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复习策略

2024-08-18

2019高考复习策略(精选8篇)

篇1:2019高考复习策略

题型组合滚动练24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但日本的一些右翼政客至今仍妄图________历史,我们要________这些人,他们的阴谋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当然,我们更要警惕的是,逆潮流而动者最终易成为________。

A.窜改

警告

不逞之徒 B.篡改

警告

亡命之徒 C.篡改

正告

不逞之徒 D.窜改

正告

亡命之徒

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警告: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正告:严正地告诉。多用在外交场合。亡命之徒:原指逃亡以保存性命的人,后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坏人。用于贬义。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用于贬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在瑞士举行,参加本届论坛的中国代表有马云、任正非、林毅夫以及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B.对于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国资流失成为隐藏其中的一个毒瘤,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完全可能会造成本轮改革的倒退。

C.多年来,由于气候变迁、过度放牧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日趋恶化,沙漠化程度不断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

D.以白居易的名字命名杭州国际机场,对挖掘、扩大杭州和西湖的文化内涵以及城市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大有裨益。

B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也参加了本次论坛”。C项,并列不当,“过度放牧”属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D项,搭配不当,“挖掘、扩大”和“城市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不搭配,可以在“以及”后加“提升”一词。]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D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将雪比作梨花。B项,将西湖比作西子。C项,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将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D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中第五十一条规定:公路养护作业需要封闭公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绕行的,应当修建临时道路。

①并且作业期限超过30日的

②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在作业开始之日前5日向社会公告 ③作业路段长度在2公里以上 ④明确绕行路线,并在绕行处设置标志 ⑤或者占用半幅公路进行作业 ⑥除紧急情况外 A.③②④⑥①⑤ C.⑤④③①⑥②

B.⑤③①⑥②④ D.②⑤③①④⑥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通读所给的几个句子,并找出与上下文联系紧密的关键词。就本题而言,⑤句中的“占用半幅公路”与横线前的“需要封闭公路”应紧密相连;④句中的“在绕行处设置”与横线后的“不能绕行的”联系紧密。因此,⑤句应放在第一空,④句应放在最后一空。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5.下列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会徽中心图形由“残疾人”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CJR组成,与国际上通用的残疾人标志相近,使人一看便知是代表残疾人。

B.会徽外形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梅花,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象征残疾人拥有梅花一样高洁的品格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

C.梅花的花瓣以五个相互连接的“人”字组成,象征残疾人团结携手,生活在友爱、互助的社会之中,得到理解和尊重。

D.会徽的主体是一朵盛开的梅花,其寓意是残疾人事业的春天,梅花盛开也代表着全国残疾人及其亲属的希望。

B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象征残疾人拥有梅花一样高洁的品格”错,应是象征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3)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6)前者呼,后者应,_______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7)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__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答案(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2)故不积跬步(3)寄蜉蝣于天地(4)杜鹃啼血猿哀鸣(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伛偻提携(7)草色遥看近却无(8)复道行空

篇2:2019高考复习策略

有部分同学平时练习做题还可以,一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却没有进步。造成这个原因就是没有独立思考,这类型同学往往是边看答案变做题,甚至有的题目还没看明白就翻去抄答案。这种做题的方法就类似于校对,答案看明白可就认为自己会做了,盲目追求做题的数量。

高考复习阶段时间紧,内容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做题要注意题后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2、善于总结

在每章节复习结束后,可借助课堂笔记和参考资料做一次单元小结,理清本章知识线索和知识网络。总结不单只是照着课本的公式定理抄下来,而是把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结论、方法、典型题型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总结下来,加强记忆。

总结要注意不应千遍一律,要有个性化的总结。在考试前把考试范围的知识总结起来,利用考前的时间看一遍,这样会心中有数,加强考试的信心。

3、限时训练

经常会见到有一些平时很用功的同学,做题很细心,过程一步都没有落下,各种题型也没少做,可到考试时连做过的题目都拿不了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平时做题不限时间,遇到不会的就翻参考书,可以今天想不明白留着明天再想。而在考试的时候有时间限制,遇到难解的题会一下子紧张起来,就会用错了公式,去推导计算结果,而造成失分。

篇3:基于高考试题谈高考复习策略

(新课标2011年全国高考第26题) 0.80g CuSO4·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 (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 (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

(2) 取270℃所得样品, 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气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 经浓缩、冷却, 有晶体析出, 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

(3) 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 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在0.10mol·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当溶液的pH=8时, 。若在0.1mol·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 使Cu2+完全沉淀为CuS, 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mol·L-1。

二、高考试题命题的知识背景

五水合硫酸铜的结构:CuSO4·5H2O可写成[Cu (H2O) 4]SO4H2O, 晶体结构中, Cu离子呈八面体配位, 为四个H2O和两个O所围绕。第五个H2O与Cu八面体中的两个H2O和[SO4]中的两个O连接, 呈四面体状, 在结构中起缓冲作用。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由于五水合硫酸铜晶体中水有两类, 一类是形成配体的水分子, 一类是形成氢键的水分子, 结合上有着不同, 因此受热时也会因温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产物。五水合硫酸铜晶体失水分三步:

(1) 两个仅以配位键与铜离子结合的水分子最先失去, 大致温度为102℃。

(2) 两个与铜离子以配位键结合, 并且与外部的一个水分子以氢键结合的水分子随温度升高而失去, 大致温度为113℃。

(3) 最外层水的氢原子与周围的硫酸根离子中的氧原子之间形成氢键, 它的氧原子又和与铜离子配位的水分子的氢原子之间形成氢键, 总体上构成一种稳定的环状结构, 因此破坏这个结构需要较高能量, 失去最外层水分子所需温度大致为258℃。

三、高考试题的分析

首先, 要认真分析坐标图。该图是热重曲线, 横坐标是温度变化, 纵坐标是质量变化, 曲线是随着温度变化 (升高) , 样品固体的质量也在变化 (减少) 。

其次, 要读懂图中的信息。0.80g CuSO4·5H2O样品随着温度升高, 在102℃时脱水, 样品质量减少到0.68g, 在113℃时又脱水, 样品质量减少到0.57g, 在258℃时再次脱水, 样品质量减少到0.51g。

最后, 要注意图中的细节。图中的曲线出现了平台, 说明了在某一段温度变化内, 固体的质量并不变化;而问题所提到的几个温度在坐标中并没有直接标出, 需要考生从图中的信息中自己去寻找数据, 这也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图中相关数据, 可以依次将几次脱水后的固体化学式计算出来。

设每个CuSO4·5H2O分子失去n个H2O分子, 则固体的化学式可为CuSO4· (5-n) H2O, 写出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 在102℃时:

解得n=2, 故此时固体的化学式为CuSO4·3H2O。

(2) 在113℃时:

解得n=4, 故此时固体的化学式为CuSO4·H2O。

(3) 在258℃时:

250 250-18n

0.80g 0.51g

解得n=5, 故此时固体的化学式为CuSO4。

(1) 在200℃时 (由图知温度在113℃-258℃之间) , 此时固体质量是0.57g, 由计算 (2) 知固体的化学式为CuSO4·H2O, 推断过程如上 (也可以用减轻的水的质量计算) 。

(2) 方法一:可以结合问题的相关信息大胆猜测, 由 (1) 已经计算出在200℃时固体是CuSO4·H2O, 在258℃时固体质量又减轻, 则减轻的应为水的质量, 由此得出270℃所得样品应为CuSO4。方法二:270℃大于258℃, 直接由前面的计算 (3) 知, 所得样品应为CuSO4。因此, 在570℃灼烧是CuSO4受热分解, 得到的黑色粉末应是CuO, 另一种氧化性气体应是高价态的SO3, 由此可写出该固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应为:。黑色粉末CuO溶解于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生成CuSO4和H2O, 经浓缩、冷却, 析出的晶体为蓝色的CuSO4·5H2O。再由图观察发现, 开始升温时, 晶体质量并无变化, 当温度到102℃时, 晶体开始脱水, 因此, CuSO4·5H2O晶体存在的最高温度是102℃。

(3) 由上问 (2) 知SO3和水反应生成硫酸, 浓硫酸与Cu在加热时发生反应, 生成CuSO4、SO2和H2O, 因此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

(4) 该问第一空涉及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欲求Cu2+浓度, 必须先求OH-浓度。当溶液的pH=8时, 由公式pH=-lgc (H+) 可算出其c (H+) =1.0×10-8 mol·L-1, 又由水的离子积常数KW=c (H+) ·c (OH-) =1.0×10-14可计算出c (OH-) =1.0×10-6mol·L-1;Cu (OH) 2处于沉淀溶解平衡, 可用溶度积公式Ksp[Cu (OH) 2]=c (Cu2+) ·[c (OH-) ]2=2.2×10-20进行计算, 得出c (Cu2+) =2.2×10-8 mol·L-1。第二空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CuSO4+H2S=CuS↓+H2SO4, 由化学反应方程式知H2SO4和CuSO4物质的量相等, 如果忽略通入气体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则H2SO4和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也相等, 故c (H+) =0.2mol·L-1。

四、高考试题的评价

本题是考查新课程中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 主要考查硫和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相关计算。该试题以CuSO4·5H2O晶体受热脱水知识背景为基础, 以图表形式给出相关信息, 由于图表不像文字信息那样直接具体, 它具有形象、抽象、隐蔽、信息量多等特点, 需要考生自己寻找、挖掘、提炼, 考查了学生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第 (1) (2) (3) 问环环相扣, 前一问的结果又是下一问的开始。第 (1) 问就是含结晶水合物受热失水的简单计算, 只要找到相关数据, 根据化学方程式, 列出比例式, 运用初中方法就可以计算出结果。第 (2) 问考查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的书写、图表信息的处理。第 (3) 问考查的是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强氧化性, 作为高中元素化合物重点知识, 教材中设置了一个“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 并附有两幅相关图片, 还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并详细地进行分析, 这体现了高考试题向教材的回归。第 (4) 问考查的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涉及的知识较多, 但都符合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 了解溶液pH的定义, 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了解难容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能进行相关计算。”

五、高考复习策略

为了配合和推进新课程改革, 充分利用高考的导向功能, 各地高考试题在难度上都加以控制, 和以前的高考相比较, 化学试题难度均有所下降, 考试内容减少, 考生的选择程度加大, 体现了人文关怀, 落实新课程理念。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增加了一些的新内容, 也删除了许多陈旧的知识, 尤其是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整合成两章内容, 有的教师怕遗漏知识或者是为了知识的完整性, 将删除掉的内容又搬回来学习, 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新课程教材 (含初中的新教材) ,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结合高考试题分析, 就会发现, 高考命题还是严格遵守这些要求的, 只是考查的形式、方式各有不同。如前面分析的高考第26题, 虽然它的知识背景复杂深奥, 我们没有学过, 但是, 它考查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体现了高考命题“高起点, 低落点”, “来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原则, 也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虽然新课程对计算能力要求降低, 不再作为单独的知识模块考查, 而是将各种计算分散融入各试题中, 但是, 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是要加强, 如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的计算,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的转换计算,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相关计算要熟练掌握。因此, 教师在教学复习时, 要注重巩固双基, 提高能力, 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考试大纲为要求, 以教材为依据, 做到“纲举目张, 有的放矢”, 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 又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421775.htm.

篇4:化学高考复习策略

一、研究考纲和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也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纲领,它明确地传达了“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教师在组织高考复习前,应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向,明确复习要点,熟悉考查范围,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率。

分析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总体来看,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的考点均出自必修1、必修2和选修4,而且考点分布比较稳定,试题也比较常规,考生大都比较熟悉,并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选做题。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仔细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专题复习。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要提高复习效益,就要把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上。而学科素养的提高以及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因此,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和各种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考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夯实基础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以考点为线索,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从而使中学所学化学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有序地存储;同时将以往未能理解的、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比,消除知识上的盲点,拓展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最终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科学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学生会疲于应付而不求甚解,结果会导致复习效果不佳。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习题要精选。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其次,习题要精析。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审题的能力,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避免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类比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相似问题;分解法——将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子问题;探究法——根据对给定问题的分析,提出科学假设,设法通过收集事实或理论推断,确定问题的答案;等效转换法——将陌生或复杂的化学问题根据一定的关系转换成另外一个等效的化学问题等。

四、落实反思、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首先,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并优化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所以,高三复习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其次,要严格纠错。对于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差错,要求及时反思、及时纠正,找出错误的根源。对错题要求做好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从而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自我完善和提高。

总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高考复习时,应首先认真研究考纲和考题,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要通过及时的反思和纠错来提高复习效率。

篇5:2019高考复习策略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话者并不真的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只不过是表示一个“高姿态”,缓和一下双方的矛盾,这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B.一些明星言行无忌,而追星族们却对他们的不雅言行不以为然,依旧痴迷和疯狂,这透露出道德瓦解的隐患。

C.刘总果然出手不凡,很快就与外商谈好了价格,签订了合同,完成了公司的第一笔一锤子买卖。

D.在北纬30度线上,奇观绝景俯拾皆是,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巴比伦的“空中花 园”、南美的玛雅文化。

2. 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空

(1)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________(得意洋洋 得意忘形)地“驶”向海岸。

(2)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________(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3)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________(比比皆是 比肩接踵)。

(4)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________(自行其是 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3. 下列各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B.在中国国际新技术成果交易上,面对能对话的机器人、半张名片大小的DV机等产品,很多观众交口称赞,感叹相见恨晚。

C.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D.我国将在2020年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度假天堂、首善之区。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5.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B.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比比皆是,鱼龙混杂,顾客实在难以分辨优劣。

C.百位知名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D.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6. 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家兄弟两人,非常和睦,举案齐眉,从没见他们红过脸,吵过嘴。

B.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让人潸然泪下。

C.下半场,辽宁队发挥自己速度快的优势,旗开得胜,一下把比分缩小5分。

D.D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们的北京 ”女性社会组织书画、摄影、剪纸、手工艺作品展览落下帷幕,二百余件文化艺术作品各具特色,光怪陆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B.“以通俗的语言,将冷冰冰的出土文物、干巴巴的考古报告转化为活生生的文字”,需要考古工作者具有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和相当的写作技巧。

C.某些幼儿园和校外早教机构抓住了家长们的心理,打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堂而皇之地把小学课程搬到了学前教育的课堂上。

D.去年伦敦奥运会美国代表团的制服因为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而意外地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美国政客们借此上演了一场“政治秀”。8.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今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是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A.鱼目混珠 振振有词 扬扬止沸 B.鱼龙混杂 侃侃而谈 扬扬止沸 C.鱼龙混杂 振振有词 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 侃侃而谈 釜底抽薪

9.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放寒假了,他终于踏上了海南的土地。海水清澈,风平浪静;沙白如絮,清洁柔软。于是,乐不思蜀,久假不归。

B.有的揶揄是有伤害性的,如起绰号、叫诨名、说不三不四的话,这时候揶揄就会被当作是骚扰、欺凌、精神虐待。

C.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体病 ”而与学校无缘。

D.北京动物园科普馆推出以“羊村的故事”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小游客和小动物近距离接触,洗耳恭听在它们身上发生的小故事。

10.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第31个教师节,总理接见了76岁的中学教师李庾南,李庾南却称自己的贡献,自己只是做了一位人民教师该做的一切。

②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事,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不断的尝试才能成功。尝试中经历的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

③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各种书画收藏十分火热,但的现象屡见不鲜,赝品以假乱真,充斥中国艺术品市场。A.微不足道 珠

C.微乎其微 一挥而就

鱼目混珠

D.微乎其微

一蹴而就

鱼龙混杂 一挥而就

鱼龙混杂

B. 微不足道

一蹴而就

鱼目混11.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 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A.泾渭分明 B.肆意 C.忤逆 D.颐养天年 1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B.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建国初随丈夫回到江西老家,当地的条件极为艰苦,她却安之若素,在农村教书几十年,并为乡亲们办了很多好事。

C.YouTube在网络视频领域拥有无可非议的老大地位。数据显示,YouTube占据了44% 的市场份额,依然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站。

D.一些贪官入狱后,铁窗之内,玩起了出书,但从所写的内容看,很多人都是借此回忆昔日人生的辉煌,真正悔过自新的却是凤毛麟角。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B.近代以来,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的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西化的命运,唯有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至今尚保留着相对完整的独立精神和自主心态。

C.为探询奥巴马对朝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其试射远程战略导弹,而且强硬中止与朝鲜的相关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形势如箭在弦。D.在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告诫年轻人,要想在中国创业成功,不能简单的照搬美国的创业模式勿期望一挥而就。

1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毛泽东习字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他的书法行追羲之,草赛米芾,狂 傲不羁,挥洒飘逸,龙飞风舞。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塑料 球,以期高效节水,这种塑料球能有效阻止湖水蒸发。

③南怀瑾儿子南一鹏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与父亲的缘分里,我感受到亲情,也受教如学生。我父亲对社会现象非常理解,所以告诫我们,不以____-来哗众取宠。” A.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C.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辟蹊径 D.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 1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A.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C.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解析: 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B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蔑意);C项指一次性的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D项“俯拾皆是”形容地上的某类东西,或者形容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2. 答案:(1)得意洋洋(2)自由自在(3)比比皆是(4)各执己见

解析:(1)“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2)“自由自在”指不受拘束,安闲舒适。“无拘无束”侧重于没有拘束和牵挂。(3)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比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4)“自行其是”指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各执己见”指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3. 答案: C 解析: C项“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合乎语境,使用恰当。A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不合语境。B项“相见恨晚”,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D项“首善之区”意为最好的地方,指首都。4. 答案: A 解析: A项“粉墨登场”现在多用为贬义,指政治人物登上政治舞台;A项用其本义,指演员妆扮后进行表演,是个中性词,此处使用正确。B项“洋洋洒洒”指文章、说话连续不断;也指规模、气势盛大,一般修饰或补充动词;此处用来修饰“中华地方文化”不当,应改为“蔚为大观”。C项“完美无缺”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此处不合语境,讲化石的取出应该用“完好无损”。D项“酣畅淋漓”可以用来形容睡觉、喝酒,也可以用来形容写文章;此处是说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应改为“淋漓尽致”。5. 答案: C 解析: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鱼龙混杂,比喻各式各样的人混在一起,难分好坏;殚精竭虑,用尽精力和心思;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差别悬殊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谈论或同等看待。6. 答案:

篇6:2019高考复习策略

全市各高中:

吉林省将在2019年秋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拉开序幕,为传达2019年高考改革精神,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在备考复习中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清高考复习思路并制定出相应的复习策略,明确立德树人要求,明确落实学科高考的四项能力(第一条获取和解读信息,第三条描述和阐释事物是能力考查的内容,即“考什么”能力;第二条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考查的载体,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考查能力;第四条论证和探讨问题即考查学科学习和学科研究的方法)是一轮复习的首要任务,从而进一步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及时给我市高三教师复习备考提供可参考性意见,研讨和交流我市高三教学的复习备考策略,提高复习效率,经研究决定进行桦甸市高三备考复习研讨活动。

一、参会人员

全市各高中高三年级任课教师。

二、活动形式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数学、语文、历史学科集中研讨;英语、物理、地理学科分散研讨,由教研员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复习备考研讨交流活动。(生物学科活动时间另行通知)

三、活动内容

1.教研员进行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介绍、2019年高考信息会内容的传达和我市高三年级复习备考策略的分析。

3.高三学科组长、学科教师进行一轮复习策略的研讨和交流。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1.英语、物理、地理(分校研讨):

2018年10月16日(周二)下午13:30—16:00桦甸一中。2018年10月17日(周三)下午13:30--16:00桦甸四中。2018年10月18日(周四)下午13:30--16:00桦甸八中。

2.数学:2018年10月15日(周一)下午13:30—16:00桦甸一中。

3.历史:2018年10月17日(周三)上午8:00—11:30桦甸四中高三历史组。

4.语文: 2018年10月18日(周四)上午8:00—11:30桦甸一中。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准时签到。2.参加活动教师带笔和本,认真做好笔记。3.参加活动教师在讲座后积极参加研讨交流。4.参加活动教师学习时不要接打电话,把手机关闭或调至振动状态。5.期望各校业务领导给予重视,督促高三教师参加本次学习和交流活动。

篇7:2019高考复习策略

李仕才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连琐店 压轴(zhòu)B.一沓纸 砧(zhēn)板 C.孺子牛 果脯(fǔ)

受制于人 愀然不悦(jiū)变幻莫测 负隅(yú)顽抗 一踏糊涂 强(qiánɡ)词夺理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桔梗(jié)

抹洋工 B.体己(tī)核辐射

穴位(xué)一箭双雕 两讫

沆瀣一气(hànɡ)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安居、上学、看病、就业„„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通过的《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中所列的十大民生工作,件件直指老百姓最忧、最急、最盼的难题。

B.“善”是三教九流共同推崇的。儒家的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道家的老子说“上善若水”;佛家修行,首先要求“心存善念”。

C.课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选自《论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作者谢冕,原文题目是《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2011年“南审杯”辩论赛中,正方立论扎实,准备充分,配合默契,使得反方百口莫辩,毫无招架之力。

B.面对他人的困难与无助,我们理应伸出援助的双手,雪中送炭,而不是冷眼旁观,洞若观火。

C.单位老张以认真、严谨著称,做工作非常细致,几乎可以做到毫发不爽,什么事交给他都放心。

D.在影片《2012》中,地震、冰雹、狂风接踵而至,火山穿云裂石,这些灾难带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震撼。

答案 C [A项,百口莫辩: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解不清。形容事情无法说清楚(多用于受冤屈、被怀疑等情况)。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此处应改为“隔岸观火”。C项,毫发不爽:形容几乎没有差错。毫发,指很小的数量。D项,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今年8月7日遭到特大泥石流的袭击,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B.当参加江西师大“重走校址路”自行车骑行活动的70名师生历经艰辛终于到达瑶湖校区的时候,受到了等候在此的近千名师生的热烈欢迎。

C.漫长的人类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但匆匆并不等于平凡,即使来去匆匆,应该像流星一样,也要放出光芒。

D.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报告,生动地再现了许多感人的场面,充分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不管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抗洪抢险的危急关头,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优秀品质。

6、二、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 苏 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 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写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美酒清歌的慰藉。C.“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该词中的作用。答: 答案精析 1.B 2.(1)此词上片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3)“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4)“孤光又满”句到上片末,主要用“月”见证别后的孤独,表现友情的深厚。月在此既是见证者又是陪伴者,是词人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意象。④②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李天纲

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种方法。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但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正如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有很大的关系。在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确实,孔子生活的时代,儒家学说只是一种民间学说。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个人学说中来。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朱熹、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等都或明或暗地吸纳了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甚至还吸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学说。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直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这些住宅都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而建造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现在想要看到一点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这些“古董”。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语言多样性”的。历史上,江苏话、浙江话、广东话、上海话等各地方言和国语、英语、法语同时流行。正是在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也引进了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然而现在,这种“语言多样性”大大削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这种动力,可能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4.下列有关“儒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 A.孔子时代的儒教特别重视社会和谐,有利于挽救沦丧的社会道德。B.先秦时代强调个人修养的儒教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C.秦汉以后的儒教曾逐渐走向限制个人、压迫“文化多样性”的道路。D.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的儒教已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指导核心。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下,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性质发生了改变。B.“诸子百家”式的中国文化传统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C.中国经济只要高速发展就能为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持。D.“语言多样性”的大大削弱是“文化延续性”受到影响的表现之一。解析 C项,该项说法绝对,从原文最后两句可知作者对此持辩证的观点。答案 C 6.下列各项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它所信奉的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联系。

B.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的“多元文化”的发展状态,直到近代才有显著改变。

C.中国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篇8:2019高考复习策略

一、宏观与微观策略

历史考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 如何将看似散乱的诸多知识进行梳理, 以打好基础呢?答案是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教育心理学认为, 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是有序的, 有层级的, 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因此, 在摄入知识的过程中, 应当尽可能尊重人的心理特征。实际上, 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比较合理, 各册教材的目录和每章的引言正如根目录, 各章节课题正是其下级目录、子目录。其上下级层次性和序号性, 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 历史复习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 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相统合, 构建历史知识树, 将最概括的历史理论、历史线索置于树干的顶端, 把局部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等置于枝杆, 最后把具体史实置于树枝的末梢。随着复习的逐渐展开和深入, 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条理化, 其结果是学生得到一幅愈来愈清楚的知识关系图。

宏观与微观策略, 就是在历史学习中将宏观与微观综合, 在宏观中学习微观, 把微观放在宏观下考察。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历史大局、基本线索或总体框架, 又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和意义等来龙去脉。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反过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比如, 学习春秋战国具体历史 (如改革、百家争鸣等) 时, 要将有关史实放置在“春秋时期战乱纷争, 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生产力获得大发展, 要求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 要紧紧把握“封建分裂, 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学习明清史时, 要抓住“封建制度衰落, 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总特征。

宏观与微观策略适用于整理零散的历史基础知识, 使其有序化, 是历史第一轮复习 (单元复习) 的策略。当今高考考查, 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赢得基础分至为关键。实际上, 有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也为提高能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二、联系与比较策略

在指导复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联系 (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的思维习惯。比较与联系相伴而生, 比较是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手段, 真正的认识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纵向联系, 指的是由古至今的上下联系。通过纵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共同点,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应当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结果) 等相关内容前后联系, 反映其过程性, 对比其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不同, 最终发现其阶段性和规律性。

横向联系一般是以某一时间为横切面, 寻找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不同点及个中原因, 加深对历史现象性质、特征的认识, 形成准确而完整的历史概念。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要把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融合到世界史中去学习。例如, 把瓜分中国的狂潮放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学生得到的是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比的结果将使学生的复习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而能够了解到历史的本质。

如果仅有上述两个策略, 还不能适应日益能力立意、能力本位的高考。因此, 在统合知识、联系知识之外, 为提高能力, 下面两个策略是必要的。

三、史论结合策略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策略。历史知识包含“史实”和“史论”两方面。史实即客观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史学观点、原理, 对史实的立场和看法。史论结合要求论从史出, 即实事求是, 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的相应结论。另一方面, 在学习中,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 以论御史。

要善于将史论结合。看似零碎的历史知识是内在地由历史理论统领起来的。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史论结合策略。

以上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 也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应该学会运用上表的具体史实提取有效信息, 再利用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唯物论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物评价) 、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基本观点。

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解析历史, 就是有意识地置学生于较高的角度 (相当于历史学家的角度) , 历史就不再是堆砌的零散的知识, 学生可能真正做到像历史学家一样“把玩”历史, 解析历史。

四、鉴古与今用策略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 学了历史不能运用于现实, 学到的是死历史, 这不是设置历史课的初衷。著名史学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学研究思想得到史学界广泛的认同。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其用心在于让学生学活历史, 让历史为现实所用。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 复习时完全可以反过来, 从关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准备高考。这就要用到鉴古与今用策略。鉴古与今用就是要结合社会热点, 回顾历史, 思考历史知识;相反, 学习历史时, 适当联系现实生活, 拓宽思路。例如:从关注三农问题联系历史上的赋税改革;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改革与今天改革的联系, 思考过去改革的得失成败, 为今天改革提供启示;等等。

在历史学习中, 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某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 是培养考试敏感性的重要策略。久之, 能提高应试水平。

摘要:讨论历史复习用何策略而不是用何方法, 这是一种高度。本文认为, 历史科复习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联系与比较策略、史论结合策略、鉴古与今用策略, 能够提高复习效率, 学活历史。

上一篇:货代行业英文实习报告下一篇:紧张的英语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