局呈现明显的规模化、 区域化, 初步形成了以福兴地镇、于寺镇、蜘蛛山镇为代表的尖椒生产基地;以阜新镇、沙拉镇为代表的甜瓜生产基地;以王府镇、紫都台乡、伊吗图镇为代表的番茄生产基地;以大巴镇、国华乡为代表的冷棚葡萄生产基地等等。

2.品种结构优质化

目前, 全县设施农业主栽作物有辣椒、 甜瓜、番茄、茄子、葡萄、草莓等20 余个。 种植的品种达30 多个。 辣椒品种有:37~76、37~79、37~74 等; 甜瓜品种有:超甜翠宝、领航3、永甜11 等;番茄品种有:卓娜、欧粉一号、金蜜佳等;茄子品种有:布利塔、安吉拉等;葡萄品种有巨峰、郁金香、白鸡心、夏黑等;草莓品种有丹东九九、幸香等。

3.生产经营规模化

全县蔬菜生产已打破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经营的传统生产格局, 涌现了一批规模种植集约经营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

4.生产技术科技化

根据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我们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探索新模式, 搞好三个服务。 先后引进新品种20 余个, 推广应用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嫁接技术、帘被双覆盖技术、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以辣椒、茄子为主的长季节越冬栽培和以香瓜、番茄为主的一年两茬的种植方式成为全县设施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栽培模式。

5.冷暖结合多样化

结合“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阜蒙县拟定23 个乡镇重点发展冷棚计划, 打造阜新冷棚蔬菜品牌。 并与现在暖棚种植作物的茬口相结合, 形成周年供应多样新鲜蔬果的优越市场体系, 形成冷暖结合, 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三、阜蒙县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影响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1.新、特、优品种结构单一

阜蒙县对作物品种布局结构虽然有所调整, 但传统蔬菜品种偏多, 优质高效蔬菜品种偏少。 据今年全县种植品种情况看, 一些新、特、优品种的果蔬种植面积小、少、无。

2.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特别是缺乏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同时全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队伍数量少, 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不高。

3.技术力量薄弱

农户自身学习科学技术的觉悟不高, 而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有限, 技术指导任务繁忙, 我们提供的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四、发展设施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实行区域化布局, 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实践证明, 要适应蔬菜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掌握市场变化的主动权, 就必须彻底打破分散性、小规模的经营方式, 从根本上改变一家一户“提篮小卖”的状况, 实行组织创新, 扩大经营规模, 通过规模经营, 使蔬菜产品进入流通和加工领域,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

2.积极发展带动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

蔬菜产业能否发展的关键是市场, 蔬菜生产除了满足市场的鲜活品需求外, 要以蔬菜加工企业和运销组织为龙头, 以订单的形式发展几个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原料基地、鲜活菜配送基地等, 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之路。

3.加强蔬菜技术人员的培训, 健全科技推广网络

在技术培训上下功夫, 提高农合的积极性, 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4.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网络, 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先进技术和新品种引进等提供有效服务

充分发挥现有政府公务网的作用, 扩大网络覆盖面, 加强与全国各大城市、主要农产品市场及全区各地市场的网络联系。建立及时、便利、可靠的农产品信息发送和反馈系统, 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安排生产等提供信息。

5. 加快名、 优、 新、 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 打造蔬菜品牌

篇4:乡镇农业生产调研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服务组织不断健全。一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28个乡(镇)设立的市级、县级、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70个、553个和2433个,村级农技人员16000余人,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网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合作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0000个,实有成员数达到260多万人(户),其中服务类合作社3088个,涉及种、养、加、销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全省95%以上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市场性服务组织日渐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近900家,已上市龙头企业20家,部分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和管理、统一收购等多种类型服务。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服务环节由产中服务向全程服务延伸。产前方面,通过工厂化育苗,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优质种苗服务。如安徽天禾种业公司与霍邱农委联合,参与霍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育秧工厂,免费为全县各乡镇20多个育苗工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产中方面,随着植保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以及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后方面,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得到拓宽。二是服务范围由种养业向多行业拓展。农产品联销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流通协会新型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不仅将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粮油拓展到畜禽、茶叶、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等各个生产领域,而且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服务。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一是农资社会化服务创新。依托农资供应商建立的为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类农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等技术服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每年在主要农时季节前组织开展培训示范活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运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三是种苗社会化服务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苗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苗行业协会,为种苗生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创新。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组织,促进传统的分散防治向规模化、集约化统防统治转变,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范田间作业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因灾损失。五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目前建有1291个乡镇兽医站点,建立健全以乡镇兽医机构服务为主导,村级防疫员为主力,乡村兽医人员为补充的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冬春强制免疫防控活动,基本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二、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一)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投入资金2.43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我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并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共投入资金8.77亿元,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万多人次,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近3年来,共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类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项目190个。四是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科研经费2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示范等。五是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把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近5年安排的投入累计超过6亿多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仅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资金超过3亿元,2012年达1.2亿元。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合作组织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产品销售等各类生产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财政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补助、贴息、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40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营销能力,也带动了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亿元,补贴农机具70万台,全省农机总动力接近6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安排资金10400万元,在全省奖补标准化育秧工厂500个,为100万亩水稻提供机械化育插秧。2010年和2012年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补贴资金,调动25万台收割机参与夏粮抢收,全省3000万亩小麦在5天内全部抢收完毕。

nlc202309020407

(三)支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全省建立29000多个农家店,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资等产品配送效率。二是大力扶持新网工程。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支持实施项目693 个,在全省建立了农资经营现代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我省供销社下属安徽辉隆农资公司在全省设立了50个直营连锁配送中心,发展加盟农资连锁店2840家,构建了以农资供应为核心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农力度,安排资金超过4000万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县域分支行,支持各类资本在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通过划拨优质资产、增加注资、奖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进一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支持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立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农”金融风险补偿、涉农贷款贴息、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三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近5年来,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44.8亿元,支持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农作物近4亿亩、牲畜815万头,为8043万次农户提供1140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业风险的“防火墙”、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和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五)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试点农业物联网。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物联网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基本建成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建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支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建立覆盖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的信息收集、推进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支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农委与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报》,直接将农业信息送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订购《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赠送给贫困地区村委会、农民和农技人员。

(六)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5年,省财政连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支持建成9个市级监测中心,58个县级监测站,128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支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支持农业植保体系建设。2012—2013年投入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4.4亿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麦追施拔节肥补助资金,主要依托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施肥、喷药、排灌等服务。三是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全省共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196名,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每年安排畜禽重大疫病疫苗采购资金达1.2亿元,支持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三、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一)在支持思路方面。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与尊重市场规律并重,总体上说,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当前,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职责,能交给农民自办或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应一律交给农民和市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创新服务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环境”上,着力支持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与综合措施并重,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归并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形成支持合力。三是要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凡是有能力、愿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一视同仁地纳入支持范围,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把一些坑农害农的组织清除出市场。

(二)在支持重点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社会和中介组织不愿参与的领域,如农业生产信息、农田水利建设、抗旱排涝等方面,财政要舍得花钱,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粮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财政需要履行职责,将其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支持重点。三是要突出重点环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关系农业生产全局,财政必须“守住底线”。

(三)在支持方式方面。运用灵活的补助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帮穷人不帮懒人,避免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必须要财政来保底,全力支持。二是实行奖补和贴息,对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服务和半公益性服务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的盈利性服务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买机制,实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实行财政参股,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支持其做大做强,可以采取参股、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支持内容方面。从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上看,对公益性服务,重点支持其服务条件和手段建设,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生产型服务,重点支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机插都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同时对农机作业给予燃油补助,减轻农民因油价快速上涨增加的负担;对经营性服务,突出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县建设,整县制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合作组织挑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梁;对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组建村镇银行、农业担保机构、资金互助社,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产;对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建立覆盖县、乡、村、大户四级的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五)在支持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议:一是开展试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每个省可选3—5个县先行试点。二是深化改革。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可采取打捆方式下达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重点和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绩效,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客观地评价和评议,加大对地方的考核,加大奖罚力度,强化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篇5:乡镇高效农业调研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业结构

为抓手,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二、建设重点

根据我镇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平台,着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工程,彰显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

突出四条主线,根据我镇农业产业布局,依托贯穿我镇的主要干道为主导骨架,接受兴泰线的辐射,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形成四条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带。

一是以兴沙公路沿线的优质粮经作物生产的产业带。重点谋划在兴沙路沿线区域,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优质棉花、油料生产以及扩大郑朱优质葡萄品系的种植及品质的提高,努力打造兴沙线优质粮经产业带。

二是兴西线高效产业带。重点在兴西路两侧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效农业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逐步实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产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脱水、生产加工基地,逐步扩大圩岸“金花菜”种植规模,努力形成兴西线高效特经产业带。

三是荡横线重点实施**镇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以姜戴、夏许、丁沙、马港等村形成2000亩的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1万亩,接受其辐射面积2万亩,在园区内引进先进的品种,新型种植模式,推广配套的新技术,走标准化生产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形象,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08年春,园区建设工作初建成效,指导、示范全镇的高效生态农业。

四是马吕线特色畜禽产业带。依据马吕线现有的林地资源,策应徐马荒景区开发,充分发挥马吕路马志宏林下养殖生态鸡的典型示范作用,重点建设10万只畜禽生产基地,以马港生态养殖为基地,采取“三统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养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响原生态林下畜禽这篇文章和品牌,不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努力形成马吕线特色畜禽产业带。

林业绿化:2008年在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2.4%的基础上,再增0.5个百分点,重点实施村庄绿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栽植景观树,美化环境,每个村建立围村林,农户家前屋后栽植林果经济林,美化环境、增加效益。

实施三个规划。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针对洪涝灾害频发的趋势,水利建设在我镇显得十分重要,计划实施三个规划。一是对全镇84.6公里的联圩每年加修联圩30公里,按照4.54式标准,能挡3.5米的水位进行加修;二是对三个大联圩新建三个4个流量的排涝站,加大内排能力,关闭破旧、损耗大的老、病排涝站;三是新建3座高标准的圩口闸,确保高水位挡得住。

建立三个畜禽特色基地。水产业是我镇农业的半壁江山,传统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场风险加大,完全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依据我镇丰富的水产资源,2008年建立三个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马荒原生态区域为主的3000亩生态龙虾养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为示范点200亩特种鱼、泥鳅养殖基地;三是以我镇水产养殖场徐马荒生态区域的3000亩为主板桥大闸蟹养殖基地。

三、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镇成立现代高效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现代高效农业的规划,实施及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同时,根据工作重点和职能分工,成立以片长、蹲点镇干、各农业口职能部门具体工作班子,党委、政府把现代高效农业作为08年三个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之一,并根据农时季节序时进度,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对各村进展情况予以点评,督促年终进行考评、奖励。

2、强化工作责任。镇干部、村主要负责人、农口各单位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责任主体,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学习,勇于实践,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制定出工作规划,明确时间部署,明确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创新土地的流转方式,采取农户自建、租贷、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给群众自己选择;同时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职责。

篇6:乡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调研

为准确全面掌握我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切实加快我镇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全面掌控和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我镇对所管辖的23个行政村、49家企业及2家果蔬合作社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发现,全镇建立了覆盖乡村、企业、农户的信息网络,在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为企业农民群众增收创富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交易平台。

一、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信息覆盖率。近年来,我镇按照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镇已全部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直接通到村。据调查,全镇有23个行政村已通光纤和无线宽带,农民上网人数4320人,普及率23.6%;农村现有电脑1743台,固定电话3660部,移动电话9540部,电视机6231台,普及率分别达到9.5%、23.6%、52.7%、80%。在威海移动公司徐家分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镇新增无线宽带43户,加快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狠抓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疏通信息传递渠道。全镇先后建立了23个行政村远程教育平台,9个企业网站,及1个某某镇食品安全网站,覆盖了全镇主要的农业产业及工业产业。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为我镇的吴家屯村远程教育终端到户,村民在家中可以直接收看远程教育,学习养殖、加工技术。据统计,我镇23个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站,占地共1173平方米,与村支部活动室为一体。该教育站除组织党员定期学习外,还利用其宽带信息平台,组织相关产业的农户学习先进的农科技术,为农户针对性查阅相关信息。例如小浩口村村民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专业养猪技术,现母猪存栏230多头,预计年出栏2000多头猪,增收百万元。另外涉企网站华隆食品有限公司、凤凰山茶厂、乳东水产、洁银

锅长等网站,通过介绍公司的主打产品及产品展示,增加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

三、实行网上党务、政务公开,完善农村信息内容。目前,各信息服务站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既有政务信息,又有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为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我镇将党务、政务通过文字滚动放式在网上播放,让群众足不出户了解村“两委”的主要工作。

四、制定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制定信息考核目标。我镇对农村信息采集下达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并将这一考核机制列为农村干部考核的任务当中。服务站内部定岗定责,保证信息的真实、及时、准确性。

实际效果:通过层层推进落实农村信息化建设,我镇农村信息化覆盖率逐年提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推动和带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普及,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通过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虽然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农村信息资源利用不够理想、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信息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等。

具体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信息服务站由于经费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进村入户难,而且由于上网费用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二是本地信息少,互动性不高。缺少信息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发布本地信息,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是农民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调查反映,不少农民即使手把手的教会计算机使用,一旦业务人员离开马上就又不能运用。四是在医疗方面,镇级和村级卫生院、防疫站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还未起步,一部分群众在特殊情况下就医需要还得不到全面的保证。

几点建议

1、保障经费问题。由于信息服务站经费不足,阻碍了服务站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建议应确保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站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及时有效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奠定基础。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做到专人管理。在保证信息质量和时效性的前提下,奖惩结合,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人进行奖励。

3、举办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农民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意识。

篇7:乡镇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

去年以来,我镇始终按照“建设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构想和发展定位,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以产业化经营促发展,以市场化运作创效益,以生态化要求增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了全镇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011年,我镇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加强乡间道路、农田林网、村级渠系配套建设、重点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理、农村安全饮水等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2、积极引导农民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路

2011年,全镇有生猪规模化养殖大户3个,建设年出栏头数4万头;生猪年存栏2.8万头;规划完善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大户2个,建设年出笼37.4万只,家禽存笼26.8万只,全镇大牲畜总数达到600头。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特色种植业发展

2011年,全镇温室大棚200亩,绿色水稻种植面积3.8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50亩,蔬菜、瓜果种植面积1.1万亩,水产品淡水养殖面积1.7万亩。

4、搭建营销平台,走品牌化产销路子

2011年,我镇充分利用交通、基地、资源三大优势,做大做强“丹宇”牌粮米加工企业,加快“三袁”、“渔口子”牌大米的市场化动作,走“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全区品牌性的农牧业产业加工企业,走品牌化产销路子。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和重点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四项工作,全力开启我镇发展现代农业新局面。

1、逐步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合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夯实“三农”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维护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的重要组织形式。切实落实好扶持政策,开展示范社建设活动,加强资金支持、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合作组织,推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全面推进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以入股、产权联合等方式,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依托龙头企业,吸纳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建立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竞争,增强服务功能,维护行业内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地缘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镇走“特色+规模+效益”的路子,培植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走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道路,着眼于大农业、大市场,特色产业要向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以绿色产品为重点的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有机水稻、瓜果、蔬菜、水产品等绿色、有机、高效、无公害特色产品。

3、组建劳务公司,引导农民就业。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出现了一些失地无业农民,因此,应结合实际,让有那些有能力的农民组建农民自己的劳务公司,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作用,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公司负责联系工程、培训农民、监督质量、结算工钱,农民们只管干活挣钱。这里所说的公司是指有一定资质、具备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公司,比如一些个体打工队不能承包的大工程它都可以承包,可以承接难度较高的技术工程。这样,农民们就不用到处联系,就有干不完的工程,打工中出了问题由公司出面交涉。

4、加快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突出示范带动。坚持“科学规划、以点示范、点面结合、成片推进”的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在村组建设上,应由县规划局拿出统一建设规划方案,坚决制止私搭滥建,无序化建房。第二,突出示范带动。大力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创建工程,以“三化同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第三,组织农业部门,整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套固有的发展模式。第四,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理引导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第五,大力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卫生之家、守法之家等活动,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五,加大扶贫力度,整合扶贫资源。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科技推广等科技扶贫项目,以扶贫开发为载体,大力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扶贫开发。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二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仍需加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

大、精深加工企业较少、品牌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科技推广缓慢,表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广能力还不强等。四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五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2、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四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五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8:乡镇农业生产调研

一、农业大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四化同步”发展农业依旧是短板,全面小康农民增收仍然是难点,“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问题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增添新的动力,促进农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从调研情况看,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补上农业生产性服务这个短腿。

1.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亟需农业生产性服务助力破解

我们调研的几个县都是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其中中江县、三台县人口达143万和147万, 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为47万和40万,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和53%,且输出的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力。绵阳市农业局陈修福反映,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使一些丘陵地区农户无力耕种承包地,全市两季都撂荒的耕地占10%以上,即使有老年农民种地,产量和效益也不高,当地老百姓对代耕、全托、半托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

2.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亟需农业生产性服务拓展空间

这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虽然不多,但雇人成本和租地成本越来越高;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虽有增加,但受实体经济不振的影响出现了外出农民工回流态势,农业大县农民增收面临很大压力。中江县2014年粮食总产达77.1万吨,居德阳市第一、四川第二,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万元左右,比德阳市平均水平还低1000元以上。我们调研的中江县金穗源粮食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机收、统防统治等服务,仅小麦机耕一项,合作社每亩有80元收入,同时为农户节省220元成本;农忙时节合作社还会雇40多名农机手、植保员,农机手日工资已从2013年的120元上涨到今年的200元,涨幅达66.7%;部分合作社成员带农机入社,年底还能享受分红。

3.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亟需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撑提升

绵阳江油市农民人均耕地仅0.94亩,虽有为数不少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但农业生产经营总体仍是 “小而全”、 “小而散”,市场上大路货、初级产品居多,还没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2014年全市劳均农业增加值仅为1.72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3,与大县的地位很不相称,亟需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但目前新型主体普遍从业时间较短,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不强,在“怎么种好地”的过程中,更需要专业化的服务。

二、农业大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

从调研所到市县情况看,当地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着力从引导服务需求、培育服务主体、强化服务基础、完善服务机制等方面,支持和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1.引导服务需求

政府的作用就是引导示范,补市场化服务的薄弱环节、补生产性服务的短板,等市场成熟了就退出。具体到实践中,广汉市整合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及其他资金680万元,将农业生产性服务细分为水稻机插秧、水稻统防统治、水稻收获烘干、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产后预处理、油菜机播机收、小麦开沟排灌等7个作业包,对中标服务组织按作业面积进行补贴,目前正在考虑调整作业包内容,将农民亟需的秸秆收集和还田服务也纳入补贴范围。

2.培育服务主体

除发展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外,各地还培育了一批以自我服务为主的服务组织,形成了多元化服务格局。

(1)中江县农技推广部门是传统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51个、工作人员1534人,主要从事农作物主导品种、先进新型栽培技术推广应用,2014年全县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

(2)三台县台沃公司是典型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该公司年产配方肥16.3万吨,在乡镇自建自有7000多个科技服务网点,推行 “一袋子肥料、一站式供肥、一体化服务、一块小市场”的 “四个一”服务模式: “一袋子肥料”即通过测土配方为农民提供专用肥料,不用买多种肥;“一站式供肥”即连锁直销,减少肥料销售中间环节,不搞层层批发;“一体化服务”即以配方肥为核心,并提供种子、育秧、植保等综合性服务; “一块小市场”即在农村建立精细化服务团队,每人服务1~3个村。2015年,公司与县农业局、乡镇政府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试点,水稻穗期病虫第一次统防面积已覆盖10个乡镇,占全县近1/6,计划明年覆盖全县。

(3)江油市蜀岭联合社是自我服务型组织的代表。联合社由11家生猪养殖、蔬菜和中药材种植的合作社入股组建,通过代销、高于市场价收购等方式收集合作社产品,统一检测、统一分选加工、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大大提升了合作社产品的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强化服务基础

有产业、有基础,才能有服务体系的观点在我们所调研市县的干部群众中较为普遍,具体做法也形式多样。广汉市整合涉农资金5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5万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18万亩集中连片水稻生产基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市里还出台粮食机械化干燥财政补助办法,对烘干设备补助4050%,对场地硬化和粮棚建设按每平方米30~35元进行补助。我们在当地华严粮食合作社看到的5组烘干塔就是在这一政策支持下建成的,财政补贴50%,每天可处理75吨粮食。中江县金穗源粮食合作社也正是在政府集中整理土地、建设农田水利的基础上,再流转农民土地发展起来的。

4.完善服务机制

前几年,绵阳游仙区太平乡常年外出农民工占劳动力总数的65%,全乡撂荒土地达5300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乡农业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全乡种粮大户组建了土地托管中心,采取农民把承包地交给托管中心,中心向农民支付保底价,并在粮食收获后按一定比例与农民分红的全托方式,以及托管中心为农民提供农资、农机作业、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支付服务费,种田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的半托方式,为农户提供服务。目前,全乡共有全托土地2714亩,涉及426户,每亩可为农户增收400~500元;半托土地591亩,涉及405户,每亩可节本增收200~350元,既有效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实现了地有人种,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保证了地能种好和农民增收。

从这些探索实践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3点认识:其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根本动力是市场需求。当市场需求旺盛、能够成为商机时,会自然催生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当市场需求旺盛或公共服务需求突出,但从业微利或不足以盈利时,就需要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服务组织先行投入,政府在初期加以引导和扶持,逐步培育起消费市场,通过消费端的扩大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也要为市场化发展留出空间。其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是重要前提。交通便利、地块平整、集中连片、农户组织化程度高,生产性服务开展得就便捷高效,否则 “光有农机没有路”、“拖拉机进去就把地给占了”,服务就很难开展、效果也难以发挥。从当前和今后发展看,越来越多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既是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对象,也将成为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其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多元共存、融合互促是基本格局。各类服务主体都有不同的功能和比较优势,都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作用,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要鼓励支持各类服务主体共同发展,多种服务方式融合互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具有体系较健全、服务基础较好的优势,仍将是区域性基础性品种和大宗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主导力量。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以主业服务为核心,拓展多项增值服务,具有科研、规模、体系、集成、渠道等多方面优势,未来将在全产业链服务,促进农资、农艺、农技、农机融合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各类专业服务合作社,以提供作业服务为主要业务,他们根植于乡土,与农民有天然的地缘、亲缘关系,更了解农民需求、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在农机作业、农业植保、集中育秧、粮食烘干等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服务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像蜀岭联合社这样的自我服务型组织,每个合作社成员本身就是一个服务农民的组织,联合社再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服务,具有服务面较广、服务种类较多、服务能力较强等优势,在农资采购、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等服务领域具有规模效益。

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调研中发现,尽管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总的看仍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覆盖全程、便捷高效的完整体系。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农业生产中最急需、最普遍、劳作程度最繁重和最需要抢农时的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服务有了很大发展,但农业生产经营中还有些关键环节的服务仍很薄弱,亟待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来破解。如:粮食烘干、蔬菜保鲜、品牌推广、市场信息、山区丘区农机作业以及蔬菜水果统防统治等问题。

综合以上情况,本文提出当前及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性服务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后环节

农业的产前产中服务有一定发展,产后加工、 储藏、销售等环节损耗严重、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 “软肋”。要更加重 视农业的 “后半段”,在产后的收储加工、运输销售、品牌推广等真正涉及将农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关键环节做好服务。

2.针对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

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属于资源性产品,更加强调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在平原地区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在耕作条件较差的山区丘区还比较滞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劳动、技术相对密集,附加值高但难以储存,对育苗育秧、病虫害防治、保鲜运输、价格信息以及形成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较为旺盛。畜禽养殖类产品资本相对密集,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但风险较为集中,对市场行情分析预测、饲料供应、疫病防控、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有较为强烈的需求。

3.重点为兼业农户提供基础型服务、为专业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型服务

兼业农户追求多业经营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对作为兼业的农业,往往定位于产品生产出来能卖出去就行。对这类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弥补劳动力投入不足、实现对劳动的替代,应主要提供托管、代耕、统防统治等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型服务。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对这类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增值收益,除了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型服务外,还应重点开展市场信息、包装储运、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等增值型服务。

四、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应有所作为

结合全国面上和就四川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健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特点,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化发展、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方面有所作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也要秉持有限政府、有限责任理念,科学合理作为、不包办代替,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市场化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从四川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已成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光有机器不修路”,地块不平、没有机耕道,有了农机也很难搞服务。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着力加强机耕道、农机场库棚等农机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农机能下田、能上路,田网有渠有水、能灌能排,为开展生产性服务打牢基础。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现在不仅是城里人,即使是农村的年轻人,不少人也是 “农盲”,农业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缺乏人才的问题同样突出。基层干部认为,农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 “命门”都是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不仅是部门战略、行业战略,更应上升为国家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对农业有感情、有信心并以此为职业的专业人才。各级政府要依托已有的人才培育工程和项目,探索设立就业创业基金,鼓励和吸引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积极投身农业生产经营特别是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创业创新的广阔 “蓝海”。

3.改善服务装备条件

我们在三台县万家旺农机合作社调研时看到,几名戴着口罩的农民正在用背负式打药机喷农药,距离7、8米就闻到了刺鼻的农药味。这样的服务装备和手段在三台县还比较普遍,既不安全、又缺乏效率,与我们在中江县、广汉市看到的喷药飞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好一些的植保机械售价一般在20万元左右,而农机补贴额度仅为5万元,实力一般的服务主体难以负担。现在耕地、播种、插秧、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发展较为迅速,但施肥、喷药、修剪等田管机械发展较为缓慢,今后农机购置补贴应更多向田管机械倾斜,以机械和服务有机融合促进施肥施药的精准化,更好地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

4.加大关键服务环节支持力度

搞统防统治等服务很有市场前景,即使政府不给予政策支持公司也会做,但农民相信政府,由政府在初期组织发动农民参加绿色防控是很有必要 的,搞服务就要 “最初靠政府、最终靠市场”。对于一些公益性较强、覆盖面较广、农户亟需,但收益相对较低的关键服务环节,比如统一供种、集中育供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粮食仓储烘干、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蔬菜冷藏保鲜等, 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贴、无偿提供等多种方式,集中力量加大支持。 

5.有效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调研发现,无论是经营主体还是服务主体,在谈起面临困难时,都会提到缺乏资金、贷款难,这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要针对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加快融资性农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抵押物,大力发展信用贷款。探索成立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金,为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提供支持。提高开展全程托管生产性服务主体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标准和赔付额度,扩大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对农业机械的覆盖范围,强化对服务主体的风险保障。

6.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汉市将实施 “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该市农业基层干部反映,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墒情、进行有害生物预警、实时施肥施药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等,都需要在田间地头进行数据收集和传输,目前,这方面的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因此, “要像支持农业机械化一样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加强与相关信息服务、网络服务运营商合作,抓紧开发推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发布针对性强、有影响力的市场信息,以互联网思维和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有效对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结合调研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选择,规模经营是基本方向。但规模经营在我国的实践路径有两种选择,其一,在务工机会较多、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的城市郊区和发达地区农村,可以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让新型经营主体进入,通过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来解决 “谁来种地”的难题,提升农业竞争力;其二,尽管存在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但留守老人和妇女仍有时间和意愿务农,却又无力干、干不好的广大农区,更加需要托管、半托管的社会化服务,更加需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服务的规模化经营来解决 “地怎么种好”的问题,帮助农户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对前种规模经营方式我们已有专门文件和政策,下一步要将政策重点聚焦后者,要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此,从工作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1.研究起草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理清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关键环节和政策措施等,起草好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

2.研究谋划 “十三五”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加强调研,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全面谋划“十三五”时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领域、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等,将其作为 “十三五”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

3.组织实施好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指导试点省份认真开展试点工作,密切跟踪试点进展情况,适时开展经验总结交流,积极探索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方式,为下一步争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4.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

上一篇:信访稳定工作交流发言下一篇:暑假作文: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