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2024-08-18

广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共9篇)

篇1:广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教育,推进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促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增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教育任务

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导,以心理辅导和咨询为辅助,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培养适应广东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四、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提倡“以生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护隐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预防与矫治相结合,教师科学辅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以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为辅,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建立起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机制。

(三)把握心理健康的教育特点,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

1.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尤其是需要班主任教师的参与,全体教师分工负责,做到班级管理渗透、学科教学渗透、专业教学渗透、教育活动渗透和家庭教育渗透,做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跟进。

2.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辅之主题班会课、心理教育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游戏辅导、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

3.采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个别心理危机干预为辅”的教育方式,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

五、工作措施

(一)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培训

组织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培训,2009年重点组织《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全员培训。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分为“A证”、“B证”两级培训。

1.“A证”师资培训

(1)“A证”师资培训课程(授课12天,连作业共120课时)

人的问题——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目标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技术

中职学生行为与情绪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家庭治疗

团体治疗的组织与实施

心理实验设计

中职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诊断

教师心理问题及对策

精神分析术

投射技术原理与应用

行为主义疗法与矫正技术

(2)“A证”培训教师学历资格条件

A.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

B.本科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年以上。

C.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科任教师

D.以上人员,必须持有“B证”培训证书。

2.“B证”师资培训

(1)“B证”师资培训课程(授课12天,连作业共120课时)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

心理咨询基本原理与方法

中职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反应模式

中职学生学习心理与辅导

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

中职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与技术

团体训练与团体疗法

问题学生个别辅导与个案设计

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建立

校园暴力与不良诱惑的应对策略

(2)“B证”培训教师学历资格条件

A.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科任教师

B.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

C.本科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3年以上。

D.中职学校班主任

3.培训要求

(1)20014年所有《心理健康》课科任教师参加B证培训;计划3-5年内,全校中职学校60%班主任教师参加“B证”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全体班主任和专业课程教师参加“B证”培训。

(2)计划3-5年内全校所有中职学校每所有“A证”教师3-5人。

(二)强化《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健康》是中职学校德育选修课程,该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教学时间为3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中职学校要按照《心理健康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落实课时、教材和师资。

1.必须配备《心理健康》课程专任老师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强,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具备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心理测评方法和心理分析技能等能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不仅要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失衡出现过激或不良行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而课程教学的难度大要求高,教学过程不但要求有一般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求有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育健康心灵的本事。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配备具有相应学科学历(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学历资格)或通过专门培训的专职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必须进行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安排建议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主要讲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重点指引和帮助学生排除自卑,树立自信,正确认知自我,悦纳自我。约12学时。

第二阶段主要讲授:和谐关系,快乐生活;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学会学习,有效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约12学时。

第三阶段主要讲授:提升职业心理素质;社会适应,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约10学时。

3.针对中职学生的心态特点,把握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主干内容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重点把握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以下主干内容:

1)强化“排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感。

2)重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3)着重“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方法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评价,正确对待情绪压力。

4)强化“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归因。

5)注重“适应社会,职业心理”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人生选择。

(三)实行心理健康常规教育

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课堂,带动和引领学校心理健康常规教育;学校应利用班会课、团组织活动课积极开展全校性的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日常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减少学生心理压力,预防学生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的发生;要防止以某学期的课程教学代替全校性的日常教育,防止专职心理教师的教育工作代替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教育工作。

(四)建设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心理辅导室是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应设置心理辅导室。

1.基本条件

1)面积与功能室:心理辅导室的面积不少于50平米,分3个功能室:个别咨询室、小团体辅导室和工作室。

有条件的可增建:团体辅导室、宣泄室、资料阅览室和活动室。

2)设备和资料

基本设备:咨询桌凳、咨询电话、电脑、收录音机、辅导室器材、办公桌椅、心理信箱。图书资料:心理图书,各类心理量表软件。

有条件的可增添:宣泄放松器材、训练设备、音响设备、摄影设备、空调设备。

3)良好环境:室内布局合理、环境美观、安静优雅、布置规范。

2.辅导人员

心理辅导室要有专兼职的心理教师4-6人。

专职心理教师必须受过系统的严格的专业培训,持有《A证》证书,能胜任心理辅导工作。

3.工作与管理

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要有专兼职心理教师值班。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开展心理训练、有咨询记录、有个案材料、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建立心理辅导规程、心理教师守则、保密制度、值班记录等。

(五)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结合我省中职学校实际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用书、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工作案例选编、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

篇2:广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摘 要: 中职学生面临许多复杂而特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长效性工程,但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种种不足。本文主要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及在学校全面应用的措施和注意事项,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校 应用

知识经济时代,中职学校教育发生了极大转变,在人才培育规格上,注重人才个性化教育;在人才培训类型长上,注重人才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内容上,注重从传统知识教育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人的发展不能采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支撑个体发展的维度包括生理、心理与智力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有以下两个方面。

1.1强调生理、智力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在不同成长阶段,人的思维会表现出不同特征,各种思维的维度是不同步的,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教育阶段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个体发展的维度失衡造成的。要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实现生理、智力及心理的和谐发展、积极发展。

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的心理水平对于智力与生理发展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吸引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需求。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认知错位情况严重

很多中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等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需要针对问题学生开展,受心理教师的尴尬身份与学生自尊心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受到了很大限制[1]。此外,很多学生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都采用传统咨询与辅导形式,如果这些教育误区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则必然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成效。

2.2教师身份尴尬

就中职学校的情况看,很多心理教师都是兼职,身份尴尬、模糊,工作性质常常受到误解,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短期内是无法看到效果的,很容易导致教师怀疑自己的工作。此外,多数中职学校中,心理教师的工作都是依靠自己的探索与学习,培训机会少之甚少,职业发展空间小,教师往往存在程度不同的焦虑感与孤独感。

2.3教材、大纲、教育模式不合理

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大纲、教材与教育模式,心理教师多采用学校主管部门指定的教材,没有教学标准可以参考,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模糊,无法科学评估教学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全面实施的对策分析

3.1正确定位,将德育、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3.1.1处理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是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于心育、智育与体育的,德育与每一门学科都有密切关系,每门学科都能利用自身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开展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

3.1.2把握好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科教育水平,发展学生心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多关于学习机制、学习能力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学科教育辅助下才能顺利进行。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成果,不仅要将教育理念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还需要通过各类先进教学手段与心理技术实施。

3.1.3理清学生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属于学生发展的一个维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心理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无法采用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制订出完善的教育计划,将各项计划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平衡发展。

3.2遵循面向学生原则与发展性原则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即面向学生原则与发展性原则。面向学生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注重个别问题,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边缘化问题,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价值[3]。

发展性原则是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3.3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大纲与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因材施教”,鉴于现阶段教材、大纲与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大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具体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心理技能及应对能力培养,不仅是面向学生与发展性原则的客观需求,而且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4]。

3.4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

为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学校方面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业务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送一部分教师去兄弟院校接受教育,对强化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中职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影响各门学科的教学成果,为此,各中职学校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范畴中,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篇3:浅谈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的教育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促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以便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培养满意的心境, 形成良好的个性, 塑造完整的人格, 始终保持热情饱满, 乐观向上的情绪。真正做到高高兴兴来校学习, 健健康康走向社会, 完完全全实现人生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 优化学校环境

在心理教育中要善于优化所需要的育人环境, 有意识地通过改善物质文化设施来净化心理环境。如配置卫生宣传标牌和礼貌用语;校园内进行大面积的绿化, 使学校变为花园式的学校, 成为学生修养身性的环境。和谐对优化心理环境至关重要, 和谐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心理产生着影响。建设学校文化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浓厚而独特的魅力, 从心里产生“我以学校为荣”的感慨和自豪。

2. 注重倡导宿舍文化

寄宿制是中职学校的一大特点, 宿舍是培养、形成和维护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同学们住宿如住家, 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 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所有职业学校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职业学校要以宿舍为载体, 大力倡导宿舍文化, 把宿舍管理制度巧妙溶入宿舍文化中, 使学生耳濡目染, 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3. 融洽师生关系

中职学校不同于中学, 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大大减少。为融洽师生关系, 学校应建立师生定期交流的例会制度, 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 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家长联系卡, 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进步,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也丰富了教师心理教育的经验。

老师应当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 转向成为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 又是学生的朋友。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心理健康的任务

1. 教会学生克制情感

中等职业学生的情感容易冲动, 受外界的影响, 有时会因一次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 也会因一次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 也会为小的矛盾打得不可开交。他们的情绪经常处在两级化, 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解决这一矛盾, 就要帮助他们分析此时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 遇事能不急不躁, 冷静处理。

2. 触摸学生内心世界

中职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 自我意识强烈, 但同时又自我封闭, 不愿主动与人交谈。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 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但又好像是不经意的, 青春期的矛盾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而年轻的他们考虑问题容易偏激,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不注意因势利导, 很容易在他们的心理产生阴影。解决这一现象要求家长、教师与他们交朋友, 对他们的想法、行为表示理解, 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把他们从苦闷、孤独和无奈中解脱出来。

3. 进行心理辅导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教师, 让那些寻求帮助的学生找到心灵的答案, 让他们一吐为快, 得到同情安慰, 得到灵魂的引导……使心理咨询能够更切实地对未成年人有所帮助, 使他们走出咨询情境后仍满载被关怀的感受, 能够学会在现实中应对机遇, 学会如何快乐地学习、工作、生活!

篇4: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浅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1-01

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助的过程。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从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开始了团体生活。人在任何的成长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新同学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技术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一个同学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可以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母亲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同学扮演他的母亲,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母亲时,他的不同表现,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

三、组织讨论交流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开展技能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五、帮助自我认知

我们学校应用的是心海心理测试软件来理现状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首先学校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出发,进行模式整合,不断开拓创新,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显着成效,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高效率,低成本,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付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讨[J].学园,2013(2):86-87.

[2](美) 约翰·杜威.赵样用 等译.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5: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素养,以期很好地适应社会。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人的心境或人格发展成最佳状态。中职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中职生存在心理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传统观念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家长的意识里,孩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上大学,学校教育评价成败也普遍用升学率衡量。因此,选择职业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就带着失败、自卑的低落情绪进入职校大门。第二,从学生构成看,中职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多是留守学生。他们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从小在单亲或寄养的环境中成长,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状态,在心理上易产生焦虑、忧郁、躁动等不良状况。第三,从适应新环境看,学生到中职学校后发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学习思维习惯与中学也不同,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适应能力差,就会产生厌烦甚至空虚、迷茫的心理。第四,从年龄特征看,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处在14~18岁之间。这个时段的青少年正是心理、生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青春期的困惑以及认知上的模糊更需要正确的指导。由此看来,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有效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中职学校应该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建设基本队伍

从目前的学生状况看,中职学校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实行校领导负责制,统一领导、层层落实,组织协调并有计划地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应建立心理疏导工作站,配备具有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科学知识、熟悉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师生释疑解惑。另外,学校应依托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参与有关心理问题教育交流会,拓展教师的心理基础知识,找到有效途径,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

2.经常性地摸排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校或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系统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例如,学生在刚入学阶段、稳定发展阶段、临毕业阶段,均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通过科学、合理的测评,可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症结。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工作细心,从学生日常的言行及异常情绪中,剖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和处理,使学生能健康地学习、生活,顺利地完成技校生活。

3.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学校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通过讲座、专刊、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有意识地排练一些心理戏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及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营造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难免产生不良的情绪。针对不良情绪,除了老师的正确疏导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宣泄渠道。良好的宣泄渠道可以感染人的情绪,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宣泄平台。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在学校内采取措施外,还应关注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针对学生及其家长,做好分析指导。

6.关心教职员工的内心感受

人际交往中,总是通过模仿、感染、回应等机制互相制药、互相影响,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中职学校的教师,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特别是近年来生源素质渐渐下滑的情况下,内心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学校在有效管理的情况下,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满足老师的合理要求,为老师办实事、解难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让教师安心、充满激情和愉快地工作。

篇6: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摘要:时代在变化,:学生新的心理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重视对专业知识的研究,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生家庭学校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的职责。但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上:“不仅没有躯体残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但长期以来,很多专业课教师都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他们对学生的心理不完全了解,也不注重研究,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能认真地备好课,并把自己所讲的内容讲述清楚就行了。至于学生是否在用心听、用心学、在想什么,一概不关心。殊不知,教学应是教和学的有效结合,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专业教师,除了重视专业知识的研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去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中职教师的职责。

一、中职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几种常见特征

中职生面临升学、就业、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多种压力,致使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1.1忧郁型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常表现为孤独、忧虑、悲伤和精神痛苦。这类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表情冷淡缺乏热情,毫无进取心。

1.2强迫型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常表现为对自己要求严格和完美,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处事过于小心谨慎,常常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却忽略了全局,做事优柔寡断,情感多以紧张、焦虑为主,不能平易近人,难以热情待人。

1.3偏执型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过分敏感,疑心重,嫉妒心强,认知能力差,不信任他人,主观性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缺乏自信心,但 1

往往较为固执,难以接受别人的劝导,遇到挫折后又习惯于责怪别人或从客观进行推诿,往往表现为多疑、警觉性高,难以与他人相处。

1.4人际关系敏感型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与他人交往有不自在和自卑感,性格孤僻、怪异,对人、对事冷淡无情,喜欢独来独往,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和沟通。

二、造成中职生出现多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职学生出现多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家庭环境、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

2.1家庭影响。问题孩子的背后有问题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如,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训斥打骂,使子女对父母见而生畏,不敢也不愿与父母交流,遇到困难难以得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他们有种“压抑感”。有的父母还沾染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热衷于打朴克、搓麻将等,对子女不管不闻不问。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学校教育不当。学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采取保姆式的教育方式,把他们看成“小孩”,总想利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强制他们做事,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独立利白尊。如,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某些严重错误或过失,不留情面、不分场合当众训斥;不顾后果地责令学生进行公开检讨或暴露学生隐私的做法,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常常会让学生自感“身败名裂”而自暴自弃,这些都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惯性退缩反应”,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失去上进心。另外,在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心理活动没有适当的方式与教育者沟通,使他们心理上有压抑感。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严厉苛刻,片面强调师道尊严,整天板着面孔,与学生的距离拉大,让学生感到困惑,进而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和沟通。

2.3社会影响。当今社会止处在变革的时期,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更为复杂,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面对错

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辩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常有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污染的内容注入心神,对其造成不良剌激和影响。如游戏机、网络等,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少数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2.4 学生生理条件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期心理“过渡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心理发展错综复杂,追求成人感,只要求权利而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不懂得爱别人,产生了“明于知人,黯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不良倾向。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自责,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的驱使之卜,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而一些教育者也往往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这些学生渡过“过渡期”、“危险年龄”,致使这一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2.5就业压力的影响。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条件作用下,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而社会需要有限,使职中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中职学生是很善于思考和追求进步的,尤其是对自己前途休戚相关的事情特别敏感。而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骤增,影响很大。可以说双向选择的职业岗位竞争形成的就业难,是一部分学生产生忧心忡忡、思想郁闷等心理问题的根源。

2.6职业教育体制不完善的影响。由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使社会和家长产生了一些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属于“低层次”教育,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比,报考职业学校没有前途。因此,影响了学生的报考率,造成职校生源质量不高,中考未过线的占多数,“问题”学生数量较多。

三、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自卑者有之,逆反者有之,孤独者有之,自大者有之,厌学者有之。针对各种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应对,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

3.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集中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学习中,学生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调节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问题产生的必然性、阶段性和可能性和可调节性,学会排除内心的烦恼与困惑,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帮助学生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节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其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白己。

3.2课程渗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专业课教师应该用心研究心理教育在本课的渗透点,适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的心理现象,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的交往,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帅生关系和亲友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教育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地调适自身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名。总之,每位教师都应该注意提高白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辅导员。

3.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职校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据

《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教育方面的书”。可见,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为此,有学者呼吁:问题孩子的背后有问题家长,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家长!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主动沟通,让其了解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使家长主动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营造民主平等氛围,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主动配合学校梳导学生心理困惑,确保学生的心灵健康地发展。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差的原因,还是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4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班集体关系和谐、融洽。

由于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立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如果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可能使学

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或通过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防止其产生不良心理倾向。如本校学生科就曾经举办过“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等专题讲座,深受学生的欢迎。

3.5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随着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难免有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精神污染内容流入学校和学生中。中职生正处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到影响。为确保中职生心灵健康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社居居委会、影视报刊等媒体,需要紧密配合,尤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和有关部门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中职生目前面临的心理问题。如与中职生所居住的社区联系,通过社区开展旨在增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青少年普法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提高中职生对复杂社会的分辨能力,共同为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如春、友好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以此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空间,形成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心理育人、人人有责”真正成为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篇7:广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摘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向人发展的基础和灵魂,他们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门学科有机结合,并解决其在整合过程中将出现的种种问题,势必能为中职生的教育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字:中职学校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在中职学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数不少,具体表现在个性偏差、厌学、网瘾、亲子关系不和谐、逆反心理严重,内心深处充满着矛盾和迷茫,因此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直以来,德育在中职学校开展地如火如荼,然而收到的成效却不那么尽如人意。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进入中职学校,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已经获得了一些成绩。在学校教育中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对中职生的素质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向人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它们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德育是培养人才成长方向的教育,德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的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教育,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中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为目标,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性,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接纳自己;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视普遍性问题,又要重视特殊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2.1 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如自卑、孤僻,有人际交往障碍,那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保证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学生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更合适。

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青少年在时代大潮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这要表现为忧郁、狭隘、嫉妒、恐怖、残暴、敏感、自卑,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2.2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和内容虽有其独特之功能,但都是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大德育,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来说,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所制约,如个体对社会的意识,个体对群体的意识,个体对自身的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总则。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践已经证明价值观念问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促进途径,德育的“参与”乃至“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整合是现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指向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内容、形式、方法和内化的心理机制上都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地方,所以在实施上考虑两门学科的整合是必要的。当然这种整合不是完全合一,而是适当的、合理的统合和互动。

3.1 在内容上。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德育工作越来越体现出“人本化”,在德育内容上开始突出人的主线。心理健康教育也强调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内容上作一些整合,突出共性、联系性,体现差异性。

3.2 在实施形式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全面渗透性、学生主体性、实施的活动性。由此,两者在实施过程中更应该提倡交融与互动,除强调在生活、学习中全面渗透外,心理健康教育应和德育一样,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组队,自己选择内容开展小团体的讨论和体验活动,引发他们自己探求心灵奥秘,以同龄人的交往、情感共鸣和思想上的碰撞促成学生心灵的成长。而德育工作则应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动性、体验性、生活性的实施方式,如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德育,在德育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安排游戏、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升华、内化德性。

3.3 在方法上。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二者在方法上形似。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讲解法、疏导法、活动参与法、游戏法、陶冶法等。德育中也有类似的说服法、实践法、锻炼法和陶冶法。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采用多种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受到感染;用升华、幽默、合理化等手段调节对事物得失的认识,以求得心理平衡。德育在于处处使学生最终有行为表现。道德的动机和情感不是判断道德的标准,唯有行为才能体现道德素质的高低。例如在榜样示范法中,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体验榜样此时此刻的心理,并且能从榜样身上获得一种情感,产生共鸣或移情心理,从而维护自己的健康心理。而德育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领会典型人物的精神实质,鼓励学生学习典型人物的事迹。例如在环境陶冶法中,我们主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当学生面对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面对勤奋、严格、积极的学习分为,面对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面对一句句至理名言和警句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确实有着共同的志向,即维护健康的心理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刻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二者整合在一起。实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德育工作者必须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教育者许多把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或者完全割裂或者混为一谈,弄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在德育中,把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形成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另外,过分强调政治,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得和政治观念问题,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但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导致的各种现象,又单纯看作心理现象。过分夸大心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教育可以完全代替德育,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教育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德育要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然而,心理教育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4.2 德育工作者必要处理好实际工作中的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常常会发生角色的冲突。

4.2.1 在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德育工作者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目的。而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4.2.2 在工作着眼点上的冲突。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的矛盾冲突。

4.2.3 在教育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教育却正好相反,“保密性”是心理教育、咨询、辅导的首要原则。学生怀着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私,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保密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教育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该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教育与德育间的整合,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传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2、张丽华,徐素芬.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整合.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1期

3、温丽娜.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科教文汇.2007年10月

4、罗立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整合教学策略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3期

篇8: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据资料显示, 中职学校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0%~30%, 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不良、焦虑、抑郁等。他们内心深处充满着矛盾和迷茫, 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因, 才能有效地解决它或有意识地去避免它。下面, 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应用。

一、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一) 人际关系不协调

1. 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互不理解及教师对学生期望值过高, 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2. 与同学的关系。

90后的中职生独生子女较多, 他们有着明显的自私、任性、依赖而又孤僻的性格特征, 易使同学关系紧张, 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 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3. 与父母的关系。

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民主型家庭的学生往往很自信, 人际关系良好;而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 都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二) 青春期心理复杂多变

1. 青春期心理闭锁。

主要表现为闭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 中职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 将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

2. 情感激扬、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必然引起中职生情感上的波动。波动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 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

青春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易出现自认为认真的而朦胧的恋爱, 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 他们却执着地、全身心地投入, 全然不顾后果。

(三) 挫折适应问题

中职生面临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 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兴趣和愿望以及自我尊重等。面对挫折造成的痛苦, 有两种应对方式:消极的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 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四) 学习就业压力大

1. 学生心理压力大。

由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难度较大和就业的不确定性, 使部分学生出现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

2. 厌学情绪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 绝大部分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 同时也影响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3. 就业焦虑感。

社会上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每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都有困难, 何况数以千万计的中职生呢!学生面临的是就业难、出路窄的压力, 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就业无望。一种毕业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 煎熬着他们, 更淡化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目前学校教育主要重视公德教育, 缺乏对个人内在的道德, 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专门辅导, 而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这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 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道德问题去处理, 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1. 教育观念。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智商高, 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 成就一番事业。心理学界曾对世界各国3 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跟踪研究30年, 发现并非如此。故当今学校教育不可再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 并且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力, 要让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恰又是其他各种素质得以构建的根本, 因此, 学校教育应于传授知识技能同时构建心理健康。

2. 健康观念。

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于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只有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200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3. 成熟观念。

成熟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心理上的成熟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 教育能给予学生知识技能, 促使学生心理成熟。如果简单地把学生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归结为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 结果必将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4. 认清中职生的心理特征。

中职生正处在青年初期, 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对中职生的心理特征有清晰地认识并予以重视。

(二)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首先, 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 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 使一些教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种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 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最后, 学校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培训,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 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 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以方便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减少失误。

(三) 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教学, 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以提高其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历经由一门课程或学科向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全面渗透的转变。”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 如果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 可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在礼仪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及人际沟通教育;临床课的教学中插入人体生理的变化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特别能增强学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 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最好是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目标, 使教育由单纯的知识教育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老生进行人际交往、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训练, 并开展个体及团体心理咨询。

4. 优化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力。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 如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等主题班会。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 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四)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不知道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 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或通过家长座谈会、电话沟通等方式, 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使家长了解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 情绪反复, 行为多变, 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要尊重他们。既要鼓励, 必要时也要批评,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宜过高。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要特别关注, 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必须把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当有法, 但无定法。不能简单粗暴, 应当因人而异, 因人施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摘要:本文提出了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其诱发因素, 探索并提出了关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困惑的教师和迷茫的学生起到“拨得云开见月明”的点化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中职生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篇9: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心育网络

长治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中学,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学生一般中考分数较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还有部分没有参加中考甚至初中辍学在社会上的学生。学生特点是男生多,女生少;住校生多,非住校生少。面对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突破口的办学新思路,以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心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确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从2004年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中的要求,详细地制订了《长治市第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校长牵头的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2006年9月,为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该校率先在全市职业学校中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通过该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个体或团体业务咨询服务以及承担校级心理辅导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任务,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团队,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为

有效载体,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二、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

关键所在。学校针对当前校内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等“三困生”数量多的特点,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了“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教育方针,将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列入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计划,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位教师都必须积极投身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每位教师都必须选择若干名“三困生”进行定点辅导和结对帮扶,并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全程跟踪负责。学校利用

寒、暑假的校本培训时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外聘蒋乃平、缑国禧、黄云汉、李玉清等多名优秀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派遣教学骨干远赴河北衡水、江苏洋思、山西平遥、太谷等省内外学校学习经验,切实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业

务技能。在对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上,学校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学校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购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书籍、光盘,订阅了多种相关报纸、杂志,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相关教师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进行业务知识的有效补充和业务技能的锤炼升级。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该校除重点奖励外,还优先解决他们的职称、评优问题。通过实施专业师资培训计划,该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导,广大任课教师为辅的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为不断提高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

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制订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校内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校内心理咨询工作流程》《校内心理咨询保密制度》《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办法》《学校团体咨询活动规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逐步驶入了目标化、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作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每年都会制订详细而

周密的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按照相关规定有条件、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展一些针对性很强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领导组还定期召开心理工作例会,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校开辟了专门的心理活动区和心理访谈区,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建立健全了学生电子心理档案,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学校长期坚持实行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制度,引导一批又一批“三困生”逐步走出了心理泥潭,步入新的生活。通过每月一期的心理论坛和每周一次的心育科研活动,给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和进行业务探讨的机会,通过持久有效的双向沟通,最

终达到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该校经过长期的深入探

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纵横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新路子,在全校范围内构筑起了一张融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实行多边响

应、多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所谓“纵”,指的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心理互助协

会—班级心理委员会—心理委员—学生个体”的垂直教育管理模

式。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负责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为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硬软件教育设施设备,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心理辅导中心则充分依托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教研组,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

理状况,开展个别心理咨询、班级心理辅导和团体咨询活动等。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是在心理辅导中心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是由一群喜欢心理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有博爱心的学生心理爱好者组成的,他们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同做心理游戏、举办心理沙龙、阅读心理资料、接受心理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朋辈心理辅导。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通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对学生心理状况及异常变动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该校不断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设置校园开放日、开通家校热线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与家长的经常性

联系,并对广大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关注度,使家庭教育顺延学校教育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会征得学生同意采取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专题回访学生家庭的常规教育模式,以增进对“三困生”的教育效果。

五、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

面对中职学生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主动搭建活动平台,努力畅通各类教育渠道,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坚持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了学

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科任教师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加入相应

的心育内容。(2)坚持心理辅导室定时开放和心理教研活动定期举办的原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不丢失。每周一下午的三点至五点是学校的心理咨询时间,学生和教师可在前一个工作日进行提前预约,心理咨询教师将针对个体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一对一的当面辅导,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感困惑。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是学校心理教研组的集体活动时间,该校通

过举办心理沙龙的形式为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搭建起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3)该校坚持借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导方针,通过生帮生、生带生,使学生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学校成立的学生心理互助协会充分依靠各班级心理委员会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办专门的心理小报,定期举办专题心理讲座,为促进学生和谐相处发挥了积极作用。(4)坚持以课余活动为载体,时时、事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精神,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驶入了科学

发展的良性轨道。

上一篇:平安金融调研报告下一篇:如何学习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