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2024-08-10

小班游戏活动观察记录(通用14篇)

篇1:小班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小班下半学期娃娃家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

2013年04月-

案例描述:上班时间到了,娃娃家里来了很多人。有的孩子选择了担任爸爸、妈妈、奶奶等角色,有的幼儿选择了担任小客人的角色。小客人们有的选择坐在餐桌前,等着奶奶为他们准备好吃的东西;有的则在卧室里玩着拼图,看着图书。这时候,爸爸勤劳得做着家务,在洗洗晒晒,妈妈就穿着高跟鞋,挎着小包出门了。可是直到游戏结束时,在餐桌前的孩子依旧还在餐桌前;在卧室里玩的孩子还依旧拿着游戏刚开始的材料继续摆弄着„„

思考与分析:

1、进入小班下半学期,部分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停滞不前,只是选择好一个地方,像“蹲点”一样,不移动半步。就像案例中的小客人们一样,在餐桌前吃饭的孩子从游戏开始一直吃到游戏结束;在卧室里的孩子一直呆在卧室里,不与“外界”有任何的交流和交往,是独自一人的游戏。

2、卧室里的幼儿将注意都集中在拼图和图书上,而忽略了卧室里所投放的其他有趣的材料,导致幼儿的游戏行为较单

一、无趣,也不与同伴有语言交往的行为。

对策与措施:

1、对于幼儿忽略的材料,教师可以将其扩大,为幼儿介绍材料的用处和由此会产生的游戏情节,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激发幼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游戏避免单一性,重复性。

2、针对餐厅里的幼儿,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引导幼儿不需要一直坐在哈哈小屋里就是做客。吃完饭可以出去逛逛,也可以帮助小主人做些事情,哄哈哈、喂哈哈吃饭等,而不是一直坐在位子上。

篇2:小班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记录者:冯津津 观察区域:美工区

观察对象:王依娜、王皓民、张婧轩、张含怡、韩雪琛、梁宫城、唐心怡 观察时间:2011年9月初~12月底

观察背景:小班幼儿刚来幼儿园,在美工区里幼儿最喜欢玩的就是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和满足他们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简单的手部动作就可以使橡皮泥发生许多的变化,而且橡皮泥对于幼儿的经验要求不高,所以幼儿都很喜欢玩,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很多的快乐,他们也会适当的和周围的幼儿或者和材料发生一些互动。观察实录:

实录一:2011年9月23日

乔张林和张筱两个人坐在一起玩橡皮泥,看到我走过去,王皓民首先举起了他做的橡皮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的是小圆子”,师:“这个小圆子是什么啊?” 张筱:“就是可以吃的”师:“有一点像我们吃的粘粘的、圆圆的„”还没等我说完,乔张林抢先说:“做的是小圆子”,于是乔张林也开始做起了小圆子,一边做一边展示给我和王皓民看。我对她说“除了小圆子,你还会做什么呀”,于是她把小圆子放在手中开始做起来,过了一会,她举起一个长长的东西对我说:“看呀,我做的是面条,给你吃。” 分析幼儿行为:

1、在活动中,幼儿似乎有了简单的交流,但还仅仅处于在老师引出的话题中而建立起来的

2、两位幼儿都能主动地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我走过去之前,他们两个还是自顾自的玩,并没有把自己做的作品展示给伙伴,也没有给好朋友讲解

3、幼儿的创作欲望较高,王依娜在看到王皓民的作品被老师认可之后,也争着开始做起来

4、鼓励表扬幼儿良好创作行为,并引导幼儿除了向老师表达之外,也可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教师支持行为:

1、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进入,给幼儿一些鼓励的话语。

2、在激励幼儿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来开拓幼儿的思维,因为经验有限他们有时会不知道要做什么,教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意见。实录二 :2011年10月14日

张婧轩正把一大块橡皮泥用泥工板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切完后重新把所有的橡皮泥捏成团,在切。重复及此后,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游戏时间结束后,只见美工区的桌面上,地板上到处都是零星的橡皮泥,有的被踩了脚印,黑乎乎的。分析幼儿行为:

小班幼儿在学习泥工时需掌握的技能主要是学会团、搓、压扁和初步学习粘合这四种技能,前三种技能都是通过手掌的动作来完成的,这是根据三岁幼儿手部肌肉发育的程度来规定的。由于小班幼儿手腕肌肉尚未发育完善,眼手不能协调一致,所以最初是让幼儿任意玩弄泥块,任意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只要他们自己能够说出塑造的是什么物体。张婧轩则是属于不知道该怎么玩橡皮泥,而又懒得探索的幼儿。教师支持行为:

教师在教幼儿玩泥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欣赏泥工作品,教师捏制几个给幼儿看,再安排幼儿玩泥活动,把泥放到泥工板上,让幼儿任意摆弄,和教师一块搓成团。必要时,教师可手把手的交给幼儿如何捏出简单的形体。

教师在引导幼儿玩泥时,不仅要教会幼儿简单的泥工技能,更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上课常规,知道不能随便扔泥,要爱护自己和别人作品,应保持衣服,桌面和地面的干净整洁等。实录三 :2011年11月8日

今天张含怡和韩雪琛来到捏橡皮泥的地方玩,而且还很炫耀地告诉我:“我做了一朵美丽的小花!”看到她高兴的神情,我也用高兴的神情说:你们两个真棒,这朵小花真漂亮。”她们听了更加高兴了,他们两个一直玩到游戏结束。在讲评中我特意突出了他们,张含怡笑得很开心。分析幼儿行为:

张含怡小朋友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胆子很小。但是她是一个很有荣誉感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肯定。在区角活动老师通过多次地表扬和鼓励,引导他认真地投入到一个游戏中去,经过一段时间,他喜欢旁观的状况有所改变,现在十分乐意参加各类游戏了。教师支持行为:

1、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关注比较内向、比较胆小的幼儿,经常给这些幼儿鼓励和表扬,给幼儿机会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2、可以找一两位比较会玩的、愿意交朋友的幼儿来带领内向的孩子,让内向的孩子能再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实录四 :2011年12月19日

今天梁宫城兴趣很高地在给小兔子捏胡萝卜吃,忽然唐心怡对我说:“老师,你看呀,梁宫城把蜡笔插在鼻子里。”果然,于是我走上前去阻止了他的行为,并对他进行了教育。在随后的讲评环节中,我也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孩子们说:“蜡笔插在鼻子里鼻孔会变大的。”“蜡笔有毒的,鼻子会烂掉的。”“鼻子会流血的。”“不能呼吸,人会死掉的。”„„ 分析幼儿行为:

在讲评中我特地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让孩子们讨论,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关系到小朋友人身安全的大问题。讨论后孩子们都认为蜡笔不可以方鼻孔里。我想孩子的这种行为显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特性,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幼儿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帮助幼儿丰富感性经验。教师支持行为:

1、在日常的活动中及时发现幼儿的不安全行为,让幼儿自己来讨论如何才能玩的开心并且保护好自己。

2、可以和班级中几个玩起来不注意安全的幼儿多聊天,多告诉他们一些安全的知识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篇3:小班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场景一:中一班的好几个小朋友头低着头围成一圈蹲在一起, 正在专心地做着什么, 十分钟过去了依然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笔者好奇地走过去, 只见几个孩子正在地上努力地挖沟, 最里圈的沟中间有一只受了伤的草蜢静静地趴着, 过了一会儿有些孩子开始站起来, 去拔了许多的小草回来, 铺在沟边上。虽然我故意靠得很近, 可是忙碌的孩子们并没有理会我, 我忍不住问道:“你们在做什么呢?”孩子们这才抬起头发现了我, 答道:“我们在给它安家。”然后又低下头去继续忙碌起来, 自讨无趣的我, 只好走开了。过了很久, 他们依然在忙碌, 我又凑了过去, 这回看到草蜢的家多了许多树枝、小草、小花的装饰, 王子轩一手轻轻捏着小草蜢, 一手拿着一片草叶在给草蜢喂食, 草蜢的下颚一张一合地在动着, 旁边的孩子们都关心地问到:“它吃吗?”王子轩一脸成就感地说:“吃!看, 它也不会咬我”。

为了一只受伤的草蜢, 孩子们忙碌了近半个小时, 始终很专注, 观察着草蜢并做了许多他们认为对草蜢有帮助的各种事情, 小心翼翼地生怕它不开心、不肯进食。我不禁想:他们或许是把小草蜢当作自己的小伙伴了。

场景二:有两个小朋友头挨着头立在墙边一动不动的, 我久久地看着他们的背影, 好奇心又泛滥了, 他们到底在干嘛?走近一看, 墙上还有两只小蜗牛, 我问道:“你们在干嘛?”其中一个孩子看看我, 指指墙上的蜗牛, 羞涩地回答:“它们在赛跑。”“谁赢了?”孩子指指其中一只:“这只赢。”我更好奇了:“你们怎么看出来的?”这下两个孩子都转过头来奇怪地看着我, 再次指指蜗牛的身下:“这只跑得远啊。”可不是嘛?虽然看上去两只蜗牛并没有动, 可它们头朝着一个方向, 身后还有淡淡的一点点挪动过留下的印渍, 这一动不动的蜗牛是走了多久才留下的这一点印渍啊?两孩子待在墙边站了那么久, 原来是在“观战”, 看来我的观察力远不比孩子啊, 突然有种鄙视自己的感觉。

篇4: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篇5:幼儿园小班游戏观察记录

游戏背景:

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客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爸爸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只听“砰”的一声„„ 游戏名称:

玩“办家家”游戏 教师分析:

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材料提供:

娃娃若干、矮床、小桌子、家具、沙发、餐具、招待客人的礼物等 观察要点:

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能力 游戏行为实录: 只见周佳安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恩。”他撅着小嘴点点头。“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他不做声。听了我这么一说,周佳安二话没说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我们帮你一起捡吧。”在同伴的帮助下,地上的餐具捡干净了。他和孩子们又开始了游戏„„ 老师正想上前训斥,可又当我看到周佳安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周佳同,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说道。“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

改进措施:

篇6:小班活动的观察和记录

班级:小二班

日期:第二周2010年3月2日

主题:亲亲一家人

执教:陈超

活动目标:

1、喜欢模仿成人角色,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做什么的。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指灵活度。

3、能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

材料投放:

娃娃家:布娃娃、毛绒玩具若干,娃娃家套装玩具一套,馄饨、自制面条、饺子等若干。品尝区,各市糖果盒、糖果、卡通茶杯若干。

小医院:医院套装玩具一套,自制盐水瓶若干,药瓶若干等

语言区:幼儿图书若干,幼儿活动材料1

美工区:幼儿活动材料《纸工》P2页,《红灯笼》,彩泥,蜡笔、画纸等

指导建议:

1、美工区:幼儿在做《纸工》《红灯笼》时,因为小班的小朋友接触剪刀剪纸还不是很多,教师在幼儿动手剪纸的工程中,要重点指导,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幼儿做完成品时,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提高幼儿以后做纸工的信心和兴趣

2、其他区域活动时,要注意每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鼓励幼儿在区域中多说,和其他幼儿多交流。

观察原因

小班的幼儿在纸工游戏中,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完成的作品,因为小班的幼儿手指灵活度还不够,大部分又是初次接触需要用剪刀的手工,所以我想让我们班的小朋友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帮助完成的纸工作品,慢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观察记录

篇7:小班教学活动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开始了,梦涵和想想一对十分要好的好朋友又来到了他们十分喜爱的搭建区。这个区是这两个孩子比较钟爱的区域之一。今日,俩人先在搭建区里一边翻找着材料,一边聊着天,说着各自喜欢的玩具。梦涵在装有交通工具玩具的纸箱里找到了一辆小坦克,她对想想说:“咱们今日也拼个大炮吧。他们男孩子老是拼这些东西,我也想试试。”想想想了想说:“好吧!”俩人就开始搭坦克了。渐渐的,搭建区又来了别的小朋友,一看她们俩人正忙着,就问:“你们搭什么呀?”一听说是大炮,就兴奋了起来,“我也要搭,我也要搭。”搭建区里的几个孩子仿佛进入了工地,有时翻找着自我需要的材料,有时将搭好的又拆掉,嫌不如心意。又过了一会儿,冉亦可和檬檬的大炮建成了,一旁小朋友的战国也搭好了。他们相互观赏比试着。“我们的大炮可厉害了,我们有三个口呢,能一下子打三个炮出去。”“我的更厉害,是万能的轮子,什么地方都能去,我的车先开出去找到敌人,你们就打炮。”大家的都很棒,孩子们真开心,皆大欢喜。

分析与措施:

1.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情景:

从小朋友们的活动情景能够看出,他们对班级搭建区的材料比较熟悉,日常区域活动时经常参与这个区的活动。对搭建区的材料,能认真比较其形状,依据形状选取适合的搭建自我所要的部位。比如:梦涵小朋友的“大炮”,选择了充分利用了圆柱体的奶粉筒和薯片筒,根据大小排放,使炮筒由粗到细,十分贴合正常制作的特性,也是作品更具有层次性。

此外,还用了两个杏仁露的圆柱体铁罐,放在了“大炮”的最顶端,就像望远镜一样。真是巧妙的构思,一点也不像出自女孩子之手的作品。旁边的孩子也不弱,“战国”创作,将搭建的对称、架空、加盖等技能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2.活动时专注程度与探究本事:

这次的自主活动中,两组完成作品的孩子的专注度是十分高的,他们沉浸在自我有目的的搭建中,会按自我所需要的寻找、选取材料,会用自我的观点,调整、更换材料,使自我的作品尽可能地按自我心中的所想去完成。从他们对材料及作品成长中,能够看出他们主动探究的本事也比较好。班级搭建区的材料比较杂,多为收集的纸箱、盒、筒之类的材料,能完成十分形象的作品,幼儿的想像、创造及大胆地探究都很让人惊讶。

3.教师指导情景:

篇8:小班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们大胆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在这些精彩的科技活动中的有趣现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 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限制, 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 动手能力较弱;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 极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观察, 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这些瞬间的精彩, 我们觉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动中进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拿什么记录呢?

一、用“记录”帮助幼儿留住科学探索的瞬间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 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 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 不能事后追记, 或还没有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记录, 更不能事事都记。因此, 小班的记录重点就放在帮助他们记录一些孩子难以表达的东西上;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 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

1.“记录”梳理探索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 过后很快就忘记。在活动中随着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递进, 甚至受到同伴的影响, 对于自己的想法会一变再变。往往一个环节下来回头问问之前说了什么, 他们就一脸茫然。所以通过一些集体的记录形式, 可以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思维过程, 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科学活动《贪吃的大嘴兄弟》, 两次活动的差异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活动教师请幼儿猜测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来”爱吃的, 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爱吃的, 实验后再回过头去回忆原来的猜测时, 孩子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活动时教师就利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孩子将这些猜想记录了下来。这样在最后的结果出来后, 就能通过比较这些“记录”知道孩子们认知上的变化了。

2.“记录”留住探索的“过程”

小班幼儿不够细致, 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 自主性不够, 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 就难以进行长久地观察和自觉地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 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 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 还会将常规意义上的记录表画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就尝试利用美术手段来进行“趣味记录”。

例如:科学活动《掉下来了》, 孩子们观察物体自由落下时产生的运动轨迹。教师利用“身体学一学”到“手指画一画”, 最后用笔画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 让幼儿巧妙地将自己的操作材料贴在长形纸条的最上方, 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线条画下运动轨迹, 别具一格地记录下瞬间发生的事。

又如《小积木动起来》, 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积木从而呈现不同的痕迹。孩子们将积木沾上颜料, 然后从纸的一端移动到纸的另一端, 不同的移动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儿探索的过程, 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3.“记录”呈现探索的“结果”

小班孩子受表达能力的限制, 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 也很难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记录形式了。

例如在《水变红了》的学习中, 教师的记录重点是结果有没有褪色, 而孩子则每人只能选择一样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集体记录的形式, 用实物和磁铁结合的形式。孩子们每人一块磁铁, 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当孩子操作完的时候就马上用手中的磁铁进行投票, 放在相应的材料下面的笑脸或哭脸上。这样不但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结果, 孩子们还能通过全体的投票结果, 观察到材料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 活动预设的目标较为圆满地达成了。

二、用“记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 建构科学概念, 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科学态度

(1)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使幼儿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 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比较和观察, 在《咕噜咕噜滚》这一科学活动中, 幼儿就是通过观察圆柱、圆台、圆锥形态的不同, 然后尝试制作, 探索, 通过记录下的痕迹知道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2)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对玩具和现代生活用品的摆弄, 萌发幼儿关心科学、好问、好奇、乐于尝试等的积极情感。例如:幼儿在《小积木动起来》《斜坡和小球》等这些借助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探索活动中, 感受到了物体的平面移动、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体等现象。活动中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泉涌出很多的“为什么”, 很多的“如果”, 在一次次的尝试、解答后, 又会有新的“为什么”、新的“如果”产生, 如同水中涟漪, 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荡漾出层层的问题。

2. 科学知识、技能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 玩的、用的、吃的, 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的观察、摆弄和分类, 可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特征、区分、性质, 可以通过推、拉、滚等动作的描述和操作, 使幼儿意识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变化。例如:在本学期进行的《掉下来了》《车轮滚画》《玩球》等丰富的活动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美术材料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颜色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3. 科学方法、能力

在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科艺活动之后, 我们最终欣喜地看到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拥有了初步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我们班《咕噜噜》的科技区角中, 孩子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流程图搭建三层不同高低的斜坡, 并且能主动地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而询问的对象除了老师, 同伴则更为常见。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科技“两小”活动中“记录”的一些改变, 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趣味记录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技法上的不足, 而且还能激励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 如果记录的方式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那么, 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在本学期“移动”的主题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趣味记录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记录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摘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 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 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参考文献

篇9: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摘果子

因为小班孩子对颜色和数都刚刚熟悉,他们又都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创设了“果园丰收了,动物们都来摘果子”的游戏情境。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巩固幼儿对颜色和数的认识和记忆;其次,借助子母胶的使用,以粘贴的方式进行操作,让幼儿的小手肌肉也得到很好地锻炼与发展。另外,巧妙利用月饼盒的张与合,给小班幼儿的操作以及对游戏材料的收放也提供了便易。

二、所需材料

废旧月饼盒、水果包装套、丝绵、纸杯,彩色泡沫纸、KT板等。

三、制作步骤

1.在月饼盒内,利用KT板制作出小栅栏,并布置出草地的场景。再利用彩纸、纸杯制作出草丛、花朵等,创设“快乐的果园”情境。

2.借助彩色纸布置出蓝天、白云、大树的背景,并在树冠上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3.利用彩色泡沫纸画。剪出三种水果的外形,并结合丝绵进行缝制,制作出立体的水果外形,并分别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4.再利用废旧的水果包装套制作出盛果子的小筐。

5.画、剪出相应的点卡和三个动物宝宝。

四、幼儿玩法

玩法一:幼儿将散乱在一起的三种水果进行分类,并一一对应粘贴到大树上,巩固幼儿对不同颜色的认识。

玩法二:每个小动物摘一种水果,将水果摘下后,随意放进它们身旁的三个小筐中,学会分类摆放。

篇10:小班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

班级:小二班

日期:第二周2016年3月15日

主题:亲亲一家人

执教:叶芳

活动目标:

1、喜欢模仿成人角色,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做什么的。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指灵活度。

3、能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

材料投放:

娃娃家:布娃娃、毛绒玩具若干,娃娃家套装玩具一套,馄饨、自制面条、饺子等若干。品尝区,各市糖果盒、糖果、卡通茶杯若干。

小医院:医院套装玩具一套,自制盐水瓶若干,药瓶若干等

语言区:幼儿图书若干,幼儿活动材料1

美工区:幼儿活动材料《纸工》P2页,《红灯笼》,彩泥,蜡笔、画纸等

指导建议:

1、美工区:幼儿在做《纸工》《红灯笼》时,因为小班的小朋友接触剪刀剪纸还不是很多,教师在幼儿动手剪纸的工程中,要重点指导,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幼儿做完成品时,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提高幼儿以后做纸工的信心和兴趣

2、其他区域活动时,要注意每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鼓励幼儿在区域中多说,和其他幼儿多交流。

观察原因

小班的幼儿在纸工游戏中,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完成的作品,因为小班的幼儿手指灵活度还不够,大部分又是初次接触需要用剪刀的手工,所以我想让我们班的小朋友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帮助完成的纸工作品,慢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观察记录

有而在听讲的过程中还是很认真,很投入的。可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孩子的一些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孩子还不会用剪刀,而我在给他们做示范的时候,又恰恰忘了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剪刀,使他们本来就还不灵活的小手显得更加的笨拙,虽然有一部分的幼儿能完整的剪下需要的纸片,可是他们也没有正确的是用剪刀。

思考与对策

篇11:幼儿园小班活动区观察记录

班级: 苗苗班

观察者: 肖群华

观察日期: 6月5日 观察对象:王佳晨 性别:男 年龄:3岁 观察时间:全天 观察地点:教室 活动内容:一日生活 观察记录、解释与评价

自由活动时,他主动地承担起“椅子小班长”的责任,帮助椅子小班长摆放凌乱的椅子。午饭的时候,他会安静地用餐,当吃到一半的时候,他会停下来说不想吃,当老师说到“班长要给大家做出好样子。”他会继续开始用餐,直到把饭菜全部吃完。

午睡醒了,他安静地躺着,不说话,不影响身旁的小朋友休息。要知道,在他不是班长身份的时候,他会在大家都睡觉的时候唱歌,不停地起来小便。

最明显的是,他的心情好于往日,与同伴的交往也趋向正常,对小朋友不再怀有敌意。从他当上小班长那天开始,班里由挑起的矛盾次数为零。

王佳晨对“班长”的这块牌子是情有独钟,当我给他挂上班长牌子那刻起,他就像了一个人一样:玩玩具、洗手、吃饭、与人交往都和善、斯文了许多,即使发现他有不守规则的时候,只要一说“哎呀,王佳晨表现不好,当不了班长了,„班长‟牌子要跑掉了。”他就会立刻表现得很乖。

于是我们三位老师就商量决定,一直由王佳晨来担任班长一职,让他一直以“班长”的特殊身份来约束和要求自己。

篇12:幼儿角色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

班级:小三

活动区名称:娃娃家时间:09、10、11记录人:李小菊

观察指导重点

1、引导幼儿学做爸爸、妈妈。

2、引导幼儿学习抱娃娃的方法。

观察记录娃娃家游戏开始了,慧慧和铭铭手拉手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游戏区。慧慧看见躺在小床上的娃娃,开心地一把抓起娃娃的衣服,用自己红嘟嘟的小嘴不停地亲娃娃的脸。然后她拎着娃娃的小脚,走到“爸爸”的旁边,用手摸摸碗摸摸菜。随即把娃娃甩在了地毯上,高兴地摆弄起小碗、小勺。慧慧一手拿着小碗,一手拿着小勺,不停地把小勺往自己嘴巴里送。她一边送,一边还使劲地说着“啊呜,啊呜”。慧慧看见“爸爸”拿着刀切茄子,飞快地扔下小碗小勺,也拿起刀切起茄子。

指导策略

用游戏的口吻来引导幼儿学做爸爸、妈妈及学习抱娃娃的方法:慧慧,你是娃娃的什么人?是不是妈妈呀?你看娃娃躺在地毯上哭呢,在喊“妈妈”,慧慧是妈妈,快去把娃娃抱起来。娃娃怎样抱才舒服呢?引导幼儿用准确地方法报娃娃。

篇13:如何优化小班区域游戏活动

一、创设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区域游戏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 离开熟悉的家, 刚来到幼儿园, 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 选择的区域并不在于多, 既要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 又要适应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 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区域:

1.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情绪十分不稳。 要给小班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 就得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 我创设的第一个区域便是“娃娃家”, 幼儿在娃娃家内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布绒玩具、娃娃等, 后来自己选择角色当妈妈、当爸爸等, 帮娃娃洗脸、喂水、给娃娃做饭;角色行为容易转移一会抱娃娃, 一会做饭, 做着做着饭, 又去抱娃娃;同伴间往往相互模仿动作。 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 除有简单的洗脸、洗手、喂奶、喂水、做饭等操作活动外, 还有打电话、请人吃饭、孩子生病、照相等行为或语言或二者交织的情节。 在这些类情节中, 既能让小班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又能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 给他们心灵的抚慰, 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2.美工活动的展开。 刚入院的孩子特别依赖自己喜爱的各类玩具。 除了在“娃娃家”能用外, 还可以用于美工区。 将汽车的车轮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滚动呈现车轮滚滚的画面;“娃娃家”的蔬菜瓜果都可以成为拓印的工具, 展示一片花的世界;幼儿的小手小脚也是作画的工具, 把手脚印拓印下来再稍微加工就是大树、小路。 孩子们的玩具都成为工具, 有效激发孩子们参与区域游戏的兴趣。

3.益智区的操作游戏既能满足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交流的需要, 又能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及时得到复习巩固, 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观察、 探求与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效提高, 使幼儿在活动中倍感乐趣无穷,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它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 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更生动地展现了教材,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教师近期教学发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4.“表演区游戏”是幼儿 “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玩, 并不是为“观众”而表演。 表演的目的在于自身的专注, 促使幼儿喜欢的原因是“好玩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验到游戏的愉悦感。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因为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范围匮乏和狭隘, 所以在为他们创设活动区时, 要贴近他们的生活,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同时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 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 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游戏。 因此, 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 我们应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 区域游戏的材料一定要“足”。 孩子们的玩具、纸盒、瓶盖、树叶、果壳、废光盘、纽扣、布、旧报纸、保鲜膜和卷筒纸芯等, 无需再对它们进行加工, 因为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 自由地组合, 充分地想象。

2.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活动区材料。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 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 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 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

3.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 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 活动区是幼儿学习和交往的自由天地, 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 因此, 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 适时地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 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地更换材料。

区域游戏材料的“足”其实给了幼儿更广阔的创意空间, 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 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真正享受游戏的乐趣。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区域游戏中, 只有多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 并正确地引导, 才能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游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还是幼儿自由活动、展示个性的场所。 区域游戏活动因其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 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 是一个自由发现探索的过程, 对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潜能的开发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幼儿真正感兴趣、易投入、能持久、有发展的最喜欢的活动。 教师应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 以幼儿发展为本, 尊重孩子的需要, 解放孩子的小手, 了解孩子的童心, 把创设环境的权利还给孩子, 充分给予孩子自主权, 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有益于一生发展的经验。 在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 把环境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

四、制定合理的区域游戏规则

幼儿刚入园, 对幼儿园的环境还不太熟悉, 一方面对环境、材料好奇, 另一方面还没摆脱对家庭的依赖, 情绪波动较大, 规则意识差, 还没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 这时我们在活动区的创设上以半开放的区域为主, 是指出入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只能从一个地方出入, 四周有隔断, 幼儿在一个区域活动不会影响别人, 如图书角、娃娃家、拼插区等。 这样的区域设置, 一方面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使幼儿的活动尽可能地在老师的视野之中, 让幼儿及时得到成人的关注和保护。 另一方面约束孩子的活动范围, 让幼儿明白每一个“小屋”的游戏内容是不同的。 教师在每个区域的门口放置颜色不同的小口袋 (数量与要求的入区人数相同) , 每次幼儿入区都要上教师这要小卡片 (卡片的颜色与口袋的颜色相同) , 这样就能很好地调控如去人数。 教师在每个玩具材料下贴上相应的照片, 指导幼儿把玩具物归原处。

五、区域游戏中教师的引导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通过指导, 能促进幼儿活动的质量, 并促使幼儿的身心水平不断发展, 指导不是领导, 更不是包办代替, 教师只能是参与者, 只能在尊重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原则下进行间接指导。 幼儿对于老师, 或多或少有一种敬畏感, 所以老师在参与幼儿区域活动时要努力以幼儿欢迎的角色进入, 这样, 幼儿才能完全放开自己, 和平时一样活动。 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幼儿的活动, 才能真正做到在幼儿的立场看待幼儿的活动, 正确对待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 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 教师要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 营造积极的环境气氛———鼓励幼儿创造的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 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 要对幼儿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容忍、多欣赏, 小班幼儿更爱听好话, 所以教师在参与幼儿活动时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

六、区域游戏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 积极地表达情感, 共解难题, 共享快乐, 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切记把幼儿对游戏的自由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的评价判断, 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 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

篇14:优化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的展开

一、创设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区域游戏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刚来到幼儿园,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选择的区域并不在于多,既要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也要适应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为此,我设计一下四个区域:

1.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情绪十分不稳

要给小班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就得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我创设的第一个区域便是“娃娃家”,幼儿在娃娃家内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布绒玩具、娃娃等,后来自己选择角色当妈妈、当爸爸等,帮娃娃洗脸、喂水,给娃娃做饭。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角色行为容易转移,他们一会儿抱娃娃,一会儿做饭。做着做着饭,又去抱娃娃,同伴间往往相互模仿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既能让小班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又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给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2.美工活动的展开

刚入院的孩子还特别依赖自己喜爱的各类玩具。除了在“娃娃家”能用到,还可以用于美工区。将汽车的车轮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滚动呈现车轮滚滚的画面;“娃娃家的蔬菜瓜果都可以成为拓印的工具,展示一片花的世界。孩子们的玩具都成为工具,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到区域游戏中的兴趣。

3.益智区的操作游戏

既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观察、探求与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乐趣无穷,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4.“表演区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表演的目的在于自身的专注。促使幼儿喜歡的原因是“好玩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由于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范围匮乏和狭隘,所以在为他们创设活动区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同时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因此,区域游戏的材料一定要“足”。

2.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活动区材料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

3.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活动区是幼儿学习和交往的自由天地,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因此我们要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适时地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地更换材料。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加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区域游戏中,只有多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并正确地引导,才能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游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是幼儿自由活动、展示个性的场所。教师应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孩子的需要,解放孩子的小手,了解孩子的童心,把创设环境的权利还给孩子,充分给予孩子自主权,引导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有益于一生发展的经验。

四、制订合理的区域游戏规则

幼儿刚入园,对幼儿园的环境还不太熟悉,一方面对环境、材料好奇,另一方面又没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还没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这时我们在活动区的创设上,以半开放的区域为主。如图书角、娃娃家、拼插区等。这样的区域设置,一方面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使幼儿的活动尽可能在老师的视野之中,让幼儿及时得到成人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又约束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幼儿明白每一个“小屋”的游戏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在每个区域的门口放置了颜色不同的小口袋(数量与要求的入区人数相同),每次幼儿入区都要和教师要小卡片(卡片的颜色与口袋的颜色相同),这样就能很好地调控入区人数。教师在每个玩具材料下贴上相应的照片,指导幼儿把玩具物归原处。

五、区域游戏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共解难题,共享快乐,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切记把幼儿对游戏的自由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正确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开展游戏。

上一篇:运动会通讯稿的下一篇:快开学了三年级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