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2024-08-16

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通用9篇)

篇1: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主要门类,是体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民族声乐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必须引起充分地注意与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方向,并指出了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教学现状;发展方向;要求

少数民族聚集地是民族声乐的发源之地,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肇始之地。慢慢的民族声乐在专业的院校里得以发展,以培养民族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人文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高校从传承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民族声乐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民族声乐基础,能够领会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具备民族声乐的演唱经验,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也应有较深地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讲解民族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仍然坚持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过于浅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这样以来,显然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声乐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的时候,应当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入化,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教学深入化。民族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普及上,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以及缺点,带学生练习最基本的发声练习曲,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进入到有难度的发声练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正确的发声,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的歌曲中。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只有掌握了民族声乐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领会与感受这门艺术。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民族声乐这门艺术,并且加强歌唱技巧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演奏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表演更具艺术化。

第二,教学实践化。民族声乐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声乐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少数民族聚集地,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在拜访民间艺术家、参观艺术博物馆或观看当地民族文化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扎根民族所在地,更加深入地领会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对民族声乐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第三,教学趣味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惰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教学趣味化是声乐教学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沟通中更加了解民族声乐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以实行小组课的形式,每一周要上两节课,这样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在一起能有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而且学生相互之间都能有很好的锻炼,无论对自己的演唱和对别人的优秀见解都能得到吸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会让学生吸收民族声乐更多的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民族声乐多样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教师不求上进,不能担当相应的教学责任,或者糊弄了事,就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教导学生。另外,教师在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传承与发扬。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声乐的重任,更加自觉地学习民族文化与声乐技巧,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将民族文化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做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参考文献:

[1]孟佳.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音乐时空,2015(09).[2]董灵.浅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中国音乐,2007(04).作者:刘洋洋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篇2: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2]董灵.浅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中国音乐,2007(04).

作者:刘洋洋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篇3: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专业音乐院校的长期影响、招生规模的不断的扩大使得目前的专科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符合自己特点、满足自己需求、完整并系统的教学体系, 导致专科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声乐教师的要求。综合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仍然没有得到彻底、广泛的认同与执行, 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当前的声乐教学质量。专科师范院校是培养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之一, 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争议, 但是也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 重点突破, 促进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声乐教学特色, 除了认真汲取其他院校甚至其他学科的有益教学经验之外, 应该更加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努力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深感比较详细地分析并探讨专科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问题, 对提高声乐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二、专科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途径

(一) 集体教学形式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优秀师资力量的共享、教学内容的雷同性、教育改革的压力以及课程设置安排考虑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将集体教学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面对上述实际情况, 专科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也必须要符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和历史要求, 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体教学形式。学生多、课堂管理难度大、教师授课针对性弱等特点使得不是所有的声乐教学内容均适合采用集体教学形式。一般而言, 音乐发展史、声乐听赏与审美、声乐基础理论以及其他声乐相关理论课程均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形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强化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对于专科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而言, 增强集体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 同时也包括教学方式的创新, 总体原则是在明确师范性和专业性的前提之下, 能够有效处理教与学、师与生、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辨证关系。集体教学形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秀师资的风采, 同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最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因此在选择集体教学形式时, 必须要能够突出集体教学形式的这一优势。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集体形式的针对性。具体而言,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集体发声技能、歌唱技能的训练之外, 还应该注意到抽查和个别辅导的重要性, 不但要求课堂上整体能力的提升, 也要注意到解决某些学生个人技能、个人歌唱能力提高的问题, 尤其是对某些典型性、代表性问题, 强化问题处理的示范性, 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 小组教学形式

小组教学形式的优势同样非常突出,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歌唱共性知识的把握能力;不仅能够降低教师在声乐教学的重复劳动, 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还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小组教学形式之后, 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小组成员, 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一般而言, 需要综合考虑声乐教师数量、学生数量、课时量等因素, 一般小组内部的成员数量最多不超过十人、最少不少于三人, 人数过多或者过少均不利于小组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组划分标准方面, 可以通过学生声乐汇报演出的形式来确定, 将学生汇报演出的实际表现作为划分小组的重要标准。同时, 规定小组的划分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 原则是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让一般的学生进步明显。另外, 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必要的学习经验交流, 促进整体学生实力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 小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也能够更加方便地因材施教, 依照不同小组的不同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 单一小课教学形式

声乐教学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为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技巧掌握的过程, 教师需要依照学生声部的不同、嗓音条件的差异以及学习程度的差异来具体把握教学问题。单一小课教学形式由于采用了“一对一”教学模式, 可以让教师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声乐技能训练, 是当前声乐教学中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歌唱技能、表演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度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针对性是单一小课教学的重要优势, 因此,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声音特质、艺术个性、发展潜力等因素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单一小课的教学是以点带面, 这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 是提高个人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它是在一种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条件等因素制约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十分仔细地专门解决问题;教学比较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是激励其他学生的一个手段。同时, 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因此教学成本比较高。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 单一小课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 具有“提高”的意义。但对于一些基础素质欠缺、声乐水平较低的学生, 就显得比较生硬。所以, 单一小课教学形式的开展需要针对学情进行综合考虑。

三、专科师范院校提升声乐教学效率的教学管理建议

想要做好专科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工作, 在推进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 还需要强化下述几点工作:首先, 应重视榜样示范。新生入学以后, 管理者要借用各种时机, 如校友报告、专业演唱会、学术讲座等, 毫不不放松地抓这项工作, 使之入心入脑, 在教师会议、学生大会上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 监督每位学生的思想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尤其是请社会上有影响、有业绩的本校毕业生, 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现身说法, 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很有效果。其次, 应重视音乐官能的融通。各科的教研活动应该互动和穿插, 每学期应有几次各个教研组的人员相互穿插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使音乐知识横向连接。比如:理论教研室的教师在讲古典乐派的时候, 钢琴教研室的教师就可以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对比着讲, 以比较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声乐教研室的教师也要结合这一点, 留这一时期的作品, 来讲给学生此时声乐作品的力度及音色的把握。和声教师也要结合这一时期的作品来讲。这样学生在学知识的时候, 是一整块地进行学习, 而不是零碎的感觉。再次, 要开展非富多彩的课外演唱活动。声乐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丰富的课外演唱活动就可以使学生边学边用、以学辅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张艳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辽宁辽阳111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介绍了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提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以提高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质量和效率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专项课题)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中,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技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冲击力越来越强,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效率的提高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就会变为自主式学习, 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将会有所提高。

一、目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是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画, 学生跟着老师边听边记, 老师每画完一条线都要停下来进行讲解, 学生画的时候老师要下去巡视指导, 一堂课50分钟都不能画完一件服装结构图, 下次上课时还要把上次课的内容从新画一遍, 这样才能保证一件服装结构制图的完整。这种教学方式仅制图就占去了大量课堂时间, 减少了讲解、分析、学生交流及课堂练习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专注性。事实上,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制图方法与过程, 更重要的是制图的依据、原理及款式变化的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的兴趣、洞察力和创造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 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 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去除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真、积极的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 可以使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展示感性的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呈现大量的信息。充分地发挥了老师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主体作用, 老师的教学空间最大化, 为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指出了一条新路, 学生学习也更加自觉、主动、积极,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以后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计算机技术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它的优点体现在直观、形象、师生互动, 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线条和图案的变化、放缩、定位、重复、颜色变化, 同时进行步骤讲解等方式来表达课堂教学内容,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前对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利用很多课堂时间去讲解和示范, 现在运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使学生学习欲望受到激发, 注意力被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过来, 学

[1]陈波.论指挥美学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升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155-156.

[2]王七萍.从全面发展学说谈加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03) :366-368.

[3]杜永红、冯涌.论蔡元培高等教育办学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进人学习状态, 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1.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绚丽流行的色彩, 变化丰富的款式, 都能激发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投影仪、幻灯片等可以展示各种服装图片, 通过电脑可直接观看视频时装发布会, 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服装艺术的魅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2.提高学习效率, 扩大学习容量。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充分利用课堂有效学习时间, 比如在进行男西服结构制图时, 通过移动、复制、旋转等操作, 演示男西服结构制图方法, 既直观形象, 又操作方便, 学生也很容易掌握, 课堂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男西服是在女西服制图的基础上局部发生了一些变化, 与女西服相同的制图步骤可通过播放按钮以较快速度、较高精确度绘制出来。这样一方面大大节省了传统服装制图教学重新绘图的时间, 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大对新知识和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分析的力度, 留给学生讨论、练习、交流的时间也大大增加了, 使学生对服装制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3.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水平,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变的轻松自如。教师就能抽出时间指导学生制图,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这样学生能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要时, 可以专门为某些学生增加计算机辅助课, 在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计算机教学手段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 又便于学的快的学生多学些、学深些。

4.将抽象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 使学生易于理解, 便于记忆。例如, 进行女衬衫基本款式结构制图时, 首先, 对应教材中女衬衫款式变化的几个方面, 利用投影仪, 将相应女衬衫整体或局部的图片放映出来, 并逐个分析款式特点, 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时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计算机技术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想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教学时, 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教学内容要适合计算机技术教学, 如教授的内容抽象、单调时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 把教学内容以图文、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是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 调动了课堂气氛, 学生注意力集中, 因此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否则教学内容会显得枯燥、单调, 降低学习效率。

2.在平时教学中, 应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 应组建服装专业计算机课件开发组, 发挥已有的优秀教育资源,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确定教学内容, 制定出教学方案, 然后由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进行教学软件制作, 同时加强同级别学校之间的计算机课件交流和推广, 建立内容完善、优质的服装专业课件资料库, 促进服装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发展。避免教师各自研究制作计算机课件, 造成同一教学内容课件的差异, 给学生造成困扰,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 计算机技术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 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真正进入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时代。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323-324.

摘要:专科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在理念、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受到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 未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针对这一弊端, 本文从集体教学形式、小组教学形式以及单一小课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并探讨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促进当前专科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指出了主要途径, 并提出了教学管理建议。

关键词:专科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波.论指挥美学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升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155-156.

[2]王七萍.从全面发展学说谈加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03) :366-368.

篇4:民族声乐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民族声乐 多样化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世界贸易往来逐渐频繁,世界文化的交流范围越来越广,民族声乐作为民族艺术的一种,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几率越来越大,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与多元化经济的融合,全面的推动民族声乐教学方式的革新,为国家艺术发展贡献力量,已经成为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浅析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及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并探讨民族声乐实施多样性教学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目的在于: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分析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依旧比较传统保守,其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旧采用传统保守的美声唱法作为科学标准民族声乐教学理念,没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作品情感表达出来的“民族性”,容易将科学唱腔与美声唱法相混淆,难以掌握技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尺度,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难以适应多元经济的发展需求。(2)教学手段:依旧采用“一对一”的单一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民族声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特色,如大部分的额学校采取“一师终身制”,即学生的民族声乐老师一成不变,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不得更换老师,使得学生自始至终接受同一种授课方式,认同同一老师的艺术观点,最终使得学生的艺术视野比较狭窄,甚至部分学生一开口,观众便可以轻易的判断出是谁的学生,而且部分学生的演唱是模式老师的演唱,缺乏个人特色(自我辨识度),甚至连带老师的延长缺点也被学生模仿的惟妙惟肖,最终影响学生艺术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不利于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革新,对整个民族声乐艺术的弘扬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需要结合多元化经济发展、学生特性特征等,在促进学生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技能提升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多样化教学,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民族声乐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民族声乐多样化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味的摒弃传统保守的教学方式,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针对民族声乐的灵活性,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设公开课,学生可以与多个老师进行学习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公平竞争机制,促进“一师终身制”改革,又如聘请民间艺人或组织学生深入民间进行互动、学习、交流,拓展民族声乐教学途径。民族声乐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践,首先需要提升教师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模式革新。下面就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导下,浅析民族声乐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开设民族声乐个别课

针对四年制本科民族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建议学校每一学期均要对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一对一个别授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民族声乐知识与技能,突出个性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对民族声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挖掘学生个体潜在的声乐技能,同时,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推进学生综合表演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课程上的具体安排为: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负责民族声乐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掌握“明亮、通畅、松弛”等发音技巧,即对气息、嗓音的掌握,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气质、外形条件及嗓音特点等摸索、探究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民族声乐表演方向。而且,在教学曲目上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到繁的针对性选取,同时可以鼓励支持学生在摸索我国民族声乐知识及技能是,融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民间小调,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民族声乐的强大的包容性,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自身特有的艺术表演气息,形成个人特色。到大学三四年级,,主要负责学生的表演技巧与情感、风格的统一。鼓励支持学生多观看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组织学生深入民间,真实的体验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地方特色,使其一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及倾注的情感相融合,达到情景合一,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继而提升教学质量,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血液),带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

2.开设公开课,实现“请进来和走出去”

公开课开设,是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由学生推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共同接受的情况下,进行小组课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杂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时的予以回复,进行现场示范、解答,并且要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档,以便日后教学借鉴,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互相学习补充,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践行“请进来和走出去”,即聘请民间声乐人士任教与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学习。聘请民间声乐人士任教可以摆脱传统“一师终身制”教学带来的固定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视野开阔,学习到更加灵活的表演技巧,丰富自身表演形式,而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声乐的来源之美,更加本质、淳朴的表演,使其回归到真实,促进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为: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可以组织学上深入民间,进行文艺团体演出,寻找民族声乐之源,以民众的审美、评判来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更加真实、客观、质朴的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3.建立多元的审美体系及评价标准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不仅要符合专业人士的审美,更要适应广大基础人民群众的审美及评价标准,因为民族声乐的起源来自于民间,与民间音乐互动,能够帮助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找到新的教学思路,利用民间乐器,可以丰富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且能够增强其“民族性”和欣赏性,与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革新。因此,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革新了传统的审美及评价标准,由人民群众作为审判官,且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将人民群众的评判结果公诸于众,将其优点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有效的革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分析民族声乐实施多样性教学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民族声乐实施多样性教学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在于:促进民族声乐乃至整个高校教育改革,引发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思考、锻炼,且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的,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多元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与民间音乐的融合、互动,能够帮助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掌握民族生源的起源,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发展自身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最终使得民族声乐表演回顾质朴、真实、富有情感等。除此之外,民族声乐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对其他学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与时俱进,在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挖掘、发挥出来,对于整个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在审美、评价标准上,积极的纳入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艺术发展。整体来说,民族声乐实施多样性教学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巨大,值得进一步探究。

结语

民族声乐作为民族艺术的一种,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的其教学方式上,依旧采用传统保守的美声唱法作为科学标准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采用“一对一”的单一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是高校应当十分注重的环节。如何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本文做了简单的阐述,如:开设民族声乐个别课,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民族声乐知识与技能,突出个性化教学,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自身特有的艺术表演气息,形成个人特色;开设公开课,实现“请进来和走出去”, 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学习,聘请民间声乐人士任教与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视野开阔,使其回归到真实,促进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民族声乐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其他学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促使整个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教育改革贡献应有的力量。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巍巍.谈高师民族声乐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参花,2013,(20).

[2]张舒然.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从传统到多样化的演变[J].参花,2013,(20).

[3]王旭.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民族声乐教研——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3).

[4]宋洋慧.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途径研究[J].音乐大观,2014,(21).

[5] Liu Jing, Zhang Yanli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vocal music -- Taking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J]. Liaoning Journ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0,12 (9).

[6]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

篇5: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多元化发展

声乐艺术作为我国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朝着稳定健康的轨迹发展。民族声乐一般指的是一个地域内在共同语言基础、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积淀上所形成的族群音乐,比如汉族音乐、蒙族音乐、藏族音乐等,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体现,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所以不同的民族声乐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民族声乐教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视,顺应时代的步伐和社会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推动民族声乐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发挥高校的艺术教育阵地作用。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有很多音乐界人士以及群众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高校民族声乐应该是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唱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丢失了民族声乐的“民族化”和“个性化”,逐渐趋于“标准化”的现象,显得单一和单调,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共性多了,个性少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当前依旧没有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教学体系,也缺乏配套的教材,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教师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大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这种想象力,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扼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讲解较多,给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较少,从而使得学生成长为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另外,有的学生的个人基础能力较差,对专业的声乐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

(二)素材较少。素材是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更多不同类别的民族声乐作品。但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不够丰富,一般是根据大纲教材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所接受的音乐素材也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民族声乐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

二、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原因

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是结合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的,而且必须要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上去看待问题,去审视问题,理清思路,探讨全新的发展路径,才能促进民族声乐进一步传承、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民族声乐也必须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起来,并且实现中西方融合,促进文化繁荣。我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其原因如下。

(一)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我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民歌、戏曲等多种传统声乐形式。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声乐艺术,而且也是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对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中西结合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中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演唱技巧上,在技术上相互融合的同时又保持我国民族声乐的优点,比如演唱过程中的灵活、轻快、明亮的特色应该要保留下来。同时由于西方美声唱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演唱方法,例如在发声的时候运用技巧可以使得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在对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应用的时候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拓展。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根据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的声乐艺术人才培养也应该要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这不仅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规律,也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转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完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高校必须要从单一的声乐文化视野中脱离出来,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探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对中国传统演唱技巧进行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善于对西方的科学的演唱技巧进行借鉴和应用,拓展学生的眼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精髓,所以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中心,融合世界声乐艺术文化的精华,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

(二)继承传统声乐文化元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更是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在开展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元素,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一方面要重视原生态,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耀眼明珠,在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原生态民歌中往往包含着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发掘,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对这些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开创民族声乐教学新局面。为了传承文化,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保护,必须要拓宽眼界,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选聘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长期的文化熏陶和艺术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基础,带着情感去演唱,才能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让观众与演唱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情感。但是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演唱时缺乏情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把握不好这个关键的度,从而使得学生的演唱水平不高。对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融入情感,在进行演唱之前,需要对歌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歌曲的曲调分析,比如曲式结构、节拍、速度、伴奏等,对歌词的内容进行理解,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内容、歌词的音调等。了解好歌曲的背景之后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比如作品的情绪变化、音乐形象的角色体现、音乐形象的表达等。在这些基础上,演唱者再借助自己的演唱经验,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比如在作品咬字吐字的时候对气息进行控制,对语音音色进行把握,对发音速度进行变化等,从而将一首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民族声乐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拿到一首作品,不急着去学习谱子,首先要对歌曲的背景进行了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演唱风格、发声特点等要素,然后再进行综合演唱,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专业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对传统演唱艺术精髓进行继承和发扬的过程,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剧烈冲击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又要逐渐打破传统声乐艺术的限制,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高校是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声乐艺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建立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对民族元素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应用西方声乐艺术的元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时代潮流配合起来,促进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6: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编号:2013D070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分析与研究,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科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本人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一线服务了十几年,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声乐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在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运用“一刀切”的教学环节是非常普遍的。学校对现在幼儿教育形式发展的不重视,造成了所培养的幼儿教师不能达到教学单位的专业需求。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严重妨碍了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另外,教师对声乐教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演唱技巧、发声练习上,对学生将来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重视,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的目标相背离。

采用民美结合的教学内容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有机结合直接推动了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展。在传统的民族唱法演唱中,气息的使用规范成度较差,歌唱状态的调整和运用也不是非常到位,共鸣腔体的运用不是很全面,整体感不强。在美声唱法介入后,上述一些缺欠得到了很好的填充。在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掌控上有了明显提高。从实际演唱中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气息的稳定程度明显增强,气息的利用率也有显著提高,气息的支持力也明显增加了许多。一改以前传统民族唱法声音轻飘的歌唱质感,增加了歌唱的稳定性。歌唱状态方面积极借鉴了美声唱法的通畅状态,这种通畅状态能提升歌唱的开阔度,演唱声音增添了许多金属光泽,也有利于气息的流畅通过,气息的流畅通过就直接减少了歌唱负担,给歌唱的动力(气息)铺平了道路,气息可以直接作用于发声器官,从而较顺利的进入歌唱状态。民族唱法在与美声唱法结合后,民族唱法的歌唱共鸣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传统的民族唱法所使用的共鸣是局部共鸣,美声唱法使用的是整体共鸣。局部共鸣与整体共鸣的共鸣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使用局部共鸣所产生的歌唱效果较为直白,音量不够宏大,声音的空间感不够开阔。在演唱高音区时,歌唱的声音效果不够柔和,听起来有一定程度上的尖锐感。整体共鸣的演唱效果恰恰可以弥补这些共鸣缺憾,运用整体共鸣来进行歌唱,音色圆润饱满,声音有稳定性和开阔感,音量的可调节程度远大于局部共鸣,在演唱高音时声音依然稳定坚实、饱满雄壮。民族唱法把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融入其中,用稳定的歌唱气息、开阔的歌唱状态、完整的歌唱共鸣把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声音有效地掌控在高度统一的歌唱状态内,使歌唱声音稳定圆润、合理统一,尤其高音区,以往尖锐、扁白的声音质感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开阔、明亮。

采用民美结合的教学方式

唱歌即要唱声更要唱情,作为声乐教师,要学会自觉地引导学生从音乐出发,唱出很自然和谐又好听的歌声,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训练。我们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听觉艺术,歌唱当然也是听觉艺术,从事这项专业的人要有一副好的耳朵,耳朵里没有分辨歌声的标准,对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不能分辨,是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如何使学生鉴别正确的声音概念,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听”。男、女、高、低声部的歌曲都要听,好好找找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中国的,外国的作品唱得好的都要听。如果耳朵里没有丰富的听觉积累,就听不出好坏。听着都差不多,这个也行,那个也好,好在哪却不清楚,听着有毛病也说不清楚,那么如何建立正确和谐的声音概念只有多听。例如,我们学英语,谁的发音标准,谁的发音不标准,听上两年全是英国人说话,这样一来,你的耳朵里就有了听觉的积累,再听就有了标准,有了辨别能力,就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不对的。音乐是听觉艺术,用嘴说很难说清楚,耳朵要有辨别能力,包括坏的,听了坏的要知道哪是坏的,别那样唱,只要是唱得好的声音,一定是自然的、和谐的。教师要训练学生多听、多区别、多分析,避免学生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走弯路,树立起自然、和谐的,正确的声音观念。当你唱出来的声音内行外行听了都满意,那就是好的方法,好的声音。沈湘老师曾说过:“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好的声音都是科学的。总之,古今中外歌唱艺术的发展演变都是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的。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目的是要把握住歌唱观念中的共性原则,认识到人体歌唱机能的可塑性,要不断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严格训练声乐的基本功。在取长补短,相互吸收的原则下,让我们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勇于突破。进一步推动、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声乐演唱及教育事业。以我为主,外为中用,艺术要有民族特征,但不应有国界,她是属于全人类的。必须牢牢记住:“愈是民族的愈是国际的,3 完善声乐教学评价

声乐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价值,依据声乐教学目标的设定,实施的教学过程和所达到的教学成果是否有助于教学,判断声乐教学的开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是否达到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声乐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第一,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声乐实践进行反馈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表现为学生在教师抽查时,自主进行演唱的能力,教师对其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在学生接受较短课时所采用的教学评价。第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是整个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对整节课的综合评价。适合于一段时间的学习或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评价。第三,总结性评价是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评价形式,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接受完全部声乐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对学生声乐学习形成的总结性评价。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正引导着教学改革的步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现在,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稀缺、教学方法单一等都是阻碍声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是我们每个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科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论文

但是,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却不能形成统一,不能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严格来说,某些专业院校还未能就这一教学体系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

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者的发展思路,这必将对培养青年热爱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客观现实起到束缚作用。

长此以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谈。

二、发展前历程依然坎坷

中国音乐教育界虽早已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民族声乐也已走进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府,但是,当今社会在国家提倡“西洋美声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之相比在音乐界仍为对立的两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能确定其是美声还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继承和借鉴

民族唱法作为—门独立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与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联系,所以学习中华民族声乐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精髓。

同时,学习民族声乐还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现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平,真正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

这样,即发扬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又突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

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经验和技巧,扩大自己的演唱视野,丰富作品的演唱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风格思考

演唱风格在这里并不单一指作品的时代风格,而是结合其创作手法和发声方法来阐述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更加合理良好歌唱呼吸是发出美妙声音的动力和基础。

在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上,笔者认为在呼吸训练上应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将气息吸在横膈膜并保持住,运用横膈膜对气息进行控制,保持吸气的状态,把声音落在气息支点上,将声音向上送入“面罩”,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既有呼吸气息支点又有高位置感觉,使唱出来的声音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量。

用这种呼吸方式在演唱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时,使作品演唱起来更加的灵活自如,舒展而大气。

可见,演唱时气息的要求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至关重要。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更加科学众所周知,只有建立在良好歌唱状态之上的发声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

在发声训练中“中声区”最为重要,它是人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区。

练习时,应保持声音在气息支点上由下往上进行训练,切记不要唱的太“撑”,口的张开尺度一定要合适,声带闭合进行挡气,当声音发出时让声音在胸前的“管道”里进行,充分运用自己的腔体来进行歌唱。

传统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而在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积极地向西洋美声靠拢,除了头腔还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鸣,做到高中低整个腔体共鸣的统一。

根据声区的高低调整高声区、中声区及低声区的比率,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三)声音更加饱满、咬字更加圆润民族声乐演唱要求“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可见,歌唱中咬字与吐字是紧密相连的。

西洋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注重声音的“圆润”、位置的`靠前、“元音”发音的纯正,这与民族唱法横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形成了统一。

所以,我们在演唱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这样在演唱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让声音更加圆润,音色得到上下统一。

(四)作品更加体现时代性作品艺术风格与演唱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了歌唱的艺术风格。

在当代创作的众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性,而这也正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所在。

正是由于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相同,才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甜美动人,逐一体现出了演唱的地区风采、个人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许多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这一点在高音的演唱处理上尤为明显。

五、结语

以上可见,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歌风格和技巧处理对于歌者来说已是各抒己见。

但就目前来看,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大都以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结合中国歌曲的咬字发音特点,使演唱更具有民族特色,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多样性。

每一位声乐教育者都应在教学中借鉴西洋发声技巧,开拓学生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

篇8: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特色,民族性民族演唱风格

中国的民歌丰富多彩, 源远流长,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意识形态的社会主流文化, 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心, 以外来文化为补充借鉴。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 其主流文化更强烈地表现出它的民族性。

民族声乐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数千年来, 它积累了浩瀚的曲目, 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 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目前的民族声乐课程知识结构单一, 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在设置上脱节,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简单化, 过于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忽视文化艺术的修养, 制约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民族声乐教师, 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摆正自己的工作目的, 要以民族音乐的发展, 人民的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勤奋学习、乐于研究、深入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演唱出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声乐作品!

一、如何加强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

(一) 民族特色的语言

声乐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研究声乐艺术, 不能离开民族语言。“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语言规律来进行咬字、吐词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的民族声乐流派所形成的独特的色彩与风格, 起主导作用的是语言。”在表现民族特色的语言上, 歌词主要涉及方言、衬词和韵律等要素的特点。

1、方言的特点。

所谓方言是指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 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或词汇。不同地方的语音、声调走向不同用语的习惯、语气也有许多不同, 这些都直接影响音乐语言的不同地方风格。

2、衬词的运用。

我国民族性歌曲的歌词中, 常穿插一些语气词、形声词, 作为语气和情绪表现的辅助手法。它们是歌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表现着歌曲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民族性歌曲中都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

3、韵律的和谐明快。

由于在我们的汉语中, 每字为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组成, 中国语言的韵类十分丰富, 语音的构成极其细致又独具特色, 很有表现力。有的歌曲由于歌词强烈地呼唤着音乐性, 其韵律的和谐、明快就更显重要。汉语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体系, 在声乐演唱中也最为广泛和普遍。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律中所说的声母便是字的头, 韵母就是字的腹, 而收音 (归韵) 便是字的尾。中国汉语有四声之别, 以其独特的四声变换来限定词意, 根据其抑扬顿挫、曲直升降、高低强弱来表现作品的韵味, 强调和突出民族特色歌曲的风格。

(二) 民族特色的音乐

1、民族特色的旋律。

旋律是我们常说的曲调, 是音乐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不仅可以表现音乐的内容、风格和体裁, 还可以体现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在中国优秀的声乐作品中, 无论是创作的还是改编的或是移植的, 它的旋律的素材都是来源于民族、民间, 是各族人民思想感情、生活风俗的写照, 使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加工、提炼创作的。

2、民族特色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 乐感的核心, 在声乐作品中起着韵律和动律的作用。中国声音作品在音乐的节奏上有着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性特点。

3、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声乐作品中使用着多种多样的音阶与调式, 但大部分还是采用以五声音阶为调式体系的各种调式, 即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

(三) 民族性歌曲演唱问题的探讨

声乐是听觉艺术, 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这需要歌唱者具备良好的民族语言基础和纯熟的演唱技巧, 还需要对歌曲的理解和真实的感情流露。

1、注重民族语言的研究。

民族性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在继承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 又根据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吸取了世界上先进科学的发声方法, 根据中华民族情感、民族语言、民族音乐风格、民族文化及其审美的制约而形成的。由于民族语言的不同直接影响了民族性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及歌唱中的发声、吐字和行腔, 这就构成了各民族歌曲的独特的艺术色泽。

2、注重演唱技巧的把握。

民族性歌曲的演唱讲究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十分强调咬字吐字、以字领腔、感情饱满, 并注重相应的形体表演。音色明亮、纯正, 行腔委婉、动听, 韵味浓郁, 讲究民族风格、韵腔。唱演均重, 神情兼备, 真切动人。这需要演唱者感情的积累与体会, 还要掌握随着艺术内容、风格的需要而变化的多种演唱技巧。既要继承传统歌唱艺术的精华, 又要学会适应新的演唱技巧方法。

3、注重情感表现的培养。

用歌唱表现作品的情感, 就要在歌唱的实践中从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入手, 紧紧围绕音乐和语言进行情感表现的培养。民族性歌曲的演唱行腔韵味要求音色甜美, 呼吸平稳自如, 节奏变化有度, 对字音字义的修饰, 语气语调的含蓄夸张得当, 行腔中抑扬顿挫与情感意境高度统一, 音乐画面的动静变化, 这样才能使歌唱达到完美境地。

4注重民族声乐的唱法与表演, 说起来, 很多学生就会说:声乐声乐要靠声音表现, 表演好不好无所谓。其实,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声音确实掌握的不错, 但与歌曲、唱法结合表演时, 却显得那么不得体, 甚至显得很笨拙, 让观看的人啼笑皆非。声音的表现力, 主要是在于声音的运用, 技巧的掌握, 歌曲情感的处理等等, 这只是一方面, 而表演则又是声乐数学中经常忽视的又一问题。尤其是民族歌曲, 在很大成份上除了声音技巧的掌握, 表演也是占了很重要的因素的。记得以前, 我们学习声乐基本知识的同时, 还要学习朗诵、身段 (手、眼、身、法、步) 及基本功, 包括踢腿、手位等等, 这些看起来很不重要的问题, 在演出实践中, 却能派上大用场。尤其是歌剧的演出中, 更是体会到了学习这些知识的好处, 不然到了台上, 手脚都没地方放, 走路都不会了。我通过这些年的教学以及向前辈们学习取得的经验认为, 在学习掌握发声方法、歌唱技巧的同时, 一定要让学生全面地提高发声与表演的能力, 以适应现代声乐艺术发展的需要。声乐技巧与表演应当共存, 共同提高!

二、加强民族声乐作品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音乐, 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现象, 然后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理现象。声乐的演唱方法与风格的选择, 是演唱者在实践中依据自身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文化心理而体现出的个性化特质, 这种特质的存在价值永远不会是用唯一技术标准衡量的。我们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魅力缺乏了解, 首先, “西洋美声唱法”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中国声乐发展的唯一道路。

其次, 声乐艺术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技术的高低, 而是取决于独特和多元化的文化功能, 即其演唱风格的独特性。

中国民族演唱风格, 显示着各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与魅力, 是中国本土文化和音乐中自己思维与情感的表达。独具个性的中国民族风格的演唱, 本身就是一条强劲的文化认同纽带;文化传统的不同, 使得各个民族和地域人们的艺术所凝聚的文化纽带各不相同, 这也是地球上各个民族传承和珍重自己独特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的基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及演唱问题》, 杨佳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篇9: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咬字问题研究

【关键词】声乐教学 咬字 字正腔圆 翘舌音规律

我国民族音乐演唱要求字正腔圆,但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唱歌地方口音浓厚的问题,由于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又不够注意歌唱语音的规范使用,导致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咬字成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相当大的问题。针对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出现的咬字不清问题,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解决平舌音和翘舌音問题

平舌音与翘舌音发音不清的问题是民族声乐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必须针对性的进行解决。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发舌尖后音,多练习翘舌动作,将舌尖翘起抵住或靠近硬腭前部,这样就能够形成一定的缝隙,气流从缝隙中出来,这样才能够自然准确的发好翘舌音。一般情况下发不好舌尖音是由于不习惯把舌头翘起。掌握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规律,然后借助工具书,牢固记忆翘舌音的字与平舌音的字。在解决平舌音和翘舌音区分不清的问题时,应当首先学会如何发音,然后牢固记忆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字,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准确自然的发音。

2、掌握咬字规律

呼吸是歌唱训练的基础,民族唱法的科学方式使要求采用胸腹式呼吸,保持吸气使肺下部扩张,使横膈膜下降,呼与吸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抗,在呼吸的支持下,将喉头置于正确的位置,有效的打开共鸣腔,这样在发音时才能将元音流畅的送向口腔、鼻腔和头腔,从而形成共鸣。咬字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咬字着力点要尽可能的准确,短促而清晰,要做到咬字清晰就必须做到唇、齿、舌、牙、喉的灵活运用。在掌握咬字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训练,才能在名族声乐演唱中咬字清晰准确。

3、掌握咬字的技巧

在歌唱中咬字是指字头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加以咬准。要做到咬字准确要掌握一定的咬字技巧。汉字的发音大多是以辅音开头的,所以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用力部位要明确,不能含糊出口,字头要唱的短、轻、准,舌音的着力点在舌尖上,喉音的着力点在喉部。字腹是歌唱发音的引长部分,与发声的关系密切。可以运用“四呼”法进行引长字腹,尽可能的保持口型不变。对于收尾字音要发音明确,凡是有字尾的字都应当将尾音收住。字尾的收音要自然准确,收尾的响度要适中。掌握科学合理的咬字技巧对民族声乐咬字问题的解决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学义. 关于声乐教学中的咬字问题[J]. 美与时代. 2008(04)

上一篇:三年级课外活动作文下一篇:享受自由,青春同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