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2024-08-16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共8篇)

篇1: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作者:张建平梁松林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年第06期

摘要:通过对赣州市下辖的6个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县300多名校长、项目管理员及教师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从应用态度、设备添置及使用、应用领域、应用效果及教师的期望等5 个方面进行座谈与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将大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赣南;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6-0026-03

一、引言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现辖1区两市15个县,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2002年总人口818.49万人。全市有4000多所(个)农村初中、小学(教学点),学生总数达90余万。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原因,赣南长期以来处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文化落后的相对封闭状态,教育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教育失衡现象尤为突出。该市农村教育所占比例大,校点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小学特别是村级小学无专职的音乐、美术、英语教师,而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国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在短期内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技术、资源基础和现实可能。2004年,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在赣州市的6个试点县——赣县、大余、南康、瑞金、宁都、兴国实施,开辟了赣南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在硬件和软件资源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深入应用资源于学科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着了解现状、研究对策、引领应用的目的,我们对赣州所辖6个项目县(市)的13 所乡(镇)初级中学、13所乡(镇)中心小学、21 所村级小学和7个教学点的300多名校长、项目管理员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主要从学校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态度、设备添置及使用、应用领域、应用效果及教师的期望等5个方面进行。

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

(一)应用态度

从校长问卷得出的数据看,在回答“您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视情况”,有83%“非常重视”,12%“重视”,3%重视程度“一般”,还有2%“不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已经高度认识到了项目工程实施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回答“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力是什么?”时,18%的教师认为远程教育资源能为教育教学带来较大帮助,69%的教师认为是时代的要求,不用就落伍了,还有13%的教师认为领导规定必须用。这一数据反映出教师们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更多的是想在运用中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少部分教师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感受到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也有少部分教师是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被动地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二)设备添置及使用

从调查的学校来看,9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部分村级小学为了满足学科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都不同程度地添置计算机、投影仪或电视机等设备。80%以上的初级中学除了项目工程配备的网络教室以外,均有10-18台计算机的教师备课室,60%以上的乡(镇)中心小学都有2-3间多媒体教室(包括计算机+电视机)供学科教学,部分村级小学也添置了1台计算机供教师查阅资料使用。另外,9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都以光纤或ADSL的方式接入了互联网,30%左右的初级中学建立了学校网站。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当地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也有部分是学校自筹。

在设备使用方面,我们针对“您校多媒体教室运行状况”的使用率进行了统计:11%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20-25小时,18%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15-20小时,33%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10-15小时,29%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5-10小时,9%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基本不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还不高,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也就很难落实,需要加大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力度和建设力度。在了解教师查阅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对“您观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周期”情况进行了统计:每天查阅2 次的占3%,每天查阅1次的占33%,每周查阅2- 3次的占41%,每周查阅1次的占15%,偶尔查阅的占6%,不查阅的占2%。说明一半以上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课程资源”栏目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专业发展”栏目的资源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应用领域

农村初级中学主要应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所谓的“主科”,中心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其他学科应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自然(小学)、思品与生活(小学)及其他小学科的专职教师少,90%以上都是兼教学科,教师大量的时间花在主教学科上。二是中小学的音、体、美、自然(小学)、思品与生活(小学)及其他小学科的教材版本比较多,与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资源很难配套,找不到合适的资源。三是初级中学的音、体、美及其他小学科不纳入毕业考试,时常还发生被毕业考试科目挤占课时的现象。

虽然远程教育资源网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但只有极少的学校或教师引领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学校和学生家里硬件条件限制,学校仅有计算机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供学科教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使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特别是村级小学的学生家里根本没有计算机,也无法联网。二是学科课时紧,根据新课程计划要求和相关文件“限制学生在校时间”,学生在校的时间就是学科教学时间。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校本研修活动中,90%以上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资源,在项目管理员的技术支持下,学习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应用,掌握从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方法。10%左右的教师利用过互联网络中的论坛、博客与外界交流。在使用资源如何更好地备课、上课方面,30%左右的学校教研室组织教师以“集体备课(1人主备)——主备人上课——集体研讨——换小组成员再上课——反思”的模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新农村建设方面,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只有6%的学校经常用,12%的学校偶尔用,82%的学校不用。远程教育资源没有大面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原因:一是学校与当地政府、农民工作节奏不协调,农民要用的时候,不是学生在上课,就是学校在放假,学校觉得不方便,老百姓也觉得麻烦。二是各学校爱惜远程教育设备,不让其他人操作,怕损坏。

(四)应用效果

从信息技术技能方面看,93%的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操作系统,75%的教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46%的教师可以制作幻灯片,95%的教师可以获取IP资源,还有23%的教师能够上网与他人进行交流。表明教师通过应用项目工程提供的设备资源后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在远程教育资源选用能力方面,95%的教师能够直接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教学资源于学科教学,60%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简单的整合使用,8%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较好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与其他资源进行深度的整合应用。由此可以看出项目的实施对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较大的帮助。远程教学资源的运用在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初显成效,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应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版本与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使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从调查中得知,教师们普遍认为,目前IP数据资源的板块设置很不错,可具体落实到某一科某一课就存在与当前教学衔接不是很好的状况,相当一部分资源已显得过时,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处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一二三年级,由于用了地方版教材,故无法运用到IP数据资源。所以,由于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以及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版本相对较少,使得该市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所提供的现代远

程教育资源版本不同,在应用中难以实现同步教学,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很多内容与农村教育联系不是很紧密,实用性与适用性都有待于提高。现有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一些远程教学的课件、光盘,其内容等比较零散、不系统。况且,提供给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一些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以及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这些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限,对农村学校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配套远程教学资源与农村中小学的现实需要之间有较大差距。城市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与农村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农村学校的需要,有时还可能会与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产生冲突,与常规的课堂教学重叠,进而造成个别学校将设备闲置起来。

从远程教育资源的总体应用效果来看,有90%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变化,9%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1%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虽然都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但是,没有十分直观地感受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或评价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完全显现出来。二是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课堂内外,学生已经形成的许多能力是隐性的,无法用显性的方式表达或无法测量。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刚刚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的特

性掌握不够,使用方法不熟,或者学生对现代技术手段介入学习活动不适应,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三、改进对策

(一)正视现状,建用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深入应用是项目工程当前主要的任务。项目工程实施之初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技术装备等部门从政策宣传、管理到位和硬、软件技术方面保障畅通。当前,各学校的项目管理员、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科教师深入应用,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要求教材出版发行单位在提供教材的同时,也能相应地提供具有一定质量,与教材同版的教辅、教参和小班模拟教学的声像远程教育资源。

(二)建立规划,引领发展

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应该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基础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引领学校从实际出发,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远景目标。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采取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育的大环境中快速成长。只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较大发展,项目工程实施的效果才会明显,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才会更快。

(三)搭建平台,共同进步

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研究部门合作搭建教师网络研修的平台,让有条件上网的学校或教师参与到网络研修的活动中来。以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网络研修平台为研究、学习、交流的载体,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网络。营造学习、研究、交流的浓厚学术氛围,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参考文献:

[1]王继新.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调查报告[ 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2003]22 号).

[3]陈至立. 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会上的讲话.

[4]陈美玲. 2005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扫描[J ]. 信息技术教育,2005,(12):11.

责任编辑星瞳

篇2: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姓名:段永宏

工作单位:西秀区大硐口小学

摘要: 自2005年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学校实施以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大为改善,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如何有效利用远程教育模式和校本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提升问题建议

如何有效利用远程教育三种基本模式和校本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本资源库,实现区域性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

①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认识不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处于学校教育教学主力军和生力军地位的一级教师这方面的能力和积极性也很低。

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普及程度即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往往参与考试学科好于非考试学科。

③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及用途非常原始。大多数教师只能在自己上公开课或研究课时参考一下示范课,或参加信息技术考试时学习一下计算机操作,在学科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演示给学生观看,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去研究资源应用的很少,根据学 1

生学习需要将资源整合应用的比例不大。

④学校软硬件环境较差,远程教育资源传输、共享效果差,资源储存与应用管理不配套,教师不方便使用。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从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改革、资源应用环境、教师培训与指导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1.将信息技术课和学科课统筹编排。

教师素质和教学需要是远程教育资源用于学科教学的关键。结合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教师任务繁重、工作头绪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实际,学校教务处在编排教师课程时,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师生实际情况,将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之中,加以有效的、系统的、明确的课程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让教师大胆尝试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使用优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这样任课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迫使师生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式。

2.创建教师方便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

(1)、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与管理方式。就我校目前情况看,当务之急是加大硬件环境建设投入,同时注意设备管理方式,合理规划计算机的分布,提高教师和学生课内、课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提高计算机利用率,为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有利环境。

(2)、创建便捷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传输通道。一方面,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对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和资源传输途径等进行严格管理、统一规划和分层指导,特别是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建立“学校资源中心”管理模式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库,通过INTERNET联结,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另一方面,创设利于教师使用资源进行自我学习与工作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如: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应该让资源信息进入校园网,使师生在任何时候、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能方便地浏览到资源;使远程教育资源进入学生课堂,刻成光盘或打印成文档供教师使用的,尽量刻盘或打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教师素质。

(3)、建设校本远程教育资源库。教学资源用于教学是发挥远程教育资源效益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学校及时获取并收录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建立使用的管理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分类和存储,同时用配置的光盘刻录机,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存储远教资源。重视教育教学信息、优秀课件、示范课、同步课堂等资源的收录。

3.加强师资培训与指导的针对性。

(1)、学校根据事业和教师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规划,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让教师结合自己工作,按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个别化的培训学习;在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可以让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相互观摩、反思评价培训学习;与其

他学校教师交流资源应用方法、经验;特别加强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和教学能力及自我培训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一阶段对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最终达到教师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篇3: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1. 学校课程落实不到位

虽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教基[2002]8号) 文件近十年前早已出台, 但学校课程安排书法教育课并能保证其课时的并不多, 编写或审定出版规范的写字教材更少, 有组织开展写字师资培训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虽将书法课列入学校课程, 然而形同虚设, 书法课被挪用现象普遍存在。

2. 学生写字行为习惯差

学生对于书法的兴趣欠缺, 写字姿势正确率不足三成, 其具体表现为: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等。笔者调查了所在小学32个班级的1800名学生, 发现执笔方法不正确约占七成, 表现为:靠拇指根部、食指指尖的力把笔杆压在虎口内。手腕内抠, 掌心转向前胸, 笔夹朝内, 笔杆朝外倾斜等。学生写字技能低下;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等现象屡见不鲜。

3. 教师书法功底不扎实

以笔者所在福建省罗源县为例, 小学书法专职教师没有一个。书法课大多由语、数教师兼任。根据一份资料显示:四所不同类型的学校 (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 , 教师中能写一手漂亮毛笔字, 并且具备指导学生书写毛笔字能力的均不超过10%。教师书法功底普遍不扎实。

二、多管齐下, 提高小学书法教育水平

上海市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 年轻人写钢笔字不合格的达70%~80%。强化写字教育, 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书法教育中暴露出的问题,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究有效教学方法

儿童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 兴趣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因材施教, 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多讲小故事。中国书法史上, 有许多书法家的轶闻趣事。给学生讲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献身书法艺术的故事, 能激发他们书写的兴趣。如:苏轼故居“墨池”的来历、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观浆悟笔法”的故事、书法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拜师的典故……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古老的书法艺术, 激发了学生写好字的愿望。

(2) 妙用形象语。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老师要把书法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抽象术语形象化, 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如:教学“竖弯钩”这一笔画时, 引导学生把竖弯钩想象成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 仰着长长的脖子, 高傲地唱着歌, 明确运笔和结字的规律, 便于提高其书写水平。

(3) 巧编顺口溜。在书法教学中, 若能自编一些顺口溜, 可以让学生牢牢地记住写法要领, 还能激发学生写字兴趣。如:教学钢笔字的运笔方法时, 可编成顺口溜:“小小一点要点好, 提钩尖折要记牢。横要平, 竖要直, 认真练习功夫到, 撇出锋捺伸脚, 笔画健美字才好。”寓教于乐, 学生既掌握了运笔方法, 又增添了情趣, 两全其美。

(4) 善用多媒体。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或播放书法名家的有关讲座、欣赏名碑名帖, 从感官上对学生形成新的刺激, 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书法兴趣, 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 万丈高楼平地起——严抓写字行为习惯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凡学写字, 必学执笔”, 正确的执笔是写好字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可将其作为教学考核的重点内容, 采取多种措施, 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1) 编口诀。把写字姿势、坐姿及握笔的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生动地教给每一位学生, 将书写姿势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写字时, 要做到:头正、身平、脚放松;眼离书本约一尺, 手离笔尖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心静认真写好字。”软笔书写教学中, 老师也编了姿势口诀:“脚分开, 与肩宽;头微倾, 肚不挺;手握笔, 掌中空, 我是一个小书家!”学生熟记背诵, 做到“练字先练姿”。

(2) “木头人”游戏。如写字姿势的教学中, 推出了“‘木头人’写字”的游戏, 让学生保持正确书写姿势, 如果谁没能保持好写字姿势, 就要为大家表演节目, 促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

(3) 树立榜样。教师结合教学给坐姿及握笔姿势正确的同学拍照, 展示给大家看, 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小明星”, 让身边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学生, 改掉不良的书写姿势。

(4) 家长配合。把家长请进学校, 观看孩子的书写水平, 观察孩子的写字姿势, 让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成为家长提醒孩子书写姿势的一扇窗户。加强家校联系, 每周让家长反馈学生在家中书写姿势的情况。老师、家长齐抓共管, 能收到良好效果。小学生年龄小, 可塑性强, 是培养良好写字习惯的最佳时期。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作业、第一项活动都是这种良好习惯培养的契机, 教师要及时狠抓训练, 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就顺手得多。

3. 润物细无声——探索多样化评价方式

书法教育的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 可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 真切的口头评价——唤起孩子积极情感。教师的口头评价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 影响最直接快速的一种评价方式。应以激励性为主, 用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 做到评价语言清楚。具体分析一个字的写法时, 如竖中线、横中线、左上格、右上格都应说清楚, 字的类型如左小右大、上小下大等应讲明确。语言实现儿童化, 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和同学竞争、和自己竞争, 在横向和纵向比较中提高自己。

(2) 多样的书面评价——激起孩子书写兴趣。一些直观具体的事物, 比较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可以用简笔画作为评分方式。如一个苹果表示还可以, 两个表示很不错, 三个表示你真棒。还可采用图章来评价, 如大拇指章、红花章、笑脸章、哭泣章等。此外, 尽量用激励性评语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写字情况, 如“欣赏你的字是一种享受, 谢谢你给老师带来了快乐。”“祝贺你, 你进步了。”

(3) 鲜明的实物评价——诱发孩子书写激情。运用铅笔、橡皮、五角星、卡通人物形象等实物奖励学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一个本子, 一支铅笔, 一张帖纸……学生从父母那里唾手可得, 但教师将实物奖励给学生的时候, 意义不同, 让学生说说心里话, 给予他们祝愿等, 可有效激发其书写热情。

篇4: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摘要:以酉阳地区农村中学为例,试从化学课程中的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实验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和学生课程资源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化学课程资源。

关键词: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因为该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地,人口多、幅员面积最大、经济欠发达,是具备代表性的农村地区。研究该地区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本课题研究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选取六所中学:酉阳职业中学、钟多中学、酉阳县二中、渤海中学、酉阳县一中、龙潭中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获取样本,样本结构如表1示:

1.2 调查工具

笔者基于社区课程资源、 实验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学生课程资源、 教师课程资源五个维度并借鉴西南大学徐秋云等人[1]的相关研究, 编制了“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问卷”,该套问卷包括教师卷和学生卷两部份。整个编制过程经过初测,专家修改,复测,专家评定,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此外,为深入了解情况,笔者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1.3.1该县社区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调查发现70%的教师不认为社区中的资源可以被视为化学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随机走访了部份教师,多数回答如下:

访谈问:你们县有没有什么和化学有关的工矿企业?

教师:不太清楚。

问:你会不会留意社区中与化学有关的课程资源?

教师:一般不会。

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酉阳县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①矿产资源该县资源富集,物产丰富,汞、磷、硫、钾、煤、铁、铜、锰、莹石、铝土、重晶石等地下矿藏遍布全境。 ②溶岩地貌 该县为十分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区,县内各地有大量散布的溶岩、溶洞奇观;③企事业单位 境内工业以食品、制药、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机械、轻纺为主。④科研单位 全县现有各类科技人员7465人,科技开发机构2个,民营科技企业4个。这些社区资源如果得到合理的开发,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化学课程资源。如:土壤资源、耕种技术、农林业产品生产工艺、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等,这些都应用到化学知识、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鲜活材料。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化学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识别、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1.3.2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及利用不合理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2]。

1.3.2.1图书阅览室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有4所没有图书阅览室,这4所中学中有1所中学虽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图书,但却随意堆放,无人问津。另外2所中学虽有图书阅览室,但图书的更新较慢,很少储备新图书。图书阅览室的利用率较低,教师备课时会用到图书阅览室的只有37.5%;学生平时也不能充分的利用图书阅览室,有图书阅览室的两所学校中,几乎不去图书阅览室的占30.9%,偶尔去的占60.8%。

1.3.2.2 计算机网络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有3所没有计算机室,有计算机室的学校,计算机主要是用于上计算机课和老师查资料用,学生几乎不能在计算机课以外用来查阅资料。没有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只是作为学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标志罢了,从而导致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即便是有机会到机房上网的学生,他们主要也是玩游戏、看电视、聊QQ,而很少用于查阅资料和学习。这不仅是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计算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带来负面影响。

1.3.3实验室资源的不足及利用不合理

被调查的6所学校都有化学实验室,但有1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没有管理员,有个别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员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管理知识;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认为他们化学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不能完全满足化学教学的需求,76.2%的教师认为能基本满足,14.3%的教师认为一般满足,9.5%的教师认为不足;学生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所中学基本能让学生做教材要求的学生实验,而另外4所学校,对于书中的学生实验,教师采用的是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的方式,学生并不能独立地动手做实验。

1.3.4化学教学中教师课程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

1.3.4.1化学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认识

通过表2和表3以及教师访谈笔者发现该县中学化学教师基本了解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们还是更重视知识的传授。他们缺乏探究的意识,他们课余时间一般是用来与家人或朋友、同事一起娱乐,而很少有教师将课余时间用来研究如何开发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1.3.4.2化学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备课资源单一化

由表4可以看出现在该县中学40%的化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密切的联系生活实际,并且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做一定的调整,但是根据学生问卷我们却发现,目前有些化学教师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在应试教育的错误指引下,他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自己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采取的始终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据表3示,我们发现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完全执行指令式的课程计划,备课的依据单一化,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利用到的别的资源相对很少。甚至有的教师所谓的备课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案不加思考的抄在自己的备课本上。

1.3.5化学教学中学生课程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如他们的经验、兴趣、个性差异等。但是他们的这些宝贵资源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据学生卷显示:有49.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69.9%的学生认为课余到实验室做探究性实验是不被允许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共性和差异的研究,最终使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如兴趣、愿望、学习动机等)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2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及对策

2.1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化学课程资源包括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 源[3]。 社区资源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这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如,酉阳是一个多矿产的地方,在有矿产开发的地方,可以开发采矿以及加工矿石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环境保护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食品加工厂、制药厂的地方,可以开发食品加工、药品加工、食品防腐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建材厂、化工厂的地方,可以开发化工生产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科研单位的地方,可以开发科学研究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卫生医疗机构的地方,可以开发有关杀菌、消毒、中毒、解毒、药品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在土壤盐碱地较强的该县,师生一起探讨土壤的改良;在多酸雨的地方,师生可以一起探讨酸雨的形成。另外,所有的该县中学都可以结合农业生产探讨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这些都是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资源

2.2.1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员的配备

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特别要提出的是那些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员的学校一定要配备好管理员,并且要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2.2.2有效的利用化学实验室

对于具备实验条件的中学,应该拓展实验室的功能,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开展研究的地方,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实验条件不具备的学校,首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学生实验,其次,教师必须多动脑筋,想办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其实验功能,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造,优化组合,设计出新的实验。

2.2.3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

对于那些条件较差、实验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化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或废弃物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告诉他们生活中一些用品的化学成分,让他们学会利用我们生活中常见易得的物品代替一些化学药品。

2.3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2.3.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图书室资源

图书室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图书室可以为教师“充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从而使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图书室资源,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推动图书室立法,保证图书室建设资金的到位;其次,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增强图书信息意识,刺激信息需求;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并增大更新频率。

2.3.2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各种与化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心化学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化学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化学教育网站、化学资料库和化学科研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化学课程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学校应该规范这些机房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和老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纠正老师和学生对网络的错误认识,使他们了解到网络的更广泛的用途;此外,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活动促进网络资源应用,例如:优质教案展示、教学互动课件展示,营造网络资源运用的良好氛围,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提高该县学校网络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对于没有联网的一些区域,可以使用教学光盘。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和实施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碟播放项目作为第一模式被列为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项目[4]。为农村中学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支持。

2.4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课程资源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决策,赋予教师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同时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在教学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教学功底,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二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阅各种学科内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实质,实事求是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情况,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第三方面,要去深入的了解新课程标准,培养自己课程资源的意识,知道如何识别、开发、筛选和运用化学课程资源,还要不断的学习、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经典教育名著、观看有价值的录像、影片、电视节目、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水平,成为发展。

2.5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学生作为课程资源,不仅仅在于他们有时直接提供了教学所要的材料与工具,而且在于他们能对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包括不同的解题思路与对课本的不同观点。学生的兴趣、思维、知识、经验、情感、个体差异、错误、猜想等也都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它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如自己制作学习辅助用的微型仪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主动的进行探究活动等;第二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给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方面,所以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中已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第四方面,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6]。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的构建知识,使学生乐学、好学、想学。

参考文献:

[1]徐秋云,李远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0-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3] 薛健宗.新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甘肃教育,2005,(4):25.

[4] 祥鸿,岳运.切实做好远程教育教学光盘,让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5,(8):4-5.

[5] 万长江,王后雄.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若干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4-36.

篇5: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幼儿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智力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幼儿教育不仅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还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然而近几年来,国家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社会反响十分强烈。笔者对XX乡幼儿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当前和今后农村幼儿教育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XX乡位于县城长江北岸,东、南、西三面临江,与榕山、合江、佛荫隔江相望,北与望龙镇接壤,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社区,人口41000人,其中,3至6岁适龄幼儿2787人。全乡有公办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11所。乡内在园幼儿1075人,其中公办854人、民办721人。外地入园幼儿约500名。3至6岁适龄幼儿在园合计1575人,毛入园率仅有58%,还有约1200名3至6岁适龄幼儿没有入园。

二、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布局不合理。我乡有12个村(社区)、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全乡有18所幼儿园,平均每个村(社区)有个1.5个幼儿园,平均每4平方公里有1个幼儿园。但是,由于幼儿 1

园布点不合理,乡政府所在地白米场附近就集中了5所幼儿园,加之农村人口分散居住,导致多数适龄幼儿上学路途遥远,必须由家长早晚接送,有的只好选择不来入学。

(二)条件简陋。除中心校幼儿园外稍好一些外,全乡幼儿园,无论是场地、房屋、设备、设施都很落后,多数民办幼儿班都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编在一起。没有教具、玩具,更没有开启孩子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离家长的愿望和要求差距很大,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薄弱。全乡有幼儿教师29名。其中,专科学历3人(1人为幼师专业)、高中学历19人、初中及初中以下7人,30岁以下10人、30——40岁16人、40岁以上6人。幼儿教师来源和身份构成复杂,有在编小学教师或职工、退休教师、辞退民办教师、临时代课课教师、村妇女主任、社会自主就业人员等,师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四)管理松懈。一方面,全乡统一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全乡有幼儿园18所,有13所获办园许可,其余正在办理。其中,直属中心校、完小的幼儿园4所,由中心校、完小代管的村小学幼儿班3个,民办幼儿园11所,乡中心校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安全监管,业务指导、培训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在教育、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的管理较差,有的甚至只能算得上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

(五)观念落后。一是幼儿教育观念淡泊。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普遍、足够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是隔代监护,家长让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小学化”倾向

严重。直接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信心、兴趣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有的孩子从小就对学校不感兴趣,因为学校没有幼儿应有的快乐可言。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幼儿教育的特殊任务、方法技能造成的,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由于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望子成龙心切,甚至给幼儿教师施加压力造成的。三是“托管化”现象突出。较多的幼儿园没有注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智力潜能开发。基本等同于一般性的幼儿托管所。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乡在园幼儿多数在园内午餐,部分民办幼儿园收取午餐费,但总体来说饭菜质量较差。乡内在园幼儿1575人,仅有床位200多张。幼儿身体发育所必须的营养、休息得不到应有保证。

三、农村幼儿教育对策思考

(一)合理规划布点。按照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产业布局、公共基础、政策扶持、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入手,积极有为地引导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把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中心村规划,优质、高效地提供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二)建设师资队伍。一是将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纳入中职、高职和师范院校招生计划,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的需要。二是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农村幼儿教师,充实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村幼儿园。三是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地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对具备从事幼教工作基本条件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颁发证书,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幼儿教育方式方法、幼儿教学内容等的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四是要从社会保障、工资水平等各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

(三)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至少每个乡镇应建设一所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幼儿园。

(四)建立标准规范。要从场地布局、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育保育、管理模式、质量评定等各个方面制定适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标准规范,并严格执行,遏止非法办园、办班的现象。

(五)实行归口管理。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应该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调整利益分配,以乡镇中心校、完小管理为责任主体,管理、指导、示范辐射区域内的幼儿园幼儿教育工作,但必然注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行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差别化管理,尽量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条件具备后,再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由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指导、示范,有效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

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甚至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篇6: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平昌县云台小学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障。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深入平昌县的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采取与学科教师、项目管理员、校长座谈和教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窥探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对策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万源、宣汉,南抵达州、渠县,西邻营山、仪陇,北连通江、巴中。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属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基础教育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与发达地区教育教学水平的差距较大。

本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结合学校课题实验研究的目的,我们采取与学科教师、校长座谈和教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云台、澌滩、邱家、板庙、青凤、荔枝6个乡镇30所学校500多名教师进行了调研和座谈。得到了一份较为详实的数据。现将大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与好的经验加以总结,以期专家、同行指导、交流。

一、现状分析

1、大多数教师信息淡薄。

作为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学设备差,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所有的农村村级小学图书资源少,没有计算机网络高速公路,教师的信息渠道少,信息量也少,教师难于获取有用的信息,又特别难于获取有用的教育、教学信息;加之,长期受“升学率”、1

“质量排位”等外部因素影响,不少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片面和狭隘,教师主要热衷于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很少顾及其它知识信息,使教师获取的信息内容、信息类型单一;再则,教师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不多,大多不懂计算机,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所以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信息能力和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目前,仅有40%的中小学教师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校教学设备严重不足,这些老师也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60%的老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常用计算机基本应用软件知识不懂,不知道怎样检索信息。特别是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更差,95%以上的校点没有计算机、网络及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影响教师获取信息渠道、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一大障碍。

3、“三种模式”应用情况

从与教师座谈的情况来看,中心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农村初级中学主要应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和中小学音乐、体育学科,其他学科应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教材与资源很难配套,找不到合适的资源。二是受考试科目与考察科目的影响。三是师资严重不足,缺乏专人管理。四是硬件原因。

师生期望

90%以上的教师都期望能较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00%的学生都期盼可以单独使用1台电脑,不会因为上信息技术课时轮流上机,不会因为教师因为其它“主科”而占用信息技术课。主要需要解决以下方面:

1.加大硬件投入

学校的硬件设备远不能够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一是校舍不足。二是设备设施不足。

2.师资培训不够

许多教师感觉到:由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时常遇到一点小小的故障就得花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应采用集中培训、分期限分段(技术层次段)培训、个别帮扶结对子、走出去请进来形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3.解决师资

教师们普遍反映:农村师资紧张,工作担子沉,一个初中教师要挂几个年级的课,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村级小学的教师基本上属于教师“包班制(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包揽所有学科教学)”的情况。教师想在上班时间学习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本上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部教师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少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希望通过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山区的特点(幅员广、生源少),在配置教师时有所倾斜。

二、改进对策

1、正视现状,深挖潜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功效,是其他东西所不能代替的,不会应用信息技术,不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有缺陷的教师。但,学校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师信息意识为突破,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目的。目前,各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比例正逐年上升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工的在职教师已经不多,而80%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又有一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难度降低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以新带中,以中促老,争取老中青都能得到发展。

2、扎实搞好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好务,为了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和中小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

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原本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迅速提高,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能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鉴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有远见的教育管理者都应该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扎扎实实做好这块工作。学校应发挥自我优势,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本校教师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信息素养,让他们有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使全校有限的信息技术软件、硬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比。

3、建立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环境造就人才,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是教师主动增强信息素养的外在动力。教师的信息意识受教育观念和认识水平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这表现在,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信息感知的敏感度、对信息需求的强烈情况以及教师获取信息行动的自觉程度等都是有差异的。要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环境对人的信息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学校信息环境,是提高教师信息意识的基础。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的培养无从谈起,因此,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物质基础。包括:配置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保证局域网及因特网的畅通;配备计算机学习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做中学、用中学、向专家学、同行互学的习惯养成,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动机,营造学习、研究、交流的浓厚学术氛围,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4、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使信息技术在整个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除

篇7: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家长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把安全教育列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小学都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一些学校还建立了分时段“放学疏散制度”、“问题首遇责任制”等制度,多数学校能进行定期安全检查、维修校舍、排除隐患。一半以上的老师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为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和运动安全。

不过,目前安全教育的形式仍以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另外,教师比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尤其缺乏应对迷恋网络、心理辅导和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体育课、课外活动、楼梯、校门口附近易发生安全问题。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学生行为失范,导致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

此外,面对着学生的安全,教师们常常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为此,班主任不敢组织学生活动,科任教师不敢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体育老师甚至申请取消体育课的某些项目。这种状况,不仅使得按照素

质教育的要求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难于落实,甚至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本地实情,充实安全教育课的内容。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

二、教师应积极发挥在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各任课教师要认真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做到课前课后清人,课间有序,发现问题立即报告教导处,并做好记载和处理工作。在课间对学生的活动要加强教育和管理,看到学生追逐、打闹、爬窗、爬栏杆等有较大安全隐患的事件有责任及时制止,并适当地批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守岗位,不准学生随意私自离开教学场所,对学生生病、意外伤害等事件,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及政教处,并妥善处理。

三、完善安全教育所需的各项硬件设施。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季节特点,配备所必须的常规救援硬件,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在校

园内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设置警告标语,如楼梯口、围墙边、花台旁等地方。定期排查校园的安全隐患,排查一处处理一处。

四、不定期举行紧急逃生演练。学校应将紧急逃生演练纳入常规的安全教学内容。假设遭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按照预案进行紧急疏散,落实好人员分工,确保演习成功。只有加强平时的演练,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

篇8: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关键词:体育资源,现状,对策,黔南中小学,布依民族地区

一、研究目的

布依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民族群体, 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 总人口为254余万人, 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而95%的布依族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1]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把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条第四点特别强调了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2]在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之际, 本文结合黔南布依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 对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进行调查研究,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为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对黔南布依民族地区的12个县 (市) 33所布依民族地区中小学校, 以及72名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并具有5~10年教龄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课题组检索并阅读有关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以及相关学校体育教育的书籍、期刊论文等资料, 通过搜集、整理、吸取相关信息资料, 制作问卷。共发放问卷72份, 回收问卷72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5名专家一致认为问卷内容设计有效, 信度良好 (a=0.873) 。最后采用SPSS13.0和EXCEL将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体育师资

(1) 年龄与性别结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段上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 年龄不仅是生理过程的标志, 而且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经验积累过程的标志。[3]调查结果显示, 所调查的33所中小学拥有178名体育教师, 平均每校5人。其中30岁以下占总数的28%、31~40岁的占42%、41~50岁的占24%、51岁以上的占6%。由此可知, 该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有年轻化的特点, 具有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越来越少。在178名体育教师中, 男教师占80%, 女教师占20%。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女教师配备不足。更令人遗憾的是所调查的33所学校中还有40%的学校没有配备女体育教师。

(2) 学历与职称结构。体育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是反映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有关规定, 要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 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要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 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院本科及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小学教师以中专和高中毕业生为合格。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主要有7个层次, 即本科、专科、中专、中师、高中、初中、退伍军人。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为零, 本科学历为65%、专科为26%、其他为9%。其中高级职称占15%、中级职称占30%、初级职称占50%、无职称占5%。由此可知, 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匮乏, 高中以下低学历依然存在, 学历结构失衡。不过, 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相对合理。

2. 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所调查的该地区的25所中学体育场馆总数为223个, 场馆拥有率为9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7m2;7所小学体育场馆总数为5个, 场馆拥有率为7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98m2。其中68%的中学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 小学则达到86%。2011年10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对学校运动场地面积提出了明确规定:“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 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通过对比发现以下问题:第一, 该地区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严重不足, 特别是小学更为突出;第二, 场地多以篮球场、简易田径场、足球场等为主, 泳池 (馆) 、网球场馆、体育乐园、体育馆则少见;第三, 场地质量差, 主要是土质和煤渣场地, 橡胶场地仅有12%;第四,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专职管理员相当匮乏, 70%的学校没有场馆管理员, 主要是临时聘用中老年农民工为主。

3. 体育器材

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规定, 本案例特别抽选了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校体育器材必配目录[中学:接力棒、跳高架、栏架、秒表、木尺、皮尺、垒球、实心球、联合训练器、体操棒、短绳、长绳、拔河绳、爬绳、爬杆、肋木、平梯、低单杠、高单杠、低双杠、高双杠、山羊、跳箱、助跳板、体操垫 (小) 、体操垫 (大) 、剑 (刀) 、棍、气筒、计算器、录音机、扩音器。小学:接力棒、跳高架、栏架、秒表、小沙包、木尺、皮尺、垒球、实心球、联合训练器、体操棒、体操凳、木哑铃、短绳、长绳、爬绳、爬杆、肋木、平梯、助跳板、山羊、跳箱、低单杠、高单杠、体操垫 (小) 、体操垫 (大) 、毽子、呼啦圈、气筒、计算器、录音机、扩音器、小篮球、小篮球架、软式排球、小足球]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器材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黔南布依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器材未能达到教育部标准, 一些器材甚至非常匮乏 (详见图1、图2) 。主要表现在:第一, 数量上存在差距, 不能满足教学;第二, 许多体育器材陈旧, 不能使用, 如拔河绳、高低杠等。

4. 课程教学内容

(1) 《体育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笔者对所调查的33中小学执行《体育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执行《体育课程标准》的差异显著 (P<0.01) ,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42%的学校基本上能够达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58%的学校不能达到标准 (详见表3) 。主要表现在教学时数达不到要求, 如中学每周应开设3课时, 但这些学校普遍每周只开设2课时,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组织形式单一, 《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不力。

(2) 轻理论重技术。所调查的33所中小学校统计数据显示, 学校在选择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有63.6%的学校仅开展了运动技术教学、36.4%的学校开设了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课程 (详见表2) 。与《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育与传授”对比可知, 这些中小学校重运动技术的传授, 轻理论知识的教育, 部分学校违背了教育部推行《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3) 运动技术教学内容单一, 重复性大。统计数据显示, 所调查的33所中小学校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单一, 重复性大。大部分学校主要以国家体质测试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 每学期根据达标测试内容选择体育课的传授内容。具体表现在以50米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实心球4个项目为主, 其中有的学校选择武术、50米跑、铅球、篮球、排球、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 也有的选择前滚翻、篮球、50米跑3个教学内容。类似教学内容选择单一、重复性大的学校其比例占78.8% (详见表3) 。

(4) 缺乏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 民族性教材不凸显。统计数据显示, 所调查的33所中小学校缺乏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而且其中的27所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民族性没有得到展现, 只有6所学校体育教材零星地体现了民族性 (见表4) 。显然这些学校缺乏本土教材的开发意识和对布依民族、民间的体育素材的挖掘。

(5) 运动技术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大, 体系不严谨。从所调查的33所中小学校运动技术内容选择来看, 差异非常显著 (P<0.01) 。有的学校选择以速度、力量为主的教学内容, 有的学校选择铅球、实心球、广播体操、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个别项目为教学内容, 有的学校每个学期选择2~6个教学内容。

总之, 这些学校在运动技术内容的选择上随意, 体育教师喜欢怎么上就怎么上, 没有统一的选修教材, 没有考虑体育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性, 这样导致了运动技术教学内容体系极不严谨。

四、对策

1.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 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配齐体育教师, 引进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广开渠道吸引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 创造条件留住资深教师, 重视和调整体育教师的学历、性别、年龄、职称结构等, 挖掘和引进民间体育艺人进校园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促进教师队伍由数量向质量的逐渐过渡。

2.“校社”场馆共享, 充实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中小学校体育资源匮乏是布依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困难。因此, 学校在有效利用现有体育资源的同时, 还要积极争取社会体育场馆的建设进入校园, 实现学校与社会投资者互利双赢。另外, 学校拥有的体育场馆在周末、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 开源节流, 募集资金, 充实和改善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

3. 强化教师课程改革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新思想

强化教师课程改革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新思想才能改变体育教师的传统教学观点, 满足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修学习, 跨地区、跨部门组织观摩学习, 在本单位、本部门组织讨论课、集中备课, 促进教师学习新思想和新理念, 使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由单调、乏味、重复、随意向内容丰富、趣味性浓、逻辑性强转变。

4. 重视本土教材研究, 挖掘布依民族民间体育素材

布依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面临教育资金严重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的实际困难, 因此, 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布依民族民间体育素材, 有选择性地重点研究几个项目并引入课堂, 充分体现地区的教材特色。

5. 开发校本课程, 形成校本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环节。布依民族地区学校应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 使其教材化。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 注重校本特色, 从而建立适合于布依民族地区学校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帮助学生掌握民族体育文化知识、技术和技能, 为弘扬布依民族体育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玲.黔南布依民族体育文化透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

[2]李新龙.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 .

上一篇:幼儿园整套管理制度下一篇: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