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2024-08-18

人生与教育的思考(通用8篇)

篇1: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自由 孤独 逃避 依赖 生活态度 人生境界

摘要: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迷茫,孤独寂寞焦躁不安导致人格异化,自杀、虐待、围观、哗众取宠等现象引人深思。究竟应当追寻怎样的人生境界才不会迷失自我,教育为此又该做些什么?

人们总是在思考:人是什么?我是谁?你是谁?当人认识并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后,又会坠入新的谜团,不断地攀登人性的高峰,企图在这茫茫宇宙中找到自己的存在。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变更,这些关于人的思考掉入了一个个更为扑朔迷离的复杂环境中,许多人迷失了。生存问题越来越严峻,而关于死亡,孤独,奴役,自由,自我认同的存在问题也越来越迷茫。

“烟尘和单调使它们失去了线条和色彩,一切我都感觉到了,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但是奇怪,我唯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我自己的存在,仿佛丛树与星群,或者由于习惯,对自己已成的定局,再没有力量关怀„„”在这个工业化社会,人们像是“生活”流水线上的一个个盒子,有时候忽然会觉得活的很没“自我”,会出现短暂的迷失感。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频繁上演,可以解释为是社会问题,社会压力过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但许多青少年也在迷茫中企图自杀,这又该如何解释呢?香港交友社区Facebook突然有人发起集体自杀的邀请。有网友建立“我要练习自杀”群组,只邀请青少年加入这个所谓的自杀者报名行列,已经有超过180多名自愿报名者,准备在圣诞节前集体自杀,甚至有一名香港中学女生,已经准备跳楼轻生„„ 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教育除了教授给他们生存的知识及技巧,更应该不断引导和帮助他们思考存在问题。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放眼网络,充斥着芙蓉姐姐凤姐们的身影,这种人物哗众取宠竟也有滋有味的红到了现在,除了看

到网络的包容性更应该看到追捧这些关注这些的人有多无聊与空虚。虐猫虐兔事件层出不穷的上演,群众围观特别事物的癖好,各种异化了的人格光怪陆离地生存在这个不正常的社会。

人类从原始社会走来,一步步摆脱大自然的控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当处于大自然的约束之下虽不自由可是非常安全。人渴望成为独立的主体,渴望摆脱自己所依附的力量,而逃避自由恰恰是因为获得自由的人,感受到自由带来的孤独和焦虑。在步入大学这个自由的国度之前,我们经历了严酷而黑暗的高中三年,那个时候我们没时间没心情没自由,期盼着自由地大学生活,渴望摆脱黑暗无望的高中。即使痛苦却也总有希望,相信曙光就在眼前。当我们真正得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却更孤独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手不知如何是好。孤独彷徨,满腹怀疑和焦虑,驱策着我们产生新的屈从,以至于作出被迫的,不明智的行动。从人类社会产生直至当代,自由进程始终是这样走来的。一个单独个体的心理历程也是如此,不断循环,摆脱束缚——陷入孤独,焦虑——走向服从,重新处于不自由境地。人们在思考自由时往往只注重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即注重摆脱外在的束缚,却忽略自身内在的束缚。

弗洛姆认为,人在获得自由之后,要么前进到积极的自由之中,通过爱和工作建立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联,这样做既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也不会损害自身的完整性;要么是当受到孤独,焦虑重压时,放弃自由,退回到依附状态,以此克服孤独感。后一条道路是逃避,是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所带来的责任,即使摆脱了压迫,却摆脱不了在压迫面前的渺小,软弱无力,无助,孤独感。身虽自由,心不自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处于这种“心不自由”的状态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样的欢欣快乐的自由状态又岂是人人都可在历经磨难后能感受到的?

对此,教育者应当思考,教育所面的的对象心理状态如何,最需要什么去支持他们积极地奋斗一生。人们在自然面前似乎越来越强大了,然而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盘古开天辟地前,宇宙洪荒,一片混沌,这个时候的他有力量有信心去面对。当新天地到来以后,他却无法面对这样一个供自己掌控的新世界,于是,他在孤独焦虑中死去了。

教育者应当发挥的作用就是在教会他开天辟地打破枷锁的同时,也要教会他如何去面对随之而来的新世界,面对自由带来的孤独感。

面对外在的环境,很多人选择逃避,选择结束生命,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依赖他人。在弗洛姆看来,这也是逃避的一种方式,如屈从或控制他人的欲求就是把自己与新的外物相结合,以获取自己所缺乏的力量,寻求第二个靠山替自己承担某种责任。如受虐狂和施虐狂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就其心理而言都是想要逃避不堪忍受的孤独。受虐者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显示他们的卑微,无能为力,无足轻重借此自我贬低,他们情愿屈从外在的力量,他们不想承担责任,不想坚持自己的见解,不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个人无法支配和控制。施虐者则主动去伤害别人,从受虐者身上去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施虐者最大的依赖性。在炒得沸沸扬扬的虐待动物案中,据一些媒体记者和热心网民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不管是“虐兔女”还是“虐猫女”,竟然都是出自同一个组织(网站)之手,其背后更是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网站通过拍摄这些虐杀小动物的图片,供少数有变态心理需求的人点击观看,而且还制作成光碟,卖到国外去谋利。这种“心理变态”的“围观”不也是施虐者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通过目击其他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来获得满足感寻求自己的存在。心理虚弱到如此地步,教育者难道不该反思一下教育究竟该如何定位吗?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把这些事件的过失全都归结在教育上是不公平的,但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错。由于教育知识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得形象存在着理论缺陷,因而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教育理论和事件传统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体制之下,培育出来的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关系支离破碎,难以协调,说一套做一套,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要么得过且过地活着,要么悲观厌世地颓废着。在这种混乱的价值观体系下,当代人应如何树立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

弗洛姆认为生活态度的选择得思考tobe还是to have的问题。幸福并不在于他能胜过别人,并不在于他的力量他的意识,以及它能够侵占,掠夺和杀害别人。这样的人生观就是物质地活着,物质地占

有。世界上之所以有一些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精神的自由,甘愿屈从于权势,蝇营狗苟地活着,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持“占有”的生活态度。生活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你想占有,你首先就得被占有。当你物质地活着时,你自己、你的物质、你的精神、你的人格、你的生活、你的一切都成为物质的牺牲品。如此一来,又谈何独立呢?想着去占有,自然会有占有不了的事和物,那个时候就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苍白无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孤独。选择逃避不仅仅是逃避责任,也是逃避内心熊熊燃烧的欲望,逃避欲望带来的人生第七苦——求不得。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不满足,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按照弗洛姆的看法,to be 的生存方式的前提是:“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的理性。其主要特征就是积极主动地生存。这种主动性说的不是那种外在的、躯体的活动,不是忙忙碌碌,而是内心的活动,是创造性的运用人的力量。”“主动、理性、自由、幸福、快乐和自我完善不可分割的结合在一起,因而符合人性”to be看重的是健康的人格和个人意志的自由,不为外在的物质所限制,随心所欲,追寻理性与自由。追寻理性,正如道家、佛教以及尼采的人生境界学说那样,都强调对现有文化价值的批判,超越或重构,建立符合自己的理性世界,是一种自我、独立的世界。只要内心世界强大,信念坚定,有良性的人生追求,又怎么会孤独、脆弱以至于人格异化呢?

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尚更有境界。“境界”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义领域”,人愿意生活于其中的“状态”。那么,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才是让人愿意生活其中的呢?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个人如何选择确立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并持之以恒地追寻下去。

教育应该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致力于强化人们不断提高自己人生境界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心,并激励和引导他们不断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 许合平、朱士群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弗洛姆 《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杜丽燕 尚新建 《回归自我——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 华夏出版社

石中英 《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对策与思考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

育的力度,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除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外,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3: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上外附属大境中学长期坚持“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和研究。近年来,学校探索以人生规划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指导,逐步形成了分年级教育序列活动。

一、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

学校在开展以人生规划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指导过程中,突出强调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的教育内容,开展了途径多元、方法多样的教育活动。学校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实践中形成了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

(一)高一年级教育主题:认识自我,规划学习

针对高一年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缺乏整体规划意识的现象。人生规划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提高规划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规划。具体活动主要有:

1. 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学校编制了“上外附属大境中学高中生人生规划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学习、生活、人生规划等各个方面,开学后在新生中全面展开调查。同时,召开班长、团支书联席会议,组织校长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活动,以让学校管理层倾听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在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所面临的困惑。

2. 排演校园学习心理剧

由心理教师指导的校园学习心理剧,是一种备受学生欢迎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针对性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校园学习心理剧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编演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营造一种心理自助和互助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自我,调适心理状态、减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

3. 加强学法指导

由于初高中学习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许多学生一开始会表现得不适应,甚至有少数学生在碰到困难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在高一年级多个核心学科开设“初高中衔接”课程,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确立相应的学习策略。

4. 设计系列走访活动

为帮助学生提高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自我,学校还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如:走近名人——以成功人士的案例帮助学生提高规划意识;访谈校友——以校友的现身说法指导学生明确高中的学习生活;寻访名校——找出自己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5. 组织主题班会活动

随着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制订“我的高中发展规划”,认真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并通过主题班会课开展阶段性的反思和小结。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旨在让高一年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领悟学习的意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理想,初步确立人生目标,制订好未来三年的人生规划。

(二)高二教育主题:认识社会,体验职场

高二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也有了初步的人生目标,他们急切地想要认识社会,体验职场生活。因此,高二年级人生规划教育内容侧重于让学生走向社会,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和体验融合在一起。

1. 职业体验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职业一日体验”活动。借助家委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职业见习的场所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走向社会,明确自身的责任,修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提高学生规划高中学习生活的能力。

以高二某班为例,班级分为九大组进入各行各业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包括校长助理、电视台编辑、装潢公司设计师、人民法官、区政府工作人员、人保保单员、报社记者、辅读学校教师、游戏公司客服等职业。

学校专门制订了《上外附属大境中学职业见习手册》,在职业见习前完成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为学生分配见习单位。在见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见习单位的情况调查与见习日志,并在见习结束后撰写感想。职业见习后,学生通过主题班会交流各自心得。学生在直接的实践体验中,接触了职场,明确了自身的责任。

2.“一班一居委”实践体验活动

为了确保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和街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九月,由街道召集各居委会负责人到学校同对应班级举行签约仪式,之后班主任和居委会负责人共同到班级向学生讲明活动过程和各项管理要求,日常管理由班主任和居委会负责人共同监管。

学生每周按照规定时间到居委会报到,在居委有关负责人的组织下担任见习居委会干部职责,了解居委会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帮助策划社区活动、为居民区老年人辅导英语或为孤寡老人提供服务,并协助居委向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等。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明确了学习的意义。

(三)高三教育主题:认识职业,规划未来

高三年级的人生规划教育重在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理想追求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科学规划人生的能力,主动规划自己未来人生发展的方向,实现自我理想。

1. 开设“人生规划,职业导航”课程

学校自2008年起全面开设了“人生规划,职业导航”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内容,即学习理想、学习潜质和学习选择(见表1)。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选择,让每个学生描绘个人的发展规划图,规划好未来人生发展的方向。

2. 开展系列实践体验活动

在高三学生填报志愿之前,我们有序开展了三方面的实践体验活动:一是通过邀请家长、校友以及职场专业人士来校作报告,让学生对职业有更加专业的认识;二是组织模拟招聘会,让学生亲身感受职业双向选择的具体过程;三是让学生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描绘自己的人生规划图。具体实践体验活动的形式和主题见表2。

二、人生规划教育的成效与反思

(一)学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通过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学生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审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还了解到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从而促使学生反思自己今天的学习行为目标。这有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断激发自身的内驱力,提升认识问题的境界,树立高远的理想,形成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

有学生感言:“‘人才招聘会’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各个行业领域,去探索和发现;让我们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未来,关心社会的需求,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实践者;让我们为自己的未来作一个规划,树立人生目标,明确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二)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

学校把人生规划教育纳入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中进行整体构建,推动人生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把承担教育任务的主要教师从班主任扩大到全体教师,建立“学生人生导航师”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此,学校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明确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已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共识,有利于实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引领。

(三)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整合

人生规划教育的设计有效利用了学校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同时不断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为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实施创造条件。学校主动出击,与多家单位建立全方位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并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学校还积极挖掘人力资源,由签约校外教育单位的员工、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家长以及优秀毕业生等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篇4: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摘 要:分析对初中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实践思考,促使初中学校和教师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特点,更好的创新初中“人生规划”教育工作,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初中;“人生规划”;教育;实践思考

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各个时期发展道路的设计和规划的过程。在初中教学中融入“人生规划”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发展观念,提升学生人生规划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提升实际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对初中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

现阶段,我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实际应用的技能,从而为之后高等教学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以此,确保“人生规划”教学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在初中教学中融入有效的“人生规划”准备工作,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基础的知识,不断建立有效的发展观念

2.为实现“人生规划”教育的统一需求

现阶段,高中时期的“人生规划”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因素就是我国在中小学时期的人生规划教学工作并不完善,不但没有明确初中时期“人生规划”发展中的需求,还没有展现初中时期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虽然目前很多学校非常注重此时的“人生规划”,但都处于初级的探索时期,还没有构成完善统一需求。

二、在初中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模式借鉴

现阶段,“人生规划”教育在初中时期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并不完善,也没有统一的实施模式,但是高中时期应用的模式可以引以借用,从而不断创新初中时期的“人生规划”教育工作。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依据研究课题立项的主导模式。初中学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深入研究“人生规划”问题,并且逐渐构建完善的教学课堂系统,丰富“人生规划”教学内容,促使“人生规划”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创新。第二,依据本校课程开发的推动模式。初中学校在不断拓展“人生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校教师能力,深入创新校本课程,从而更好的研究。例如,某教师进修学院附中,依据学生的“人生规划”教学问题,结合实际发展需求,设定了有效的“人生规划”教育标准。依据实际设定的标准,为实际“人生规划”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从而对不同时期的人生规划明确目标、内容以及实施载体等。第三,依据多门课程资源整合的促进模式。初中学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整合学校的多样化资源信息,或者与各大高校结合共同开发课程,或者依据“人生规划”教学工作为基础,不断创新学校的教学系统,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系统,以此为学生实际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例如,某地的两所中学与当地的五所高中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关系,并且将高中具备的一些基础课程与初中时期的课程实施结合,促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可以自主选择以后的学习方向。为了提升彼此的结合和研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工作,还可以依据高校的图书馆获取更多的知识,应用高校的实验室更好的实践操作,从而不断深入自己的研究。依据学校科学教学工作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实施多样化的专题教学工作,例如地理研究、化学实验、观察以及管理工作等,这样可以满足多样化学生的需求,更好的实施“人生规划”教学工作。

三、在初中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工作的建议

“人生规划”教学工作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有效发展的依据。由此,要想更好的进行初中“人生规划”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是结合国家、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力量不断创新和发展。

对国家而言,特别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部门,需要不断提升系统构建的人生规划教学系统的重点和方向,完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对“人生规划”工作的需求,依据从基础到深入的发展形式,并且不断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深入时期的教学工作需要在基础时期奠定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优质的“人生规划”教学工作需要在初中时期进行有效的“人生规划”教学工作。

对学校而言,要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让教师建立了完善的发展理念,并且自身具备优质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完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的力量。因为,在实际进行“人生规划”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数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影响了人生规划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人生规划”教学工作的中心,需要学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人生规划”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

对社会而言,要想提升“人生规划”教学工作的实施,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学生“人生规划”教学工作课程系统的构件,例如依据实际发展需求,构建非盈利性的人生规划服务系统,从而为实际“人生规划”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要完善高校人生规划指导中心内部职能系统的服务工作,从而为实际指导工作提供信息资源,以此更好的实施“人生规划”教学工作。

对家庭而言,要依据学校教学工作需求进行辅助工作,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人生规划”指导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认识“人生规划”教学工作。不断的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人生规划”教学工作中,与学生更好的创新发展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结语

因此,在实际发展“人生规划”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按时在实际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问题不断的创新。例如更好的分析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人生规划”教学工作,以此完善初中时期的“人生规划”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入研究,从而让理论知识实践化,以此提升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李坡,陈晓利.初中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20.

[2]应华,石嘉伟,竺皛.中学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4.

篇5: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

理性与 经验对立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本质,也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分类 方法 ,如演绎与归纳、 分析 与综合、先验或抽象与实证等等,

但这种对立却正是西方哲学自身的基本框架,西方哲学是以理念、概念、范畴、逻辑等方法表达哲学的,因此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就是理性意义的,即便是与理性对立的经验仍是用概念、

逻辑等方法和形式予以表达的,无论理性或经验都是关于知识或知识形式的 理论 ,而且总是以知识的形式被表达而成为哲学的 内容 ,西方哲学就是关于知识或真理的本质、

来源、观点、方法等等的理论,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实际上仍然基于知识或真理这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说理性不仅是哲学的对象,还是它自身表达的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西方哲学,

因此在西方哲学框架下理性与经验即是对立的,也是相互共存的,它们共存的形式仍然是理性的,所有的经验事物只有在被理性意义的形式化之后才能成为哲学的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哲学的本质的是理性的,理性与经验的对立仅仅是在他们达到目的的功能关系上,即哲学的观点、方法上,而不是在它们的哲学本质上。

西方哲学传统对终极原因的追求就是对终极理性的追求,理性最终是经验的归宿,它们一起被表达为外在于人的知识形式系统,而且最终的知识被归结为神,

因此神学的真正本质也是最终的理性哲学,这就是西方 文化的一致性,但这不是理性与经验的内在的一致性,而是超验的同构,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就是超验的理性。

理性与经验之间的这种关系在 现代 西方哲学中己开始得到理解,比如威拉德·蒯因 (Willard V 。

Quine1908- 2000) 在他的名作“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认为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是一种教条,

从逻辑的观点看,这种教条是没有根据的,他以知识系统代替了先验的知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理性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他的这种努力正好说明了西方哲学中经验与理性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虽然他并没有真正克服它。

理性的哲学是基于事物的知识,因此它首先就是关于事物本身的本质意义的学问,因此理性的真正的原始本质是物性,这也就是西方文化中 科学 性和客观性的根基,

正是在这个根本性的意义上,亚理士多德称他的哲学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因此,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框架下,哲学是原始地基于物性的理性意义的,因此真正与这种理性哲学的对立不是在它的自身理性的框架下与理性对立的经验,

而是与这个理性的框架本身的对立的非理性,在它的根基上就是与物性对立的人性,但他们总是以非理性思潮出现的

而且非理性思潮总是对它当时的西方哲学的现有的框架的突破而表现出一种神秘性或革命性,由于在西方哲学中没有基于人性自身的框架体系,非理性思潮也无法成为纯粹的专门化哲学,最多被理性化或被理性的哲学所吸收,同时也就失去了非理性的意义。

真正与理性意义的物性本质相对的就是人性,在西方哲学中,没有任何现成的知识和知识形式能够真正正确地定义或演绎人性,

它才是真正不在西方哲学的基础框架之内的东西,西方哲学的观点、逻辑不定义它,形式地演绎它,因此对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来说,它们总意味意一种突破,一种革命性的神秘,比如文艺复兴就是人性的复兴,它对中世纪的反动就是对神学理性的革命。

又比如以人性的观点理解 自然 ,就区别于从物性的观点理解自然,这正是现代非理性思潮的广泛表现,所以与理性对立的人性就是西方文化中一切非理性思潮的本质。

但是如果认为非理性思潮就是本质上反理性,那就完全错了,非理性思潮反对的只是形式化了的理性,或者说是形式化的人性躯壳,非理性思潮在最深刻的本质仍然是理性的,

只是西方哲学的框架下无法表现这一点而已,只有在大文化的意义上才能充分解析它,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非理性思潮的进步意义,无法理解西方非理性文化思潮的革命性,同样在这种观点下,我们才能理解在 中国 文化的框架下反文化并不是革命,而是反人性。

人的哲学就是指以人性或从人的本质出发理解世界的哲学,不管实际上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它们都是以人性为世界性。

从人的观点理解世界高于从物的观点理解世界,这是因为世界总是由于被理解而具有意义,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使世界人性化了,世界获得人的意义,承认人是世界的部份或者是 发展 的部份是理性的哲学,而认识到世界因人而具有意义就是人性的哲学。

中国哲学就是最精湛的人的哲学,在中国哲学中,人是世界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古人的意识中,世界不在人之外,世界也就是人的 社会 ,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互为共存,

所以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古人无须创世说,儒家文化也不对神异感兴趣,只要有人的存在,世界就当然存在,在这个理解上,我们就能懂得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为什么是西方哲学中的绝响。

如果说儒家的学说是作为人性在人自身上的哲学,那么老子的学说就是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哲学,在世界最深邃的意义上,老子的学说把世界彻底地人性化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第五章)这不是对仁的否定,不是对仁的反动,而是仁的自身在世界意义上的意义上的超越,它也就是本义的道。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异于仁,不为仁,甚至不是作为仁,天地就是仁自身的超越,所以天地也就是仁的自身,天地不在道外,道也不在天地之上或之中,万物就是道的生化流转的形式;圣人即人道,他不是为仁而仁,而是以百姓为化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得到了最真义的表现:道就是无为,无所为而天下为,所以无不为。

作为人的哲学,道自为人,人自为道,道不为道,所以“道可道,非道”;人不为道、道不为人,德为人道,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第三十八章)德是现实之道,为德不德,为道不道,而道德并称就是道德互为的超越,道在最终极的意义上成为人道意义的普世之道,只有在全人类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哲学是哲学中的哲学。

儒学作为人性的哲学或哲学的人学,把人的社会等同于全部世界,把社会的本质人性化了,道德化,人伦化了,正是在这个原点上,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本质不是关于或对于世界的学说,而是它自身就是作为人的本质的世界的本质,这是与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哲学总是关于世界和对于世界的,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和人本主义也总是关于人的和对于人的,而不是作为人的,这是真正理解西方文化一个最本质的观点,也是理解中西文化相区别的基准点。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自身人性的,所以它就不会以形式化的理性表现自己,而是世界以人性化的本质的存在,这种同一是西方哲学所无法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从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总蒙着一层神秘的外纱的原因。

西方哲学的现有框架无法容纳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国哲学没有也不会成为西方哲学的殖民地,也无法从本质上西方哲学化,而从另一方而看,西方哲学却为中国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这正是中国哲学的先天不足,而中国哲学的自身的元哲学精神将为西方哲学的几千年所追求的世界终极原因提供启示。

在人类的文化存在意义上,哲学就是人的存在的自觉,哲学与人性的理性化是一致的,西方哲学中的理性化人性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理性化是一致的,人性、理性和文化性的一致性在中西哲学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大文化意义的,中国哲学在文化性意义上互补的统一,中西哲学在人性意义上的一致性是世界哲学意义的。

2. 唯物与唯心的困惑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企图直接地把中国哲学纳入西方哲学的现成框架的努力总归无法成功,既曲解了西方哲学,也损害了中国哲学。

篇6:人与人生的思考(网友来稿)

贵州省遵义市清华中学 刘旭龙

人应该是一颗流星;钭啪鸵闪光,哪怕只是一瞬间。

人越是深刻地了解自己>驮讲换崆潮〉乇砺蹲约骸

人总有痛苦的时候5绝不能在痛苦中悲观失望;人也总有高兴的时候,但绝不能在高兴中忘乎所以。

人不能嗜プ约海把别人化为自己的影子,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都将是一种灾难。

人如共换嵬却应当忘却的一切,就会负重累累,难以向前迈进;人如果不会珍惜应当珍惜的一切,就会内心空空,成为精神的贫困儿。

人需矣胪饨绲慕涣鳎但一时的孤独却可以使人超越,使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当孤独上墒保便意味着你同别人、同群体有了区别,你的.个性便开始突出出来。

人墒且惶跗獒的山路,没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力,是走不到尽头的。

人墒且皇灼婷畹母瑁付出青春与生命才能唱出其真味。

在人傻呐艿郎下氏鹊执锕饣远サ愕模是那些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人。

格言是苫畲蠛@锏恼渲椤⒙觇В只有长途跋涉,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才能采撷得到它们。

假如你的每个瞬间都苫畹梅岣欢嗖桑那么你的一生便是灿烂辉煌的。

鬃懦苑梗站着走路,直着做人。

胃鋈硕活,路就越走越窄;为大众而活,路就越走越宽。

强者的日郎厦挥刑鞠⒑捅哀的位置;弱者的记分册上,只有失败和困难的记录。

耐不住寂牡娜耍便耐不得人生的逆境。

不贪求油沸±,不羡慕虚荣浮华,方能不计较个人得失而埋头苦干,做出一番大事来。

人墒且淮纬ふ鳎只有坚韧不拔者,才能到达理想的绿洲。

没有质兜娜耍犹如没有庄稼的田地,虽然也有生命力,但收获的却只有荒芜;

没有思想的人H缤没有方向盘的汽车,虽然能够行驶,但却不知道车要驶向哪里,能驶向哪里。

一个境T谀婢持猩活的人,是不幸的,但温室里的花却是绝对不可能在冰天雪地开放的。

萤火的可贵2唤鲈谒能照亮自身,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们一点点亮色的启示。

能否从挫折中奋起U馐乔别强者与弱者的分水岭。

希偷奶阳升起,迷惘的愁云就退却。

人芍钟,只有用事业之锤敲打,才能声震遐迩,名闻天下。

人墒且惶醮,有人驶进了风平浪静的港湾,有人却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不抑皇窍勰奖鹑说某晒Γ还应当看到他们成功前的艰辛。

缸滩噶斯实,却让果实接受谢词;叶陪衬了鲜花,却让鲜花领取赞美。

人傻拇记若没有酸甜苦辣,读起来就味同嚼蜡。

篇7:思考与人生

思考与人生

人的思考,会有什么样的威力?

有一句谤语:“愚人天天感到无聊,智者时时都在思考。” 是的,因为思考确实能使人成熟,使人深刻,使人臻于完善。 没有一个聪明人,不擅长于思考的。思考将给人以“分寸”, 使人感到自己并没有辜负光阴,辜负生活,辜负人生。

思考,更有一种神奇的效能,当你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行进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况:顺境或者逆境、白 天或者黑夜,只要你有思考的习惯,你都可以开动起你那聪 明的思维器官,抓住构成你生命的一分一秒……

提倡思考,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放松实践?不!实践总是 第一位的。然而,同样是实践者,为什么有的平平淡淡,有 的却出类拔萃,这是为什么呢?想象,神奇般的想象,不也 是不可缺少的素质吗?思考是实践的保障。

人的思考有何不同?

思考,有聪明者的思考,也有不聪明的思考。智者想的 是进取,愚者想的是侥幸。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 假如人与自然界一样也有春华秋实的话,那么,只有善于思 考的人,才有可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 的丰收的喜悦。

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总是和他的理想、追 求,以及他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良 好的素质,可以使人的思维活动得到升华。

篇8: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 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 还是错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包括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 而且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 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 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确立崇高的理想, 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 不被矛盾所困扰, 不向挫折屈服, 不为冲突而忧虑, 热爱自己本职工作, 积极努力作出成绩, 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 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 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少数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存在,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

1. 对待人生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及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但是一些西方社会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风气必然波及到我国大学校园, 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致使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 他们人生追求中, 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头。

2. 对待金钱的看法。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金钱持积极、认可的态度, 但不把金钱视为成功的标志, 并且认同合理理财, 积极投资、愿意参与慈善捐款。即便如此, 2008年人民网针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 有三成的大学生是拜金主义者。学生中跟风攀比现象呈抬头趋势, 日常生活里比谁的衣服是名牌, 谁的化妆品高级, 谁的手机最潮……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都导致了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 产生许多消费误区。校园里一度流行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找工作看钱途”等口头禅。因此, 专家呼吁, 随着社会发展, 大学生“金钱观”和理财意识需要科学引导。对金钱的过分看重会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 对待职业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今天,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天之骄子”的光环, 勇敢地面对竞争, 摆正位置, 调整心态, 甚至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可是令人担忧的是, 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淡化了社会责任, 忽视了社会需求,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甚至寄希望于社会关系上, 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捷径。这些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小小的社会, 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 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 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 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 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 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 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 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 增强抗挫、抗压能力, 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1. 加强自我管理。

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塑造工作, 需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引导。

大学生在蜕变过程中, 应从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 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同时, 主动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 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立场坚定;吸取前人的优秀思想, 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树立健康人生观。

2.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命而行, 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 则师友之诫, 不如傅婢之指挥, 止凡人之斗阅, 则尧舜之道, 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 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虽然意识渐趋成熟, 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 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 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 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高校, 主要是宏观上的指导, 无论是课任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经常对每位学生的生活细节, 心理变化关心到位。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学校, 经常提醒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加强学校教育。

在大学的德育工作中, 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念的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基本是端正的。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 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主平台的作用, 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开展实践活动和典范教育, 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认识人生, 感悟人生, 并且从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 应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成为社会伦理的向导、人类良知的灯塔, 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引领、示范和陶冶作用。

4. 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校内校外双结合。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完成这项任务, 不仅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 而且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和大众传媒都有责任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 他们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比其他阶层多, 社会大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 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构架才能平衡, 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 中间力量的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 立足现实, 从大局出发, 把个人的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其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好的, 但在人生观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 加强人生观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观,人生观教育,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士青, 夏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学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 陈冰俐, 乌进高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论文汇.

上一篇:桩基验收需要的材料下一篇:销售人员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