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4-08-16

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通用8篇)

篇1: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2007参评论文 学 科:管理

作者单位:浏阳市枨冲镇庆仪小学 作者姓名:陈美南 联系电话:***

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到底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现状如何?怎样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呢?对此,本文尝试进行探讨:

一、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

(一)高压力、超负荷运转。

农村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家访、培训、进修外,还要承受关于目标管理排名、教学质量评价等的考核。经常早上

7点半到校,一直忙到深夜,疲惫不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要是你负点什么职责,想再强一点,出类拔萃些,那就得苛刻吃饭、睡觉的时间了。下班之后想尽情享受家庭天伦之乐,无疑是一种奢望。

原因在于:

1、农村学校师生比例不合理。由于生源少,很多农村教师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跨年级、跨科目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区完小90%的教师每周教学课时在18-22节之间,有的甚至更多,工作量比城市一般教师高出许多。

2、专任教师缺乏。由于农村教师编制少,优秀教师尤其是有特长的教师流失严重,所教非所学的现象极其普遍。在农村要找到一个合格的音、美教师是非常困难的。兼课的教师大部分缺少或没有音美素质,音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更是空话。再说说农村的英语教学。农村小学基本没有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英语教学的专门训练,对英语教学规律、教法知之甚少,而且任教班级数多,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无形中大大增加老师的工作压力。

3、学校工作非常态运行,造成教师精力的浪费。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估较多,政府部门林林总总的活动总少不了照顾学生,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和“评估”,学校工作呈一种突击运行态势,今天集中力量往东,明日则集中朝西,完全不顾教育自身的规律。因此,教师不得不疲于奔命,“不务正业”。教师苦不堪言,既增加工作负担,又耽误了教学工作。

(二)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农村学 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的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这些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原因在于:

1、继续教育脱节。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有的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还不如受训教师,培训内容重复等。继续教育的效果一般、较差或很差。继续教育费用原本该由学校负担,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很多学校的继续教育费用落到了教师头上。因此,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普遍的抵触情绪。

2、教学研究形式主义。“教学研究是根据教学现象,探索支配此类现象背后的真相、性质、规律的活动”。然而,我们的教学研究大多停留在:统一教学进度,轮流考试命题,组织相互听课„„。应该说,这些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但仅仅维持在这种层面上,能研究出支配教学现象背后的真相、性质、规律吗?当讲课者不说课,听课者就难以听出讲课者为什么这样教?当听课者不议课,就难以使参与者确认教得怎样?当议课者不评课,就难以使参与者明白怎样教得更好?当教师不去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那种形式上的教研不就等同于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的群体在一起闲聊吗?

3、骨干教师缺乏。由于存在着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调入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学校市区级骨干非常稀少。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在我学区中老年教师占80%,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大量流失。

4、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无紧迫感。农村大部分学校规模较小,同学科的教师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更少,有的教师教两、三个年级的课,工作效率如何无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出,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停滞不前„„

5、缺乏自学来提高业务能力。前面所讲,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上级安排的业务、政治学习都是挤时间来抄写,应付上级检查,很难真正收到实效,所以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

提高教育质量,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支高素质 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一)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环境,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少些急功近利,对学校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农村的评价标准。切实落实“以评促改”精神,让农村学校根据自己实际,自主选择接受评估的等级。第二,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聘和晋职上,不受指标的限制。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老师的编制,建立补充农村老师师资队伍的机制,启动对农村小学设定特殊的岗位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提高农村教师的编制比例,如生师比、班师比、补充编制等。第四,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由高校定期培训,考试认证培训结果。或者尝试让同一片区内有懂行教师,安排其“跑教”,以解燃眉之急,只能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制度,规范教学。

1、坚持培训主导,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各项素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教学管理者的发展,才有教师更好地发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首先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先锋,用新课程理念来构建深受教师喜欢的继续教育课堂,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其次,培训负责人要有总打算,需开展哪些有利于课改研究的培训活动,收集课改信息,把握课改方向,提供课改服务,使课改有效实施。另外,培训形式要多样,显现生气。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想办法组织各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教职工的学习提高和课改研究提供条件。如送课下乡,把上级或中学校级的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和作课组,把理论讲座和公开课、示范课带到基点校和村小,让最边远、最基层的教师能够听到别人讲新理念,看到别人如何上好新课程实验课。

2、提高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质量。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可以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成就一批人。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首先,校长要成为教科 研的领导者、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服务者。然而,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因此,第一,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第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吸收和传播新理念,交流新思维。平时的以会代训、专题学习、集体备课、说课交流、上课比赛和文章交流等形式基本不间断地间周或周周安排。使大家不感到枯燥和无味,而是充实与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3、坚持制度保证,落实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等各项制度,使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经常化、规范化。

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更需要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传播与实施,因此,人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初步尝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交流各自优秀的教师。建议委派城市优秀校长到农村挂职,农村校长到城市学习培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优秀的校长到农村工作,必将先进的理念,管理方法渗透到平时的各项教学管理中,能为农村大部分教师提高素质起到较大作用。其次落实城市与农村教师交流效果。

1、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应充分根据他们的特长,为其挖掘舞台,如开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示范,开展结对子等活动,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产生辐射效应。

2、多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并让他们最近距离的接触城市学校的教学管理。这样他们将会更全面感受、更深入接触新课程,学习到更精髓的理念,加速自身素质的提高。此外,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

(三)、加强师德教育,建立竞争机制

1、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师岗位考核中,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规范》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准则,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谈心引领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评估导向激励创新。要解决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核心不是降低压力,而是提高回报,回报不仅仅包括物资的,更包括关怀、支持、合理的期望与评价等精神慰藉,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尽快进入高层次发展阶段。因此,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采取诱导和鼓励的办法,积极地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量化。制定合理的考评办法,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师各种创造性工作得到认可和鼓励。

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多种手段,对在农村教育某些方面有突出贡献,有所作为的教师进行大力宣传,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农村教师工作的辛苦,增强对农村教师的钦佩之情,从而转化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而现实中,所有的新闻频道对农村教师这一荒土很少有所开发,从未有过有关农村优秀教师的报道或专题报道,而唯有教育的“夸赞”是某长亲临学校检查收费问题或某学校退费事实,或是学校安全事故的报道。有道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专挑学校或老师的缺点或过失进行评价讨论,而没有国、地、市、县、乡级的先进教师和先进学校的优秀事迹报道,即使有几秒钟的报道都是一些评优先进名单而已。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如何,教育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和艰苦的职业。人们在述说她的一切丰功伟绩和艰难困苦的时候,总是带着责任和忧虑,带着诚恳和希望。我们相信,农民负担在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总会有一天要减轻吧!农村课改和师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新的惊喜!

篇2: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农村劳作人口结构也从原来的青壮年逐步向老年化转变,而在劳动中因生产发生的森林火灾也经常发生,由于退耕还林和对滥砍滥伐的禁止,加之人民的环保意识在提高,发生森林火灾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农村的森林防火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做好农村防火工作,必须结合农村火灾实际,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探索农村消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才能切实扭转农村防火工作相对薄弱的被动局面。

我村所在的乡镇是产煤地,由于一直以来煤碳开采,导致附近山头森林覆盖率不是很高,有大部分的山头属于茅草和小灌木杂生的地面,临近秋季,茅草干枯,极易引发火灾。近几年来,我村共发生森林火灾 起,火烧面积达 亩,直接经济损失达,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防火意识淡薄,由于在家务农的人员大多为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和小孩,这一类人防火意识比年青人较差,加之法律观念淡薄,对火势的方向根本不掌握,加上处置不当,导致山火发生。

2.特别是在烧自家田梗和菜地边沿时,根本不会采取防患措施,有相当数量的农户习惯农忙期间在田地里焚烧玉米杆或烧荒育肥,还有许多农户习惯在房前屋后堆放柴草,不仅占用了防火间距,也进 一步加大了引发火灾的危险性,一旦可燃物被未熄灭的柴草或者烟头引燃,就会引起火灾的发生。

3.消防常识欠缺,自救能力极差,农村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传统观念、文化素质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消防安全知识普遍缺乏,没有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对用火用的火灾危险性缺乏认识,麻痹大意、违章操作、野蛮操作较多。同时,一旦发生火灾时不会正确处置,往往使小火酿成大灾。

4.缺乏事后补救意识,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火警电话是“ I19”,更有甚者认为消防队救火要收费而不报警。有的报警时由于讲方言土话等原因常常讲不清楚正确的火灾地址,造成报警不及时,无法给消防队员提供正确到达火灾现场路线,延误了有利的灭火时机,从而导致火灾的迅猛发展。

5、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可靠的消防水源和有效的灭火设施,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消防基础设施和火灾扑救力量严重欠缺。虽然有山塘、水库和小河,但由于交通不便,消防车无法取水,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农村环境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农村的防火工作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重视。根据我村实际情况,我认为,农村防火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

1、加强防火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防自救能力。现在的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防火宣传活动,村级组织可以通过这一活动,加大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可以借助广播站、发放宣传单、张贴消防安全标语、组织村民收看防火宣传教育片等,或者还可以通过一些村民会议进行宣讲。不断提高广大村民防火意识。

2.改善农村防火安全环境。主要应加大消防资金投人,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如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通道等,达到防火要求,不遗留先天性火灾隐患。

3、完善农村消防工作运行机制,齐抓共管,群防群治。村民委员会应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要求,切实担负起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检查职能,认真贯彻执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兼任防火安全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本村的消防安全工作;村民委员会应成立防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范围,制定村民防火公约,充分发挥广大村民主人翁意识,坚持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定期对村民委员会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评议,真正做到农村防火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安全局面。

4、积极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提高农村防火、灭火能力。《消防法》明确规定:“ 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工作,乡、村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由职工或者村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建立一支由各组人员组成的联防、巡逻消防队伍,特别是火灾易发高峰期,如春耕秋种时节、清明节、秋冬干枯季等。充分发挥消防主力军作用,经常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和有效扑救初期火灾。

篇3: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信贷员队伍存在的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二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相当一部分员工因年龄大, 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已经老化, 其知识更新能力弱, 难以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电子化的需求, 甚至有个别员工连电脑启动都不会。三是工作压力大, 贷款管理难度大。信用社贷款普遍存在金额小, 笔数多, 客户分散的问题, 贷款管理难度大。四是后备队伍建设不够。

2 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存在由来已久, 信贷员队伍建设的滞后必然引起的是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难以控制, 直接影响信用社的长期稳定发展。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以下五个机制入手,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2.1 完善人员配置机制

一是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合理设置信贷岗位, 避免信贷投放单兵作战, 在有条件的信用社逐步实行个贷、企贷、按揭贷款中心管理, 按贷款类别设置不同客户经理, 集中投放管理。并对不同的贷款部门实行不同的岗位补贴。二是充实调整信贷人员。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 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 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 要优先提拔, 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活力。三是完善进出机制。信用社网点绝大部分在农村, 面对的客户分散、户数多, 很多客户的资料都是由信贷员下乡摸索掌握的, 甚至有些客户资料并无纸质或电子资料记载, 全由信贷员自己一手掌握, 信贷员轮换或调换很可能会造成客户流失和信息缺失、断档。因此要循序渐进, 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一方面建议畅通进入渠道。对信贷岗位实行招考, 实行两年一考或三年一考, 通过考试考核的调整到信贷岗位, 以引入竞争机制, 激活信贷队伍潜能;另一方面建议合理分流。根据信贷岗位人员配置现状, 对不符合现有信贷岗位需求的人员采取换岗、待岗、下岗等方式分流;逐步逐批进行, 最终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信贷队伍。四是强化后备力量建设。通过信贷员招考考试暂不能进入信贷员队伍的, 纳入后备人才, 在信贷人员出现缺失的时候, 迅速安排补充到信贷岗位。

2.2 完善培训机制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 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是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的关键。要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机制, 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一是建立专门培训师资。信贷员培训县联社也开展过一些, 上课的老师多是信用社的业务骨干, 业务是熟练的, 但是授课技巧却有所欠缺, 能做但讲不好是经常现象。如果请外面的老师, 有讲台经验, 但不懂信用社的业务, 讲得与信用社的实际常常脱节, 这就造成了外师不懂行, 内师不懂教的局面。因此建立专门的培训师资对长期的培训是有裨益的。可以通过调查了解, 在优秀员工中挑选出业务精炼又具有较好表达能力的员工, 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授课技能, 并组织他们到商业银行培训学校参观学习, 开阔视野, 接受新思想、新理念, 打造一批理论联系实际、既懂业务又能演讲, 能文能武的老师。二是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培训课程既要涵盖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等短、平、快类培训, 更要涵盖现代营销、农业生产、市场经济规律、企业财务、团队建设、风险防范、沟通技巧、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内容。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把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自学、电化教学、案例分析、场景模拟、拓展训练、外出考察、现场观摩、技术比赛、演讲交流、实习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培训效果。

2.3 完善考核机制

首先要建立信贷风险补偿金。在确保信贷员每月最低工资限额的前提下, 要求信贷员从绩效工资和奖励工资中拿出相应比例, 按照包收存量和增量贷款的一定比例定期上缴风险补偿金, 在年末根据该名信贷员贷款收回率和利息收回情况考核后按比例返还。二是实行信贷员等级制度。根据责任人直接发放的贷款和管理的贷款两大类, 将信贷员等级设定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系数绩效工资, 享有不同贷款发放权限。并实行按季考核, 按年评定, 动态管理。确保信贷员收入与业绩真正挂钩。其三是突出奖励机制。对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以及其他突出事迹的信贷员在精神层面上授予奖状、荣誉称号、通报表扬;在物质层面上给予一定的奖金或在年度内提高信贷员等级或提高工资系数等物质奖励;另外可以把信贷工作经历与职务升迁挂钩, 将之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

2.4 完善制度落实

近几年, 农村信用社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贷款制度和办法, 基层农村信用社应以此为契机, 狠抓信贷管理自身建设, 进一步夯实信贷基础, 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教育, 增强责任感。按照信贷基础管理基本规范要求, 组织信贷人员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 深入理解, 全面掌握, 把学习和落实制度作为合规经营的重要保证,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通过周例会、业务集中学习, 分析典型案例, 以案例教学, 进一步强化客户经理的责任意识。二是落实责任人制度, 实行一对一的服务与监管, 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的用人机制, 农村信用社所设的每一名客户经理要对某一个企业负责, 客户经理为第一责任人, 客户经理要尽职尽责, 多到企业检查, 随时撑握企业经营动态, 控制好第一还款来源。要求客户经理到企业检查时多观察、勤思考, 发现问题现场解决, 重大事项专项报告。联社领导要加强督办, 对客户经理发现和报告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 企业经营重大事项或发现贷款风险点时要及时组织专项检查。三是强化精细化管理, 推行逐户按月监控督查制度。客户经理每月进行一次贷款序时检查, 检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从原材料购进到销售, 资金使用到货款回笼各环节进行监督, 监督企业是否按贷款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 有无挤占挪用, 监测企业销售货款是否及时归行等, 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示,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四是坚持实行不定期地交叉检查和集中检查制度。要求每季至少组织一次交叉检查, 通过提高检查频率, 掌握企业法人代表的思想变化和经营状况, 查找信贷风险点, 既有效防范信贷管理内控风险, 又可促使信贷人员相互间查漏补缺。五是加强信贷人员廉洁从业教育。主抓信贷的信用社客户经理要加强自身修养, 在从事信贷业务工作中要廉洁奉公, 切不可对企业“吃、拿、卡、要、报”, 同时信用社要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切实维护单位

良好的社会形象。

2.5 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篇4: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重视

在农村中学,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文化知识的成绩,他们在从思想上没有对信息技术看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领导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仍然认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学习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会使学生仅仅对信息技术的设备感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不能集中精力。2.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很少,很多教师对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缺乏热情,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资金投入少

在农村地区的中学中,没有较多的资金进行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扩充。要想发展这些地区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要给教师进行专门的配套设备,使教师能通过学习来提高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中学真正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不多,在对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不能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地培训,这就导致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只会进行简单的操作,对一些较复杂的课件不能制作。这就导致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把教学中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反应到课件上,而不能利用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更有乐趣,更能使学生接受,这就失去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虽然现在高中学校都设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和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相比,这些教师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对一些较难的专业知识和操作不能达到专业水平。这就使得在学校内部对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由于不能制作比较成功的课件,只能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由于能力水平不同,这些下载的课件不能有效地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能力提高,久而久之,教师就失去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热情。

二、解决措施

通过对农村地区教师信息技术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需要加大力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同时对给教师配备的信息技术硬件要增大投资力度,使教师在发展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能更方便地进行课件制作,继续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为了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一)改变传统落后思想,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融入到了教学中,各个学科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营造一个运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使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重视起来,促进学校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地相互影响,使信息技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使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政府增加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经费得以正常支出。要鼓励农村中小学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对有优秀成绩的学校或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薄弱的学校实施专项资金补助,尽可能地为学校添加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常用设施。

2.改变过度重视硬件设施建设的现状,增加软件资源。在现在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需要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每次上课,学生都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实际操作。相反,软件资源还是比较缺少的。在对校园网进行使用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出现网络掉线的情况;校园网是由校外人员建立的,校内人员在使用时存在限制等。因此,要加强软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校园网络。

(三)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质

为了让学校教育实现信息化教育方式,要对教师进行专项训练,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培训能更熟练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中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具备专业水平,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如果在学校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中让这些教师进行培训,那么取得的培训效果会不如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效果好,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他们寻找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的能力。

2.加强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使其不断钻研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形成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意识,通过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使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发展在农村地区的中学发展很缓慢,存在很多困难,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和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会越来越熟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为课堂教学添加更多的乐趣,节省更多的时间,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在有效地使信息技术和教学进行结合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有效提高,使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可能,真正实现高素质的教学。

篇5: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店 头 小 学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店头小学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全面发展。

从整体上看,近几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之中,教师社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整体数量严重缺编

从农村的情况来看,小学艺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严重。有些学校艺术、体育这几科没有专职教师,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

(二)教师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小学教师队伍成分已变得十分复杂。现有的这支小学教师队伍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大部分教师是凭借个人的直观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少人甚至连教学常规都难以掌握,给农村小学的教育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工作环境清苦,基本条件不好

店头学校周边乡镇经济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支撑农村教育的各种基础条件还很不理想,学校校舍破旧不堪,办公条件简陋。艰苦清贫长期困扰着农村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几点建议

1、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已经落实山区教师补助的基础上,更加提高到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任教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2、进一步关心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实施新教材中的问题有全面分析的与反思

店头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怎样改变教学方法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教师的行动研究。然而,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行动研究以其研究性、实践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为了工作需要,更不是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或者是为了评定职称和竞聘上岗而进行的功利性研究。还有些人把参与课题研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四处找关系发表论文,这种功利性行为很难产生物化成果,也不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是为了求得理想的研究效果而随意编造数据,或是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采取选择性的态度,从而使研究过程受到扭曲。对于这些现象,个别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仅不对教师的这些行为予以制止,甚至还愿意支付大量的费用鼓励教师去获得某些科研机构的奖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我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培养教师的全面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

2.提高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反思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篇6: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刘飞米 耒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摘要】毛主席说过:“到农村去,那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实用人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进步,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涌现出的一类“有为人”。积极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管理和使用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建设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由于认识模糊、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匮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农村 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 对策

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农村实用人才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20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141万人左右。

一、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人才强省”和“科教兴农”战略,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1人才总量不断增加

通过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养、开发和引进力度,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

1.2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历来把人才素质建设作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有效方法,使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1.2.1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大批具有一定农业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村实用人才走上了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线岗位,并逐渐成长为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了带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1.2.2通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以及农民职称评定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大部分人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生产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

1.3结构不断优化

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类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学历、职称、专业结构看,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非农业专业基础的人才比例大幅增加,特别是在农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工业、经济、外贸等专业基础的人才比例明显提高,有效地体现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要求。

1.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快步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正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在参与农村小城镇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繁荣农村经济、丰富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省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

2、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我省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不足,突出表现在:

2.1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处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素质不高,总量不大。据统计,目前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占全省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偏低。队伍中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大,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相对匮乏。从全省看,大专以下学历和初级及以下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占非常大的比例。现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占农村劳动力比例远低于国家2%的平均水平。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绝大多数仍然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浓厚,综合素质比较低下。

2.2结构不尽合理,层次地域分布不均

在我省,现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中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居多,而掌握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和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水平很低,知识结构也非常单一,缺乏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过多分布在省市级农业部门,而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严重缺乏,造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缓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3 地域分布不平衡,50%以上分布在长、株、潭地区,湘西地区(张家界、自治州、怀化)仅占8.46%。

2.3重视人才输出,忽视人才吸纳

80年代中期兴起的职业教育,在一段时期为农业第一线注入了生力军。但同时农业效益低下,农民看不到农业的希望,不愿学农、务农,青壮年农民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为了生存,很多农村职业学校顺市场而动,大办农学专业,广纳生源,成了外出打工人才的速成站、中转站,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造成了“多出少进,肥水外流”的局面,导致农村实用人才依旧短缺。

二、主要原因分析

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思想观念存旧,缺乏应有重视

目前,大多数人对农村实用人才存在模糊认识,观念存旧,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是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高层次人才开发和使用上,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这支队伍建设,开发和使用的力度不大,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政府没有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社会整体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范围统筹考虑和安排;很多市县以下政府和部门对农业和农村人才工作主要是被动应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和前瞻性的思考,主动探索研究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够。

2、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力度不够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金投入上远不能适应队伍建设的需要。在人才的培训教育上,我省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经费,各级财政基本上没有纳入预算范围,没有经常性的、长期稳定的投入渠道。近几年对农村实用人才的 培训,虽然实施了“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项目,财政预算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总体经费仍然不足。一部分市、县、乡财政根本没有农民科技培训专项经费,致使培训的数量难以保证,质量难以提高。

3、管理体制不顺,资源缺乏统筹

由于我省农业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够深入和配套,导致对农业和农村人才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方式上条块分割,体系不全,职能不顺的现象比较严重。省市级的农业行政、科研和教育几个部门的人才管理各自为政,难以统筹;县和县以下的农业部门更是多头组织,资源分散,体系框架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网破人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策措施滞后,培养机制缺失

目前,我省虽然制订了一系列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但还远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政策措施在基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整体来看,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和服务手段,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不断涌现和健康成长。同时由于各项政策措施不能有效到位,造成大量农业农村人才流失。以农村实用人才为例,大批取得一定学历的农村人才回乡后主要流向城市,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造成农村实用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当前,很多人认为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不高,能力低下,难以培养成才,出现对农村实用人才不管不问的现象,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缓慢。这种状况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距甚远,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转变观念,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思想认识,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时代赋予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组织人事部们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要看高一点、看远一点,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开发理念,紧紧抓住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重头戏,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人才工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激活现有人才,培养造就“永久性”、“综合性”乡土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

2、优化环境,完善平台

农村实用人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带动作用,是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中,我们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平台。

2.1营造良好氛围。要增强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纳入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组织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上来,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一种尊重、爱护、帮助、学习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气氛,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2.2创优舆论环境。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事迹、成就和贡献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对那些充分发挥一技之长,带领一方百姓致富的先进典型代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农村实用人才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展示。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广泛的正面宣传,让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让更多的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创优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成长的政策。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的情况,因势利导,鼓励返乡农民和“田秀才”、“土专家”创办经济实体。要在经济上要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优先选任村干部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承包农村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先进农机器具设备等;在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评定农民职称、乡镇公务员招考等方面也要给予倾斜,使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4创新服务环境。通过信息服务、便民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帮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出人员筹集资金,兴办经济实体,解决各种难题,为他们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服务,使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新农村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3、加强管理,合理使用

在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一是建立培养选拔机制,开辟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具有一定农村实践经验、文化素质高,政治党性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村“田秀才”、“土专家”的优秀青年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来,使其在基层组织机构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把技术好、素质高的农村实用人才吸纳到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来,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使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示范推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各行各业的典型,发挥其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作用。实施以培养造就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倡导者、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挖掘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人物,来鼓舞激励广大农民创业致富。四是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各级党委政府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农、林、水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士深入农村乡镇村,对实用人才进行科学指导和提供致富信息,开设专题讲座,向“田秀才”、“土专家”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科技难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选拔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农村实用人才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选册,建 立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库,发放农村实用人才证书,正真把农村的 “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农村实用人才纳入组织视线,使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逐步纳入人才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中,便于对农村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六是做好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的评定工作。在农村实用人才中评选农民技术员、技师,加大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科技兴农带头人的力度。

4、重视培养,提高素质

农村实用人才的一技之长大多数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掌握的,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施展,技术更加精益求精,必须对他们开展各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一是大力开展各类教育事业。依托农广学校、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构筑农村实用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对农村中素质好的“土专家”、“田秀才”选送到农业院校学习深造,使他们受到高层次教育。也可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办科技讲座,传授先进的农村科学技术。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农村技术人才通过传技带徒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已有的技术得到推广和利用。还可以把本地乡土拔尖人才送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组织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传授技术,解难答疑,对某些作物病虫害进行现场会诊。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能干事、会干事的农村建设标兵。

5、加大投入,推动发展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将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而加大这一工作的力度,当前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的投入问题。各地财政都未能列出专项经费,部门的业务经费也无此项预算,及时人事、农业等部门想开展一些支农服务活动,目前都遇到“无米之炊”的困难。因此必 须明确投入的经费渠道,即使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要从涉农、扶贫等经费中切出一块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资金专款专用,或者财政单列一笔经费用作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由办事部门实行报帐制,否则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

总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基础性强的系统工作,并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实现全面建设我省农村小康社会为宏伟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探索、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北京,200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办发[2007]24号,第1条和第22条;

【3】《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沙,2010;

【4】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需求与预测》,西安,《新西部》2007,24期;

【7】马胜平、宋双印等《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5):42-45;

篇7: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 鉴于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山东省东营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基层人才队伍;发展;对策;山东东营

中图分类号 F320.3;F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311-02

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能人、县乡两级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等都属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范畴。县乡两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是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在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全市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积极做好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把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地位。

1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

自2004年,东营市组织实施了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截至2006年底,共培训农民58万人次,每个农村劳动力接受2~3次的技术培训,普遍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更好地掌握我市基层农业技术队伍情况,根据形势发展要求,2007年,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全市共有县级推广机构约69个,现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48人,县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有技术职称的36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的58人,占县级技术人员的12.9%;中级、初级人员分别为140人、163人,分别占31.3%和36.4%。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中初级为主。在县级农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73人,中专和高中学历的116人,初中及以下的59人,分别占县级技术人员的60.9%、25.9%和13.2%;大中专以上学历占主要成分。全市现有36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所属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了行业综合设置、分别设置及部分行业综合设置。批准编制为869人,实有人数878人,在编人员796人。乡镇机构在编人员中,有专业技术职务人数687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不理顺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隶属乡镇政府,人、财、物权归乡镇政府,县级农业部门只是在业务上给予一定指导,没有用人权。“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管不了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块分割、人事分离,技术人员岗位混乱、职责不分,能力难以发挥和保证。

2.2职能不健全

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之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拓展与变化,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一些新的公益性职能并没有被明确下来,在实际运作中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不清,公益性职能缺位、服务缺失。

2.3服务不到位

基层农技推广大都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服务方式,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被动工作,或者是就推广项目进行有限服务。同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大都设在乡镇政府综合办公楼,人为拉大了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农民需求服务找不到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乡镇农技人员不能够直接面对群众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2.4服务能力差

乡镇基层农技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基层服务能力弱化;农技服务设备陈旧、装备落后、手段单一,基层服务实力不强;农技推广机制不活、被动应付、缺少创新,基层服务活力不足;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特点和发展趋向认识不到位,向农技推广服务倾斜不够,经费渠道不稳定,实际保障不到位;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发育滞后,难以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服务的要求。

2.5服务无约束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自上而下没有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情况、服务效果没有形成严格的规范约束机制,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3发展对策

3.1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管理

科学界定农村人才队伍的范围,掌握农村人才队伍现实情况,制定长远的培养规划。

3.2强化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

配套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将农村人才培养纳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局统筹安排。

3.3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是建设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3.1改革现有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使其能够承担起关键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民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市、县区两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要强化对乡镇的技术支撑,达到服务资源的共享,实现市、县区科技信息服务的窗口前移,拉近与基层技术人员、农民群众、基层政府的距离。

3.3.2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和网络,建立新型的上下对应、平行运行的办法和制度,强化调度和监管,实现服务的便捷、通畅、有效。引入基层农技人员竞争流动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规范、合理流动,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正确引导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

3.3.3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市、县区、乡镇3级信息网络平台,以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为主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对“三农”的服务能力。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为重点,推广利用电视、电话、电脑3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推动基层农技服务手段、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3.4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加强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乡及乡以下农技人员的岗位轮训和脱产培训。鼓励和支持基层农技人员承担农业科研、示范项目,创建基地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或服务协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在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和优势产业村等着力培养一批科技推广实用人才和农业技术骨干。

篇8: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㈠对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领导重视不够, 特别是乡 (镇) 领导认为防疫是兽医站的工作, 乡 (镇) 只是印发防疫安排意见, 对防疫工作不在乡、村、社三级干部会议上做重点安排。二是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认识不全面, 受经济条件和农村“重养轻防、轻防重治”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所养家畜没病, 不愿意打防疫针, 甚至有的群众错误的认为对畜禽打过防疫针后就应什么病都不得, 一旦有病, 就机械地认为防疫针没效, 对防疫效果产生怀疑。另外部分疫苗存在不良反应, 注射后出现发热、减食、产蛋下降、注射部位肿胀、流产, 严重者出现过敏甚至死亡, 且过敏死亡家畜不能及时得到足额赔偿, 使部分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有抵触情绪, 甚至出现只佩戴标识不注疫苗的现象。通过多年防疫工作开展情况来看, 养猪场和专业户防疫意识比较强, 而大部分散养户防疫意识淡漠, 甚至个别拒不接受动物免疫和免疫标识。

㈡防疫经费投入不足防疫服务收费难是直接影响农村动物防疫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 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和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口蹄疫、禽流感、猪高制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免费注射的影响。防疫注射费收缴难度进一步加大, 加上国家对动物防疫投入资金较少, 基层防疫员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反差大。由于相当数量的村级防疫员得不到合理报酬, 且防疫要爬猪圈、钻牛棚, 很是辛苦, 且时常还遇到有些群众的刁蛮和辱骂, 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对上面安排的工作满腹牢骚, 应付了事, 导致免疫质量和密度得不到保障, 从而挫伤了群众自觉参加防疫的积极性, 致使农村动物防疫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㈢动物免疫标识制度的实施难度较大免疫标识管理的实施对规范免疫工作秩序, 增强防疫员的工作责任心, 确保密度和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众多不足。一是耳标设计制作不尽合理, 现行标识由硬质塑料制成, 容易被蹭掉, 挂掉, 甚至由于耳标挂住异物而造成牲畜耳朵受伤感染、撕裂, 因而部分养殖户只同意进行免疫注射而拒戴标识。二是因现行标识为电子标识, 防疫员操作起来非常麻烦, 既要打针, 又要打标识, 还要进行标识的扫描、存档和上网, 还要填写免疫证,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疫员的工作难度。

㈣防检结合, 以检促防没有落到实处由于众多原因, 牲畜有无标识和免疫证并不影响畜禽的上市出售和屠宰, 因此养殖户也不在意免疫证的保管, 对牲畜佩戴标识不配合。同时无形中削弱了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造成养殖户和部分基层防疫员对防疫工作的认识不足, 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进而造成了免疫标识和免疫证从某种意义上只能起到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用。

二、对策

㈠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防疫质量动物防疫工作在宣传上要常抓不懈, 并要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 依照政府保密度, 技术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在行政领导上, 县与乡、乡与村要级级签订责任书, 以提高领导对防疫工作的支撑和重视, 县畜牧主管部门与乡 (镇) 站、乡 (镇) 站与村防疫员要层层签订质量保证书, 形成级级抓落实, 人人抓防疫的良好氛围, 推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㈡理顺关系, 健全防疫队伍一是乡 (镇) 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统一调整为“条块管理模式”, 即以县畜牧兽医局管理为主, 以乡 (镇) 人民政府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人、财、物统一由县畜牧兽医局管理。二是加大防疫经费投入, 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防疫经费的投入并做好协调工作, 提高防疫员的报酬, 充分调动防疫员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大防疫队伍建设, 确保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㈢加强基层防疫员队伍建设做好基层防疫员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考核工作。对防疫员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疫苗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疫情的发展动态等。健全和完善乡村防疫队伍, 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 有计划地增用有知识、懂专业、热爱畜牧兽医工作的年轻动物防疫员, 壮大村级动物防疫队伍。

㈣搞好动物检疫, 切实执行“防检结合, 以检促防”在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 要加大动物免疫证免疫标识的收缴管理力度, 把免疫证和免疫标识作为出具检疫合格证的必要条件, 严

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张岩丽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在当今能源城市纷纷转型的形势下, 淮南利用其独特的豆腐文化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 虽有一定成就, 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应该在充分认识淮南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模式, 从而使淮南经济及城市转型进入正轨。

关键词:淮南;豆腐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近年来, 我国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纷纷开发, 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的开发正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一、淮南特色旅游资源——八公山豆腐文化

㈠淮南基本概况淮南位于安徽省中部, 淮河中游, 东与滁州毗邻, 南依舜耕山与合肥接壤, 西南与六安相连, 西及西北与阜阳、亳州交界, 东北与蚌埠相交, 处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相接的过渡带上, 东连京沪线, 西接京九线, 206国道穿境而过, 京福高速、合阜高速纵贯于城市东南两翼, 淮河水运通江达海, 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淮南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 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综合实验区, 总人口210万人。

㈡八公山豆腐的由来及特点安徽淮南是有据可证的豆腐之乡。五代谢绰《宋拾遗录》始载:“豆腐之术, 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公元前164年, 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 与有名的苏菲等八公常聚楚山 (今八公山) 谈仙论道, 著书炼丹。在炼丹中豆汁偶与石膏相遇, 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了豆腐。之后, 豆腐制法传入民间。由于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 终年不竭, 加上周围农民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 使八公山豆腐独具特色, 久盛不衰, 并且兼具南北豆腐之长, 口感细腻绵滑, 细若凝脂、洁白如玉, 不易散塌, 掷于汤中久煮不碎。吃起来适口清爽生津, 可荤可素, 历史上曾作为贡品。如今用八公山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经成为淮南独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㈢豆腐文化内涵豆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 也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食文化, 还是超越饮食概念本身的传统文化, 内涵极为丰富。除豆腐的制作、食用是一种传统文化外, 由于其本身的特点, 人们赋予豆腐许多引申的含义也是中国文化的放大, 豆腐谚语与豆腐歇后语有:“鱼生火, 肉生痰, 白菜豆腐保平安”、“张

禁售前突击补打耳标、补开免疫证。真正做到无免疫证和标识牲畜不能上市交易、不能屠宰。这样不仅能堵塞预防环节的漏洞, 找出不足, 还可以克服防疫工作中的阻力, 降低疫病的发生和蔓飞卖豆腐, 人硬货不硬”、“快刀切豆腐, 两面光”、“咸菜煮豆腐, 不用多言”、“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青菜豆腐保平安”、“刀子嘴, 豆腐心”……近年来, 随着素食主义者的兴起, 豆腐宴作为素食文化大受欢迎。既有中国传统食文化的精华, 又溶入了现代的健康饮食理念, 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食文化。

二、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㈠豆腐本身价值分析

第一, 食用价值。豆腐是中国人民食用最广、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 全国各地广有制作, 并已远传国外。豆腐洁白细腻, 具有高度软嫩度, 自身无显味, 可与荤素各种食材配用, 适于多种工艺加工及多种烹调法, 适于各种调味。可用于制作主食、菜肴、小吃以及用作馅料, 凉菜、热炒、烧菜、汤羹、火锅等各种菜式无所不能。

第二, 文化价值。豆腐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承载功能, 与我国的膳食文化、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故事均密切相关。豆腐的藻雪精神, 磨砺而出, 方正清廉, 不流于世俗的高尚风格已成为一种思想内涵被大众肯定, 表现这种精神的文化产品也通过种种形式显于世。

第三, 社会与经济价值。豆腐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对民生问题的解决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豆腐进入欧美市场后, 受欢迎程度不亚于肯德基在中国。豆腐文化也是两岸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一幕。台湾业界常有代表参加淮南举办的豆腐文化节, 并且两地共同成立了中国豆腐文化发展协会。随着大豆食品的健康功效研究不断深入, 大豆食品的消费已成一股趋势。美国《展望经济》甚至预测:“未来十年, 最成功、最有市场的并非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 乃是中国的豆腐”。

第四, 养生价值。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经常食用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 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目前豆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另外, 豆制品也是近年被广泛推崇的健康减肥食品。

㈡淮南八公山豆腐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第一, 淮南大豆资源优势。淮南位于我国大豆第二大产区,

上一篇:小学说课稿的评价细则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