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生作文的选材

2024-08-15

谈谈小学生作文的选材(共7篇)

篇1:谈谈小学生作文的选材

谈谈小学生作文的选材参考

写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学生在作文时,取材上的雷同和陈旧是常见的弊病,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我就如何选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开拓思路,再现生活

教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使他们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因而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是学生群体上取材雷同的主要原因。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为小学生作文的“写什么”提供了依据,即写真实的生活。尽管学生的生活面不怎么广,生活内容不怎么丰富,但毕竟还是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历的。作文时之所以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没有养成积累生活并及时把它记下来的习惯,只是到了作文课,老师布置写几次就是几次。因此,课堂中的取材作文,就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有什么”在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学生对生活中原已感知过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将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这时就觉得脑中空荡。其二,课堂上,老师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作文时,其取材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作文题中的“例举材料”和所指范围具有优先选取的心理。如:“我们每天都要做许多事情,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下来,如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等。”多数学生都只选取“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来写。这三项被别人选取后,许多学生将陷入困境。这说明,例举材料能给学生指示取材方向,也能使之陷入此中不易开脱。二是前一个学生的取材会引起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的注意并作好“我也写什么”的心理准备。这对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来说具有提醒和开导作用,但也使这些学生大多只能沿着先前学生的取材思路选取类似的材料。这两点可以说是定势思维的作用。

二、选材新颖,体现时代风貌

学生作文取材的陈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陈旧,如《我的妈妈》这种题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比如我生病了,妈妈如何连夜把我送到医院,如何照顾我之类,没有新意。二是思维方法上的陈旧,对于具体题目的取材,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写猫总写猫是捕鼠能手;写做好事总免不了拾金不昧,或者冒雨帮助某生病的老人买药;写爸爸妈妈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等等,假话连篇,漏洞百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提炼生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取材上的独立,要指导学生学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

人弃我取,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大胆求异求新,选取真实生活中比较有新意的东西。一次,我出了个作文题目:《一次考试》。有个学生通过记叙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儿童心理测试取得成功的事例,反映我国儿童一代新的思想风貌,选材新颖别致,记叙生动具体,立意深刻而有意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这样一个新颖的材料是怎样选择出来的呢?这位同学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进行了一番审题,然后把平时生活中的素材像是过电影似的在脑子里思索了一遍,回想起一次次的语文考试、数学考试、体育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他经过分析比较,觉得这些考试太平常,太一般了,于是他想起一位美国专家曾到某小学做过的一次心理测试。专家设计了一个矿井,里面放着三个小球,小球用三条线分别系着,代表三名矿工。有三位同学被叫到前面做试验。专家说:“我喊一、二、三,看谁能最先将小球拉出井外。”意思是说,当矿井充水的时候,看谁能最先逃出矿井而脱离危险。井口通道很窄,如果三个人争先恐后,势必卡住通道。其中一个机灵的同学在听到命令的一刹那间,迅速地将两个小伙伴抱在一起,悄声说:“你一他二我三。”“呗儿!呗儿!呗儿!”三个小球顺利地被拉出境外。“试验成功了!”同学们欢呼起来。美国专家高兴地说:“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试验,都没有成功,今天在中国成功了,中国的孩子真了不起!”这不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吗?在“你与我”“生与死”面前,中国的孩子经受住了考验。小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新颖材料作为写作题材,创作出一片优秀的作文来!

此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取材的方法。对于具体作文题目的取材,学生往往取面不取点,取虚不取实,取大不取小,取表不取质,取同不取异等等,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和童趣。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之自能依法取材才是作文取材指导的目的。如:(1)弃虚取实。不写自己不理解的、体会不深的内容,写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看过、想过的、印象深刻的。以“心爱的红领巾”为题作文,不少学生都选取其历史意义和作用等自己不理解的大理论来写,写起来干干巴巴的。有的学生则不这样取材,如有个学生写他刚进一年级时,见别的同学戴着红领巾很好看,回家后便要妈妈去买一条。没想到戴着它去学校,却被同学取笑了,连老师也劝他不要戴,并和他讲清原因。他在羞愧中摘掉红领巾,心中暗暗发誓:这条红领巾总有一天要重新戴上。从此他就向老师要求的条件去努力,终于符合条件重新戴上它了,所以他特别珍惜这条经历曲折的红领巾。这样的材料真实可信,富有童趣,写出来具体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2)以点代面。当作文题所包含的面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时,指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点来写,通过这个典型的“点”来反映面,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如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多数学生习惯上都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去写,这就很难把作文写出新意。有个学生的取材就起到以点代面的效果。他写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老大娘去商店,要售货员给她挑一条最好最贵的毛毯,售货员以为她是买给女儿结婚用的,就为她选两条红色的。没想到居然判断错了,老大娘说是买给自己用的,还说家里没有人缺这个。对此售货员发出感慨说:自己以前总能根据顾客的年龄、身份判断出对方能买什么,为什么而买,顾客很满意,现在不行了。这样取材新颖,收到“窥一斑知全豹”之效。此外还有以小衬大、以反托正、同文异取、同取并用等。

三、材料典型,生动有趣。

作家魏巍很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比如他写得很感人的《再见了,亲人!》,就是其中一例。作者为要表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来写,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三个代表人物是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这是老中少三代人的代表,是全体朝鲜人民的代表。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第一件事大娘领着全村妇女给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而大娘却累得昏了过去。第二件是在敌机轰炸时,大娘首先把志愿军伤员背进防空洞,因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女。第三件是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因而失去了妈妈。第四件是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炮弹炸伤致残。这四件事的的确确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想一想,连自己的生命和亲骨肉的生命都舍得牺牲的人,还有什么不肯无私的奉献出来的呢?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说明:这是怎样的一种亲人呀?的中心思想因而非常集中、鲜明、深刻。

篇2:谈谈小学生作文的选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中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或听到学生写作中所表现出的苦处,他们拿到题目或话题后不知所云,不知到底写什么好,只好东拼西凑,写满字数。其结果往往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更无新意可言。这样的作文让我们看了头皮发涨。例“我的好心情”,总离不开我某天做了什么好事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总算战胜自我,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从中有所感悟,因而我心情便如何如何的好了等等。若一、二篇如此,不足为怪。见多了,便产生了问题。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能拓宽选材面,为何写不出一些创新性的作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作文的选材问题

我们也知道一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首先是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有思考生活,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其次是阅读量太少,不少人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在具体的作文写作中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要明确材料的概念及材料的来源。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比如《那年我十岁》这作文题目,则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拾取颗颗美丽的贝壳。有的学生就讲自己十岁那年自己心痛的一件往事,有的学生则是写十岁那年的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等等„„又如吴晗的《谈骨气》中运用到的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故事及孟子的名言等,学生知道这些都是较好的材料。收集并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自己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要时之需。也可从材料得到感悟,如一名学生在广播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故事,就写下很出色的《寻春》。他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闹元宵的情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写下春天在孩子们脸上的感情,这是生活材料与广播材料的最好配合。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要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我们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如:国庆征文中有一作文题目《站在祖国地图面前》,我就引导学生须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写作,有一个学生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并且赞美了我们民族的气节。

其次,是鉴别和严格选择材料。第一、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记叙文选择的好所在,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乡间的旁人逸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如这样的作文

题目《我的××》、《我熟悉的一个》、《邻里之间》这就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素材有了,从前的人和事便像放电影一般从自己面前一张一张地闪过,这样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又如写校园生活的作文,要让校园中的校园风景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事在脑中再现出来。这样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不仅给我们写作材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一名学生写《我和太阳花结缘》的文章,便自然地巧取生活材料:农村常见的农民生活,常见太阳花在自己出生、成长中是那么奇妙的给人们力量的故事。最后从中得到感悟:“太阳花顽强的生命力与农民的默默耕耘、奉献精神是多么相似,我与太阳的结缘就是与劳动人民的结缘”。这便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的最佳导师,也是给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第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使其中的材料给会给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我们要善于撷取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如其中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这样,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既可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启发我们去思考。这类材料在“大写真”“焦点访谈”等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因而电视等新闻媒体材料是很珍贵,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第三、阅读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说明性的材料不仅给知识的充实也提供说明文的范例,其生动、简明、准确的说明便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议论性的材料精辟的论述,有力的论据,严密准确的语言是我们初学议论文的典范;文学作品丰富而精彩的描写,生动诱人的故事,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是记叙文的最佳典范。这样的阅读材料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也给学生提供了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中,要作摘录,记下名人警句,观点、科学数据、事例、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

选材的要求

1、选材要着眼于新意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比如以“20年后的我”为题,有一个班级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写自己成为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而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2、选材要挖掘出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说来作文素材应该是很多的。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而深刻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

反映大的主题。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小石潭记》中潭水„„由“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可见水之作用重大;“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污染之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如此选材那就深刻多了。

二、关于作文的创新

作文的创新,就是指写作文要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所写文章有创造性,有新意。作文的创新,是众多写作爱好者所追求的,也是作文评判者评判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怎样创新我们的作文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逆向思维法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反弹琵琶”,进行逆向思维的启发呢?

⑴逆向审题

采用的是逆向思维审题方法,这种方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运用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⑵逆向立意

写作范围和对象明确了,接下来是立意。古人说: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主题要新颖,逆向立意是一条途径。逆向立意,就是从相反的方向确立文章的主题。《家乡巨变》这篇作文,如果按照习惯思维立意,往往是反映家乡的巨大变化,描写公路在拓宽,街道在延伸,工厂应运而生,楼房在加高,人们生活富足了,观念改变了,以此来歌颂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些东西是每个人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可非议的事实。这样立意不能说不好,但平淡无奇,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用与习惯和常理相反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就会由马路拓宽、街道延伸、广场扩建,想到大片的良田被挤占,耕地在不断减少;由工厂上空的黑烟和排污口的废水意识到大气已被污染,河流在呻吟,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恶化!于是提出治理应该与开发同步,只发展不治理,重发展,轻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其结果是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立意。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逆向立意,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⑶逆向构思

学生作文在构思方面也往往是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古人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而

学生写起作文来一般都是平铺直叙,一竿子打到底,毫无曲折离奇可言,读起来也就平淡无奇,索然寡味。要使文章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采用逆向思维构思,也是一条途径。何谓逆向构思?所谓逆向构思,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某些题材的可逆性,避开思维的正向定势,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构思谋篇的一种创造性构思方法。以“谎言”为话题作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程序来构思,我们对这一与“诚实”相对立的“谎言”必然持否定的态度。因为父母教育子女从小要养成诚实不说谎的习惯,“狼来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说谎更不是好孩子„„由此写出来的作文也难免落入固定模式:或对说谎痛心疾首,或因说谎自食苦果等等。这种固定模式下的主题,实质上是对事物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是人云亦云的“学舌”的产物。如果换一种角度,从反面来看待话题,我们不难发现,“谎言”也有它常常闪光的一面,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一连几天颗粒未沾,为了让伤员放心喝下那碗鱼汤,连说自己早吃过了,结果因饥饿过度牺牲在草地上;鲁迅弃医从文,为了让自己的老师不至于太失望,假托自己转学生物学了;曹操领兵长途跋涉,为了激励口干舌燥的将士,便谎称“前有梅林”;医生对身患绝症的病人以谎言宽慰,那是医生的职业道德高;教师对智障学生以谎言评价,那是教师的育人之本„„这种 “美丽谎言”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构思的作文,不仅内容新,而且主题往往也有一定的深度。逆向构思,能使文章收到不落俗套的效果。

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学生文思如泉。

2、旧瓶新酒法写作中的“旧瓶装新酒”,指的是利用人们熟悉的人物、故事、观点等写出新内容,表现新主题。运用“旧瓶装新酒”法作文,不但能体现出积累、运用能力,更能表现出丰富的语言功力,再现鲜活的文学画面,化原始的纯朴美为新奇的创造美。如何巧借“旧瓶”装出新天地?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是借用旧观点,辅以新材料,写出新意来。如一个学生写作《富贵生骄奢》,开篇提出观点:“富贵”不是错,然而“富贵”易生骄奢,让子孙气短智昏;“贫穷”不是罪,然而贫穷者子弟更易“知耻而后勇”。然后援引大量新近发生的事实,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一位女生因父母临时有事未能送她上学,她只好自己“打的”到校,为此,她深感委屈“哭得宛如梨花带雨”。《北京信报》一篇记者调查披露,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高消费现象,如开名牌跑车、出入于高级美容美发院、在星级酒店开一个生日聚会花去上千元、刷卡消费;一些学生在课堂里玩手机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用发短信代替说话、传纸条……虽然文章中的观点是现成的,显得有些旧,但因援引了大量新近发生的事实,便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旧调新弹的写法很能给人以新鲜感。

二是借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编写新的故事,表现新的主题。如肖亚梅同学的《花果山开发记》为孙悟空作新传,借孙悟空、玉帝、太白金星、猪八戒、嫦娥等演绎新故事。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经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由于写进了开发旅游业、培植新财源、开办税法知识讲座、培养依法诚信纳意识税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从而表现出新的主题,富有现实意义。

借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编写新的故事,既写出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又表现人物新的品质、思想意识,刻划人物新的行为举止,从而表现新的主题。如一个学生写作《葛朗台新传》,借用葛朗台、克罗旭、拿侬、欧也妮、查理等原作中的人物演绎新的故事。新传中的葛朗台除保留着原有的守财吝啬、胆小怕事等性格特征外,还增加了下海经商、开办家用电器公司、让查理与欧也妮夫妇打理电器公司等新内容,写出了葛朗台善于以发展眼光谋划企业未来,为贤能之士让位,配合征税员工作,主动上交企业税款等新的思想性格。

运用“旧瓶装新酒”作文,要注意“旧”与“新”之间的关系,旧观点、旧故事、旧人物指的大众熟悉的观点、故事、人物,以“旧”装“新”,“旧”只是形式、手段而已,“新”才是实际目的、创作主旨,所以,一定要在“旧”的基础上,写出新材料、新人物、新性格,从而表现出新的主题,给人以新鲜感。

还可以运用联想拓展法,模仿借鉴法等多种方法。

3、联想拓展法 通过联想,拓宽思路,表达主题。如有一篇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记叙文《梦会陆游》,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创作过程为背景,以自己与陆游的“一面”为情节,在谈古论今的对话中,揭示出爱国主义的主题。通过联想,拓宽思路,表达主题。

4、模仿借鉴法 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模仿历练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新。写作上,我们可以模仿课文,参照课文的写法来仿写,也可从文章的修改中进行反向的模仿。同时,还可在欣赏范文中来借鉴学仿写。

篇3:谈谈记叙文选材的四个“注重”

一、注重审题,围绕中心选材

围绕中心选材,在每次作文时都会被反复强调,但学生们在具体操作时,常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比如说,写“眼泪的重量”这个题目,此文题强调的是重量,即眼泪蕴涵的价值、意义、影响等,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仅仅是写某某流下了眼泪,至于眼泪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意义或影响,则不管,还有的学生,既写自己的眼泪,又写他人的眼泪,写到最后,究竟是谁的眼泪有重量,读者不知所云。显然,他们在选材时,根本就沒有“围绕中心选材”的意识,想到什么写什么。而优秀的作文不仅中心突出,还要一切围绕中心来写。如有位学生在写《眼泪的重量》的文章时,就特别突出爷爷眼泪中包含的无奈、苦痛与不舍。她就选择了爷爷生病后的几个细节来表现爷爷如此复杂的情感,比如,写爷爷的无奈:

你发现自己左身麻木了,发现自己咳嗽个不停了,发现自己无法下床小解了,你想到也许无法再工作了,也许无法再天天替孙女背书包了,也许无法再一直照料奶奶而换成她照料你了。

这些事情细小而真实,紧紧围绕“无奈”这个中心情感来选材,就很能表现爷爷这样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心中的一种难言的无奈。

二、注重真实,选择力求熟悉

记叙文最能打动读者的莫过于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无“真情实感”是衡量记叙文质量高下的重要指标。抒发感情的手段有很多,但纯粹的“啊”、“哇”、“啦”或故作姿态的无病呻吟是无法让人感动的,最为高妙的抒情是不动声色,于质朴、平淡中见真情。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与感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选材,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情真意切。还是以上面那个学生的《眼泪的重量》为例,她是这样表现爷爷在临终前的不舍与牵挂的:

爷爷,你是在流泪吗?你看着周围,三个女儿和小儿子都在,可是我知道,上学的孙女、外孙不在,奶奶不在,远在新疆的大伯也不在。你想说话吗?你挣扎着仰起头,你吃力地指着爸爸,似乎有话要说。可爸爸看着你时,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大口大口地喘气,只能一串一串地掉眼泪。爷爷,你就这样走了吗?不能等到我们赶回家吗?不能等到大伯千里迢迢地飞回来吗?你眼角的泪水,分明写满了不舍,对吗?

试想,如果作者没有这样深刻细腻的生活经历,没有经历亲人间的痛苦的生离死别,又怎会写得如此动容?所以,从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先写出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三、注重详略,选材力求精当

选材精当即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素材,有时也许一个素材就足够。同样以《眼泪的重量》为例,一位学生写自己的眼泪,选择了这样一件事情:自己一直就喜欢吃柿子,小时候,奶奶总会把自家树上结的又大又甜的橙红的柿子悄悄留给我;但后来,奶奶不幸得了重病,连亲人都不认识几个了,却还记得她的孙女喜欢吃柿子:

奶奶手上拿着一个柿子,柿子却还是青的。她炫耀地说:“吃吧,我摘的。”那神情,像一个单纯的小孩。我愣了一下,一把推开她的手,“这个还没熟,不能吃!”“你不是喜欢吃柿子吗?这个能吃,我昨天还吃了一个呢。”奶奶虽显出诧异的神色,却还是硬把柿子塞到我手上。我拿着柿子,悲伤溢满了全身。奶奶尽管病得糊涂忘却了许多人和事,却还记得她孙女喜欢吃柿子!看着眼前青涩的柿子,我有些哽咽,很为自己刚才的鲁莽而懊恼。“是啊,我最喜欢吃柿子了。”我一边说一边笑,还用力咬了一口青涩的柿子。奶奶看见我吃了一口,乐呵呵地笑着,像一个小娃娃。我嘴里涩涩的,如同这青涩的柿子……

不知何时,爷爷出现在了门口,他默默上前拉着我去了院子里。我蹲在地上,吐出了那口柿子。一阵子,我和爷爷谁都没说话,我的眼泪重重地砸在那青涩的柿子上。泪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出耀眼的橙红色,一如映在奶奶脸上的橙红色的阳光……

这篇文章,作者虽然写了这么一件小事,但在事情的背后,我们读懂了眼泪的重量,也读懂了亲情的重量。在具体写作中,要注重详略得当,这样才能使得材料发挥最大的效用。

四、注重避俗,选材力求新颖

选材新颖,往往要求我们选择那些“自己有别人无”的素材,但前提是能表现主旨,是自己熟悉的,否则,新颖就可能变成做作甚至胡编乱造。

如在写《眼泪的重量》时,一个学生选择了自己得阑尾炎开刀住院的事例,他秉着“男儿流血不流泪”的精神,强忍疼痛不流泪,但在看到病床前憔悴、担忧、日渐苍老的父母不分昼夜地忙碌时,不由地潸然泪下。这个选材相对于那些一写父母就总是父母不顾风雨、不顾严寒送幼小的我上医院而自己却病倒了的琐碎陈旧的小事要显得更真实、更动人,作者没有这样的体验,无法对身体的疼痛做细腻刻画:

手术结束后,考验才真正开始。夜里两点,麻醉效果过去了,刀口的疼痛,让我觉得昏迷也是一种奢求了。如同肚皮被撕开了一般,如同有火在伤口焚烧一般,如同有万千蚂蚁在啮噬一般。疼!疼!疼!我想大吼,想咆哮,可却死死地攥住床单,一声也不吭。

作者没有这样的体验,也无法有机会真正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无法反省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漠视:

温柔熟悉的声音进入我的大脑,我把目光从天花板移向床边。两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两张疲惫至极的脸!我有多长时间没凝视过这两双我最亲切却故意疏远的眼睛了。妈妈坐在床边的小矮凳上,手上拿着一根润湿我嘴唇的棉签和一只纸杯;爸爸站在输液架下,目测着药液的剩余量,预备最短时间内叫护士来换药。他们都感觉到我身体微微的颤抖,都深知我的痛苦!而我呢……

高中生的生活一般是“三点一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在写作素材上可能确实缺乏积累的空间与时间,而记叙文写作,应当是一个“用心”的过程。因此,只要我们转换思维,有一颗会感动的心,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积累和感悟的习惯,学会在平淡生活中提炼素材,就一定能筛选出合乎要求、可供写作的“下锅米”!

篇4:小学作文选材

一说选材,我看很多专家也多是一笔带过。其实,小学生作文最怕的、最难的也恰在这里。为什么?小学生嘛,因阅历有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有的连县城都没去过,断奶该几天,你让他写《终生难忘的一件事》,你还不如杀了他。那么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如何选材呢?以下谈谈我的看法。

一.要真实。

选材就是“找事”,找什么事呢?找日常学习、生活、劳动中符合题目要求的真实的人和事。因为唯有真实才能感动自己,唯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你写的事不一定都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说的,媒体上了解的,但一定要是真实的!切不可胡编乱造、闭门造车。同样写上边题目,我班一女生,写她大伯拂晓卖菜,被车撞后又被无数车辆碾过。其中有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灵堂上供着我大爷――方便袋血水......见利忘义的司机啊,你发现撞了人,及时送医院,我大爷也许还有救......”读了上边的文字,谁不感到触目惊心!作者是含着泪写的,作为老师的我是含着泪读的,没读完,全班早已是哭声一片。不真实,能写出如此妙文?

二.要新颖

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给别人看的,人都喜欢新颖、别致、不拘一格的东西,像那些老生常谈、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别人一看就烦的没人愿读,就失去了作文的目的。有人一写同学就是带病坚持到校学习(将病毒带给同学,又耽误自己治疗,怕不是什么好人),一些老师就是深夜批改作业(白天干什么呢?)。这样的文章一看开头就知结尾,谁爱看?记得有篇文章写得很好:开学,发书,一本书破了皮,同学们都怕发给自己,“我”更担心。结果正好该发给我,而老师却没给我,却给了我后面一个女孩,事后才知那女孩是老师的女儿。文章朴实无华,结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个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只为奉献、不图索取的伟大教师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说到新颖,我想到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西雅图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渡过河流去淘金,有个聪明的人,买了条船。淘金,不一定发财,而凡是淘金人要淘金,必坐船,这个淘金人,发了大财。写作和这个道理一样,提倡创新、另辟蹊径,才能有所作为。

三.要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要有意义,要能说明问题,要有深度,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有的同学写《我的同学》立意是表达同学乐于助人的好品质。而选的材料确实“我”做作业没橡皮了,他很大方的用小刀割了一块给我;考试时“我”没墨水了,他挤给我几滴,如此等等。这都是同学们平时学习生活中常发生的事,我不是说如此选材不行,而是说不好,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是大恩大德、没齿难忘?选材要典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要有深度,要说明问题。

篇5:小学作文写作怎么选材

有的同学认为:作文的材料必须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什么见义勇为啦,舍己救人啦,拾到巨款主动交还失主啦等等,只有这些材料才值得写。他们不够重视或根本看不起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细的小事,认为这些“针头儿线脑儿”的小材料,既俗气,平淡无奇,又缺乏新意,不值得写。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作文课,特别是考试、参加作文竞赛,一遇到作文题目,就绞尽脑汁去搜寻“大材料”;搜寻不到,就捕风捉影,夸大其词,真真假假,半真半假,真中掺假,甚至挖空心思去进行编造、无中生有,或套背优秀作文选中的文章,将其改头换面。这样做,既害人,也害己。

作文时,的确是要重视选取那些典型的、最能表现中心的“大材料”,这些,前面都已讲过;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小事,也的确不是都能够作为写作材料而入文的。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澄清——绝不是所有的小材料都不值得写。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唾手可得的材料,虽然很小,但往往含有丰富的韵味,能够以小见大、发人深省,能够反映出很深刻的道理;有的还像晶莹的宝石,闪烁着光芒。比如:饭桌上,爸爸总要先吃上顿剩下的饭菜;妈妈舍不得自己买件新衣服,却舍得花大钱为我买课外读物,让我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原来爸爸反对我养花,把我栽在院中的花全给拔了,种上了玉米、豆角,好帮着维持生活、填饱肚子,可今天爸爸却找来花种督促我在院中养些花草,美化环境;垃圾筒堵了,人们捂着鼻子上下楼,好像谁都没有看见;楼道中放着火炉,炉上炖着肉,把墙壁上“楼内禁止生火、摆放杂物”的通知熏得变了模样;这些都是我们可能见到的小事,也可以说都是“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小材料。这些小材料果真俗气、“没意思”吗?真的“不值得写”吗?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小文,体会一下小材料的魅力。

老师妈妈

这天中午放了学,我回到宿舍里,咦,我的被褥呢?一个同学告诉我说:“刘老师把你的被褥抱走啦!”我一听,心里想,糟了,老师一定发现我尿床了。我来到刘老师宿舍,只见刘老师戴着老花镜正在拆我的被子呢!我走过去,低声说:“刘老师,是,是我不好,我……”刘老师打断我的话,安慰我说:“没关系,你还小。”听了老师的话,我不害怕了。老师又把我拉到身边,小声说:“来,告诉老师,你在家尿床不尿床?”我不好意思地说:“在家,半夜里妈妈总是叫我起床上厕所,要是妈妈不叫,我就会尿床。”刘老师听了说:“哦,昨晚怪没人叫你,从今天开始,每天夜里我一定叫你起床上厕所。嗯,还有,晚饭时你少吃咸的,少喝水。”说完就让我午睡去了。

躺在床上,清晰地听见刘老师洗被子的“吭吭”声,我久久不能入睡。刘老师,您真像我的妈妈。

这篇小文不足400字,情节简单至极,只写了刘老师的四个动作(抱→拆→拉→洗)、说的四句话,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刘老师对学生体察入微、关怀备至的高尚品德。难怪小作者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真切地发出“刘老师,您真像我的妈妈”的心声。

生活中平凡、朴实而富有深意的小材料俯首皆是,随手可拾。这些小材料,我们熟悉,容易写好,写起来又节省时间,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希望同学们作文时,要特别重视选取自己生活中的小材料来写,以小见大;下决心扭转“大材料写不来、写不好,小材料又不写”的被动局面。

什么叫雷同作文

读同学们的作文,尤其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常常有读一而知十、知百的感觉,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就说一次作文比赛,题目是《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万万没有想到作文结果,绝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爸爸和妈妈吵架的事,虽然吵架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内容、思路雷同的程度,让人感到吃惊,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会开拓文路,不会从多方面搜寻材料、从新的方面选材立意,致使文路狭窄。就说写《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这个题目:爸爸妈妈闹矛盾、吵架,是很多家庭都有的事,同学们作文时可以不费劲地拿来就写,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爸爸妈妈之间就没有别的事吗?

二是懒于动脑,避“重”就“轻”,缺少“求新求异”的意识。追着别人跑——别人写什么,我就写什么;追着范文跑——它怎么写,我就怎么写。这是十分错误的。

怎样使自己的作文不与他人雷同呢?

(1)学会开拓文路。所谓“开拓文路”,主要是指在审清题意之后,进行多向、逆向思维,想开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搜寻材料,然后从新的方面、新的角度去选材立意。也就是在题目限定的条件、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选材、立意的领域,广泛搜寻、思索,然后反复进行比较、筛选——在“真”中选“熟”,在“熟”中选“新”,在“新”中选典型的、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这样就能写出不与他人雷同的文章。就说《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一题,在审清题意之后,就应该冷静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认真地想一想:爸爸妈妈闹矛盾的事有哪些,为什么,说明什么;互相关心、体贴的事有哪些,体现了什么;勤俭持家的事有哪些,孝敬长辈、关心子女的事有哪些,乐于助人的事有哪些。这些都各自表现了什么。最后从中选出一两个自己体会最深、立意最深的新颖的材料来写。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选材、立意的特点。

当我受到批评时

一天课间游戏,我和班上的中队长李小敬因一点小事吵了起来。上课了,李小敬见班主任胡老师走进教室,于是就趴在桌子上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胡老师见中队长——“学习的标杆”哭得如此伤心,打听情况后就慢慢放下手中的作业本,表情顿时严肃起来。他两眼直瞪瞪地盯着我,心中积压的火气似乎再也憋不住了:“你,你站起来!你有什么资格和中队长吵架?你还有时间吵架?瞧瞧你的个头儿,再看看你的学习成绩!”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以冰雹似的语言大声斥责着我。胡老师啊,您为啥不问个“为什么”呀!吵架本来不怨我,我们玩得好好的,她非要插脚捣乱,还先骂了我。可是我不敢申辩,因为我个头儿大,又是班上的后进生;我委屈,我真想哭。妈妈呀,我想您,您为啥不来安慰安慰我呀?

假如我是个学习尖子,今天老师还会像这样批评我吗?对,我要刻苦学习,要争口气,要用好的学习成绩来改变老师对我的态度!尽管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儿,可我绝不能让它流下来。

面对《当我受到批评时》这个文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写自己因××事犯了错误,当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时,自己如何知错、认错,如何下决心改正错误等。这是常规写法,是一般人惯用的思维方式(按照习惯或按照某个模式去思维)。而本文的小作者就不同了,他突破了常规思维,变“知错、认错、改错”为“表达对老师批评的不满情绪”,变常规思维为反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标新立异,开拓创新,不墨守成规,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篇6:谈谈小学生作文的选材

清花老师说,她发现学生在说自己的趣事时,她听起来挺眼熟的,好像都是作文选上的东西,大家颇有同感。现在,我们提倡“生活作文”,就要求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写真事,道真情。可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有几位教师能做得到呢?学生作文材料之所以不真实,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现在孩子的`生活太枯燥,活动范围太狭窄,因此他们印象中趣事少之又少,只能从别人身上或书上寻找。其次,现在习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教师的功利心,以致于我们的孩子不得不说假话,写假文。

最后,是我们的作文指导不到位。当清花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也意识应把引导学生收集生活素材、再现生活记忆,作为作文指导课的重点,而自己在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的这一环节上做得不够。实际上,在上指导课之前,我在前一天下午曾跟学生们进行交谈。我先讲我自己童年的趣事,唤起他们同样的记忆。

篇7:谈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选材

关键词:作文;小学生;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1-0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也一样。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作文,在考试和作文练习中,都一直是让学生感到怵头的,究其原因,是没有素材之故。我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曾尝试过好多种作文教学模式,从效果看,组织好素材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曾经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我相信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苦恼,都为“作文写什么”而犯过愁。很多的学生无论是考试还是练习,拿到作文题时,常常苦于“写不出来”,“没东西写”,“写不好”。学生怕作文,到底怕什么,为什么怕?弄清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怕什么呢?其实怕的就是没有素材!无话可说,无情可表,空洞无物!

什么样的作文是成功的呢?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好的素材。这样在写作中,写出来的作文才能使阅卷老师“信服、佩服、折服”。曾经有位老师这样说过:“眼泪流下来,分数打上去”,好的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至深,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然而,在平時我却经常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有些常见的失误:一是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在构思作文时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不够集中,于是想当然地生搬硬套的编造故事,然而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还经常造成故事情节相同,感情虚假,无病呻吟,老生常谈,细节失真,漏洞百出。二是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我们同学在作文时经常遇到的“撞车事件”,以偏概全,笼统生硬。这样的材料缺乏新鲜感,让人不爱读,不想读。三是游离中心,偏离主旨。我们都知道:作文时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如果这一步就走错了,那么,这篇文章就算彻底失败了。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拉拉扯扯,最终不知所云。针对学生作文的这些病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要让学生明确选材必须要围绕中心展开,并努力使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去选材呢?

一、选取自己身边最熟悉、真实可感的材料

选材要选取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真实可感的材料,也就是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熟悉的新鲜事,真情事。这是选材的一个原则。为什么要倡导大家选择熟悉的材料呢?因为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能真实动人。反之,如果选用了自己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材料,反而不真实不活泼,就很容易出现漏洞。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总是忽略了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善于观察和感受,写起作文来坐在那里冥思苦想瞎编乱造,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尽了真气,仍觉得无话可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有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篇目,有选自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巴金、老舍、朱自清的篇目,也有选自外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雨果、马克·吐温、安徒生、亚米契斯、法布尔的篇目……这些作家都选择了白己最熟悉的材料进行创作。一些大手笔尚且如此,我们写作文为什么不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材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选取写作素材。加之反复揣摩、借鉴名篇佳作丰富的内涵,必定大有裨益。

二、选材要有独特性

上面谈了写作文要选择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也许就会有同学说:哦,明白了,那我就选择身边的人、事、物来写吧,最熟悉,准错不了!于是乎,许多文章,其内容大多是千人一面,缺少特色,缺乏新鲜感。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就得保证选材要有独特性。这些材料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那么,怎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全新的角度去表现。同一个主题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表现,也可以从那样的角度来说明,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也是不同的。这可以通过写作提纲来训练,只解析题目,看同一个题日能分解成几个,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材料,然后考虑材料是否独特。几经变化,一般就很难发生“碰车”的现象了。

三、选材要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选材不仅要真实、独特,也要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时代感。做为新世纪的学生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应对今天火热的千变万化的生动活泼的生活充满热情,热爱它,剖析它,理解它,认识它,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笔下。那么,什么是与时俱进的材料呢?这些材料应该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比如说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在平常的生活中关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热点。比如说今年两会的召开,四川乐山5.0级地震,皖“神州67号”沉船事故,十三五规划,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阿里巴巴等等,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及其事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可以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的写作素材。惟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这样的作文才能吸引读者,获得读者的共鸣,得到情感的回应,才能成为一篇佳作。

总之,作文选材要真,要独特,要新鲜。当我们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些选材的方法后,那就一定能够从万千的物象中剪裁出适合我们写作需要的真实感人的鲜活的素材,也才能创作出精彩的感人至深的佳作,学生也才会有“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国土局群众路线活动第二阶段实施方案下一篇:2011-2012年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