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的诗歌

2024-08-12

走进秋天的诗歌(通用17篇)

篇1:走进秋天的诗歌

作者:ts234诗缘

那个秋天

因为你的出现

轻轻地,剥落我凝茄的伤

脱落了往昔,不堪回首的爱恋

终于,可以埋葬了往事

用心,固守着你的炙热

感受秋天火红的邀请,还有甘甜的秘密

我庆幸,在秋天的季节

有你的出现,我才能再次精彩

我庆幸,你的温柔、美丽

让我走出生活的低迷,看到

阳光,还有秋天的靓丽

你的出现,如同雨后彩虹

有你的日子,我抛弃了孤独

有你的日子,再苦也是情天

好想,你陪我就这样走下去

好想,牵你的手相偎相依

好想,和你连理同枝,举案齐眉

好想,与你化蝶,比翼双飞

你说:我心上的伤疤总不能愈合

愁闷、彷徨,还有留恋昨日的黄花

其实,我知道那一道疤痕以刻在心底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

我握着你的手在心上

路旁,看傻了羞红脸的高粱

悄悄的蜜语,你是我今生的唯一

就这样,牵你的手走向四季

秋天,遇见你,是缘还是秘密

既然牵手便不会轻易放弃

没有理由分离,只有秋天成熟的默许

我知道,失去你

我的生活就是冬天,残酷、寒意

你笑了,让我看树上的一对喜鹊双飞双息

明白了,不离不弃在你我心中的含义

篇2:走进秋天的诗歌

秋风徐来

忙碌的身影

穿梭在城市的中央

窗外

鸟语啁啾

轻轻地

敲醒了沉睡的心灵

走过春

路过盛夏

转身又是秋天

从绿草萌芽到初绽

繁盛叶茂

最后随风飘落

途经荣耀,枯萎

沉淀了生命的美丽

篇3:走进秋天的诗歌

王维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 得过且过。他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 修习佛、道, 此时期他的许多诗文濡染释、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 表现为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但求适意。

他的“中隐”方式使他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 又使他得以从官场脱身,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可以与李白、杜甫相媲美的大家。他在诗歌上最主要的成就, 最能反映出他独特风格的是山水田园诗。而王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他的山水田园诗, 往往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 表现一种平静的心境, 把自然美和心境的美融为一体, 在体验自然美的同时, 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境界, 给读者带来巨大的享受和满足, 还有安详和闲适。请欣赏下列几首诗歌: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春天, 早晨。经过了一夜的雨水的洗涤, 那深红浅红的桃花瓣, 更加饱满、润泽。你看, 那雨滴还依恋着花瓣, 色泽是多么的柔和, 可爱呀。雨后, 空气更加润泽, 似乎还可以闻到花草的清香、泥土的馨香, 阵阵沁人心脾。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轻烟中, 更是婀娜多姿, 风姿绰约。在这寂静、幽美、迷人的景象中, 莺啼却不惊梦, 落花也别有一番情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

也是春天。夜, 似乎是心甘情愿地一下子跌入了山林。春桂把一些淡淡的清香散落在山涧, 这山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充盈, 如此寂静。花落似有声, 但又似乎了无声息。那花开花落, 丝毫不能打破夜的寂静。

月亮却像个顽皮的孩子, 一会儿躲进云层, 一会儿又露出圆圆的脑袋。那莹莹的月光涌进树巢, 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 飞起落下, 落下又飞起。鸟鸣声此起彼伏, 打破了夜的岑寂, 弹奏着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如梦似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林, 如此静谧, 就连鸟也没了踪迹。山, 这般的空灵。一缕缕淡淡的炊烟做了群山的纱衣。农人早已是荷柴归家, 享受着粗茶淡饭的合乐, 谁又能欣赏这黄昏的诗情画意?

偶尔, 也可以听到一些很轻很轻的言语, 透过叶片的手掌, 洒落在山坳四周, 似近又似很远, 如同从天堂里传来, 惊醒了期待和梦想。太阳, 卧着, 在山冈上, 又滑向深林, 再照在青苔上, 似梦似幻, 温暖而又亮眼。这山林, 留给人几多深情?几多幻想?几多慰藉?几多遐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光推移, 已进清秋。那雨说停就停了。山村被雨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可人的月儿也不知何时挂上了树梢, 朗照着。树底下, 斑斑驳驳的倩影, 如此令人心动。泉水, 淙淙, 敲击着石头, 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竹林, 摇响了几声喧笑, 月光下, 是一群飘逸的女孩, 提着浣纱的竹篮, 回归各自的柴门。歌声, 牵动了荷花。河心, 水波荡漾。收网的汉子们满载一船幸福, 穿过夜色, 沿流而返。

时光如水, 春芳消歇;红尘滚滚,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那么就做一个隐者吧, 留恋山水, 醉卧山间, 不究世事, 淡泊名利, 在幽静、缥缈的景致中, 享受这般恬淡。

王维就是这样, 用细腻的笔触写山, 写水, 写农家的生活, 写自己的心情。在他的笔下,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清寂的、静谧的, 既生灭无常又充满生机, 无牵无挂, 始终呈现着一种自然之真。他的自然之性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和契合之中, 诗人感到了愉悦, 同时也得到了解脱。彩翠、白云、青林、圆月、青石、鸟鸣等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大自然境界, 当作者徜徉于大自然境界时, 那“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的自然山水便与人之真性情有了亲密的契合。诗人心中鸟飞鸟鸣, 花开花落, 一片生机, 天真自露, 与天地同流, 与万物归一。无论天地也好, 自然也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生不息, 周而复始。王维不仅发掘自然之美, 而且表现自然之美, 更把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 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宁静、一种超脱、一种闲适还有一种恬淡。

“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王维的诗中, 山水田园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 又形成了极为幽美深邃的意境, 灿烂而澄明。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的心灵的悸动, 淡淡的期盼, 恬淡的心境, 而且在喧嚣与嘈杂中, 享受着自然的魅力。

摘要:王维的诗歌, 恬淡幽美, 走进王维的诗歌, 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田园, 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泥土、清香的花味和繁忙而并不单调的生活, 还有恬淡、闲适的心境。有情有义、有理想还有一种满足感。

篇4:又走进了秋天

去年酷夏,我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潜回校园,在空荡荡的办公室收拾自己的东西,只拿钢笔、信件、茶杯等私人物件,还有墙上挂的一小幅我临摹的风景画,其余的都抛弃不要了。再见了,课本;再见了,作业试卷;再见了,我的学生;再见了,我学习和工作过的母校……

就这样,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教育界,而造成的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我写了一篇小说。对我而言,我只不过是描写了生活,而领导却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于是,不准我参评高级职称,接着就下了岗。

无地彷徨。

一夜之间,我成了离群索居的人,同事们把我视为异类,躲我如避瘟疫;街坊邻居,纷纷议论,以为我犯了什么不赦之罪;亲戚朋友扼腕而叹,讲我不识时务。连父母都整天整夜埋怨,怪我不争气。

然而,还是有一个人在为我奔走呼号。

我本是师范人,最大的兴趣,便是提笔写几篇文章。师范一转轨,职工作鸟兽散。那时,我慌慌张张地离开县城,跑到州府去应聘,十个人抢夺三个位置。试卷发下来,我发觉很陌生,毕竟14年没有接触到高考试卷了,面目全非,一切变了样。但我自信基本功还是过硬,认真做下来,还有感觉。一出教室,就猛地醒悟一个细节:默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之中,我填反了一个句子,丢了一分,真是罪该万死。

隔天得了结果,我名列第四,比第三名少0.5分。天啊,我好恨,立即扇了自己一耳光,算是自我惩罚。

正在我恼怒和忧愁之时,突然接到了一连串的电话,全是母校彭晓萍校长打来的,她热切地邀请我回去,说家乡需要你,母校欢迎你。

喜出望外,我忧愁顿消,不想再在异地他乡消磨,便搭车回道。

和我一起被彭校长邀请的,还有我的哥们儿森,也是一个豪情万丈能教书能喝酒的师范同事,在师范10年,我们情同手足,惺惺相惜,不料师范转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只好各奔前程。谁想风云变幻,此刻又同时被彭校长招致麾下,又成连璧,不禁又悲又喜。

后来,因工作需要,彭校长改去教育局任职,后又竟选要职,最后在政协办事,仍旧风尘仆仆劳劳碌碌,完全没有功成身退的意思,在外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在我县教育界,她的荣誉已至极限,一人独揽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不晓得卸磨歇气?

这个时候,我正在家里待岗煎熬,忍受各种飞短流长。彭校长寻上门来,好言安慰,船到桥头自然直。

等到绝望,我灰了心,彻底断了教书育人的念头,便进深山老林去找树蔸做根艺,下清江大河捡奇石怪石,四处游走,想卖点工艺品维持生计,打算从此做个自由职业人。然而,条条蛇咬人,生意并不好做,忙了一年,还填不饱肚子。无望之际,我收捡行李,打算逃奔深圳,那里有个大芬村,是艺人的栖息之地,或许还有我的一条活路。

正在捆绑行李之际,电话响起了急促的铃声,一接,竟然又是彭校长打来,她平静地邀我去她那教书,说我这个文人改行太可惜了。原来,她弃了政协副主席那个闲职,自告奋勇地又上州府振华中学来做本行,她还是丢不下教育事业。

我这个人不好管啊,一向不讨领导“喜欢”。我很激动,突然想起了成语“雪中送炭”。

我不怕,我自信还管得了你。彭校长回答得很自信。“你不要担心,你的问题我亲自疏通。你这个才子,不用太可惜。”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盛情之下,我只能接受。

马上,我用刀子把捆行李的绳子割了,望着面前张开的《中国地图》发呆,一夜睡不着觉。

篇5:经典诗歌欣赏-走进秋天

1

寻一个凝露的早上

去靠近那个秋天

路旁的野菊

沉默着微笑

眼眸也变得潮湿

三两缕风路过

洒下了轻轻的薄雾

2

偶尔掉下的落叶

踩着旋律漫舞

幽幽的`小径伸展着

远处,是秋天的故事

坐在秋水的岸边

3

轻轻地,把一帘秋雨

披上肩,弥漫的雨雾

把一个秋,落在了心里

稀疏的声音,渐渐润了时光

那帘雨,那场心事

都能入诗

4

多想,画一个秋天在心里

一伸手就能到达

岁月躲进了纸笺

那些飘雨的晨昏

随着许多的文字

陷进了秋的诗行

5

能不能,捡拾几行温柔

写给你,抓住指缝间流失的季节

一株莲开,还是一朵菊

我不知,哪一朵是属于秋的构想

我只能,在盛开之上

把自己悄无声息的附上

篇6:走进秋天的诗歌

秋天的田野是最迷人的。你瞧,稻子黄了,正低头感谢大地母亲。一阵风吹过,翻起一排排金浪,这壮观的景色一点也不亚于大海。高粱举着一把把红红的火炬,金黄的玉米像棒槌一样,一个挨着一个。

果园里更是香气四溢,让人馋得直流口水。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胖娃娃,鲜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高高地挂在枝头,还有那一串串紫盈盈的葡萄,瞧,它们正聚在一起听秋姑娘开会呢。

走进秋天,你会发现植物们都脱去了外衣。小草换上了金黄的外套,野菊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裳,枫树林倒是奇怪,夏天它其貌不扬,可一到秋天,它们却换上了鲜艳的红衣裳。

篇7:走进美丽的秋天作文

秋天,天高云淡,秋风习习。大地也换上了金黄色的衣服,枯黄的树叶慢慢地落下来,好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空中慢慢地飞舞着;虽然寒霜即将降临,可是松树伯伯依然穿着它那碧绿的衣服,显得更加强壮。公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色的像火,粉红色的像朝霞,白的像云;果园里,苹果树上的苹果笑红了脸,好像在说:“你们看我红彤彤的漂亮吗?”

秋天当然少不了活动的人们啦!秋天,是小朋友们去秋游的时候。小朋友们铺好垫子,坐下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他们看见了苹果成熟了,叶子从树上慢慢地飘落下来……

有人就应该有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吧!秋天,是小青蛙准备冬眠的时候,是大雁向南方飞去的时间……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秋天,一起走进秋姑娘的怀抱吧!

篇8:走进秋天的诗歌

关键词:诗歌鉴赏,英语课堂,影响,效果

当前,诗词歌曲鉴赏在英语教学中属于文化教学的欣赏范畴,停留在让学生欣赏的层次上,教学的方式也比较简单。诗词歌曲鉴赏重点不在于深层理解,而在语言的应用上,所以把诗歌鉴赏纳入我们应该教的范围,确实需要一种谨慎务实的态度。更要提及的是,在以前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中,不太有肯定诗词歌曲鉴赏进入课堂的观点,再者,由于教师一致认为诗歌的学习不会对考试成绩的提高带来太多价值,诗歌鉴赏常被丢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无人问津。所以我就一些想法和看法浅议:是否要把诗歌鉴赏纳入课堂内容?是否要注重鉴赏的方法?

一、诗歌鉴赏应该而且必须 走 进 英 语 课 堂,它 对 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1.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鉴赏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 情况,要试着把英语诗歌纳入汉语的氛围中,用较为合适的语言词句把它们表现出来。这不仅会让学生学到一定的西方文化,还有助于学生克服及消除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困惑,更好地去理解某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从而能在交际中灵活应用语言。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我们拓展了词汇的积累,加深了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态度。

2.端正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

鉴赏诗词,学生首先是译者。在试着运用从语文的角度去诠释诗词的意境时,不由地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和修养等。好的措辞和意境是一种美的享受,难道你会拒绝美吗?正如汉语诗词的意境 一样,英语诗歌也会让人感到豁达、惬意、幽怨、恬静、美好等等,熏陶着我们平心谦和地去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冀教版九年级上册Lesson3有首小诗,意境如下。

Fromalldirections(八方风吹暖)

Windsbringspetalsofcherry(携来樱花几片)

Intothegrebelake(入湖寻不见)

3.培养基础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在进行诗词歌曲的鉴赏时,需要应用知识去表达诗歌的意图和效果,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诗歌鉴赏在积累词汇、句子翻译、阅读理解 等各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当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时,也会带来其基础能力的提高,最终会使其英语水平全面提升。

4.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诗词歌曲的鉴赏纳入课堂,一定会改 善课堂氛 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几句小诗、一首歌曲就会让他们感到新鲜,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或许,你不经意 时会发现,他们也能赋几句诗,有些“意境”地吟几声,何乐而不为呢?

二、诗歌鉴赏的教学方式应 该 多 样 化,这 样 才 更 能体现鉴赏的魅力和效果

1.学唱歌曲

首先放几遍录音,让学生慢慢感悟 歌曲韵律,再跟着唱,当他们熟悉歌曲时,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效果,然后可以分组唱,配以拍手、跺脚等。这时候学生 已经有了唱的欲望,也有了感受语言的欲望,唱的过程是语言感知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

2.想象画图

根据诗歌内容想象画图才能更好地突现出意境,当学生理解透诗词内容时,一定会有一幅意境图出现在脑海里面,让意境图跃然纸上,学生一定兴趣盎 然。如下面这首歌曲,让他们想象出一幅黄昏、夏日、海边、远影、远离喧嚣的惬意画面来,实在是其乐融融。

Thisafternoon

Let’stakeadrive

Thoughthevillagestreet

Tothecountryside

Onthehighwaysostraight

Getin,let’stakeadrive

Parkbythesea

Getoutofthecar

Sitonthebeach

Watchtheshipsfromafar

Atnightwe’lldrivehome

Welikeadriverinthecar

3.自己赋诗

篇9:认识四季走进秋天

《夏日的一天》

【日】秦好史郎 文/图 周龙梅 彭懿 译

新星出版社 2014年版

作者秦好史郎说,这本书是从我头脑和身体里,使尽全力拧出来的一滴精华,一个埋藏在我心里的夏天印象。这是我寄给夏天的“情书”。这是一个发生在炎热夏日里的故事:一个小男孩自己跑到外面去玩。为了捉到大大的锹甲,他跑过田野、跑过牛棚,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成功了。男孩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绘本文字充满了简单的快乐,图画用色浓重饱满,洋溢着夏天的气息。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用以回望刚刚逝去的那个夏天。

《14只老鼠的秋天进行曲》

【日】岩村和朗 文/图 彭懿 译

接力出版社 2010年版

生活在森林里的小老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眼里的秋天有火红的树叶,有风,有会飞的蘑菇,有各种好吃的果子,他们感恩秋天的赐予。你是否感谢过自然的馈赠呢?亲子共读,捕捉细节,细细品赏秋天,孩子们就会学会感恩季节,感恩自然。

《落叶跳舞》

【韩】伊东宽 文/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7年版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首秋天的歌谣,是一场季节的舞蹈,舒缓的节奏,可爱的形象,神奇的想象,都使这本书成为孩子的最爱。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和落叶共舞起来。亲子共读这本图画书可以让孩子们在父母的引领下走进秋天,学会欣赏大自然,欣赏一片落叶,一茎枯草,在小小的心灵中种下热爱自然的种子。

《松鼠先生知道幸福的秘诀》

【德】塞巴斯蒂安·麦什莫 文/图 (台)青林出版

首先让我们回味一下春天。有关春天的绘本中,这是我必推的一本,虽然题目和内容都没有提到春天什么事,但春天最美好的东西几乎都在这本书里面了。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氤氲的绿色,万物复苏时懵懂的表情以及刺猬先生内心萌生的对刺猬小姐的渴望。在作者塞巴斯蒂安·麦什莫泽的笔下,这个春天的一切都开始骚动不安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春天啊!故事本身非常幽默,结局令人脑洞大开,但在亲子共读时一定不要忘了细细品味图画,关注生动的细节。

《陌生人》

【美】范奥尔伯格 文/图 宋珮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谁带领我们走进秋天?秋天是一个漫长的变幻着的季节,它有满山红叶,也有萧瑟秋风;它有金色的稻田,也有凋零的万物。是谁带领我们走进秋天?如果我说,是清晨的那层薄霜,你信吗?秋晨的薄霜,象征季节转换。在这本书中,他化身为一个眼神迷茫的青年,因为一场意外而丧失了记忆,但他的来临,使农场出现了反常的现象。一幕幕秋景呈现在大家面前。作者克里斯·范奥尔伯格运用文字和图画叙述了这个神秘、惊异又悬疑的故事,大大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跟孩子一起走进《陌生人》,探索秋天吧!

《松鼠先生和第一场雪 》

【德】塞巴斯蒂安·麦什莫泽 文/图 刘海颖 译

湖北少儿出版社 2009年版

麦什莫泽先生真是一位非常热爱自然的绘本作者,他笔下的四季是生动的。松鼠先生、刺猬先生和熊先生都要冬眠,所以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他们老听人说到美丽的雪,于是这一年他们决定忍住瞌睡,一直等到看到第一场雪为止。一场悄无声息的大雪终于让整个森林安静了下来,这就是冬天,可惜松鼠先生还是没有看到。这本书同样延续松鼠先生系列让人脑洞大开的特点,读来让人莞尔。亲子共读有益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秋天的星星》

【日】加古里千 绘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版

我们总说秋天是秋高气爽,月朗星稀,因为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其实星星一个都没少。星空出现了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这本书从月亮的盈缺开始,介绍了秋天的代表性星座和关于星星的传说。另外,对150亿年大宇宙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说。孩子们从此遨游浩瀚太空。

篇10:走进秋天的小学作文

金色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喜悦,充满了绚丽的色彩,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走进田野,一片片水稻田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一根根稻穗儿正在翩翩起舞,好像在欢呼着:“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农民伯伯的脸上乐开了花。他们望着辛勤劳作的成果,笑得合不拢嘴。

走进果园,只见一根根树枝上硕果累累,树枝沉甸甸的,秋风吹过,枝头有节奏地摇晃着,仿佛在欢快地跳着踢踏舞。葡萄穿上了紫色的长裙,苹果树换上了红色的新装,石榴笑破了肚皮……果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派大丰收的景象。

走进公园,大片大片的花丛香气扑鼻,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菊花了,它们有红的,有黄的,有粉的,有紫的,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走入公园中的小树林,令我仿佛走进了仙境。一片片色彩斑斓的树叶如同蝴蝶一般飞舞着。咦?哪里来的香味呢?哦,原来是桂花呀。桂花们小巧玲珑,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我轻轻摘了一簇戴在头上,啊,我们简直陶醉在这浓郁的香气中了!

秋天真美呀!美在秋菊,美在红枫。而更美的秋色,是那一片丰收的景色,是用汗水浇出来来的累累硕果。

篇11:走进秋天的怀抱作文

秋天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好象用明蓝色的颜料涂抹过。使得天空特别的高,特别的晴,特别的亮,特别的爽。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慢悠悠地飘浮着,真是千姿百态啊!秋天刚来到我们身边,大家已感觉到了一丝丝凉意。人们穿上了羊毛衣、马夹......脱下了薄薄的T恤衫。特别是清晨我起床上学时,一路上那冷飕飕的秋风有时把我吹的瑟瑟发抖,鸡皮疙瘩直冒出来。但过不了多久,它却又用就暖暖柔柔的“手”抚摸着我,不但没有了凉意,心情还感到特别的狭义,上课时精神特别充沛。

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样温暖,令人舒适,而那别具一格的景色更是美得让人无法形容。

秋姑娘给树木们披上了金装,远远望去,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摇曳,如同波浪翻滚,深秋时树野开始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毯。我轻轻地从“金毯子”上走过,奏成了一支美妙的《秋叶交响曲》。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水果多种多样,有苹果、梨子、香蕉、柿子、贡橘......我最爱吃那又大又红的苹果,香香的、甜甜的,这些美味只有在秋天才能享受的到。

秋天还有那开得旺盛的菊花,色彩缤纷,品种繁多,给人们“吃蟹赏菊”的雅趣。再加上凉爽的秋风、缕缕轻烟般的云儿......啊,这真是太美了!

篇12:走进秋天的田野作文

走在通向田野的小路上,路的两边有成排的树木,但是树上的叶子大都已经枯萎了,一片片树叶随风飞舞,从树上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便铺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脚踩上去,软绵绵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路边的小草也枯萎了,不禁让我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

不一会儿,我来到了田梗上。哇,田野早已脱了绿衬衣,换上了黄毛衣了。高梁举起了燃烧的火把,一阵微风,大片的高梁叶随风舞动,姿态优美而高雅。一人多高的玉米也不甘示弱,怀里抱着一个个胖娃娃,有的还是“双胞胎”呢!紫色的玉米穗就像是小娃娃的头发,乐得娃娃们笑裂了嘴,露出了金灿灿的牙齿,真可爱!稻谷也熟了,一片片黄澄澄的稻田就像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在微风中,稻海便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农民伯伯别提有多高兴了,虽然收获也是辛苦的,但汗珠里却浸透了他们的喜悦。

田埂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菊花。红的,黄的,淡红的,暗红的,紫的……每朵有每朵的姿态,朵朵菊花都开得那么毫无忌惮,秋天正是它们绽放异彩的好时节啊!

篇13:走进诗歌教学感受意境之美

一、多诵读, 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 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 诗须放淡吟”, “读书破完卷, 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 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 处理好一个“读”字, 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 融入美的情感, 感受美的意境, 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 还要发出声音来吟, 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 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 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 积累文学素养, 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 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 应抓住情境的特点, 音色要富于变化, 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 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 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 诵读要充满感染力, 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

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 朗读的时候, 语速稍舒缓, 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前偏后正结构, “正”是叙述的事物, “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 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 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在朗读时, 应强调偏正的部分, 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凉愁苦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 音调要低沉, 以再现诗歌所蕴涵的凄美之感。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 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 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 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二、品字词, 领悟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 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 甚至翻译成文, 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主观体现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到头来, 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诗歌讲究“炼”字, 古有“合成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之说, 又有“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美谈, 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就表达出丰富的意蕴。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往往有一些关键字词, 作为诗眼来透露诗旨, 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 让人回味无穷, 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 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 细细咀嚼,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领悟诗歌的意境, 在古诗的教学中极为关键。擅长教古诗的教师, 往往能抓住诗眼来组织教学, 提领一顿而百毛皆顺。如教《春夜喜雨》, 只要抓住诗眼“喜”来品味, 然后再抓住关键词“知——发生”、“潜——润”、“俱——重”来解读就能让该诗歌的意境在学生的眼前展现出来。又如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只要抓住诗眼“绿”, 整首诗的无穷韵味就体现出来了。“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色彩, 把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 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画笔吹到哪里就把哪里染绿, 吹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 难怪唐诗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遗憾和慨叹了。

三、析意象, 走进诗歌的意境

诗歌, 多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 就是情意 (思想感情) 和物象 (物体的形象) 的组合。当一个意象进入诗歌作品之后, 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 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意象, 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 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所以在教学中, 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 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 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

如教学杜甫的《春望》, 可以让学生找出意象, “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 这些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可以看到, 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叛军焚烧共事留下的残破, 有草木丛生, 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 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 有凄凉婉转, 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 更有一位白发怆然, 忧国忧民的诗人, 作者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 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 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又如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饮酒》)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饮酒》) , “云无心出岫, 鸟倦飞知还” (《归去来兮辞》) 。这些诗中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 而成为了一个意象, 成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对官场的厌倦, 对自然真朴含义的领悟。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里的明月, 也已经成了思乡怀人的象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并且善于借助意象来想象诗歌所营造的氛围, 从而走进诗歌的意境。

四、勤练笔, 融入诗歌的意境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要用足用活”, 充分发挥课文教材的例子作用, 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托, 进行语言模仿的训练, 以读促思, 以读促写, 由浅至深, 循序渐进, 起到知识迁移与情感迁移的双重效果。

如教《雨说》, 可以重点品读7—8节, 让学生找出“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再对这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评, 教师就可以用“见了我笑啊”句式让学生补充诗句, 学生就会诗兴大发,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答出诸如“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颊啊”, “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皮啊”, “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等生动形象的句子。此处的训练, 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 更是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 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 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 在品味诗境之后, 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 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虽然中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 但他们自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

鼓励学生仿造创作体式, 将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凝聚成短小镌永的诗句, 以此练笔, 从短到长, 由粗到精,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有利于学生融入诗境中,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大有裨益。

篇14:走进秋天果园的作文

秋,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副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秋,来到了果园。咦,果园里怎么会有“刺猬”呢?走近一看,哦,原来是我最喜欢吃的板栗呀。瞧,它们正在荡秋千呢,“啪”地一声,板栗摔了下来,好像在说:“好疼,好疼。”

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一颗颗玛瑙般的子儿紧偎在一起,晶莹剔透。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桔子成熟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挂满枝头,犹如一盏盏小灯笼,为盲人照亮着前方的道路。

紫莹莹的葡萄成熟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露珠的陪伴下,闪闪发光,犹如一颗颗闪光的紫宝石。

一个个果子被勤劳的农民伯伯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果子也欢欢喜喜地蹦进篮子里,农民伯伯的喜悦里还有点依依不舍呢。

篇15:走进秋天的小学作文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走进田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色的稻田。稻田里的稻子都成熟了,把稻田装点得犹如金色的大海。接着,一眼望去的是棉花田。只见雪白的棉花一朵挨着一朵,染白了整个大地。啊!高粱成熟了,从远处看去,如同一团团火。咦?那是啥?哦,原来是玉米。玉米皮还青里透黄,玉米还没成熟呢!……

秋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果园里,苹果最先成熟,他们高声喊着:“我们成熟啦!”喊得脸都涨红了。葡萄枝上挂满了葡萄,一串串紫色的珍珠。满树成熟的梨子,看着就能闻到果香。柿子树上,成熟的柿子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没成熟的柿子也渴望早点变成“小灯笼”……

秋天,是落叶缤纷的季节。秋风扫落叶:这些落叶有的掉在小河里,被一只只调皮的小蚂蚁当成了轮渡的小船;有的落叶被秋风吹到了草地上,变成了蚂蚱的被子;有的直接落在了大树下,被即将去南方过冬的小燕子用作信纸,给树爷爷写信——“树爷爷,明年春天我还会回来的!”……

篇16:走进秋天的诗歌

秋的天空,纯净又迷人;秋天的阳光,温暖而不热烈;秋天的风,像母亲的手,厚实却不带羞涩。秋的脚步轻轻的,带着喜悦,带着收获,悄悄向我们走来!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果园摘果子。我们刚走到果园门口,就闻到很香的气味,不用说,果园里真是瓜果飘香!走进果园,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咬一口又香又甜。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篮子,我们便摘起苹果来,老师用手翻着茂密的枝叶,摘到了好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微风吹过,一片片枯黄的落叶飘落下来,犹如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看那金黄色的银杏树叶,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展开双翅在空中飞舞。还有火红的枫树叶,像我们的手掌,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同学们赶忙把它们装进标本夹,生怕它们跑掉。

走进秋天,让我们把秋天的美收进相册,珍藏在我们的作文中,保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篇17:走进秋天的诗歌

众所周知, 诗歌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意蕴与情感的艺术空间, 它的意境由实境、虚境等不同层次构成。我们只有披文入情, 把握灵动的意象, 才能走进那色彩纷呈、情趣盎然、充满着生命律动的诗意空间, 谛听到诗人那心灵竖琴所弹奏出的美妙心音, 体味到那深邃、悠长而又不尽的韵味, 从而移情其中与诗人心灵交融, 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当然, 对初中生而言, 不可能像教师那样深入解读诗意, 但也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诗意所固有的深度和学生可能理解与感悟的深度之中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引领他们不断走向诗意的深处, 以理解、品赏诗歌美的形式、美的意境、美的韵味, 促使他们不断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

那么, 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作品和诗人的情感世界呢?

一、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心灵

诗歌总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 审美理想和情趣对自然社会的审美观照, 无论是景物还是意象, 都渗透着自己的主观情思。它记录着诗人的人生遭际和况味, 传达着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熔铸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因而我们要读懂诗人的内心情感, 就必须了解诗人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品格性情, 这是解读古诗的起点, 不容忽视。然而,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古典诗词读得很熟, 问及诗意却总是一脸茫然, 究其原因, 就在于学生与诗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时空差异, 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作品所蕴涵的意境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必须搭桥铺路, 向他们介绍相关的背景, 使学生拨开缭绕心头的层层迷雾, 走进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具体的环境之中, 展开想象, 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心境, 消除时代的隔膜, 与诗人同欢悦、共悲苦, 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使情感得以交融, 从而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蕴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 就能够抓住“明月”这一特定意象, 体会到月下怀人的思念之情。

但就全词的意蕴而言, 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 倘若要深入下去, 体会到词人那寄寓在词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 真正理解作者“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愿, 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当时的心境。于是, 在学生犯难之际, 笔者趁机介绍了写作此词的背景:本篇为熙宁九年 (1076) 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作。从熙宁四年 (1071) 到写本篇止, 作者外任整整五年, 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 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 特地请求北徙, 来密州任职, 然而, 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 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不得相见, 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的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 词人不能不想到, 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 并倍受冷遇的, 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 表现出世与入世, 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由于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这一坎坷经历, 对“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这一以奇幻的想象所创造的空灵蕴藉境界的体悟, 难度就大大减小了。通过点拨, 学生大都感悟到这一境界:极虚极活, 若远若近, 神余言外, 寄意深远而幽隐, 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 仍存忠爱之心, 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 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即景想象中, 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 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至此, 学生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息息相通, 真正走进了诗人彼时的心境。

二、捕捉“诗眼”, 体悟诗歌情感

清代文学评论家李调元在《赋话》中说:“诗家以炼字为主, 句中有眼, 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所谓“诗眼”, 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 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词句, 它是揭示诗歌内蕴的关键所在, 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崔颢的《黄鹤楼》, 这首诗以“空”字立意, 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抓住它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 进而触摸到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又如, 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 可提问:这首诗揭示全篇的关键句是哪两句?学生通过一番思考、讨论,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接着抓住这个诗眼, 引导学生思考妇“啼苦”什么和吏怎样“呼怒”?让学生阅读“妇致词”部分, 披文入情, 读出妇的“啼苦”:三男戍, 二男死, 孙方乳, 妇夜往;读出了“妇”一家惨苦的境地, 读出了民不聊生, 读出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学生用心品味一番, 就会发现“妇致词”都是“吏”逼出来的, 通过想象补充再现审美空白:“差役呼怒”的情景, 再联系诗开头的“暮投”、“夜捉人”、“逾墙”等关键字眼加以品味, 自然就会读出“吏”的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凶横残暴, 由此悟出诗人含蓄地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由于教学中抓住了诗眼, 举纲带目, 突出了重点, 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真是一石二鸟, 效果良好。

三、比较鉴赏, 品味诗歌意蕴

有比较才能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 不要孤立地教读一首诗词, 而应适当拓展, 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抓住一个比较点, 触发学生灵动的思维, 引领学生比较鉴赏, 深入品读诗歌的意蕴, 以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 语言清新质朴, 情感委婉真挚, 内涵丰富, 意境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学生的喜爱, 但理解起来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字字落实, 用学古文的方式去解读, 就会破坏优美的意境, 学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倘若要学生在本词中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并将它作为全词的切入点, 进而以此比较其它诗句, 就会举重若轻, 加深对词意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举出的最喜欢的句子“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这提挈全篇之句, 道出了词人那无尽忧愁的沉重, 构思新颖奇特, 令人耳目一新。

这时, 再让学生联想过去学过的有关“愁”的诗句,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等, 接着再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名句与之比较, 思考:同是写愁, 却有怎样的不同?经过一番比较, 学生具体感知到:“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的长度;“薄雾浓云愁永昼”以比喻突出时光难以消磨;“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则赋愁以动态, 再现其无法摆脱;而“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却让愁有了重量, 突显了词人此时内心沉重的哀痛。再联系背景, 作者此时已是53岁的老妇了, 经历了国破、家亡、物失、夫丧等不幸遭遇, 处境凄惨, 内心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 比较是解读古诗词意蕴的一把金钥匙, 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城管五乱整治方案下一篇:《小毛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