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生态建设知识点

2024-08-10

初三政治生态建设知识点(通用8篇)

篇1:初三政治生态建设知识点

生态建设

(一)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资源现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开发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3、环境现状及危害: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2)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1)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也就是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注重人类当前的利益,也找注重人类未来的利益。(3)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3、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1)国家: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③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意义:实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利国际,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④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措施:为贯彻落实这项基本国策,制定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

(2)青少年: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②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③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④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结合公民绿色环保行动,如积极参加植树活动;节约能源;爱护绿地;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①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②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③公民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科学发展观

1、内涵: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理论依据: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生态危机等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发展是硬道理,是当务之急,是当前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四)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意义)

①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②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③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约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2、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采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制裁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④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寻求新能源。

3、青少年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③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⑤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我国为什么构建节约型社会(为何节能、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①我国的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而且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科学、不合理,损失浪费严重。②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资源紧张。③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粗放的增长方式使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利用率低。④人们节约意识和生活习惯不够好,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要继承发扬。(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5)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6)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7)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3、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就构建节约型社会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国家:①加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严惩浪费资源的行为。③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寻求新能源,充分利用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社会:①加强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②发挥舆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谴责铺张浪费的行为。

(3)公民: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同浪费的行为作斗争。

4、环境友好型社会(或它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5、为什么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环境现状和危害)

6、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家:①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念和文化,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③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④是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⑤是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浪费性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⑥是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个人:(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3)【拓展提升】

1、结合国情,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又好又快”发

展,“好”放在“快”前,意味着什么?这样做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动的迫切需要;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④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应当怎样做?(请你就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③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①应树立崇高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③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④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实际行动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坚持“以人为本”说明了什么?

答:①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5、在学校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有什么意义。

答:①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②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节约教育开支;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6、请你就推广循环使用教科书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①加大对教科书循环使用意义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②有关部门应在循环教科书的印刷、设计、用材方面进行改进;③学校应制订完善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规章制度;④学生要自觉爱护循环教科书,保证教材的完整、卫生。

7、我市专门召开会议,布置今年夏收期间,禁止焚烧秸杆工作。请问,禁烧秸杆的必要性有哪些?

答:①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②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④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

8、你对解决秸杆焚烧问题有何建议?

答: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农民了解秸杆焚烧危害性。②.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秸杆利用新技术,开发其经济价值。③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④.环保部门要加大督察力度,对拒不执行规定的当事人要依法予以坚决制止和相应的处罚。

9、青少年能为解决秸杆焚烧做哪些工作?

答:① 要增强环保意识,坚决不焚烧秸杆;② 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禁止焚烧秸杆的宣传工作;③ 要动员亲属朋友主动遵守有关禁烧规定;④ 要积极同各种违规行为作斗争;⑤ 要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10、“低碳”或“乐活”是近年来受到热捧的生活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小改变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是所谓“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低碳”一样流行起来的还有“乐活”,它是英文LOHAS的音译,指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倡“低碳”或“乐活”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11、“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1)你认为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有何意义?

答:①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共同关注环保事业;②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③ 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④ 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等。

(2)这特殊的“黑暗时刻”,人类更应该反思自己有哪些对自然环境有危害的行为?

答: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直接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等。

(3)“关上灯,点亮希望”,为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希望,我们青少年还可以做什么?

答:①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②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木等。

篇2:初三政治生态建设知识点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

(1)修改宪法;

(2)监督宪法的实施;

(3)立法权;

(4)任免权,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都由它来选举或决定;

(5)重大事项决定权

(6)监督权。

2.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在我国,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见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3.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同其他国家机关相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

4.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②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7.人民代表如何发挥其作用?

①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民意;②广泛集中民智,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③积极为国家和家乡建设出谋划策。④发挥人民代表的监督职能。

8.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0.在我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1.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12.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是: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13.在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对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

14.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2)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15.依法治国对公民个人的要求: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16.依法治国的意义?(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

④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党和政府应怎样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

③发挥人民代表的监督职能,严格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情况;

④政府机关要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18.依法治国对青少年有哪些要求?

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会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19.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0.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篇3:政治生态建设探析

政治生态, 其实质就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 使得生态环境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和政治融为一体,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为全球的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环境的宏观影响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治结构和功能政治区域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也受到重要的影响, 政府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的所有决策都与其有莫大的关联。因此, 解决环境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生态提出的基本目标, 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同时环境问题还应该在在公民政治参与以及进行的相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详细的考虑, 使得两者能够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生态系统其自身拥有的自我调节和循环再生能力以及基本的生态平衡原理, 传统政治在发展过程中必将以此为转折, 和时代相辉映的政治生态观也能够以此为基础迅速确立, 世界的环境、经济和政治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相互依存, 以人类为中心的时代也必然会被政治环境塑造的型时代所替换, 一个全新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政治生态的内涵由于十分广泛和深刻, 其利益链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见, 整个建设进程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 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应该是以人为本, 营造有利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 并且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人的因素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人既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动力, 又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目的。一方面, 政治生态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 激发其政治生态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 政治生态建设有利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政治生态建设成效怎么样, 关键在于它是否真正有益于每个社会个体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否真正实现好和维护好广大社会主体的政治权益;是否真正让每个社会个体的政治参与能力得到有效地发挥;是否真正激发每个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是政治生态主体的运行状态, 其核心应当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 以及由此直接影响到的干群关系的和谐问题。执政党建设既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 又是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力量。由于我们国家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重要的历史时期, 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的变革、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趋向, 使党的建设和治理, 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任务与战略设想, 现今议事的日程已经在在建党文化中被明确的提出。所谓的党政文化主要是指政党内的基本意识形态和组织心理和其政党的行事的作风, 两个政党之间的区分也是依据党内的意识形态进行来进行分辨的。社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党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党政中的基本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都能够被完整的传递给社会中的基层群众, 并将传递后的产物逐渐转化为对政党的政治认同;政党文化从另一个方面来将还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的飞速前进, 并将社会文化进行仔细的归纳和整理, 使社会文化和政党文化能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社会中的主流思想也能够被牢牢的把握住, 并将其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中, 社会的思想也能够实现被政党的统一领导。所以, 当前重要任务便是将政党文化的建设大力加强, 将政党的感染力迅速提升, 丰富政党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政党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党外人员加入, 壮大政党团队。

在社会整体运行中, 政治生态环境表现为社会各个不同阶层, 不同群体之间, 以及它们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同生共长、和谐共进的状态。因此, 社会政治环境的研究应从微观社会的调研和探索做起, 洞悉地方政治生态的环境现状, 才能准确把脉政治生态建设的要领。

当前, 我国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的, 干部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一些地方, 政治生态环境被污染的问题还严重存在。综合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 主要表现为:“地方主义”“庸俗之风”“媚俗之风”“吹捧之风”“虚假之风”“拖拉扯皮之风”“奢侈之风”, 以及潜规则大行其道、决策随心所欲、腐败前赴后继。

尽管地方政治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 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究其原因, 一是对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全党上下有了共识, 而且看得十分明了, 问题的成因也有了准确的分析和认知, 进而产生了营造和优化政治生态环境的有力对策。这就是思想教育和制度设计, 齐头并进, 各方同心同德, 营造好八大环境。

1.首先要将正气营造在政务工作中, 使政务工作能够公开公正。这也是地方在将生态和政治结合成有机整体之前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2.人文环境在营造过程中要以公平, 公正为基本依据。在创新方面要加强督促, 鼓励在政党工作中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对已改革者的工作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对他们进行鼓励, 对于党政工作中那些喜好空谈的人要及时进行批评, 对于诬告者依法追究其行事责任, 使人文环境在营造过程中能够保持公平和公正, 能够起到将干部群众自身的工作激情激发出来的目的。对于社会中存在的创造心态要进行大力的激发, 使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理念能够更明显体现在政党工作中, 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 抱着积极进取的心态, 和时代发展接轨, 自身的发展速度也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3.学习环境在营造过程中也要以终生学习和不断进去为重要依据进行。通过学习将新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知识中, 并将这些自身的新知识用于推动政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使得学习的环境能够被更好的营造出来。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取决于国内政治的不换, 经济社会在现今飞速发展的时代, 政党工作者只能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够赶上时代的变化, 在工作中也能够逐渐具备更多的技巧, 同时工作中也能够因此有清晰的思维和头脑, 也能够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接轨。

4.而政党干部教育环境在营造的过程中要注重素质。使得营造出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干部队伍无时无刻都具有极高的素质和品德, 地方党校在此时就突出了自身的重要作用, 作为了政党建设的园丁和培养地, 对于党校的建设在此时也应该加强建设的力度, 以此将党校对干部的培养能力迅速提高, 使党校在培养干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显示出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各种教育对干部进行培训之后, 各级干部在工作过程中都能够更具主动性, 同时干部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也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领导在工作中也能够因此将自身的发展能力迅速提高。

5.在对法制环境进行营造的过程中要突出依法的特点。法律的保障是政治生态在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伞。法律的权威也应该在法制环境营造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地位, 在对地方干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强调干部自身的法律意识, 使自身能够具有高层次的法律意识, 在政治和行政工作中都能够做到依法进行, 将党和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切实的维护, 是社会中的能量和社会中各种能力都能够有机凝聚在一起, 使法制环境能够被更好的营造出来。

6.市场环境在营造的过程中要注意重视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将地方的生态政治工作的优化作为党政的对政治生态工作的基本, 同时也能够使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保障, 也能够很大程度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经济的发展工作在现今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牢牢将其抓住, 平等、公平、自愿的交易是市场环境营造的根本目的, 将市场交易中出现的不公平情况进行及时的纠正, 使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交易秩序能够得到适时维护, 政治生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能以此保障, 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力度。

7.党际环境在营造过程中应该满足生态制衡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而我国国情的基本体现也体现在政治协作工作中, 我国的民主政治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以此作为了重要的依据。对于民主议事和各个党派之间意见的传递渠道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将其中的参政以及议政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使在面对决策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的决策, 以此也能够体现出政治生活中党派自身的监督作用, 还能够将参政和议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 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能力显著提高。

8.监督环境在营造过程中要保证公正性和权威性, 同时还要具备客观性。地方的生态环境能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便去决议监督环境建设工作的落实与否。将各方面的监督作用都融入到生态建设的任务重, 监督部门在监督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做到全程监督的公开化, 防止监管出现疏忽和纵容。同时考核体系也应该结合实际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来迅速确立, 使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都能够被切实的调动, 生态环境在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也能以此为保障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周朗生.生态危机的政治诉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2]石海燕.运用多媒体传播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J].决策与信息 (财经观察) , 2008 (12) .

[3]李德才.安徽政治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及路径选择[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4]杨爱华.社会政治生态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J].理论导刊, 2010 (10) .

篇4:我国政治生态建设刍议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成就;问题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瞩目成就。政党生态、行政生态、制度生态、法治生态等得到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要想推进中国的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一、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1.党的机制创新和自我净化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党内组织、意识形态以及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自身的调适与转型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统治方式向民主治理方式转变。其中党权过于集中的现象逐渐消除,党政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党政关系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党更倾向于从制度层面入手来治理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满足群众的的政治参与愿望与利益的诉求,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另外党的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逐步提升,并可以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来更新政策和执政理念。党的理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党内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政治生活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党建立健全了反腐败体系,反腐倡廉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加了人民对反腐工作的满意度。

2.政府职能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

借用生态学理论,政府与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各结构之间互相影响,各有各自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政府在建国初期,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的过严、过多,政府职能扩展到各个领域。长此以往,其他社会结构功能性减弱,社会陷入了一种僵化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力求行政系统的生态化发展,打破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局面。为此,政府数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自身的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

从政府职能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正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重视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经过数年的探索,行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在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都更加现代,尤其加大了在简政放权方面的力度。

3.政治生态趋于制度化和法治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依据形势的变化,不断为这些制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确保这些制度机制继续发挥其优越性,服务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各党派参政议政的过程更加趋于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十六字方针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在法治生态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法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在经历了文革的动乱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 字方针”。1997 年中共十五大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再到中共十八大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法制建设受到重视并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一些高官纷纷受到查处,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司法公开作为司法改革的切入点,也正在尝试着进行。

二、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交流欠畅通。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政权及其官员。从主客观情况来说,民众的政治参与自主性是存在明显缺陷的。在政治交流中基本处于被动性和封闭性的顺从状态。由于科层制的政治结构,民间的信息要想向上传达,必须经过长而复杂的路径。其过程也是非常耗时的,那么信息极易出现遗漏、失实和失去时效性等问题。这就导致这种自下而上的诉求的表达不畅,这就陷入了政府无法及时掌握正确的信息,而“理性无知”,而民众的问题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且日趋固化。因此,有不少学者分析认为,我国正处于一个底层民众数众多、其他阶层数量较少的“倒丁字形”的社会层级结构状态。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渠道变得狭窄并被有形无形的堵塞着。贫富分化逐渐加剧,在公众眼中,最有可能阻碍中国未来 10 年发展的问题是贫富分化严重。因此,与改革之初相比,改革成果已不是人人共享的局面了,而是演进到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

2.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协调。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按照生态理论,中国目前政治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客观上来讲,改革开放 30 多年,我国在经济改革上的进展是最快的,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就整体而言,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培育了一个庞大的特殊利益群体,全社会大部分人收益与之相比,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认为,对于 90 年代以来中国改革,总的评价趋势是褒经抑政,即认为过去 3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而政治体制改革则较保守,可以说是止步不前,缺少惊险一跃。由于改革过程中实质性问题久拖不决,也导致了民众对改革的认同在急剧流失。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不同步。

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国土开发格局不合理,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

4.对政治生态建设的预期评价有所缺失。

篇5:初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具体的方法有三:(1)找难点、抓重点;(2)联系实际提问题;(3)做好预习笔记。

政治一节课学习一框内容,你就利用10分钟时间看一看,找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就算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如何听课

1.政治老师讲了好多有趣的事,但考试有不考,我应该怎么办?

老师讲有趣的事,第一是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第二是为了说明政治上的原理。学习政治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质,从而促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中,不能因为与考试直接相关的内容就认真地听,而与考试相对较远的内容就不听,要重视课堂学习的体验过程。

2.老师上课的节奏很快,我不知他上到哪里了,应怎么办?

老师上课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听课习惯。如果你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说明你对教材内容比较生疏,因此,务必做好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明确了上课内容,即使老师上课节奏快,也是能跟上他的思维。

3.黑板上有板书,课件上又有内容,我课堂笔记得如何记?

有利于解决疑惑问题的信息必须要记,一堂课主要的知识点也要记,还有一些信息是教材中没有的,要尽量记。课堂笔记是预习笔记的完善与补充,要在预习笔记中留出一些空白处,就是为了记下上课中所得的重要信息。有时教师上课节奏快,信息量也大,那就要学习记下关键词、记下思路。等课后再去整理。

4.提高听课的效果要处理哪些关系?

要处理有趣与无趣的关系,一堂课不可能45

分钟都有趣,有趣的内容要听,无趣的内容也要努力地去听。要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一边听一边记下重要信息,不要只听不写,也不要只抄写板书,不听老师讲解。要处理好白板与黑板的关系,它们本是相辅相存的关系,而主导这些板书内容的根据主要是教材。因此,不要只看白板生动有趣的内容不记黑板中的板书内容。

三、如何记笔记

1、如果我把重点内容全背下来,可以不记笔记吗?

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转变死记硬的学习方法,要多思考、多积累,同时也要勤做笔记

2.笔记具体记有哪些内容?

第一,是预习阶段的预习笔记,主要对重点与难点知识及时勾画。

第二,听课阶段的听课笔记,把教师在上课中呈现的一些新信息记录下来。

第三,就是复习阶段的笔记整理,画一画单元知识框架图,列一列相同类的题目,比一比易混淆的概念与原理。

3.笔记什么作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预习笔记有收集学习素材的环节,则可以积累资料,扩充新知,获得许多新知识。课堂笔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记笔记能提高听课的效果,而整理笔记是反思的过程,自己分析与综合能力会得到训练。

4.课堂笔记来不及写怎么办?

这是如何记课堂笔记的问题,有人常常因记不全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放弃了记笔记的好习惯。课堂笔记不必记下上课的全部内容,如果在预习笔记的基础上记课堂笔记,课堂中主要记下一些新信息,有时内容比较多,全记下来确实有困难,那么就要学会抓重点,先记下关键词,如果还是不行,课后向同学借听课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

错题集与笔记有什么区别?笔记主要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摘要与理解,而错题集是自己犯错习题的收集与纠正。笔记与错题集还是分开为好,这样显得更有条理。

四,如何复习

定期总结,查漏补缺复习可分三种,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与考前复习,其复习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复习要做到及时,首先要做好课后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就要复习,课后复习的目标是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要进行单元复习,其目标主要是掌握单元的知识结构,考前复习是为了应考,可运用归类法、比较法来进行复习,同时,要重视各种典型题的复习,提高审题与解题能力。

1.复习阶段除了看书外,还要做什么?

复习的目标有两个,其一,是巩固基础知识,其二,就是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因此,就看书是不够的。复习阶段,同样要关注社会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要多反思,有了感悟也要写写随笔,这样对自己的能力提高非常有帮助。

2.如何抓住复习重点?

重要知识点不等于复习重点,复习的重点对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不同的,重要的知识点与自己薄弱环节都是复习的重点。

3.为什么说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是必要的?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是会变化的,而理论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能运用相对稳定的理论分析变化中的社会现象,表明已经学活了理论。例如:我国银行利率有升有降,而教材中只有中央银行有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表述,如果在复习时,结合当前的货币流通实际,则能明白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原因,从而得出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初三政治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方法

一、指导思想:

为了备战20__年中考,必须充分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市的中考试题及本届学生的实际,及时找出问题,研究对策,对症下药,奋力拼搏,以的决心、最充沛的精力、最有效的措施,确保我校20__年中考再创佳绩。

二、复习安排: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1~10周),把初一~初三考点每一单元安排3-4节课时间复习,引导学生对知识系统和结构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讲练结合,明确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到哪个程度。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11~14周)划分为三个版块即心理与品德、法律知识、国情与责任进行复习,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印发相关的复习资料。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热点复习(15~17周),以重大时事为材料,切入书本理论分析社会问题。

第四阶段:冲刺复习(18周),本阶段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以模拟训练为主要方式。

三、教学建议:

1、 转变观念,新课改“进头脑”。

要求全体政治老师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教出兴趣。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案例,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使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大家的头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学论文的征稿、课题的研究。

2、 改革备课,减负增效“磨好课”。

在制定规划、教学目标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设定;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强化支撑点;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实施分工合作备课,鼓励提倡电子备课;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创设氛围,掀起高潮,力争随堂课好课率达50%以上。

3、 提高素质,提供舞台“练内功”。

要求各位政治教师努力学习掌握娴熟的教学推理能力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倡导鼓励跨学段、学科听课,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开展系列的基本功、教研评比活动,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请相关高级教师、带教老师跟踪听青年教师的课;努力请进名家示范上课、做讲座,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

四、教学措施:

1、改革课堂教学。立足课堂,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扣中考题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渗透能力。每节课尽量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容量适当,材料、例题典型,代表性强,重视课堂教学小结、题型分析,精讲精练,善于对知识点的归纳梳理。

2、依纲靠本,狠抓双基。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精挑细选,密切与中考接轨。同时,对于每章节的重点基础知识,要求严格,一定要牢固掌握。

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社会理论和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教会学生解题要领,答题技巧,使学生学会抓规律、抓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

4、加强目标分层辅导,切实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对于上层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外辅导材料,引导他们自学,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让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对下层学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勤纠正的训练方法,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5、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科学的记忆方法,审题、解题、答题的技巧技能方法,语言表达艺术等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考,以提高学习实效和应考能力。

篇6:初三政治常用的知识点上册

做守法公民

1、依法治国的本质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注意理解)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5)依法治国是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利益的保障。

3、《做守法公民》对国家和公民的要求?(或:用《做守法公民》一课知识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中国式过马路等问题提些建议)?

国家:

①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②要坚持以德治国,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

公民: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权益)。

4、依法治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P78)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提供保障)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保障人们合法的经济权益,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法治和德治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把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做到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净化社会风气。

维护合法权益

1、经济权利是我国法律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权利的重要性),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公民有权依法行使自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3、遗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是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产继承要遵循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和睦相处、互谅互让的原则。

4、青少年依法享有继承权,应怎样正确看待财产?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财产,但财产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青少年要依照继承法,维护自己的合法的继承权;但有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5、公民的民事权利(如财产权、继承权、隐私权等)受侵害时,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是的维权方式吗?

不是。当公民的民事权利受不法侵害时,可以首先向侵权人提出权利要求,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发生争议不能解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6、什么是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这权利同时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的内容;智力成果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7、侵犯智力成果权的危害: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等。

初三上册政治必修知识点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共产党带领人民怎样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起来)(1)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富起来)(2)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起来)(3)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__,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我国是如何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的?(改革开放的起点)

(1)开启:1978年,党的__届__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2)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3)成效: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党的__届__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6.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音。

7.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8.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9.怎样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和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什么?

(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5.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6.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7.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1)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2)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4.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公约数,画出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公民应该如何行使民主权利?

(1)民主选举:

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原则: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2)民主决策

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民主决策的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3)民主监督:

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民主监督的作用: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治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篇7:初三政治知识点期末复习大纲

(1)黄毒极易诱发性犯罪及暴力犯罪和经济犯罪,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危害极大。

(2)赌博成瘾害人害己害家害国。染上赌的恶习,不仅影响身体、影响学习,而且破坏家庭幸福,诱发违法犯罪。

(3)吸毒其危害表现在:①严重摧残身体健康;②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倾家荡产。③诱发卖淫、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④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

(4)“”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挑动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

2、不良诱惑的后果:①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荒废学业;②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③败坏社会风气,诱发违法犯罪,危害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安定。

3、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1)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不良诱惑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2)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正确识别真假美丑,不为假象所迷惑,防止上当受骗

(3)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控力,在心中筑起一道抵制不良诱惑的坚固长城。

(4)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应运用法律手段同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以保护自己,净化我们成长的环境。

(或者答:①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②不涉足滋生“黄、赌、毒”和其它不良现象的场所。③培养坚强意志,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④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道德、法律和纪律。)

4、抵制诱惑的基本方式:

篇8:初三政治生态建设知识点

生态政治作为当代政治学的一种新思维, 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价值观。在西方, 生态政治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 生态政治理论认为, 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 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 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 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 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 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 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 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因此, 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运动有序地进行, 一定程度上讲, 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代表了人类和全球希望”的西方生态政治理论, 是基于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 从生态环境与政治相结合的角度所阐明的全新的政治思维。它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 并且把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 把发展问题同生态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遥相呼应。“这种政治思维, 把政治—社会—自然看作一个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巨型系统, 自觉地把政治放到一个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广阔的大背景中, 对其理论和行为的正负效应进行多重的、宏观的考察。”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政治思维, 为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意义拓宽了视野, 对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生态政治理念的确立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生态政治的趋向是建立一个和谐协调的文明社会。“协调, 不仅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 而且也是未来政治的主旋律。”这种协调不仅是国家间处理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纠纷中的协调, 而且包括国家内部处理生产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协调, 还包括人类在利用和开发大自然过程中与各种生态物种之间的协调,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自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所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协调统一的和谐社会正是顺应了发展理念创新和政治思维方式的转变, 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结晶和升华。建立和发展生态政治就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1. 生态政治是解决张掖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生态政治的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 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 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 最终促进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生态政治的深远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引起了政治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由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是在低技术水平基础上靠资金、劳力的大量投入, 靠资源、能源的高度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不但造成自然资源的耗竭, 而且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如果继续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增长, 这种奇迹肯定也是不可持续的。一位外国科学家指出, 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 人类历史上的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 将出现在中国。张掖“十大工程”中有关“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无疑是利用生态政治理念建设生态张掖的最好诠释。

2. 生态政治是张掖发展循环经济, 采用绿色GDP考核标准的根本保证。

为了顺利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 实现张掖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现实的问题是, 立即动手改造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指标的官员政绩评价体系, 树立绿色GDP观念, 探索绿色GDP核算, 推行生态审计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制度, 完善和落实环保领导责任制。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 “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 要“尽快把人口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总之, 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问题, 是一个与人口和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

3. 生态政治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必要前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 成为新的发展观的灵魂与核心。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的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生态政治虽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 但它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解放, 人的复归, 是人的全面、协调和自由发展。所以, 生态政治就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前提。

三、生态政治理念在张掖确立和发展的路径

为了克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 很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生态政治理论, 努力汲取其中合理的因素, 改变传统的政治思维, 树立生态政治价值观;实行基层民主, 激励公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生态化, 加大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解决力度, 努力推进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生态政治化进程。

1. 树立全新的生态政治价值观, 推进张掖生态政治建设。

在张掖市广大农村地区, 对生态和政治的关联性的认识普遍存在着“盲点”, 必将成为张掖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障碍。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政治手段, 通过实施教育工程、建立生态教育体系, 像普法教育一样, 加强生态普及教育, 不断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培养人们的生态观念, 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 从而使生态政治价值观在全民中得以最终确立。

2. 以政府决策行为的科学化、生态化为前提推进张掖生态政治建设。

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由于政府决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 努力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建立生态政治, 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要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生态化, 就必须从决策体制、决策主体和民主参与的多个角度出发, 努力改革和探索, 在决策过程中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期生态政治的早日建立。

3. 以公众政治参与行为的生态化, 推进张掖生态政治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在依靠政府力量的同时, 必须动员全民参与, 建立多种民间生态组织, 倡导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最大多数公民的积极参与, 生态政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张掖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而治理的措施跟不上其原因之一就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只有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 才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 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因此, 我们必须依靠全体公民广泛参与,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坚持走群众性的生态运动, 一方面公民自己认识关心生态环境就是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并把这一认识落实到行动。另一方面, 公民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监督政府科学决策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转型跨越的今天, 张掖应该全民动员, 努力改革和探索, 积极推进生态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以适应时代对我们的召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2]周穗明.智力圈[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177.

[3][美]弗.卡普拉, 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一全球的希望[M].石音, 译.上海:上海出版社, 1998.

[4]李虎.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的生态化[J].广东社会科学, 2002 (1) .

上一篇:大学生爱情演讲稿下一篇:在师德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