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10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9篇)

篇1:《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来自:杨老师学习网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2)对词语的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5.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教学案例

抱终天之恨 悟爱母之情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五、拓展阅读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材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

篇2:《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篇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架设情感的桥梁

很多孩子虽无长期与母亲离别的经历, 但不少人或外出旅游, 或外出活动, 都有暂别母亲的体验, 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桥梁。新课导入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让学生叙心声, 谈感受。继而引导: (1) 母亲是我们的保护伞, 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中的不少人, 肯定有过与母亲暂别的经历, 起先你可能没什么感觉, 然而用不了三天, 你对母亲思念就会日趋强烈, 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回忆离别情感, 抒发思念之情。 (2) 课文《怀念母亲》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思念, 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感受, 走近作者去体会。

二、自读课文, 理清情感的脉络

先自由朗读, 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接着默读思考:课文中“母亲”的内涵是怎样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把握内容, 理清思路:作者去城里居住, 思念家乡的母亲;作者去德国留学, 思念家乡母亲和祖国母亲。再细读课文, 画出写怀念母亲和祖国的句子, 并反复朗读, 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 弄清作者是怎样凭借对事情的叙述, 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这种情感的。

三、走进情境, 感受情感的真挚

1. 感受身居城市对母亲的怀念。

过早地离开母亲, 后又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 使作者深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 使他“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城中对母亲的怀念, 可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细读深思, 想象情境, 具体感受: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 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 都是奔丧, 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仍然回到城里。” (1)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很小离开母亲, 很少见到母亲。) (2) 六岁离开母亲, 曾回家两次, 几天后就又离开, 你能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吗? (分别的依依不舍, 母子的浓浓深情。)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 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1) 仔细读读这段话, 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痛不欲生的场景, 感受对母亲的怀念。) (2) 推想作者没能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理解作者“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的原因。

2. 感受身居国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从国内到了国外, 作者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主要是借梦境折射、日记表达、散文抒发的。可引导学生在想象梦境、阅读日记、欣赏散文中去体会, 去感受。

(1) “梦境”中感受。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我的生母”与“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1)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描述梦境吗? (母亲或是询问饮食起居, 或是关注学习生活;作者或是问候生活状况, 或是叮嘱保重身体。) (2) 祖国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情境吗? (想象作者在祖国的生活, 梦中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 体会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关爱和希望, 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2) “日记”中体会。身居国外, 别离故乡, 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如影随形, 文中的4个日记片段, 相隔仅13天, 足见作者的思念是何等强烈, 何等急切。可引导走进情境, 细心感受, 用心揣摩。 (1) 身处异国, 漂泊他乡, 作者常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 从日记片段可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可引导细读日记, 画出写景、写人的句子, 体会怀念之情的真切。 (2) 对写景句子“暗夜渐渐织上天空, 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仰躺在沙发上, 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 可引导阅读想象, 叙谈感受。 (由暗夜的朦胧, 雨天的阴晦, 想象心中的惆怅, 游子的孤独, 感受此情此景下, 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3) 对房东太太的描写, 可引导自读思考:这是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作者有什么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由房东太太的“高兴”和“沮丧”, 感受天下慈母心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 感受儿女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由作者的“想起”和“想哭”, 感受天下游子情:对母亲的思念和挂念, 感受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 (4) 感受怀念的甜蜜。日记中这样叙述:“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 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 心里有点酸酸的, 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 浓浓的, 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怀念之情的真实表露, 为什么“凄凉”而又“甜蜜”呢?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可这样引导:如果是你, 孤身一人到国外求学, 肯定也有很多时候思念祖国的家乡, 思念亲人和朋友, 哪些时候呢? (明月高悬, 清风徐来时;夜深人静, 万籁俱寂时;逢年过节, 千家团圆时;生活不顺, 遇到坎坷时……) 你能想象某个时候思念母亲、思念朋友、思念祖国的情景吗? (盼望朋友会聚, 问候家乡母亲, 想念祖国母亲, 盼望早日归国……) 为什么“我”想到故乡、老朋友时, 心里感到凄凉, 却又是甜蜜的? (山水阻隔难相见, 时空阻断难会面, 孤独与忧伤中感到凄凉;山水阻不断思念, 时空隔不了怀念。想象中的会面, 幻想中的团聚, 能消除自己的孤寂, 给自己带来慰藉;能消除异国的惆怅, 让自己感到甜蜜。)

(3) “散文”中体察。白天难以归国, 难见母亲, 难遇朋友, 作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可见, 《寻梦》是怀念之情的集中体现:“夜里梦到母亲, 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 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奇妙的梦境, 给作者诸多的寄托;梦境的破灭, 让作者无限的惆怅。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 反复体会, 想象与母亲相见的神奇梦境, 感受与母亲相见的无限幸福。继而引导讨论:在你的想象中, 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具体描述, 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四、创设情境, 促进情感的升华

篇4:《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是“真”,是“情”。”季老在写《怀念母亲》一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感受散文的写作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感受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走近季羡林:

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交流,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二)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一)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

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二)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A、“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

B、“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

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

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

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

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

A、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

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B、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经常说:‘早知道送出

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3、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A、指读或师范读。

B、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C、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

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

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

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

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

走进老人的心田。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

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

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

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一)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

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二)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

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2、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伟大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终天之恨糊

6、怀念母亲频来入梦

篇5:《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

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重、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敬意与爱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3、了解学生对作者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中的母亲。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提到的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2、对这两位母亲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

三、品读感悟,体会思念生母之情。

1、找出文中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和段落,反复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结合重点句子理解。(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a.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b.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仅仅是因为母亲的去世吗?

(2)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a.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之后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b.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这也道出了许多儿女的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a.“终天之恨“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什么?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也说“抱恨终天”。

b.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灵魂的缺失,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同时,也给作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以至于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附: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里写道: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4)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四、课堂小结,延伸思母之情。

1、这节课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对于母亲的无尽怀念,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就连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生身母亲频来入梦。然而梦中再也看不到他清晰的面容,美丽的微笑了。寻梦又有何用呢?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懂得珍惜身边人,让人生少些遗憾。

2、母亲是伟大的,古今中外,无数文人、伟人,为了纪念母亲留下了不朽的诗歌和文章,让我们一同来欣赏。

1、资料导入: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太辛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合欢树》

2、诗歌欣赏: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词语。

2、迁移训练: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的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处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六、板书设计

怀念生母{相处时短 感情深厚

痛失生母 寝不安席

灵魂缺失 终天之恨

篇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光华小学

王慧哲

教学目的: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进怀念”。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一)自由读文,思考:

作者的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这篇课文在形式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

(二)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深之频。

读成一句话,在文中找。

三、体悟“怀念”。

(一)学生个人自学感悟思母情

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恨”字?

3、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4、把作者的心情读进文中。

(二)学生小组合作感悟思母情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根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1、学生默读第一篇日记,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

体会凄凉和甜蜜。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糊”字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1、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的感受。

2、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说说: 她高兴成什么样子?

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

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3、从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拿起笔,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4、“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1、读《寻梦》中的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 了吗?

2、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圆月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3、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师深情诵读:

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到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我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摘自《真情季羡林》)

五、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五、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恨————思母至痛

哭————思母至深

糊————思母至切

寻————思母至苦

《怀念母亲》导学案

课题: 怀念母亲

主备人: 王慧哲

学习小主人: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揣摩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句,感受文章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 之情。(重点难点)

学习之旅:

第一站

我的学习我作主

上节课内容回顾:

1、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主要讲了两位母亲,一位是____________,一位是_____________,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形式新发现:

插入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为什么要插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关系:_____________.第二站

我的表现最精彩

●品读“恨”字————思母至痛(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1、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___________

2、画出相关的句子。

3、阅读资料: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4、把作者的悔与恨读进去。

第三站

我的团队最优秀

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第一篇、第二篇日记和《寻梦》的两个片段。

1、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体会思母之情。

● 涵咏“糊”字—————思母至切(第一篇日记)“凄凉”与“甜蜜”矛盾吗?

“糊”是什么意思?“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 感悟“哭”————思母至深(第二篇日记)房东太太的儿子要回来了,她高兴成什么样? 省略号中房东太太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 后来儿子没有回家,她又会焦急成什么样子? “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 ● 咀嚼“寻”字————思母至苦(《寻梦》的两个片段)为什么“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呢?

2、小组内读感受最深的句子,读出爱母之深。

第四站

我的思维最开阔

资料:

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到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我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摘自《真情季羡林》)

你也写几句话送给自己的生母或祖**亲吧!

第五站

我的知识我整理

1`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2)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的近义词是_________,“甜蜜”的反义词是_________(2)作者心里为什么感到凄凉,又很甜蜜?

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篇7:深切怀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大人高姓罗, 书名全秀。生于公元1933年9月25日 (古历8月6日) , 不幸病逝于公元2011年10月15日 (古历9月19日) 凌晨1:06分, 享年79岁。

回首母亲走过的79个春秋, 儿子泪如雨下, 千言万语也难诉儿子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尤其是母亲大人病逝前的大半年, 更是令儿子心痛不已, 这大半年是我的母亲多灾多难的岁月, 更是天灾人祸不断的时期。油菜花开时节摔断了左手, 曾两度到常宁骨科医院治疗。香瓜收获时分得了肠胃病, 7月15日—19日先后到耒阳人民医院、衡阳附一医院进行治疗。8月19日—30日, 母亲因腹部肿胀而怀疑患了“癌症”, 儿子虽然以治疗肠胃病的中成药治好了母亲大人的病;但因外界对母亲大人身体瘦弱而纷传的所谓“癌症”, 终使母亲大人在中秋来临之际的9月5日—9日, 再度到耒阳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中秋节后的9月13日—15日, 又到耒阳中医院治疗, 中医院以中药开泄法进行治疗, 虽使母亲腹部的肿胀消失。但因多半年来, 母亲先后经历了4次抽血化验、12次照X光片、5次照B超, 3次照CT等, 再加母亲年老体弱、抵抗力差而又治疗过度, 终至母亲一病不起而离开了深深怀念您的儿女子孙。

母亲啊, 您一生只走过了79个春秋。但母亲走过的这79年, 的确是劳碌而痛苦的79年!是诚实而操劳的79年!是善良而纯朴的79年!更是平凡而伟大的79年!

母亲自1933年来到这个人世间, 就开始了她痛苦而劳碌的一生。耒阳市大和圩乡丰乐黄牯坳村那是一块高地, 60年前的黄牯坳常年缺水, 每年早稻快成熟时节天就干旱得特别厉害, 庄稼焦枯, 基本是颗粒无收。那时我们的外公家穷啊, 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饱饭吃。而母亲又恰是家中老大,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为了让弟妹有书读, 母亲只能每天随着外公到田地里拚命干活, 晚上还得纺纱织布, 以致母亲一生未上过一天学, 终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21岁那年, 母亲与父亲结婚了, 原以为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结果是爷爷家比外公家更穷。父母结婚的前一天, 爷爷召集伯父、父亲与一些作公正的亲友进行分家。父母没有分得一分钱财, 而是分了利滚利的上百担谷帐 (父亲14岁时, 国民党抓兵, 爷爷为了不让伯父应征, 只好借了120多担谷子买了一个兵抵换, 由此欠下带3的利息的谷账, 即到第二年连本带息就是156担) 。父亲除了结婚穿的那件长衫外, 一无所有, 两个吃饭的碗都只能放在窗台上, 父母家里那时甚至连一块布头都找不出。为了让父亲能有一件遮风挡雨的衣服, 母亲把结婚的手帕都给父亲的破衣服打补丁用去了。

为了还欠账, 为了生计, 父亲只得拼命地为别人打短工, 揽来别人的田土耕作。母亲则背上背着孩子, 白天跟着父亲到田地里打拼———挖田心、扶安泥等, 晚上还得纺纱织布, 常常是鸡叫两三遍别人都熟睡好几个小时了, 我的母亲还未下织机, 就只为换得那一点可怜的钱粮。连本带利, 父母每年都得还给人家几十担谷账。后来有了大姐、大哥, 生活更加艰难。为了还账, 父母大人节衣缩食, 每餐做饭都只能煮二、三两米, 饭下则是红薯丝, 每餐吃饭前把上面一点点饭盛给还非常幼小的大姐、大哥吃, 父母则以红薯丝就着菜叶下咽。但我们的父母没有叫一声苦, 而是咬紧牙关没日没夜地苦干, 再加上自己连年节衣缩食, 到了公元1957年, 父母不仅还清了爷爷分下的上百担谷账, 还积聚了建三间砖瓦房的材料。生活眼看就要大有起色, 但一场大跃进, 使父母建房的砖瓦材料和一头大肥猪, 一夜间化为了乌有。59年大集体无以为继, 父母又一无所有地重新回到了记武坳村。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哥、我、大妹、小妹相继来到这个世界, 父母的生活更加拮据艰难了。但眼看儿女一天天长大, 父母在维持我们的基本生活外, 又不得不考虑儿女的日常起居与未来等问题。为了让儿女们不再过像他们那样无文化的痛苦生活, 母亲将自己的生活紧了又紧, 让孩子们都进了学堂读书。靠多年的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靠父母的玩命劳作, 到了1967年, 父母大人终于又建了一间新房。

长期的忍饥挨饿, 母亲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到73年小妹出生时, 母亲已没了奶水喂养小妹, 以致小妹的身材特别瘦弱, 手指如鸡爪一般, 只有一层皱巴巴的皮包着一根根极细小的手指骨, 整个人都瘦得变了形。为了养活小妹, 父亲经常鸡叫三遍就带着大姐、大哥, 有时也带上二哥和我。利用晚上的时间, 全家出动到十几里路外的衡南山冲里去砍柴卖, 以换得一点可怜的钱买奶粉, 母亲则亲自磨制米粉, 熬成稀粥为小妹续命。

在抚养儿女成人的途路中, 母亲每天都是忙里忙外, 既要打点好一家八口人的吃饭、穿衣问题, 还要与父亲一样到田地里劳作, 甚至晚上也要和男人们一样去出夜工。

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穷啊, 经常是穷到连一文钱都寻不出。记得有一回, 外公曾突然到访我们家, 我们家里找不出一根面条, 倒不出半滴油, 也找不到一丁点糖。还有一次, 家里只有一角钱, 父亲就用这一角钱买回了一盒火柴和半斤盐。那时, 我和二哥念小学, 每个学期每人要交一元八角钱的学费, 而我们经常是到了第二个学期还交不出第一个学期的学费。

尽管我们的生活很苦, 但母亲大人对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友善。记得有一个姓王的叫花子, 曾到我村行乞, 母亲不仅施舍给他一竹筒米, 还请他与我们同桌进餐。还有一个雅江的村干部曾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挑着一担铁管从我村经过, 到我家讨水喝, 虽然素不相识, 但我的父母特意煎了两个荷包蛋, 十分热情地邀请他与我们共进中餐。母亲的心田就是这样善良这样纯朴。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制。这时, 我的父母好像一下子得到了解放似的, 一口气承包了10多亩水田, 20来亩山地, 又利用山地开垦了4、5亩高岸田。我们家每年都要收获2万多斤稻谷, 我们的生活终于有了改善。

父母手中有了积蓄, 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新房。因为一家八口人 (大姐当年已出嫁) , 挤在两间半房子里, 这无论如何也是容纳不下的。数年的艰苦努力, 父母大人终于积聚起了建两间房子的砖瓦木材。为了建房, 父母率领我们兄弟姐妹放炮开山, 像愚公移山似地日夜搬运, 硬是将村子前面五、六米高的石头山打了下来, 公元1984年又建起了两间新房。为了让每个儿子都能拥有两间房子, 85年, 父母大人又买了生产队的一间半公屋, 后来分给了大哥, 父母又督促大哥对公屋加以翻新与改造。

公元1986年, 我有幸考起了大学, 父母大人心里乐开了花。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我们兄弟姐妹已全部婚娶成家, 原以为父母大人从此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天公不作美啊, 我们兄弟姐妹6个人, 都不是飞黄腾达的命, 六个兄弟姐妹, 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如意, 因而没能好好照顾含辛茹苦地抚养了我们前半生的老父老母。尽管我有工作, 赡养父母不成问题, 但我的老父老母生来好强, 就是不愿到城里来享受一丁点现成。直到今年, 我们年近8旬的老父老母啊, 还耕种着2亩多水田, 10多亩旱地。而且, 还要喂养鸡、鸭、鱼等, 并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菜籽油及喂养的鸡鸭鱼等分送给我们这些不成器的儿女。我可怜的老父老母啊, 儿女不孝啊, 尤其是我, 真真正正是愧对您二位老人家了!

一生奔波劳碌的母亲啊, 自生下我们兄弟姐妹6人以来, 您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与关注、关心着我们的日常起居。怕这个饿着怕那个冻着。儿女都成家立业了, 母亲大人则又开始担心这个儿子的经济条件欠好, 担心那个女儿家的儿女学业, 而唯独没有时间与精力关心自己。如大哥的女儿身体欠佳, 母亲则无时无刻不在牵挂, 既亲自到外面为她延医请药, 又牵挂她的婚姻大事。二哥生来体弱, 母亲大人就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二哥的身体健康。近几年孙子孙女们都大了, 母亲大人又开始关心起所有孙辈们的学业与婚姻大事来。虽然是费力不讨好, 母亲却一生如一日地关心与关注着子孙后代的一切, 关心所有亲朋好友的日常起居。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啊, 您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您只是中国最典型最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之一。但母亲您啊, 常年与父亲耕种十几亩水田、几十亩旱地, 白手起家, 在艰难困苦中抚养大了6个子女, 又先后6次买房建房, 并最终修建了7间半砖瓦房, 79岁了还不要子女赡养, 这本身就是伟大!作为您的儿女, 我们以有您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呜呼, 我们勤劳而慈祥的母亲不幸于2011年10月15日凌晨1:06离世。母亲从此远离了自己心爱的儿女子孙。母亲就这样走了, 走得如此痛苦, 如此让人揪心。半年多的疾病缠身, 半年多的医药相随, 半年多的惊吓环绕。作为您的子孙后代, 纵是铁石心肠亦无不为之垂泪。半年中, 作为儿子, 我虽然多次租车送老母亲您上医院治病, 为老母亲端药奉汤, 常常与医生医药打交道。自己也曾认为对得起您了, 但在此时此刻, 儿子竦立在您的遗像前扪心自问。儿子惭愧啊, 儿子为母亲所做的这一丁点事与母亲大人为儿子所做的简直无法相比。母亲为了儿女所付出的爱那是无怨无悔, 是不求回报, 是一生一世, 是母爱如海如山。而儿子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时一事, 是滴水之光, 是寸草之辉, 是粒米之珠。与母爱相比, 实在是一不敌万。

今天, 儿子竦立在母亲大人您的遗像前, 为您祈祷, 愿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能如儿子所愿, 从此没有了世上的痛苦和磨难, 只有平安和喜乐!也愿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能与我们同在, 永远保佑您的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愿上天有灵, 保佑我们的母亲大人重回天堂, 更愿母亲大人今生所受的苦难所遭受的劳累都化作来世的幸福与寿禄。

呜呼, 信短情长。在这与母亲大人天地相隔的今天, 妈妈, 请让儿子再一次呼唤您一声妈妈, 愿您的在天之灵能感知我们今生对您无穷的怀念、痛悼和哀思, 愿儿女的思念与爱永远伴随在您的左右!妈妈, 现在您的儿子长竦在您的遗像前, 为您的不幸去世而长泣。您的子孙后代也全都在深深地祈祷, 衷心祝愿您回天堂的路一路走好!永别了, 妈妈!

我们敬爱的母亲永垂不朽!您将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中!

篇8: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尚义县大营盘中心小学:康慧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体会作家表达方法。

4.课前能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母亲》视频音乐《我的中国心》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母亲”这是多么亲切地称呼,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播放视频《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思念母亲的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4、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情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介绍作者:回顾季羡林和那些课文有关。

课件出示:季羡林

检查词语,共同学习。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想想: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3、听课文,纠正字音。

三、品读课文,体味感情

(一)怀念母亲

1.课文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的?批注阅读,圈出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二)、感受思念祖国情

1.作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两位母亲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划出描写对祖**亲和生身母亲从哪些魂牵梦萦的句子,多读几遍,作家用什么方法写出这份深深的思念的?批注阅读,圈出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也是表达游子怀念祖国的,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游子吟》

让我们带着思念游子思念祖国的感情来读读这句话。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真挚的爱慕 寝不安席 频频入梦 朦胧的薄暗 凄凉 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

2、回忆对身生母亲和祖**亲的思念。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二、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四、听音乐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你有什么想说的呢?互相交流一下。

2、母亲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谁都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浪子心灵,也许我们今天还体会不深,但请每位同学都珍惜自己和两位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最后我们来欣赏一曲《我的中国心》,体会一下张明敏的爱国心。

出示课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篇9: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

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五、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

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

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

明确文章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

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

二)且读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

1.指名读第二段

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

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

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

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

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

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 “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

2.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

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

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

4交流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

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

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

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文章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

五)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

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谈体会。引入游子思乡的诗词。

3.请同学们再回到文章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

4.默读,生疑。

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六)积累词句,总结文章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

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抄一抄,再来体会季老对祖国的眷恋,写一写你的体会。

上一篇:拍摄微电影个人总结下一篇:夏令营时间流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