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2024-08-11

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共8篇)

篇1: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自读课文,能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3、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复述故事梗概。

2、品味细节,体会英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2、说出故事梗概,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说出故事梗概,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杨靖宇的图片及生平事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英雄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 简介“抗日战争”和“杨靖宇”生平事迹,出示杨靖宇司令的图片。

2. 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三、检查预习

1、出示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说说你对生词的理解。

2、指名读文。

四、自学指导一

1、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组内交流故事梗概。 (四分钟后比比那组说得最简洁。)

2、复习抓故事梗概的方法。

3、默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____)、结果。

4、小组内交流梗概。

5、小组推荐汇报

五、自学指导二

1、出示自学指导 自主读文,勾画出细节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5分钟后比比哪组说的最精彩。)

2、自主读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句。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什么给自己印象深刻。

3、组内交流,组员注意补充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4、汇报 (过程中进行情感朗读训练。)

5、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杨靖宇司令的崇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六、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总结本次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还从同学们口中了解了古代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今日英雄杨利伟等。在祖国发展的不同时期,英雄们均如雨后春笋,我们更要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

板书设计:

抗日英雄杨靖宇

陷入包围 分开突围 壮烈牺牲 激励后人

篇2: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

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篇3: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师:今天, 我们一起研究一个词儿——男子汉 (师板书:男子汉) 。虽然在座的有男子汉, 也有“女子汉”, 但是, 并不影响我们研究“男子汉”, 因为“男子汉”不分男女。请同学们想一想, 男子汉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师板书) 勇敢、善良、自强、自尊、自信、顽强、诚信、宽容……

师:你们瞧, 难道只有男人才具备这些特点吗?这些优秀的品质, 女人一样拥有。所以, 我觉得“男子汉”这个词, 是对所有优秀的人的统称。今天, 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外国的男子汉, 他来自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这本书里的老渔夫是世界文学长廊中最著名的男子汉之一, 《老人与海》的故事讲的是:老渔夫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 他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 比他的船还要长两英尺。大鱼拖着他的小船在海面上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 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没经受过的艰难考验, 他一直与大鱼顽强地抗争, 终于把大鱼刺死, 拴在船头。可是, 大鱼流出的血却引来了一群鲨鱼, 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 尽管他刺死了一条条鲨鱼, 可是马林鱼身上的肉还是被鲨鱼吃光了。最后, 当老人疲惫地回到家时, 船尾拖着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了。原文4万字左右, 我们的课文只有两千来个字, 经过了缩写,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男子汉的风采。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 一边给文章分成三大段。

师: (默读之后提问) 你是怎么给文章分段的?

生:前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后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然后中间的自然段分成一段。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认为, 前三个自然段是介绍老人出海前的事情, 中间的这些内容是讲老人在海上遇到的困难, 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说出海归来后的情景。

师:你分得很正确, 解释得也很好。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四大段, 你们知道怎么分吗?

生:前后两个大段不变, 中间的一段从“老人竖起桅杆, 挂起风帆, 开始往回划”这个自然段开始, 分成下一段。

师: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生:老人战胜大鱼和打退鲨鱼是出海打渔过程中遇到的两件大事, 这样划分, 更好地看清了故事的梗概。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给文章分段, 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更是为了准确清楚地理解文章。一篇长文章, 如果在我们的脑海中被划分成了几个部分, 变成了几篇短文章,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只能把一杯咖啡当做一天的食物, 可怜啊, 老头儿!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很难对付的超级大鱼;虽然制服了大鱼, 老人也已经筋疲力尽了, 可怜啊, 老头儿!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 疯狂抢夺他的猎物, 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可怜啊, 老头儿!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他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猎物, 只剩下一根大鱼刺了, 可怜啊, 老头儿! (补充板书:的男子汉) 这是个什么样的男子汉呢?

生:可怜!

师:老人在这样危险的境遇下, 顽强地生存下来, 并且把那么大的鱼制服了, 他的失败是可怜的吗?

生:老人在危险的环境中不放弃猎物, 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师: (补充板书:可敬的男子汉) 既然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刚才我对段意的理解就要变变样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他仍然没有放弃, 每天坚持出海, 可敬啊, 男子汉!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难以对付的超级大鱼, 老人没有屈服, 经过两天两夜的较量, 终于制服了大鱼, 可敬啊, 男子汉!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抢夺, 老人一次次击退鲨鱼的进攻, 可敬啊, 男子汉!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虽然猎物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那鱼刺上写满了老人的勇敢与顽强, 可敬啊, 男子汉!

B、寻找男子汉

师:从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可敬的?

生:“老人的右手勒出血, 他把手浸在水里, ……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儿”。老人的手都磨破了, 他还把手放到海水里, 海水是咸的, 他肯定更痛了, 但他却说这样的痛苦对男子汉算不了什么。他真勇敢, 真坚强呀。

师:你说得很好, 在海上漂泊这么久, 又与比船还要大的鱼搏斗, 老人或许是累得精疲力竭了, 他把手放到海水里, 用疼痛刺激自己清醒点, 继续坚持, 这确实是可敬的表现呀!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定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老人要战胜这条大鱼的意志很坚定, 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师:说得真好。老人拼出自己的性命, 也不愿意放弃大鱼, 他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可敬的男子汉呢?

生:“两个钟头以后, 老人浑身被汗水浸透了, 骨头也累酸了”,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来。

师:骨头累酸了, 流出的汗水淌在伤口上, 咸涩的汗水让伤口很痛, 但老人依然没有放弃。几乎从整篇文章都可以看出老人的顽强的精神。

生:从题目就能看出来。

师:你是怎么从题目就看出来的呢?

生:老人是衰老的人, 而大海是强者的象征, 尽管老人与大海相比显得很渺小, 但可以通过这个题目想象得出老人的勇敢, 敢与大海搏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同学们, 读文章就要这样,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的发现, 也读出自己的疑问。谁有问题要向我提问?

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老人总在梦里梦见狮子呢?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老人梦见狮子的情节, 在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出现, 这是作家的有意安排, 这样安排是什么目的呢?与老人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替老师回答?

生: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呀, 所以老人梦见狮子, 狮子最厉害了。

生:不对, 老虎才是百兽之王呢, 老虎比狮子厉害。

师:请同学们看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文章交代说, 老人的童年生活在非洲。在非洲草原上称霸的动物就是狮子, 而狮子在文中是一种象征。你们想一想, 狮子象征了什么呢?

生: (纷纷回答) 威猛、勇敢、高大、雄壮、王者……

师:你们说得都对, 它也象征了老人的雄心壮志。老人希望取得辉煌的成绩, 他希望捕到大鱼。狮子是老人儿时最敬佩的动物, 他梦想着自己也变成一只威猛的狮子。所以他始终坚持和大鱼抗争, 但太可惜了, 大鱼被拖到岸上时, 已经只剩下白骨了。你们说, 老人的这次捕鱼的结果, 是胜利还是失败呢?

生: (争论) 失败!胜利!

师:我们还是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老人自言自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这是什么意思呀?都被消灭了, 怎么还说不可以被打败呢?

师:这句话读起来确实有点儿难懂。不过, 越是难懂的话, 越要认真品味, 这句话是整篇课文的灵魂, 故事的含义就在这里。“消灭”就是消失、灭绝, 已经死掉了, 可是他却没有被打败, 这样的事情你们见过吗?我来举个例子, 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 烈火烧身, 纹丝不动, 他牺牲了, 你们觉得他是胜利者, 还是失败者呢?

生:他没有在烈火中屈服, 当然是胜利者了。

师:老人捕到的大鱼比他的渔船还长, 随时可能把渔船顶翻, 可是老人没有放弃, 他“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他“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 是为了光荣”。最终, 虽然那条鱼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他仍然算得上是个胜利者。现在, 就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句难懂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出来。

师: (5分钟后)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一个人不能失去信念, 这个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战胜所有的困难, 即使他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一个心愿, 但只要他一生都为此努力, 他就是成功的。

师:写得很好。信念是了不起的动力。谁再来读一读?

生:人也许在战争中牺牲, 但他那不屈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败的。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提到了信念, 提到了勇气, 提到了信心或精神这样的词儿, 就是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从古到今, 我们国家也有许多男子汉的光辉形象, 你们能说几个吗?

生: (纷纷回答) 司马迁的坚毅、董存瑞的勇敢、雷锋的善良……

师:你们能说几个女子的形象吗?

生:花木兰算吗?

师:替父从军, 这么勇敢, 当然算啦!

生:还有刘胡兰, 面对敌人的铡刀也不屈服。

师:无论男女, 他们都是可敬的英雄, 都可以称为“男子汉”。其实,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男子汉形象, 你们发现了吗?我给大家讲一个男子汉吧, 他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在课堂上, 他写好作文后, 让我批改。那篇作文的毛病很多, 我一一指出, 他回到座位, 没有休息, 而是认认真真地修改。改好之后, 又拿给我看。但这篇作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提出来后, 这位同学又耐心地改, 下课时, 他没有和别的同学一起拎起书包就走, 而是依然认真地改作文。也许, 他不聪明, 但是他的行为证明他是一个男子汉。我想, 他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C、寻觅无止境

师:《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 他每天上午写作, 而且以站立的姿势写作。他认为坐下写作太舒服, 坐得舒服就容易写废话。所以, 海明威的作品里, 语言都很朴实, 而且大多是简短的对话。同学们有时间时, 可以读一读《老人与海》的原著。海明威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叫做“冰山理论”。他说,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 只能描写很少的内容, 就像冰山, 露出海面的只是一少部分, 而在海面下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冰山, 要靠读者自己去发现。其实, 我们在阅读每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都是在透过冰山的一角, 寻觅隐藏在冰山下面的丰富宝藏。现在, 我们来读几段《老人与海》的原文, 感受一下名作的艺术魅力。当老人回到家, 睡了一宿觉, 那个曾经跟随老人出海捕鱼的孩子来看望他了, 文中写道:

老人终于醒了。“别坐起来, ”孩子说, “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在这个片段里, 从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就可以看出老人是个男子汉。

生:怎么看出来的呀?

师:你们想想, 孩子说“别坐起来”, 说明老人在干什么?

生:老人要坐起身来。

师:老人已经在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 受了这么严重的伤, 根本就爬不起来, 可是有人来看望他了, 他不是躺在床上呻吟, 而是要顽强地坐起来, 这不正是男子汉的表现吗?

师:再看这段老人与孩子的对话:

“他们来找过我吗?”“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老人说。

老人问孩子, “他们来找过我吗”?这里的“他们”, 文章没有交代指的是谁, 但孩子却明白, 告诉老人, 海岸警卫队和飞机一直在找他。老人说, “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你们知道这句话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吗?

生:宽容。

师:真聪明!遭遇这么大的危险, 老人不但没有埋怨救援队, 还替他们着想, 可见老人是一个多么宽容的人, 男子汉就是这样宽容。

师:再看这段对话:

孩子说:“躺下吧, 老大爷, 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 还带点吃的来。”“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 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老人让男孩把自己不在时的报纸带给他, 这句话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明老人很爱读报。

师:但这与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呀。好作家绝不会在文章里写下与主题无关的话。老人遇到这么大的灾难, 不是想着对别人讲怎么害怕, 而是平静地要男孩给他带报纸, 这说明老人没有受到惊吓。他很勇敢, 很坚强。男子汉, 经历再大的风浪, 都能马上平静下来。

师:最后再读一句, 海明威写道:

孩子出了门, 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他又在哭了。

男孩顺着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为什么要强调是磨损的珊瑚石路呢?

生:这条路已经走过好多次了。

师:老人捕了一辈子鱼, 他一次又一次地走过这条珊瑚石路, 一次又一次地与大海搏斗, 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这磨损的石路, 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着老人一生经历的艰苦磨练。男孩走在这条路上时, 又哭了。第一次流泪, 是见到老人回来后, 满脸满身都是伤, 男孩心疼老人, 流下了眼泪。当他看到老人醒来时, 立刻不哭了, 因为在老人面前, 他也要像一个男子汉一样, 他要走男子汉的路。在小男孩心里, 老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呀。希望大家在课后的时间里, 能够阅读原著, 好好感受一下男子汉的风采, 以及文学的魅力。下课!

备课笔记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一位旅居美国的妈妈, 讲了孩子学英语的故事。孩子入学不久的一天, 在家为一项拼写作业犯难。这作业要求做“单词船”, 她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打电话问老师, 原来就是拼写单词, 但是得从一个字母开始, 每一行加一个字母, 排成的图形就像小船, 所以叫“单词船”。原来如此, 新鲜!再想一下, 回过味来:这不是变个花样让孩子抄单词么?还有一项作业, 跟“单词船”有异曲同工之效, 那就是“彩虹词”, 实际就是用彩色笔描单词。描了几种色, 就是抄了几遍单词, 其实也是变相的抄写。这些方法, 都是利用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直观喜好, 让孩子处于一种兴奋点上, 不知不觉地进入记忆单词的状态, 每一次重复, 都是在大脑皮层里加深印象, 像滚雪球似的, 越滚越磁实, 单词也就在不经意间记住了。

让孩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 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我总觉得, 老师是为孩子们点亮路灯的人, 推开窗子的人, 总之, 是为他们带来光明的人。我想起顾城的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里的句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现实中, 许多老师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 为了便于评判分数、排列等级, 为学生设置了太多的围墙与栅栏, 使他们感受不到创造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他们幼小的大脑变成了机械化的储存箱, “听话”就是好孩子。有个学生写作文, 这样写不合格, 那样改也没通过, 老师又没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只是命令他“重写”。走投无路, 他只好照“作文选”抄了一篇, 这回得了个“优秀”。从此, 他不再动脑筋构思作文了, 有一本作文大全足矣。当一个又一个孩子在某些教育模式的逼迫下, “幡然醒悟”, 找到学习“捷径”的时候, 他们以为那捷径通往阳光明媚的春天, 殊不知, 那一时的光亮只是坟地里的鬼火, 只能把他们引向地狱。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视频中, 顾城用深沉的语调朗诵着自己的诗句, 倾吐着自己的心声。突然间, 他疯狂了, 他大声地呼喊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篇4: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5: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教案全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

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

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l、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2、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以及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

篇6:六年级语文S版词语搭配归类上册

1安安静静地看着2直挺挺地站着3沙拉沙拉地响4欣慰的(满意的)笑容

5灰褐色的小蛾 6干瘪的脸夜深人静的时候金黄的头发明亮的火焰 奇异的火光摇摇摆摆地走着穷苦的小女孩 又厚又冷的墙 美丽的圣诞树 俊美的脸庞 挺拔的身影 明晃晃的蜡烛闪烁的星星 慈爱的奶奶强烈的光 美妙的笛声喜出望外地跑来眉头紧锁的样子 坚定地说哭哭啼啼跟着不屑一顾地说英俊的小伙子

牢牢地抓住冰冷的湖水诧异的问急得百爪挠心 无声无息地走去 出其不意的攻击恶狠狠地叫喊着 排山倒海的掌声 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 雷鸣般的掌声忠贞的灵魂

强有力的语调热烈的欢呼 漫长的岁月自强不息的华夏子孙 威武的雄关铮铮响的名字 思慕已久的地方 气势磅礴的雄关 险要的地形情不自禁地赞叹 连绵起伏的山峦 火辣辣的情感 神圣的疆土雄伟庄严的风貌 可歌可泣的历史迎风站哨的形象 爬冰卧雪的英姿 荒凉破旧的庙宇 龇牙咧嘴的菩萨 嘶哑的嗓子悄悄地问 曲曲折折的小路 兴高采烈地抱着 脏乎乎的身子 委屈地说伟大的体魄 清澈的小溪 童年的梦 徐徐吹来的晚风 甜美的歌声 憔悴的脸没有说完的话

兴奋地嚷着认认真真地写 奇妙的事 慈祥的母亲 严厉的父亲 好奇地看着

轻轻地捏 艰苦的岁月 浓浓的母爱 关切地问 气喘吁吁地跑着

脏兮兮、汗涔涔的小孩一字一顿地说 梦寐以求的礼物欢快地叫着 粗糙的手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轻蔑地说脍炙人口的诗句 炽热的爱国精神 崇高的民族气节

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郑重地说骁勇善战的军队 铿锵有力的语句 大义凛然的气魄 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坚定地回答灰溜溜地走 被深深地震撼震天动地的号子 皎洁的目光 抑扬顿挫的诗句 激动得站起来 斩钉截铁地说 昏黄的油灯下

春暖花开的季节 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深沉激昂的歌声 柔嫩的绿翅膀 慢慢地跑过来可怕的事情晶莹的泪珠 焦急地说 若无其事的回答 极不情愿地捧起

愚不可及的蠢事 争先恐后地出去 成千上万的幼龟 博学的老师 狡黠的目光

篇7: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用心

爱心

专心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用心

爱心

篇8: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忽然, 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去。

在危急时刻, 老师对学生的爱, 都浓缩在了“大家快跑”里。课后, 有学生小声问我:“如果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您也会这么做吗?”我想了想, 认真地对他说:“会的。而且不但我会这样做, 我敢保证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学生问。“因为, 你们还是孩子。还有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老师和你们朝夕相处, 早已建立了师生情。这种感情是很牢固的。”

《最后的姿势》一课里的最强音是生死抉择之际的“大家快跑”, 那么,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最让人难忘的声音是这样的:

我有病, 写字困难, 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 不要说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 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小段话, 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 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 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 我终于拿起了笔。……

没有一个“爱”字, 却处处流露出对家乡孩子浓浓的爱。开始时学生不解:“为什么不请别人代写?”我回答道:“巴金爷爷的心里装着孩子。”我给学生讲青年巴金, 讲文革中的巴金, 讲“说真话”的巴金。我说:“要让孩子说真话, 首先自己要说真话;要让孩子学会爱, 首先自己要爱孩子。巴金爷爷尝尽了缺乏爱的痛楚, 不能让下一代缺乏爱的营养。所以, ‘不能让家乡的孩子失望’。”没有豪言壮语, 但爱不是豪言壮语, 也无须豪言壮语。

感受谁爱普通人、自己的亲人。学生身边的人都是普通人和亲人, 长大后, 绝大多数也是普通劳动者, 即使是杰出人才, 其人格与普通人也是平等的。对学生来说, 普通人、亲人, 最熟悉, 心灵的距离也最近, 他们的现在正是孩子的未来———怎么对待他们也就是怎样对待孩子。

对普通人的爱, 首先是对他们生命的敬畏。如《船长》中的船长在危急时刻是怎样救助那些普通人的呢?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 大声吼道:“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在生死关头, 谁先离开快要沉没的轮船?哈尔威船长的顺序是这样的:妇女、其他乘客、船员, 唯独忘了他自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船长为什么作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是学生讨论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有的说:“妇女是弱者, 在紧急关头, 让妇女先走, 是高尚和文明的标志。”有的说:“如果有孩子, 哈尔威船长一定会说妇女儿童先走。”有的说:“我们男同学, 长大后就是男人, 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我们还讨论:什么是英雄?我们发现, 英雄的本质是无私的爱。哈尔威是英雄, 他爱轮船上的乘客, 他爱自己的岗位, 他爱船员, 他也爱自己。在他的眼里, 乘客都是一样的, 只有男女之分、强弱之别。对生命的敬畏产生的爱是最有力量的, 是忘我的。学生喜欢《船长》的重要原因是船长拥有像海洋一样宽广的爱:爱弱者, 爱叫不出名字的乘客, 爱所有的人。

不少老师教学《鞋匠的儿子》往往紧扣“宽容”展开, 没有错, 宽容是文本的重要主题。林肯宽容的源头在哪里?我请学生寻找课文的“文眼”。仔细寻觅、反复讨论后, 学生认为“伟大”是《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文眼: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在林肯的眼中, 父亲是“伟大”的;不过, 我们相信, 林肯父亲的伟大不仅仅是手艺无人能比, 一定还在于他有一颗伟大的心。在林肯的眼里, 鞋匠不但不卑微, 相反还可以成为“伟大”。在林肯的心中, 无论父亲从事什么职业、处于哪一个社会阶层, 都有机会伟大;不管是鞋匠还是议员甚至总统, 都有机会变得“伟大”, 只要你肯努力。在教学中, 我请学生说说你的父亲的“伟大”之处, 结果一发不可收, 学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有这么多的“伟大”之处。这种“伟大”可亲可敬, 并不是高不可攀;就在你的身边, 并不遥远。在不远的将来, 我们都可能变得“伟大”。

林肯的宽容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一个以鞋匠父亲为荣的总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总统。看上去如此平凡、普通的爱, 却是最炽热的爱。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你还会想到爱吗?在教学《爱之链》时, 我请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一个词:这个词, 表示在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爱。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个词:笑。

……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伊, 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此前, “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 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乔伊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她发现这位女店主的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 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 爱, 会温暖有困难的人。爱, 不是空话, 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失去工作、心情沮丧的乔伊相信爱, 带着笑无私地帮助遇到困难的老妇人;他以前困难的时候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 因此, 他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相信, 他的困难是暂时的, 爱一定会温暖他。他笑, 因为他觉得帮助别人是幸福的事。尽管至少怀孕8个月, 尽管为了生存极度疲劳, 但乔伊的妻子依然带着“甜甜的微笑”, 因为她觉得, 服务别人、给别人带去热情、让人感到温暖是快乐的事。

笑, 感动了老妇人。老妇人留下包着一些钱的纸包还有纸条, 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 有人帮助了我, 现在我也想帮帮你。”老妇人的善意, 让乔伊夫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教学中, 我请学生谈谈:你或你的家人帮助过有困难的人吗?在你或你的家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在日常的生活中, 帮助过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虽然可能还没有形成“爱之链”, 但大家只要努力, 相互爱护, 一定能够形成一条温暖的爱之链。因为, 这样的爱, 我们可以做到、也是有用的, 这是和所有的人有关联的爱。

上一篇:培训教师代表发言下一篇:办学水平评估验收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