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的新尝试

2024-08-17

亲情教育的新尝试(共7篇)

篇1:亲情教育的新尝试

美育的新尝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已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这些课标语言中找到“自然”与“审美”、“审美”与“教育”这数者之间的逻辑“链条”。

这套课本按照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析理出多层次、多方面、多种类的关系,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审美的层次或方面,亦即从文学的、艺术的角度或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感受认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

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的,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山中访友》是新增课文,其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品赏,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亦在当选之列,而且因其时新,以“当代散文”之名在本单元占一席之地;《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韵味醇厚,风格清新,首次入选课本,应不负师生众望;《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易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本册课本的总体要求,也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我们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这一教学目标分别从审美教育的感性、情感的特点,审美教育的浅近目标和最终目标,审美教育的多种过程和手段等几个方面作了提示。

为了达到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本单元以审美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文的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下面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课文是多重要素(包括审美要素的)的载体,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观照、解读,全都依凭读者的阅读意向而定。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在解放前就进入课本,放置于“描写文”的单元,关注其文体的若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景物的种类等等;现在将它们当作优美的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者何,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量度,这将别是一番情味、意趣。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成人读者也许凭着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直觉和精深的理解,可以急速地透过语言层面而探入作品底蕴;但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或虽建立却未强化和完善,语言的“屏障”仍阻隔着他们,所以仍须“淹留”在推敲字词、吟味语句语段的层面。当然,这一“屏障”并不是必然和永久的,学生完全可以品味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现在这里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便是品赏语言的美,或曰美的语言。“单元提示”说:“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将品味语言美提到“艺术享受”的高度。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总结以及教学实践的观察,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强化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宜条件。有人说,诵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许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诵读之于教学的重要性。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春》的提示说“多读几遍”,《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另外,“研讨与练习”中多次提到要朗读课文,大部分课文要求背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义教课标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的根本。对“情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像。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这些要求是相适应的。大量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像。所以我们强调情感、想像等,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下面也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发挥联想和想像。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的体验,最重要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对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的人来说,联想、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然而在成人那里是“开始”的地方,在学生这里可能就是较高境界。成人可能在感性化的欣赏之后,进入抽象的、理性化的思考;学生的欣赏则始终与形象相伴,不可须臾分离。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由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基于这种认识,课本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新尝试。例如,《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春》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古代诗歌五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课本编写者的良苦用心。然而,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到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有情教学。与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相伴共生的心理意识活动是感情或情感,一般认为,联想、想像的基础和动力是感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现代学者说:“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顾骧,“文学鉴赏”条)当代语文教学的讨论中,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否定、革除之列。所以本单元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例如《春》《秋天》的练习分别有这样的题目:“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山中访友》的提示说:“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情感有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之分,也就相当于说有文学化、艺术化情感和生活化情感之分。进入优美诗文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意味着进入审美情感的状态。老师在这方面要做到的是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单元提示特意往这方面引导:“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如何实现情感教学?我们的体会是: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认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贴然无间;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量度;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

第三,注意文学课的定性与定位。本单元学习古代、现当代诗文,是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但是由于文学欣赏不是本册课本的主要任务,后面的课本还有专门的文学欣赏的内容,所以又不能过多的或提文学欣赏的任务和要求,因为这里进行的毕竟是七至九年级学段的起始教学。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在文学欣赏与非文学欣赏之间,着眼点是发展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心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课本有意地回避了文学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这些陈述性知识将是今后的教学任务;也不谈文学欣赏的方法、规律等,这些程序性知识也得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实践之后才能水到渠成地教他们掌握运用。上面提到的语言揣摩、联想想像、投入情感等单元教学任务,集中概括就是:

一、找寻诗文之美,二、体认诗文之情,三、品味诗文之语。关键还在于“找寻”美、“体认”美和“品味”美等操练、运作。这些不光是文学欣赏的特殊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

尽管说审美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但至少在以写景抒情诗文单元中应该成为首要任务、核心任务。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项新的任务,为了这一任务我们作了一些尝试,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广大师生教学实践的验证。

篇2:亲情教育的新尝试

一、友群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友群”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它主要指因为彼此共同的志趣、爱好而走到一起的朋友群体。[2]这里所说的友群教育, 就是通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方式来教育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 即教育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而友群教育正是新生学会共同生存、学会共同发展的新的实践途径。

1、友群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型向大众普及型转变, 随着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人数不断增加, 学费逐年趋升, 经济压力凸现, 新生适应问题就愈加突出。另外在普通高校中, 大多数学生一入校, 就进入学校安排好的宿舍中, 同一宿舍的同学基本是一个专业, 平时要一起参与活动, 上同样的课程, 而这个宿舍的组成可能会在三、四年中不发生任何变化, 可以说是一个稳固的同伴关系网络。从实际工作中发现, 宿舍之间的成员也存在明显的互相影响, 形成个性化的宿舍风气。人际关系融洽的宿舍, 每个学生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相反, 宿舍风气不良的, 学生往往缺乏自信, 学习成绩效率较低, 有的甚至因长时间相处问题而引发其他心理问题。所以, 在固定班级和宿舍网络中, 要如何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友群教育在群体中, 帮助新生尽快度过大学适应期, 并能尽早发现适应不良学生, 防止人际关系紧张引发的暴力和意外事件。

2、友群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对前途普遍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承受较大的就业压力, 将际遇更多的困难情境。此时, 友群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友群教育就是在平等的朋友群体中, 彼此间真诚相待, 和善共处, 成员之间有较大的心理自由度, 相互的信任感很强的环境下, 开展的新形式的学生自我思想教育方法。一方面, 通过经验分享获得很多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经验, 甚至是一些挫折与教训, 避免少走弯路, 促使自我更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向同伴倾诉, 有效地释放心理压力, 防止矛盾的激化。此外, 由于大学生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与朋友在一起, 因此, 友群教育就具有其它教育方法不具备的优势, 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 可以防患于未然, 而且也更具有劝服力和软规训力。

二、友群教育的内容

1、学长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会价值取向趋多元化与个体性的今天, 榜样的力量仍然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榜样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 在友群教育中, 要注重为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可以选择品学兼优的学长作为每个班级的“副班主任”。让这些学长与新生一同学习和生活, 让他们成为新生的好朋友、知心人和好学长。通过优秀的学长去引导新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形成了一个人际支持的“网络”结构。人在网络之中, 每个结点都有不同的自由度可供选择。怎样用自己的头脑去决定自己的发展, 做出正确的选择, 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最佳路径, 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每走一步时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思考。

2、新生同伴教育

友群教育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同伴教育。因为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 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大学生, 在一起分享知识和观念, 利用朋辈的影响力, 在彼此之间传递健康向上的思想、知识, 以唤起共鸣, 促使教育内化, 达到润物无声、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同伴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家长和教师的教导, “同伴教育”倡导的是一种学生面对面平等对话、交流与沟通的新型教育方式, 是教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有益尝试, 可以弥补传统的由教师‘单向灌输’方式的不足, 使学生们在互动中更好地审视自我, 提升自我, 促成学生个体的和谐。同伴教育的典型特点是:在既定人群中如何充分利用一些成员的力量来有效改变同一群体的其他成员的行为。同伴教育常常通过改变个人的认知、态度、信念或行为来实现个人水平上的有效干预。本文所谈的同伴教育, 包括学生宿舍、班级、学生组织, 甚至同乡组织等。

3、新生自我意识教育和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友群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内因自我意识的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新生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 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使之适应大学环境。其次要培育健康的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不仅仅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 既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业余爱好等生活习惯。最后,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里, 人才的概念的内涵已发生质的变化, 心理素质已是人才的重要表征。因此,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友群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友群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学长作为榜样

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这就对榜样选择上要有高标准了。选择合适的榜样, 就要挑选学长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的、集体意识强、道德修养高、口才好等高标准的学生来担任。

2、同伴教育不要忽略正确方向引导

同伴教育是一个友群教育中现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学校和家长一定要注意把握方向, 否则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反而有可能导致他们走上歧路, 甚至出现小团伙, 形成山头主义从而形成更大的危害性。

3、友群教育中适度挫折感教育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如果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学会如何应对待挫折。大学生正值青春期, 血气方刚, 但缺乏社会经验, 容易受到挫折。这时,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就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适度挫折感教育, 就像打预防针,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轻度挫折, 培养其承受、克服挫折的能力。对其在处理挫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和教育, 使其掌握应对挫折的正确方法。

4、尊重友群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是搞好友群教育的关键。因为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教育工作者才能细心观察和认真研究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品质, 从而发挥友群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5、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心

在学生同伴生活和学习中, 要让学生明白不管自己成功与否, 处于逆境还是顺境, 都始终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 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走出逆境, 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6、教会大学生正确面对竞争

竞争在现代社会中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对于这一点大学生应当有所认识, 同时对于因竞争而可能给大学生自己带来的各种影响也要有清楚认识。大学生在竞争过程中, 可以提高自己对群体活动、集体活动和个人的人际活动的参与意识, 提高竞争, 提高自己对一定团体或群体的归属感, 从而形成团队精神, 这种在竞争中形成的亚文化环境,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进而在竞争中即可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王建香:《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第14期。

[2]张严:《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探索》,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3期。

[3]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轻工教育》, 2006年第3期。

篇3:教育管理的新尝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坚韧的自控能力,全面的自理能力,顽强的意志力等诸多方面非智力因素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活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既是素质教育的成果,又是他们自我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所以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形成优秀的自主性、创造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良性循环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心理品质得到优化。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把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剖析、自我协调、自我体验与自我激励能力作为重点,围绕这些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系列活动。

一、开展由学生担任学校“值周校长”的学生管理学校的活动

可每周安排中、高年级的一个班级作为值周班级,由该班级选举两名学生作为值周校长,周一前“值周校长”向校长室递交由值周班级讨论制定出来的一周校务工作方案,经校长室审批后进行,以这两名值周校长为主的值周班级,就肩负起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重担来。这样做既让学校了解学生的心态,鼓励学生参与校务管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校、教师的教育意图与教育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双边活动的沟通,从学生的种种建议与实施校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力等个性心理得到充分的发展,主人翁的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空前高涨。

二、开展“我是社会的小主人”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义务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还可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如:主题队会“拾到财物后怎么办?”通过学生的自主辩论、演说,有力地培养了个人拾到财物后如何正确处理的道德认识,锻炼了学生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绿色环保教育,让学生把教育活动从校园延伸到校外,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育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的评价,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参与、自我品味、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我是地球小主人”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存能力与生存意识为主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层次的学生监督管理体系

如落实学校一日常规、课堂常规,出版谁的行为最美主题专栏,成立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把检查的情况以简报和新闻的形式及时反馈到班级与学生。这些由学生自行组织、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学校再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校长讲话活动,对学生的是非进行讲评,或弱化不足、或强化优点,促进学生内心控制,自主监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把外在纪律、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需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开展“学生当家理财活动”

这项活动由学校统一布置,分班级实施。活动前,就如何开展活动,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监督指导学生理财,让学生从挣钱、花钱、存钱等个人理财活动中,形成钱来之不易,应勤俭节约的意识,提高管理财物的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花钱上要多与家长、教师讨论,订立合理的购物计划,在存钱上让他们自己填单子,输密码,这种自我理财、自我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节约意识乃至于对他们今后如何置业,谋生都是莫大的前置能力锻炼。

五、指导学生开展“希望小学艺术节”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在专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自行组织、自编程序、自筹作品、自我评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审美意识等得到提高。我们还组织了希望小学学生形象设计大赛,整个大赛由学生自己挑选服饰,自己组织活动过程,让学生从中辨别什么样的形象举止是美的,什么样的形象举止是丑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也净化了校园风气与矫正了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组织办好校报《启梦》、“红领巾”广播站的等活动

这些活动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坚持了十几年,从没有间断过。从确定主题、搜集材料、编稿设计全部由学生负责。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与愿望。另外,我们还指导学生阅读饱含美好事物的书籍,使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成为学生衡量自己的尺度,从书籍中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榜样与动力。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英雄的事迹深刻地影响着我校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我校98%的学生能举出个人崇拜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材料,不少学生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世纪伟人及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指南。

篇4:亲情教育的新尝试

一创新“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模式

1强化“基础”课的创新人格教育目标

(1) 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等内容的教学中增加创新理想和创新信念教育。创新理想和创新信念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人格特质。大学生一旦确立了创新理想信念, 创新目标将被持久和坚定地追求, 成为他们自觉创造的精神动力。为此应着重加强两方面的教育:一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教育, 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必由之路;二是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创新理想, 坚定创新信念, 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完成创新目标, 不断获得更多创新成果,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2) 在“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内容的教学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教育。创新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明确高尚的创新动机, 它们是创新人格中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一是要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其肩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社会重任, 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创造性地学习, 不断厚积创新能力以待施展创新才能;二是要教育大学生克服“无所作为”的消极人生观, 树立为人类造福的积极人生观, 培养热爱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 并培养切合社会的创新动机。当社会需要不断地被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目标之时, 自身的创造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3) 在“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等内容的教学中强化创新情感教育。创新情感是创新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 创新情感越丰富, 创造性越强。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来引导他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 大学生更应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以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为榜样, 以持久的爱国热情、饱满的创新激情、执著的创新情感积极投身到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 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4) 在“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培养创新的优良学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内容的教学中强化创新精神教育。一是着力培养大学生勤奋、严谨、求实的创新态度和善于独立思考、不拘于陈规的创新思维习惯, 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 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和正确的创新价值观。当创造者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之时, 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

(5) 在“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艰苦中锻炼, 在实践中成才”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观”等内容的教学中强化创新意志教育。坚韧的意志品质是创新人格的基石。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职业理想与创业实践、顺境与逆境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创新理想实现的艰巨性、长期性与复杂性, 从而自觉培养创新意志, 锻炼创新毅力, 以勇敢的态度积极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

(6) 在“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努力锤炼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强化创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创新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当今时代, 高科技犯罪层出不穷, 必须对创新人才进行创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使其创新科技的成果只造福人类, 不致危害社会。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新道德, 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创新责任意识, 自觉抑制恶性竞争行为。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自觉遵纪守法, 依法进行创新活动, 依法维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

2强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 采用“咨询型”和“研究型”教学。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是创新的基础。我在“基础”课各章教学中, 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一节的课余时间, 我在07、08级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中举办了“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主题报告会和“创新专题咨询”活动, 在师生双向交流互动中, 广泛宣传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创新知识,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创新活动, 破除对创新的神秘感, 树立自信心。结合有关章节的教学, 我组织08级、09级国际贸易专业和汉语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研究”、“创新道德观的价值研究”等主题研究活动, 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望, 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

(2) 采用“体验型”和“参与型”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自行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我在08级历史专业大学生中开展了“创新是一种责任”主题演讲会、“读一本好书”汇报会等活动;组织09级园林专业大学生表演有关“社会公德”、“保护环境”的主题小品;组织多个专业大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 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 增强了大学生诚信创新、协作创新、提倡节约、爱护环境等理念。

(3) 采用“案例型”和“辩论型”教学。我在教学中组织09级汉语教育、历史、生物科学与技术、园林、检验等专业大学生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幸福观的热点案例课堂讨论和“继承与创新”专题辩论会, 既提升了大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敏捷性, 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增强了他们敢于竞争和善于竞争的意识。通过辩论、讨论、剖析法律案例等教学活动, 帮助大学生运用法律解释、证据推理、认定事实方法等方法, 分析、解释法律现象和解决法律问题,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创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载体

要使“基础”课的创新人格教育取得成效, 仅仅依靠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载体, 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渠道与多途径相结合的合力教育模式。具体措施有: (1) 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和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道德教育。 (2)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展和科技馆, 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和毕业生做报告, 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等, 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利用勤工俭学和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厂矿、医院等地开展暑期、寒期“三下乡”等社会公益活动, 强化大学生建设祖国、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责任感教育。 (4) 通过开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调查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调查研究”等主题社会调研活动, 坚定创新信念教育;同时大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会通过多次承受挫折、失败继而成功, 锻炼他们的意志, 强化其“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

三创新“基础”课的考试制度

“基础”课的考试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弊端: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 忽视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查, 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只注重笔试, 用“一张试卷”或“一篇作业”给学生定等, 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为此, 我给“基础”课考试成绩评价加入了创新元素, 即将“基础”课期末笔试考试的简单做法改革为综合考量大学生的知识和行为表现, 尽量做到过程和结果兼顾。减少试卷中死记硬背的考题内容, 增加探讨性强的主观题;无论是调研科研作业、论文还是试卷中的主观题, 都要允许学生发表“异类”观点, 对于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给予加分奖励。此项改革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敢于竞争、积极竞争和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意义重大。

四营造创新人格教育氛围

1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学习的情境。“创新

学习”即能动地学习,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张扬创新个性;树立亲和的、人性化的教师新形象, 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是驰骋。

2构建竞优争先的校园育人环境。进取意识、竞争

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是创新人才应有的品格。要想今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发展, 就必须早日学会在竞争环境中拼搏创新。我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节、“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 鼓励他们养成勇于参与的良好习惯。在成绩评定中, 通过对于取得科技创新显著成绩者给予精神奖励等措施, 激励大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

篇5:一场创业教育的新尝试

我以为,这部分是因为当下很多大学把创业教育等同于教会学生做生意,一味地鼓励学生在学或者毕业自主创办自己的企业。他们认为这样的办法不但能够解决学生自己的就业,还能创造其他的就业机会。

但现实始终是残酷的,据统计,全国在学或应届毕业生创办企业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不超过千分之一,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投身创业最终都是失败,大量的国家扶持基金和园区场地都打了水漂。不仅如此,不少创业学生自知自己的项目很难成功,便以骗取国家各种奖励为目的,比赛造假、模式仿造、技术抄袭、虚造证书,各种弄虚造假活动不一而足。

我想,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创业教育需要正本清源,需要一场革命去重塑创新创业的意义。创业最初是创业家以创造性的活动,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开创的事业,创业者因为创业获取财富,成为时代英雄,也正是这样的时代精神,召唤一代代人投身创业,激发一个国家的创新梦想。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指向私人财富的创业活动正在一点点蜕化,变成了包庇自私、轻视责任的遮羞布。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创业教育应该重新定位,创业教育不可仅仅是为了教会大学生“做生意”,更不能以是否创办了企业作为目标,它更多的是通过促使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技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去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重要的是传播“敢冒风险、不依不靠、创新创造”的创业家精神和赋予同学创业的技能和素质。

真正的创业教育,绝不是仅仅培养“做生意”的人,创业的技能和创业的精神能够深刻地塑造一个人,能够让他身处任何岗位都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能够以创业家的精神面对自己的生活,能够以强烈的责任感去承担风险。

转向新模式——社会创业

正是基于对创业教育的新认识,我和我的团队2013年3月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了南开大学社会创新创业中心。依托中心,我们不再以创办企业为目的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而是转向一种新的模式——社会创业。

社会创业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创业,其最终目的不是要创办一家可以自负盈亏的企业,而是以创业家的精神,以企业家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从中心成立开始,我们先后涉足了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补偿、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利用大数据技术防汛减灾、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做项目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化的运行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来构筑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推动当地自组织的成长,来实现问题长久的解决。

我们所做的创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以企业的方式来运营。我们会去计算投入产出,会去帮助当地的自组织在市场中更有效地竞争,会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产生持续的效益。与商业创业实践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不再简单地以是否创办企业作为考核的标准,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把不同的创业活动项目放在相应的合适的载体去实施。我认为,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大学生在企业运营、项目实施等实战环节的短板,通过选择适宜的载体,让创新不浪费,让人才不屈才;更重要的是指向社会公益的创业方向,重新树立了创业家精神的价值:勇当时代责任,不断创新创造,知中国,更要服务中国。

改变边远地区的教育环境

很多时候,社会创业不仅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会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我和我的团队前前后后做了8个项目,共计为社会创造产值超过1000万元。每一个项目都关注当地最为紧迫的问题,我们曾经远赴内蒙帮助当地居民打造旅游集散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改变当地落后的生存状态;曾经前往中国的南端——三沙市,帮助当地发展蔬菜工厂,解决南海驻岛官民蔬菜供给问题;曾经奔赴山东帮助当地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科学防汛,智能减灾。我们一直相信,大学生可以做的有很多,高校长期积淀下来的智力资源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让我以我们团队和新疆大学吾提库尔团队合作的新疆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项目为例,进一步阐释我的观点。我和吾提库尔是在2013年5月份大学生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认识的,我们俩是入选者。在颁奖会下面,我们相互交流,都认为:尽管现在国家的民族政策越来越完善,民族地区的开发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的青少年思想意识仍然很局限,很容易被煽动、利用。我们思考,这其中到底是哪些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当时认为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有不足。在当地的很多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影响最大不是课堂教授的内容,反而是像《古惑仔》一类的暴力影片,而这一现象越是在偏远地区,越是严重。信息闭塞让暴力教育很难被其他信息稀释,暴力的萌芽在这样的土壤下生了根。我们当时就商议一起去找找办法,看可不可以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

我和我的团队组织了一支调研小组,赴新疆阿克苏地区调研。我们在那里发现,当地即使是县城的对外信息交流渠道也只有网吧和放映室,这些场所存在着很多以暴力为主题的游戏和视频,甚至还有民族分裂主义的信息。内地的信息在这里被过滤,去优留劣,误解、暴力、“义气至上”等随着信息的不完全开始滋长。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地中小学教育力量明显不足,师资相当部分依赖于国家“西部计划”志愿者,而大多数志愿者为应届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育吸引力不足。学生中逃课、缺课、反叛学校的现象较多,一些学校缺乏对青少年注意力的有效吸引力,可以说思想的阵地正在沦陷。

从新疆回来以后,我和吾提库尔交流我们调研的结果。我们认为,要想重新塑造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观念,很重要的是重新确立学校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把青少年的注意力从网吧和放映室的暴力教育中拉回来,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变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要想战胜《古惑仔》们的诱惑,最可能的办法就是把内地最一流学校的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嫁接到当地。但实际中仅仅依靠志愿者支援的办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大部分志愿者本身缺乏教学经验,驻扎的时间也比较短,难以持续改善当地的教学环境。同时,当地的教学资源也极度匮乏,很难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吾提库尔是做软件的,他想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把新疆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和内地最一流的中小学联系起来,实现24小时无缝对接。但是这样又需要部署大量的信息设备,需要大量投资,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最终,我和吾提库尔在充分分析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边远地区中小学已经普遍装备的电视机,通过光碟和电视信号的方式,把大量优质课外视频、兴趣爱好教学课程甚至一些课堂教学视频传播到当地。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派出大量志愿者,通过示范教学的办法,推广把信息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电视视频+志愿者的办法取得了巨大成功,学校正在击败网吧和放映室,重新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我们在新疆12个试点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这些学校的出勤率和试点前相比,已经从82%上升到98%。同时,据志愿者反映,因为学校晚上还免费向社会开放视频,学校正在逐步取代网吧和放映室成为当地居民最受欢迎的信息渠道。《亮剑》《大国崛起》等反映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主流影视作品正在取代《古惑仔》等崇尚“暴力美学”的影片。

经过这一项目的合作,我和吾提库尔都在思考:这算不算是创业教育。这个项目没有可行的盈利模式,也没有以创办企业作为目标,按照传统的观点很难被视作创业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宁愿放弃自己安逸的校园生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风险,以创新创造的精神、执着的努力去服务社会。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远远比做着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创业实践”活动更磨砺一个人的能力、更体现创业家的精神。我认为,这是一场对创业的重新审视,更是对创业教育的新尝试。知易行难,我们呼唤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创业的实践中来。

在我和吾提库尔看来,创业,绝不仅仅是创造企业,它还应该包括更多的创造活动。毕竟最终创业成功的青年是极少数,更多人的成长应该依靠更加科学的创业教育方式。而社会创业既避免了商业创业活动可能导致的社会责任的缺失,也兼具了商业创业活动所能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心、创造力、执着精神。并且正如开头所讲的那样,一个国家除了需要商业创业所产生的私人财富,更离不开社会创业所带来的公共效益。贫困、教育、环境、医疗……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在等待着肩负使命的青年人以创造性的活动加以解决。

社会创业刚刚起步,利用社会创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我和吾提库尔都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做一些示范,引导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到社会创业的群体中来。

篇6:小学德育的新尝试

实施德育, 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 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 这是在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 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 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 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 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 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 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多年的实践, 让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共识: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富有真实成效、面向大众、符合人性, 注重理性, 源于生活、落实行动。

由于入学前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存在着是非不明、不懂礼貌、不讲卫生、自私自利等诸多不良现象。因此, 依据《中小学的德育管理规程》, 立足学生实际, 我把德育目标主要定位于:

1. 明是非;2.知礼仪;3.育爱心;4.练习惯;5.会劳动;6.守规则;7.懂诚信;8.爱锻炼;9.愿学习;10.能合作。

这十项目标基本上属于第一层次的基础道德的范畴。是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 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1. 明是非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 许多学生无故的推

打同学, 以同学的疼痛喊叫为乐, 因为在打人学生的心中根本没有打人不对的观念, 欺负同学只是情绪的表现。另外, 在低年级的学生中, 不打招呼就用别人的物品的情况也不少见, 没有物品专属的意识。因此, 在低年级我主要大量利用故事会来强化学生的是非意识。因为是非鲜明的童话或校园故事最能吸引学生模仿。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利用班队会展开是非论点讨论。情况复杂的对与错任由学生辩驳。逐步形成强大舆论力量。从而确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2. 知礼仪我利用家长学校将小学生礼仪规范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向家长传授。

内容包括:课堂内外、参观集会、借阅使用、礼貌用语、服饰仪表、同学相处、长幼之间、迎宾拜访、电话通信、旅游乘车、场所出入等。发动学生家长一起来关注学生的礼仪方面的成长。还组织进行礼仪小明星的评选。

3. 育爱心发出“做爸妈好帮手”的号召。

给家长布置定期反馈学生在家表现的任务。学校定期进行表彰。长期坚持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学生自愿与家庭贫困的学生结成小伙伴, 交朋友、捐物品, 使双方都从中受益。

4. 练习惯因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依

据《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 制定班级的《常规公约》。公约内容可多可少, 也可以边提高边减少。只要习惯养成, 就可将相应条款去除掉。反之, 出现新问题, 也可增加相应条款。以此可反映同学习惯养成的进步程度。各班之间还可以进行友好比赛。

5. 会劳动明确学校卫生劳动区域,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打扫, 学习劳动技术。

另外结合节假日带领学生到校外参加植树、售报、社区打扫、采摘等多种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劳动光荣观念。在学生中开展“小巧手”的评比。

6. 守规则每学期开学都要进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要求。

一方面用查的方法, 一方面积极联系校外辅导员进行专项法规的宣传教育。如请警察讲交通规则、社会治安条例。请消防员讲用火用电规则等等。

7. 懂诚信诚信二字要让几岁的孩子完全明了, 确实不

是件容易的事, 好在在我们学科教学里, 这类的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以语文教学为例, 主体性单元的内容体系其中涉及诚信的文章不下于三十篇, 这还不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 典型的诚信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诚信含义的重要途径。还有每学期有同学自行评议的“最受欢迎的同学”的活动, 也大大激励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讲诚信。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拥护。

8. 爱锻炼为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 我想过多种方法, 但客观现实是人员多, 场地小。

安全隐患难以彻底排除。因此, 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小型运动。如冬季跳绳、拔河等。积极响应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各种赛事。一方面督促家长重视, 实施学生的家庭体育锻炼。在向家长下发体育锻炼倡议书之后, 也为学生制定了实施家庭锻炼的反馈卡。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动态。

9. 愿学习学生们生活在这个知识爆发的时代, 既是幸运的, 也是辛苦的。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个难事, 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更是个难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幸福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教育技巧和能力。但我们也不能小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要老师引导得法, 小学生天性中好奇的特性被激发也是势不可挡的。我坚持以学习中的预习环节为依托, 高度关注学生兴趣转移的最新动向,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 0. 能合作学校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演练所, 能交流、会合作是社会对于个体的基本要求。

学生中有因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也是正常的。但性格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 我多用合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分角色读课文, 分任务探究、小组合作处理作业等等手段。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的平台。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黑板报比赛。让学生学会接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本领。

篇7:亲情教育的新尝试

【关键词】新媒体    高中德育教育    新尝试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中生们获取有用的信息、与他人交流的主要平台已经变成了新媒体。2011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38.3%,尤其是高中生思维活跃,对于新生事物感兴趣,上网率几乎已经达到100%。

一、新媒体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为高中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无处不在,它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便于全社会共同参与进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中。同时新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其及时性和交互性也可以让德育教育工作者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便于他们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新资源和新载体等增强德育教育的实用性和娱乐性,改善德育教育的效果。

2.新媒体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说教为主,要么是“一对一”的谈心,要么是组织讲座或做报告的形式,这种“填鸭式”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新媒体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功能强大的QQ群、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影响巨大的微博和博客等,通过视听等多种形式给高中生带来了多重感官刺激。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综合而全面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那么就会突破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们带来更大的影响。比如通过微博传递“红段子”、建设红色网站等,都有着出色的效果。

3.新媒体对于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

高中生学业繁忙并且学业压力较大,通过新媒体这个平等而开放的虚拟平台,可以释放一定的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他们既可以披上“马甲”去诉说一些平时不敢说出来的想法和心事,也可以向其他的朋友讲述自己的烦恼和迷茫,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样更有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4.新媒体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媒体充满了丰富的资源和海量的信息,其及时性和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得知国内外的重大时政要闻,获得各种多元化的观点和新颖的想法,可以帮助高中生开阔视野、丰富见闻,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

二、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工作

1.构建全新的德育教育平台

(1)加强完善对网络系统的建设

新媒体对于广大的高中生来说影响力非常巨大,而想要更好地进行高中德育教育,就必须切合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兴趣来开展,对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主动贴近。对于微博、博客、QQ群、手机信息等可以利用的新媒体,我们应該精心策划和设计,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宣传渠道。

(2)挖掘新媒体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和功能

对新媒体中的教育元素和教育功能进行挖掘并且有选择性地借助它们来帮助教育,比如可以建立德育教育的主题网站,用特色、格调和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各种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政治方面等的敏感话题,在教育中一定要保持立场明确,坚持正确的导向性,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避免陷入价值观的偏差和思想道德方面的误区。

(3)建立一支有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作为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去选拔一些学生干部以及青年教师,完善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这些学生干部或教师要拥有优秀的思想素质,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威信,然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新媒体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或者是建立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在网络言论上进行德育教育。这些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加强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好地倾听其他学生的心声,将意见和建议汇总起来并上报学校的职能部门,更好地帮助学校建设的同时也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或者敏感事件后,可以对舆论方向进行正确地引导,构筑新媒体言论。

2.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学生主体的教育

(1)从学生角度出发做好服务工作

学生的学习、升学、后勤服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须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和愿望,解决他们的疑惑和问题。

(2)加强学生主体的“免疫力”教育

在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高中生的政治素养和素质教育。要用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等。对于网上的信息要保持理性而正确地评析,使高中生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不会迷失自己,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坚持走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不动摇。

(3)建立全新的信息管理体制

新媒体相比起以往的传播途径来说,互动性更强、言论更开放,我们应该建立起全新的信息管理体制,以“管控”为主导,强调平等、倾听和回应的人本理念和方法。

三、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也应该更新理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做出科学的新尝试,充分利用起新媒体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德育教育工作更有实效性,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国强.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9):10-11.

[2]贺青霞. 新媒体背景下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初探[J]. 才智,2014(25):9-11.

上一篇:给大学班主任的建议下一篇:去日本留学读研究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