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2024-08-16

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精选11篇)

篇1: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1、今年果农们用18辆大卡车运苹果,每辆车装a千克。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7个商店。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每个商店分到多少千克苹果。

2、汉口到上海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6千米的速度从汉口开往上海。(1)开出t小时后,离开汉口有多少千米?如果t=12,离开汉口有多少千米?(2)开出t小时后,到上海还要航行多少千米?如果t=20,到上海还有多少千米?

3、某车站有客车a辆,卡车比客车的2倍少5辆。(1)用式子表示卡车有多少辆?

(2)根据这个式子,求档a=20时,车站有多少辆卡车?

4、某商店共进a台冰箱,冰柜的数量比冰箱的3倍多2台,冰箱和冰柜一共多少台?当a=15时,冰箱和冰柜共多少台?

5、学校组织全校学生秋游,一共租了18辆客车,每辆客车可乘坐55人,学生都上车后,还有10个空位子,你知道该校学生有多少人吗?

6、李老师为学校买篮球,计划买42个,他带了5000元,商场有3种篮球,A种116元一个,B种篮球120元一个,C种篮球158元一个,可以买哪种篮球?

7、服装加工部用120米布可做成人制服24套,如果做儿童服装,可做30套,每套儿童服装比成人服装少用布多少米?

8、“六一”联欢会上,老师给我们买来了水果糖、奶糖和酥糖,买来的水果糖占总数的,买来的奶糖占总数的买来的酥糖占总数的。买来的水果糖比酥糖多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一共买了140块糖,你知每种糖买了多少块吗?

9、学校走廊长50米,在它的一边每隔2米摆一盆红菊花(两端都摆),在两盆红菊花之间摆一盆黄菊花,需向花卉公园租多少盆红菊花,租多少盆黄菊花?

10、一本故事书共140页,一本连环画共有35页。故事书的页数是连环画的多少倍?

11.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少60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12、甲、乙两组电工,要架设一条长11200米的电线。他们同时从两端架线,甲组每天架设84米,乙组每天架设76米,经过几天可以完成任务?甲、乙两组各架设了多少千克?

13、小芳用两根小棒摆了一个48°的角,小刚摆出的角比小芳的角的3倍还多36°,小刚摆出的角是多少度?这个角是什么角?

篇2: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质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长度: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11、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省略,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小于五则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把第一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 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把第二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三位,如果第三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篇3: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1 对教材的认识, 要全面吃透教材

本节课是本课的第1课时, 我个人认为它的课型是“以拓展为主, 以复习为副”的拓展课。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掌握一般用于描述天气的几个形容词:rainy s un n y, w i n dy, c lou d y, s n ow y。二是熟练运用“How is the weather today?”这一标准句型来进行询问天气状况。从每一位参赛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两点。可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 本节课已不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新授课, 本课内容在四年级上册第14课第二部分就已经接触过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 我对这部分内容很纠结, 到底是该将本节课定位在复习型课上, 简单地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 还是应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运用呢?最终, 我选择了后者。

2 对学情的认识, 要全面认识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应及时消化已学习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刺激学生的大脑记忆, 达到对新旧知识的一个归纳总结和迁移应用。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对旧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迁移应用, 学生更是认为现在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也就达不到系统掌握某一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在备课时就选用了几幅前一课的图片,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其实就是让学生用前一课所学的知识来描述图片内容, 说白了也就是复习前一课第一部分的内容, 可在竞赛的过程中, 我发现在座的学生好像对前一课第一部分的内容一点都不了解。当然这是在竞赛, 学生也是人家临时安排给我们的, 所以, 在此之前, 我对在座的10位学生情况一点都不了解, 为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我只好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 然后读出来, 可有的学生连书都懒得翻, 在我再三的要求下, 书是翻开了, 可就是找不到地方。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把握不准, 是我这节课遇到的最大意外。所以,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 对学情的分析很重要, 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的学生,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 对教学策略及教法的认识, 要全面理解教学大纲, 确立教学目标

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一节课联系紧密, 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选用了几幅前一课出现的与天气状况有关的图片,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描述图片, 并通过学生自己对图片的观察, 让学生自己参与发现问题, 最终总结出当时的天气状况如何。这一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要对已学知识了如指掌, 如果学生对前一课内容不熟悉, 这一方法收到的效果也就一般了。

4 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首先, 英语教学录音资源很重要, 这不但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感觉这很必要, 也很适用。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 过分渲染就会喧宾夺主, 目标失色, 实践性的东西就会被抹杀掉了。幻灯片上明明出现的是两种天气状况,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却只说出了一种天气状况, 没有提到“当两种天气状况同时出现时, 该怎样去表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 即使这已经是课本上以前出现过的东西, 教师也应该及时提醒学生, 及时复习旧知识, 以达到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综合性、实践性、迁移性、系统性和刺激性。

再次, 我们更应该注重课堂细节问题。比如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前面一定要加定冠词‘the’”, 这样的细小问题,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加注意, 及时地提醒学生, 重复地次数多了学生也会在无意识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要知道好的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再比如说:“疑问句后面一定要带问号, 一句话的首字母要大写”等, 这都是些常识性的问题, 也是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

最后, 本次竞赛给我的感受是普遍一致,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感觉, 很少“同课异构”。本课的教学重点决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 而应该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拓展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然而, 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质量, 全乡以“教学细节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优质课竞赛活动, 以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13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为例, 采取的是同课异构现场授课方式与授课学校同进度进行, 本文中是我个人针对本次英语竞赛发表的一些观点。

篇4: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篇5: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一、本班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9名,其中男生25名,女生24名。接手本班后我发现这个班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男生较多,所以纪律性很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会认真听讲,不敢大声回答问题;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在成绩方面,班集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尖子生凤毛麟角;数学计算能力差,马虎,不爱懂脑筋思考分析问题。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算。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交流。

4、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并指导2、3、5的倍数的特征。

5、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数 的所有因数。

6、指导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数的运算

7、会口算百以内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

8、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运算中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直到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5、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测量

6、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7、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

(三)统计与概率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数据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冀教网,好冀教网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3、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条形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三、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篇6: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1、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或()作单位。

2、750是15的()倍,24的15倍是()。

3、□37÷62,如果商是一位数,□中最大能填(),如果商是两位数,□中最小能填()。

4、1升=()毫升。8000毫升=()升5、630÷42,可以把除数看作()来试商,商是()数。

6、在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里,应该先算(),再算()。

7、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瓶酱油约800()。(2)一桶色拉油约5()。

(3)汽车油箱大约能盛50()。

8、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80×()﹤506(2)42×()﹤213(3)89×()﹤881

二、小法官巧断案:(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升用字母“mL” 表示,毫升用字母“L”表示。()

2、估算101÷48的商大约是3。()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一位数。()

4、当比较两个不同大小的杯子中饮料多少的时候,可以将

饮料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5、321÷3=170。()

三、快乐大比武。(在下面的○里填上﹥、﹤或﹦)(16分)

210÷30○240÷60 263÷27○10

*0÷80○540÷60 487÷18○20 L○5000 mL 4吨○4200千克

3600毫升○3升60毫升 5500毫升○7升

四、计算大本营(26分)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5分)

30×80= 540÷90= 200÷30= 480-90= 240÷80= 900÷90= 105÷5 = 408÷4= 9+80÷2= 0÷99=

2、用竖式算一算。(12分)

370÷18= *8÷69= 196÷22= 38×26=

3、脱式计算(9分)

716-384÷16 36×12÷27 708÷(86-27)

五、猜猜“我”是谁?(8 分)

1、“我”比16个48少16。

2、988是“我”的26倍。

六、活用知识、解决问题。(30分)

1、一听饮料250 毫升,8听饮料多少升?(5分)

2、某小学有教师28人,学生386人。全校师生参加植树劳动,如果每50人分成一组,那么最多够分成几组 ?(5分)

3、红红家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呢?(5分)

4、丫丫的妈妈是一位做服装的巧手,工作5天就能做75套服装。

(1)照这样计算,18天可以做多少套服装?(5分)

(2)做135套服装需要多少天?(5分)

5、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65千米,12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时用了15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探索园地:(10分)

篇7: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写算式以及找1~10各数所有因数的活动中,经历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的过程。

2、了解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了解质(素)数、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3、能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做法和发现的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复习回顾:

1、看式子说一说。12÷3=4 12是3的倍数。

12÷4=3 12是4的倍数。

2、12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那么3和4是12是什么数?

教学重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教学难点:准确辨别质数合数、因数倍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

1.在黑板上写出12,让学生交流由12提的问题,然后教师提出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的要求。鼓励学生看谁写出的多。

2.交流学生写出的算式,并结合学生写出的三种形式,告诉学生: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因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积是因数的倍数。

3.尝试写一个数的因数。

(1)提出用自己的方法找出18和24所有因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

(2)学生交流写的结果,重点关注找因数的不同方法。(3)评价、讨论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才不会遗漏、不会重复。还要提醒学生,在写某个数的因数时,不要忘了1和它本身。

二、质数、合数

1.提出“找1~10各数的所有因数”的要求,学生找完后进行汇报交流。

2.让学生认真观察写出的因数,提出“观察写出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后,再交流。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

3.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根据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把1-10各数分类,然后给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并告诉学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让学生再自己试着举出几个质数的例子,举出几个合数的例子。

三、课堂练习

篇8:冀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一、注重启发式的提问, 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必须要具有启发性, 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师只注重提问的过程, 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提问的作用, 所以导致小学生对课堂提问并不重视, 不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该推陈出新。比如讲冀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时, 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快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问题情境, 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拿出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学生吃, 然后问:如何能让这两个同学吃得一样多?怎样分配才合理?这时小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平均分配。然后, 我把苹果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 然后分给两个学生, 并提问:你们手中的半块苹果是几份当中的几份, 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其中, 一个学生看着手里的苹果说:我的苹果是两份当中的一份, 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另一个小学生也抢着回答:我的苹果也是两份中的一份, 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我立即答道:对, 是两分之一, 我们就用1/2来表示。通过这种具有启发式的提问, 能够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提问与教材紧密相连, 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仅涵盖基础知识, 还包含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延伸知识, 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材料。在日常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数学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紧密联系数学教材的课堂教学环节, 确保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数学课堂提问也必须要紧密联系数学教材, 发挥教材的作用, 帮助小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的框架, 建立清晰的答题思维, 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比如, 讲冀教版小学数学“千克和克”时, 小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并会验算, 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展示定义:要想知道物体的质量, 可以用秤来称一称, 称一般的物体, 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 即1千克可以写成1kg。“克”是比较小的质量单位, 1克很轻, 一枚2分硬币、几粒黄豆都大约重1克。克可以用符号“g”表示, 即1克可以写成1g。然后,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物品并进行提问:一块橡皮重10克还是10千克?一袋洗衣粉重450克还是450千克?1头牛重500克还是500千克?小学生听到这些问题以后都能够积极进行思考, 从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

三、明确课堂提问的目标, 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即确立学生应该学习的方向, 减少学生走弯路。当然也需要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目标, 能够根据不同的学情选择不同的提问内容。数学教师在进行提问以后还要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 以完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同时, 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还要突出教学目标, 要有思考性, 难易程度适中, 因为如果难度过大会让小学生望而却步, 如果过于简单小学生则会不重视。比如讲冀教版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时, 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直观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画角的方法, 并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 我让每个小学生都在本上画一个点。然后, 我提问:在同一个点上能画几条射线?小学生经过尝试得出:无数条。然后, 我继续提问:在你画的图中除了直线, 还发现有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顺利掌握了角, 还找出了不同的边与角的关系, 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这样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使小学生领悟到数学蕴含的奥妙, 并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打开。

四、提问具有层次化和针对性, 面向全体小学生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 所以在数学提问过程中需要设计具有层次化和针对性的问题, 帮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 帮助差生不断进步, 促进全体小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小学生,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天赋, 做到统筹兼顾。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钻研,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讲冀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 又一个关于数的运算性质新的领域。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 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全体小学生都能够深入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因此, 我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了难度不同的提问问题。如对于优等生, 我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对于差生, 我则会提问一些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我还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通过学生互帮互助和合作探究等形式, 促进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5) .

篇9: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本单元重点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尤其关注了世界上年轻人对环保的态度和做法。它以“拯救我们的世界”为主题,重点剖析了垃圾种类及来源,并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减少污染的方法。本节是单元第二课,综合技能部分的阅读重点介绍了北美学生如何爱护环境,减少污染。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点,更要求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学会勤俭节约,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丽。由于本篇课文阅读难度较低,故在教学中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炼和整理以及号召学生们行动起来减少身边的污染。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Brian, Jenny and Danny决定发动全班同学清扫校园里的垃圾)学生已初步了解“污染”这一概念。课前,先要求学生去关注环境问题,搜集拍摄生活地相关污染图片,和家长或同伴讨论环境的变化。这些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激活相关知识网络。将要授课的初二3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水平不错。对于需要掌握的词汇和接触词汇,以及文中出现的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前期学习中均有所接触涉及,不会对阅读形成障碍。

篇10: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方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学会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作出简单的预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过程,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教学重难点:

认识单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xiaoxue.xuekeedu.com

自主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

1、见老朋友: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2、交新朋友:初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统计师:搜集资料,并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4、广阔天地:相关统计网站。

5、各抒己见:提供在线交流的场所,是一个网络留言版。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首先让我们见见老朋友。

这是我校四年级各班总人数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

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旧知,并能触景生疑,激发学生思考绘制一幅能反映男、女生分布情况的统计图,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激发,实现了情境随问题而产生的效果,并促使学生带着悬念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二、新授

1、质疑导入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班的男女生人数,课前请5位同学分别作了调查,并制成了表格。

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行吗?为什么?

2、初识复式统计图,了解和单式统计图的区别

xiaoxue.xuekeedu.com

请你看一看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从这张图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班总人数,还可以比较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相差多少的情况。

(设计意图: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亲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孩子交流过程,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提高

统计奥运奖牌

1、创设情境

播放动画

今天我们就以奥运会上的中国队为研究对象,来做一名“小小统计师”。

2、点明课题

第26—28届奥运会中国队金牌和奖牌总数统计图

学生制图,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分析统计图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请大家预测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么

xiaoxue.xuekeedu.com

样?

我们能为奥运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了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内化,并培养了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预测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四、现场统计

1、现场投票统计全班男女生喜欢的体育活动

2、根据统计结果绘制统计图

3、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五、总结回顾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进入“广阔天地”,进入其他网站了解一些统计知识。点击“各抒己见”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留言板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网络的优势,供学有所长的孩子去探索,去了解。使人人都学到必须的数学,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留言板的设计,更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学后感受的平台。)

篇11:小学四年级数学冀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教学过程:

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

1、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

2、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

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 问: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同学之间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 设计意图:安排这些内容,是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课堂活动中,不能直接介绍比较的方法,而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

2.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饮料瓶子:观察这两个瓶子,哪个瓶子的饮料多一些?

同学猜想,猜想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的饮料多呢?你有什么方法? 同学活动后回答并演示把这两个瓶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量筒或量杯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的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3.出示课件。(下面各容器哪个杯子容量最大?哪个最小?)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容量的感知。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与“毫升”

1.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

2.视频播放超市和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

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师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

3、举例。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 根据同学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4.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同学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5.“节约1升”。

(1)出示动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从娃娃抓起。(2)节约用水广告短片欣赏。

情节: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小蚂蚁集水—运水—浇树—字幕(请节约每一滴水)。

小蚂蚁说:“我收集的水有多少升?”

小蘑菇说:“这么少的水用„升‟做单位合适吗?”

谈话:为了计量比较少的水,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那就是——毫升。

出示: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用升作单位的容器很大,可见毫升是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用“mL”来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小短片引出更小的容量单位——毫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6、认识1毫升

师用滴管向量筒滴水,几滴约是1毫升?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学生直观感受了毫升的概念,体会了毫升的意义。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新知识,你快乐吗?

五、课件出示层次练习,提高巩固

1、把下面各容器容量按从大到小排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单位是否正确。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六、作业布置

1、课件出示:选择合适单位。

2、课本3页1题。

七、板书设计:

认识升和毫升

计量液体,用升或毫升作单位。升字母:L 毫升字母:mL 设计理念:

同学对升和毫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同学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教师积极创设与同学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学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申论--三农、文化下一篇:作文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