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2024-08-07

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通用13篇)

篇1: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时教

总时

第14时

****年**月**日

第7

美丽家园

共2时

第1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尝试用平面示意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运用于住宅区折规划设计。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欣赏传统私家园林艺术,让学生了解具有代表性的造园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关注身边居住环境,从宜居、绿色、环保的角度对居住区的建筑、景观、道路、生态环境等整体规划。

教学重

重点: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

难点: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

教法学法

欣赏、分析、小组交流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敦煌的党河风情线的建设。

二、视觉感受,欣赏园林的自然美

1、中国园林的分类。

2、欣赏园林图片,修建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

归纳:山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灵魂,植物是园林的生命。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三、综合分析,探究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

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和色调。A、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B、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D、建筑中有哪些陈设?

教师小结。

2、重点欣赏园林中的长廊,使学生对园林中的建筑有更深入的理解。

3、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

四、方法指导,理解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荷等)。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

4、园林中还有许多的匾额、对联等。

归纳:“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精髓。它体现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物比德”中。

五、作业要求:学习活动一

说说敦煌这方面建设情况和主要有特色的地方。

学生讨论归纳:

A叠山理水;

B花草树木;

园路建筑、学生欣赏、分析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

2、学生欣赏、领会。

3、学习造景的方法。

学生听讲、领会。

按要求完成作业。

篇2: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教案

件 课

第7课

美丽家园

共2课时

第2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我们居住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作出规划设计。

方法与过程目标:参与调查,用图像、文字的方式记录、创作、展示,表达自己对环境的思考。

情感与态度目标:参与调查研究,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和现状,关心它未来的发展。

教学重

记录展示自己喜爱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推广。

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巧妙结合。

教法学法

欣赏、分析、调查、小组交流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设置教学情境

1、“介绍你居住的小区,它有什么特点?还应增添什么?理想的小区模式是怎样的?”

2、展示几幅小区的照片。

二、分析、探讨,切入主题

1、介绍小区,了解小区的功能。

2、画出你家周围的小区平面图。

设问:你希望居住的小区模式是怎样的?

三、认识小区的特色及规划

1、小区的特色:居住环境、交通、小区设施、绿化等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学习的场所。

2、小区的规划理念:注重人文素质,以人为本的设计是小区规划的重点。

3、关注细节:卫生设施、小区健身设备、休息场地、指示牌等。

4、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小区影片和图片,有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文素质的小区。

四、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临摹书本的规划图或者画出学校现在的规划图。

五、考察、实践

1、就分析的学校特色、人文景观。使学生对于整体的规划有直观上的把握。

2、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回答,引导学生进入关注环境、了解社会的学习状态。

2、学生欣赏分析。

1、由学生介绍自己居住的小区具有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服务设施,如商店、医院、游乐休息场所等,在自然、地理、经济方面的特点。

2、学生讨论,尝试表现。

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小区理想模式。

尝试设计、感受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小区的规划和拟定小区布局的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

篇3: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生命礼赞”,精心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讴歌生命,赞颂生命的伟大。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动物朋友。在活动中,应充分搜集资料,利用各种形式,关注自然、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有个性的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手抄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交流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动物生存状况,培养爱护动物意识,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

【导入新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更多地了解动物,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关心动物也就是关心人类自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感情,也有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故事擂台赛:

指导语:俗话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或动物。天上群星闪耀,我们人间的舞台上也是“星光灿烂”,你可知道银河系中的满天星斗都对应着地球上的哪种动物吗?下面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星空下,与您细数动物中的“明星”。

活动一:星星、动物巧配对

指导语: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星星、动物知识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吧。请用“我认为 (动物)是 (星星),它们的相似点是 ”的句式,比一比那位同学说得准确、恰当。

例如:

学生1:我认为猴子是“文曲星”,它天资聪明、敏捷,有才气,是文曲星下凡。

学生2:我认为公鸡是“启明星”,它一般出现在清晨,有吉祥如意的象征。

活动二:讲述经典动物故事

指导语: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去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大型电视节目,下面就让我们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动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要求:

(1)学生对故事内容要熟悉,确定讲述的顺序。

(2)吐字清晰,声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

方式:2~3名同学讲述,予以评价。

保护动物大联盟:

指导语: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朋友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到社会中去,完成下面的活动,比一比哪位同学更优秀。

活动一:小记者在行动

街头采访:

(1)向你身边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采访他们对动物的态度意识。

(2)采访政府官员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及对滥捕滥杀的制裁行动。

活动二:动物大调查

(1)调查宾馆、饭店是否有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

(2)调查了解我国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

1.根据学生实际,在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中选择一两种动物,开展小型的动物调查。

学生分组、分工,选择感兴趣的动物,确定调查的主题。

2.學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小组交流→提交提纲→完成报告→教师点评→评选表彰。

活动三:保护动物,我在行动

撰写保护动物倡议书或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要求:学生撰写倡议书及标语,语言要简洁、具体、醒目,有号召力。

【课堂总结】

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的,曾几何时,人类简单地以人为中心来决定动物的生死和善恶。在自然和人类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动物的爱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动物朋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布置作业】

以“人类的朋友—— 动物”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作文。

篇4: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总课时

第11课时

****年**月**日

第5课

共2课时

第2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有一定主题和文化蕴意的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抒发内心强烈的审美感受。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门的风格特点的赏析和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欣赏和理解。

情感与态度目标: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学重

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法学法

欣赏、交流、讲解、尝试表现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尝试说了传统建筑的门和现代的门的区别。

1、传统的皇宫贵族的豪华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现代家庭居室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二、新授

传统的建筑具体有哪些特点。

1、思考:皇宫大门的门钉有什么含义?为什么皇宫门环会有金桐之分?为什么中国传统民居总是装有门槛?其高度有什么讲究?

2、门楣、门柱、门头的装饰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制作的。

3、铁饰和木板的材质相映成趣,给人以质朴、浑厚的感觉。

4、门扣分为门环和铺首,又喻为“怪兽衔环”,在古代有避邪之意。

5、建筑各部件的设计需考虑:形状、大小、材料、位置、色彩、装饰纹样等。

6、门神。

三、综合探索

分组合作研究考察、查找资料再进一步了解传统建筑。

四、教师总结分析并结课。

1、制作工艺复杂,选材讲究。威严华贵,是权力、地位、富贵的象征,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2、造型别致、选材广泛讲究、制作工艺先进、自然简洁,极富现代气息。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新的审美观念、是多元文化在家居装饰中的突现点。

、学生分析、分组讨论。

2、通过欣赏、听讲、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国国代的门的特点。

3、归纳传统的建筑具体特点。

合作学习,写出调查报告或者绘图进行展示。

篇5: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清课文的结构。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七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

2.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二、自学成果展示(自主学习记录卡情况反馈)1.字词积累。

肇庆(zhào)泠泠(líng)淙淙(cóng)一脉(mài)怅惘(chàng)....汩汩(gǔ)古刹(chà)拾级(shè)污垢(gòu)繁衍(yǎn).....2.描写山和泉的诗句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④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⑥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3.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谢大光 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小说家》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三、指导诵读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3.指导: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4.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5.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6.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四、整体感知

1.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2—3)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4—7)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庭园漫步--回旋或宕开。

第四部分(8—10)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五、课堂总结

这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了人生哲理。本文是按照作者的 游踪来结构全文的。

六、课后作业

思考:课文的题目是《鼎湖山听泉》,那么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篇6: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设计说明:

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如果让学生初读课文,学生会基本读懂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介绍了作者经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会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可结合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议论语句的含义及它们与表达中心的联系。

三、布置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2、预习整理课文中重点字词。

3、读课文,在课堂笔记上写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4、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精彩的语句,在书上作批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引导: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2、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活动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3、整体感知课文

A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要带领我们 1 去探访的是怎样的一条林中小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B学生轻声朗读,组织学生思考交流。(活动二)

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几个层次:(1)只能说出小溪的水流量、水色、水质等;

(2)能结合小溪经流的环境,初步探讨小溪的奔流不息;

(3)能根据小溪经历的曲折探讨更深层次的“性格”“品质”等。无论学生个人的观点涉及哪个层次,教师都不做轻易的否定。而学生应该可以在交流中意识到:作者写小溪,决不是就事论事。作者笔下的小溪是带上了很浓重的拟人色彩的。因此,可以尝试探讨它的“性格”问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品味小溪形象,获得人生感悟

(一)、探讨小溪形象

(二)1、教师指导:小溪前进的路线是曲折的,他流经坦途,也面临障碍。你能找出它前进的具体路线吗?

2、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后全班交流。(活动三)

交流过程中,教师作板书,有意识地分出“障碍”和“坦途”。

3、教师指导: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情况,小溪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你能从这些表现中归纳它的性格形象吗?

4、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写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在交流基础上,教师板书总结。

内容可围绕三方面:(1)小溪对障碍的看法

(2)对光明未来的信念

(3)对猥琐生活的批判。但是,具体的词汇不在板书上出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2、获得人生感悟

(一)介绍作者写《林中小溪》时的心态

三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学法指导。(活动五)

课堂讨论,结合以前所学文章,与学生一起总结语言赏析要点: 提问:你觉得,赏析写景类语言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形式:句式整散、叠词。内容:

1、重点字词的妙用;

2、修辞手法;

3、景与情的联系:

(1)渲染气氛(2)衬托心情(3)托物言志

4、一些重要表现手法:

(1)正侧结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

5、写景层次;

6、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

2、小组合作,美点探寻。(活动六)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要求:(1)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刚才总结出的赏析要点,与同学讨论,进一步完善批注。(2)讨论结束课堂交流时,以讨论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建议:讨论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参与讨论。(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围绕问题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教师行间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点拨。

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适当补充,其余同学可作点评。

4、教师适当小结。

对学生的赏析成果要及时肯定、鼓励,不完全之处鼓励、提示学生进一步完善。

举例:

(1)重点字词

31段描写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

(2)修辞:

“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溪水写活了。(3)感觉:

27—29段: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

作者从视觉角度,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4)侧面衬托:

26—29段: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

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5)反面衬托:

7—13段:森林中的草、花、树木和小甲虫,或与溪水相亲相恋,或在水中自由嬉戏„„

„„

教学点评:

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

篇7:七年级上册美术第一课时教案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1年8月29日—9月2日

一、教学内容:

(1):欣赏美术作品《在激流中前进》、《冰山曲》、《牛耕》、《清明上河图》、《捣练图》。(2):对上述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述。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多种多样的美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2)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多种多样的美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难点: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① 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是怎么进行劳动的?你们都会那些劳动?你们知道劳动有何意义所在么?

生:联系学习生活,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师:既然同学们对劳动有很好的理解,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用肢体表现劳动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劳动呢?

生:思考并回答:舞蹈、文字、音乐、绘画。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绘画中表现劳动的场面吧。

2、新授:教师板书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① 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③ 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④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六、讨论:

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表现劳动的绘画作品,你们对这些绘画家有什么感受?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中国美术作品为主,通过学习,分析,评述等教学活动认识和了解了多种多样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同学们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评述提高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认识到了劳动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到劳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八、课后拓展:

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篇8: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一开始就呈现出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导入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操作得相当熟练了,面对这个实际情况,老师首先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学生简要介绍计算器后,创设了教师及时补充的情境,由此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而把这种求知的渴望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

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设计意图]介绍古今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计算工具的类型和功能,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有初步的认识。

2、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一)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设计意图] 算盘的介绍除了出示中国算盘,还展示了日本算盘,表现了算盘影响、传播范围之广泛。算盘的作用体现在计算(中药铺里的划价)和记数(银行里的记数)两方面。算盘的记数法,除了指出上方和下方每颗珠子所代表的数的大小以外,还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推出算盘上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并启发学生进一步收集关于算盘的其他信息。3.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设计意图] 重点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要让学生弄清常用数字键、功能键按键时在显示屏上是如何显示的。另外,对清除键的介绍也非常重要,因为它在修改时起很大作用,避免重新输入,从而节省时间。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

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用计算器计算: 4187+5492 289×102 10835-9418 课堂检测B 先估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48+353 739-122-117 19×41 120÷29

五、布置作业

篇9: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第五课 少年的担当

第1课时 走向世界大舞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有国际视野,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世界作贡献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断自我更新,逐渐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知识目标

知道自己是多样世界中的一员,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道理,积极为世界增添光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为世界添光彩。

教学难点: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静海》)学霸与音乐爱好者邂逅,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近日,一张名为《静海》的音乐专辑刷爆了成都七中师生的朋友圈。

这张专辑从写词、谱曲、编曲、录制均由学校4名高中生完成,最令人惊叹的是除了词曲动人,专辑的主创、主唱各有千秋,主唱人员均为校园歌手赛事冠军,而且主创人员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26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奖,均保送北京大学。

想一想:从上述材料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提示:在父母的引领下,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迈出了探索世界的第一道门。我们走出家门,步入学校,逐步融入社会,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多彩世界中的我

(一)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

活动一:情景模拟 感受走向世界的形式

1.活动:选出学生代表,模拟教材第55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情境,谈谈自己的认识。

2.教师提问:(1)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与同学分享。(2)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还有哪些?

3.归纳总结:我们会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我们要珍视每一次交往的经历,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

(二)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

活动二:新闻分析 学会交流沟通

1.材料展示:20xxGoodTalk(地球村)国际青少年双语演讲大赛新加坡赛区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新加坡区域英语中心举行。对每一位选手来说,参与“地球村”双语大赛都是人生中的一种历练。青少年在参赛过程中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结交异国好友并认识外部世界,是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为中新青少年多交流、多交往、多交心搭建了良好平台。

2.小组合作,分析新闻。

3.教师讲述:我们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我们学会关爱,相互理解,赢得尊重,获得成长的力量。面对困难时,我们勤于沟通,真诚合作,更加理性、智慧地解决问题。我们一路历练、成熟,不断自我更新,逐渐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活动三:小辩论

1.阅读教材第56页“探究与分享”,就“宅男宅女”现象展开辩论。

2.分组准备,展开辩论。

3.教师对学生辩论作出评价。

目标导学二:我为世界添光彩

(一)努力为世界增添光彩

1.教师提问:说一说我们每个人与世界有什么关系。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点拨: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努力为世界增添光彩。

(二)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1.阅读教材第57页“探究与分享”。

2.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分享交流。

3.问题思考:“普通事,看似普通,却不可或缺”,说明了什么?

4.归纳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所做的.事都有可能对世界发展产生影响。我们要从普通的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1.阅读教材第58―59页“探究与分享”。

2.教师提问:(1)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说说理由。(2)这样的学习经历对适应未来世界的挑战有什么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4.归纳总结:着眼未来,我们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正逐步走向世界,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也了解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知道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世界,懂得了个人要努力为世界添光彩、作贡献,就要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的道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篇10: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流浪者之歌》

2、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感受吉普赛人生活的艰辛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特征;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

2、采用分段聆听与整体聆听的方法,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乐曲音乐形象;采用聆听、模唱主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

3、能够记忆乐曲《流浪者之歌》的主题旋律;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

欣赏两首乐曲,感受乐曲情绪,分析乐曲音乐形象。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播放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请学生说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师生交流、复习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流浪者之歌》

(1)教师播放乐曲《流浪者之歌》,学生初次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2)教师简介作曲家萨拉萨蒂。(3)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一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一部分。提问:乐曲的速度、音区等音乐要素,刻画了吉普赛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形象?

(4)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二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教师提问:你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5)欣赏乐曲第三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三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提问:这部分音乐的力度、速度是怎样的?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6)欣赏乐曲第四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四部分主题。

②聆听第四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音乐的力度、速度与前面几个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7)完整欣赏乐曲

学生随音乐想象乐曲所描绘的形象。

3、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1)完整聆听乐曲所描绘的形象。(2)学生视唱以下两个主题。

(3)学生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教师提问: ①以上两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

4、小结下课 教学后记:

篇11: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班级: 姓名:

一、目标导航

1.了解《格列佛游记》的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的片段。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3.认识《格列佛游记》的现实意义,感受作者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二、自主预学

(一)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负荷()

矫揉造作()

卖弄()

折断()....宠幸()

偏袒()

同僚()

赏赐()....侵蚀()

奸佞()

昏聩()

小贩()....2.理解词义:

阿谀奉承:

矫揉造作:

3.文学常识填空:

《格列佛游记》作者

,是

国作家。故事由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分别是 ;

; 。

(二)二读名著,了解每一章节的故事梗概。

三、议: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整体感知《格列佛游记》的内容: 1.将格列佛乘的船和乘船所到的地点连线: 羚羊号 大人国 好望号 慧骃国 探险家号 飞岛国 冒险号 小人国

2.小说是第几人称的?主人公是谁?

3.格列佛的身份是什么?

4.格列佛游历了哪些国家?

5.请学生分别讲讲格列佛在这几个国家的经历

6.格列佛游历的那些国家那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深入研究名著

1.简要分析这些故事情节安排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小人国(利立浦特人)——讽刺 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人)——批判与抨击 飞岛国(巫人岛、拉格多、拉格奈格王国)——无情地嘲讽 慧马因国(马,纯理性代表)——批判 2.略谈格列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结:课堂小结 1.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格列佛在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本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2.写作特色:

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作者熔现实与幻想于一炉,将两者进行对比,用虚实的反差来完善讽刺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练:课堂检测

(一)名著导读集锦

1.在《格列佛游记》中,“我”获得自由两个星期后,小人国的内务大臣告诉“我”:“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请问这两大危机是什么?

2.下面对文学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小人国”曾发生过很多可笑的事情:根据“怎样打破鸡蛋”而分成了大端派和小端派,为此引发了多次战争。

B.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

C.《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初中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散文集。

D.《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其中山东呼保义指宋江,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在笛福的笔下,鲁滨孙勇敢、乐观、不惧困难。在孤岛上,他积极地与大自然做不屈的斗争,用火枪和《圣经》征服了“星期五”,使其心甘情愿做了他的忠实奴仆。

B.《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个善于观察、非常敏感的孩子。在外祖父家里,他饱受欺凌;但在外祖母的细心呵护和许多善良正直的人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 爱心的人。

C.《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矛盾,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D.《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探险、寻找沉船宝藏的故事。

(二)填空题:

1.《格列拂游记》描写了航海家格列拂在四个不同的国度所遇到的奇趣事:

小人国实际就是当时的缩影,作者借小人国的之争嘲笑英国两个不同政敌间的论争;吃鸡蛋的大端派和小端派的争论指 ;跳绳选官讽刺。

2.大人国所见阐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大人国的民风,实际是有教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法律也能保障国民的自由和福利,这就是作者的开明君主的主张。

3.飞岛国的科学家,从事于从中提炼阳光,复原这类虚无缥缈毫无结果的科学研究。他们不但脱离人民,而且敌视人民。他们采取残暴的手段对付当地的居民,稍有叛逆就,甚至压在居民头上。这是对英国 的揭露。

4.慧骃国里的居民分为两类:是善良高贵而有理性的动物,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而是贪婪凶恶的嫉妒的损人利己者,它们是罪恶的化身。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三)简答题:

1.《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急剧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2.飞岛上的人对什么有精深的造诣?

3.列举两项慧骃国的美德。

4.利立普特国王使“不来夫斯国成为殖民地”的要求,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作品。

B.《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C.作者在《格列佛游记》中,通过对大人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D.童话色彩只是《格列佛游记》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五)连线题

将格列佛所到的国家和那里的人连线: 大人国 弗林那伯 飞岛国 格拉姆达克利丝 慧骃国 墨那第 小人国 灰马主人

(六)判断题:

1.格列佛的身职是船长。()

2.在字母破译法中,字母B代表的是“骑兵团”。()3.飞岛国的人是用蜘蛛来织丝的。().小人国皇帝在打败敌国后授予格列佛的称号是那达克。()5.友谊和仁爱是慧马的两种美德()

篇12: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课前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你认为的易写错读错的词语写下来)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篇13:九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第1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

22.3 实践与探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探索,学会解决有关增长率的问题.过程性目标

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经常从电视新闻中听到或看到有关增长率的问题,例如今年我市人均收入Q元,比去年同期增长x%;环境污染比去年降低y%;某厂预计两年后使生产总值翻一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增长率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增长率问题.

二、探究归纳

例1 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

分析 翻一番,即为原净收入的2倍.若设原值为1,那么两年后的值就是2. 解 设原值为1,平均年增长率为x,则根据题意得

1(1x)22

解这个方程得 x121,x221.

因为x221不合题意舍去,所以

x2141.4%.

答 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41.4%.

探索 若调整计划,两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值为原值的1.5倍、1.2倍、…,那么两年中的平均年增长率相应地调整为多少?

又若第二年的增长率为第一年的2倍,那么第一年的增长率为多少时可以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

例2 为了绿化学校附近的荒山,某校初三年级学生连续三年春季上山植树,至今已成活了2000棵.已知这些学生在初一时种了400棵,若平均成活率95%,求这个年级每年植树数的平均增长率.(精确到0.1%)

分析 至今已成活2000棵,指的是连续三年春季上山植树的总和.解 设这个年级每年植树数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

第二年种了400(1+x)棵;

2第三年种了400(1+x)棵;

2三年一共种了400+400(1+x)+400(1+x)棵;

2三年一共成活了[400+400(1+x)+400(1+x)]×95%棵.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2[400+400(1+x)+400(1+x)]×95%=2000 解这个方程得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x1≈0.624=62.4% x2≈-3.624=-362.4% 但x2=-362.4%不合题意,舍去,所以 x=62.4%.

答 这个年级每年植树数的平均增长率为62.4%.课堂练习

1.某工厂准备在两年内使产值翻一番,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精确到0.1%)2.某服装店花1200元进了一批服装,按40%的利润定价,无人购买,决定打折出售,但仍无人购买,结果又一次打折后才售完,经结算这批服装共盈利280元,若两次打折相同,问每次打了多少折?

三、交流反思

这节课学习了两个有关增长率的问题,通过探索,掌握了增长率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会了解相同增长率合不同增长率的问题.四、检测反馈

1.水果店花1500元进了一批水果,按50%的利润定价,无人购买.决定打折出售,但仍无人购买,结果又一次打折后才售完.经结算,这批水果共盈利500元.若两次打折相同,每次打了几折?(精确到0.1折)

2.某服装厂为学校艺术团生产一批演出服,总成本3000元,售价每套30元.有24名家庭贫困学生免费供应.经核算,这24套演出服的成本正好是原定生产这批演出服的利润.问这批演出服共生产了多少套?

3.一件上衣原价每件500元,第一次降价后,销售甚慢,第二次大幅度降价的百分率是第一次的2倍,结果以每件240元的价格迅速出售,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

习题22.3的第3,4题.教学资料

上一篇:市政建设宣传口号下一篇:焊接材料的选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