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建筑

2024-08-13

汉字与建筑(共6篇)

篇1:汉字与建筑

汉字与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摘 要:“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因形见义’,具有象形性,形体丰富的特征。”[1]《说文解字注》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由此可见汉字的原始形态,就是对现实景、物的直观摹写。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形态,也都被一一凝固在每一个汉字之中。解析这类汉字,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汉字;建筑;文化

一、依木为巢、挖土为穴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历史起源,初始于华夏先民企望改变‘居无定所、露宿野处’生活状态的强烈愿望。”[2]我们的祖先看到了鸟儿在树上筑巢,野兽在山洞里栖息,于是便有了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巢居”和“穴居”。

“巢”的甲骨文写做,金文写作,都是下面从木,上面像鸟窝的形状。小篆写作,下部也是从木,中部如鸟窝,上面像三只小鸟的头。《说文》中解释为“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可见“巢的本意是鸟窝,引申为巢居。《诗源》上说:“原始人无居室,栖室树上,称巢居。”韩非子在他所著的《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因此,巢居时代也被称为“有巢氏”时代。

“原始巢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大致为单树、多树和原始干栏。”[3]人类一开始摹仿鸟类建巢时,只是利用单科树木,在树杈上用树枝圈成一个巢,但这样的巢既不稳固,也不舒适。随着经验的积累,便开始利用相邻的多颗树木搭建更大更稳固的巢居。而原始干栏民居相对于前两者则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它不再是依靠树木而是仿书巢在平地上用一颗颗木桩架构而成的悬空的房子,有了更过“建造”的意味。“或者说,在地面上建筑原始的干栏才是人类建筑的真正开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就保存了许多源于巢居的干栏式建筑遗址。

一般来说,巢居形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因为这部分地区比较潮湿,蚊虫也很多,高于地面的巢居不仅可以躲避猛兽,更能防潮防虫害。《北史》:“土地卑湿,…… 贷勃、欠对二山多草木,饶禽兽多又多蚊 ,人皆巢居以避其患。”如今,我国信安地区的吊脚楼、竹楼,还保留着干栏式建筑的形式。

长江流域的先民选择构木为巢,而黄河流域寒冷干旱,多土质坚固的黄土,居住在此的先民根据所在的自然环境选择掘地为穴。“穴”的甲骨文写作,从字形上看就像是一个地穴的纵面剖面图,左右都有斜枝支撑,金文中写作 ,小篆为,比甲骨文的写法多了一个点,说明当时的地穴已经有了屋顶。《说文》释为:“穴,土室也。”《论语》中也有:“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则与鸟兽同域。”又有《孟子》:“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从古代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先民在未有“宫室”之前,都是穴居而处。

同巢居一样,穴居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一开始先民穴居的山洞还是天然形成的,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是居住在自然山洞里。但并不是所有的山洞都符合像向阳、干燥、防风等各种舒适度的要求,所以先民便开始自己“建造”洞穴,杨鸿勋在其《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一书中,把穴居的发展总结为断崖横穴——坡地横穴——平地袋形地穴——平地袋形半地穴——平地直壁半地穴——地面矮壁棚屋——地面高壁房屋这样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进程。

不同于巢居,穴居的历史遗迹有很多,像河南密县莪沟遗址,宁夏海原菜园遗址,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不仅如此,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和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都有大量穴居遗址,而今天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更是古代穴居的传承和延续。

二、宫室之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华夏先民逐渐抛弃树巢和地穴,开始建造地面上的建筑,于是便产生了“宫室”。在上古,“宫”和“室”是不分的,所以《尔雅》中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的甲骨文写作,外围是房屋的轮廓,里面有两个口则表示不止有一个房子,金文写作,小篆写作,小篆中的口与口相连,表示房与房相通,外轮廓上多了一点,则表示屋顶。《释名》曰:“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窿然也。”殷商以后,“宫”由居住的房屋逐渐引申为一切房屋的统称,到了秦汉时期,为了区别尊卑,才有宫、室之分,“宫”便由一般住房变为帝王居所的专有名词,而一般平民居住的房子成为“室”。

“宫”作为帝王居所转数名词虽然是秦汉时期的事,但早在夏代,便已经基本有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伴随着朝代的更迭,每一代的宫殿都会成为最宏大、最华丽的建筑物,如秦之阿房宫、咸阳宫,汉之未央宫、长乐宫,唐之大明宫、太极宫,元之大都宫城,明清之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但也由于朝代更替的频繁,新朝代的帝王为压“王气”都会对前朝宫殿蓄意破坏,导致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而已,像《阿房宫赋》中那华丽奢迷的描述,也只能凭借想象了。

自秦汉有宫、室之分后,平民所居住的房屋便称作“室”。夏朝时宫殿虽已形成,但平民居住的依然多为简陋的竹楼和土穴式小房子。“到了周代,才开始营造较为规整的地面房屋,其大体是最外面是门,门内是庭院,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2]其中室是人居住的地方,它的甲骨文写作 ,外围是房屋的轮廓,里面则是一支箭射落地面的形态。《玉篇》解释为“到也”,意思是人一到这里便是一间房子。金文和小篆变化不大,分别写作、,《说文》中曰:“室,实也。”室的本义为实,引申为人充实的空间,《释名》曰:“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引申之则凡所居皆曰室。”古代“室”中居住的一般是辈分和地位较高的人。“室”两旁有“房”,《说文解字》中释为:“房,室在傍也。凡堂之內,中爲正室。左右爲房。所謂柗课鞣恳病!薄胺俊钡男∽写?nbsp; ,没有甲骨文和金文,这说明很久之后才有了房、室之分。由于房在室的两侧,所以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之分,居住的都是比“室”地位稍低的人。所以古代家庭中嫡妻又被称为“室”或“正室”;其他妻子即妾也就被称为“房”。

室与房之前是“堂”,是家庭进行祭祀、议事、待客和庆宴的场所,是民宅建筑群体组合中的主题建筑。“堂”的金文写作 ,上面摹写的是一种屋顶为两面坡的房屋,下面则表示一个高处地面的台阶。所以“堂“的本义是建在台基上的高大建筑。《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汉书》颜师古注:“古者屋之高严,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说明汉代的时候堂和殿是通用的。“由于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堂前又都有台阶,所以必须“登堂”才能“入室”。按照传统礼数,拜访者必须在主人的邀请下才能“登堂入室”,若贸然进入,会被认为于礼不合。

三、庭院深深深几许

“院”最初是指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而四周有墙垣围绕,自成体系的房屋,则叫做院落,又指庭院。今又可简称为院。《玉篇》:“院,周垣也。亦作寏。”“院”的异体字是“寏”,金文中的“寏”写作 ,小篆是 ,它的字形其实就是一个院落的构形:立在穴居之上的人和毗邻穴居的草木,被围合在房舍之中。

院落式民居遍及全国,主要分为北方院落式民居和南方院落民居,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及晋中民居院落为代表,外观沉稳凝重,结构较为封闭;南方院落民居以江浙一带园林式院落及天井民居为代表,外观秀丽轻盈,结构较为开敞。院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也极能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 [2]

庭院深深深几许,古代院落民居因其深邃悠远之美,更成为古今诗人借以抒发情感之处。如“深院月明人静”(宋 司马光《西江月》);“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占断续风”(南唐 李煜《捣练子令》)。“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唐 白居易《宴散》)“庭院静,空相忆”(宋 辛弃疾《满江红》)

四、结语

从最早期的构木为巢和掘土为穴,到阶级性极强的巍峨宫殿,再到堂、室、房具有明确划分的院落,中国建筑的不断发展在那一个个方方正正、内容丰富的汉字中得以彰显。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乃存在的家园”,那么汉字便是家园中形形色色的建筑,展示着精神王国的美。

参考文献:

【1】《乡土建筑中的汉字文化》,赵复雄 《美与时代》5月刊下.

【2】《汉字中的古代建筑》,陈鹤岁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3】《图解中国古代建筑史》,徐跃东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5】《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尔雅译注》,胡光奇、方环海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2:汉字与建筑

2009-07-02 21:36 1 舍·栋·宅

在研究这三个字之前,我们探寻一下,古人类居住方式,据考证上古之时,人类穴居,最初依托自然之洞穴,人多了,便掘造复穴。《诗经·大雅·緜》中有“陶复陶穴”,就是这个意思,陶的本义是挖掘。穴陶大了,穴拱承受的压力也大,便易坍塌。于是先祖便在穴的中央留下一根土柱支撑穴拱,但自然之穴毕竟有限,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工具落后,陶穴难度很大,于是,古人类由洞穴移居到洞外,但地面上野兽多,洪水泛滥!怎么办呢?人类受到了鸟的启示,古人便构木为巢,依托旷野中的大树为巢。《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树巢。”《庄子·盗跖》:“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人民少,于是民皆一避之。”关于巢居方式,《韩非子·五蠹》也提及,这些先秦典籍认定巢是上古人类所居住的方式,《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也说明人类由深谷穴居到乔木巢居。

今天,人类虽早已告别了巢居生活,但巢居方式的建筑流传至今,湖南西部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就是古代巢居的遗存。目前,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了:“往上爬”,“攀高枝儿”俗语。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

舍,许慎《说文解字》:“市居曰舍,从,象屋也”。金文作,上部分是。宅,《说文解字》:“宅,所托也,”古文作,甲骨文作。徐中舒先生在《怎么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一文说“这几个字象木棍支撑屋顶形,都象原始住宅有木棍支撑。”“舍”下部的“口”象高出地面之土,房屋立在土堆之上。最初,住宅建于地面,地面潮湿,易生疾病,久之,便筑土台为宅。由地穴到地面,再筑土台建房屋,这是华夏先民住宅文明演进的轨迹。

古人说“升堂”、“登堂”,正说明堂是高于地面的,当然,夯筑高高台基的建筑,不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是统治阶段专享的,黎民百姓住的只是竹篱茅舍而已。统治者居庙堂之高,俗语称“高高在上”,平民百姓称下民,自称:“在下”。也称当政作官为“在台上”,解除公职交出政权叫“下台”、“倒台”、“垮台”。从厅堂出来,必历阶而下,现还保存了“给个台阶下”,“下不了台”等俗语,这些俗语,贮存了古代许多建筑信息。

古代的栋是直立在屋中,古籍《释名·释官室》有记载:“栋,中也,居室之中也。”王闿 运《尔雅集解》:“在中大木为栋。上古始为屋,中立大木,四旁垂,草木叶覆之。” 古代的梁是横在屋顶的,《尔雅·释宫》:“ 瘤 谓之梁。”《说文解字》:“,栋也”,“瘤,中庭也”,由于建筑形式的变化,后代称的大梁就是古代的屋栋,现合称为栋梁,栋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2 向·牖 ·窗

向字甲骨文作,象室内有窗口。解释《诗经》的《毛传》:“向,北出牖也。”即向就是朝北开的窗口。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朝北开窗子呢?原因是我们处在地球北半球的北温带,每到冬季,寒风呼呼,寒流滚滚。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自然,逐步形成了坐北朝南,南门北窗的建筑格局。到了冬季把朝北开的窗口堵住,室内就免受寒风侵扰。

由于受朝向的影响,我们古代君王视朝,都是正南面而立,臣子拜见君王,则北面而朝,于是,南面引申为称王、称尊的代词,北面成了降服、臣顺的代名词,现代文中有“败北”、“追亡逐北”的词汇,北字又被引申为败逃的代名词。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房前也开窗口,古人叫牖,古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古者室有户有牖,牖东户西,皆南乡。”乡是个通假字,乡同“向”,南乡就是朝南,翻译:古时候的房屋有门有窗,窗在东头,门在西头,门和窗都是朝南开的。窗子在东头,自然是便于接受日照,有利采光。朝南开的“牖”和朝北开的“向”,虽然都与窗口有关,但古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解字》:“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在墙为牖”,牖的位置在门之旁。《论语·雍也》有一段话:“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据说是伯牛患有传染病,孔夫子怕传染,不入他家的门,不进他的房,所以从窗口握手问候。窗:古代窗字的含义与现代窗字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古语的窗就是现在开在屋顶上的天窗,有例为证:清朝著名的古文运动旗手、“桐城派”领军人方苞在《狱中杂记》写道:“屋极有窗以达气”,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关犯人的牢房没有窗口,只有屋顶开个天窗通气。这里的屋极就是屋顶,这个窗说的正是天窗。现在还有“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俗语。在现代汉语中窗字取代了古语中的“向”和“牖”,而窗字的本义由天窗来代替了。门·户

《说文解字》定义:“门从二户”,“半门曰户,”也就是说古代的门是指有两扇门页的门,户是指有一扇门页的门。什么地方有门呢?古代统治阶级居住和出入的地方有门。后来,劳动人民把门作为统治阶级的代名词,如:将门、侯门、朱门、高门、名门等。诗、成语、俗语有关门的不少,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成语:门当户对;如俗语:侯门深似海。

古代平民百姓住的房子比较简陋,只有单扇的门。门的材质也不好,原因有二:一是贫苦的老百姓用不起好木材,只好用竹条、柴棍、芦苇等编织,二即使用得起,也不准使用,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极其森严,普通百姓是不敢逾越的。贾谊《过秦沦》说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陈涉家用不起木门,只好结绳为门。

门的古今含义相同,都包括了门框和门页。门页:在古代有另外一个词含义与它相当,就是扇或扉字,单页的门叫扇,双页的门叫扉。现代汉语扇字已用来指蒲扇之类,不再指门页了,但仍作为门页的量词使用,如:一扇门。扉字从口语中绝迹,但偶尔出现在书面语中,如:心扉、扉页。目前,门字在口语中取代了户字,但现代汉语中由户字组合的词不能用门字来代替,如:户籍、户口、万户侯等不能用门字代替。

特别要提出的是,古代建筑朝北的方向是没有门的,也就是没有后门。对于这个现象,只要留心观察古代留下来的宫殿、祠堂、庙宇就不难发现。《淮南子·齐俗训》有个故事:鲁国国君想请鲁国的隐士颜阖当宰相,但不肯派人先下聘礼,当鲁君的使者到达时,颜阖就在后墙上凿了个洞逃走了。这个故事说明古代的住房是没有后门的,如果有后门,又何必凿墙洞呢?好好的房子,破了一个大洞,岂不可惜!

开后门是不合古代风俗的。

现在人们把走不正当的渠道叫作开后门、走后门。前一段时期,社会上“开后门”成风,老百姓非常有意见。4 版·筑 古代筑城用土,筑室也用土,筑土用版,版有长、短四块,长版用于墙的内外两侧,短版用于两端,在四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夯实。古代称这种土木方为版筑,现在称为建筑。

《说文解字》对筑字的解释:“筑,所以捣也。”段玉裁《说文注》解释:“筑者,直舂之器。”又说:“其器名筑,因之人用之亦曰筑。”在古代,动词和名词有时相互转换,往往用一个字来表示,这是古汉语用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筑为名词用时,作筑土的器具;为动词用时,作捣实用,使泥土固结。

古时候,不管是公家还是私人建筑房子都是有时令性的,夏历十月农事完毕后,始兴版筑。因为当时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版筑选择农暇,不违农时,不影响收成。

《诗经·大雅·绵》是一首描写周代先人建筑房子的诗,很生动、很形象: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鼙鼓弗胜。翻译:

于是用司空管工程,用司徒掌土地和人丁,使他们领工建筑宫房。工匠绳墨直又长,树起夹板来筑墙,建成宗庙多严正。

用筐噌噌来装土,填土夹板轰轰响。一片登登筑土声,刮刀乒乓削平土墙,百堵土墙都兴建,声势胜过大鼓响。

诗人用素描的手法记录了当时筑室的全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派繁忙与热烈的欢乐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建筑史料。旧时称建筑工人为泥工,可见当时建筑与泥土很有关系。又因建房子的有关框架要用木材,故搞建筑又叫兴土木。现在还有一个成语:“大兴土木,”本义就是这样来的。

篇3:汉字与建筑

1 节目理念: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制作导演关正文先生接受采访时指出:“制作这档节目的最初动力,源于当前越来越严重的‘提笔忘字’现象。”节目组表示,这档节目的理念就是把该节目举办成一场影响范围广大、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以此带动传统汉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该节目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节目定位,提倡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书写汉字、保护汉字文化,倡导爱汉字、爱语文、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汉字英雄》的参赛对象更为广泛,第一期节目中除了大部分是中国参赛选手外,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5名国外选手,在中国舞台上为外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学习中国文化成果的机会,也搭建了一个以汉字作为媒介,促进中外学生进行学习汉语交流的平台。这两档节目都是通过汉字听写活动带动节目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共同关注并参与,以达到影响全社会协同追求汉字文化传统、传递千年文明的目标,并在网络键盘时代敲响汉字危机的警钟,促使国人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2 节目模式:内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糅合

文化类的电视节目要想在第一时间内吸引眼球,受到观众青睐,操作难度相对比较大。歌唱类节目可以配有舞姿和美妙的音乐带动观众投入,而文化类节目重在宣扬“枯燥”的文化,因此,文化类节目要想博得大众的“宠爱”,必须兼顾内涵性与趣味性,达到内外兼修,“动”与“静”的和谐统一。

《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便采用不固定、设悬念、富含文化意蕴性的知识作为内容,所考查的词语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医学、工业生活、方言俗语、农业历法、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生物科技等,其内涵性不言而喻;并以“听写、竞赛”的模式展开,节目摆脱了传统的“授课人”与“授课知识”,“授课人”与“听众”的局限,通过节目主持人、应邀嘉宾与参赛选手的平等参与来给予立体呈现。作为“授课人”角色的主持人和嘉宾并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作为参赛选手的“答卷引导人”,在参赛选手遇到听不懂或者理解不了汉字意思的特殊情况下及时给予解答,以引导参赛选手在明确所考汉字的基础上正确书写出来,帮助其领会中华民族汉字文化所传递的无限魅力,这样互动引导式的学习明显带有一种教育性的色彩。在这种比赛中,参赛选手并不是集体商讨竞写,而是采取“单打独斗”的参与方式,台上仅限一名选手参赛,每名选手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语文文字掌握功底和书写功底,最后,在镜头运用、现场调度、还是后期剪辑制作等方面,都带有让有紧张之余又激动精彩的娱乐性,实现了本类创新节目的内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融合与统一。

3 节目效果:“全民共同参与”的联动效应

汉字听写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类为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活动自身所蕴含的趣味性就使受众可以在看节目的同时,在不亲身报名参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间接地参与其中,享受到参与比赛的紧张情绪与快乐,也可以通过题目答案的唯一与客观性检验自己的汉字水平。主持人、嘉宾、参赛者、现场观众、电视前的观众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衡量中构成互动效应,这也是为什么这两档节目相继播出后一再在收视排行榜前列“一站到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多屏收看、跨屏互动、全民参与日益成为主流的大趋势下,充分利用传统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的优势与特点作为传播媒介,形成多方互动,最大程度上增加节目的联动效果,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增加受众的参与度,从而有效提升观众黏性,形成彼此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1+1>2”的积极成效。

4 节目经济:眼球经济下的真人秀语境再现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广大热情网友和媒体冠称为“大型活动类真人秀节目”,较之《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这两档节目显得更为“单纯”,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八卦新闻,也没有令人煽人泪下的悲情和感动,参赛选手全是学生。学生身上本有的稚嫩和率真给节目本身带来了新的闪光点,使节目在“纷繁复杂”的选秀比赛节目中第一时间夺得观众的眼球。

《汉字英雄》的特点在于突出学生个人的才能,每一个参赛选手的选拔都格外精心与谨慎,再加上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在网络的催动下,也造就了“混血小美女”“字典姐”“喵星人”“璺字哥”等一个个话题式人物称号,在娱乐中掺杂寓教的成分,观众的兴奋点不亚于其他娱乐选秀性节目,反而让观众在真人秀的现场找到娱乐与文化的至高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以团体赛的形式呈现,但是每场作答都是由单个选手独立完成,凸显团队精神的同时,也彰显了个人的才华,每个选手的神态、动作现场观众尽收眼底,无形中增加了节目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5 结语

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频道总监金越这样评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能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汉字英雄》也是如此,这两档节目凭借自己独有的新颖和魅力在收视榜高居不下。但是,任何节目都有它的生命力,也都会有使受众审美疲劳的一天。因此,这样的文化节目必须坚持不懈地走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的道路,在追求平民化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内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实现娱乐表达与汉字文化坚守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冰.汉字文化坚守与娱乐表达的共赢之道——解读汉字英雄[J].中国电视,2013,(10).

[2]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2013,(11).

[3]李冰洁.限娱时代的另类突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因素浅析[J].新闻世界,2014,(3).

[4]钟新,金纯斯,黄超.汉字听写类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10).

[5]李子.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13,(10).

[6]易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后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4(04).

篇4:建筑与汉字艺术表现

汉字,实为中华文化之最重要的载体。文章、诗词、歌赋自不必谈了,乃至书写汉字本身就是中国艺术响当当的一项大门类,传统的绘画艺术又与书法艺术联系紧密,这就使得汉字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无处不在。建筑自然不能有所例外,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文字往往赋予传统建筑所塑造的空间以具体的内涵,提升建筑及其所塑造环境的意境美,是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文字于建筑上的应用,常见的手法即为匾额、楹联,以及牌坊上的题字。西安钟楼或许为来到西安旅游的人士必到之首要景点,这座著名古建筑四面皆有楹联。

北面为: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

西面为:十代京畿六合一统,九州奥域八分水流

南面为:古城远韵承至宝,新风开元焕物华

东面为:贤哲东来海纳百川方浩瀚,丝绸西去路通万国乃繁荣

这四面的文字,并不单从钟楼本身着眼,而是将整个西安的历史延年(北联)、地理要素(西联)、人物辐辏流转之盛景(东联)以及文化启承之关联(南联)皆一一尽道,观此四联,即知西安历史格局之大概,会游者先登钟楼,继而读此四联,有了一个对西安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再去各处游览时,便不至于懵然了。

泰山西溪有一千年古刹“普照寺”,寺北院有一亭,名为“筛月”,平日到此亭观览,不会觉得有什么稀奇,周遭景观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然而此亭四面亦有四联,透露出了这座亭子的玄妙之处。

南联:引泉棰竹开三廷,授释归儒近五贤;

西联:曲径云深宜种行,空庭月朗正当株;

北联:收拾岚光归四照,招邀明月待三分;

东联:高筑两橼光得月,不安四碎怕遮山。

原来这筛月亭的东侧,有一株古松,名为“六朝松”,传为六朝人所栽,树龄近1600余年,树干苍劲,树冠则亭亭如华盖,亭半覆于盖下。入夜若朗月升空,其银光乍泄,经古树枝叶筛漏,亭前地面上散落一地细碎的光斑,粼粼闪闪,变幻莫测,故此亭得名“筛月”,实在是一处赏月的胜地。游客白日而来,便不能得此亭真趣,实为憾事,于是在亭四周挂上如许楹联,将空庭、古树、明月、岚光等等筛月之景的要素一一于文字中组合联系,使游人得以想见此地月色过人之处。可惜的是,由于近年普照寺内施工,造成六朝松枯死,这筛月亭自此平平无奇,名不副实了。也惟有靠四面楹联,后人才能得知此处当年的光采了。

也许还有人认为文字不过是建筑物的点缀而已。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有时候你很难在一处古建筑营造的场所中分清建筑和文字的主从关系,有时候在这种场所,却明明白白显示出文字的中心地位。

我们可以看看汉中勉县武侯祠的例子。勉县武侯祠位于定军山附近,旧为诸葛亮丞相府之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下诏于其府邸旧址修建该祠,为国内最早修建的武侯祠,故称“天下第一武侯祠”。一进祠堂大门,便可看到一处牌坊,上书“天下第一流”,穿过牌坊后面的琴楼,便进入祠堂的第一重院落,这时你站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向后面的主要院落空间张望,便可明显看到一重重的牌匾第次显扬。笔者认为,这些建筑的高度、比例与院落空间的尺度设计,明显是服务于牌匾的观瞻需求的。自魏晋以来,历朝文人于此题字存墨甚多,祠内遍悬的匾额、楹联,正是对于这种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于后世所赞扬武侯精神的精要提炼。修建祠堂为的是使后人瞻仰武侯,铭记其可贵之处,继而反省自身,达到一种教化目的。要实现这种功能,恐怕这些文字,才是整个建筑场所的关键所在了。继续向内行进,走到祠堂主院落前,再抬头看时,左中右三路遍悬匾额,你很难注意到其它的建筑构件了。并且在院前檐下,基本上每个牌匾的内容都能一览无余。这一处祠堂,便是建筑和院落空间在为文字而服务的一个明证了。当然了,文字是为了传承文化的精神,伸通教化的功能。或者说,传统建筑群落为了实现其功能和意义,常常需要依托文字,故而将文字设于建筑场所中十分显要的位置予以突出。

文字与建筑的关联,几乎是渗透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名胜古迹,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的府邸,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的宅邸,就算是市肆街巷,酒馆戏楼,也处处可见文字运用之妙。《水浒传》中景阳冈下的酒店,挑出个酒幌子,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冈”,极平实的文字,却尽道小店美酒之醇烈,是酒店极好的招牌。当然了,现实中各种店铺的楹联更是精彩纷呈:

客栈:充饥不必描画饼;止渴何须望梅林。

药铺:只望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竹器店: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真是处处可见汉字之妙处,也正是处处仰赖这汉字的妙处,各行业的建筑在街市之上分别体现了各自的特色,焕发各自的光彩。北京有一处保存至今的传统戏楼——正乙祠戏楼,在北京曲艺界声名隆盛。不惟是有多少名家曾在这里演出,就是戏楼内的一副对联,便可见这里的好处: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剧中常有座中人。

真乃妙不可言,一下子说出了戏剧里演说不尽的妙处,一下子戳中了观剧人心中的丝丝酸楚。要是没有这样的文字提点,我想正乙祠戏楼的文化艺术内涵将会大打折扣。

文字在传统建筑领域的应用,还有数不尽的经典案例,也还有本文没有述及的方面。笔者只是想借几个粗浅的例子,来说明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这样的文化现象,希望借此体味传统文化精要所在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篇5:汉字结构与对外汉字教学

摘要:

汉字不同于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它是一种平面图形文字。汉字是由笔画或部件按照一定的数量、度量和空间配置,构成结构单位,再将结构单位按一定的布局搭配成字。而汉字部件和字形复杂多样,所以汉字内在结构的复杂性很高.留学生要学好汉语, 就必须通过汉字这一关。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汉字教学中应强调对汉字结构的讲解,分析构字部件的意义和构字部件的搭配习惯,以使留学生掌握辨识和记忆汉字字形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汉字结构方式 ;汉字特点 ;实验 ;留学生 ;教学

一引言

1.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受到与汉语教学同样的重视,汉字难学、汉字难教并不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或者避开汉字教学的理由本文从汉字结构的特点出发,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应注意的内容,来提高留学生习得汉字的效率, 并使他们通过汉字的学习学好汉语。2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汉字造字的理据性上,即通过汉字的音、形、义的理据性来进行汉字教学,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这里介绍几种国内较具启示意义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1)“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

系联法教学是在学习者具备一定认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形似而联、音近而联、因义而联的方式,以旧带新,因同辨异,从而揭示规律,加强记忆。系联法的论依据有两个:一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字说”理论;二是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成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儿童,但理解记忆能力远远高于儿童,系联法正是利用汉形义在一定程度上的理据性,有利于成人汉字的习得。但系联法汉字教学有个前提,即学习者须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通过具有相似性汉字的对比和辨析来加强字的记忆,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系联法既可以用于生字的教学,也可以用于学期末汉字的复习和巩固,但是只适用于初级以上程度的学生,对于零起点的初外国留学生,很难采用这种汉字教学方式。

(2)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方式“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固然不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但汉字独立设课也不是解决汉字教学问题的最佳选择。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跟精读课一体、相对独立、长期”。针对目前通用对外汉语精读(或综合)教材在汉字教学处理上的特点,王汉卫认为应该从精读课里预留出汉字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克服传统精读教材处理汉字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精读课框架内汉字教学的新构想。这种汉字教学的构想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以精读课为依托,二是汉字内容相对独立,三是汉字内容贯穿于初、中、高三个学习阶段。这种方法主要从宏观的教学结构来探讨汉字教学的路子,着眼汉字教学的整个体系,不再单单局限于就汉字本身的特点讨论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设计上来考虑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施。(3)其他方法

对于汉字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成果,但相对于前两种来说,系统性有所欠缺,多为利用汉字的某一类特点来进行教学的方式。如根据汉字的造字法进行教学,象形字可强调用图画的形象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会意字与指示字可通过意义的理解来讲解,形声字可利用其形旁与声旁的联系进行汉字的记忆和理解;或者利用汉字的结构进行教学,从独体字到合体字,根据合体字不同的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半包围结构对汉字进行分类,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等等。这些方法充分利用了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汉字的教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操作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选用不同的汉字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对外汉字教学仍处于滞后的状态,有关汉字与汉字教学的论文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很低。汉字教学也缺乏总体设计,更缺乏适用的教材。

3研究意义:汉字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拼音文字相比, 汉字自有特点。留学生要学好汉语, 就必须通过汉字这一关。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西方学生来说, 汉字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一种文字形式, 觉得写汉字就像画画儿一样, 而且特别难记, 往往是记住了读音不认识汉字, 或者记住了汉字又读错了音, 如“青、清、情、请、倩”这几个字, 样子看起来差不多, 但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却都不一样, 这让留学生很迷惑, 要分清楚它们就更难了。再比如“赢、羸”,“颐、卧”, 留学生看到它们更是头疼。确实, 有的汉字形、音、义联系并不大, 再加上汉字数量众多, 笔画、结构也很复杂, 这就使外国留学生觉得难上加难。其实,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一个系统, 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并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 识记起来就不那么难了.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华民 族发展至今, 汉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与其自身的特 点分不开的。

一字一形, 结构复杂

汉字对应语言, 一个字一个形体, 字与字之间个性十分突出, 易于辨认区分。汉字的形体千姿百态, 笔画多, 曲折多, 在写汉字时, 常常要写很多笔, 但看起来却整齐美观, 给人视觉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阅读时能一目了然, 清晰可辨。汉字的结构多种多样,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 有的是由几部分合体字组成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等。虽然汉字一字一形, 但是相近字也很多, 例如“戊、戌、戍”, 一时也很难分清。(三)以形声字为主, 数量众多

汉字的数量众多,《康熙字典》中收楷书汉字47035个,《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个, 1988年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汉字7000个。从构造方面看, 汉字的构造方法是 传统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其中形声字的比例最大。冯丽萍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2905个汉字的形声字进行了封闭性统计, 确定1920个形声字, 这些形声字占《大纲》中全部2905个汉字的66.1%。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 形旁标注了字的意义类属, 声旁标明了字的读音,因此, 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形旁、声旁, 就能从字的声旁知道字的音, 从形旁知道字的义。将音义结合就可以做出判断, 这是汉字的规律, 也是汉字易于理解记忆和掌握的特点。三汉字的结构方式

在现代对汉字构造的理论中, “六书”说的影响最为巨大。但是现代学者认为这套理论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 因为“六书”说是由战国至秦汉时的学者提出来的, 主要用来分析小篆的形体。但是, 由于汉字由秦汉到现在, 经历了隶变、简化等各个阶段, 这种理论运用到现代

汉字中, 并不完全适用。所以, 现代的学者们提出了新的汉字构造和分析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汉字字型以部件为核心, 共有三个层次, 即: 笔画、部件和整字。这叫作部件分析法根据部件分析法的界定, 在研究现代汉字的构字法时, 人们把构字法分为了7 类:

1、独体表意字: 由单独的一个意符构成, 从形体上能知道它的意义, 这类字在现代汉字中很少, 例如:凹、凸、丫;

2、会意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 一般由两个意符组成。有的来自古代的会意字, 以形会意, 如:从、伐、库;

3、形声字: 合体字中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字四.构字是形声字。例如: 懊、枫、湖;

4、半意符半记号字: 这类字中有不少本来是古代的形声字, 由于音符不能准确表音, 而字义古今没有很大的变化, 就变成了半意符半记号字。如: 布、蛇、灿;

5、半音符半记号字: 这一类主要来自古代的形声字, 由于意符不再表意而形成。如: 球、诛;

6、独体记号字: 主要来自古代的象形字。由于形体的演变, 古代的许多象形字已经不再象性。例如: 日、月、手;

7、合体记号字: 古代有些象形字, 经过变化不再象形, 成为合体记号字。如: 角、龟、它。我们看到, 在以上所列举的几种现代汉字的构字方法中, 我们又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 独体字与合体字。事实上,根据统计,在现代汉字中独体字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根据贺九盈、胡双宝等主编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形体结构根据汉字中部件与部件之间 的方位关系来分, 汉字的结构可分为14 种, 并做出了相应的统计: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 单体字(独体字)所占比例是非常小的, 而左右、上下、包围、包孕等具有对称结构特征的字数却占了总统计字数的95% 以上。从构字法的7 种类型看, 除了独体会意字和独体记号字是单体字, 占所统计汉字数的2.19% 和4.75% 四汉字结构对留学生掌握汉字能力的调查 1实验设计

采用熟字、生字两类汉字,每类汉字又分为上下结构字、左右结构字、包围结构字三种方式。因变量为被试对各种结构方式汉字的识别成绩。

2实验对象

西安地区的十名留学生 3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汉字信息字典》的上下、左右、包容和嵌套四类结构分类模式,因为这四种结构是现代汉字结构的基础。研究显示,在四类结构中前三种结构方式占汉字总数的95.22%。分析证实,留学生所掌握的字形也是以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为主,因此,本实验着重研究留学生对这三种结构方式汉字字形的识别。实验选用了笔画在4-12画之间的留学生熟识的和陌生的汉字各36个为识别实验用目标字。熟字和生字均包含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方式,每种结构方式的实验字为12个。另外选用72个熟字和72个生字为实验用于扰字,干扰字与目标字为形近而音异的字,以免在字形识别中受到汉字读音的影响。实验用字采用4~6画、7~9画、10~2画三个笔画段内的汉字,因为容易观察之字笔画在1~10之间,笔画11~15之间有易观察者,亦有难者,视其字形之组织以为定。另外,实验用字全部由2~3个部件构成,因为汉字合体字绝大部分是由2~3个部件构成,其构成数约占合体字总量的70%左右。

4实验程序

在安静的环境里进行。与留学生轻松交谈,以消除被试的紧张情绪,先做练习。请留学生看清楚最先出现的一个汉字,然后,从随后同时出现的三个汉字中迅速指出刚刚看到过的那个汉字。如“旦”,显示时间为1秒,随后拿出三个汉字(其中一个为刚出现的目标字,另外两个为结构方式和笔画数相当的非目标字),如“目旦且,展示时间仍为1秒,要求被试在1秒内指出刚才出现过的汉字。36个熟字的识别测验。5实验计分

被试在1秒内正确指出一个目标字,记1分,在1秒内没有正确指出目标字,记0分。根据上下、左右、包围这三类汉字结构方式,生字识别测验和熟字识别测验都分为三个分测验分数,每个分测验的最高分数为12分 6结果

结果表明,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三种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留学生对上下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分别显著高于左右结构的熟字识别成绩和包围结构的熟字识别成绩。而左右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与包围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留学生在汉字识别中,相对于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的熟字而言,上下结构的熟字最容易被识别。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留学生对包围结构方式的生字识别成绩分别显著高于上下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和左右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而上下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与左右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留学生在汉字识别中,相对于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生字而言,包围结构的生字最容易被识别。

形近字也最多,被试容易错将“没、话、准、谈”辨识为“设、活、淮、淡”,导致左右结构熟字的识别成绩较低;包围结构汉字的整体性虽然较强,但因其笔型的结、交、转、合相对复杂,因而导致留学生左右结构熟字识别成绩也较低。

7讨论:

1)汉字结构方式对留学生熟字识别的影响

熟字实验结果表明,留学生对上下结构熟字的识别成绩高于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在熟字识别中,由于被识别汉字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在识别时更倾向于采用整字识别的方法。此时,被识别汉字的笔画或部件的空间关系应该对学生整字识别起关键作用,即笔画的适度相离,比笔画的相接或相交更容易分辨。因为笔

画相离时,字形的离散度相对较高,通透性也相对好些,因而更容易识别;而笔画相接或相交,离散度自然就低些、通透性也差些,因此在感知汉字的细节时就容易出现偏差,造成识别错误。就熟字的三种结构方式而言,在同等笔画数条件下的整字快速识别,字形的离散度对汉字识别有促进作用。相对而言,包围和左右结构的字因笔画大多相交或相接,因而通透度较差,细节部件或笔画不易观察,因而容易产生识别错误;而上下结构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大多相离,通透性较好,更便于快速而准确的感知和识别,所以识别成绩也相对较好。此现象与留学生感觉速度慢、观察粗泛的知觉特点相吻合。其二,由于左右结构占汉字总字数比例最高,为64.93%,因而其形近字也最多,被试容易错将“没、话、准、谈”辨识为“设、活、淮、淡”,导致左右结构熟字的识别成绩较低;包围结构汉字的整体性虽然较强,但因其笔型的结、交、转、合相对复杂,因而导致留学生左右结构熟字识别成绩也较低。

2)汉字结构方式对留学生生字识别的影响

生字实验结果表明,包围结构方式生字的识别成绩分别显著高于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分析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留学生在识别生字时,容易倾向于采用识别生字某一熟悉部件的方法,即识“半边字”。例如,识别“凼、叵、毡、逅”字,他们多是以“水、口、毛、后”等构字部件作为识别基准,而在识别“讦、杪、洎、桧、悌、浜”则以“干、少、自、会、弟、兵”等构字部件为识别基准,因此在生字识别任务中,学生更倾向于察看他们所熟悉的部件,而不是审查整个字。这种识别方法反而提高了识别的准确度。虽然,上下结构生字的大部分部件也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由于这些字的结构层次关系比较复杂,如“茔、荼”等字甚至可看成是三个部件的叠置,而“恣”则是由三个部件采用左右和上下混合的结构方式构成,这使学生很难在1秒钟内弄清被识别汉字的构成方式和部件特征,因而影响了识别成绩。其二,在包围和左右结构的字形识别中,有许多部件是被试能够直接称呼的,而能够称呼的部件有利于学习者记忆和再认,所以学生在识别生字时大多采用了能够被称呼的那个部件,而这种方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包围结构和左右结构生字的识别难度。而在识别上下结构的生字时,像“弁、茔、宦、荼”几个字去掉“一”、“艹”和“厶”偏旁,剩下的“丹”、“臣”、“余”部件是学生无法称呼的(学生大多不认识“臣”和“余”),因而影响了准确的识别与记忆。其三,部件在字形中的空间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识别的速度和记忆。一般认为,汉字各部件所占空间比例如果均衡则有助于被试视觉性知觉与记忆,而生字中的包围和左右结构的字占据主要位置的部件绝大多数是学生熟悉或较熟悉的,因而对学生的视觉刺激较强烈,有利于促进他们快速识别和记忆;上下结构生字的主体位置则较庞杂,边界也不够清晰,这也可能是导致被试上下结构生字识别成绩较低的原因之一。

五汉字结构方式对实行对外汉字教学的几点启示

1.利用汉字结构对称性的特征。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汉字是非常难的。因为中国的文字系统与大多数留学生的文字系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中文是表意的文字, 而大多数留学生的母语是表音文字。这在根本上决定了留学生在学习中文时应当采取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对于“家”不单是去“识记”“家”这个字, 而更要去懂得“家”是房子中养了猪的地方。首先, 在教学时, 可以告诉学生, 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构成是有规律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初级阶段对汉字的学习“学习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级字和乙级字1600 个, 讲授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和书写规则, 分析常见汉字的基本组成要素。掌握率为90% 以上。”汉字教学中, 除了少量的独体字以外, 大量的汉字是由各个部件由不同的对称结构方式构成的。让学生理性地认识汉字的基本构成规律,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有序的、理性的基础。可以避免学生在开始学习时产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那么什么是有序的、理性的呢?“看到一个汉字, 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 知道他代表的是什么语素, 这样的字叫有理据。”有序的、理性的基础, 就是知道汉字的构成是有道理的, 并且

是有规律的。他是一有左必有右, 有上必有下, 有外必有内的文字构成系统。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生字的字型构成, 可以有两个层次:其

一、形声字(包括半意符半记号字和半音符半记号字)。告诉学生哪一个为音符, 哪一个为意符。例如“湖”字, 他的音符为“胡”,意符为“氵”。那么这个字跟水有关, 读音为h.., 与音符“胡”一样。固然, 有很多形声字随着历史的沿革, 读音与音符并不一致, 如上面列举的构字法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对于这一类字,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音符变化的沿革, 如“江”字, 实际上, 它的音符“工”字的字音从古到今发生了变化。如此做的同时, 也让学生对汉字的变化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把这种内在的联系告诉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记忆一定是有帮助的。其

二、会意字与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字大多与象形有关, 教学时,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给出其字的象形, 然后做出解释, 如对“从”字的教学, 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人”在一起的象形, 表示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 并且向学生解释“从”的本意是“二人一起行走”。事实上, “从”的本字是, 但是, 在教学中,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且记住一个字, 实际的文字变化可在课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样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当然, 并不是每一个字都允许我们有时间进行这样的分析教学, 但是, 这样的分析主要是告诉学生, 汉字的构成是对称的、有序的。南京师范大学肖奚强教授在2002年第二期《世界汉语教学》中, 提到外国学生汉字偏误中学生减损意符的问题, 我想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忽视了汉字的对称结构性特征。但是,在强调汉字的对称结构时, 我们不能忘了一定要加强汉字的部件教学,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部件的含义, 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 对称只是一个对大部分汉字的归纳, 并不是每一个汉字都具有这一特征。其次, 对称性可以体现在教学生写汉字的过程中。很多留学生初学写汉字时, 无法掌握汉字的结构, 有时把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写得左高右低,或是把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写得头重脚轻。笔者的一个新西兰学生曾说: “我写汉字, 简直就像在画画一样。”我肯定了他的这种说法, 因为汉字本来就是从图形变化而来的。这个特点实际上对我们教学是一个有利的影响,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 写汉字就是在画一幅画, 但是要掌握画画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掌握对称。在写字时有一个全局的观念, 把一幅画的结构掌握好, 注意了左右, 或者上下, 或者内外的对称关系, 写出的字也可以比较工整了。很多学生写“好”字时, 会写成这样, 一个留学生写的“好”字实例, 如“女子”就失去了这个字的对称, 如果我们在教学生写字时, 让学生注意左右的对称性, 那么, 学生至少会注意左右高度要一致。而告诉学生始终要把每一个汉字看成一幅整体的图画,“好”字看起来就不会再像“女子”二字了。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合体字, 而且也适用于独体字。左右结构的字要求左右平衡, 上下结构的字要求站得稳, 而独体字也需要写出来后站得稳, 因此, 写独体字时, 字的两边角也要求对称。提醒留学生在写字时注意, 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在学生自己平时认字的时候, 对称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我们刚才说到汉字的表意性质, 当学生习惯于汉字的这一特征后, 在阅读或是自己识字的过程中, 就可以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来猜测某一字的读音和意义。例如, 学生已知道“月”为意符的字表示与“身体”有关, 在遇到诸如“腕”、“肘”甚至更难的“腿”等字时, 就可以大概得到这个生字的意思与身体有关, 大大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又如“王”字, 如果学生知道了带这一个意符的字与“玉”有关, 那么, 在阅读一些文章时, 就不会因为某一个字不认识而被打断, 那么,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实际上, 我们中国人在学习中文时, 教师也或多或少地介绍过这些部件的知识, 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识字能力。我们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告诉留学生我们的这种思维习惯, 让他们以我们的思维习惯来学习我们的东西,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2主张让学生先掌握500个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汉字,并打好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基础。然后以基本字带字,如由基本字“ 方”可带出“ 房、访、放、防”, 或者以偏旁部首带字, 如由偏旁“氵”带出“河、滴、洗、游、江”。

3充分地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汉字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在合体字中,形声字最多。据有关研究统计,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是:形旁标义,声旁标音,如:方——访、纺、芳、肪、舫、坊、房、妨、防、放、仿、钫等一组字,在字形结构上大都有基本字(声旁),基本字加偏旁部首(义旁),就构成新的合体字。这就是汉字中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这种构字特点使汉字易于学习、掌握,是汉字的优越性。在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中,集中识字较充分地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克服方块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的弱点,化难为易,把十几个形声字放在一节课学习。这样,儿童在掌握了汉语拼音、一定数量的独体字(含少量合体字)和偏旁部首之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按规律成串地认知汉字。例如教学“根、跟、恨、狠、很”这一组生字,因为规律明显,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留学生理解了这些字的左边是形符标义,右边是声符标音的规律,就能作出如下分析:“根”字,一根木头,所以是“木”字旁;“跟”字,当“跟着”讲,因为用脚跟着走,所以是“足”字旁;“恨”字,可恨的恨,所以是竖心旁……。这样识字,为留学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心理条件,便于产生学习迁移,简化留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3采用观察汉字结构对比的方法。比如“日、曰”、“未、末”等, 这些字都是留学生学习中常常忽视的。笔画上的细微差别, 多一笔少一笔, 或者长一点短一点都可以形成不同的汉字。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 既可以提醒留学生注意这些易错的汉字, 也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六结尾

由此得知:第一,要加强留学生空间知觉训练和注意力的培养。结合留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强调空间知觉的先期训练和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空间方位概念的掌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留学生对汉字字形的分辨力。构字部件所占空间位置的比例留学生识别汉字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应加强对汉字笔画或部件空间关系的观察指导和讲解。第二,应重点帮助留学生辨识、记忆字形。在未来的识字教学中,应重点帮助留学生辨识、记忆字形。在低年级阶段应着重强调笔画和基本结构,以使学生熟悉笔画并对字形基本结构形成正确的认识,便于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基本字形;到了中高年级,在其具有了一定字形结构认知的基础上,多采用部件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以提高对相近字形的辨识能力。第三,应特别注意对左右结构字形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留学生对不同结构方式汉字的识别具有自身的特点:即识别熟字时喜欢采用整体识别、整体识记的方法,而识别生字则喜欢采用部件识别、部件识记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识别方法,左右结构的识别成绩都不是最高的。这说明,虽然左右结构的汉字是最多的,但其结构方式也是最为复杂的,而对留学生而言识别组合关系异常复杂的左右结构汉字难度较大。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左右结构字形的分析和归纳,强调左右部件位置的搭配方式和意义,强调形声字声旁的读音作用,以使留学生在学习某一生字的初始就建立正确的字形方位意识。所以空间知觉、构字部件所占空间位置比例等因素对留学生识别汉字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加强留学生空间知觉的训练,让其更全面地掌握辨识、记忆汉字字形的方法。参考文献

[1]吕必松1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论[M]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1 [2]吕必松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1 [3]北京师范大学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研究2004 年8月第3 期,作者刘建梅

篇6:汉字字形文化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

汉字字形文化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

韩伟先生创立了汉字字形文化研究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够促使汉字字形文化研究走向更加科学的研究道路.汉字字形文化研究理论和成果对改变目前对外汉字教学效率低下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刘振平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天中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年,卷(期):23(6)分类号:H159.1关键词:汉字 字形文化 对外汉字教学

上一篇:古风唯美的QQ离别伤感说说下一篇:城区学校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