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2024-08-10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精选14篇)

篇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计算教学枯燥,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总是在感叹计算太难教了,计算的正确率太低了。学生的计算水平愈来愈差了。其实只要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多动脑,多思考,多想办法,学生的计算水平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一、增强运算定律和计算技巧的应用.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在四年级教学了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多数孩子对于简便运算的题,都能掌握了。如计算430×25×4,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出430×(25×4)。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恕不知孩子是不会将这些运算定律,计算技巧加以应用的。例如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在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当孩子们用短除法得出16和20的最小公倍数为2×2×4×5时,眼看就要成功了,许多孩子却在计算着几个数的积时出现了错误,又如 4×4×5很多孩子等于9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除了计算不过关,更重要的是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学以致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缺少联系,知识无法得到迁移和应用。实际上这两个连乘用乘法结合律再简单不过了。孩子们只要是题里说要简便计算的都会简便计算,但在其他的时候就不会想到,更不会用到简便方法。

二、加强计算中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孩子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许多孩子在对错误的反思时,往往是以句简单的“计算错误”,在教学中对于孩子计算的错误,我会进一步让孩子寻找计算错误的原因,例如:是口诀背错了,乘法看成了除法,或运算顺序错了等等。一定要让孩子找出具体的错误所在,许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恍然大悟,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错误问问为什么,正确也要问问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在课堂上练习下面这道题时:

有一个孩子计算得又对又快,我追问道,你为什么算得又对又快?孩子说:我都是口算的,比如3000×,我先算3000÷15=200,再想19份比15份多4份,又用200×4=800,800+3000=3800 …….原来这个孩子利用自己对分数的理解进行了巧妙的计算。一番话也让其他孩子受益匪浅。在问什么中让孩子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与生活的联系。

口算教学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洁、迅速、正确也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口算教学中我注意做到:

1、注重口算的方法,口算是教学计算的基础。许多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丢分。对于口算题也要求孩子在草稿本上用笔算,而忽略了口算方法的教学。这样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也有许多孩子认为口算就是不列竖式的笔算。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口算算理和算法的教学。例如在口算92÷2时,很多孩子就在心里列竖式,有的干脆笔算,实际上可以想80÷2=40,12÷2=6,40+6=46.口算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计算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加强表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练习,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听算、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这样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四、补充计算中的一些技巧方法

中国优秀算术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也可以在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例如:进行“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算术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也极大的提升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计算都是层层递进,承前启后,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没有过关,那么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存在隐患。表内乘法掌握不牢,后面的两位数的乘法就举步维艰,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总之计算教学应从一年级开始,每一步都扎牢,步步为营,形成一个牢固的计算系统。

六、注重训练计算方式的多样性,1、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低段可以开展听算的练习。教师念题,学生只需要算出结果。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对于一些计算速度太慢的孩子也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同时方式的变换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中高段可以进行计算的竞赛,方式也是很多,例如1分钟计算,看谁做得又多又对。或每节课坚持练习几道计算,看谁一周不出错,这样也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例如:25×4=100,24×5=120的区分,16×5=80,15×6=90的区分等等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系统化,有计划、有步骤,讲究方法与技巧,反对题海式的机械练习。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分析农村小学现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得到良好的反馈效果。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一节数学课可以进行得很顺利,算法情境的展现,算法多样性的讨论,算法优化的讨论,运用算法进行练习,总结小结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等,但是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总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望而生畏,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计算教学如何落到实处?

一、计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1.形式化的情境教学

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解决问题作为计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具体问题情境无外乎商场、玩具店的购物场景,这些情境的选择往往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所选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展开数学学习与数学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农村家家都养鸡,今天老师领大家到一个养鸡场去看看(出示图和题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个养鸡场,一共有900只鸡,鸡窝有3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师:很好,有谁知道算式怎样列?

生:900÷3=300(只)

师:非常好,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里的问题情境在给出图—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讨论算法—算法最优化这样一个流程走下来之后,就可以告一段落,进行下一轮的例题教学,而下一题的例题教学一般还是这样一个流程。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开了头之后大家就埋头于研究讨论怎么算?怎么说清算理?有多少算法?哪种算法最好?而把开始的问题淡化甚至遗忘。

这样的情境处理,走流程,形式化带来的后果不可想象,一些学生可能想不到那么多算法而只是被老师告知,一些学生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算老师就讲过去了,一些学生可能只是做了课堂的“看客”,还没有积极参与就要求自主练习,自然无从下笔。

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把握好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而计算教学也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得到落实。

2.不切实际,追求算法的多样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但是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拼命地把老师所知道的方法都灌输给学生和硬要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不顾系统,只顾热闹,不顾知识建构,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

二、“软硬兼施”的教学手段

1.根据学情适当取舍

奥苏泊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最佳的教材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情况灵活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對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的部分,教师将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上得浓一些,将组织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到自主练习和拓展上,实实在在地通过练习得到提高。对于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地方,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合理铺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搭好旧知与新知之间的桥梁,注意不能为了走形式而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应适当“留白”

其实课堂教学的“软硬”只是针对数学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所关注的真正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从而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反馈练习得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改提出以来,关注学生主动的学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然而面对实际的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迫使教师不得不反思,怎样将教师的“引”和学生主动的“学”落实,课堂真的需要被教师全程掌控吗?数学课堂是否应该像语文课堂学习,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呢?

如,在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接着请有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学生会出现几种算法。然后,学生观察、思考、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小组讨论,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认识到原先自己犯的错误,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像这样经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思维碰撞而形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篇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 法则记得牢固, 做四则计算题时, 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 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凑十法和破十法, 相同数连加的概念, 十进制计数法, 有关数位的概念, 积、商的变化规律, 以上这些基础知识, 都应讲解得很清楚,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 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二、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 加强估算, 淡化笔算。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 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所以,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地估算教学。

在当前, 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 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 通过估算, 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 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 对结果进行估算。如计算376+480, 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 不然, 计算有误。

三、要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估算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 忽视算理的推导,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执教整十数、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时, 考虑到学生对于口算方法的掌握没有任何难度, 而算理的理解有一定思维高度, 怎样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算法成了我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学目标, 算理教学这一片断我用了2种不同的方法, 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执教:

1.300×10让学生说你是怎么算的, 大部分学生都说先算3×1=3, 再在3的后面添上3个0。

2.引导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算:300×10, 让学生理解10个300是3000。

3.300×30让学生说你是怎么算的, 大部分学生还是说先算3×3=9, 再在9的后面添上3个0, 教师想要学生出现的算理始终不能顺利引出。

4.教师再次引导因为10个300是3000, 所以300×30=300×10×3=9000。

这样教学, 学生能掌握算法, 而且很多学生也能用这样的口算方法进行口算, 但是对这算法的理解学生始终不能很好地去体验。

第二次执教, 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

300×10引导学生把300看成3个百, 3个百乘10等于30个百, 或者把10看成1个十, 1个十乘300等于300个十就等于3000。

没想到这么一丁点的改变, 却在300×30这道题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很多学生都能合理迁移把300看成3个百, 3个百乘30等于90个百, 或者把30看成3个十, 3个十乘300等于900个十, 所以口算结果是9000。

第二次教学, 学生能在300×10的基础上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而且在300×30的这个环节顺利形成正迁移, 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 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 最终形成口算技能。计算教学要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 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 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86一题, 就要进行6次乘法口算, 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口算出错误, 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 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 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 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 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 提高计算能力。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 运算定律的教学, 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 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 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 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 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并加以解决, 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 分析错误原因, 找出错误规律,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 也是很重要的。

篇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思考之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人教版数学4年级上册,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这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思考之二: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应该的,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思考之三:繁难的计算是没价值的,但日常的基本訓练不可停

课程标准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在六年级教材中,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以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在,繁难而复杂的笔算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因此,基本的计算训练必须要强化。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每道题都要有几道一步计算的算式题合并而成,但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随之带来了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下降的事实。

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其次,要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计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每堂课都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思考之四:增加计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矢口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篇5: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计算题在数学教学中占领着主导地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每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允许算法多样化。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中出现认知冲突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在互议互启中获得新的方法,并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如:(1)45×12 或 45×12 或 45×12 =45×2×6 =5×12×9 =45×4×3 =90×6 =60×9 =180×3 =540 =540 =540 又如:(2)405+398 或 405+398 =400+398+5 =405+400-2 =798+5 =805-2 =803 =803 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掌握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但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掌握一定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技能,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有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受前面类似85÷40的影响,在计算420÷40这一类题时,一开始出现了用除数去乘商算出了400。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说说商的最高位表示的意义,从算理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加强估算。

所谓“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和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和估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明确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在错题中不断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计算也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在能力上得到提升。

在学习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应用了这一知识。如:茄子有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学生列式为:17×12×5,在计算时就可以先算12×5=60,再算60×17=1020。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简便算法的优越性,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篇6: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所谓“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和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和估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篇7: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篇8: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 对老师来说, 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 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 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 一目了然, 运算顺序是什么, 要注意什么, 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 对学生来说, 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 根本不用老师来教。学生明明会算, 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 可就是错误不断。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教学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

1. 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 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 缺少了情境, 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 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 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 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 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 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 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 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 教师一概叫好, 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

3. 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 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 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 翻来覆去说“算理”, 挤占了练习时间, 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 忽视口算练习

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 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二、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1.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用3~5分钟时间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学生熟记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 在四则运算中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使他们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

2. 培养思维能力

(1) 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 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 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学生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 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 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当计算遇阻时, 再让学生相互讨论, 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 最后让学生归纳自己得到的结论。

(2) 关注质的提高:目前, 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 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 从质的方面提高。

3. 学以致用, 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我设计了“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税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 发现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

4. 保证适量的练习

(1) 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 就会成为“夹生饭”, 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 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 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 教师进行纠正。

(2) 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 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 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 练习内容应有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 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 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 练习形式应多样。

(3) 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 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 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篇9: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计算能力;灵活新颖;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93-01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现写出来与同仁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起好玩的游戏,动画片来说,计算真可以算得上是乏味到家,学生看了就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计算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比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训练计算,看看谁能把火车开得更远;采用比一比,拼一拼,看看谁能得到胜利的小红花,可以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让同学们之间相互促进,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在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从而为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计算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形成法则的过程,创设探索计算规律的情境,引起思维冲突,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索。

三、口算训练经常化,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1、常用的数据或算式让学生记住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有些常用的数据或一些算式经常性要用到,我们数学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花时间进行记忆。比如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经常要用到的25×4=100 125×8=1000;还有小数、分数互化中经常出现的

1/2=0.51/4=0.25 3/4=0.75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等。

2、口算训练形式多样,训练时空拓展

口算的形式过于单一,每天就是练习口算本中的训练题,对于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是没有帮助的。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在口算训练过程中的形式上要创新,在训练的时间与空间上要积极拓展,把口算训练可以放在家里与家长一起来完成。比如当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玩色子”小游戏来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又如当二年级学生学完了“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里玩“算24点”的游戏,也可以在班级中同学间进行。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口算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3、适当组织班级竞赛,及时检验口算训练成果

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口算能力要进行及时的检验,做到老师心中有数。教师可以每个星期在班级中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竞赛,比如“算24点”比赛,口算比赛等,通过组织比赛以,使我们的教师了解在计算教学的口算训练中哪些知识技能还没有到位,还需要加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口算训练中我还有什么地方是欠缺的,还需要努力。

四、发散思维,算法多样

新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在计算时常常出现不同的方法,这正是学生不同个性的体现。因此,在计算教学中不要一味规定统一的方法,让学生千篇一律地重复、机械训练,虽然这样能强化学生的技能,提高计算速度,但也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计算24×3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有的学生直接口算,有的学生列竖式计算,还有的学生干脆拿计算器计算,并且在口算时也出现了不同的方法。这样的计算教学,打破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不同计算方法的相互碰撞,也使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的体验和收获,使学生的计算思路更加开阔。

五、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计算也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在能力上得到提升。比如,学习一位数乘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玩具汽车13元,一个洋娃娃18元,一个变形金刚34元,一个毛绒熊26元。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和想买的数量,计算出需要花多少钱。学生们有的说买3个洋娃娃,有的说买5个变形金刚,有的说买2个毛绒熊……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列出的算式也就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通过计算解决了自己的实际问题,在应用数学的能力上得到了提升。

篇10: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近几年,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于是教师们纷纷顺应当前形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生活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模式。现在,比较受大家认同的计算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情境导入―算法呈现―比较提炼―明确算理―算法巩固。新的模式注重课堂探究,但是训练密度不够,重算理,轻算法,学生计算技能较差,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其实,计算教学的模式历来有之,在新课改实施以前,计算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模式:复习铺垫―新授指导算理―尝试检验算理―练习巩固新知。其中新知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练习巩固以学生的机械式计算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重算法,轻算理”,然而它在落实“双基”的目标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是,我分析了新旧两种计算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计算课中尽量扬长避短,融两种模式之优点,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重。在把握好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做好课前的铺垫,在突出算理教学的同时引领学生算法的策略化,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保证练习的量,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算法。下面结合平时计算教学课堂中的例子,作一些初浅的探索和诠释。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复习铺垫,每节课前,老师分析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所需的旧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其弊端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被“牵着鼻子走”。

现在的课堂,引入部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其缺点是过于复杂的情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数学课缺乏数学味。

我认为铺垫很重要,但要适度;情境的创设也是必需的,但不要过了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五(上)教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由于本课需要学生运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知识和商不变规律作为基础,因此,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做几道复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12÷0.3=( )÷3 6.72÷0.68=( )÷68

2、竖式计算。79.8÷42

因为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所以先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然后再创设妈妈买鸡蛋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尝试帮助妈妈解决7.98元买4.2千克鸡蛋,求鸡蛋的单价的实际问题。

适度的铺垫使学生充分调动起已有旧识,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置身于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会兴趣盎然,并且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理解算理提供支撑,还能突出新知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

传统的教学强调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千人一面,全体学生在同一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课堂教学乏味,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高。

而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算法教学结束,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优等生而言,眼界得到了开阔了,思维得到了活跃。可其他学生呢?有些学困生听得糊里糊涂,最后一种算法也不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我想惟有将自主探索多样化的算法和引领算法优化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算法,并以此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现的几种算法:1、28×10=280,28×2=56,280+56=336。

2、28×6=168,136×2=336。

3、28×4=112,112×3=336。

4、竖式计算 2 8 2 8 2 8 0

×10 × 2 + 5 6

2 8 0 5 6 3 3 6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找到不同算法的共同之处,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程度,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比如,第2、第3种方法就不适用两个因数都是素数的情况,不带有普遍性。自主探索后组织学生交流整理,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第1、第4种算法很好理解,适用于各种题目,并有助于理解竖式的书写方法。由于多样化思想与优化思想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是计算的方法、程序。

回顾传统的计算课堂,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书写。至于对算理的理解,则蜻蜓点水,关注不多。这样的教学,计算的正确率高,但是让学生说出计算的理由很难。

再看现代计算课堂。由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明确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两大类,使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上花了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理解算理。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深刻,并能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但不及时准确的抽象、归纳算法,使得计算正确率打大折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教材呈现了与计算内容有关的主题图、旧方法、新算法,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认为通过沟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是整堂课的全部活动,其实不然,除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出现几种算法(见上文)并能讲清算理后,引导学生归纳、抽象最优化的算法,让学生学会简便的书写方法:竖式计算,并请学生用语言概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抽象算法,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四、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

传统的计算教学,在教学完算法后就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使得学生能及时巩固算法,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较快。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尤其是新的计算方法出现的第一课时,如《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老师普遍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理解算理,练习的时间和量都很少。

其实,算法的掌握属于技能的范畴,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说白了,就是要反复的操练才能习惯成自然。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计算课堂教学中尽量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保证练习的量,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技能大有好处。

篇1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教学问题非常突出,许多教师面临着计算课课堂教学新理念与学生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困惑。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里,计算总是和“枯燥”、“操练”联系在一起,学生普遍不喜欢上计算课,不喜欢毫无生气的计算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计算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估算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广大一线教师对这些问题深感困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笔者对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一、深刻学习、理解课标

学习、理解、把握课程标准对计算课在某一学段的要求,不随意降低或拔高,这是首要的。比如:第一学段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估算计算教学中,不应限制学生估的方法,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去体会、理解、掌握估的方法,怎样估便于计算。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展现数学的魅力。创设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切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虚拟。

2、情景应与数学应用相结合,并体现数学思考性。

3、教学情景创设应紧扣主题,切忌偏离或过长。

4、不是所有计算课都要创设教学情景。

三、正确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关系

(一)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注重了计算法则的传授,学生通过熟记法则,然后机械进行计算,强化形成技能。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不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形成的技能与数学应用脱节。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提倡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是否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呢?不是的。算法多样化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维的发展阶段以及算法的同类性、层次性等。有的算法是同一类型的,是一个层次上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的算法在学生现有知识、思维阶段只能达到那一步,你逼也无法逼出。

另外,在考虑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必须思考“最优化”。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这话没错,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的发展,相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长此以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观望,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必定会加剧。因此,教学中注意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进行优化,让学生自主分析、对比,加以理解,有时甚至点拨。

(三)处理好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渗透的关系。新课改理念提出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掌握计算方法,然后加以应用,形成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技能,而不是象传统的教学通过熟记法则、加以反复的机械训练,形成孤立的、枯燥的计算技能。……

篇1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数学,现代社会的高技术实质是数学技术,数学是高技术的关键。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

2、数学教学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口算、笔算、估算水平。做计算时的作业习惯,分析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具体措施。

(2)具体目标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不断改变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

2.计算教学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

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原则: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七、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2011年5月——2011年7月底,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学生的现状,并作出具体的分析,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1月-——2012年4)

2012年1月-——2012年4月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八、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评估。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篇1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考

1. 计算教学的意义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 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1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 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非有理数 (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能力, 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

1.2 计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

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 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1.3 计算教学不仅要学生能够正确的

进行四则运算, 还要能够根据数据特点, 恰当的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 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 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1.4 计算是一项“细活”。

通过计算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2.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

2.1 心理方面的原因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 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所说的:“明明是会做得计算题, 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2.1.1 心理不够重视, 感知比较粗略

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是十分轻视的, 在他们看来, 计算只不过是算数, 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 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 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感知比较粗略, 就更容易出错。

2.1.2 思维定势的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

在数学计算中, 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 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 128+350÷70, 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 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0÷70, 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2.2 知识方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 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2.2.1 口算不熟, 计算不准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 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 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 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 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 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2.2.2 算理不清, 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 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 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 算理不明确, 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 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 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 (99+1) , 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 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 而是容易算成85× (99+85) , 造成失误。

3. 计算教学的对策

3.1 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 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通过情境开展学习, 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 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 体会计算的价值,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 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 这是可取的。但是,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 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 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 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 还要通过计算, 形成计算技能。例如, 学习“2250÷125”, 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 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 暴露计算中的错误,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3.2 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 便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 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1 提倡独立思考。

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 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 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 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 要相信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独立思考, 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 再让学生互议互启, 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3.2.2 关注“质”的提高。

目前, 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 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 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 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

3.3 保证适量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 其中重要的是,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 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 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3.3.1 加强口算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 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当然, 口算技能的形成, 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 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 (1) 课前3~4分钟口算。俗话说, 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 形式活泼多样, 方法简单易行, 效果显著。 (2) 进行针对性练习。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习“46×37”等进位乘法, 练习4×7+4, 3×4+1等口算, 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

3.3.2 加强课堂练习。

目前的数学课堂, 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往往是前松后紧, 匆忙收场, 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 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 教师才布置练习, 导致练习不到位, 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 (1) 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 就会成为“夹生饭”, 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 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 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 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 进行纠正。 (2) 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 并不是越多越好, 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 从提高质量上下工夫。

总而言之, 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与课改初期教学中总结经验, 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的计算能力, 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等。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既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又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计算教学中必须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 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 提高计算技能,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计算教学,兴趣,技能,思维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 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第1版

[2]刘意竹.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

篇14: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一、对计算教学重要性的思考

关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都知道。不妨拿一本数学教科书看看,其中有关计算教学的内容大约就占了50%左右。再随便找一张数学试卷来看看,其中有关计算的分值大约在35分左右,这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涉及的计算。既然计算有这么高的比重,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众多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中,究竟有多少节上的是计算教学内容呢?在多如繁星的教学理论和文章中,有多少是探讨计算教学的呢?在每一位教师平时的工作中,计算教学内容是不是同其他内容,如应用题、几何图形一样的去重视呢?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太简单了,说计算教学有什么可准备和研究的,只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运算顺序就行了。因此,计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与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相应的重视程度。

二、对计算教学现状的思考

在以前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作出了明确的量的规定。如一二年级要求五分钟内口算一定量的口算题,正确率要达到一定要求,因此以前的计算教学主要注重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搞题海战术,进行大量的机械计算训练,虽然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如此一来,学生对计算就谈不上什么兴趣,甚至对计算题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材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与熟练程度,减少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杂性和降低数的整除内容的要求。在具体计算时,对简便方法的运用也不作过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计算方法也不作统一要求,学生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量的要求。这也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到了中高年级后,许多教师都埋怨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甚至认为这都是新课程惹的祸,认为课程标准对计算要求的不明确性和对计算要求的降低,是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直接原因。

其实,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这一现象是在所难免的,是不足为奇的。我记得几年前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报道:英国有许多家长埋怨课程改革导致他们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如在数学教学引入计算器后,许多孩子甚至连笔算乘除法都不会了。那么,我们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是出现类似的情况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这里的降低要求是从基础教育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来看,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三、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思考

在计算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明明会做的计算,却经常莫名其妙地做错了,如果再让他们做一次,往往又能做对,这是他们不会做吗?不是。同样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做,和让他到教师前面来做,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不是学生的智力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来看,学生计算时受兴趣、态度、意志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都有一种轻视的态度,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喜欢验算。面对这部分学生,要深刻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教师不能急躁,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他们的态度不认真。由于学生对计算缺乏兴趣,甚至厌恶计算题,因此在计算时有意注意不够,从而造成了他们计算错误较高的现象。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引起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计算一旦产生兴趣,比教师总在他身边监督要强得多。对那些容易犯错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事实上,计算题是最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只要他们努力、认真地去计算,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对计算教学方法的思考

许多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很简单,不必像应用题、几何图形做那么多的研究和准备,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就行了,教学方法无非是熟能生巧,让学生多做多练。并不否认,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练习,的确能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计算成绩,但这是以牺牲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和对应用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对计算意义的理解。”当计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泉,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综上所说,也就是在计算教学中要从实际生活入手,创造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教师要通过多种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上一篇:办事处消防安全责任书下一篇:11姚明正式宣布退役声明全文英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