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2024-08-15

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通用9篇)

篇1: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JIT生产模式:

JIT生产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逐步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制造模式的生产方式。JIT生产的基本原理来源于超级市场以需定供的管理方式,即供方依据订货传票(看板)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将货品配送到需要的地点。也就是只在“需要的时间,供应所需要品质和数量的产品”,具体地说就是每一个阶段加工或供应产品的品质、数量和时间由下一阶段的需求确定。因此JIT生产是指在生产组织的各个层面上,采用通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设备,以不断降低成本、无废品和零库存为目标的一种生产方式。简而言之是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按照所需的数量,以完美的质量为顾客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JIT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浪费,其实现途径就是通过实现“标。

零库存”目混合遗传算法:

混合遗传算法就是将遗传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混合,互取所长,互补所短。比如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混合,就是将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与模拟退火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算法。类似的还有:遗传算法与最速下降法的混合、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混合等。

遗传算法的基本运算过程如下:

a)初始化:设置进化代数计数器t=0,设置最大进化代数T,随机生成M个个体作为初始群体P(0)。

b)个体评价:计算群体P(t)中各个个体的适应度。

c)选择运算:将选择算子作用于群体。选择的目的是把优化的个体直接遗传到下一代或通过配对交叉产生新的个体再遗传到下一代。选择操作是建立在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评估基础上的。d)交叉运算:将交叉算子作用于群体。遗传算法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交叉算子。e)变异运算:将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即是对群体中的个体串的某些基因座上的基因值作变动。

群体P(t)经过选择、交叉、变异运算之后得到下一代群体P(t+1)。

f)终止条件判断:若t=T,则以进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具有最大适应度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终止计算。

交叉算子:

变异算子:

轮盘赌的方法:

篇2: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QG/HD07.16-08

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标准

B版

2004年8月发布2004年8月实施

佛山市顺德区华傲电子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范围

2.引用标准

3.术语及定义

4.管理职责

4.1生产物控部职责

4.2采购处职责

4.3市场部营销部

4.4技术部职责

4.5经营管理部职责

5.管理内容与要求

5.1生产计划

5.2月度生产计划

5.3生产计划的调整

5.4生产前准备

5.5生产计划调度

5.6月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

6检查与考核

附录和附表

HG07.16-08表1生产计划

HG07.16-08表2月度生产计划

HG07.16-08表3月度生产计划调整(增补)

附加说明

为了制定正确、适宜的季度生产计划、月度生产计划,对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调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确保计划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计划管理的调度的职责、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各有关部门。

2.引用标准

QG/HD07.16-09生产过程控制管理标准

QG/HD07.16-11仓库管理和物料控制管理标准

QZ/HD**.**-*****工作标准

3.术语及定义

(不需用)

4.管理职责

4.1生产物控部职责

a)负责与科龙集团内主机公司与其他外部客户的生产衔接;

b)负责生产能力的平衡及委外加工的组织;

c)负责根据主机公司的计划订单和市场营销部的生产订单编制本公司的生产计划;

d)负责生产计划、滚动计划和月度生产计划编制并组织实施同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调度,并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e)负责采购和供应工作,保证物资能按计划需求按质、按量、按时供应。

4.2采购处职责

负责采购和供应工作,保证物资能按计划需求按质、按量、按时供应。

4.3市场部营销部

负责提供外部市场产品需求订单。

4.4技术部职责

负责提供新产品开发项目计划和月度新产品试制进度计划。

4.5经营管理部职责

负责根据生产物控部的意见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5.管理内容与要求

5.1生产计划

5.1.1生产计划编制的依据

a)市场部提供的系列产品需求预测;季度分月需求预测;主机公司提供的需求计划; b)技术部提供的新产品开发项目计划。

5.1.2生产计划的编制

5.1.2.1生产调度处在每年11~12月根据上述编制依据,经初步平衡,编制下一的“生产计划”(HG07.16-08表1),经生产物控部部长审核,生产副总批准后下发各有关部门并作为各相关单位编

制专项计划的依据。

5.2月度生产计划

5.2.1月度生产计划编制的依据

a)市场部提供的市场产品需求订单;

b)科龙集团空调公司提供的月度生产计划和出口计划;

c)科龙集团冰箱公司提供的月度冰箱控制器需求计划和出口计划;

d)技术部新产品试制计划;

5.2.2月度生产计划包括:

a)空调冰箱控制器月度生产计划(主计划);

b)市场部需求月度生产计划;

c)电子车间总装配计划和制板线计划。

5.2.3月度生产计划管理

a)生产调度处每月在收到编制依据的1个工作日内,编制空调电控件冰箱电控件和市场部需求下月“月度生产计划”(HG07.16-08表2),主计划必须明确控制器生产型号、数量、交货日期、以及对应生产的单位名称(包括电子车间和委外的供方)。对委外供方的计划必须在同委外供方进行沟通和确认后按中标供方的份额和均衡生产的原则安排。月度生产计划经生产物控部生产调度处长审核,生产物控部部长签发后下发各部门实施。同时由生产调度处编制相应的物料采购计划作为采购处物料采购的依据。

b)月度生产计划下发后1个工作日内,各业务主办必须根据生产计划的进度安排完成成品委外采购订单的填写、审批和发到供货方。

c)采购处根据物料采购计划的要求编制元器件及结构件的采购订单,并进行采购。

d)主生产计划员负责对计划的执行动态进行跟踪检查,对影响主生产计划完成的因素要及时把握,协调处理,确保交付计划的顺利完成。

5.3生产计划的调整

5.3.1计划的调整应遵循尽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兼顾本公司整体效益的原则;

5.3.2所有计划调整的要求都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并由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方可生效。

5.3.3生产计划调整的依据

a)市场部提供的销售需求调整书面文件或计划;

b)空调公司生产计划和冰箱公司控制器需求计划调整;

c)物料不能按时供应,无法满足生产的书面报告;

生产调度处依据5.3.3 a)、b)、c),制订“月度生产计划调整(增补)”(HG07.16-08 表3),并下发各部门实施。

5.3.4因生产计划调整而造成的积压物资,由相关采购业务员以书面形式提出,数量在《采购物资期量标准》以内的由生产物控部协调消化处理,数量超出《采购物资期量标准》部分所造成的损失由责任部门按本部门的工作标准(QZ/HD**.**-**)实施考核。

5.4生产前准备

5.4.1和月度生产计划下发到各有关部门后,各部门应根据生产计划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生产前准备工作(包括物料、人员、检验、技术、设备、工装等)。对不能满足生产计划要求的问题要及时反馈 生产调度处,统一协调处理。

5.4.2生产物控部负责对批量生产的产品设计更改进行跟踪,并落实新旧制件衔接与配套安排,同时将有关信息反馈各相关部门。

5.5生产计划调度

生产调度处是生产计划组织安排和调度指挥的责任部门。负责根据实际的生产组织情况、物料供应情况,工艺、技术准备等情况,结合顾客的需求,平衡生产能力,及时对生产计划做出相应的调度,以保证生产既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有序性。

5.6月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

5.6.1每月5号前由生产物控部生产调度处对月度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上报部门领导。

5.6.2对影响月度生产计划执行的个人和部门,生产物控部提出处理意见,由责任部门会签,生产副总批准后,由经营部进行考核。

6检查与考核

6.1本标准由生产物控部组织实施;

6.2本标准由管理者代表组织质量管理部检查并考核。

附录和附表

HG07.16-08表1生产计划

HG07.16-08表2月度生产计划

HG07.16-08表3月度生产计划调整(增补)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生产物控部起草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人:罗伟坚

第一次修订人:罗伟坚

篇3: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装备制造企业, 一般指生产制造大中型复杂机电设备的企业, 主要业务包括机械加工和装配, 零部件的生产、组装相互独立, 加工设备根据机械加工的要求配置并独立布置, 属于典型的离散制造, 可称之为加工装配型企业。

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包含机加工和装配两种类型, 企业产品型号较多, 系列化、族谱化特点明显, 同系列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基本相同, 最终的产品在零部件准备完成的基础上通过装配实现, 而各种自制的零部件需要在相应的彼此独立的加工单元进行加工, 各自的生产周期不同, 其过程可以描述为“n个工件以指定的顺序在m台机器上加工, 每一个工件的加工需要k道工序, 每道工序可以在若干台机器上加工”, 所以, 在这种离散的生产过程中, 保证零部件在时间进度上的基于台套的齐套性, 是生产组织的工作重心之一[1]。

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已经实施了ERP系统或ERP系统的某些模块,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重点解决生产计划分解、采购和库存等三个重点业务。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 ERP生产模块的工件工序排程是核心, 与主生产计划、产能平衡等功能结合, 是实现系统管理直接效益的关键环节。但由于生产模块实现技术难度大、个性化强, 涉及生产环境约束因素多, 对于软件商而言, 高投入低通用, 因此较多ERP系统只管理到基于无限产能的定单分解下达, 生产车间对于ERP系统而言是一个“黑匣子”, 接收生产订单, 提报完工入库信息, 最终造成ERP系统计算的生产计划的可行性不强或者无法执行。

二、问题分析

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与调度是管理的核心,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造的成本和效率。有效的优化排程技术和调度方法, 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手工计划模式下, 企业计划部门与生产车间之间的信息隔离, 导致主生产计划、生产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之间信息不对称, 造成生产过程衔接不畅,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通常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生产计划部门很难动态地掌握各工作中心的产能和在制品情况, 无法对企业总体生产计划和后续订单进行预判, 企业与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均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2.企业生产组织缺少跨生产单元的、基于零部件齐套的计划体系和控制手段, 生产单元各自为政, 制造和仓储部门摆放大量半成品和零部件, 装配现场仍频繁缺件, 各制造单元的完工品交叉等待, 库存积压严重, 资金占用量大;

3.生产部门缺少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控和仿真手段, 无法准确预测或及时发现拖期的加工环节并采取补救措施, 当需要交货的工件快到期时才会发现问题, 只能进行救火式的加班赶工;

4.交货拖期严重, 产品生产周期不能满足客户订单要求的交货期, 零部件的制造周期不能满足装配要求的交付期。

三、生产计划特点

1.“推”“拉”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

装备制造企业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生产组织大多属于按订单装配的类型, 为了避免市场需求的波动对企业内部生产节拍造成直接冲击, 装备制造企业多采用一种“推”“拉”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2]。因此, 在计划管理方面, 研究确定同类产品中零部件齐套的最长累计提前期 (T) , 在时间维度上将主生产计划划分为投入期、投入产出期和投入预测期, 其时间关系如图1所示。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计划人员以周或旬为时段, 按照滚动的方式, 将处于“投入预测期”内的主生产计划中的产出需求转化为预投物料清单, 纳入到预投计划中, 记录其种类、数量和产出顺序, 形成本期需要追加的预投计划。然后通过运算物料需求计划, 计算预投产品所需的零部件, 并按台套赋予可标示先后产出顺序的唯一的齐套码, 以此作为生产作业计划的输入进行排产, 从而通过这种预先“推”的方式保持一定的在制量或库存量。同时, 在相应的加工单元内, 根据“优先级别高先开工”的原则, 计算齐套码标示的零部件的计划完工时间, 最后根据同台套物料中最晚的计划完工时间, 确定预投产品的齐套时间。在销售合同签订后, 根据销售订单的需求, 首先通过“倒冲”的方式占用或消耗预投的零部件, 没有预投的通用率低的零部件, 则通过订单“拉”的方式组织生产或采购。

2.多约束、多变化的计划排程

装备制造企业的机械加工过程大多属于多机并行的JobShop类型, 即多种一定数量的零件按照指定的优先顺序在多台独立布置的设备上进行加工, 属于典型的多约束、多变化的计划排程优化问题。在实际的生产组织中, 企业按照同类零件的加工相似性布置生产设备, 从而形成若干适合生产不同类零件的加工单元, 每个加工单元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作业计划的计算单元。

在某个加工单元内, 同类别的不同型号的零件的工艺过程类似, 规格尺寸差异的影响较多体现在加工时间的长短上。计划过程就是为零件的生产找到一条使其在线时间最小的路径, 如图2所示。

加工过程中, 每个零件从第一道工序投料上线到加工完成, 所需的主要时间 (在线时间) 包括加工时间、准备时间和等待时间, 在加工顺序已确定的前提下, 通过优化排产, 使所有上线生产的零件的在线时间总和最小, 利用在企业计划层对齐套行的控制, 调整计划开工时间和计划完工时间, 确保生产节拍的合理稳定。

四、结束语

本文对装配制造企业生产计划和调度问题进行了分析, 重点分析了现状, 存在的问题和生产计划的特点, 指出了开展生产计划与调度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从中可以看出, 生产计划和调度问题对于提高装配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俊刚, 戴国忠, 王宏安.生产调度理论和方法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4, 41 (2) :257-267.

篇4: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关键词】农村学生;地理资料;主动学习;初中地理

随着初中地理教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学生对地理学科认识逐渐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所谓的“副科”向必修性学科认识提升,学习方式方法也从被动的记忆与背诵学习向主动地资料搜集与整理学习提升。这种内驱性主动学习的实现,在农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中形成了更多良性循环,从课堂向课外、从教材向其他资料、从教师要求向个人兴趣与从教材规定向个人成长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地、主动地、积极地与创造性地学习拓展,既丰富了知识、培养了高效个性学习方法,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1 农村学生搜集地理资料的主动学习探析

由于农村学校与农村学生家庭现有条件的限制,他们地理资料的搜集必须克服很多的困难,且需要发挥更大的主动性才能实现。

1.1 兴趣性搜集

地理学习兴趣是支持农村学生地理资料搜集的首要动力。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从两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其一,探索性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章节内容,加强对农村学生探索精神的开发与培养,尤其是运用相关教学内容中“未解之谜”等知识,激发农村初中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教师可以针对“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激发农村学生立足自己生长区域的气候、土壤与其他的因素等针对农业发展的探索精神,让他们积极地搜集相关地理资料为成长或服务农村打下知识基础。其二,好奇心培养。这种好奇心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生活中的好奇心。由于“地理知识中蕴含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是农村地理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如上述“橘与枳”之间的变化现象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自己遇到的那些地理奇特现象,例如百慕大三角洲、地震、火山与龙卷风等。

1.2 拓展性搜集

根据农村学生地理学习的实际,这种拓展动力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学习任务完成性动机。这是在教师教学主导下,学生根据教师布置任务开展的地理资料搜集工作,既有新知识的预习也有旧知识的复习。这种资料搜集活动具有方向明确的典型优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在资料搜集活动中的成果与进步。例如,在关于“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搜集世界各地人种及其各种典型特征的地理资料,学生只要根据人口与人种的地理分布情况,运用各种工具去完成就行了。其二,个人展示性动机。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展示,使全体同学共享资料拓展搜集的成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活动栏目是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其“多样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班级教室布置的版块与课堂教学环节版块,让初中生展示自己在地理活动中搜集的成果,如资料的多样性、多载体性、内容丰富性与地域特色性等,并根据教材内容体系适当地融入教学中,以鼓励与保护学生地理资料搜集的积极性。

2 农村学生整理地理资料的主动学习探析

资料整理工作相对搜集工作,是处在量变向质变的提升层面,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要求,且对农村学生地理知识进步与个人能力成长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2.1 教材补充整理

这是农村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发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教师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精细化补充。即针对某种知识进行详细地补充,如地域特色风情特点、农产品种类与其他方面等。例如在教学“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时,学生可以针对高寒地区的牦牛与藏绵羊等优良畜种的特点进行补充,例如现存的数量、当地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有哪些生存挑战等。第二,类似现象或情况地域范围拓展性补充。即以教材内容中所展示的地域为核心进行知识拓展补充。如在教学中国地理部分的“水资源”时,学生也可以根据中国当前的水危机情况,去搜集世界其他国家的水资源资料,并探索发达国家与其他的落后国家的水治理与水资源现状等,教育学生珍惜水、爱护水源,实现学以致用。

2.2 体系归纳整理

这种活动主要运用在地理章节复习或某个学期与学年的地理复习学习阶段,是当前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教学中较为常见且对教学具有推动作用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每章地理知识体系整理。即以章节为基本的单位,让学生以教材章节内容为核心,结合自己搜集的地理资料开展学习整理活动。例如,学生对“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内容进行整理,学生会根据“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每节内容体系,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融入整理,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全面化与尽可能地详细化,最终实现该章节地理知识学习的内化。二是,每类地理知识体系整理。即以地理知识的类别为基本的线索进行的资料整理活动。这种整理由于跨越了地域区别,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宏观思维能力与抽象能力。例如,以中国地理的“工业分布”章节内容为核心,让学生去归纳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分布情况。让学生对各国的工业地域分布、工业发展特点及其优势等进行全面精确的了解,为他们树立和实现中国梦作出切实性的指导。

3 农村学生搜集与整理地理资料的注意事项

虽然,地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具有各种推动作用,但从学生的学习而言还需要加强针对性,把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建立在地理知识的扎实学习与进步基础上。因而,要注意两个原则:首先,教材关联性。即地理资料的搜集活动必须围绕需要学习或已经学习的内容展开,这样才具有对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直接推动作用,不仅实现学生的课本知识掌握,也让学生的知识在搜集与整理活动中得到最大化地拓展,把素质教育融入知识的主动学习与教育中。其次,兴趣培养与提升性。农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知识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把“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农村初中生的地理资料搜集与整理活动成为一种学习的习惯、方式与能力,推动他们把课本知识学习与生活化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全程化的主动学习。

农村初中生地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由于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依然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地开放学校的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让初中生在书籍资料的查阅与网络资料的搜集中最大化地实现,在保护农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创设更为理想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之间资料共享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积极地配合中实现资料搜集的优势共享与缺陷互补。

参考文献:

[1]林关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感悟地理中的生活——例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10):37-38

[2]邓秋萍.初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2(3):97-98

[3]赵康娜,张卫青,崔志鑫等.从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123-129

篇5: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318000)李哉平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318000)沈江天

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318000)张智青

搞科研,资料是不能少的。它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结论的依据。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资料搜集与处理的程序分析,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科研的效率。

一、按图索骥

实施课题方案,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按图索骥”来获取文献资料或事实数据。㈠文献资料

指分布在书籍、报刊、网络和教育档案之中的现成资料。

⒈搜集内容: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问题。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问题所涉及的各种概念和修正你的研究课题,还可能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动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

⒉检索步骤:明确范围→选择工具→确定途径→查找原始文献

⒊文献来源:①图书馆藏书。查找时可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工具(目录、索引、文摘等,如《教育文摘周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参考工具书(专题述评、动态综述、手册、年鉴、大全、百科全书等),以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为重点;②档案; ③网站浏览;④资源库

[中国知网(子网: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等。通常来说,应以专业性强、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并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介绍最新研究理论,推广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资料为主导。

⒋检索的技术路线是宽→狭、近→远、易→难,要求准、全、高、快,有顺查、逆查、跟踪等检索方法。最好从二手资料入手来查找文献,根据查阅的二手资料再回头去查找第一手资料。

㈡事实数据

指通过研究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和调查而得来的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要直接接触。搜集前要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对资料范围作一个界定,对不同的资料采取不同的对策。

⒈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有两种:①客观性的,即对象活动的真实记录;②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 1

觉的描述等。

⒉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在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获得首先要有有效而可靠的量化手段。如为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的测验,若没有可用于对其进行量化描述的较为合理的模型,就无法获得可信的定量数据。

积累了丰厚的文献,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比别人看得更远”。获得了全面的事实数据,我们的课题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避免“假大空”的错误。

二、集腋成裘

从课题的确立到研究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资料的有效积累。通常许多教育研究的灵感往往来自“厚积薄发”的嬗变。相关资料的积累可分为行动积累(实践中直接的经验性积累)和学习积累(学习中间接的知识性积累)。这里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介绍两种具体的积累方法。

㈠问题追踪法

在教育实践中围绕某一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在不断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自然积累起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个问题都可能存在一个互为因果、层层深入的链条带,随着问题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探究进展的步步推进,由此积聚而成的资料也就构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逻辑系列,为各个阶段的教育研究提供有力的事实或理论支撑。运用问题追踪积累法的关键是要选准一个既具体明确又有深入余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种切口小,可供探究的空间大,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问题。

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评改效果问题。有位老师,首先就作文评改效果的问题,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发现影响作文评改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二:⑴评改标准模糊不清,⑵评改模式僵化落后。由此又引出两个相关问题:⑴作文评改标准的建立问题。传统的评改标准只求共性,只重结果,是一套静态的终结性的目标体系,他据此提出了“目标(常规目标与辅助目标)+特色”的作文评改标准;⑵作文评改的课堂组织形式问题。发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改自评,是促进学生作文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他据此设计了有关自改自评作文教学的课堂组织流程图。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进一步发现学生作文“自改自评”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成就动机的有效满足,因此又引出了关于作文教学中“成品意识”的培养问题的探讨和文化视角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等深层问题的思考。

㈡主题拓展法

问题如果过于空泛或抽象,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追踪。此时,我们要将这些暂时还难以驾驭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相关的“主题”,用主题拓展法来搜集占有研究所需的各类资料。围绕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专题,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必要的调查分析,对相关的资料做出尽可能完备的搜集整理,逐步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资料集合圈。其作用主要是帮助研究者及

时了解有关研究的发展动态,为筛选课题时的准确定位提供现实参照。

与问题追踪法的严格要求不同,主题的选择可大可小,拓展积累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也要考虑主题的适切性和时效性,要注意对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必要的分类整理,不可茫然无序。用作拓展积累的主题如果越具体,就越便于把握。教育实践中涌现出许多的新事物,在尚未定性定型或定论之前,不妨以主题拓展积累法来搜集占有相关的资料,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当然,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这是长期功夫,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已用。有藏书法、笔记法、摘录法(做卡片)、拆剪法、复印法、电脑存档法等方法。随时随地搜集、保存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阅读和探索过程中,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研究的冲动。

三、去伪存真

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对于文献资料要求它有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对于事实数据要求它有真实性、典型性、概括性。

筛选的主要环节是鉴别,即原始资料进行评价和核实。⑴辨别真伪。我们从事物的总体及联系上挖掘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并结合各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不被局部或暂时现象迷惑。比如一个教案,应看它与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如果教案脱离实际,不能实施,格式和文句写得再好也没有用。⑵区别质量。刚开始鉴定时,也可能难于一眼看透,但只要认真鉴别,多熟悉资料,就能学会对资料的质量进行鉴别。如学生的分数在提高,但若试题的相对难度下降了,这一提高就很难说明什么。这时应搜集更多的资料,如与其他学校的成绩对比,或追加必要的测试,以取得有效的资料。

筛选时,应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倾向,切忌意念先行。既要选那些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也不能忽略相悖的证据。对同一课题持不同观点甚至对立观点的资料,也可如实引用,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统计学的观点。对孤证材料要慎重。

最后把全部资料察看一遍,如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则需要充实。

四、分门别类

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资料,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然后,按分类标准将总体资料加以划分,构成系列。

对于定性资料,通常运用比较法鉴别出材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

材料归结为较大类,根据差异点将材料归结为较小类,从而将材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

对于各种数据,通常有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两种分类方法,其中后者又有类别、顺序、等距、比率等四种。通常采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的方法。

分类要遵守形式逻辑的分类原则。对资料的分类不应停留在现象分类水平上,而应力求提高到本质分类的水平。如笔者对化学教学板书的思考。先是尽量罗列出各种形式的板书,并逐一进行归类,总结出化学教学板书十八式,如摘要型、归纳型、解剖型、设疑型、示意型、描摹型、轨迹型、网络型、流程型、解析型、对比型等。然后对各种板书形式进行比较,去发现各种板书间的相似处与差异点,在此基础上再分大类。如摘要型与归纳型同样是以知识要点的呈示为重点的,只是摘要型是先纲后目,逐步展开;而归纳型是先目后纲,逐步形成关键概念,因此把它们归为提纲式板书。再基于上述分析,提炼出“板书是教学内容和内在关系两大要素与讲授语言同步的动态呈示”的观点。[可参见《浅谈化学教学中板书的形式及运用》(化学教学1990⑹)、《浅谈化学教学板书设计的原则与方式》(化学教学1999⑼)]

五、自成一家

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尽量用数据和典型事例)。

主要包括:转化----把非文字性资料和访谈记录转化为文稿;二次选择----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选取重要的、有用的资料;摘录----对资料中的事实、观点、数据和结论等重要内容进行摘录(要忠于原材料,并注明来源和出处);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加以概括;编排----按资料的内容、观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以便查找。对于重大的研究课题还要求写出文献综述或评论。

运用卡片方式要注意:⑴文字要精练;⑵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⑶要对卡片进行分类编号,以便查询。

对搜集到的数据,我们只需根据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便可。若对搜集的文字资料做量化处理,则要编码,可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初步的汇总和分析。

六、条分缕析

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课题的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

㈠基本步骤

⒈阅读。通读整理过的资料,努力寻求“意义”,寻找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⒉提炼。从大量资料中抽取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不能“想当然”。

⒊解释。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用来解释整体内容的框架。㈡分析方法

⒈定性分析

即为对资料做整体的分析,主要使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抽象与具体、演绎与归纳等逻辑方法来提炼观点;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评价。

如由事实资料来确立论点方法的具体程序:⑴把搜集整理分析过的资料写成卡片,每张卡片写一项,并且加上标题,这些卡片上的资料就是教育研究报告的论据。⑵把所有的卡片像打扑克牌那样撂在桌上。⑶按照教育研究报告的各部分要求,把内容相关的卡片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得到了若干个卡片群。⑷对每个卡片群依次细读,并琢磨:为什么会把这些卡片放在一起?它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把思考的结果概括地写在一张新卡片上。这一步实际上是从客观资料中提炼出下位论点。⑸阅读并琢磨各卡片群上面的那张新写的卡片,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把它们彼此的联系写成简要概括的卡片。这一步实质上是从下位论点中提炼出基本论点。⑹阅读各大卡片群,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最终的思考结果就是中心论点。这一点实质上是从基本论点中提炼出中心论点(主题)。中心论点(主题)是教育研究报告要表达的中心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核心所在。

以上方法能帮助我们从大量的事实资料中提炼出中心论点。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机械、烦琐一些,但是它对于我们由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直至中心论点是很有作用的。初学者不妨试一试。等到熟练掌握之后,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思考方法,不用做很多卡片,只是在头脑中将资料整理归纳,就可以很快完成由资料得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的过程,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资料(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千万不能牵强附会,而且要特别注意各基本论点之间、基本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⒉定量分析

基本统计方法有:⑴描述统计 ①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②反映数据间彼此差异的程度的量数;③反映原始数据在所处分布中地位的量数等;④相关程度分析用相关系数。⑵推论统计 ①总体参数估计,②假设检验。⑶多元统计 ①回归分析;②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③聚类分析。各种统计方法和公式自身的使用条件,研究问题的性质、数据类型以及研究设计都是统计方法的选用依据。上述各种统计方法都已有了计算机软件,如SPSS(社会

科学统计软件包),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通常这两种方法交互使用。

㈢资料的使用

主要是引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⒈直接证明。直接引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使材料及其观点成为自己观点的论证的一个环节。

⒉间接证明。引用的一段话并不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立场,或者是一个逻辑起点,一种研究的方法,从这种立场或逻辑起点或研究方法可以推论至我们的观点。

⒊反证。我们引用的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或说法。为什么错了呢?因为立足点错了,或使用的方法错了。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一个正确的立足点或方法,根据这种正确的立足点或方法,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那正好是我们要证明的观点。

⒋部分证明。这则材料包含了哪几个(或哪几层或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哪几个意思是对的,为什么对,哪几个意思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的分析,本身就是一个证明过程。

事实上,资料搜集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研究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资料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资料后再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搜集原始资料,搜得的资料又充实了课题研究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⒈李春山.重视教育文献资料的查阅.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7-8

⒉唐忠义.数据资料的积累.上海教育2002(20)

⒊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⒋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⒌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6:生产计划与控制复习资料

1、生产提前期:是指毛坯、零件或部件在各个工艺阶段出产的日期比产品出产的日期应提

前的时间长度、天数。

2、看管期:看管期是一段时间跨度,每道工序在该时间内生产相同数量的制品。

3、纵向集成度:从零件的原材料供应开始到产品发送到用户手中为止,构成生产和配送链,在此产品和配送链中,企业享有自主权的所有环节构成产品的纵向集成度。纵向集成度表示

企业凭自己的生产能力承担的生产环节在生产和配送链中所占比重。

4、节拍:流水线上出产两个相邻制品的时间间隔。

5、制造战略:企业在其经营战略的总体规划下,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生产系统,确定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来达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对生产系统的整体谋划。

6、生产柔性:指生产系统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是对生产系统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一种度量。

7、面向顾客的产品设计:指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产品对顾客需求的满意程度,按照顾

客的需求赋予产品应当具备的功能以及按照偏向顾客的喜好设计产品的外形和特性等。

二、简答题

1、看管期:看管期是一段时间跨度,每道工序在该时间内生产相同数量的制品。其目的是

为了使间断流水线有节奏地工作,平衡流水线上各工序的生产率。看管周期长,则在制品占

用量就多;反之,在制品占用量少。一般取一个班,二分之一个班或四分之一个班的时间为

看管期。

2、MRP基本原理:MRP是依照最终产品的主生产计划,根据物料清单、现有库存量和预计库

存量,计算需要哪些物料、在什么时候、需要多少的一系列方法。出发点是根据对成品的需

求,计算出对构成成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相关需求,进而排出零部件的生产进度及采购日

程。它将最终产品的计划转为零部件、原材料的生产订购计划。

3、生产过程组织类型及其特点按对象原则形成的生产过程组织(产品导向型)。又可细分为 加工-装配型生产和流程

型生产。特点: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安装较昂贵的材料搬运设备,适应性差,但对劳动技

能要求不高,培训和指导工作量不大,计划和控制生产比较方便。按工艺原则形成的生产过程组织(工艺导向性)。特点:适应生产各种类型产品的能力,一般采用通用加工设备和材料搬运设备,初始投资小,但需要较熟练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指

导操作的要求高,生产计划和控制也比较复杂。模块式生产(重复型)。特点:批量变更所引起的调整费用大减,降低在制品数量,提

高劳动生产率,但为了减小零件在模块之间的传送,生产模块内会出现重复的设备。、生产系统定位及其策略:生产系统定位是指产品设计类型、生产过程类型和产成品库

存类型的组合选择,包括选定客户产品或标准产品,按产品导向或过程导向组织生产,按存

货生产或订单生产等。

策略 产品设计类型 生产组织类型 库存类型 生产流程类型客户产品 工艺原则 订单生产 单件、小批生产标准产品 对象原则 存货生产 大量大批生产

5、自制或购买决策:

(1)企业某零部件的需求批量大,规格比较单一,且自制的成本避外购成本还低,可

以采用自制;相反,企业某种资源的需求量小,品种规格又多,自制往往没有规模效益,自

制成本较高,那麽就采用外购策略。

(2)企业技术力量强,生产零部件的质量水平高,而企业又必须使用高质量的产品,则企业往往通过自制;相反,企业技术力量一般,外界提供的资源质量又比较好,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则企业可以采用外购战略

(3)企业对品种规格要求独特,交货期紧急,质量要求很特别,或者因运输条件、食品保质等原因,外界无法满足企业要求的,可以采用自制的策略,相反,可以通过外购来满足企业的需要。

(4)对供应商的控制或者协作关系也会影响自制或者外购。对供应商容易控制,双方协作关系比较好,可以外购零部件;相反,经常受人控制,对别人的依赖性太强,则尽可能的自制零部件。

(5)保密因素。如果企业零部件有某种特殊的技术要求,如将该零部件交由其他企业生产,则很容易为竞争对手所熟悉,这样对企业不利。这时,企业可以选择自制策略。

6、生产控制: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组织生产作业计划的实施,在实施中及时了解计划于实际之间的偏差,分析其原因,通过生产进度调整,劳动力的合理调配,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准确控制物料供应等措施,以达到如期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生产任务。

控制方式:事后控制;事中控制;事前控制

两个特性:层次性与集成性

控制方法:跟踪式控制;逆向式控制;持续性改善式控制

四个步骤:制定控制标准;检测比较;控制决策;实施控制措施

7、拉动式与推动式生产计划于控制的比较

篇7: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一、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搜集

当今是一个以知识及科技所主导的时代, 更多更全面的资料正充斥人们的生活。其中一些是对文字进行记载的图书及期刊,还有一些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但是每一种资料都可以帮助人们扩充知识面。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的集合地,资料应该相对齐全, 对这些期刊资料的收集工作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 )人工搜集

在图书馆中会有专门负责资料收集的人员, 这些人员进入社会进行深入的搜集工作, 对一些在网络上无法查询的资料进行搜集。对于这些工作人员来说要多到社会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通常期刊及报纸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对这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就会有很多的需求者, 通常网上对信息的发布会比报纸晚一些, 因此搜集工作者要找到准确的搜集方向进行搜集, 通常搜集者都会收集部分报社及杂志社的部分期刊和报纸。每年政府、学校及一些企业都会在社会中做调查,搜集工作者应该及时地抓住这样的机会, 借助社会调查者的帮助一同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

搜集工作者还应该经常关注一些专家研讨会, 以及政府方面的会议和专业研讨会之类的社会类型的会议, 在参会的期间及时地对信息进行搜集, 同时将资料转交给资料室做保管。

对资源进行积极的交流,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的图书馆, 对图书的共享资源的特性都是建立在对资料进行搜集的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在对期刊及报纸进行搜集的时候,比较临近的图书馆之间应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从而对期刊及报纸进行最有效的搜集工作。

(二 )对 “信息化 ”的搜集

运用“信息化”进行搜集工作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以及一些具有搜索性的书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通常期刊还有报纸都具有发行量及自身涵盖信息量和变动性比较大的特点。但是通常这些资料都是有目录的,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查找,可以更快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在搜集过程中, 搜集的资料要是涵盖多种资料的云图及科目的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对资源的搜集工作,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也是时下比较重要的一种对资料进行搜集的方式。比如很多图书馆就借用知网还有万方及维普这样具有公开性的资源, 进行等价值的交换以获取资源信息。现在期刊及报纸对资料的搜集工作,大多会利用网络资源。

二、图书馆专业资料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保管延续了搜集工作, 整理专业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实效性、专业性及对资料的分类,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为了对馆内资料实现全面管理,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 将专业资料的价值发掘出来。比如马克思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就编著了《资本论》,由此可见整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一 )对资料的建设工作

对资料的建设工作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明确资料的完整性,保证其具有完整的系统。专业资料主要分为基本资料、参考资料及辅助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将资料进行分类,保证不同的资料分类存放,方便查阅者很快地找出需要的资料。在图书馆中对期刊及报纸进行分类的时候,要对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存放。对资料进行统一整理时要对文献进行编码,使得管理工作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二 )加强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

对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是当前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重点。通过对信息化的工作进行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图书馆中管理者的工作量, 从而保证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并且当读者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时,先了解文献具体的排放位置,再取书,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通常专业资料都储存在高校图书馆中, 现阶段很多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水平是比较低的,比如一些图书馆对社会科学、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资料关注比较少, 分类也不清晰,其中对学报及学术性的周刊内容的整理资料更少,不能满足专业研究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对数据库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对各项的标准要及时统一,比如对一些缺陷文献的添加, 以及对报纸的及时更新。在保证专业资料的数量后,也要及时地加强对资料的更新。组织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对专业资源内容进行扩充, 对专题资料、文摘及目录进行编制,运用网络,进行专业资料完善工作。及时发放全年各期的报纸及期刊,保证信息实效性及共享性的优势,扩大读者阅读的范围。对期刊、报纸及图书进行分类下载,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比如依照专业的名称对学报及期刊进行分类,为读者提供全面服务。

三、结语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对资料进行搜集及整理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 为一些专业的研究提供进行专业资料查阅的基础条件。但是对资料的搜集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期刊及报纸内容的变动会比较大,比如报纸就是每天都在更新,期刊也分为周刊、月刊等形式,涵盖范围比较广,因此在对专业资料进行搜集的过程中,对期刊及报纸的整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这个极具知识化及信息化的时代, 期刊及报纸内容的实效性及前沿性都是进行专业研究时的重要参考, 因此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及管理非常重要。

摘要:期刊及报纸对于信息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其所涵盖的领域更广,使得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整理工作更受图书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图书馆专业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进行概括分析,对图书馆专业资料的管理工作方式加以探析。

篇8: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一、“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现状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目的有多种:补充教材的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素材等等。例如,语文学习中的作者介绍,相关名著的介绍,图片资料;科学学习中相关科学知识的详细介绍,科学的描述,图片的说明等,都可由学生自主搜集。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学生的学习中,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的学习方式遍及所有学科,甚至学校的实践活动、班级的墙报,学生也会在课外搜集资料。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语文学科,占100%;其次是科学学科,占90.64%;再次之是综合实践活动,占71.93%,这71.93%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两所学校,另外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几乎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在所有的学科中,比例最低的是体育,占2.63%,这些学生都集中在同一所学校。在这些五年级的学生中,47.95%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22.81%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课外搜集资料。

在受访的342名五年级的学生中,70.76%的学生有一年以上课外搜集资料的实践,也掌握一些基本的资料搜集方法;35.96%的学生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没有困难,55.56%的学生觉得有一点困难,5.85%的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只有2.34%的学生觉得非常困难。

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只有17.25%的家长经常帮助孩子,26.90%的家长有时帮助,23.10%的家长偶尔会帮助,32.75%的家长基本不会介入,由孩子自主完成。换言之,多数学生是自己独立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

学生常用的搜集资料途径:互联网搜索、查阅书籍、问家长,找实物资料(如照片、物体等)、查阅报刊等等。其中,互联网是学生搜集资料的最常用、也最喜欢的途径,占调查学生的97.08%,其次是查阅书籍和问家长。

《问卷调查》显示, 54.97%的学生认为搜集到的资料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帮助,38.89%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两项合计是93.86%。这样的比例很高,然而,在问及对哪个学科帮助最大的时候,70.47%的学生选择了语文,其它学科比例都不超过10%。

二、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现象分析

从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三所学校来看,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状况正朝着好的趋势发展,不仅被教师广泛接受和应用,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中,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1. 课外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确能起到促进作用。93.86%的受访学生认为课外搜集资料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在课外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不但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资料搜集,初步了解、多维度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丰富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认知。

2.“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是深化素质教育,落实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版)的体现。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对“学生搜集资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见表格),凡此种种,都为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提供了依据和操作的目标。

3.“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出现学科不均衡,与学科特征有很大关系。从调查问卷看,在受访的学生中,100%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参与过课外搜集资料,而且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受益很大。其次是综合实践学科和思品学科。相对其它学科,这三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拓展方面更需要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以此丰富学生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与学科特征、学科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较大。

4. 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与学校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有很大关系。以综合实践学科为例,在三所学校中,其中一所学校99.13%的学生曾在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第二所是78.92%,第三所却几乎为零,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这里可以看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校的教师,有的把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作为该学科的教学与学习的主要环节,有的却完全没有这种意识。这其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的差异。

5. 课外搜集资料的渠道虽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仍以互联网搜索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互联网搜索、在家里查阅已有的书籍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查阅报刊杂志、请教家长或同学、查找实物资料等途径,小学生都能运用自如。《问卷调查》反映,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有困难和觉得非常困难的学生,加起来不足10%;家长不帮助或者偶尔帮助孩子搜集资料的学生占55.78%。换言之,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基本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些搜集渠道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上网,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电脑已普及到各家各户,在家里就能登陆互联网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为学生课外上网收集资料提供了物质保证。再者,如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特别是在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是学生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三、“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几点建议

要落实、普及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者需要树立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客观地看待教材,使用教材,补充教材的不足。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资源,但它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教材的作用,既要看到它的重要价值,也要用专业、敏锐的眼光发现其局限。当前,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常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奉为圭臬,一切教学行为均拘泥于教材教案,以为把教材的内容讲完就是合格的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却无异于照本宣科。要知道,教材的开发与编制只能着眼于一定区域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难以兼顾特定学生的特殊性,甚至可能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课文的意义在学生眼里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有计划地、分门别类地搜集相关资料(当然,有的资料只能由老师搜集、筛选),弥补教材的欠缺之处,丰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建立有效教学观和有效学习观。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学生能够掌握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更为关键的素养。真正的有效学习就是学生在“愿意学”的基础上“会学”,能够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课外搜集资料,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乃至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当然,要使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法的作用,教师所起的指导、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3. 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有目的、快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自然以上网搜索为主。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不断更新,不断扩充,无疑为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带来诸多方便。从《调查问卷》结果看,87.43%的学生首选或者喜欢在网上搜集资料。但是,登陆互联网并不是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其实,查阅书籍、报刊也是很好的搜集途径,而且相比网络,可以更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因为,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只需要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相关链接就出来了。此一过程虽然迅捷方便,却无形中导致学生养成了网络依赖症,一旦离开了“百度”,学生在资料搜集上就会一筹莫展。资料搜集、文献检索,特别是纸质的资料,本身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教师不应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尽管在这方面对小学生要求不高,但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基考虑,为学习力的提升考虑,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必要。

4. 指导学生处理搜集到的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在网络上,同一问题的资料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各种信息极其芜杂,而且有越来越泛滥之势。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势必无所适从,容易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针对学生反映的种种困难,教师在布置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时,应就搜集渠道、搜集方法、搜集到资料后的甄别与应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目的,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加工整理、管理和运用,提高搜集到的资料的使用率。在课堂上,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的时候,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对比、分类、归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课后进行再次加工利用,有效拓展。

总之,提高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使课外搜集资料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

篇9:生产计划与调度搜集资料

1. 让学生知道搜集什么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新教材富有开放性, 给教与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使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 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提高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样, 学生课前就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但课前调查对学生来说又存在两大困难:第一, 学生往往无法判需要搜集哪些资料, 搜集到的资料不知如何取舍。第二, 由于学生年龄小, 能力有限, 对于电脑、书本知识等信息工具的运用不是很了解, 从而不能合理选用搜集资料的途径。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讲清课前准备的要求, 给学生指明具体路径, 让他们明确调查目标, 清楚调查过程, 掌握调查方法, 有目的地去搜集资料。

2. 让学生知道怎样搜集

资料搜集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上网搜查, 可以利用图书查找, 可以访问了解, 可以实地调查, 等等。我们查找资料时是不是随便采用一种途径也能达到预期目的呢?其实不然, 搜集资料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不同的途径进行搜集。比如, 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中, 让学生搜集衣食住行变化的资料, 孩子对现有的衣食住行感受是很深的, 关键是学生不了解过去的人们的衣、食、住、行, 如果教师不提要求, 学生习惯性的搜集途径便是上网查找, 但是网上所呈现的内容都是一些比较理性的东西,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访问了解过去。大多数孩子的家里都有曾生活在艰苦年代的老人,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回去问一问长辈, 让他们讲一讲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的情况, 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小故事来呈现。

3. 从学生生活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农村和城市之间, 学生的物资条件、教育、文化以及学生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设计调查的问题, 开展活动。比如说教学《家乡的变化》这一内容, 就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生活的生活环境、生活区域来搜集资料。哪怕是同一位老师在不同学校上课, 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是市区的小学, 就需要有体现市区变化的图片资料;如果是农村小学, 就需要有体现农村变化的图片资料, 而且这些资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能勾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并能形成强烈反差的图片, 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家乡的变化,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 教师课前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加强活动前指导的同时, 不要把搜集资料的活动留给学生就完了, 还要进行资料的搜集, 做一些必要准备。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很难搜集到的资料。比如说教学《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现在大家都能有目共睹, 但是对于家乡的过去, 或许略有所知, 或许能从长辈那儿听到些什么, 但是在脑中还是显得很模糊, 而且对于课堂上的孩子来说更是一无所知。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介入,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资料来进行补充, 帮助他们查找一些空缺的资料, 有的可以到规划馆去拍摄图片, 有的需要从网上查找资料等。

课前,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补充资料外, 还需要帮助他们来筛选和整理资料。学生开始收集的资料比较多, 面对这成堆的资料, 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初步阅读 (当然需要做简单的分析) 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使得所选资料更有典型性、针对性。在筛选的基础上还需要教会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 可以根据学生的小组汇报来进行分类整理, 便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5. 家校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

品德教育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 教师要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活动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 让课前调查落到实处。比如教学《家乡的变化》, 可以让学生回家问一问家长, 家乡有着怎样的变化, 听一听家长小时候的故事;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去规划馆看一看, 了解家乡的变化;还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进行一些实地的调查研究, 如果班级里有搞这方面研究的家长, 还可以请家长来做一次讲座。

上一篇:关于医患关系的思考下一篇:马来西亚留学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