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024-08-16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精选6篇)

篇1: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熟练”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加强口算

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每天安排3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二.加强笔算

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所以在加强笔算时要牢记加、减、乘、除的笔算法则。在教学时要强调注意事项,就能很快掌握笔算,为四则混合运算做好铺垫。

三.加强四则混合运算

计算法则.算理、定律等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计算时必须遵循的法则,学生要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必须掌握计算法则与运算定律,才能提高计算能力。

在四则计算中,要求学生计算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必须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弄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不算的该怎么办?让学生掌握书写格式,避免抄错数字和书写位置不当,才能确保正确度。但还有速度的要求,要重视运算定律的运用,引导学生发现特征,寻找规律。有些习题,通过观察,可以找出计算规则,从中总结出口算的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常练、多练,才能熟练。

四、加强记忆性训练

1.分母是2、4、5、8最简分数的小数值。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是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的造成,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多采用多种形式训练,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3、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篇2: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白马小学传文武

人们在大量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应用简便计算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既可以提高速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已在这方面的看法。.一、熟记常用数据

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4×5=120,75×4=300,3/4=0.75=75%,1÷8=0.125=12.5%等等.二、利用和、差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例如:267+199367-296

=267+200-1=367-300+4

=466=67+4

=71

三、利用积、商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例如:48×25

=(48÷4)×(25×4)2700÷125

=12×100=(2700×8)÷(125×8)

=1200=21600÷1000

=21.6

四、改变运算顺序进行简算

例如:623-(400-277)125×9×8

=623+277-400=125×8×9

=900-400= 1000×9

=500=9000

五、分解某个数进行简算

例如:125×32

=125×(8×4)76×99

=1000×4=76×(100-1)

=4000=76×100-76×1

=7524

六、利用“奏整法”进行简算

例如:560×125

=560×(1000÷8)

=560×1000÷8

=70000

篇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建立数感很重要。要使学生建立数感,就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时可在具体情境中,采用数一数、添一添、圈一圈等方法,使学生在形成数感的同时,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算理。然后充分运用口算练习卡片、口算练习表等学具随时进行口算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口算能力。

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算法的能力

关于数与计算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正迁移,类推探究计算方法。如,在教学三位数加减时,要联系两位数加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类比,自主探究,推出三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巩固了两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又自主完成了三位数加减的学习。再比如,学习混合运算时,要清晰地梳理已经学过的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在现实问题中加以调用,引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已知、学习新知的目的。

三、加强联系,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每种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在学完三位数加减法后,组织学生对100-7、1000-7、100099、1000-999、99+5、999+35等不同的易错题目,交流各自的思维方法,并加以比较,使学生能逐步做到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另外,我还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如接龙、分组赛、过河、一对一等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计算加以巩固,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及时纠错,堵住计算方法上的错误思路

培养计算能力,练习是必要的,但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更为重要。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时,算理虽不难理解,但做起题来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易错点,如退位后不减1,进位后不加1等,都要及时纠正,然后有针对性地强化正确方法的练习。此外,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篇4: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兴趣引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激烈地竞赛都会让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故事激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利用课本资源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2)游戏激趣。计算是相对单一、枯燥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乐在其中,美不胜收。平时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创设 “金钥匙”“小动物找家” “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等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计算知识。

二、算理引导

大纲要求“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可见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掌握算理的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

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24×13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然后是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因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三、习惯引航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2.检查的习惯

一检查题目,二检查竖式,三检查计算,四检查得数。

3.反思的习惯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②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③验算看看计算是否正确。

四、练习延伸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教师设计练习要做到“五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开放性。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我让学生在复述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数学门诊的方式,出示较为直观的改错题,让小医生们分析一下“病人病因”,并开方治疗。而这些“病人”正是我针对新授中学生出现较多错误的地方而编选出的错题。如格式上的数位对齐,看错符号,没有加进位数等。这样使枯燥的练习充满了趣味性。我还有意安排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①六一儿童节,我们折了千纸鹤布置教室,折了14串,每串12只,一共折了多少只?②老师去书店买了一套12本《十万个为什么》,每本 24元,老师共花了多少元?③我们三年组共298人去看电影,电影院有14排座位,每排22人,我们能坐得下吗?在这些“融练习于生活”的问题中,让学生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体验。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 )÷4=35……( )②( )÷( )=40……6,这两道题答案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这样的运算规律和法则。

篇5: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理;计算

数学离不开计算,在小学中,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就丧失了计算的意义,“迅速”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迅速的重要保证。

课改后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因此,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下降了、计算的速度变慢了、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了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必须重视计算教学,认真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避免使计算教学偏离“课标”要求。

一、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到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其重要性其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与生活密切相关

计算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与生产当中。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二)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非负有理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如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应用题的计算、简单代数知识中的解方程,简单统计知识等都离不开计算,可见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三)良好的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四则运算,还要能根据数据特点,恰当地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计算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

计算是一项“细活”。通过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学检验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

纵观我镇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以及本学期我们学校进行“小学生计算能力竞赛”的结果,其普遍情况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具体表现我做了以下归纳:第一,计算速度慢,一节课不仅只完成七、八个计算题,而且结果准确率并不高。第二,多数步骤正确,最后关头出问题,大多一气呵成,从不回头检查。第三,慌慌张张,加减不分,乘除不辩,结果错题一堆。第四,运用定律可使运算简化,学生视若绊脚石。第五,没有策略,练习太少,年年落伍,严重脱节,到了高段,越学越吃力。

针对这些表现,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对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的不重视。第二,计算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第三,“算理”不清,“算法”不会。第四,缺乏训练。第五,计算习惯不良,如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

三、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针对计算教学的影响以及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现状,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应该遵循以下几种方法:

(一)让学生知道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若是枯燥乏味,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间不乏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或是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又或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都集中到计算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不仅要联系生活实践,还要讲究训练形式。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训练题型多样化:口算题、判断题、改错题、文字题、自编计算题等;练习形式多样化:游戏、比赛、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呈现方式多样化:用卡片、小黑板、幻灯机、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由浅到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三)加强算理的理解

“算理”不清,是影响学生计算水平的因素之一,计算能力就难以提高。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必须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部分学生往往只把小数点对齐了,但相同数位上的数并没有真正对齐,这样就极易造成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真正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的道理。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后,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就能主动地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样也就为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奠定了较好的“算理”基础。因此,清晰的“算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时,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四)加强计算训练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通过不断应用计算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实现的,所以必须加强基本训练。训练不仅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技能转化为能力。

通过训练,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通过训练,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数和算式,如在学生学习乘、除法计算时,熟记:25×4=100,125×8=1000等;在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时,熟记:15+85=100,27+73=100,……2.4+7.6=10,0.46+0.54=1……在学习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要求学生分清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把分数化成小数做,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把小数化成分数做,在怎样的情况下要先约分再计算等,针对这部分内容可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分、小数互化的数据。熟记这些数据对提高计算速度和提高计算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事实也证明,计算时熟悉这些数据的学生的计算速度远比不熟的学生快。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第二,重视算式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第三,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求: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没有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2、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另外,教学中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3、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篇6:如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计算概念、法则的教学,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能力提高口算训练计算习惯

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反映,孩子挺聪明,但总是因为计算上小小的失误,丢失了不该丢失的分数,一般的家长总会把这种失误性的丢分归罪于“粗心大意”,并习惯于从“端正态度”的角度责备孩子。其实,“粗心”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能力”问题,而能力不足,不能单靠批评指责,而要靠有效的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一、明确概念,弄清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计算概念、法则的教学,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在计算教学中,懂得算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教学,否则就是灌输。如遇到200÷30这样的计算,由于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就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一个0,即20÷3,这里余

2,但实际上是余20。为什么余20而不是余2?如果学生不理解算理,只会越学越混乱。学生理清了算理,明确了方法,懂理会法,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要引导学生把算理说出来。既要学生对计算的方法“知其然”也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二、抓好口算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应从口算能力着手。计算基本功包括:20以内加法、减法的口算,表内乘除法,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这些基本功只有坚持天天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

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主要做到:(1)每节课课前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2)课堂中不断变换训练方式,渗透基本的口算练习。(3)阶段性的展开口算比赛,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计算,使他们养成计算完毕后自觉检查和验算、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做好典范,在板书时要规范认真,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避免错写、漏写数字或运算符号的情况,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细心认真,注意力集中,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和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是防止学生计算错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上一篇:实验实训报告总结范文下一篇:爷爷教我下象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