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校本培训内容一

2024-08-09

优化校本培训内容一(精选6篇)

篇1:优化校本培训内容一

优化校本培训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西山学校开展英语学科培训活动

为有效解决我校英语学科师资缺、备课难、教学难等问题,切实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10月14日下午,我校在中心完小多媒体室开展了英语教师校本教研专题活动。参加培训的是来自我校各学部的9名英语教师。

本次培训由小英语教师王丽源主讲。主要介绍了学习英语的几点基本要求:

1、字母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把26个英文字母学会,并且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26个英文字母,强调了三点:笔画、笔顺、占格数。这样就能为老师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语音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根本。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才能让别人听懂你说的话。能听能说,英语就算学活了。

3、学习英语的另一块基石就是词汇。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词汇,所以,一定要重视词汇教学。一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本插图、老师去引导明确单词中文意义,二是学生自己看清单词字母组成、利用音标拼读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字典学习,老师给予指正。教学中的游戏对巩固教学有很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地学英语。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老师的教学也比较顺利了。通过这次培训让老师们了解到学习英语的重点,以及如何恰当的应用教学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活动最后,我校督导室主任就本次校本培训活动做了总结。他指出:英语学科的教学,由于师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校的均衡发展。我校张校长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鉴于此现状,决定本学期从现在开始,每隔三个星期进行一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希望各位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使英语课真正走入各村学校,并把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及培训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提交到中心校,使下一次培训更完善,使我校英语学科的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2:优化校本培训内容一

培训主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培训目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内容: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重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a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培训主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培训目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内容: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主题:新课程标准内容及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内容

一、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简要及结构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主题:新课程标准内容及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内容

一、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主题:新课程标准内容及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内容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篇3:优化校本培训内容一

一、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比较

1.教师专业化理念认识差异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Templin认为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要过五步阶梯:初学者、能力者、能干者、熟练者、专家。要储备经验、知识、技术, 并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不断寻求突破。要成为能干者, 你必须为意外做准备, 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因素, 依据长远目标来引导解决策略。要成为能力者, 你必须有功能性的技能, 对情景有更多的应对能力, 更少地被规则束缚, 开始看到情景间的相似之处, 有策略地思考。要成为熟练者, 你必须感觉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 高度发展的感知技能;专家是用不满足知识的寻求者, 优美自动的完成动作者。

西南师大教育学院兰英博士认为:广义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 均指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过程。但在狭义上,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教师专业化”则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 更具社会学意义。国内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 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又称扩展性知识, 指本学科以外的广博文化知识, 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

2.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差异

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运动过程中, 影响较大的在其20世纪80年代。1823年, 霍尔在美国的佛蒙特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 开启了美国教师教育之先河, 这也是美国教师的专业化开端。福勒和布朗 (Fuller & Brown 1975) 指出:一个教师的成熟发展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自我提升阶段、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关注学科发展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成熟的专业工作应具备六个特征: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

通过中美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 即使在教师职业已经被确认为专业性职业的今日, 仍然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体育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或者亚专业性职业。究其原因, 一些体育教师自身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局限等影响, 很难用发展观点去分析与校准社会规范与自我角色坐标, 从而导致在多层角色冲突过程中由于思维混乱使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3.教师专业标准与要求差异

NCATE是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简称, 主要由33个全国专业教育组织和公共组织构成。NCATE的教师专业总标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所有教师提出最基本的专业要求, 是学生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准则。不同级别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其标准释义经过专家论证、实践, 最终NCATE协会得出了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师专业标准。美国教育对中小学的教师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 例如, 在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证书。要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 必须要通过所在州进行的教师证书考试, 而在美国不同州教师证书考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国体育教师, 通常情况下要具备五个方面素质:高尚道德品质, 良好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广博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

通过二者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体育师资培训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 特别是对职前相关能力培养非常重视, 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考评要求。不仅如此, 美国对于教师的职后进修的培训也非常重视。在美国随其教师职级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格化执行, 教育素质与学术水平成为教师进修提升的重要目标。在培训的形式上, 进修的教师、教研的人员、行政的人员之间是共同商量相关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的程序。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被培养教师的自主空间与自主权, 也极大地提高了参训积极性。可以说, 美国的职前、职后教育举措令美国教师由合格化迅速地提升为优异化, 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而我国体育教师培养, 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培训模式, 但培养的师资水平上总体呈现为层次低、水平差。承担主要培养体育教师任务的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大学在数量上太少且办学的重心偏低。相对于国外的统一培训培养格局, 我国在这一点上尚未形成, 且开放型培养、培训模式也还没有形成。

二、中美差异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启示

1.校本培训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由学校组织, 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以学校为基地, 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 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 由学校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以解决实际问题, 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体育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解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和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方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内容的学习。培训方式由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通过年级制开展培训, 以点带面, 严格把关, 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记笔记、写教学心得、写读新课程标准摘记来进行效果评价。

2.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及内容之一

教师要不断反思, 不断提升自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 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了解学生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育资源应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 也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极好手段。如何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和研讨, 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结果, 通过教学反思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 以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学校在体育教案中设计了课后反思栏, 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每一次课后反思, 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活动中反思, 比如体育教学周活动中, 学校把每一位教师的课都录制下来, 再让上课的体育教师观看录像, 针对出现的问题先进行自我反思, 然后再请体育组的老师共同研讨。大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平等对话, 为参与者的困惑及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及策略。体育教学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教师反思:本阶段教学中你的学生有哪些进步?你最满意的是哪节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最遗憾的是哪节课?原因是什么?你听了谁的课?建议是什么?你读了什么理论书?体会最深的观点是什么?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进行自主实践反思, 教学经验将会日趋丰富, 从而轻松地进入体育教科研领域。

3.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普及将给体育的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 因此每学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体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共同探讨, 相互借鉴, 共同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规律, 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同时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体育教研组要建设好体育教学专题网站、体育教学资源库;带动体育教师建设个人教学博客, 设计好一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 每人制作一个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资源共享的一个载体, 可以减少体育教师们的重复劳动, 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具体建库工作中以分工建库来完善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 建库可以采用简单的FTP建库或复杂的ASP建站, 建库不是一个短期的设想, 需要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 需要全组体育教师们的互相协作, 时间长了以后这个资源库将给体育教师带来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建设的同时体育教师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 中美体育教师在专业化上存在理念、标准、要求以及过程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虽然, 美国体育改革走在世界的前列, 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他国家不能照搬, 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借鉴。中国的国情更是如此, 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的途径与策略, 而校本培训就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通过一定的途径与策略使我们的体育教师认识校本培训、关注校本培训、参与校本培训, 通过把握教学反思与现代教育手段, 短时间内提高。我们有信心, 也有能力做好以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 促进专业成长,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体育新课程背景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应该是校本培训, 因为校本培训最贴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针对性强, 有利于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本文试图从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的比较中寻求我国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意义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尹志华, 邓三英, 汪晓赞, 季浏.美国NCATE不同级别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7) .

[2]陈亮, 高建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激励机制管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3) .

[3]高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

[4]王阳.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周娣丽.教师校本学习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11.

[6]赵永生.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与管理, 2013 (27) .

篇4:优化校本培训内容一

关键词:培训校本;方向;关键;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03-2

目前,从上到下,对职业学校师资进行的各级各类培训,可谓紧锣密鼓,不仅类别多,而且信息量大、频率快,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毋庸讳言,就目前市一级甚至省级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着形式单调、培训效果的后续调研工作缺乏、有的培训内容理论性过强以至一线教师难以提起兴趣、有的培训项目滞后等不尽人意的地方。

那么,教师培训如何搞、以什么样的方式搞,才能取得最大的效应?作为基层学校,确实期望教育行政部门能拿出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师培训方案。

校本培训,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做到因地制宜,如果能得到有关专家的引领,效果可能更理想,也更有价值。宜兴中专从1999年开始就一直依托学校科研处,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校本师资培训,分别有序地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尤其在课程改革上,紧紧围绕热点,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探索。主要从改变教师理念、改进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职校优质课课堂评标准、教师信息化技术、专业技能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培训,取得了一些效果,受到教师普遍欢迎。本文仅仅以一个基层学校的身份,从微观的角度,阐述本校在校本师资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以期得到同行及专家们的指导。由于篇幅所限,仅能概述。

一、紧跟职教理念,紧随课改形势,是校本师资培训的方向

近年职教课改进入深水区,如何明确方向、行政垂范,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校科研机构职能显得十分关键。首先应对学校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提高其认识。科研处每月一次为学校行政领导组织培训,内容涉及思想观念到课改实例等。如我校组织了“学习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先进职教理念”、“项目教学法”、“太仓职教中心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理论”、“赴德国培训教师汇报”等讲座,以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使全校上下一致,目标明确。

其次学校科研处人员率先提高学习意识,上至国家职教政策法规,下至教科研动态、教改信息,尤其关注有关学校新的做法,学习核心职业教育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和《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随时搜集有关资料,浓缩精华,每学期选编一册《校本师资培训学习资料》,供全体教师学习。选编时力求内容丰富,设置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案例”、“教育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有时则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选编成专题材料。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视野,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也发挥了科研处为教职工服务的职能。

二、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建立师训系统工程,是搞好校本师资培训的关键

对每个职业学校来说,师资培训应该是个系统工程。我校从1999年开始,着力校本师资的培训,力争多条腿走路,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建立师训系统工程,做到校本培训和国家培训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相融合、校内培训和企业锻炼相切合,最终培养出以“青年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为一体的“金字塔”式的教师队伍。

1.搞好五年青师培训,分段实现培养目标。

青年教师从大学毕业进入职业学校工作,大部分仅仅是从大学走进职校。这样,职业学校就势必面临着如何把青年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甚至骨干教师的问题。学校专门制订了《青师培训方案》,将培训的总体目标落实为“一年上格式,三年过三关,五年创特色”,即第一年必须做到课堂教育走上规格,以提高教师的基本功为主;三年内过好“公开课、课堂考核、教育论文”三关,五年内努力成为学科教学特色型教师。

2.中青年专任教师分别开展“信息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两项教育基本技能的专项校本考核。

本着“质量立校,师资为本”的主旨,根据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系统规划与部署校本中青年师资培训与考核,促使中青年专任教师都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娴熟地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育实践。中青年专业学科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本专业一项乃至多项工种的实践操作技能,名副其实地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对取得“合格”以上成绩的教师,学校将颁发合格证书,考核的成绩等第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将以考核“合格”作为推荐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职务的必备条件,并且作为将来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将培训触角伸入教师微观课堂,课题引领改革陈旧教学模式,是校本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

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而课堂不仅是教师赖以生存的领地,更是展现教师能力和职业教育魅力的场所。职业教育的课堂应该展示出其独特的“职业”特色。我校结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研究”总课题,申报了课题“中职校各专业课堂教学优效模式研究”,以此为抓手,从微观入手,将培训的抓手落实到教师的课堂,主要对教师传统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

1.全员灌输职教“好课”十二字评价标准,提出“实践课堂”理念。

什么样的课才是职业教育的“好课”呢?第一,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不是看老师表演。第二,突出能力目标。第三,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的训练。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是练出来的,要练能力,必须在完成任务中进行。简单地说,“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十二字就是职业教育好课的主要标准。这样的课堂称之为“实践课堂”。

2.课改抓手落实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培训教师单项课堂设计能力,真正落实能力目标。

经过学习和讨论,教师认识到“好课”十二字标准所体现的原则是新旧课程的重要分水岭,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学校要求各部采取措施,全员参与“中职校各专业课堂教学优效模式研究”活动。号召教师首先在“单次课”的教学设计中着手改变,从写教案开始,提出统一要求,务必突出能力目标,并将十二字目标贯穿融合到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中,科研处则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教师搞好单项设计。比如,下文的计算机网络概论1(单次课程设计)是不合格的设计,计算机网络概论2则是能体现“十二字”标准的设计。

3.与时俱进,以校级课题为引领,全员开展微课培训。

MOOC(“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当前,作为慕课基础元素的“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为名称的比赛,也在全国诸多区域展开了研究,作为国示范中等专业学校,我校紧紧跟上了这个潮流。2014年举办了3次大规模培训,分别邀请企业、高校、以及校本三个层次的专家,为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同时,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老师的成长搭建科研平台,我们在前期微课培训的基础上,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专项校级课题研究。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鼓励研究成果较好的老师申报省教科院课题,目前有两个教师的课题被立项。

总之,我校通过上述种种办法进行的校本师资培训,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但师资培训是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研究,这样学校才能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篇5:校本培训内容

第八次校本培训 时间:2015-11-10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对话教学的保证,但并非所有教学中的提问都是有效的。提问过程应分成3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在提出问题阶段,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提出适宜且有效的问题;在获取答案阶段,要合理使用候答时间并使课堂参与最大化;在有效理答阶段,要学会使用追问、转问、澄清等技巧。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才能不断精进。

一、提出有效的问题

(一)根据目的提出适宜的问题

第一,低层次还是高层次问题应由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思维水平来决定。低层次问题要求学生使用理解性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来回答。一般而言,学生们可以使用现存知识,回忆并重述已有知识经验、重组认知结构等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高层次问题要求有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能力,因而就要求学生有更加复杂和原创的思考。

第二,根据为获得正确答案而进行思维的方向可以将问题分为聚合式的和发散式的。在回答聚合式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从已有信息出发转向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有一个或一小组的正确答案。事实上问“谁、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以及对错、是非”都是聚合式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强化课堂上具体、重要的知识点。

发散式问题要求思维从明确的信息转向各不相同但又合理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激活思维。在数学教学时很容易发现聚合式和发散式问题的区别。比如当向学生呈现6×9这个算术题时,聚合式的问题可能是“6×9等于几?”学生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一种低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个算术题可通过问“你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算出6×9的答案?”转化为发散式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可能会使用简单的加法、交换率、混合运算法则或其他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解答,如6×10-6×1,6个9相加等。他们必须从事实出发发散思维以产生答案,而不是仅仅如聚合式问题一样关注单一的正确答案。

第三,问题可能强调内容也可能强调加工。内容性问题是指直接关注所学知识和处理所学的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而且通常教师已在脑海中有了正确答案。教师所提的问题中80%都是内容性问题,它常与低层次的认知过程相关。但由于它强调学习内容,所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师使用加工性问题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尽管此类问题也要处理课文内容,但它们不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更多的是关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创造性或以复杂的方式来思考课文内容。这类问题的使用频率比内容性问题少,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联度也相对低一点,但它们的确能够提高学生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常加工性问题也是高层次和发散式问题。

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题的类型、水平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大部分教师都依赖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较简单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行了;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整合加工性的、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

(二)有效提问的要求

1.问题的预设性

我们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然现场生成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问题就会很容易离题,过多的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备课时包含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整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散式、高层次、加工性问题比聚合式、低层次、内容式的问题更难提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较少使用它们的原因。在课前准备一些此类问题,即使你不全用它们,也将有助于你注重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事先预设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你言简意赅的阐述问题。

2.问题的清晰性

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学生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学生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3.问题的启发性

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closed-respond)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4.问题的少量性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结果,教师自身也无法辨别学生的答案是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还是每一个不同的答案都对应一个问题,而学生们则会对教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又马上改变措词重新设问而感到惘然。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那个最初问题的思考被打断了;第二,改变措词后的问题常与原来的问题大相径庭,从而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意一次问少量的问题,有时一两个就够了。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那些理解、记忆类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类知识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出现“满堂问”,过多的问题使教学整体出现分散化倾向,冲淡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淹没了教学重难点。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做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5]

三、获取答案

(一)使用候答时间

在提出问题之后,许多教师都会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wait-time),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无法有效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有效使用“候答时间”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候答时间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问题前所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提问与回答之间的暂停时间。除了在提问之后暂停外,在反馈学生的答案或叫第二个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也很重要。因此,候答时间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之间的暂停;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反馈之间的暂停。

姚利民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提问后留的候答时间方面做得不很理想。[3]142 许多低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叫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不超过1秒钟,而多数有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对学生回答反馈之间的暂停,根据不同问题类型有3到10秒钟。对候答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6]

延长候答时间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困难,尤其是新手教师。当他们无法肯定是否有人来回答问题时,5秒钟的暂停就像是永恒!当然,在试着去使用这些暂停时,会变得容易起来,并能给予所有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参与。

此外,由于候答时间的延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有探求答案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而学生也会问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来请教师解惑,这样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加了,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加了。

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候答时间呢?我们建议教师们可以做这些事:第一,做些规定以防止学生把答案脱口而出。允许学生脱口而出将有碍于你对提问后暂停长度的控制,会减少候答时间,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逃避思考问题。第二,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在心理默数5个数,同时扫视全班,然后叫学生回答。第三,在提出问题之后,不能重复和增加问题,除非已经过去了几秒钟,否则就会打断学生的思考,干扰他们的反应能力。第四,在学生还没有回答完之前,即使他们完全错误也不能打断他们。他们回答完之后,暂停,用几秒钟时间想一下他们的答案,允许其他学生对该回答做出判断,并考虑如何最好的反馈和进行下一步。第五,候答时间的使用与教学进度和任务相匹配,即教师必须将候答时间和所提问题的水平或难度相匹配。一般而言,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所要求的暂停比高层次、发散式、加工性问题来得短一些。

(二)扩大课堂参与

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获取学生答案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绝佳时机。有学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提问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衡量教学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7]

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问题及课堂的参与度。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问一个问题,暂停,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得出答案,然后选一个同学来回答,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还是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机会。

为了保证问题发挥平等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然后随机抽一张卡片来让学生参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且也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警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叫到,变一下叫答模式以随机叫学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有效理答

在获取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就进入了提问的第三部分: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follow-up students respond)。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直接与学生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8]

低效教师最常用的理答反应是“好的”,或者“嗯„嗯”。要取代这种常规性的无意义的反应,你必须试着去澄清、综合、扩充、修正、提升学生的反应并做出评价。[4]341-343 有效理答应参考如下做法:第一,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正确时,接受他的回答并共享,然后继续教学,不要过度表扬;第二,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回答是否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并且在继续教学之前,保证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第三,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要强化他最初的努力,然后用一些另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你可以对他的参与和努力表示肯定,但必须分清这个事实:你肯定的是他的课堂参与而不是他的回答是正确的;第四,当一个学生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过多的时间纠正一个错误的答案。[9]

总体而言,在学生没有正确回答或缺乏自信的回答时可以用理答技巧。理答可以分4种类型:提供正确答案,追问,转问,澄清。提供正确答案仅在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回答错误时才能使用。我们主要探讨以下3种有效理答方式。

(一)追问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

追问也可用于提升学生回答的水平。通常,教师会问一些聚合式、内容性、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即使教师问一个高层次或发散式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也会用低层次的、聚合式的答案作答。此处可以使用追问以促进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探索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学生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让他们描述一下如果原问题的重点变了,那么他们的回答会怎么变化。

(二)转问

转问,即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其自我概念、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的下降。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三)澄清

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学生难以理解。所有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的问一些表述不清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也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想减少澄清的使用,就需要注重问题的预设性、清晰性、启发性和少量性。

相对而言,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五、结语

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创生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效果。

篇6:初中数学校本培训内容

主讲:

培训时间:2017年5月20日

课改要求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适应课改要求呢?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从关注教学的结果转变为关注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统一的教学要求和作业要求显然不切合实际,迫切需要对上课的例题和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学生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探究。从学校初中现在的教师结构来看,老教师陆续退休,在教学中唱主角的是中青年教师,这些年轻教师,明显缺少教学经验,缺少教学的本体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不足之处。由于学校在社会上有较好的声誉,学生的生源也比较好,因此,迫切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本体知识和业务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这项校本研训项目。

数学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作业”紧随“上课”之后,与上课有很强的逻辑联系。一个教师,如果可以通过自己命题的考卷估量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那么这就意味着他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布置作业时就能根据学生水准的高低有不同的安排,从而使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的载体,成为教师反馈教学的工具。因此,教师要从数学作业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地改善数学作业。通过研修,使所有教师对数学作业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有一个更深地理解和把握。(1)数学作业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改进教学”。要把握基础教学的要求,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有基础性又有发展性。作业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要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差异性,提供有选择的作业。要重视联系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功效。

(2)数学作业的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用好课本中的例题,精选习题;对习题的解答过程和表达,要按照规范严格要求。数学作业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对探究型、开放型等问题的研究,使基础性的作业与发展性的作业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数学练习系统。作业布置要适量、适度,要控制作业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单纯追求解题技巧。

数学作业要加强基础性练习。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领会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想象和猜测,都要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要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数学作业要注意实际层次化和形式多样化。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典型性、示范性和启发性。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尤其要充实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习题,做到基础性练习与发展性练习协调互补。

数学作业的形式不应只局限于对习题的演练,还可以安排动手制作、小论文协作、数学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作业,体现作业在保证基础前提下的多元化。对课内作业的组织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要有梯度和适当的反复,深广度和容量要恰当。

2、数学作业的指导和批改,在学生进行课内作业时,教师应巡视,掌握典型错误,当堂反馈纠正。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独创性。对学生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见解,也要即使讲评和反馈,并对教学进行适时地调控;要有针对性地、分成次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让教师跳进题海,让学生跳出题海。

4、对新课、复习课、作业等习题进行精心设计。

5、每个备课组有适合自己年级的训练习题(每次测试题,优秀生的辅导习题,学习困难生的辅导习题,爱心课的习题,每位教师在备课组共同备课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训练习题,体现共性,张扬个性。

6、对设计的习题形成电子稿,教研组内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7、让有经验的教师多命题,带教其他教师共同进步,形成团结、和谐、向上的氛围,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8、使教师掌握每个章节最典型、最基础的习题,对课本习题进行适当地开发,进行题组和变式训练。

作业:

1、数学作业的形式应注意什么?

答:数学作业的形式不应只局限于对习题的演练,还可以安排动手制作、小论文协作、数学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作业,体现作业在保证基础前提下的多元化。对课内作业的组织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要有梯度和适当的反复,深广度和容量要恰当。

2、怎么样设计数学作业?

上一篇:对于商务礼仪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环卫工人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