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2024-08-17

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精选9篇)

篇1: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一、创建绿色校园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师生环保意识为出发点,以深化环境教育、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绿化学校的生态环境和创设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素养。

二、总体目标

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渗透人文气息和绿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情景相融”,强调与周边环境协调,突出人文特点,凸现文化氛围,寓教育于环境布置中;在内容上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物质文化)和软件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建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将着重向布置、优化校园整体环境;增加校园人文内涵标志;实施“绿色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绿色环保宣传;积极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实施各项节能、环保措施,增强环保及生态建设意识等方面推进。为全校师生营造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从而达到“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的效果,逐步打造一个生态化的理想校园,一个富有园林文化特色的校园。

三、实施步骤

为使绿色校园建设不流于形式,我校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观学习兄弟学校在假设优美校园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校园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

在最终确认校园整体规划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设置并优化校园景观,增加校园绿色人文内涵标志。

1、加紧对校园整体环境的布置与优化。校内宜栽树的全部栽树,做好种植校内草坪的前期准备工作。

2、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

① 完成对校园内主要植物的挂牌、命名与认领。

② 增补绿化等功能区的指示说明、环保标语牌和宣传警示牌。③ 制作名言警句、标语,弘扬校园特色文化。

篇2: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一是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的办法,把绿化新村与河塘清淤、环境整治等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大对绿化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村民的绿化意识。二是精心编制本地区“绿化新村”总体规划,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类型的“绿化新村”目标和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各区县林业部门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三是以全市131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为抓手,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加强引导,整体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确定联系点,积极创建“绿化新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四是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绿化新村的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绿化新村”的创建工作,并实行“以奖代补”。此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村庄周围的集体隙地、林地,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等形式进行合作建设。五是加强对“绿化新村”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评比。对建设成果进行验收,其结果纳入考核内容,作为兑现“以奖代补”的依据。六是依据《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树随田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林木管护责任制,落实林木管护制度,切实巩固“绿化新村”的绿化成果。

篇3: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1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1.1 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

2007年,吉安市继续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依托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加快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据年报反映,全市当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0 353hm2,其中林业重点工程造林5 507hm2,占完成总面积的53.19%。

1.1.1 退耕还林工程。

吉安市退耕还林工程2007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4 266hm2,比2006年的5 681 hm2减少24.9%。全年完成造林4 266 hm2,完成率100%,全部为荒山荒地造林,分别比2006年减少12.37%。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占全市当年造林面积的41.21%。当年兑现粮食补助资金5 610万元;当年生活费兑现金额480万元。全市2007年退耕还林总投资8 127万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7 035万元,种苗费320万元,生活费补助692万元,其他费用80万元。

1.1.2 长防林工程。

2007年吉安市共完成长防林工程造林1 241 hm2,其中:人工造林908 hm2,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面积333 hm2。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625 hm2,当年长防林工程国家投资360万元,在总投资中,占73.47%。

1.1.3 速生丰产林建设。

2007年吉安市林业选择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林业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方,以大中型木材加工企业为龙头,林业生产大县为轴心,把遂川、安福、吉水等县作为市重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以低息的日元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充分利用吉安市特有的林木树种优质资源,建设以松树、杉树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基地,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资源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林木及其他林产品的需求,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据统计,2007年吉安市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造林面积7 295 hm2。占全市造林面积的46.8%。其中:荒山荒地造林4 846 hm2,人工更新造林2 449hm2。

1.2 面上造林绿化扎实开展

2007年共完成面上人工造林面积2 763hm2,面上新增封山育林面积666 hm2,面上低效林改造4 045 hm2。全市主要营林生产活动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担心上级检查,按照营林部门的布置,只是把工程造林和项目造林上报,实际2007年大部分面上造林没有上报,据统计,2007年全市实际造林31 307hm2。

1.3 造林中生态林比重大,林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2007年全市共营造用材林7 065 hm2,经济林318 hm2,防护林2 970 hm2,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比重为68.24%3.07%∶28.69%。

1.4 非公有制经济造林比重大,所有制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2007年全市公有制经济造林面积为2 391 hm2,占总造林面积的23.09%;非公有制经济造林面积7 962 hm2,占总造林面积的76.91%。这显示,随着吉安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个私经济造林比重逐步攀升,其将成为造林的主体。这一变化是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特征之一。

1.5 林木种苗健康发展,保证了造林绿化事业需要

由于林业重点工程的任务下降,导致实际造林面积减少,吉安市林木种苗生产量下降。2007年全市新增育苗面积166 hm2,苗木产量13 854万株,育苗面积减少10.27%,育苗产量比去年增加89%;林木种子采集量为16t。年末实有母树林301 hm2,种子园305 hm2。林木种苗生产保证了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和造林绿化事业对种苗的需求。

1.6 主要林产品产量普遍增加

2007年,绝大多数主要林产品产量与2006年相比,普遍增加(见表2)。

2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7.49亿元,比2006年的70.13亿元增长24.75%。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9.01亿元,比2006年增长16.09%;第二产业产值32.26亿元,比2006年增长27.91%;第三产业产值26.22亿元,比2006年增31.63%。

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33.16%∶36.87%∶29.97%;第一产业产值比例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不断上升,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占总产值的66.82%。

2.1 第一产业产值保持平稳增长

2007年全市林业第一产业总产值为29.01亿元,比2006年的24.99亿元增加4.02亿元。在第一产业中,营林产值为28.28亿元,比2006年增长14.48%;林产品产值为3.81亿元,比2006年增加24.1%;全市木材、竹材产量分别为132.94万m3、727.96万根,分别比2006年增长5.16%、11.19%,木材产量中:商品材74.72万m3,自用材3.2万m3,薪材15.37万m3;竹木采运产值为7 272万元,比2006年减少12.68%。

2.2 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人造板制造业和松香加工业增速显著

2007年全市第二产业产值为32.26亿元,比2006年同口径增长7.04亿元,增幅27.91%。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普遍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其中锯材产量为19.96万m3,比上年增长17.41%;锯材、木片加工产值2.41亿元,比2006年增长23.59%。

全市人造板产量61.81万m2,比2006年增长24.94%。其中:胶合板产量12.35万m2,增长33.22%;纤维板34.11万m2,增长38.83%,其中中密度纤维板增长38.26%;其他人造板15.31万m2,其中细木工板14.31万m2。在人造板产量构成中,胶合板占19.97%,纤维板占55.19%,细木工板占23.15%刨花板和其他人造板占1.69%,说明吉安市目前人造板生产处于结构优化过程。

人造板的产值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幅度。2007年,吉安市人造板制造产值为11.8亿元,比2006年增长3.03亿元,增幅为34.55%,在总产值中占13.49%。全市木地板产量127.11万平方米。全省卫生筷子的产量为40 694标准箱。

全市松香类产品为61 927t,比上年增加16 031t,增长34.93%,其中松香44 329t,松香深加工产品17 598t;松节油类产品20 994t,比上年增加12 617t,增长150.61%,其中松节油10 184t,松节油深加工产品10 810t。

全市2007年以松香和松节油为主的林产化工产值为7.5318亿元,占总产值8.61%。比2006年增加1.5138亿元,增长25.15%。

全市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产值为4.0885亿元,其中茶油1.6295亿元,占39.86%。而遂川集中了茶油产值的55.7%。

2.3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森林旅游业发展迅猛

2007年全市林业第三产业产值26.22亿元,比2006年增加6.3亿元,增长32.78%,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97%。其中:森林旅游业15.7亿元,集中在井冈山。比2006年增加4.19亿元,增长了36.4%。

3 林业建设资金持续增长

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林业建设资金总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本年到位各类建设资金2.4659亿元,比2006年增长9.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14 214万元。在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中,国家预算内基建资金10万元,国债63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 441万元,其它国家预算内资金3 133万元。

2007年中央投入吉安市林业建设资金14 214万元,主要投向是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改以来,吉安市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林业产权主体改革全面结束,配套改革有了新进展。林业产权中心全面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发展迅速,产权交易行为规范有序。植树造林任务超额完成,交通干线绿化取得新突破,山下平原造林取得新进展。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林化产业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苗木花卉、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林业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吉安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林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从年报反映的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各项林业工作较上年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与林业发达地区相比,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整体生态功能仍较脆弱;林改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林业投入仍然不足;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对林业的威胁仍很严重;林业基层建设相对落后;林业经营者负担过重;林业职工和林农收入较低等。

截至2007年底,全市林业系统国有经济单位345个,国有林场97个,国有苗圃15个,林业系统从业人员14 668人,其中在岗职工8 686人。在岗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2 039人,占23.47%;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目8 727人。2007年,吉安市为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建立了17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73 237 hm2,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同时,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10个,面积达89 617 hm2。森林公园的建立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增加了旅游收入,丰富了人民生活。

全市林业系统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3 766.86元,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2 029.61元,事业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3 659.82元,机关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8 873.89元。工资水平较低,且离岗职工较多。

5 对策与建议

5.1 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林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5.1.1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林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未来的3~5年是吉安市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搞得好将可以抢占全省林业发展的制高点,为全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搞不好,不仅会把现有的优势丧失殆尽,还会被别人远远甩在后面。要把林业发展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要把加快林业发展摆上议事日程,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在“山上办绿色银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5.1.2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林业发展是实现强市富民的战略举措。

实现吉安在江西的率先崛起,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全体吉安人民的共同奋斗方向。作为这项重要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应当奋勇当先,努力实现吉安林业在江西率先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的目标。要正视差距,挖掘潜力,努力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5.1.3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林业发展是解决林区困难的迫切需要。

吉安市是林业大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8.6%,林区农村人口众多,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至今还有十多万贫困人口生活在林区,林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全市经济格局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林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吉安市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5.2 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

5.2.1 抓好分类经营,充分利用资源。

一方面要加强公益林建设。对于公益林的区划范围,特别是赣江流域及其支流和大中型水库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城市周边景观林、交通要道护路林等生态区位重要区域的森林,要采取封、改、造、补一起上的方式,严格加以封育。另一方面要放手发展商品林。打破木竹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进一步放活经营,提高效益。

5.2.2搞好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采取积极有效的施,抓好林业的综合开发,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松脂和木竹加工产业、花木产业以及非木质资源产业,都是立足市情,具有十分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要结合实际,通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森林食品及药材、林化工业、绿色能源、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增添巨大的经济活力。

5.2.3 狠抓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对于松脂和木竹加工企业,要把好先建工业原料林基地再办厂和符合“四高”标准两个关,做到保护和开发并举并重。对于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型木竹加工企业,要下决心清理整顿,逐步淘汰,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给整个吉安的长远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灾难性损失。通过走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路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5.3 落实政策,为林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5.3.1 进一步推进林权配套改革。

一是规范产权流转,促进产权交易。二是规范产权管理,促进林农增收,促进抵押贷款发展。三是创新林业经营新机制。

5.3.2 拓宽林业投入渠道,为林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要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林业建设资金,增强林业发展后劲。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事业编制,并将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工程、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要向生态脆弱地区倾斜。要吸引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

5.3.3 继续狠抓依法行政。

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林业队伍素质,积极稳妥开展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5.3.4 积极促进林业发展。

一是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种苗花卉、油茶林、毛竹林、湿地松采脂等新型工业原料林等五大特色产业基地。二是重点培植林业龙头企业。巩固林业加工企业整顿成果,实施扶强扶优战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使吉安市林业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篇4: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篇5:2007年校园安全工作要点

一、工作目标

1.贯彻落实国家十部委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进一步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督查效能,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消除安全隐患。

2.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安全

监管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完善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建立健全校园安全责任追究、考核奖惩和应急处置等长效管理机制。

3.贯彻落实区《关于深入开展“平安__”系列创建活动的意见》,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确保全区80以上的学校成为“平安校园”。

二、工作措施

1.加强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建设。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完善学校安全督查制、安全工作月报制、责任追究制和考核奖惩制等制度。严格按照《江苏省中小学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文件的要求,落实责任,强化考核。

2.切实抓好学校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常抓不懈。要把安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予以重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标准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要加强与公安、消防、卫生、交警等部门的联系,利用课堂、班会、团队活动、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和橱窗、板报、校园网等阵地,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的作用,结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普遍进行以交通安全、预防火灾、食物中毒、游泳安全和人身伤害事故为重点的安全专题教育。要在开学初、重大节日、放假前和学生集体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和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

3.落实安全责任,进一步提升学校安全工作水平。结合《__市社会治安学校技术防范建设要求(试行)》和《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等要求,贯彻区综治办、区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学校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设备设施投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台帐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学校安全工作水平。

4.加强安全管理督查网络建设。依托区、片、校三级校园安全管理督查组织,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常规检查和校园安全生产、消防、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形成区级安全工作重点查、片级安全工作经常查、校园安全工作全面查、专项整治和平时督查结合查的安全工作督查机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5.加强部门协作,完善合作机制。依托区安委会、区食委会和区综治办、安监局等领导机构和综合协调单位,加强协作,全面营造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积极配合有关镇政府,进一步加强学校专职门卫队伍建设,强化门卫管理。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推进校园警务室和治安技术防范设备设施建设,提高学校防盗窃、敲诈、抢劫和侵害师生权益等情况的处置能力;主动配合公安交巡警、交通等部门进一步改善校门口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秩序;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改善学生接送车道路条件,加强对奔隆公司学生接送车的监管,对非法接送学生的车辆及时告知和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取缔,确保学生交通安全;积极主动配合工商、文化、新闻等部门,依法规范学校周边地区娱乐场所的经营行为;积极主动配合工商、建设、城管等部门,依法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管理,清理非法经营的服务场所和占道经营的游商小贩。

6.继续加强学校用车管理。按照区政府《关于加强学生接送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区教育局、交通局、安监局、__交巡警大队等4部门制定的《关于__区学生接送车辆统一管理的实施方案》精神,全面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做好奔隆公司接管东湖塘学生接送工作,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接送车安全监管,切实消除学生接送车突发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交通安全。继续严格执行学校团体用车的审批制度,确保学校用车安全。

7.加强消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江苏省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标准》的要求,加强学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消防器材日常维护工作;加强学校义务消防队伍建设;经常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消防、疏散等演练活动。

8.加强学校食品管理和卫生传染病防控工作。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按照餐饮行业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继续认真做好学校食堂等级评定的相关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创建活动,要严格按照原材料的采购、贮存、加工、烹饪等各环节的卫生要求,认真落实餐具保洁、食品留样制度。继续做好对分管校长和食堂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大对食堂、小卖部的监督力度和频度。督促学

校加强日常管理,克服工作人员不良卫生习惯,切实提高学校饮食饮水卫生工作水平。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9.强化校园设备设施和重要场所的管理。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对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等危险品,要按规定设专用库房存

放,并要有专人妥善保管,严格领用手续,严格执行《剧毒、易燃、易爆、放射性危险品管理规定》。要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管理要求,对教学设施设备特别是体育运动器材、生活设施、师生宿舍等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安全无事故。

10.切实抓好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要严格遵守“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在区校园安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层层制定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应急预案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分工协作的职责,要在应急指挥、人员救治、信息发布、校园稳定、善后处理等方面提出具体操作要求,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区教育局报告,并视情况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报告,请求援助。学校应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组织师生离开危险区域,维护现场秩序,保护好事故现场,同时,及时上报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有关书面材料,积极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篇6: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2007年建设管理规范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体干部职工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围绕“四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防洪保安、发展可持续水利为目标,不断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建设,严格水利执法,锐意进取,抢前争先,强化管理,狠抓落实,水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地提升了全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一、工程建设情况

1、新阳镇饮水安全工程。该工程2006年11月甘肃省水利厅以甘水发„2006‟463号文批复,总投资870万元,其中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279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为:新打机井2眼,新建二层单面砖混办公楼一栋,二级泵房一座,村级供水管理房10座,500m3高位水池、清水池各一座,管道附属工程135座,户用给水栓3347处,安装机电设备4台套,80KVA、50KVA、150KVA变压器各一套,自动控制设施1套,架设10KV线路1.85km、0.4KV线路0.45km,埋设供水管道142.02km。工程建成后,解决8个行政村3317户15136人和8所学校5195人,共20331人的饮水问题。该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由天水乾 1

源建筑公司承建,于2007年4月1日开工,目前完成了输水东干管穿渭河工程,新打机井2眼,水厂办公楼1座300m2、水厂大门1座,水厂围墙基础98m,建成500m3清水池、高位水池各1座,管理房10座160m2,泵房工程197m2,安装水泵4台,埋设安装上水管道2.3km,配水管8.6km,村级管73km,各类检查井135座,共完成土方14.3万m3,混凝土2400m3,目前赵家庄、温家集、霍家坪、胡大、胡家湾5村实现通水,解决了2370户,10402人的饮水问题。

2、琥珀乡饮水安全工程。该工程省水利厅以甘水发„2006‟397号进行了批复,总投资466万元,其中2006年第三批琥珀乡饮水安全工程经省发改委(甘发改农经„2007‟77号)文批复,投资21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150万元,地方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69万元,解决52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进行了邀请招标,由陕西省扶凤县建筑公司承建,工程于2006年3月开始兴建,2007年9月全部竣工,已按设计在霍家沟建成500T箱式截流坝1座,在长洼沟建成375T箱式截流坝1座,完成134m2框架式泵站1座,铺设D100引水管道1100m,上水管道2508m,建成72m2管理房1座,150T高位蓄水池1座,30T村级调蓄水池14座,架设10KV线路200m,180KVA变压器1台,安装63KW机泵2套,铺设供水干支管20360m,村级及入户管网149960m,安装户用给水栓1360套,解决了8个行政村1360户52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3、花牛镇廿铺兴旺山提灌二级上水工程。工程于2007年4月12日开工建设,至2007年9月28日竣工,建成30m2泵房1座,9m2控制室1座,100T蓄水池1座,架设10KV线路650m,100KVA变压器

1台,安装75KW机泵1套,铺设上水管道2080m,田间灌溉管网4100m,兴旺山村人饮供水管网14240m,安装户用给水栓130套,解决了兴旺山村130户500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4、泽民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该项目经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财政厅以甘水发„2005‟375号文批复,批复衬砌渠道37.71km,其中干渠3.0km,支渠34.71km;护渠堤防护120m;干渠护渠挡土墙100m,各类建筑物227座。工程自2006年6月20日开工,于2007年8月全面竣工,共衬砌渠道31.24km,其中干渠2.23km,支渠29.01km;护渠堤防护158m;干渠险段改建548m,各类建筑物622座,修建8m宽农路33条40.5km。灌区基本实现了“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目前自验已完成。

5、渭惠渠干渠改扩建工程2007年续建项目。该工程计划建设工期2005年—2007年,按3年施工,其中2005年、2006年工程建设总投资44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400万元,区自筹42万元,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程序,该项目进行了招标,由天水永生公司建筑公司承建。已完成干渠衬砌8km,新建渠系建筑物13座,建成渠首枢纽工程的波导墙1座,护渠河堤0.38km,累计完成投资443.05万元。

6、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中滩镇张白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供水管网入户工程。该工程于2007年4月20日开工,9月20日竣工,共铺设管网22786m,新建检查井30座,安装户用给水栓838处,解决了838户3772人的饮水问题,完成投资56.07万元。2.琥珀饮水安全霍家沟引水管道保护工程。

该工程于2007年11月25日竣工,建淤积坝3座,保护饮水管道495m,完成国家投资15万元。3.麦积镇红崖村灌溉工程。该工程5月21日开工,10月25日完工,工程投资17万元,建成截水墙1座,建沉淀池1座,铺设输水管道8520m,新增管灌面积400亩。4.甘泉镇归凤村节水灌溉工程。该工程打大口井1眼,建20m2泵房一座,安装机电设备1套,100T高位蓄水池1座,铺设输水管道6766m,新增管灌面积300亩。5.渭南镇青宁村节水灌溉工程。该工程铺设引水管道2150m,建截水墙1座,沉淀池1座,50T高位蓄水池1座,安装低压灌溉干支管6900m,新增管灌面积360亩。

二、2007年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规范年的落实情况

1、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与办事机构。2007年我区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扩建、续建配套、小型水利等水利工程建设,都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年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项目办计划管理股办理。

2、项目建设程序管理。按照省、市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定,我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工程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竣工资料都有申报和审批文件,并建立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台帐,更加规范的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程序。

3、水利工程建设“四制”的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省、市主管部门审批下达后,及时地落实了四项制度,首先确定了项目法人;按照项目建设的规模和实际情况,组织落实完成招投标制;监理制的落实,因监理费用小于200万元均为邀请招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凡涉及施工、招标、招聘、监督等事宜的内容均实行了合同制。

4、监督管理。水利工程监督管理,按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程序,我们对内实施或施工项目,都签订了项目责任书,加强了监督管理力度,做到了全方位的管理机制。一是上级领导和区委、区政府领导对建设项目的指导检查;二是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区水利局质检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三是乡镇村和群众的监督检查。在自检中,施工单位都有施工记录、质量评定、试验报告和检验报告,监理的签证章等手续较为齐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程序资金管理规范要求,我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均实行报账制,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

5、施工进度管理。按照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后签订的工期,我们对施工进度进行了监督检查,检查中施工单位都能按工期把握好工程进度,也没有发现有为赶进度而偷工减料的现象。

6、安全生产管理。我区现有961处水利灌溉工程,74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9035眼人畜饮水水窖,14660眼集雨节灌水窖。我们对工程的安全生产运行专门给基层下发通知,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和度汛安全;正在施工的工程,责承施工单位,按照建设部有关安全生产的规范执行。

总之,2007年我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年活动的开展,规范了建设程序,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的力度,净化了水利

工程建设市场,为我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实施好水利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7: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关于印发《养护管理中心2007年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心各部门:

现将《养护管理中心2007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养护管理中心2007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二00七年六月十九日

主题词:印发精神文明工作要点通知附件:

养护管理中心2007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根据公司《2007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结合养护中心实

际,制定养护中心2007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为载体,以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创建文明长邯高速路为重点,以提高中心文明程度、创建文明和谐中心为目标,组织广大员工众志成城,真抓实干,为大力实施公司确立的“以文化铸魂、建和谐公司、创品牌服务”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重点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干

部员工,大力开展以“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推动中心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思想保证。

一、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组织党支

部党员、员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科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先进理念,以此推动政治理论进中

心,提高广大员工的政治理论素质。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和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积极引导员工知荣明耻、近荣远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员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三、特别是要积极深入地开展好以下五项主题教育:(1)开展纪念刘胡兰烈士光荣就义60周年活动,进一步弘扬刘胡兰烈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大无畏革命精神;(2)开展向申纪兰同志学习的活动,进一切工作步加强作风建设;(3)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文明和谐中心”主题教育,为建和谐中心、迎接党的十七大会议的胜利召开营造浓厚的氛围;(4)开展以迎接党的十七大会议胜利召开、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广大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5)深入开展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等纪念活动,加强广大员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二)广泛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文明和谐单位创建活动,推动文明长邯高速路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1、继续抓好文明长邯高速路创建活动。创建文明长邯高速路仍是中心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开展组织、纪律、作风“三项整顿”把创建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2、扎实开展争创文明和谐单位活动。中心在日后将围绕自身业务性质和特点,制定争创方案,按照“三个服务”、“三个提高”的总体要求,从崇高的理想培育文明和谐、优良的作风塑造文明和谐、严格的制度引导文明和谐、严明的纪律保障文明和谐、优质的服务展示文明和谐、优秀的文化引领文明和谐、良好的环境促进文明和谐、响亮的品牌带支动文明和谐、扎实的创建推动文明和谐、有力监督保证文明和谐等十个方面把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持久的开展下去。

3、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加大投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围绕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的需要,以文明、和谐、发展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学理论、学先进、建负责单位、创客户满意的品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学建创”活动,二是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路、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在提升文明档次上下功夫,见实效。三是要继推进“五比五看、服务创优”竞赛活动,并把在争创、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树立起来,成为广大班组、员工争先效仿的对象。

(三)以企业文体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强力打造叫的响、过的硬的品牌服务。

1、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结合和谐单位的构建、“两个负责任”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力度,以先进的制度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2、继续用“做人、尽职、争一流”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统一员工的意志,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并组织领导广大员工进一

步加大对其的实践力度,通过实践,努力在公司下下营造一种高效、廉洁、务实的管理环境,营造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营造一种健康、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以此来不断的增强全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要求

(一)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各单位一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思想上创新,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公司的总体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满足广大员工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广大司乘人员的出行需求。二是要依法管理,从机制上创新,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不断拓宽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公司建立的局域网、公司小报《长治高速》发布、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动态、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

(二)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各单位都要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工团妇齐抓共管、各班组尽职负责、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不同的群团组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推动者,把广大员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力军,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安排他们组织、参与各项活动,解决员工和客户最关心的问题,使广大员工在活动中受到教

育,得到提高,分享成果,得到实惠,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提高、人人分享”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篇8: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2007年, 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500亿元。经过15 a的不懈努力, 总规模约3.5万km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比原规划提前13 a基本贯通, 实现了既定目标。国家高速公路青岛至莱芜段、景德镇至鹰潭段、重庆至遂宁段等建成通车, 全年建成高速公路近8 300 km, 是历史上建成里程最多的一年。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建设完成总量的80%。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合龙。预计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1.6万km。到去年年底, 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km, 其中高速公路5.36万km。有21个省区市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 000 km, 其中, 河南、山东两省突破4 000 km, 江苏、广东两省突破3 000 km, 河北、浙江、云南、湖北、安徽、陕西、江西七省超过2 000 km。

煤油矿箱等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和港口深水航道建设继续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工程、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和五期扩容工程、营口港鲅鱼圈15万t级航道工程等竣工验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三期工程、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工程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深圳铜鼓航道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加快实施。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京杭运河扩能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全年建成港口泊位300个, 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200个, 新增吞吐能力5.37亿t, 改善内河航道里程342 km。到去年年底, 我国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5 753个, 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 403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km, 其中50%为等级航道。

篇9:2007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2007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007年初,展工书记、小晶省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具体要求。小晶省长多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政府每季度召开防范重特大事故会议,并多次就阶段性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对安全生产工作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厦门、福州、泉州、漳州、三明等市召开市委常委会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福州、泉州、龙岩、漳州等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向各设区市和24个省单列考核单位下达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将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政府、单列考核单位和重点企业,纳入政绩业绩考核范围。各级行政“一把手”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各设区市政府和24个省单列考核单位行政“一把手”按时向省政府上报了履职情况报告。各级各部门还通过创建“平安企业”,加强业绩考核,全面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南平市将责任制考核与绩效考评、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等措施结合,漳州市出台了《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暂行规定》,宁德市、龙岩市、省建设厅等制定了《安全生产约谈制度》。省政府安办加强了责任制落实情况的通报,采取指标监控、履职点评、考核奖惩等措施,有效推动了目标责任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经综合考评,南平、龙岩、漳州3个设区市政府和省经贸委等6个单列考核单位评为先进单位,省公安交警总队等7个单位评为优良单位。

(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切实抓好道路交通、煤矿与非煤矿山、危化品、消防等十个方面的安全专项整治。道路交通安全攻坚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继续认真落实《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加强 “五整顿、三加强”工作,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再整治、治理超限超载、打击非法改装车辆、整治校车和农机安全等专项行动,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25000多辆营运车辆安装了GPS安全服务系统和行车记录仪,投资2.2亿元加快实施“安保工程”和公路危桥改造,投资4000万元用于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投资5000万元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安装计重设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541人,比去年减少330人,下降8.55%。煤矿安全攻坚方面,突出煤矿整顿关闭、资源整合、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狠抓水害、顶板事故预防和“一通三防”,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2007年煤矿发生事故24起、死亡34人、百万吨死亡率1.58,比2005年分别下降225%、179%和280%,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年完成关闭小煤矿98家,超过国家下达计划数10家。全省有56家煤矿企业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建设。非煤矿山整治方面,推广机械铲装、中深孔爆破两项技术措施,有1356家非煤矿山采用机械化铲装、占85%,442家采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占27.7%,12家非煤矿山企业开展了安全标准化试点;深入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全省148座在役尾矿库有111座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4座危库和险库治理已基本完成。危险化学品方面,审查建设项目立项155项,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危货道路运输和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专项治理,全省3218辆危货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GPS或行车记录仪,督促指导位于市区、安全距离不足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加快搬迁,全省取缔关闭无法保证安全的企业33家,58家生产储存企业开展了安全标准化试点。人员密集场所整治方面,深刻吸取莆田市“10·21”特别重大火灾教训,集中开展“三合一”场所再整治。全省共排查发现“三合一”场所9199家,回访“三合一”场所1283家,依法督促整改火灾隐患10658处,取缔关闭2759家,停业整改3637家,拆毁违章“三合一”建筑298处,拘留38人。列入各级政府挂牌督办的52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全部如期整改摘牌销案。其他整治方面,全省撤销、取缔渡口130道、渡船137艘,撤渡建桥35座,建成码头泊位40个;实施“万艘渔船安全应急系统”建设,已安装手持终端或电台终端的渔船9143艘;建设部门健全约谈制度,9次约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66次约谈建筑企业负责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完成矿山桅杆整改和土制桅杆起重机整治任务,建立了使用桅杆起重机监管长效机制;海事部门强化海上搜救工作,成功救助1197位遇险人员;铁路部门创新“三库两机制一办法”安全管理新模式, 有效加强了铁路安全监管。

(四)重点行业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隐患排查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部署和省政府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督查检查,落实隐患整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全省重点行业和领域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74466条,整改162795条,整改率93.3%,其中重大隐患4657条,整改3944条,列入治理计划713条,落实整改资金12731万元,并全部落实了整改责任、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取得进展,查出隐患2175条,整改1822条,整改率83.8%;列入治理计划的重大隐患75条,落实整改资金1191万元。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44亿元,对罗宁高速K166事故“黑点”路段进行改造;总投资14.73亿元的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防洪排涝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中。我省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得到国务院安办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五)监管执法工作取得新进展。省安监局起草的《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已经省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政府下发了《“三合一”场所综合整治若干措施的通知》,省安监局、省交通厅、福建保监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道路旅客运输承运人责任险工作实施意见》,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有效推进。据统计,各级安监部门共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8594个,做出现场检查记录8749份,发出责令整改指令书8889份,责令停产整顿生产经营单位229个,提请关闭生产经营单位33个,实施行政处罚584次。加大事故查处力度,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进一步落实2006年三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对2007年64起较大以上责任事故进行立案调查,已结案35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8人(其中已判决12人),党政纪处分14人,行政处罚18人。

(六)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加强。围绕“综合治理,保障平安”主题,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咨询日、“海西安全发展行”、“安康杯”竞赛等系列活动,厦门市、龙岩市和福煤集团受到全国安全生产月组委会的表彰。广泛开展安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全省参与科普知识竞赛320多万人。省安监局安全生产政务信息在全国省级安监、煤监51个政务信息统计单位中名列第四,福建煤监局在全国煤监系统排名第一。全省共组织培训企业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含农民工)近6万名。“平安企业”创建深入开展。围绕推进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职责,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全省参加“平安企业”创建单位达标率达53.1%。乡镇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以委托乡镇安监机构行使部分安全生产执法权为载体,全面推进乡镇安监机构建设。全省1104个乡镇(街道)中943个建立了安监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2376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及泉州市丰泽区、鲤城区政府为所属乡镇街道统一配备专用执法车辆。厦门、泉州、龙岩等市在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上,将监管触角逐步延伸到社区和村居。对全省1673家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登记,建立了全省重大危险源初级数据库,省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建设已完成,福州、厦门、三明、泉州市正在建设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省及福州、泉州、厦门供电系统成功举行了“处置大面积停电演练”。

上一篇:小学生五年级报告手册的评语下一篇:回家的诱惑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