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渔家傲

2024-08-12

李清照:渔家傲(精选6篇)

篇1:李清照:渔家傲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代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这首词一反她的清丽婉转风格,以豪放的笔触,奇伟的想象,对云涛星河之梦作浪漫的描绘,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渴望摆脱种种束缚的愿望。

此词又一题为“记梦”,而梦境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折射。丈夫病卒,避金兵之难,流落江南,处于前途暗淡的环境里,词多为愁苦之音。而此词则另辟蹊径,幻想出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概。整首词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梦境故事。

词一开头,便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其间又准确地嵌入了“接”“连”“转”“舞”这四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写出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飞梦天河,在星斗斑斓的银河中扬帆疾驶,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船摇帆舞,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奠定了基调。从“仿佛”开始的之后三句写词人来到天帝身边,灵魂浪迹天涯、孤苦无依,渴望得到精神解脱的词人最后受到了天帝的接待。“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问”之前以“殷勤”二字修饰,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在这里,没有天人的隔阂,没有等级的森严,只有平等的对话。对于天帝的恩泽,词人并没有感到受宠若惊。

此词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 字,是向天帝倾诉了一番她对世路艰难的感慨。“路长日暮”源自《离骚》,是词人晚年孤寂凄凉生活的写照。她愿踏着屈原的足迹,不怕日暮路遥,上下求索,寻觅自由、理想的所在。“学诗谩有惊人句”,一个“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生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发抒内心的愤懑。但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并不一味地悲哀伤感,随即转写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话用了《庄子〃逍遥游》里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其中“蓬舟”,是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就是这样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述梦的特殊方式,凸现心中之块垒,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不仅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秩序的不满,同时又传达了与不公平命运的抗争的心愿。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的豪放不羁的一面。梁启超评价此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篇2:李清照: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星河:天河。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帝所:天帝住的宫殿。天语:天帝的话语。殷勤:关心地。报:回答 嗟:悲叹。漫有:空有。

鹏正举:大鹏正飞上天。语出庄子 休住:不要停止。

《逍遥游》,大鹏鸟乘风上天,一 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飞就是九万里。吹取:吹向。

三山:古代神话,东方大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

【翻译】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婉约派的女作家。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星河”“转”和“千帆”“舞”写出了大气,写出了磅礴。在这磅礴大气之中,乘船人自然也就大气了。水天相接,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巧妙无比。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仿佛梦见天帝,天帝殷切地问她:“你打算到哪儿去呀?”看似平常一问,然而这温和与殷切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下阙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地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嗟”,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风鹏正举”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形成了呼应。“九万里风鹏正举”语出《庄子·逍遥游》,词人化用此意足见其要决意脱离这使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的尘世,“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要借助于风力,去向理想的神仙境地。

这首词气势磅礴,奔放有力,是其作品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豪放词。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该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举家南迁,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这使她的生活面大了,阅历也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这一时期词作品多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与前期生活无忧无虑时的多为爱情的歌颂和离别相思、伤春悲秋的叹息情调有了本质的不同,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感伤情绪。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在梦中直接来到天宫,大胆地向天帝诉说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境,然后象大鹏鸟一样逍遥,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风格豪迈奔放,与苏轼“起舞弄清影”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有同工之处。

篇3:由范仲淹《渔家傲》看宋词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论是看身世还是个人经历, 我们都要说, 范仲淹是一个可怜人。尚在襁褓中便已失去了父亲, 读书时划粥割齑, 生活艰难。自幼多病, 步入中年又患上肺疾。一生仕途坎坷, 几起几落, 成为世人皆知的“三光宰相”, 最终客死他乡。然而范仲淹是值得人钦佩的。他读书刻苦, 满腹经纶;他用兵如神, 抵御西夏入侵, 人称“胸中有百万雄兵”;他为人正直, 强言直谏;他慧眼识人, 帮助过孙复、张载、石介等人, 举荐过富弼, 提拔了狄青、种世衡这样的名将;他心忧天下, 主持修建了范公堤, 推行了“庆历新政”, 为国为民, 范公可谓鞠躬尽瘁。

范仲淹的才华使其在政坛上有所作为, 坎坷的遭遇也丰富了他的阅历、提高了他的文学造诣, 使其成为一个全才。散文中, 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流传后世;律赋上, 他提出了“体势说”, 辑选了《赋林衡鉴》;而在词作上, 虽然存词不多, 但仅《苏幕遮》、《渔家傲》两首就足以让所有对宋词有研究的人记住“范仲淹”这个名字。

《渔家傲》是范仲淹抵御西夏时所写的“边塞词”, 当时的他已经五十四岁, 满头白发, 疾病缠身, 戍边已近三年, 满心都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他也曾在诗歌中表现过。“三月二十七, 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 春老未还家。”转眼秋季来临, 群雁南归, 不免又勾起老人的一片愁思, 于是词中便展现出了浓厚而又真实的寂寥情意。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讲道:“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寥寥八字, 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 夏英功之《喜迁莺》, 差足继武, 然气象已不逮矣。”所谓的气象, 在我看来, 无论是不是包含了厚重的历史积淀, 它至少体现了作者的士人风骨、深沉情感。将范词排在诗仙之后, 至少说明了这首词在“气象”上是极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北宋词是五代词的延续, 《花间集》的存在坚定了北宋文人们对于词以媚为主的观点, 从某种角度看, 这或许已成了一种信仰, 也正因为词与诗在同一时代以不同形态呈现, 我们才有了更多的机会看到人类性格的多方面。由诗, 我们看到文人们骄傲的一面、深沉思考的一面、坚强不屈的一面;而由词, 我们又能看到他们脆弱的一面、孟浪的一面甚至奢靡的一面。词的出现对于北宋文人来说, 或许在纯为娱乐的同时, 也悄悄起了这样的作用:以笔墨作为其感情宣泄的闸门, 减少心中的压抑、沉闷、失意等不愉快的感觉。直到后来豪放词的出现, 才使词又多了一个“言志”的功能, 而其美感, 在很多时候就比不过婉约一派了。此前的范文正公, 却早早地而又神奇地将两者糅合了起来。他用惆怅哀婉而又温柔的笔调, 细细地勾勒边塞的凄凉和悲壮, 写出了浓浓的思乡情怀。温柔、旷远、豪情三者并存, 在满是花间酒筵上的靡靡香词里显得清新可人, 就像出水的芙蓉。

词的开头与平常的婉约词一般, 慢声细语, 讲着风景, 说着南归的大雁, 感情深幽哀怨。而第三句开始, 境界就陡然扩大, 边塞的角声、层层叠叠的山峰、沉静的长烟、远处的落日, 还有旷野上一座孤独的城池, 如此阔大的景象, 只有那么少少的一个降落的太阳、一个孤立的城市, 伴随着山河与这个萧瑟的秋天对峙, 比起“波渺渺, 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这样江南式的娇小柔弱的思乡情, 大气之中的悲寂似乎就更旷大了, 它弥漫在整个塞外, 挥之不去。

下片则转向抒情。酒一杯, 家万里, 这是一个颇令人感到无奈的对比, 偏偏对于家乡的万里之思又只能靠这一杯浊酒来排遣, 最终却仍是有家归不得——边疆不宁。夜空里回响的是异乡羌笛的乐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 听到乡音固然会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而他乡的音乐却可能勾起异乡人对于乡音的无限怀念, 这种怀念或许更令人难以忍受, 因为自己连“乡音”都听不到!之后的句子就是以情写景的典型了:人因思想而难以入眠, 因为难以入眠而以酒来排遣思乡之情, 却又因为对于家乡的思念而更加难以入睡, 更想饮酒……词人听到了羌笛声, 看到了夜色里被霜染白了的塞外天地、被霜染白的满头华发、被霜染白的边关将士的思乡泪……

整首词因为以边塞为背景而变得境界苍凉寥远, 也使得词中的感情沉重真实, 不再是一味的柔软无力。也是依靠宋词特有的妩媚温柔, 范仲淹笔下的边关思念才更加凄清悲凉, 使世人感受到这柔美之下的边关萧索。

这似乎与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中国古典文学南朝, 尤其是萧梁王朝之后, 出现了一种近乎诡异的诗歌类型——宫体。先人们对它的评价并不高, 因为它只写闺情, 写女子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坐卧用具, 写弃妇, 写思妇, 也写娼妇。因此它得到的评语不外乎“流丽淫靡, 浮急促数”、“靡靡以淫, 促促以简”之类。偏偏就是这种靡艳堕落, 写出了女子的百态生活、喜怒哀乐, 使女子的形象得以在诗歌中全面展现, 使人们看到女子各个角度的美好。也这是这种靡艳堕落的诗歌类型, 使后世的诗歌在平仄章法、遣词造句、炼字用典方面有了依据。它衍生出了《春江花月夜》的千古传唱, 衍生出了《红楼梦》的不朽传奇。它与佛教同时繁荣, 一派靡艳之下是佛教无常苦痛的体现。爱别离的日夜相思、红颜凋零的无常死别, 欲色异相的佛家思想就这样隐晦却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派堕落之中。

几百年后, 随着《花间集》的问世, “曲子词”出现于人们的视野。这一朝的文人们, 一边当它为“游戏之作”, 一边却又热衷于这种“游戏”, 一手推动了它百余年的繁荣。如同宫体诗般, 宋词以其精雕细琢的美丽, 展现着一个朝代的寂寞哀愁及其臣民的迷茫哀伤、空虚无措。

范仲淹却以这种精雕细琢的美, 展现了边关壮阔的哀伤, 展现了战争背后的荒凉, 展现了将军与征夫老死边关不得返乡的残酷现实, 使得边塞题材在宋词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摘要:范仲淹是伟大的, 这种伟大不仅体现为其人格, 也表现在其才学。他同晏殊支持的应天府书院推动了教育事业在宋朝的发展, 他的词作提高了宋词的品位, 向人们展示了婉约中的磅礴大气。

篇4:经典赏析: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意思。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家乡的时间仍无法预计。笛声悠扬,寒霜布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热泪。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苍茫荒凉的边地风光。头两句是说,鸿雁不断南飞,秋已来到塞外。边塞地区本来就比较落后,又长期遭受战乱,春夏两季因有绿树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太荒凉。但秋风一来,草木凋零,四处光秃秃的,景象顿时改变了。第三句写边声,所谓边声,是边塞所特有的,包括风声、沙石声、人喊声、马嘶声等所构成的不同寻常的气氛、声息。“四面边声”说明这种气氛、声息弥天盖地。而这种边声又应和着军营所特有的号角声、战鼓声、打更声,显得更加凄凉悲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两句再写景色:万峰屏立,孤城紧闭,用长烟落日一渲染,显得格外辽阔荒凉。

词的下片写苍凉沉郁的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端起一杯浊酒,乡思难禁,思绪早已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爱妻娇儿,白发双亲,亲朋挚友,哪一个不令人牵肠挂肚呢?“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作者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方,写忧国思家欲归不得的矛盾心理。“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既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思乡环境。羌管和寒霜都是征人思乡感怀的典型景物。词的结尾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很自然地把词人的苦恼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表现了国家贫弱、战乱不息时期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

篇5: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前篇我们看到了范仲淹作为男子柔情似水的一面,此篇我们来看看李清照一介女流雄姿英发的一面。

李清照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词人了,关于她的身世遭际我就不再赘述了。宋室南渡前后,清照遭遇人生最大的变故,真是国破家亡,孤苦无依,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是,清照让人佩服的是她也有刚强的一面。此词为范仲淹《渔家傲》的同题之作,当为南渡后的词作。虽然是一篇记梦之词,但是从中透露出的是清照的坚强,对现实黑暗的失望,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在清照《漱玉词》中是不多见的,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吧!

此词的前两句,写梦中之境。一上来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宏阔的气氛和开阔的境界。苍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苍茫无际,辽阔壮美。再加上巧妙的动词的连接,浑然一体,茫茫无际,动态活现。接下来三句,写梦中遇见天帝。这便引入人的活动,增添了一种人情味。清照的梦魂经过海上的一路颠簸,升入了天国,见到了慈祥的天帝。在这幻想的境界中,词人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也寄寓着清照美()好的理想。

此词的下阕一开头便将上下两阙紧密结合,衔接自然,一气呵成。一问一报,便由虚幻转为现实,路长日暮的清照,孤苦无依,在乱世流离,自己空有满腔热情,满腹才华此时却无用武之地,真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慨叹。这是清照的不幸,更是国家的不幸,这是清照的苦闷,也是国家的苦闷。一介女流如此,真是国家的悲哀!接下来的一句,气势雄壮,宕开一笔。庄子的《逍遥游》里有“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展翅,雄风顿起,清照大喝一声“风休住”,欲借此风,驭船前往三山之地。气势磅礴,,毅然决然,一往无前!“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这也正好回答了天帝的询问,这是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篇6:李清照——《渔家傲》

【作者】:李清照——《渔家傲》

【内容】: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赏析】:

上一篇:那天,我想起了你800字作文下一篇:观后感、林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