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读书笔记

2024-08-06

十一读书笔记(精选8篇)

篇1:十一读书笔记

十一、读书笔记一则

[教学目标]

1.学习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

2.用通顺的语言写一则读书笔记。

[教学建议]

1.写好读书笔记的第一步是认真阅读书籍。考虑到学生看书要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教师要提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看书,为写作做好准备。

2.写读书笔记,要先介绍书名和书籍的主要内容,为了能够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尽量做到简洁、集中。然后写自己的感想。写读书笔记主要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空谈。

3.写感想,贵在真。现在有许多感想很假,很空。好象只要写一点自己的想法就算完成了作文,并不是有感而发。要产生感想,并不是很说教的东西,而是能够打动人的东西。教师不要把学生往又教育意义上去引,只要是自己的感想,都可以写。小朋友写读书笔记,一方面是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仿的,一方面可能是没有做到的,是钦佩和赞叹。

篇2:十一读书笔记

《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沈从文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在他看来,“诚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认为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朴的,不带政治功利色彩的优美而自然化的人物。他的世界观复杂又充满矛盾,但是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执意追求。沈从文将人性放到了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正是由于这种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们认识了那些忠厚善良、重义轻利的人们,才有了诗一般优美的《边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研究的课题,即便是宣扬“人性本恶”的荀子,不也是执着地找寻美好的未来吗?《边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索与向往。那是对渐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对现实道德沦丧的忧虑,也是对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设计。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征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象征了衰败的社会的终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渴望。仔细想想,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则美矣,却过于虚假。那种自然的状态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谁都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那个湘西世界只能是梦想。

关于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2

《边乡》里的文字老是不经意的挑逗着我的心弦,文中随处浸润着湘楚景致,随处是质朴朴实的风味情面,字里止间飘散着一种浓浓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难熬围绕,像是触及到了甚么,是眷念女时那个有着温阳的夏季午后?还是现正在那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全国?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那官路将远湘西领土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乡时,有读书笔记大全一小溪,溪边有座黑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那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那便是沈从文先死带给我们的他的边乡,一座沉默的乡,一座朴实的乡,一座宿命的乡,从开初到完毕仿佛皆正在默默的哑忍着甚么。翠翠,那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那座乡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正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女开初,她便选择了沉默,固然心里起伏不定,皮相却初末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女正在雷雨夜里死,天保淹死,黑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情人离去。翠翠仍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守候,“那人年夜概永久不会回来,年夜概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死从人物的心里深处,以细练而又细心,散浓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情面不自禁的融进人物的心灵全国,融进湘西那片质朴漂明的土地,融进那群温良坦率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说话的沉声陈说着全数仄易远族的哀思,理睬呼唤我们炎黄子孙赋性的亲信,正是果为爱得那般深沉才孕育了那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正在想,为何取名《边乡》,正在心里它就那么“遥远”吗?还是正在沈从文先死心灵深处正守护着甚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皆有一座“边乡”吗?年夜概那座悲天悯人的乡已随着汗青的激流沉进那薄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死战社会的深深思虑。

关于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3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

小说中的翠翠与爷爷一直生活在茶峒山城的深山里,陪伴他们的还有只狗。她在十三岁时认识了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十六岁,二老傩送十四岁,二老当地人也称岳云。翠翠爱上了二老,而同时这两人也爱翠翠。最终,大老选择离开,将翠翠让给二老,全在离开的途中失足落水而死,二老和船总认为是翠翠和她爷爷害死了他,有些不愿娶她。后来,爷爷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静静离开了,而二老因要娶翠翠与父亲顺顺吵架,无奈出走,这时,船总才让翠翠做二老的媳妇,但二老还没有回来。

在那时,人们依旧是包办婚姻,二老傩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妆,因此,二老与翠翠之间的自由恋爱很难达成。

作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纯与透。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文中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故事完全没有城市里的俗气,不论是翠翠心中二老的影子与歌声,还是二老对翠翠的一见钟情,都沾不上一丁点儿瑕疵,都是那么的纯,那么的美好。文中作者甚至写到“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_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善良,单纯,充满了爱,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让人有归属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透,茶峒的透不是简单的透,它透到了人心底,它让茶峒“静静的水即使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让翠翠“眸子清明如水晶”。

如此悲哀的爱情却发生在如同世外桃源的茶峒,这似乎有些怪,但换一个角度想想,将这么悲哀的爱情放在这么美好的茶峒,结合起来,倒也挺合适,因为我认为,这种悲哀,它是淡淡的,又是若有若无的,放于茶峒这样的地方,更可以体现它的纯与透。

关于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4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关于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5

整读完的第一本书《边城》。《边城》讲述一对兄弟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女孩不爱的死了,女孩爱的走了,女孩在等他回来。

每次看完书,一两句话就能把故事梗概概括,但是只是看概括,对文章完全没有触动,完全无法带入。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呢?让人在1934年初次发表文章八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读到文章还有种身临其境,故事人物有血有肉,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刻画深刻。

小说开头描写【茶峒】地理位置,主人翁爷爷和孙女翠翠两个,通过环境,事迹,细节让人物真实。不仅是现在还有过去事迹,让人物立体。随着翠翠的活动小说地图向山城扩展,环境活动描写好似真的有种到水乡码头小城的感觉不虚细节刻画成功立体,形形色色的人,引出了另一对主角,先从其父亲说起,再说兄弟两天保和傩送的情况。描述背景,端午最热闹节日,船赛铺垫。

回忆2年前,端午节事件冲突一,翠翠找不到爷爷,碰到傩送二老冲突认识。两年过去依旧无法忘记,事件发展端午碰到大老天保。日常渡船回忆,提到十五嫁人。又一年端午,爷爷想翠翠嫁人的事情,大老表达好感。端午渡船翠翠碰到财主母女,铺垫。爷爷进城,二老回送酒壶,渡船碰到翠翠邀请。中间人向爷爷表述大老情谊,翠翠听传言遇二老。

大老请媒人,翠翠无应答。兄弟知心意,公平竞争。翠翠心中有事,感伤哭泣埋伏笔。二老唱歌,大老放弃离开出事。爷爷期待遇变故,误会疙瘩,爷爷知心意

日子照过心中有坎,二老父子冲突离家,爷爷碰壁。不详,雷雨夜爷爷去世。处理后事。日子依旧,有人逝去,有人在等待。

篇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4: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篇5:十一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之九十一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九十一: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欣赏: 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发源地――科学、技巧和艺术。所谓对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好领导,这就意味着完善地掌握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就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的性质就是如此:要领导它,就意味着我们自己首先要不断地丰富和革新,我们今天在精神上就要比昨天更充实。一个学校领导人,只有当他每天都在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把学校工作的最本质东西――教学和教育,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摆在首要地位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博学多识的,有威信的教师,并且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的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谁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就已经取得了一半的成功。校长、副校长、课外活动负责人,都应当成为教育科学跟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者。他们不仅应当宣传和把科学知识推广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要用自己的创造性的意图和意思把全体教师组织联合起来。笔记:这篇建议对于领导者来说,值得一看。(周一至周五更新 共100篇)

篇6:十一月教育笔记

我们班有个孩子,小时候生过病是肺炎,挺严重的,他的妈妈说在银川医院被下过两次病危通知书,最后到北京才看好的,我们都为他能重新上幼儿园所高兴。

他的妈妈特别疼他,因为以前生过病,而且现在一不注意就会感冒,这个孩子怎么说呢,身体挺壮实的,饭量也好,有时候吃三四碗,老师有时候就挺害怕他积食或者什么的,看着孩子挺好的,但是他妈妈说孩子特别容易出汗,每天那么远的路,都是他妈妈抱着来上幼儿园的,来到幼儿园家长就开始给换衣服,在家他什么也不干,都是家长包办的,其实有时候他在幼儿园表现挺好的,自己换衣服,自己叠衣服,但是比起别的孩子还是能力弱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从来都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每次站队,他都不好好站,总是乱跑,如果有小朋友惹到他,他就会用自己的拳头来解决,总之,就和小班的小朋友一样。

在他犯错误时,老师问他,你为什么打别的小朋友,他总是很有理的说,是他先打我的,给他讲完道理了以后,在问他,你知道错了没,他总说不知道,问他你错了没,他也说没错,我说,那你们都没错,意思是老师批评你错了?他就会点头,我很无奈,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感觉他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但是和他的父母沟通,还是那样,就因为从小生过病,就他别宠爱,生怕受到一点伤害,没有是非管,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那只能重头再来了,每次犯错误了,我就会单独指出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以后不能这样做,我还关注他的优点,就大大地赞扬他,鼓励他,孩子有明显的进步,我很高兴,也很欣慰。

区域观察记录 活动目标:

1、能积极愉快的参加各种游戏的操作活动,愿意用语言来表达

2、有一定的提问意识

区域划分:这个月我们班主要是以,拼图、扑克牌比大小和拉火车、泥工、比记忆、手工等一些活动区为主。

有趣的拼图:拼图平时孩子也玩的很多的,主要从简单到那么的这么一个顺序来组织的,平时孩子都玩的是一些简单的,到区域的时候会拿出一些大一点的和难一点的让孩子来拼

一起来玩扑克牌:扑克牌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娱乐工具,在家先和家长玩一玩,用已有的经验来游戏,孩子都玩的挺开心的。

我和纸宝宝在一起:手工用纸不是平时上课用的,是我从课外找一些折纸呀,剪贴呀,不常见的,组织幼儿来进行练习,幼儿兴趣很浓厚。

篇7:十一读书笔记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概述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易感性: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都会涉及先天易感性和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有些精神障碍的易感性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胎儿期的问题所致,而有些精神障碍的原因来自于儿童出生后的经验。一个易感的儿童最终是否会患上某种障碍,取决于环境的质量和孩子的心理复原 力。

2.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从5个方面来区分成人早期精神障碍和儿童期精神障碍。

3.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类型:本章丰要介绍的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及遗尿症。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1.精神发育迟滞的概述: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在童年时期就明显表现出来的精神障碍。病人的智力和适应性功能都低于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与人沟通、生活自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等。2.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描述及分类

(1)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描述:精神发育迟滞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本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其智力水平(按标准化的智力测评方法得出)低于正常。智商在70-86为边缘智力。

(2)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类:精神发育迟滞分为4个水平:轻度、中度、严重、极重度。(3)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

3.精神发育迟滞的可能原因:造成精神发育迟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和环境两大因索。

(1)生物学因素:主要是基因遗传的影响。

(2)环境因素:母亲所患的慢性疾病、出生时体重过低、躯体虐待及头部的撞击、周围环境中过少的智力刺激,都可能造成精神发育迟滞。

4.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需要接受特定的教学项目,如社交技能训练、语言训练、行为训练等。

第三节 孤独症

1.孤独症的概述

2.孤独症的临床描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多见于男孩,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1)语言发展:孤独症儿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运用和理解口语很困难,他们语言发展缓慢、表达困难。

(2)社会性发展:孤独症儿童的另一个特征是冷淡,他们很难与其他人建立友谊,对他人的情绪也很难做出回应。

(3)僵化表现: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很差,经常对~个或多个物体有极度的依恋,一些儿童表现出刻板的行为或活动。

(4)智力发展:孤独症可以表现在智商的各个水平上,IQ是反映其预后的一个指标。3.孤独症的诊断标准:起病年龄通常在3岁以内。病人人际交往困难,极度孤独,不能与周围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刻扳重复一些词语,言语表达异常,言语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兴趣狭窄,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存在强迫性的仪式行为。4.孤独症的可能原因

(1)生物学因素:行为遗传学者认为孤独症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另一个可能的病因是错误的神经传导。

(2)心理学因素:有研究者认为父母的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造成影响,但这种理论至今仍未被证实。

5.孤独症的治疗:对孤独症的治疗主要在于提高病人的沟通技能和日常生活技能,减少他们的行为问题。

(1)生物学治疗:目前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孤独症的医学方法。

(2)心理社会治疗:行为主义疗法注重技能的塑造和对问题行为的治疗,但还没有合适的方法来教会孤独症的儿童一些重要的、精细的社会技能。

(3)综合治疗:综合方法包括学校教育、心理支持,行为主义疗法、药理治疗和父母支持的共同作用。

第四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以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症状发生在各种场合(如家里、学校和诊室),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包含了两类症状,一类为注意缺失的问题,一类为多动。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可能原因:遗传因素、脑功能异常、社会环境、家庭影响都可能是造成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原因。

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治疗:常见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两种。(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儿童的多动和冲动。

(2)心理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的治疗集中在一些更宽泛的问题卜,如改 善学业成就.减少破坏行为,改善社交能力等。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

1.儿童情绪障碍:是指在儿童时期发病,以焦虑、抑郁、恐怖及强迫等情绪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这些异常情绪与儿童的生长环境有关,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2.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类型.

(1)反应性依恋:反应性依恋障碍主要症状是儿童与他人交往能力的显著失调。反应性依恋分为两种类型:抑制性反应性依恋障碍和非抑制性反应性依恋障碍。

(2)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过度地需要他人的照顾,有一些儿童会为他们可能与家人分离而整日感到恐惧。

(3)恐惧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其中最常见的是学校恐怖症。3.情绪障碍的可能原因(1)生物学因素(2)心理学因素(3)社会因素

4.情绪障碍的治疗:精神病医师正逐渐增加使用抗抑郁剂来处理儿童的情绪障碍。儿童恐惧症对于行为治疗的反应非常好。认知疗法可以用来治疗较大的孩子或年青人的情绪障碍。

第六节 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概述

2.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学习障碍主要有3种类型:阅读障碍、书写障碍、书面表达障碍。3.学习障碍的治疗:在治疗时,根据不同的学习障碍,治疗师会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对书写障碍的儿童进行视知觉训练,对阅读障碍的儿童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和行为治疗等。

第七节 其他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1.品行障碍

(1)品行障碍的临床描述: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少年反复持久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规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障碍。

(2)品行障碍的可能原因:品行障碍的可能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两大类。

①生物因素。与儿童、少年时期颅脑、面部外伤、围产期的损害、智商相关。

②家庭环境因素。家庭非常不和睦;缺乏爱和温暖的亲子关系;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3)品行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①品行障碍的预防。从家庭养育管教和学校教育培养两方面入手;

②品行障碍的治疗。最有效的干预者是病人的父母亲;在社区内建立一种居留性集体之家也有助于品行障碍的治疗。2.抽动障碍

(1)抽动障碍的基本类型及其临床描述:抽动是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所致,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运动或发声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3类。

(2)抽动障碍的可能原因:围产期损害与一些心理因素均可能造成抽动障碍。(3)抽动障碍的治疗:药物治疗大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症状轻微者无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环境。

3.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在日间或夜间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有夜间遗尿、昼间遗尿和昼夜遗尿3种,以夜间遗尿为多见。【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精神发育迟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B.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C.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D.患病率约为1% 2.以下哪项不属于孤独症病人的典型表现()。A.运用和理解口语困难 C.行为僵化

B.待人冷淡 D.容易冲动

3.儿童情绪障碍又叫做什么?()A.儿童神经症 C.儿童情感失调

B.儿童期反应性障碍 D.儿童精神症

4.诊断学习障碍时需要与 相区别。()A.儿童情绪障碍 C.孤独症

二、名词解释 1.精神发育迟滞: 2.广泛性发育障碍: 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4.分离性焦虑:

三、填空题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包括、____、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和 等。

2.部分孤独症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同时,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被称为。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包含两类症状,分别为 和____。

四、简答题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精神发育迟滞的类型有哪些? 3.孤独症的临床描述主要有哪些? 4.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2.举例说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临床描述,并分析该障碍的产生原因。

六、案例分析

B.多动症 D.精神发育迟滞 小强,9岁的男孩。自幼活波好动,7岁上学,学习成绩中等,现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入学后就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在座位上不时扭动,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有一点响动立即左顾右盼,上课不能注意听讲,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近一年来状况更加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地坐着,常常动个不停,一会儿玩铅笔、课本,一会儿找同学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虽然能暂时安静几分钟,但不久又恢复原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本及课本上涂的乱七八糟。下课以后,小强更是动个不停,经常与同学追赶、打闹,为此常常摔伤。常因小事打骂同学。喜欢插话,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平时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常因小事跟家长大发脾气。在家里小强也闲不住,上窜下跳,不能安静,对父母的行为稍不如意就会非常不高兴或冲出门外。父母的管教对小强起效甚微。

小强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足月顺产,生长发育良好。3岁的时候进入幼儿园,表现出活动较多,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小强的性格外向,做事任性,容易发脾气。

小强的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对孩子期望较高,要求也较为严格,面对孩子这种难以管教的表现感到焦虑和不安,而且经常打骂孩子。

篇8: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指导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阅读及笔记的指导

1. 读物的选择

对于读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为原则。引用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所说的话就是“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你首先得知道应该摈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该烧毁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都该摈弃。”

2. 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不是随随便便的读,笔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记,而是具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成果的纪录,因此必须交给学生一些遵守作者思维、探究作品内涵的礼节,授之以阅读之“渔”。

(1)质疑阅读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就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句的哲思进行质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尤其是能在作者思维的矛盾错位上发问,这就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度。能在无疑处生疑,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若能进一步回答问题,这样的读书笔记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2)比较阅读

茅盾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点。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他途。比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书上的结论与实际生活的比较,过去的看法与今天的现实的比较,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看法的比较,同一个人前后不同时期看法的比较,多种工具书不同解释的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他们就不再等着教师公布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探究。

(3)批判阅读

学生应该批判性地阅读,敢于质疑经典,不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能跳出作者的思想客观评价是难得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和笔记中,大胆挑战权威,并学会用各种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质疑,在多元的碰撞中激发起自己思维的火花。然后在读书笔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为什么不同于你,你为什么不同于我的事实,启发学生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深刻互连性,关注大家如何带着差异共同生活在一起,从而共同丰富语文的文化情感内涵。

(4)创造阅读

创造阅读,指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建新信息。在阅读中,学生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并引发自己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对文本做合理的补充和续接。如可以依据所读之作中的某一语句激发起自己的情思,进而联想起平日的诸多零星体验来完善和丰富文本的情节和结构,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并将此诉诸读书笔记。

三、读书笔记的双向交流

1. 师生交流

高中生的思想还不尽成熟,对作品内涵的感悟有时较为偏激,只要他们能在读书笔记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老师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学生有不足,理应指正,最好委婉一点。每周评阅完学生的读书笔记后,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反馈。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做读书笔记的动力,在指正中及时修改、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这是与学习同伴间的交流,是一种最为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也最容易产生共鸣。这样,通过交流与碰撞就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生生对话。读书笔记的评阅上我采取小组负责制: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八到九人,教师每天评阅其中一组,改组则评阅其余各组。之后每周老师可以将全班笔记评阅一遍,同学之间也有了一次深入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批注栏上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悟,可以赞扬、质疑、批判,作者还可以回应反驳。

3. 完善自我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 我敬佩的一个人下一篇:二年级冬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