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参考

2024-08-08

故乡教学设计参考(精选8篇)

篇1:故乡教学设计参考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故乡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

鲁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⑻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故乡》阅读题:

1.文段“这来的便是闰土......像是松树皮了”中运用“紫色”“灰色”“红活圆实”“又粗又笨”有什么表达效果.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指什么?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面对中年闰土,“我”对少年闰土念念不忘,对往事依然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文中哪几处流露出了“我”的这种思想感情?

4.作者写闰土的巨大变化,从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故乡》阅读答案:

1.采用了对比手法,“紫色”“灰色”“红活圆实”“又粗又笨”将脸色、手的变法对比,表现了中年闰土终日劳作的艰辛和他穷苦窘迫的生活现状。

2.①“厚障壁”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这里指“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

3.从“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用处:角鸡,跳鱼儿,贝壳,猹,……”“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可以看出。

4.表现了在苦涩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作者梦幻破灭的苦闷心情,更抒发了对人与人之间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企盼。

篇2:故乡教学设计参考

《故乡》作者:选自:主要的写作手法:对比

人物描写手法有哪些: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我回故乡,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乡?明确:萧索,破败!有何作用?明确:渲染气氛,衬托我内心的悲凉。

2.理解第4节中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明确: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粉碎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影像,本也如此是一种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3.少年闰土的世界如此色彩斑斓,与课文开头所说的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4.概括少年闰土(活泼、健康、机智、勇敢,无等级观念,是个小英雄)和中年闰土(贫困、潦倒、饱经风霜、精神麻木、等级观念强,像个木偶人)的形象,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②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5.概括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形象(略),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下城镇市民也日益破产)。

6.课文第59段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他欢喜(因为见到了儿时好友)的是什么?感到凄凉(想到自己凄苦的处境)的又是什么?

7.闰土叫我老爷说明什么?

8.课文第61段中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

9.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明确:喊我老爷;叫水生磕头等

10.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

有不留恋,因为故乡衰败;人民生活困苦、精神萎靡;尤其人与人之间还有着隔膜;但最终还是留恋的,有着深厚感情的,因为他对故乡的未来还是充满美好的希望的。

11.课文第84段中看不见的高墙指什么?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12.为什么原本十分清晰的小英雄的形象,在我离故乡时却忽地模糊了?明确:因为现在的闰土,贫苦、麻木,受等级观念的束缚,与我有着隔膜,原有的小英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13.课文第86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有何含义?

14.为什么作者要写我们的后辈(宏儿正在想念水生)?明确:因为在他们身上作者寄托着对新生活的希望。

15.理解课文第86段中三个辛苦分别指什么人,及各自的含义。明确:我的辛苦劳碌、四处奔波;

闰土的辛苦贫困艰辛、精神萎靡;杨二嫂的辛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6.课文中写的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明确: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自由幸福的生活

17.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忽然害怕起来了?明确:写出了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同时又对它能否实现不免迷惘的心理

18.课文第87段中我自己手制的偶像指什么?明确:就是希望下一代能过上新生活

19.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明确:闰土只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愿望较小;而我希望下一代人有新生活,愿望较大,实现的难度也大,所以说他的切近,自己的茫远

20.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与上文相呼应,表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21.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明确:含义空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希望必然落空!即使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文中作用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坚定的信念。

22.杨二嫂性格特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明确:性格泼辣,自私,势利,爱占小便宜。作用①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②更广泛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③更深入的揭露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

23.文中闰土、我、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明确:闰土旧社会生活重压下贫苦农民的代表;我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杨二嫂人格被扭曲的小市民的代表。

24!!!重点看看《导学练》p37页问题探究与讨论中的第3小题!!还有p39页的阅读理解(一)相关问题!

篇3:《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1. 知识与能力

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难点: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及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

三、教法、学法

情景法、诵读法、提问法、拓展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了解作者;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黄河浪,原名黄世连,福建长乐县人。曾用笔名洪荒等,酷爱文艺,擅长丹青。代表作《失落的珍珠》、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1979年,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预习词语:蓊郁、拖曳、赏心悦目、悠然自得、汲水、鬓曲、粗犷。

2. 导入新课

记得我在你们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热爱音乐的人就是不热爱生活的人。”下面,我们先欣赏的一首歌———《故乡的云》(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听完了这首歌,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或者谈一谈听完这首歌后的感受。学生纷纷提出:家乡的那片竹林、家乡的那条小河、心里酸酸的、想家……

教师:其实,“思乡怀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赤子抒发过。李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也留下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可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游子,就有乡愁。今天,我们的新课也跟乡愁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黄河浪的思绪,去领略一番吧!

3. 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故乡的榕树》,并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

问题: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分析:我仿佛又看到……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的露珠。流过榕树旁的……的小石狮子。

明确:榕树及周围景物。

分析: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小时候我们把那段凹槽当做一条“船”。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的划着。

明确:把榕树当做一条船。

分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烧死了那头蛇精。

明确:“驼背”老榕树的来历。

分析:小孩面上长了皮癣,在榕树干上砍几刀……因此,经常有人在榕树下烧香拜佛。

明确:榕树下烧香拜佛。

分析:夏日里,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暑热,洒落一地的阴凉,让农人们在这里纳凉。

明确:榕树下纳凉。

4. 讨论探究阶段

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思乡之情。

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从形式上看是不是有点散?

学生:是。

这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都是由什么贯穿起来?

学生:榕树。

这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由榕树贯穿起来,都表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主体是不是很集中,是不是很明确?这就是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接下来我给大家念一段话:故乡啊,我亲爱的故乡!你让我寝食难安,你让我魂牵梦绕,你让我……这段话也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是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情。那么黄河浪先生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是不是也是这样抒发的?

学生:不是。

那么,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

学生:榕树。

明确:通过榕树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也就是说,作者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份情,是借“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这个物来表达的。这就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借物抒情。

5. 拓展延伸

黄河浪先生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围绕榕树展开写作。如果要你们写表达思乡之情的作文,你们会围绕什么展开?

学生:老水井、小河、小路。

如果让你们写表达思念母亲的作文,你们又会围绕什么展开?

学生:一件毛衣、一双鞋子、丰盛的晚餐。

请同学们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行片段描写。

6. 课堂小结

故事再温馨再快乐也成为过去,乡愁本是一种欲罢不能、难以言尽的,它亘古不尽,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歌《弯弯的月亮》,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再次解读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六、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基本上按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学生按思想理解课文,二是便于学生总结课文的特点。(板书图略)

七、教学反思

篇4:《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关键词 《大海啊,故乡》;音乐;教学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海啊,故乡》

教材分析(歌曲分析):歌曲《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的呼唤》的主题曲,其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表达了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真挚的感情。这首歌曲采用了3/4、4/4的变换节拍,尽管是由两种节奏型构成,但是4/4拍的旋律只有尾声部分的最后三个小节。因此这节课的学唱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3/4的部分。

教学目标:

1. 能用亲切、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并能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感情。

2. 能边唱边用三角形的方式划拍。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乐,加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亮点:

1. 通过PPT图片和背景音乐结合,给予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右手彈旋律,左手用X X X的伴奏音型引导学生用三角形打拍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亲切、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并用三角形的方式打拍子。

难点:掌握歌曲《大海啊,故乡》中的附点节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4分钟)

播放关于大海的PPT图片,并以《海滨音诗》为背景音乐,边欣赏边提出问题。

①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关于视频。”(播放课件和音乐)

②边播放音乐边说。

师:“大家看到的是什么的图片呢?”

生:“大海!”

师:“很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关于大海的图片,欣赏到的是由小提琴演奏的关于大海的音乐。(稍作停顿)有位诗人说:大海是一首感人的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美丽的画。那音乐家会怎样形容大海呢?”

生:“大海是一首动听的歌!”

师:“对,很好,大海是一首动听的交响曲!我想问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呢?”

生:“见过!”

师:“好的,那等我们欣赏完之后,我想请同学们谈谈心中对于大海的印象吗?”

生1:“大海很美丽,大海上风景很美。”

……

二、聆听感悟(10分钟)

1. 聆听《大海啊,故乡》合唱版,初步感受歌曲,并提出问题。

师:“欣赏的时候,请大家想想这首歌曲中展现的大海是怎样的大海?如果应该要怎样演唱?”

三、学唱歌曲(10分钟)

1. 解决附点的节奏问题。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老师想考察大家的模仿能力。请大家准备好你们耳朵和眼睛,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你们既要听,也要看。所有的模仿从我喊了预备~齐开始。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预备~起嘴念:X XX X

手拍:X X X (学生模仿)

师:刚刚同学们有两种情况。老师来学一下呀!第一种是:嘴念:X XX X

手拍:X XX X

第二种是:嘴念:X XX X

手拍:X X X

同学们说说看,那种是正确的?

生:第二种。

师:很好,老师的手和嘴是同步的,还是不同步的呢?

生:不同步的。

师:很好,那同学们再看一遍,争取这一次做对。

预备,起~~嘴念:X XX X

手拍:X X X (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太棒了!现在进入加大难度了,第二种,看清楚啦!

……

2. 学唱歌曲,跟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念节奏,加深对整首作品的节奏印象。

师:同学们太棒了,你们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歌曲最难的部分。请大家看到第一句,老师把这一句按照旋律的节奏读一下,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好,后面的交给你们。

生: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师:大家表现太好了。现在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老师弹钢琴,同学们带着旋律打节奏。(学生带着旋律哼唱节奏)

师:大家表现很好,我们试一试能不能演唱了。跟着老师的伴奏(伴奏)一起唱一遍。期待你们的表现!” (学生跟伴奏唱)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篇5:故乡的美景的优秀作文参考

我的故乡在益阳市南县的一个美丽的小乡,它一年四季美如画。

春天的时候,小芽从松软的土地里悄悄地钻了出来,像是在跟我们玩捉迷藏;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一群群可爱的小鸭子排水成了整整齐齐的“小鸭队”,它们一个个跳到水面上,摆动着尾巴,可爱极了。

到了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我们种的凤凰花上,凤凰花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的`、有黄的、有蓝的、有紫的,美丽极了!

秋天的时候,树木有的枯黄了,有的掉落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树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紫红色葡萄,又香又好吃的橙子,还有鲜嫩的木耳……

冬天,雪花纷纷飞舞落到地上,地上像铺上了一层雪白的地毯,小朋友一个个都冲出了家门去玩雪,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把雪捏成一个个小雪球,在雪地上踢。

南县还有很多独有的特产,例如南县麻辣肉是当地家喻户晓物产之一。相传有100多年历史了,是由当地的土猪肉精制而成,而不是豆制品。麻辣肉的麻也不是花椒的意思,而是使用高品质芝麻油的麻,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即食型产品、口感柔韧、芳香可口、肉味独特。麻辣肉制作比较复杂,加上盐、糖、味素,料酒,红曲,香粉等21种配料,经过了选料,腌制,码味,蒸煮,切片等12道工序才能制成。它外观红亮,片大而薄,干爽有嚼头,老少咸宜,让人回味无穷。

篇6:故乡教学设计参考

那天下午,我们来到大海边。赤脚走在滚烫滚烫的沙滩上,脚底心还真有点儿痛呢!放眼望去,游人们有的躺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有的在金色的沙滩上寻找着美丽的贝壳;还有的怀着无比兴奋之情奔向大海……我站在那儿极目眺望,啊!洁白的浪花翻滚着、跳跃着,从蓝色的海面涌来,涌向金黄色的沙滩,摩拿着细沙。大海,似一幅流动的蓝色长卷。礁石、小岛、渔艇,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大海中漂浮、波动,若隐若现。大海的波涛滚滚而来,有节奏地拍打着我的脚丫,好像在怨戏,又好像在呼唤我投入她的怀抱。瞧!顽皮的海浪冲过来抚摸着我的背脊,一会儿把我推上岸,一会儿又把我拉下海。我尽情的在海中游着,双手不停地拍打着调皮的水花。正当我忘形之时,一个巨浪打来,我呛了一口海水,啊!又咸又涩!

一会儿,我们上岸了,舒舒服服地躺在沙滩上,望着碧蓝碧蓝的天空,倾听着海浪的喧哗声。一阵海风吹来,使人觉得十分凉爽。此时此刻,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看到了无穷无尽的海底宝藏……我爱你,鼓浪屿!

篇7:《故乡》的深度教学思路

一.以《故乡》的“地气”为切入点

文本的“地气”指能够贯通文本脉络, 深入文本内核的东西。一个文本犹如一个矿藏, 该如何入手发掘才能利益最大化?教师就要对文本有高屋建瓴的俯瞰, 发现文本的“地气”———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点, 带领学生由此入文入境。

《故乡》写作于1921年, 距今93年。93年以来, 《故乡》的形式没有变, 内容没有变, 一直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世人的眼光、口味在变, 教师教学的观念在变, 教学《故乡》该以怎样的方式切入文本肌理, 恰到好处地走进《故乡》的精神世界呢?

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 先后登场, 在“我”面前展示了故乡的不同侧面。从这两人身上, “我”感受到了故乡的巨变, 内心生发了无边的伤感。这两个形象, 彻底打破了“我” 对故乡的 美好印象 。“我”对这两个人的态度感受就是“我”对故乡的态度感受, “我”的情感变化也就是《故乡》存在的价值所在。所以, “我”情感的变化就是这篇小说最具“地气”的地方, 由此切入就能贯通文本脉络, 深入文本内核。所以, 教材在练习设计中特别强调对“我”的情感理解。

而王老师就是以“我”为主线解读《故乡》, 发现《故乡》地气的。王老师在课堂教学第三个环节中, 反向立意设置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我’见到久别的故乡人, 会怎样的滔滔不绝、互诉衷肠呢?”以此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王老师以“我”对闰土和杨二嫂“说不出话来”和“无话可说”作为切入点, 较好的把三个人物关系串联起来, 课堂教学不蔓不枝, 充满理趣意味。

“和杨二嫂对话”环节中, 师生探究杨二嫂的为人, 王老师用朗读的方式演绎杨二嫂说话的尖酸刻薄, 体会“我”对杨二嫂的情感态度;“和闰土对话”环节中, 王老师重点揣摩闰土内心, 和少年闰土进行对比, 从而感受闰土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深深地体悟“说不出话”来的内心失落与伤感。教学到此似乎也很圆满, 但王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综合比较:“我”对他们两人同样无语的原因是否一样?这就把课堂教学引向了纵深。这就是充满理趣的课堂教学。两个人代表着故乡的不同阶层, 尽管无语原因有别, 但结果是一样的。从“我”对两人的态度上, 可以清楚地探知“我”对故乡的情感, 也就自然过渡到“与‘我’对话”环节, 深层次地感受“我”的内心。

这节课, 王老师沿波讨源, 探幽寻微, 她的教学设计联通了文本的地气, 有条不紊地带领学生把“我”的“精神故乡”游历了一遍。

二.以学生的“地气”为教学起点

学生的“地气”指学生对文本的原初阅读体验, 他们的兴趣所在、疑惑所在, 这是整个教学的起点。

初中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强调, 小说阅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所以, “接地气”的《故乡》阅读教学设计, 应该最大限度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故乡》作为一篇小说, 没有跌宕的情节, 似乎不吸引人;语言又富于抒情性与哲理性, 学生不是非常理解。怎样读出《故乡》的理趣、读出《故乡》 的情趣?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是什么。———这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曾让学生读《故乡》, 读完后写出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最受关注的是这三类。一类关注的是杨二嫂的语言、外貌, 如“哈, 胡子都这么长了”“真是贵人眼高”“真是愈有钱, 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细脚伶仃的圆规”等;二是关注到少年闰土在西瓜地里刺猹的形象, 和中年闰土的那一句“水生, 给老爷磕头”;三是喜欢那么一句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

而王老师的学生印象深刻的情景、画面是什么呢?杨二嫂尖酸刻薄的话语和一个细节 (杨二嫂拿母亲手套) ;现实中萧索荒凉、毫无生机的故乡 , “横”一 字的妙处 ;“迎”和“飞”的运用;记忆中美丽的故乡、活泼的少年刺猹的画面等。

这不禁让我想起, 三十年前我读《故乡》时不也是如此吗?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课后和同学调侃“水生, 给老爷磕头”的情景, 称高瘦的同学为“圆规”, 有时还拿腔拿调地朗诵那几句描写优美、富有哲理的句子。而现在, 学生感兴趣的和我三十年前没什么区别。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孩子的心理就是如此, 对有趣、好玩的东西印象深刻。学生印象深刻的东西就是阅读教学接地气的地方, 就是教师教学切入的地方, 尽管王老师课堂上这一“地气”并不深厚, 甚至是很浅薄的, 但这正是教师教学需要关注的地方, 这是教学的起点。

虽然学生印象深刻之处, 可能不是教师预想的教学内容, 但是王老师较好地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心理, 让学生说、让学生品。王老师的目的是试图找到这节课的教学起点, 为下面展开和人物对话作有力的铺垫。这就是她发现学生“地气”的方式。课堂上, 我看到, 王老师的学生关注到了人、景及个性化的语言, 潜意识中和小说文体相吻合。之后, 王老师在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基础上, 抓住个性化的语言, 展开和人物深层次的对话, 将学生引领到《故乡》的深度阅读上, 把学生的感性兴趣上升到理性认识, 开启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对鲁迅的关注。

以学生阅读的原初感受 为起点, 这样的教学就是“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 是一种“接人气”“接地气”的教学。王老师的课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从而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向了深刻。

三.以教材的“地气”为教学的落点

教材的“地气”指教材中作者用心经营的, 读者由此便可以进入文本世界的地方。朱熹说:“读书, 须是看著他缝罅处, 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 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 脉络自开。”小说中的“地气”就是朱子所说的“缝罅处”。教学时只要紧扣这“缝罅处”深入, 便可以占领全篇。

《故乡》编排在九年 级上册“学会读书———感悟、品味、欣赏”单元中。单元主题很明确地表明了教学《故乡》 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 ”的方法 是“感悟、品味、欣赏”。但单元教材只是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如何把教材的地气贯通到课堂教学中, 即怎样借助教材的“缝罅处”开展“感悟、品味、欣赏”?王老师是在探究“我”对闰土“也说不出话来”这个“缝罅处”, 引导学生让学生读一读, 品一品以下一段文字, 特别是加粗的字———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段话写出了“我”内心的悲凉与判断。这是切入小说主题情感最为关键的地方。王老师要求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开展讨论, 理解普通的“动着嘴唇”“寒噤”等词语在特殊语境下的含义。学生分别从这些词语或句子揣摩出了闰土此时的心境, 说出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为了加深对闰土变化的理解, 王老师又引导学生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的不同神态。特别是中年闰土的“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 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 挑去卖, 总要捐几回钱, 折了本;不去卖, 又只能烂掉……”, 可以说, 这段话是小说的地气悄然冒出了, 是解读故乡大变化的最重要的抓手。因为有了这个环节, 学生更容易接近小说主题的“地气”。因此, 王老师以教材的关键处为教学的落点, 值得仿效。我们看这个片断——

生24 (读语段, 然后自评) :我读得不好, 没读出感觉。

师 (启发) :没关系。细看一下在这句话中有很多省略号, 这说明闰土在说话时是怎样的?

生24:断断续续, 吞吞吐吐, 唉声叹气。

师:再读读试试, 读的时候也可以加上摇头的动作, 加上轻轻的叹息。 (全班再读此段。)

师:你们觉得闰土为什么说话这么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唉声叹气?

生25:闰土的生活处境困苦, 有口难言。

师:少年时候的闰土说话有什么特点 ? 读一读体 会。 (全班读———个别读文段。)

屏显

(18段) 什么都有:稻鸡, 角鸡, 鹁鸪, 蓝背……

(23段) 月亮地下, 你听, 啦啦的响了, 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 轻轻走去……

(28段) 我们沙地里, 潮汛要来的时候,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 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大家刚才读得都很本色很欢快, 那, 这里的省略号又表示什么?

生26:表明他有很多话想说, 滔滔不绝。

生27:他心里还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 见多识广, 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

小说中, 作者描写不同时期的闰土说话, 都用到了省略号, 但内容、目的完全不一样。王老师以“学生朗读体会———揣摩省略号的内涵———说明省略号的原因”的形式, 品味不同时期闰土的心态, 在比较中获得闰土变化的原因。这也是以教材的关键处为教学落点的聪明设计。

小说中, 不同的文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而要“感悟、品味、欣赏”则应该抓住“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教材的地气贯通到课堂教学中, 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点, 然后让学生反复体会, 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提高欣赏小说的品位。

四.以教师的“地气”促进课堂深入

小说教学中, 教师对“地气”的感受即教师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决定着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建构课堂的水平。

许多老师 教学《故乡》, 把“我”认定为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旁观者, 而过多的关注了闰土、杨二嫂的故事。其实, 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品位, 对文本研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阅读《故乡》, 还要看到“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一颗复杂的心。

王老师的教学就把关注“我”作为重点, 她视“我”为一个巨大的人物, 她以“我”的情感变化为解读文本的钥匙, 引导学生探究“我”对闰土、杨二嫂不同态度的原因。这样, 以教师的“地气”占有, 就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王老师从 “愕然” 切入 , 探究“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的原因。但学生混淆了“我愕然”“我愈加愕然”和“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的原因。

杨二嫂是“我”回故乡见到的第一个外人、邻居, 是没想到会见到的人物。小说中, “我”“愕然”的原因是杨二嫂“声音怪异、模样怪异”让我惊讶———故乡竟有这样一个人?“我愈加愕然”的原因是“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杨二嫂 的话让“ 我”惊讶———竟然这个人和“我”关系很亲近?而“我”“无话可说”的原因则是杨二嫂的自私自利。她先是讽刺“真是贵人眼高”, 后是奉承“迅哥儿, 你阔了”, 最后是信口开河的“你放了道台了……”。杨二嫂的话深深地刺到了“我”此时的经济窘态, 所以“我”觉得“无话可说”了。而“我”“愕然”“愈加愕然”是“我”无话可说的前奏, 不是根本原因。如果王老师能够适时点拨一下, 学生一定能够清楚作者的思路变化。

而杨二嫂 的表现 , 徒增了“我”内心的落寞凄凉。但见闰土时是这样描写的:“我看时, 不由的非常出惊, 慌忙站起身, 迎着走去。”“非常出惊、慌忙”, 是想不到闰土说到就到了, 唯恐怠慢了闰土;“迎着”表明“我”对闰土到来的热情、欣喜。同样是见一个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显然, 关系亲疏有别。

另外, “我”对闰土还有深厚的情意, 是“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全部, 迫切地希望再见一面, 也许可以一扫“我”回故乡以来的阴霾。但事实并不如“我”愿。一个“我”很牵挂的人竟然和“我”有了“厚障壁”, 可以想象“我”的心情会是 怎样的。 此刻 , “我”“说不出话”来的感觉和“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之间心情的落差是何等的巨大。很显然, “我”对闰土的一句“说不出话”来包含着多少的失落、心酸、无奈、悲哀啊, 简直无以言表, 所有一切美好的印象记忆瞬间分崩离析!这就是小说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如果王老师能够带领学生读到这一境界, 那么, 她的教学将更加“接地气”。

篇8:《故乡》教学实录(上)

胡明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故乡》。

说到故乡这个词,大家会引起些什么联想和想象呢?

生1:我会想到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里缅怀了记忆中的故乡,讽刺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备受摧残的故乡。

生2:我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乡。

师:故乡有些什么呢?

生2:故乡的人都很淳朴,空气也新鲜。

师:故乡是个美好的词语,它让我们想到亲人,想到风景,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请思考一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乡”?其中写到了怎样的“景”?写到了怎样的一些人?预备——起。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9小节)

师:你从这里读到了怎样的“景”?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1:故乡呈现了一片荒凉的景色:石板路变得颓废了;两旁的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坍没了;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读书的机会,混入了茫茫的劳动队伍当中;虽然,“每年都有数幢楼房崛起”,但“那是乡干部和包工头的宅第”,其实是对当地干部的一种讽刺;农民们“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只能“以人力代换畜力”来获取生存的必需,说明故乡农民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中。

师:你说到了景,也提到了景,其中有石路,有桥栏,还有楼房,但它们不是颓废的就是坍没的;哦,幸好还有楼房是新建的,是吗?

(板书景:石路——颓废桥栏——坍没楼房——新建)

提到的人有哪些呢?

(众生答:童工)嗯,一大批失学的孩子,还有呢?(众生答:乡干部和包工头)乡干部和包工头是写在第二行还是第三行?(众生答:第三行)哦,并列在新建楼房一行。好!还有呢?(众生答:殷实的庄稼人)家里边——连半条牛腿也没有,每到农忙就要以人力代换畜力的“庄稼人”——可他们很“殷实”呀,刚才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的是不?

(板书人:庄稼人童工乡干部、包工头)

众生:“殷实”是富足的意思,这里是反话。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但还是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人物——谁?

众生:作者。

师:对了,“我”,作者。我们在这个故乡里见到的“景”、看到的“人”,都是通过谁的眼睛看到的?

众生:“我”。

师: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索的。在这段文字里面,你从哪里看到了作者的表情,是开朗的还是忧郁的?从哪里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还是悲戚的?你又从哪里听出了他的口气,是严肃的还是嘲讽的?请你找一找。

生1:“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这句话中,“未来的管理人旋”就感觉作者口气比较严肃。

师:未来的什么什么人,我们通常叫做“祖国明天的——”

众生:花朵。

师:可他们还没有开放就已经凋谢了,是吗?

生1:让我们产生很悲哀的感觉。

师:很悲哀……还有吗?哪里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

生2:“可惊喜的是,在低矮的农舍之间,每年都有数幢楼房崛起。”这里作者字面写的是他非常“惊喜”,但我觉得他用了反讽的手法,他对故乡的“赞美”其实是他的一种讽刺,作者在后面还提到说,其实这些楼房并不属于这些“殷实的庄稼人”,而是“乡干部和包工头的宅第”,所以我觉得他表达了对农民生活贫困的同情,而且,因为那些包工头也出身于农民,所以他为某些农民改变了命运,也感到一些欣慰和高兴。

师:哦,真是这样吗?他的表情很“惊喜”,还是很“惊愕”?

生3:我感到他的表情是很“惊愕”。因为庄稼人是如此“殷实”,如此的辛苦劳作,但是……

师:“殷实”是什么概念?

生3:是淳朴,诚实,是很扎实……

师:呵呵,“扎实”?刚才已经说了,“殷实”是反语,对吗?

生3:噢,对了,是不富裕,很贫困。

师:是啊,那能叫“殷实的庄稼人”吗?他们是吗?“连半条牛腿也没有”,还能有些什么呢?你刚才说的不是“惊喜”,而是什么?

生3:是一种惊愕。

师:好。其他同学——

生4:“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每到农忙,只好以人力代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这句话我觉得充满了采种悲壮的情感!因为,“神农的后裔”,我们知道神农是中国农民的祖先嘛,但是我们现在的庄稼人却过着这种穷苦、落泊的生活。

师:让你读一读“神农的后裔”,你会怎么念?

生4:神农的后裔!

(满含感叹地)

师:你脸上是什么表情?

生4:严肃。

师:我们听出来是什么?一种——忧虑,一种深深的忧虑,不是讽刺,对吧?什么叫“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陶渊明是什么时候的人?

众生:东晋的。

师:那么范成大呢?

众生:南宋。

师:一个距今有一千多年,一个也有八九百年,或许那本来是一种褒奖的语气,但是它却被两个字给生生否定了这种褒奖的语气,哪两个字?

众生:“直是”。

师;对,那就是另外一种意味啦!那么,按照这样的“故乡”,它的一个必然的逻辑,或者说是逻辑的必然吧,作者在接下来的第10、11、12这三小节里,分别得出了什么样的一些结论来呢?我们请同学分成三组,第一组从第10小节,第二组从第11小节,第三组从第12小节中分别来找一找作者他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你们对这个结论又持有什么样的看法?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从原文的语句中去找。

(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问题)

师:好,在第10小节里面,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1:这里说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都市里“充满人性的弱点”,在人们长期的印象里,农民是比较淳朴的,因为抵御不了“巨大诱惑”,所以抛弃了故乡。

师:嗯,抛弃了故乡,不一定就没有故乡,作者的原话怎么说?

生1:到了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多媒体出示结论之一: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

师:你们这一组其他同学,对于他的这个结论有什么看法呢?

生2:我对这个说法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故乡包括了自己的童年回忆,包括了自己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怎么可以就因为可以劳作、可以享受,就何处都能成为“故乡”了呢?

生3: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乡,一个是他的出生地,就是生长、生活的地方。比如我出生在绍兴,也生长在绍兴,绍兴就是我的故乡;第二种故乡,就是一个人到了外地,付出了他的汗水,实现了他的理想,收获了他应该收获的一些东西,我觉得那里也可以称为他的故乡。

师:那有一天,在绍兴你已经没法儿生存下去的时候,你也可以找到另外一个故乡?

生3:嗯,那别处也可以成为我的家。如果它能养活我,如果那里也能给予我精神寄托,成为我“精神家园”的话,那我觉得也可以是我的故乡。

师:你也这样想吗?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数字杂说》优质教案下一篇:如何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