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

2024-08-18

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精选6篇)

篇1: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

2008年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是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而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大。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朝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必将成为一极。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引入外资大量增加,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深。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1997年达到74772. 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9倍。2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9.8%,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利用外资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3483.5亿美元。1993年后,我国吸收外国资本总额已连续5年保持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对是世界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一直对拯救世界经济努力,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第二,从外交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采。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地区事务上扮演重要的绝色,比如近几年的朝核问题,中国从中斡旋,并成功促成“六方会谈”。

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

第三,除经济实力和外交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

第四,从文化上讲,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也是中华文化影响的例证。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在中国召开,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认可,也是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文化的影响力现在虽不及经济,但这正给了我们一种动力,要我们更好的发扬中华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影响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每在重要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调整了政策,顺应了形势的变化,维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但是,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进一步解决遍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 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科技,软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飞跃和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增强,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希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在党和领导的英明指挥下,坚持改革开放,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篇2: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1102 简文浩

材料: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分析:

森林里看不见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地球上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世间的每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中国也有自己特有的国情,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过去,一提到我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概括已经不能反映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貌。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国际环境下走出来的。今天所取得的种种辉煌成就,是全国全党各族人民共同奋斗57年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拿今天的中国和旧时的中国相比,相信每个国人都会由衷的感到振奋与荣耀!

然而,除了激动之外,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审视现状,我国真的已经没有问题了吗?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有了成绩,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将这份鼓舞过分演化为自我陶醉或洋洋自得就不好了。正因为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所以我们不得不清醒认识到,我们是在崛起,但眼下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过早沾沾自喜,只会弱化我们进步的动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世界第四,那么人均国民总收入呢?0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是2010美元,位居世界第129位。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才刚刚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们只是刚刚摘掉“穷国”这顶帽子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激动,应该在当前局面上认清中国的真实的经济状况。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谈到国际地位,或许有人会想到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有人会想到我国是“核俱乐部”少数几个成员之一,可事实是,无论我们现在国力有怎样的提升,我们现在依然只是个发展中国家而已。在法律意义上,俄罗斯属于前苏联的继承国之一,但是它并没有继承前苏联的共产主义,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才是苏联真正的“继承国”。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就有着很大差异,而我国又历来明确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因此要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发展总是投以敏感和警觉的眼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西方世界这种不安在上个世纪普遍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就已经表露无遗了。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我国在近代历史上曾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殖民和奴役,这段屈辱历史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但西方世界可能就开始担心了,我国崛起之后会不会打击报复呢,会不会对外扩张呢?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国始终强调,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所坚持的“和平崛起”似乎也可以认为是对此“中国威胁论”的应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复兴的过程中,肯定会面对种种困难和障碍。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想我国外交部门都将始终努力减少这些困难,以竖立我国更加诚信重诺,遵守规则的良好国际形象。

而且在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上,西方列强百般阻拦,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重要阻碍。而且“中国威胁论”已经被西方所深深接纳,西方便极力排斥中国。美国,欧洲列国,在想办法遏制中国的发展,而周边国家更多的是倚仗西方列强与中国讨价还价,希望在与中国的各项争议中获取更多利益。

篇3:浅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在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主张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是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看, 我国钢铁类金属总量并不富余, 这种政策不但浪费了资源在劣势产业上, 而且会制约优势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严重违反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所以当时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很小, 无法参与到国际分工中。

在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认清了当时经济的基本现状:劳动力相对丰富, 资本比较稀缺的特点, 调整了对外贸易的战略, 很大程度上矫正了之前扭曲的产业状况。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 比较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之前的绝对成本差异推广到比较成本差异, 国家之间进行优势互补, 实行“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贸易原则, 这种方式可以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享受到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 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资源稀缺, 生产技术落后, 但是劳动力充足而且成本低, 就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生产劳动密集型等初级产品, 以此来打开国际贸易的市场。也正是从这时起, 我国对外出口产品开始拥有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并在国际分工中拥有了初级的地位。

二、我国长期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特点及分析

通过利用比较优势理论, 中国有效地利用了自身的一些优势, 比如,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 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加速工业发展, 使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带来对外贸易大幅扩张的好处同时, 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

(一) “尴尬”的微笑曲线

分析中国历年来的贸易进出口的结构, 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品出口每年都在增加, 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在2003年就超过了90%, 加工贸易约占整个贸易的一半, 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的工业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的能力十分突出, 所以有一段时间许多专家学者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的最初含义是指某个国家的生产结果是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制造品。世界工厂的形成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庞大规模, 也显示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能力。但是, 之后世界工厂根据不同国家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而又被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它主要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优势, 并以此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与生产, 将本国作为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第二种是以零部件的生产为主的世界工厂, 虽然它仍不能控制整个价值链的核心部分, 但是相比第一种它拥有部分的生产技术。第三种是具有独立的研发能力和品牌, 并负责全球的销售网络。这种类型的出口商通过核心技术以及品牌的掌握控制了生产价值链的核心部分。根据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 很少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品牌和大型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所以, 我国长期以来是属于第一种类型的世界工厂, 与其说是“世界工厂”, 不如说是“世界加工厂”。

(二) “Made in China”陷入两难境地

伴随着中国出口产品量的不断扩大, 中国早已成为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Made in China”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21世纪初, 中国企业大多已采用OEM的制造方式来扩展对外贸易, 即只有产品生产在中国, 其他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 许多大型国际制造企业纷纷将生产等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外包, 即使利润较低, 在生产环节上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虽然在OEM生产方式下的回报比较低, 但是, 考虑到企业并没有进行品牌投入, 其投入的资本也较少, 故资金的回报率并不是很低。所以, 采取OEM的生产模式无疑是企业在投资选择中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如何在保证GDP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提高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也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 比较优势与分工地位孰轻孰重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 而且我国产业内贸易多为与美国等这些发达国家进行往来, 往往表现为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根据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设两个国家存在两个产业, 一个是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 另一个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品, 比如布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的质量, 用ρ值表示。其含义表示生产质量为ρ的单位布产品需要一个单位的劳动和ρ单位的资本。故ρ值愈大, 质量愈高, 所需要的资本就越多。所以对于任何质量的布产品, 价格关系式为:

字母下的数字表示两个国家, 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 R表示特定资本的报酬。假定W1>W2, 并同时有R1

可得出:ρ'= (W1-W2) / (R2-R1)

这样将两国生产其他质量布的单位成本差异为:

由 (*) 式, 国家2生产的布产品要想有比较优势, 满足C2 (ρ) W2的条件下就要ρ<ρ', 所以, 人力资本禀赋较多的国家在生产质量低于ρ'的布时具有比较优势, 应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根据新俄林模型, 我国应该采取上述出口政策, 即生产并出口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但是这种贸易模式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我国目前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 目标是逐步淘汰这些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果不改变出口贸易的模式,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无法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这样对我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有不利的影响。此外, 我国现在的比较优势并不持久。按照H-O模型, 我国在煤炭、石油、纺织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应该出口此类商品。我国虽然人口多, 但是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这种劳动力的资源优势是否绝对显著并不一定, 而且工资报酬低这些特点是否会随经济发展而逐渐减弱也是一个质疑的问题。

三、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 在OEM中寻找机遇

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现有的优势是为本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一直依赖此优势来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OEM可以成为中国在提高国际分工地位过程中的一块跳板。首先, 中国通过承接国外转移的产业, 可以学习研究国外部分先进产品的制造过程来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此外, 因为品牌具有扩散效应, 所以在OEM生产中, 国外品牌的影响力也可以渗透到中国自主品牌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作为生产加工的主要企业, 产品的质量是打响自己品牌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虽然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仍以OEM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但是仍可以从中吸取到部分高新技术来弥补本国在此方面的落后与不足。与此同时, 还要高度重视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 让“made in China”也成为一种“品牌”的保证, 这也正是在2009年中国政府斥巨资在美国CNN等各大电视台宣传“中国制造”的原因之一。

(二) 挑起“微笑曲线”左弧——“软件”与“硬件”同样重要

正如前文所述, 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处于“微笑曲线”左端的企业借以获得高额利润的依据。正是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投入低, 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致使我国许多行业的关键核心部分依赖于外国, 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跨国公司的“打工仔”。所以, 在提高我国在产业价值链地位过程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从边缘化技术向核心技术发展。历史表明, 也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经济危机中才能独善其身。在进行技术自主研发的过程中, “软件”与“硬件”同样重要。所谓“硬件”, 就是以供研究的设备、实验室等客观环境。所谓“软件”, 就是指人力资本, 宏观制度, 信息等。根据新生产要素贸易理论, 以上这些新要素对贸易分工格局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先,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 创新成果是在科研人员的素质水平上产生的, 人才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了技术的创新水平。所以我国应该增加教育的投入, 政府除了要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还要提供再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资以克服知识壁垒。在进一步增加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 也要保障在前沿性基础研究中的必要投入, 以培养和保存必要的学习跟踪能力, 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此外, 在宏观调控方面, 国家应该大力推进并鼓励自主创新, 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 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第三,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市场信息把握的多少往往会左右企业的生产决策, 甚至影响企业的命运。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源, 可以和有形资产结合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在现代的国际贸易中,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集中于商情战, 所以可以通过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 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 从而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三) 利用产业转移打开对外贸易新领域

产业转移是把本国已经没有优势的产业向国外或其他地区转出, 把本国拥有优势的产业转入的经济活动。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客观存在, 发达国家便通过国际贸易等方式将本国处于衰退期的产业向外转移。此外,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 但是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 服务业会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统计数据表明, 在发达国家中, 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已经超过70%。在中国, 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 已经比较成熟。我国的第三产业虽在近年来也有飞速的发展, 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较低。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被概括为“三高”, 即高人力资本含量,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增加值。现代服务业也是发达国家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 可以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并给服务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技术来源。这样;不但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领域,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还推动了我国产业链向“微笑曲线”右端延伸, 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四、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利用外资和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突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开始在更广的领域内融入世界经济, 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产品内国际分工参与垂直专门化程度是衡量一国国家分工地位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利用Hummels等学者提出的I-O模型方法, 测量了中国总出口中垂直专门化比重 (即中国出口品中来自国内生产的价值与来自别国提供的价值的相对价值比重) , 如下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资料来源:《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

从上表来看, 在中国的总出口中, 垂直专门化程度已经从1992年的14.2%增加到2003年的21.8%, 垂直一体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在12年的垂直一体化程度上升幅度与OECD国家20年左右时间的垂直专门化程度上升幅度相当。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而且速度较快。

此外, 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并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转变, 逐步参与国际高端产业分工。据统计资料显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在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 实现了出口商品产品结构的显著升级。如下表:

注:用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表示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 计算得出

从上表可知, 工业制成品的内部结构在逐年发生变化, 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以机械、化妆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 一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其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是息息相关的。而根据经济增长理论, 提高生产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技术的进步与资本要素的积累。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 这一比较优势已经帮助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并占有了一定的地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由中前期到中后期的过渡、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 产业技术集约化趋势会愈加明显,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进一步升级, 这有助于我国在更多的产业领域中以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此外, 在工业化后期, 服务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我国的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将仍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成为又一支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幼文, 黄仁伟.2008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01.

[2]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7.

[3]黄兆银, 王峰.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00.

[4]陈继勇, 周茂荣.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95.

[5]金芳.全球化经营与当代国际分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82.

[6]赵春明.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12.

[7]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与中国贸易结构转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144.

[8]王长胜.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 (2009)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52.

篇4: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

经济危机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影响都是重大的,其对国内的经济状况往往甚至颠覆性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看清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情况,也是中国从中更好认清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的好机会,从而可以据此制定中国经济的可只需发展战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经济地位

一、绪论

经济危机的存在是世界经济的一件大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大约十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上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1997年,那次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因为中国坚持人民币的价值保持,在国际经济领域留下了较为良好的印象。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秩序失衡,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状况面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的挑战和危机。在这样的动荡的经济局面下,中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经济危机引起的经济病,职工失业,内需空虚,出口量下降,筹资困难等状况。

二、世界经济格局现状

只有深入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局势,对现状有一定的分析研究,才能使本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不会迷失,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清醒的头脑,规划长远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唯有这样,光喊口号,却没有实际措施的状况才能避免,才能在世界经济中站稳脚跟。

当代的世界经济形势,仍是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发展中国家等世界经济新势头的发展一样猛烈,近几年金砖国家的发展也不容小觑。

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中最重要最有实力的经济体。各种数据表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既是内在成员间的合作增加,也是外部的有规划的扩大。这样的趋势下,欧盟于国际中无论经济还是其他事情的发言的力度程持续上升。货币方面欧元的金融地位也不断上升,对美元的抗衡也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日本虽国土面积狭小,但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但进年来,经济水平有所萎缩,日本的实力水平与国际地位都在日益缩减。我国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和新兴的经济势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亦不会很小,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国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因素。

三、经济危机下世界经济的变动

(一)经济危机下的美国主导地位不再

需要重新对美国的经济水平进行衡。08年的一份论文报告让美国经济已经陷进衰退的状态。这一结果令人哗然,其认为美国自二战以来,曾有过多次金融危机,经济水平动荡地称下降趋势。不可否认的,美国经济确实在出去一个衰退阶段,这必然会动摇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于美国模式尤其是经济模式的评价也要重新进行。美国模式,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倡导市场的自主作用与自我调节,尽量少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摸索发现,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的美国经济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成就相伴的还有随之积累的问题和麻烦。这也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源头。

(二)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地位

只有客观正确地认识本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详细有效的规划和排布。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在对外交往能力的体现,是国家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渠道,同时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形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也日益增加,这使得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压力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的经济金融也受之很大的影响。经济危机出现使得外需减少,出口量受到巨大压力。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外的内需减少,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密切经济进出口往来的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推广,世界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危机引发的人们恐惧使得这一保护主义再次登上经济舞台。现如今,国际间经济合作不断加深,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应齐心协力加强措施共同应对,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使得国家之间有了隔阂从而得不到更深度的合作共赢。这将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就是,经济危机的出现造成世界性的投资变动,我国对外资投入量极其不稳定,还伴随着非正常的外部撤资。使得我国经济处于较被地位。且金融危机也显露出来一系列存在我国经济中的问题。譬如说我国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我国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依赖较为强烈,所以经济危机后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巨大。

五、中国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世界经济局势的改变,但是在改变中不仅仅是困难与危机,还有机遇和挑战。每个国家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性,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认清国际局势,不间断改革发展的道路,这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才能保持自我,提高自我的创新发展里,在世界经济局势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国际经济中各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应配合世界各经济组织,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寻求相同,寻找利益共同点,从而进行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重视对外贸易的同时,内需的作用不能轻视。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我国对出口业务的过度依赖使得危机一旦出现,我国的经济必然出现缺口,其依靠国外经济的弊端不可避免。所以解决此问题的答案就是扩大内需。当外部经济面临低迷时期,我国就可用内需的拉动填补经济出现的空缺。从依赖对外贸易的需求过渡到内外需相结合的模式,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树立特有的品牌,从而把内需拉动上来。再有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营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迫切地需要从劳动力为主要元素的经济状况发展到由品牌、技术影响的有实力的发展方式。

六、结束

对全球经济都影响颇深的经济危机至今都令人印象深刻。在这场经济大变动下,世界经济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日本在经济危机过后,收到较大影响而没能很好地恢复,近几年的经济状况一直呈低迷形势,而中国借发展较好的势头超过日本,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但我国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姿态,对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到处惊不乱,以沉稳的世界大国形象在经济领域立足。

参考文献

[1]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白宇飞.《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3]陈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陈勇.《中国式突围: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机遇》.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5]鄂志寰.《华尔街风暴现场观察》.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篇5: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解析

摘要: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 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 30年来, 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 尤 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 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 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 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 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 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中国 国际地位 重要影响 世界发展 国际事务 国际格局 正文: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繁荣 富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国际影响 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也亟待了解中国。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 引发的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嬗变。这种变化给世 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然,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 的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奇迹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 为引人注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这 30年来,中 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

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正如曾任美国国务卿的 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 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 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 导性大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西方国家的政治家, 学者, 媒 体不顾事实地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那么当今世界, 中国的定位到底是怎 样的,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地位呢?正确, 估价我国的国际地位 显得十分重要。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一个重大的战

略问题。比较准确的判断可有利于理清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脉络, 有利于中国 找到更为有效的战略途径, 顺势而为, 在争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同时, 为 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曾说, 中国既是一个大国, 也是 一个小国。这辩证地描述了中国的情况, 同时也说明对中国的地位和前景作出科 学判断并非易事。如何定位中国? 我想是不是可以表述为:在全球范围, 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 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反对 强权政治, 在世界上仗义执言。中国实行的和平性质的对外政策, 决定了她是亚 太地区稳定的坚强支柱。如中国努力促成朝鲜美国和日本的会谈与接触, 缓和了 朝鲜和西方大国的矛盾。比如近几年的朝核问题, 中国从中斡旋, 并成功促成 “六 方会谈”。中国在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中国提出的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的主张, 不仅避免了冲突, 维护了地区稳定, 而且赢得了有关国家的理解与支持。中国在解决亚太地区冲突的过程中做出的努 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 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 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交友 , 不树 敌”, 在我们实力有限的情况下, 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而社会主义中国仍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

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虽然世界发展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但是在 世界局部地区的国际争端, 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 令人担忧的恐怖主义活动猖獗, 以及来势汹汹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等显示了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下还有许多 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当今世界的形势告诉我们,中国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两极格局解体后, 本来就想极力建立单极世界 的美国,为什么能在 1994年做出决定,把发展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同中国的 人权状况脱钩,为什么能在 1999年 11月与中国达成双边贸易协议,并在 2000年 10月由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已由参众两院通过的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 案, 就是因为世界开始认识到了中国的政治现实, 看到了中国的分量和在国际政 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可以肯定, 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将与日俱增。

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作为有核国, 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发言权, 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和义务。在现阶段, 我们的利益和影响力主要在周边, 同时正不断向外 延伸。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从两极转向多极。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中 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其战略地位和国际作用凸现。从历史上看,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素以泱泱大国著称;从地缘角度看, 中国疆域 辽阔,背倚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广袤的领土和领海;从现有实力和 发展潜力上看, 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激发出来了巨 大活力,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在为全 世界提供市场。仅就东亚而言, 2003年,中国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已 达 2200多亿美元, 是 10年前的 3倍。中国为东亚提供的市场份额现在已超过日 本。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从 1980年到 2000年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4%,仅次于美国(20%,位居世界第二。在金融海啸来临之际中国被看做是挽救危机的“发展引擎”。由此看来,中国如 果能够长时期保持下去,对世界原有的力量结构和秩序规范将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一切决定了中国无法不显其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 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中 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如果没 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随着中国的快速发 展,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 中国外交也要在继承传 统、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与时俱进。今后相 当长时期内, 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 是为国内 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 一个睦邻友好的周 边环境, 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 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 样, 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 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 型发展道路。中国是未来多极世界的一极,是一个拥有可观前景的发展中大国。但要正确估量今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就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综合 国力和国家安全。

总之, 当今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 仍然属于地区性大 国。然而, 中国又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区性大国, 在全球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在当今世界, 中国国际地位发展的前景既有国际形势的缓和, 国内社会的相对稳 定, 国家经济发展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余地以及明确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等等有

篇6: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

内容摘要:色彩是呈现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红”遍全球的氛围下,如何才能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代,对“蓝”元素的挖掘与展现是其中最有力的补充。中国带给世界的印象将是一条完整的文化传承脉络,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散发着全新的、多彩的阳光。

关 键 词:中国文化元素

红元素

蓝元素

近几年,在商业传播与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源源不断地被挖掘。作为一名中国人,这些使我们倍感自豪与骄傲。这同时也是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开始。中国经济在腾飞,传统文化元素复兴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众多视觉符号不断涌现的年代,色彩所具有的属性也被赋予了文化的特质,这就是色彩印象。有时,单一的色彩不一定体现单一的情节,色彩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印象和民族心理定势的呈现。具有中国印象的色彩的含义,非常讲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含蓄的文化底蕴,在审美观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中,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逐渐积累、沉淀、否定、创造,既体现出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展现出了新时代文化的创意理念。在很长时间的“红”遍全球的气氛笼罩下,中国“蓝”文化印象在全球的地位也开始逐渐得到提升。“蓝”文化印象,一方面补充和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唤醒了国人转换视角去审视、挖掘和创造文化。

一、红色印象中的冷艳绽放

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审美基因中,红色是特有的情结。从古到今,它始终占据着中国人的心,操纵了世界人对中国的印象,成为中国的象征。红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色彩,既延续了古典美学与哲学的思想,又具备当代元素的新观念,是世界文化元素构成体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天安门的宫墙、中国囍、红灯笼、五星红旗、闪闪的红星、民间剪纸、对联等,铺天盖地的红元素,可以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有独钟”。

红色印象让世界了解了中国,让中国的文化元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扬。但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从广度到深度,都不可能只散发着一种光彩。我们有时会为了某种商业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中国文化在未来带给世界的奇迹也许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尝试着从红色情结中走出来,才会发现有诸多的天地在等待着我们去挖掘,红色的生命最终也会得到更好地延续。中国文化元素中蓝色情结的不断浮现,正是从固有概念中呈现的一缕阳光,在红色世界中冷艳绽放,散发着异样的光彩。它是一种能给予生命以活力的色彩,在中国历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很多人只看到了光鲜的红色、黄色,却没有意识到深埋在心灵深处的那份静默与希望,而这恰恰是蓝色所迸发出的力量,内敛深沉而庄重。

蓝色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的情结,但中国特有的蓝元素却为中国的文化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皇家与民间代代相传的青花瓷,云南贵州等地的民俗工艺扎染蜡染,以及与水有关的海洋文化元素等,也逐渐被世界所认知,使中国蓝元素成为中国新的象征之一。

二、蓝元素魅力体现文化内涵

蓝元素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和谐”之意,与孔子的和谐之道是一种契合。这是古时儒家思想的体现,一直延续至今。而当今的社会也在提倡共建和谐社会,是和睦、和平的象征。

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国文化的发源由水而来,它融合天地人为一体,并通过天、云、水等蓝元素的象征符号来体现;在古代传统图案中,云雷纹、水纹、回纹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蓝色还有着原始的味道,代表着心灵与自然的纯净,在藏族与蒙古族文化中,蓝天白云作为蓝元素的象征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海域非常辽阔的国家,以海洋为背景的蓝文化印象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有军旅文化的弘扬,也有对海外华人的情感勾牵。蓝文化营造出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代表着一种希望,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其次,从色相去感知。由于蓝是色彩中最冷的颜色,因此蓝色被赋予了沉稳、理性,具有意象的特性。象征着自由、放松、忧郁、豁达、宁静。在当代文化中,诸如健康、乐观、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大多也与蓝色元素有关。

所以说,中国人心中自古就有蓝色情结,它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我们整合它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有的蓝色文化魅力。

三、挖掘中国蓝元素,提升国际地位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借此,中国让全世界的人民充分品尝到了何谓中国文化的视觉盛宴。红元素成为主流,蓝元素作为非主流文化也成为了有力补充,使中国文化全面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西方人眼中,瓷器(china)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中国文化。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借助青花瓷的中国传统图案花草与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元素,在公园、地铁站、宣传艺术车和礼仪小姐的服饰上加以改良和运用,成为本届奥运的一大亮点。其中,色彩的作用是最突出的,瓷器中青料的蓝色作为图案,白色衬底,白中闪着青色,构成了响亮清脆的基调。此外,在遍布各大奥运场馆和京城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们所穿的制服设计也是将蓝色作为主色:上装T恤和外套使用蓝色和白色搭配,黄灰条作装饰;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考虑到北京正值炎热的夏季,尽管红色是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但满眼的红色、黄色会加重热感,从而引起躁动情绪,所以,具有清凉、沉静、平和的蓝色系就发挥了最大优势。还有如主要图形元素——奥运核心图形祥云纹,正是蓝色对应的符号,其形式像太极图,这是形与色的和谐相融把中国文化全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祥和、博大而充满希望。中国走出了红色所统治的文化世界,蓝元素成功地走向了国际。

视觉元素自古以来就是支撑文化存在的载体,是文化的化身,在人类感知世界存在的瞬间,色彩的作用是最大的,对色彩不断挖掘和创造,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走在文化最前沿的中国艺术家们不断地用人类最本能的语言告诉这个世界中国文化的魅力。红色元素诉说的是火一样的文明,有如外部张力作用下的奏鸣曲;而蓝元素的深沉就像久违的大海,灵动且犹如音乐般的洒脱、自由随性,是人内心发出的呼唤与希望,是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果。如今,蓝色系的色彩借助中国文化视觉元素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到很多领域,逐渐成为人们的钟爱。各类服饰、家居、环境设计、产品包装等,因为被赋予了中国蓝色文化而成为时尚,开始引领着国际潮流。

上一篇: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改性污泥作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