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2024-08-12

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精选11篇)

篇1: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1.负责微生物限度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2.负责包装材料质量检査并出具检验报告。

3.负责工艺用水监测、洁净度监控。

4.负责卫检室现场管理。

5.负责相关岗位操作规程等文件的起草。

6.完成主管临时交办的工作。

篇2: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实验室主任职责

1.负责本科室的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室各类业务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完成各项检测任务,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拓展业务。

3.负责安排与监督指导科室检测工作,复核检测报告,监督检测资料整理归档。

4.监督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对本检验室进行考核。5.完成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

安全监督员职责

1.严格按照SOP文件做好检验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监督及人员健康监测,保证检验人员在工作期间无生物安全事故发生。2.管理所有个人防护装备及救护用品。

3.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巡查,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水、电、气、消防及防盗安全进行检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并监督实施。

质量监督员职责

1.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检测人员汇报,做好书面记录,提出纠正要求并进行跟踪验证。

2.监督本实验室检验方法、规程和操作规范的有效性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质控图等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当质量监督员发现检测人员使用了不正确标准,操作不当,环境条 件不符合时,有权暂停检测工作,并要求有关人员进行纠正。

检验员职责

1.按SOP文件开展检测工作,如实填写检验原始记录,正确报告,按时完成检测任务,保证检测数据诚实准确。2.积极参加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3.当检测设备、环境条件等不符合要求时,有权暂时不进行检测活动。

设备管理员职责

1.负责职责范围内所有使用仪器设备的保管和日常维护,熟习其性能及操作规范。

2.负责仪器购置申请、建立档案、维护记录、定期检查和报废申请工作,做好使用、维护及报废记录。

试剂耗材管理员职责

1.做好试剂耗材的申购、验收、保管、分发、登记工作。2.做好各种耗材的入库登记和使用情况记录。

3.对各类耗材应科学分类科学管理,建立电子档案,便于查找,努力为检验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样品接收员职责

1、负责检查待接受样品包装是否完整,样本数量、质量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2、负责核实样品送检单的内容。

3、负责做好接收登记,并标记本实验室统一编号放置待检。

样品保管员职责

1、负责检查样品入库时是否包装完好、样品标记是否明显并清点样品数量,核实无误后,登记入库。

2、保持样品存放的环境条件符合样品储存要求。

3、样品保管要做好防水、防火、防盗工作。

菌(毒)株保管员职责

1、负责保管菌(毒)株保藏设备的钥匙。

2、按照《菌(毒)株管理制度》对实验室所保存菌(毒)株进行保存、传代、使用、鉴定。

3、发生生物安全应急事件(菌株被盗、遗失、泄露、感染等情况)时,立即向生物安全负责人或科室负责人进行汇报。

报告审核与签发员职责

1、负责检验报告的审核与签发。

篇3: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新课程标准构建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能力为本位, 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满足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打破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教、学、做、拓”一体化, 对学生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着力打造适应岗位需求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

2 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构建“1243”课程体系, 即1个课程标准、2 本教材、课程实施“4 个要素”一体化、教学评价三位一体。

2.1 修订课程标准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 以培养具有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医学检验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3]。我们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查阅专业文献的基础上, 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空间结构为主线, 结合医学检验类职业岗位需求,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以临床医学检验技士/ 技师/ 主管技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 以加强技能训练为突破口, 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1)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突出岗位需求。删除了与其他课程重复或赘余内容, 包括实验用纯水、化学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室内质控基础知识、室间质量评价、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增加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如检验报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控、化学发光技术、肿瘤标志物检验和生化分析仪参数设置范例等。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 根据每个模块对应的岗位任务和执考点制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2)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侧重技能培养。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重在技能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定位为胜任临床检验工作, 即熟练掌握各种常规生化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 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结果[4]。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 理论和实验学时比例达到1∶1.5, 实验课增加了医院见习学时。除了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在教室讲授外, 其余教学内容都在实验室进行, 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理论内容“先做后学”, 基本操作技能狠抓规范。综合性实验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和技能比武方式进行, 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使实验课教学实现课堂翻转, 明显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2.2 编写基于岗位任务的模块化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按照岗位任务模块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将教材内容设计为五大模块, 其中包括24 个子模块, 模块内容从基本知识、常用技术、检验项目到临床应用, 每个子模块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与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无缝对接, 从而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 (见表1) 。常见疾病的生化检验引入典型病例, 将病例分析与生化检验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操作能力。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实验讲义, 加大综合性实验比例, 实验项目选择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 附录中加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试剂盒说明书, 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每个实验项目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数字化实验资源正在建设中, 用于教学和学生自学, 着力提高学生规范操作水平。

2.3 课程实施“4 个要素”一体化

课程实施内容包括理论、实验、见习、实训、实习、课外拓展等, 重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充分利用我校“院校一体”办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和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 将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临床一线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实习带教和考核。采用PBL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安排见习、综合实训、专题讲座等, 帮助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通过“教、学、做、拓”一体化的实施, 立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4 教学效果评价三位一体

改革以期末试卷考核和实验考核为主的静态考核模式, 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 将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第三方评价有机结合,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方法[6]。

(1) 理论考核。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 考核内容与资格考试考点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重点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重在平时, 平时考核评价可以提问、小组比试、随堂测试、单元测试、调查问卷、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 并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和考勤情况, 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动态检验教学效果,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题型、题量参照资格考试, 主观题以一个工作场景命题, 如给出一个糖尿病检验报告单, 包含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项目, 让学生填写检测方法名称、基本原理、正常参考值以及在诊断中的作用, 从而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2) 实验考核。实验课学时占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学时的一大半, 重实验、轻考核已成为阻碍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我们将实验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常规实验、综合性实验3 个模块, 实验考核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 分为平时考核、模块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有逐人考核、小组考核、抽考等多种形式, 模块考核和期末考核由医院检验科骨干人员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此外, 我们在实习前进行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 并将实训成绩单列, 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进行实习。

(3) 第三方评价。我们在实验期末考核、实训考核、实习中期考核中邀请医院专业人员参与, 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向实习医院、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 通过第三方评价了解教学效果和质量, 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 实施效果

自本方案在2015 届普通专科检验班实施以来, 取得了良好成效。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更加适合岗位需要, 课程实施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专业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得到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然而, 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侯振江.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7 (3) :15-16.

[2]侯振江, 牟兆新.高职医学检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开发[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22 (3) :3-5.

[3]杨裙, 吴怡春, 徐建国, 等.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高专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80-81.

[4]侯振江, 李红岩, 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2) :4-7.

[5]王宏志, 葛存兴, 赵晶, 等.ISO15189对加强检验学专业教学质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4) :571-572.

篇4: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化妆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19-01

微生物的指标和化妆品的质量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中微生物的指标会危害到化妆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目前,微生物指标对化妆品的影响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各个国家分别制定出化妆品的微生物指标,以便有效的确保化妆品的产品不受污染,从而有效的提高化妆品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因此,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应用价值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对150个化妆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化妆品,随机抽取化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对抽样的150份样品进行检验,所有的样品均符合检验卫生标准要求,均在保质期以内。对150份样品进行使用前、使用30天和使用60天后微生物检验。

1.2方法

其一,检测的项目。对150份化妆样品中的菌落数进行检验,主要包括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酵母菌等。

其二,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其中6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超出卫生标准,表示该化妆品不合格。

2.结果

针对本次抽样检查的150份化妆样品中,检验结果显示:

(1)使用前。化妆品样品的微生物总体合格率为98%,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8%,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以及霉菌的合格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和粪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98%。

(2)使用30天。化妆品检验中微生物的合格率为96%,其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93%,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酵母菌的合格率为98%。

(3)使用60天。化妆品微生物的合格率为92%,其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82%,金黄色葡萄球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合格率为98%,酵母菌和霉菌的合格率为94%。

结果表明,使用前、使用30天和使用60天的化妆品,微生物的合格率会随着化妆品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因此,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二次污染,其污染情况和使用时间成正比。

3.讨论

3.1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化妆品微生物含量超标问题。针对化妆品检验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抽样检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市场各种各样的化妆较多,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较大,化妆品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化妆品质量问题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其中工作量在逐渐加大。因此,急需要质检部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有效的确保化妆品的使用安全[3]。

3.2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其一,微生物检验需要增加空白作为实验对比。为了有效的避免操作失误和误差的出现,就需要适当的增加空白作为对比。空白对比的数量需要具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在进行群落总数检验时,需要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空白对照,以便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样品中群落总数的实际情况,减少误差的出现。针对酵母菌的检验,需要设置一个或两个空白对照,由于酵母菌培养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的繁殖可能性就越大,设置的空白对照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的可靠性[4]。

其二,在进行粪大肠杆菌检验的时候,目前我国通常会使用靛基质试验方法,由于这种方式检验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对化妆品微生物的实际含量检验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化妝品微生物中的粪大肠杆菌的检验,这类菌群不仅需要氧气,同时又含有厌氧菌,只有在温度适宜,通常达到44.5℃的时候才能够发酵成气体,但是如果在试验中加入靛基质就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和准确性。因此,在粪大肠杆菌的检验中,要避免使用这种方式检验。

3.3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种的应用发展情况

在化妆品检验的时候,需要对半成品以及成品检验,只有对半成品进行检验之后,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和包装。只有完整的成品经过卫生检验合格之后,才能够进入到市场中。我国针对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逐渐完善了较多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当的微生物检验和产品质量控制的菌群检验方法,在化妆品质量的保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市场中抽样的150份化妆样品进行检验分析,分析化妆品使用前、使用30天以及使用60天微生物检验的合格率。表明,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二次污染,并且是污染的严重程度会随着化妆品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综上所述,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二次污染情况,使用的时间越长,其污染的越严重。因此,需要正视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做好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育.我国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现状及发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01):51-53.

[2]谢小保,李彩玲,刘年俊,等.化妆品微生物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0(8):125-126.

[3]覃洁.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操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微生物学杂志,2009(01):104-106.

篇5: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一、成员

组长:

成员:

二、工作职责

1、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监督和指导科内生物安全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2、承担从事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以及生物安全评估论证和技术咨询工作。

3、监督检查所有培养物、废弃物督存储、运输及消毒除了工作。

篇6:微生物检验员考核指标及方案

一、对公司所有物料、产品的微生物检验工作,并作好记录。

二、对所有微生物检验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并做好记录。

三、负责对生产洁净车间和无菌室洁净度的测定,并做好记录,出具检验报告。

四、负责对留样样品稳定性考查中的微生物检验。

五、协助相关部门对生产工艺验证、设备验证及质量管理提供微生物检测数据。

六、负责菌种的保管、传代、接种工作,并作好记录;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准备工作及培养基的配制。

七、及时完成各项检验任务,并于规定的工作日内出具报告。

八、做好上级领导分配的临时性工作。

九、每月至少做到80-90个检品的微生物检验。

十、在车间没有那么多检品时加强学习新技术和新的检验方法。

十一、保证产品检验成功率95﹪。

十二、做好每月一次做好无菌室清洁、消毒灭菌;

十三、做好每月一次做好准备室、空调室、培养室清洁维护工作;

篇7: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择、、有直接关系。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 O ”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 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 和.时方有 诊断意义。4.5.培养基或 培养基。6.、和 三大类。7.三、单项选择题 1.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 IgA , E.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B.C.D.E.http://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A.B.一般含 IgM C.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7.一般需经 3~4周培养才能见到有细菌生长的细菌是 A.结核分枝杆菌;B.淋病奈氏菌;C.空肠弯曲菌;D.炭疽杆菌;

E.军团菌 8.A.B.C.http://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9.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A.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B.C.D.E.10.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立即保持低温和干燥。

四、问答题 1.2.3.4.答案: 断。

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 pH 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 组分是 1%蛋白胨 和 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半固体培养基。4.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 SS 琼脂培养基。

5.6.http://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答案

1.标本的采集时间,采取方法。2.中和试验。

3.急性期和恢复期。高 4倍或 4倍以上。4.脑脊髓液,血,出血瘀斑渗出液。5.选择,鉴别 6.7.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1(2(3 物种类。(4 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1(2(3(4

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如 SS(5厌氧培养基 4.(1 原理:

http://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① G+ 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② G+菌等电点(PI2-3:比 G+菌(PI4-5低,在相同 pH G-③ G+(2 紫-碘复合物,然后用 95%2类,不被酒精脱色(3 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择、、有直接关系。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 O ”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 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 和.时方有 诊断意义。4.5.培养基或 培养基。6.、和 三大类。7.和。

三、单项选择题 1.http://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 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 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 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http://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http://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D.脑脊髓膜炎 E.百日咳 7.一般需经 3~4 周培养才能见到有细菌生长的细菌是 A.结核分枝杆菌; B.淋病奈氏菌; C.空肠弯曲菌; D.炭疽杆菌; E.军团菌 8.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9.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A.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 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 C.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10.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一项是()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 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立即保持低温和干燥。

四、问答题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4.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答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http://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http://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1.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 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 断。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

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 pH(7.2-7.6),经灭 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 1%蛋白胨 和 0.5%NA.C.L 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固体培养基、0.3-0.5%——半固体培养基)。4.选择培养基: 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 SS 琼脂培养基。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 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二、填空题答案 1.标本的采集时间,采取方法。2.中和试验。3.急性期和恢复期。高 4 倍或 4 倍以上。4.脑脊髓液,血,出血瘀斑渗出液。5.选择,鉴别 6.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 7.肥达氏反应和外斐反应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C 7.A 8.B 9.D 10.E

四、问答题答案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对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标本,在其采集和送检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2)根据疾病特点,适时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采取局部标本处,不应使用消毒剂。(3)采集标本原则上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对已使用过抗菌药物患者的标本,应注明药 物种类。(4)标本必须新鲜,采取后尽快送检。除某些细菌(如脑膜炎球菌)在送检中要注意保温 外,大多数标本可冷藏保存送检。http://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篇8: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食品微生物及其分类

食品微生物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是指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是由工业、医学和农业的微生物学中与食品生产相关的部分互相融合贯通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主要对微生物性状、与食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食品微生物具体包括:能导致动植物及人感染诱发传染病、引发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即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能使食品变质的微生物;能生产出发酵食品 (如酱油、面包、饮料、味精、醋、馒头、酒等) 的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

与食品较为密切的微生物, 可按分类系统分成病毒、细菌、霉菌及酵母菌4 类。微生物的种类较多, 部分亲缘关系未明确, 仅能通过生活特性、外部性状及内部结构等确定, 故当前无法根据亲缘关系分类。

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检验内容有两类, 一是检验食品污染指标菌, 测定大肠菌群系。污染指标菌来源于牲畜和人的粪便, 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时, 发酵产气、兼性厌氧、乳糖、需氧、产配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通过测定粪便的污染指标菌, 对食品、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进行评价。测定细菌总数, 即菌落总数, 在特定条件下, 对处理后的食品、生活饮用水等进行培养, 得到1 mc或1 g检样细菌菌落的个数, 以此对食品、生活饮用水的被污染程度进行判断。二是检验食品致病菌, GB4789 标准对食品部分微生物数量有较明确的规定, 需测定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等。

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分子生物学

该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两种。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在于经加热使双链DNA裂解, 形成两条单链, 以此作为DNA聚合及引物模板, 将温度降低, 使DNA分子和寡聚核苷酸引物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来说, 退火的温度越高, 则扩增的特异性越好。

●电阻抗法

此技术原理在于培养基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类代谢成小分子物质, 该物质有电活性, 使培养基导电性增加, 引起阻抗变化。对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进行检测, 以此判断培养基中细菌生长与繁殖特性, 便能检测出细菌。此技术在大肠杆菌及霉菌检测中有较好应用。

●仪器法

使用Mini-VIDAS分析仪, 采用酶联荧光 (ELFA) 技术, ELFA技术有较强特异性及敏感性, 测得的荧光和抗体抗原含量有正比关系。使用VietkAMS系统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 同时分析60~480 个样品, 鉴定时间短, 仅为2~3 小时, 检验效率较高。

●免疫学方法

该方法又有免疫酶技术 (EIA) 、荧光抗体技术 (IFA) 和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 3 种。EIA技术为实用、 新颖的免疫学技术, 将抗体、抗原特异性反应与酶高效催化相互结合, 抗体或抗原与酶经共价结合, 形成酶标抗体或抗原, 或将抗酶抗体与酶经免疫方法结合, 以此产生酶抗体复合物。IFA有间接法和直接法, 间接法将已知细菌的特异性抗血清滴加在检样上, 作用产生后洗涤, 而后加荧光标记抗体,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直接法将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抗血清直接滴加在检样上, 洗涤后,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IMS技术使用免疫磁珠, 通过磁场装置对铁珠进行收集。

●快速酶触反应检测法

在生长及繁殖的过程中, 细菌能释放及合成特异性酶, 依照此特性, 选择指示剂及底物, 对反应结果进行记录。研究显示, 美国3M Petiffilm TM微生物测试片能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细菌总数。

微生物检验时, 应切实做好存放装置、药品配置及装置、样本处理等问题。对装置存放要求及条件进行重点考虑;安装装置时应调节气温, 避免气温影响;详细记录装置气温的稳定性, 规定时间内做好装置消毒, 使用感应设备监测装置运行状态;收集样本时, 保证在无菌下抽样, 防止样本污染。输送样本时, 避免光线对样本造成污染, 输送应及时;将输送时间控制在抽样后3 小时内, 如若输送不及时, 需在适宜气温下完整存放样本。

结语

篇9:解析食品微生物检验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检验的特点是:

①法规性:检验方法必须采用国家法定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②要检验的菌少、杂菌含量多。

a需要增加要检验的细菌。

b抑制杂菌。

③检验的范围广。

④检验结果具有数量界限。

⑤采样后要求应尽快检验,快出结果,操作要慎重,结果要准确。

1 生产实验原理

在各种法规检验方法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生化试验,设计生化试验的原则就是:在试验过程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使细菌的代谢产物与加入的化学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化或特征。以下是我对部分生化试验原理的解释。

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试验原理:有些微生物可以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②甲基红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被进一步分解为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使培养基的pH值下降到4.5以下,加入甲基红呈红色,阳性。

③V-P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进一步脱酸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二乙酰(丁二酮),进而与培养基内蛋白胨中所含的精氨酸的胍基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

④柠檬酸盐试验原理:一些微生物可以以铵盐作为唯一的氮源,以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柠檬酸盐生成碳酸盐使培养基变成碱性,酸性指示剂变色。

⑤马尿酸盐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以水解马尿酸生成苯甲酸和甘氨酸,苯甲酸和氯化铁反应生成苯甲酸铁沉淀。

⑥硫化氢试验原理:有些微生物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培养基中的亚铁盐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沉淀,使培养基变黑。

⑦靛基质试验(吲哚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以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靛基质可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成红色。

⑧卵磷脂酶试验原理:一些细菌产生卵磷脂酶,分解卵磷脂产生甘油脂和水溶性的磷酸胆碱,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乳白色的沉淀环或浑浊带,在周围有一个透明圈。

⑨脱氢酶试验原理:微生物有脱氢酶,可使氯化三苯四唑(TTC)还原,由无色变为红色,所以菌落变红色。

⑩淀粉酶实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产生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双糖或单糖,加入碘,菌落周围不变色。

⑾明胶液化实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产生胞外酶,使明膠蛋白分解为氨基酸,从而失去明胶凝固能力。液化为阳性,仍为固态为阴性。

⑿重点试验——三糖铁试验(TSI)原理:

1.1 成分:牛肉膏、蛋白胨(氮源)

三糖:葡萄糖0.1%、乳糖1%、蔗糖1%。

酚红指示剂、琼脂(pH值调至7.4,培养基摆成高层斜面)。

1.2 接种:

①穿刺接种。

②斜面划线接种(36℃培养18-24h)。

1.3 观察结果:

①分解葡萄糖、乳糖和蔗糖。斜面产酸变为黄色(阳性),底层产酸变为黄色(阳性)。

②分解乳糖、蔗糖,不分解葡萄糖。斜面、底层都产酸,都变为黄色(阳性)。

③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和蔗糖。斜面产碱显红色(阴性),底层产酸显黄色(阳性)。

④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硫化氢。硫化氢与亚铁离子生成硫化亚铁,使培养基变黑。

⑤分解糖类产气,培养基中有气泡或裂缝。

2 前沿技术的应用原理

2.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原理:酶与Ab或Ag与相应的Ag或Ab结合,事先将待测标本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标本中的Ag(或Ab)亦吸附在固相载体的表面,加入酶标Ab(或Ag),酶标Ab(或Ag)与相应Ag(或Ab)结合后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当加入酶相应的底物时,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底物发生反应可呈现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酶作用于底物所形成的有色物质的量有关,即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Ag(或Ab)的量成正比。

2.1.1 注释:固相载体:(聚苯乙烯)

①吸附(也称包被);Ag或Ab吸附到固相载体的过程,也称之酶标板的致敏。

②封闭:用牛血清填补固相载体上剩余的位点。

2.1.2 基本方法:

①4℃过夜包被Ab或Ag。

②PBS冲洗三遍,每次3分钟。

③加入酶标Ab或Ag(37℃湿盒孵育30分钟)。

④PBS冲洗三遍。

⑤加入OPD和H2O2反应15-30分钟。

⑥用2M浓硫酸终点反应(酶作用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浓硫酸使酶失去活性)。

⑦用酶标仪测OD值(吸光值)。

此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但易出现假阳性(非特异反应)。

2.2 PCR技术(P-聚合酶 C-链 R-反应)

2.2.1 仪器:PCR仪

2.2.2 三个温度:变性温度90-95℃

退火温度40-60℃

反应温度(合成DNA)70-75℃

2.2.3 引抑为一小段寡聚合苷酸,酶为Tag酶。

篇10: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

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其检验方法与指标的一门学科。

2.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1)菌落总数: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1g[1ml或1cm2(表面积)]检样中

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2)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3)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3.ICMSF取样方案:A.三级法 用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B.二级法 用做致病菌。根据食品危害程度和 指标严重程度划

分。

4.美国FDA取样方案P69自已画图

5.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要准确区分。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

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样.6.食品常用的采样方法:(1)液体食品:充分混匀,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盛样容

器。(2)半固体食品: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无菌勺子从几个部位挖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3)固体样品:大块整体食的代表性,小块大包装食品应从不同部位的小块上切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4)冷冻食品:大包装小块冷冻食品按小块个体采取,大块冷冻食品可以用无菌刀从不同部位削取样品或用无菌小手锯从冻快上锯取样品,也可以用无菌钻头钻取碎屑状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品应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部位割取,割取时应兼顾表面与深部,注意样品器(5)若需检验食品污染情况,可取表层样品;若需检验其品质情况,应取深部样品。

7.样品的制备是指对所采集的样品再进行分取、粉碎以及混匀等过程。制备的方法可以根据被检食品的性状和检验要求,采取剪碎振摇法、捣碎均质法、胃蠕动均质法、研磨法等。

8.检样处理:25+225 做成一个均匀的1:10的10倍递增稀释液。

9.菌落总数的测定:自已画示意图

菌落总数检验程序水样

做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度

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加入到灭菌平皿内

每个平皿内加入45摄氏度左右的适量琼脂

(36+-1)摄氏度(24+-1)h

菌落计数

报告

10.大肠菌群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1)检样的处理(2)初发酵(3)分离培养(4)证实实验(5)报告:查MPN表

11.致病菌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

(1)沙门氏菌的检验: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A.增菌: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均应经过前增菌。鲜肉、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不必经过前增菌。B选择性增菌C分离D生化实验E血清学检验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篇11: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责

姓名:Z

班级:食质

学号:X 实验室检验工作 1.1 样品的采集 1.1.1 采样原则

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1.1.2 采样方案 1.1.2.1 类型

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二级采样方案设有n、c和m值,三级采样方案设有n、c、m和M值。

n:同一批次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c: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m:微生物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M: 微生物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

注1:按照二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

注2:按照三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允许全部样品中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小于或等于m值;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在m值和M值之间;不允许有样品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例如:n=5,c=2,m=100 CFU/g,M=1 000 CFU/g。含义是从一批产品中采集5个样品,若5个样品的检验结果均小于或等于m值(≤100 CFU/g),则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若≤2个样品的结果(X)位于m值和M值之间(100 CFU/g 1 000 CFU/g),则这种情况也是不允许的。

1.1.2.2 各类食品的采样方案

按相应产品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1.1.2.3 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样品的采集 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加工的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判定原则按1.1.2.1和1.1.2.2执行。同时,确保采集现场剩余食品样品。

由餐饮单位或家庭烹调加工的食品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样品的采集按GB14938中卫生学检验的要求,以满足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事件病因判定和病原确证的要求。

1.1.3 各类食品的采样方法

采样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采样工具和容器应无菌、干燥、防漏,形状及大小适宜。1.1.3.1 即食类预包装食品

取相同批次的最小零售原包装,检验前要保持包装的完整,避免污染。1.1.3.2 非即食类预包装食品

原包装小于500 g的固态食品或小于500 mL的液态食品,取相同批次的最小零售原包装;大于500 mL的液态食品,应在采样前摇动或用无菌棒搅拌液体,使其达到均质后分别从相同批次的n个容器中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大于500 g的固态食品,应用无菌采样器从同一包装的几个不同部位分别采取适量样品,放入同一个无菌采样容器内, 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1.1.3.3 散装食品或现场制作食品

根据不同食品的种类和状态及相应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检验单位,用无菌采样器现场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采样容器内, 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1.1.3.4 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样品

采样量应满足食源性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事件病因判定的检验要求。1.1.4 采集样品的标记

应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标记,采样人应清晰填写采样单(包括采样人、采样地点、时间、样品名称、来源、批号、数量、保存条件等信息)。1.1.5 采集样品的贮存和运输

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1.2 样品检验 1.2.1 样品处理

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应认真核对登记, 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冷冻食品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2 ℃~5 ℃不超过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1.2.2 检验方法的选择

应选择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2个及2个以上定性检验方法时,应以常规培养方法为基准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2个及2个以上定量检验方法时,应以平板计数法为基准方法。1.3 生物安全与质量控制 1.3.1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应符合GB 19489的规定。1.3.2 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用菌株、培养基、试剂等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实验室应对重要的检验设备(特别是自动化检验仪器)设置仪器比对。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和人员比对。1.4 记录与报告 1.4.1 记录

检验过程中应即时、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和数据等信息。1.4.2 报告

实验室应按照检验方法中规定的要求,准确、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验结果。1.5 检验后样品的处理

检验结果报告后,被检样品方能处理。检出致病菌的样品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检验结果报告后,剩余样品或同批样品不进行微生物项目的复检。2 实验室质量控制 2.1 内部质量控制(IQC)

是由实验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质量控制系统, 仅用于对本实验室的工作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包括对环境设施、实验人员、培养基、试剂、仪器、实验步骤的监控。室内质控是产生准确和可靠结果的基础和核心。2.1.1 实验室环境控制

实验室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实验室环境不应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应与办公室区域明显分开;实验室工作面积和总体布局应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实验室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包括超净工作台或洁净实验室)进行,洁净区域应有明显的标示;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evel 2, BSL-2)进行。2.1.2 实验室人员控制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由具有微生物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的且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操作或指导微生物检验。实验员应具有实验室认可的相关工作经历,这样才能在无人指导或被确认在有工作经验人员的指导下履行食源微生物检验工作。如果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中包含评价和说明,那么报告签发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如法规的和技术的要求以及其他可接受标准。

实验室的管理程序应保证所有人员接受适当的操作设备和检验技术方面的培训,其中包括符合微生物检验标准要求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倒平板,菌落计数,无菌操作等。只有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或在适当的指导下,才允许实验室人员对样品进行检验。应随时评估实验人员在检验中所表现的能力,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当一种方法并不属于常规方法时,在检验开始前确认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应建立标准的检验能力评估时间间隔,并形成文件。检验结果中对鉴定和确认微生物的解释,应与检验人员的检验分析过程相关联。在某些情况下,能力的确认应与一种特定技术和设备相关而不是方法。2.1.3 操作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要有根据本实验室条件而编写的标准操作程序手册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修改和补充, 用于指导实验室日常工作, 使实验室在实验操作中不因为人员的变动而受到影响。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 实验室可开展的检验项目,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方法, 菌(毒)种管理, 质量控制方案;另外实验室应备一些细菌学检验参考书籍, 以解决某些少见菌种的分离与鉴定。2.1.4 样品检验的质量控制

样品的合格与否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 所以样品的正确采集、贮存、运输和处理至关主要。

2.1.4.1 样品的采集

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2.1.4.2 采集样品的贮存和运输

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2.1.4.3 样品处理

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应认真核对登记, 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冷冻食品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2 ℃~5 ℃不超过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2.1.5 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2.1.5.1 标准菌株要求

必须是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典型而稳定的菌株。实验结果重复性好,极少发生变异,国际社会认可,来源于专门机构。2.1.5.2 标准菌株来源

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国家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2.1.5.3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

冷冻干燥法:最理想的保存方法,不改变菌种性状,保存时间长,手续繁琐,需专门的冷冻干燥设备。菌种保存中心均采用此法。

冰冻保存法:此法较简单,将细菌混悬于脱纤维羊血或脱脂牛奶中,置液氮或-20℃冰箱保存,但细菌经多次转种,性状可能发生变异。

培养基保存法:最简易方便的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实验室。包括: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适于一般细菌的保存,置4℃冰箱可保存1个月;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适于链球菌,可半月转种一次;半固体穿刺法:穿刺培养基并加液体石蜡,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

2.1.5.4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必备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大肠埃希菌 ATCC35218、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粪肠球菌 ATCC29212 2.1.6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应满足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要求,制定相关设备仪器的作业指导书,设备仪器需进行检定校准,设备仪器的运行状况记录,维修后设备/仪器的再校准或检查,应具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2.1.6.1 温度计

实验室必须要有工作温度计和参照温度计。工作温度计:用于日常温度检查;参照温度计:用于校正工作的温度计。

温度计运行检查:一般可采用一次/半年的运行检查。日常检查、校准检查、运行检查等都应做好相应的记录。

2.1.6.2 培养箱、水浴箱和冰箱的温度控制

培养箱的温差要求,一般显示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于±1℃,箱体内各点温差(内部的温度均衡性)以及温度波动同样不大于±1℃。

温度监控方法:可将工作温度计置甘油中,放入待测箱体内,观察工作温度计的温度,最好1-2次/天监控并记录。

2.1.6.3 高压灭菌锅的温度控制

高压灭菌锅;可用生物指示菌法(常用)、化学变色纸片及高压灭菌锅温度计等方法进行检测。生物指示菌法是一种高压灭菌锅的效果显示法。高压灭菌锅由专人操作,并做好作业记录。

高压灭菌锅使用时,内置物品不能太多,单位体积内的内容物(每瓶内的培养基)不能太多。高压灭菌锅温度波动范围:110,115和121±2℃。校准周期一般在半年。

2.1.6.4 干燥灭菌箱温度控制

干燥灭菌箱的温度校准:用参考温度计进行温度测试。干燥灭菌箱温度要求与精确度:160±5 ℃或180 ±5 ℃。校准周期一般为一年。

2.1.6.5 蒸馏水的控制

按设备说明,定期清洁离子交换器和更换离子交换材料。检测要求:西欧标准为微生物检验用蒸馏水的特定电导率<0.5ms/m;细菌数<50cfu/ml。我们日常用的标准为 <10ms/m。检测频率:1次/每月。蒸馏水定点供应,并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及记录。

2.1.6.6 天平的管理

天平放置要求:无振动、无气流影响及水平台面上。天平要有使用记录。天平作为计量仪器是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范围,一般1次/年进行检定。

2.1.6.7 容积的控制 保证高压灭菌后的稀释剂满足标准用量。采取称中法来测定蒸发量,体积100ml的稀释剂起重量为101g。高压结束体积偏差不得超过1%。采取先高压后定量分装,可避免因高压造成的体积误差。对保存的定量液体应在使用时,注意补充容积。

吸管的控制:通过小计量容器校准后使用。小计量容器吸管、容量瓶、量筒等玻璃器皿,校准周期一般为1-2次/一年。小计量容器日常使用检查可每周进行一次,包括容器的完整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1.6.8 pH计

pH计使用前应用标准液进行校准。缓冲液使用有效期:PH4.00 约1年,PH7.00 约6个月,pH9.00 约6个月。pH计的维护:电极外表的定期清洗;电极敏感性检测及极性恢复。

2.1.6.9 净化工作台的控制

水平流净化工作台工作区域,要求洁净度为100级。空气沉降30min,细菌数<1个/皿。垂直流净化工作台,细菌数<0.49个/皿。净化工作台运行检查频次:1次/月,采用细菌沉降检测。净化工作台高效过滤膜一般为一年更换一次,并同时进行粒子与细菌沉降检测。

2.1.6.10 紫外线灯的控制

检测方法:仪器测试法和生物测试法。前者是通过专用仪器检测紫外灯管发射的紫外光强度。国家消毒技术规范中表明在距离照射源1米处,要求其强度为90 lx。生物测试法:采用一定的菌培养物,经一定比例稀释,菌量控制在200-250个/0.5ml,涂布平板在紫外灯光下照射2min,同时设置普通光源的对照组,置37℃培养48h,计算其杀灭率,要求杀灭率达99%。

2.1.6.11 显微镜的控制

显微镜应有作业指导书,日常维护记录及自校记录。显微镜应置于无振动、避免灰尘、防潮等要求的环境。

2.1.6.12 其它微生物检测专用仪器的控制

细菌鉴定仪、酶标仪等设备,工作中常用阳性对照检测其功能的正常性。仪器的检定则按检定或自校作业指导书进行。仪器的使用登记、校准计划、校准记录等文件存档。仪器专人使用,操作者应持证上岗。

2.1.6.13 检验用品的控制

常规检验用品主要有接种环(针)、酒精灯、镊子、剪刀、药匙、消毒棉球、硅胶(棉)塞、微量移液器、吸管、吸球、试管、平皿、微孔板、广口瓶、量筒、玻棒及L形玻棒等。

检验用品在使用前应保持清洁和/或无菌。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湿热法、干热法、化学法等。需要灭菌的检验用品应放置在特定容器内或用合适的材料(如专用包装纸、铝箔纸等)包裹或加塞,应保证灭菌效果。可选择适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一次性用品来替代反复使用的物品与材料(如培养皿、吸管、吸头、试管、接种环等)。检验用品的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和清洁,已灭菌与未灭菌的用品应分开存放并明确标识。灭菌检验用品应记录灭菌/消毒的温度与持续时间。

2.1.7 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

2.1.7.1 高压灭菌器

定期监测(每月一次);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化学指示剂:变色的指示带。2.1.7.2 培养箱、冰箱、水浴箱

每日早、晚两次温度观测,绘制温度曲线图。2.1.7.3 厌氧培养装置

化学标记: 美蓝;生物学指标:铜绿假单胞菌。2.1.7.4 CO2培养箱

每天检查箱内的CO2含量。2.1.7.5 生物安全柜

定期更换滤网,紫外线每3月检查1次。2.1.7.6 微生物鉴定仪

及时更新软件,每批号鉴定卡用标准菌株测定。2.1.8 培养基质量控制

培养基的有效性试验,每一批新制或新购的培养基,使用前均须取标准菌株试验。培养基的试验结果需要加以记录,项目包括试验日期、试验结果以及实验者的签名等。

培养基的量:平板培养基的厚度一般为3mm(90mm平皿+15-20ml培养基);斜面不超过试管的2/3 2.1.8.1 检验项目与方法

检验项目与方法: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鉴定

A:感官测定,检查其颜色与透明度,培养基应澄清,无浑浊。

B:PH测定,按各种培养基要求的PH±0.2。

C:生物学指标检定,无菌实验、被检培养基相应细菌生长率测试;菌落大小及特征的检测。

2.1.8.2 无菌试验 无菌试验:每批配好的培养基须进行无菌试验。随机选取5%-10%的量,如果配制大量的培养基,则任意选取10个平板或管装培养基,35℃温度下过夜培养,证明无菌生长为合格。2.1.8.3 生长率测试

生长率测试:适用于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将菌培养液,用生理盐水做倍比稀释,取合适稀释度进行平板计数,同时以新鲜配制的国标培养基进行对照。

2.1.8.4 菌落大小测试

菌落大小测试:划线分离测试菌,取10个菌落测量直径大小,其直径均值与新鲜配制的国标培养基无统计学差异。

2.1.8.5 培养基保存环境

制成的培养基保存环境为4℃冰箱,如制成平板则用塑料袋包装置冰箱保存,干燥培养基干粉含有活性物质或遇热易分解的物质应仔细查看存放条件,多数也须放在2-8 ℃条件保存。含有高浓度胆盐的培养基存放于10-15 ℃。

2.1.8.6 培养基配制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必须统一,培养基或添加剂的剂量、pH值、高温灭菌的时间或温度,都需遵照规定,培养基名称、本批配制量、配方、配制日期和配制人员姓名都必须详细记录。2.1.8.7 培养基制备控制程序

培养基配制所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经过相应的鉴定。配制培养基所用的用具及容器必须是清洁或是灭菌的。不同的培养基配制时注意各类成分的用途。对于干燥培养基配制,同样需要进行PH测验。配制好的培养基(尤其是糖发酵管)不宜久放。因为培养基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培养基变酸,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培养基中的抑制剂及指示剂一定要精确称量。

2.1.9 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控

2.1.9.1 染色液的质量控制

染色液要标明配制或购入日期,选用适当的标准菌株作阳性及阴性对照鉴定。革兰氏染色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制备浓菌悬液进行质量控制,每次质控与标本检测同步进行。

2.1.9.2 试剂的质量控制

各类试剂,在配制或购入后均应进行“有效”试验,用已知阳性及阴性菌株进行试验

试剂须根据标示配制,适当储存

对较稳定的试剂如靛基质试剂应在配制时及每周予以检测,凡不稳定的试剂每天使用时均应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2.1.9.3 诊断血清的质量控制

购入的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诊断血清必须立即记录其购入日期、观察透明度、色彩有无变化和是否有沉淀物,然后置4℃冰箱保存。

使用前应注意检查诊断血清的批号、有效期,如发现浑浊或有絮状沉淀物时,很可能系污染所致,不能再继续使用。使用前应以阳性及阴性菌株进行检测,观察其效价及特异性。不得将诊断血清置室温保存,各种诊断血清均应置冰箱中4℃保存。每月用标准菌株进行一次测定

2.1.10 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2.1.10.1 检测质量保证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对留存的样品进行再检测。

2.1.10.2 重复计数要求

菌落计数精密度控制直接计数,选择同一标本,要求检验人员进行菌落计数。自身同一平皿重复计数误差应小于7.7%;实验人员之间同一平皿重复计数误差±18.2%;自身同一梯度平行加样两皿间相对误差小于7.7%;实验人员之间同一梯度计数误差±18.2%;不同梯度间菌落计数最终误差小于7.7%。2.1.10.3 菌种鉴定质量控制

菌种鉴定质控要求,对所给的微生物菌种,按有关的方法及指标进行生化、血清等方面的鉴定。鉴定质量评价:鉴定程序是否正确;鉴定方法是否正确;具体操作技术是否熟练,结果报告是否正确。

2.1.10.4 内部质量控制的推荐频率

菌落计数精密度控制:1次/3月;菌种鉴定控制:1次/半年或1年

2.1.11 实验室安全防护

培训与告之、警示标志、防止空气污染、有毒有害物防护、消除污染和废物的处理 2.2 外部质量评估(EQC)

上一篇:销售工作计划篇下一篇:36队月度HSE安全总结2011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