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2024-08-09

土地规划调整报告(精选8篇)

篇1: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 办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6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2条;

3、《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2]10号)。

办理条件

一、申请规划调整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规划文本中已作安排,但选址未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需落实到规划图上的;

2、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上已作安排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实际用地规模或位置需作调整的;

3、在允许建设区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对允许建设区的空间布局形态进行调整,在有条件建设区进行选址建设的;

4、因矿山建设或安全、环保等原因,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5、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申请规划修改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未列入规划,但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2、未列入规划,也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确需建设的单独选址项目,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3、因实施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城镇化进程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和村庄功能定位转变,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立、扩区、调区等需要,需要超出允许建设区规模使用有条件建设区或改变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扩展边界的;

4、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办理流程

一、规划调整须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1、提出申请。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向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规划调整申请,并编制或委托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调整规划方案。申报材料包括:规划调整的请示文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审核(备案)表》;规划调整项目的材料、纪要等。规划调整方案包括:调整前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调整涉及的地块编号、地类、土地面积以及规划调整后对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等说明材料。

2、调整规划。对经审查确需规划调整的,由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审核(备案)表》出具同意规划调整的审查意见。对经审查不同意规划调整的,由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向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反馈不同意规划调整的意见。

3、更新数据库。经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同意的,相关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在7个工作日内,将调整后的规划数据库提交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并由该信息中心出具数据库更新证明。

4、成果备案。在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数据库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库更新备案并出具数据库备案证明。规划调整审批同意后7个工作日内应当将上述办理规划调整流程中的所有相关资料报送其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同时提交规划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图件6套及电子光盘4套至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提交相同的成果一套至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二、规划修改须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一)申请对省人民政府审批的规划进行修改的,应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1、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报送要求规划修改的请求。

2、开展评估。省厅根据省人民政府转来的市人民政府请求规划修改的请示,委托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是否有必要对原规划进行修改的意见。

3、修改规划。对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由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规划修改方案,修改规划。对经评估不同意修改规划的,由省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评估和审查结果并回复下级人民政府。

4、成果审查。修改后的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省厅,省厅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申报材料包括:市人民政府初审意见;修改完善后的规划修改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规划修改的听证纪要、公示材料;修改后的规划成果。

5、规划审批。市人民政府按照成果审查意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后,由省厅将规划成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6、更新数据库。省人民政府审批同意7个工作日内,相关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将修改后的规划数据库提交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并由该中心出具数据库更新证明。

7、成果备案。在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数据库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库更新备案并出具数据库备案证明。规划修改审批同意后7个工作日内应当将上述办理规划修改流程中的所有相关资料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同时提交规划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图件6套及电子光盘4套至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提交相同的成果一套至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二)申请对市人民政府审批的规划进行修改的,应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1、提出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报送要求规划修改的请示材料,包括:要求规划修改的文件;规划修改情况说明。

2、开展评估。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市人民政府转来的县级人民政府请求规划修改的请示,委托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是否有必要对原规划进行修改的意见。

3、修改规划。对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由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规划修改方案,修改规划。对经评估不同意修改规划的,由市国土资源局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评估和审查结果并回复县级人民政府。

4、成果审查。修改后的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报市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申报材料包括:原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县级人民政府初审意见;修改完善后的规划修改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规划修改的听证纪要、公示材料;修改后的规划成果。

5、规划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按照成果审查意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后,由市国土资源局将规划成果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6、更新数据库。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意7个工作日内,相关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将修改后的规划数据库提交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并由该中心出具数据库更新证明。

7、成果备案:在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数据库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库更新备案并出具数据库备案证明。规划修改审批同意后7个工作日内应当将上述办理规划修改流程中的所有相关资料报送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同时提交规划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图件6套及电子光盘4套至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提交相同的成果一套至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篇2: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分类、用途、申报及调整

(一)概念和分类: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对于开发企业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包括:

1、从规划圈的角度

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如原用途为农用,则需要申请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指标。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如原用途为农用,则需要乡级建设用地指标、2、从规划利用的角度

允许建设用地:这部分建设用地中,如原用途为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可直接申报建设用地,如为农用地,须在申请建设用地指标后进行建设用地申报。

有条件建设用地:该建设用地类型不能直接进行建设用地申报,需要调整为允许建设用地后,申请建设用地指标后进行建设用地申报

农业用地:一般来说该部分用地不能办理建设用地,如个别需要也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调整为允许建设用地。

(二)用途:

1、指导土地购买。

2、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

(三)审批和调整:

1、土地利用规划一般为15-20年进行一次调整。最近一次的调整为2005-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

2、乡级以内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由锦州市政府进行审批,省国土厅进行备案;

3、同市跨乡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在省政府进行审批;

4、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在国务院进行审批。

二、建设用地审批指标:

(一)农转用和征收报批的条件

1、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符合土地利用计划

3、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义务

4、符合国家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5、完成集体土地征收前期工作,即完成“告知、确认、听证”工作

6、其他条件:符合城市规划等

(二)农转建指标的审批权限

1、国务院审批

(1)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2)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2、省政府审批

除国务院批准权限以外的土地。

(三)申报程序及材料:

1、向各区政府和土地部门申报项目。

一般来说,需要和各区的主要领导进行汇报,在征得主要领导同意后,与各区土地主管部门进行申报。注意事项:

(1)在申报项目时,如有必要要寻求董事长的支持;(2)与区土地局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过,避免被调换。(3)申报时间在每年的11月份开始

2、及时了解规模指标的下达

每年年初,不超过4月份,省政府会根据各市申报的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体安排和分配,往往省政府批复的用地规模都会小于各市申报的用地规模。因此,要及时的了解用地规模指标的下达,做好争取工作。注意事项:

(1)市国土局征转处是指标下达的接收部门,必须做好沟通工作;(2)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董事长和总经理;

(3)督促领导与各区主管领导沟通,争取项目指标。

2、建设用地的申报

在获得指标后,应马上进行组卷工作,并实时跟踪组卷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要与土地局领导共同到省国土厅申请。注意事项

(1)认真核对申报土地与规划的关系,核对好每个坐标点;(2)与村集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便于征收方案、听证会和转款的实施;

(3)跟踪组卷材料的审批,必要时要主动的协调,特别是社保部分。组卷材料包括:

1)建设部门规划选址意见3份(原件1份)及附图3份; 2)标明用地范围的万分之一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分幅 图3份; 3)勘测定界报告及勘测定界图(勘测定界图包含地类[GB/T21010-2007]、面积、权属等要素,并统一标注80坐标系)3份,80坐标系电子数据1份; 4)土地信息表各1份;

5)依法使用集体土地的提供《使用集体土地补偿安置表》; 6)使用国有土地的提供《使国有土地补偿安置方案表》3份; 7)草签的征地补偿协议3份;

8)村民代表会议纪要(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盖章确认)3份; 9)征地听证告知书及送达回执3份;

10)集体经济组织出具的放弃听证说明(申请听证的提供听证会笔录、纪要)3份; 11)勘测成果表3份; 12)实地踏勘表3份;

篇3: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一、土地出让金的构成

所谓的土地出让金, 就是一个与土地和土地使用权相联系的新范畴, 是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若干年限的地租的总和, 是一个土地财政问题。土地出让金,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调节土地的利用, 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 主要包括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以及各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二是土地出让金的分配, 有效地发挥了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杠杆的作用, 在国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土地使用者之间对合理分配土地的收益做了一定的调节, 同时, 调节了市场竞争关系等。

二、我国土地出让金的现状

在我国, 行政权力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有绝对的控制及支配作用, 这给了一些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的机会。他们凭借其权力进行强行征用土地、强制拆迁以及低价收购他人的土地使用权, 为了从中谋取私利, 不惜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 进而造成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出让金的状况。

(一) 土地出让金的地域差别大。

目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距大, 且土地资源在地域上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土地财政必然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据调查显示, 在某些地区, 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就占了政府预算收入的50%以上。

(二) 土地出让金的利益分配不合理。

在我国的土地出让金制度下, 据研究表明, 地方政府在农村转非及土地限额中的收益主要包括耕地占用费、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耕地开垦费。而被征土地的收益分配格局严重失衡, 其中企业的收益最大, 其次是政府, 而农民的收益却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 从成本价到出让价间生成的土地资本的增值收益, 绝大部分被商家或地方政府获取,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三) 土地出让数额大, 增长速度快。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 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就逐步走高。在此期间, 受宏观调控政策、房产的热潮、经济环境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出让金收入有所波动, 但总体而言, 其土地出让数额之大, 增长速度之大, 令人瞠目结舌。

(四) 土地出让金的用途有待优化。

土地出让金的支出使用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多的鸿沟, 土地出让金对农村建设的支出不足, 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本身较低且基础设施落后, 从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 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支出也有待提高, 当前, 我国的房价不断攀升, 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政府的大笔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影响, 所以, 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 提供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比例, 从而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压力。

三、土地出让金的利弊

土地出让金的出台无疑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 它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 从根本上加强了人们对土地资产属性的理解和认识。如今, 土地出让金已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有利于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完善,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 尽管它是是适应我国国情的, 不可否认的是, 它存在着一些弊端。有些地方政府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手段扩大出售土地来换取收入的短期行为, 过度使用, 这不利于利益关系的公平性和土地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也不到位;政府的征收方式不当导致的土地出让金数额过大, 增长速度过快等。

四、土地政策调整

(一) 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

土地管理政策要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区域政策相协调, 共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 坚持扩大内需, 加强房地产调控, 抑制房价的过快攀升。

(二) 强化土地管理。

严格贯彻并落实问责制, 地方政府应该认真负责本地区内的耕地的数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坚持权责统一的基本原则, 坚决杜绝违法土地管理制度的违规行为、强行征地, 以及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现象。

(三) 规范土地出让金的使用。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的利润纳入地方预算中, 作为地方财政的一部分, 地方政府必须依据规定的数额来支付给农民土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等, 剩下的资金应该用于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发展农村的经济以及用于廉租房的建设等民心工程上,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 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大力推进征地补偿新标准的实施, 并且确保征地补偿费落到实处;采取多种途径, 如: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的落实, 有效进行农业安置等,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使其能够安居乐业;切实做好征地中农民的住房拆迁补偿和安置工作, 处理好农民住房问题;规范征地的相关程序, 使征地工作合法化、透明化。

(五) 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

逐步健全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 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同时, 完善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 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以切实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 切实做好农村的土地管理工作。

(六)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

建立严格的土地监督制度, 严格按照土地管理的规定程序进行, 明确监督检查方式及具体要求, 使地方政府依法实行自己的权力, 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结语

本文对基于时间差异的土地出让金以及土地政策调整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使我们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政策调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告诉我们, 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 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出让金, 提高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土地管理,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谷松.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 (《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 [C], 2008

[2].王淼薇, 郝前进.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研究——弹性土地出让年期制度的可操作性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

[3].赵艳波.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篇4: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关键词: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整完善;路径方略

《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批复实施以来,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新政策新要求的陆续出台,土地规划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客观实际、发展需求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地方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完善。笔者似就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问题作一探之。

1. 调整完善工作重要意义

1.1 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一系列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严格土地管理特别是从严保护耕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切实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新要求,需要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土地规划管理,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2 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节约用地制度的根本要求。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明的全市耕地现状高于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如果将退耕还林以及不稳定、沙化盐碱化耕地等情况考虑进来,全市可稳定利用的高质量耕地数量不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压力仍然较大。“十二五”时期,全市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共使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1711公顷,布局失衡、利用粗放等问题同时存在。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3 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2014年以来,自治区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形势,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推进“8337”发展思路的出台和“十个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促进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1.4 笼头管控作用的要求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提高土地利用统筹管控能力加快建设法治国土的客观要求。经过三轮土地规划的探索实践,乌海市土地规划体系基本建立,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日益规范。但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仍有待提高,土地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有待加强,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2. 调整完善的路径方略

2.1 破解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与现状倒挂的历史难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现行土地规划中,上级下达我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21798公顷。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建设用地现状26915公顷,现状超出规划指标5117公顷。规划指标与现状倒挂,严重制约各级各类建设项目选址落地。本次调整完善将以2013年年末建设用地现状为基数,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土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为支撑,努力争取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力争规划增量指标不低于3500公顷。

2.2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为十三五发展创造条件

按照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从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13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超出规划指标7625.9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划指标结余2532.08公顷、其他建设用地指标与现状倒挂23.2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的实际增量与增速远超过规划修编时预测的规模。

本轮土地规划实施以来(2006年~2013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了10389.27公顷,年均增加1300公顷,而同时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193公顷减少到了1915公顷。2013年,城镇工矿用地现状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现状的比例达到了82%,而农村居民点现状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现状的比例仅为7%左右。

鉴于此,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和布局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严禁为产能过剩行业预留规划空间。

2.3 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保护优先应保尽保

2013年,全市耕地面积8302.07公顷,比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5655.05公顷,多出2647.02公顷。在保证5655.05公顷规划指标的前提下,调查了解规划实施以来建设已占用耕地数量与生态退耕情况,落实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在查清不稳定耕地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申请合理调减耕地保有量指标,提高优质耕地保护比例。

2.4 追加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指标,为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自治区下达的全市新增建设占耕指标182公顷(年均占耕12公顷),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规划实施以来(2006年~2013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约288公顷,年均占耕36公顷。市委市政府已将“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列入乌海市长期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环乌海湖环甘德尔山区域,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逐步将人口和第三产业向环山环湖区域集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该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将占用部分耕地,需积极申请追加占耕指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富友.中国·内蒙古网“在线访谈”栏目[N],2013.

[2] 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3).

[3] 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05).

篇5:平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听证汇报会(摘要)

时间:2017年10月30日下午 地点:县国土局五楼会议室 参会:各乡镇、相关部门 主持:李华 讲解:郭怀生

内容:

一、耕地的调整;

二、基本农田的调整;

三、禁止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的调整;

四、开发区和中心城区的用地安排;

五、重点项目的调整。

一、耕地的调整

耕地保有量:至2020年,将耕地保有量由现行规划不低于26145.21公顷(39.22万亩),调整为28026.67公顷(42.04万亩),增加1881.46公顷(2.82万亩),与上级下达指标一致。

耕地布局调整:耕地的减少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减少472.55公顷;生态退耕减少147.29公顷;灾毁减少398.41公顷,共减少1018.25公顷,主要分布于冠山镇、石门口乡等;耕地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土地整冶增加耕地647.85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回镇、张庄镇等。

二、基本农田的调整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22676公顷(34.01万亩)调整为23433.81公顷(35.15万亩),增加了757.81公顷(1.14万亩),与市级下达指标保持一致。

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基本农田的增加,一部分为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调入的耕地,另外一部分为城市外围集中连片的耕地,共调入基本农田1357.04公顷(2.04万亩)。基本农田的减少,包括生态退耕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划出现状为非耕地的基本农田、十三五规划项目拟占用基本农田。全县共划出707.66公顷(1.06万亩)。

三、禁止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的调整 1.禁止建设区的调整:

禁止建设区的调整与生态红线划定进行衔接,将山西省药林寺冠山自然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纳入禁止建设区,实验区未纳入禁止建设区(分两个片区:药林寺区、秋林区,面积5345.26公顷)。

调整前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娘子关水源保护地一级区和尚怡水库保护区,面积471.88公顷,调整后面积为5817.14公顷。

2.有条件建设区的调整:(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1:0.5?)将有条件建设区与基本农田和重点项目重叠的部分进行核减。调整前有条件建设区面积6125.06公顷,调整后面积为3224.23公顷。

四、中心城区和开发区的用地安排

1.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总面积为1942.44公顷,至2020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92.02公顷。中心城区的有条件建设区面积380.26公顷。基本农田面积302.35公顷。

2.开发区用地安排: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建设和管理,形成“一区两园五组团”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区范围无重叠。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拟建区面积4635.24公顷,其中龙川工业园区面积3127.03公顷,张庄新型工业园区面积1508.21公顷。规划期内安排新增建设用地241.82公顷,有条件建设区面积1719.46公顷。

五、重点项目的调整

本次安排新增指标主要落实2016—2020年期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以2015年现状数据库为基础,原有指标统一清零,原规划新增指标如果在2016—2020年期间还继续实施,本次调整完善将继续保留此部分指标(占用本次上级下达的指标数);本次还需落实上级下达的重点项目(带帽项目)和平定县“十三五”规划期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

可用指标情况:

(1)增量指标:我县上级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94.93公顷(11924亩),其中落实省市级项目规划指标461.60公顷(6924亩),县自行安排指标333.33公顷(5000亩)。

本次调整完善县自行安排指标333.33公顷中,包括截至2016年已使用计划指标报批项目但在2015年地籍变更数据库中仍未变更为建设用地的项目以及违法用地项目,共占用指标161.31公顷(2420亩)。扣除该部分外,还结余172.02公顷(2580亩),该指标使用的规划期为2016—2020年。

(2)“挂钩类”流量指标200公顷。必须和土地复垦进行挂钩,该指标才可使用。(复垦1亩占1亩)流量:一定时间内的增量。存量:某一时刻的总量。新增指标县级: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王家庄消防队消防站、透水砖、新型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硅溶胶、新派塑胶、氨水、镍铁800亩。

篇6: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省国土资源厅 2015年3月9日)

根据国土资源部工作部署,为做好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确保全省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规划中期评估成果,重点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

二、主要任务

(一)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已开展中期评估的省辖市,在已经形成的评估报告基础上,要完善中期评估成果,进一步摸清情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措施。对尚未开展中期评估的省辖市、县(市),要扎实做好中期评估工作。一是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其连续变更到2013年的土地数据为基础,遵循统一的标准、分类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中期评估成果。二是对耕地减少过多、建设用地增加过快的地方,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三是分析国家近年来批复的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战略规划实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四是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等成果,及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规划调整完善的重点是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上保持不变。

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调整,一是在数量上落实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增加的耕地,除纳入国家相关规划确定的生态退耕范围等因素外,其他耕地均要予以保护。参照国家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增加方法,增加各地耕地保有量,并按国家增加我省基本农田的比例,同比增加各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耕地减少的省辖市,耕地保护目标不得低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明的现状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不予减少。二是在质量上落实耕地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坚持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确保优先保护优质耕地和经过土地整治的其他耕地。各省辖市要按照上述要求确定县级以下规划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对建设用地的调整,要在保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各地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以省辖市为单元,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划剩余空间情况,统筹安排中心城区和各县(市)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通过倒逼存量挖潜,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

(三)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工作。

基本农田布局确需调整的,必须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特别要梳理城市周边、道路沿线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核查,结合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将城市周边、道路沿线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把质量不高、布局不合理的耕地以及25度以上的坡耕地从基本农田中调出,实现耕地保护、城乡发展、生态建设在用地布局上的统筹协调。

建设用地布局的调整,要体现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结合城乡规划等规划布局,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加强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避让优质耕地,最大限度地保护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生态用地,促进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二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大城市用地规模,对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以布局优化为主,促进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三要严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城区等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依据人口密度尤其是用地产出强度等标准确定用地规模。四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建设用地按规划进行土地整治、产权置换,促进农村农民住宅向集镇、中心村集中。五要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保障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扶持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等,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提供用地。

(四)推进“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和“多规合一”。根据调整后的规划主要指标和用地布局,统一部署、协同开展“三线”划定工作。我省列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地方的国土资源部门,要结合“三线”划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推进“多规合一”。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类空间规划协调衔接的工作路径、编制规范和协作机制,着力解决相关规划科学性不强、衔接不够、执行不力等关键性问题,为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

三、方法步骤

(一)保护优先、统筹兼顾。按照耕地保护优先的要求,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调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严格保护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用地,合理推进生态退耕,保障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用地。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在保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上下结合、充分衔接。省国土资源厅要根据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各项规划指标和政策措施,制定《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在与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充分对接和协调的基础上,明确各地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以及空间布局调整原则,提出相关实施保障措施,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省政府审定,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要和省国土资源厅保持同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要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报省政府审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整体考虑、实行联动,紧密衔接、保证效率。要主动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保障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政策措施落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多方协调、划定“三线”。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及时协商解决“三线”划定中的矛盾和问题。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协同进行,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要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统筹耕地保护、城乡发展和生态建设,与各类各业用地做好协调,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保证基本农田数量足、质量好、能保住。原则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外的耕地,以及道路沿线耕地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不能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按照国土资发〔2014〕128号文件要求,向上级说明原因,附具证明材料。省、市级国土资源和农业主管部门分级负责对市、县举证情况进行论证、审查。在规划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把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明确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编制保护图册,严格监督管理。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要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建设用地适宜性、限制性评价工作,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避开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矿产采空区等,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郑州市要按照国家要求,原则上以允许建设区边界作为城市开发边界,可适当微调。其他省辖市、县(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趋势从严确定。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以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为底线,通过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最核心的生态保护空间,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地管控。

(四)上图入库、严把质量。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要同步更新规划数据库,重点更新规划用途层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层。做好质量核查工作,严把数量和质量关口,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建设用地规模等符合要求,做到图、数和实地相一致,保持规划数据库的现势性。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质量核查和数据库审查,确保符合工作要求和技术标准。

(五)注重实效、加快推进。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着重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等工作,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确定后,由各地按照方案和有关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坚持开门编制规划,认真听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充分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促进依法规划、民主规划、科学规划。

四、组织保障

省政府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环保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林业厅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为成员(名单见附件)。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具体负责工作推进和组织协调。

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要在政府统一组织下,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确保人员和经费到位,保障规划调整完善工作顺利进行。

五、进度安排

2015年3月中旬,省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3月底前,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编制工作,做好资料收集、指标论证等工作。2015年4月底前,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完成省本级、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编制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研究确定我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2015年6月底前,将调整完善方案与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进行对接,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定。省政府审定后,全面开展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2015年9月底前,基本形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进入规划审批阶段。

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我省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其中,报国务院审批的郑州等8个省辖市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时间安排,相应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2016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更新工作。

附件

河南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集人:李 亚(副省长)

副召集人:胡向阳(省政府副秘书长)

马 刚(省政府副秘书长)

盛国民(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朱孟洲(省农业厅厅长)

成 员:刘 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鲁 玉(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西同(省土地总督察)

苗玉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陈华平(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陈新贵(省环保厅副厅长)

蒋晓明(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局长)

王国栋(省水利厅副厅长)

魏蒙关(省农业厅副厅长)

师永全(省林业厅副巡视员)

篇7: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时间:2006年3月27日9:00时

地点:**镇发展中心四楼会议室

主持人:***

出席人员:

1、听证员:

***(**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市国土资源局**分局局长)

***(**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办公室主任)

***(**市国土资源局**分局副局长)

***(**镇人民政府农业管理办公室办事员)

***(**镇规划管理所所长)

2、书记员:

***(**市国土资源局**分局科员)

3、建设单位代表:

***:(**市环境保护局**分局局长)

4、相关村村民代表:

吴**:(**村支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

罗**:(**村罗屋村民小组长、**村村民代表)

**:(**村委会主任、**村村民代表)***:(**村五三村民小组组长、**村村民代表)

这次听证会就****合建污水处理厂项目**部分所涉及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事项进行了听证。****合建污水处厂项目选址***两镇的交界处***(土名),位于**的部分总用地面积为******平方米,由于该地块不在**镇规划期建设用地圈内,需要调整为建设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的方案是:拟将污水处理厂项目选址中属于**村的农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同时将属**镇**村位于该村东南角***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调整为农用地。

听证会上,**镇环保分局局长***代表建设单位横沥镇人民政府陈述了此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认为污水处理厂项目的规划建设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体现的是大众的利益,其规划和选址是经过严格和科学论证的,因该项目的规划建设而需要调整用地规划既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要求,同时调整方案也是符合相关村的发展规划的。

听证会上,**镇**村和**村的代表分别表述了同意此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方案的意见。他们认为该污水处理厂项目是个公益事业项目,项目选址科学合理,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合理可行,对**,**两村的发展规划均不会产生影响,因此,涉及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两个村的代表均表示同意此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方案。

篇8:土地规划调整报告

关键词:规划数据库;调整完善;更新

引言

为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对规划数据库成果更新的要求,提高规划数据库的现势性,本文提出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更新包更新规划数据库,稳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1.技术路线

以原规划数据库为基础,结合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和相关数据,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规划数据库更新并生成更新数据包,然后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成果逐级上报。主要经历以下阶段:方案调整、数据库更新和检查汇交(见图1)。

2.方案调整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目标调整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等。其中:结构调整是主要是对农用地进行结构调整;目标调整主要是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调整;布局优化主要是对耕地、基本农田和新增建设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3.数据库更新

3.1资料整理。首先收集规划调整完善资料、规划修改资料、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和其他资料等;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格式转换、坐标变换、数据分层、拓扑检查和属性数据录入等。

3.2数据库更新。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以原规划数据库为更新本底,将预处理后的资料导入规划数据库中,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各要素数据更新,数据更新完毕后进行规划数据的检查,检查通过后输出符合要求的各类报表和增量数据库。数据库更新主要包括:基础地理要素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要素更新和土地规划要素更新[1]。

3.2.1基础地理要素更新。包括行政区划更新、地貌要素更新和基础信息更新。行政区划更新主要是对行政区划调整的部分进行更新,包括行政区的变更、新增、撤销和合并等;地貌要素更新主要是结合地形图更新数据对地貌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更新,包括等高线和高程点等要素;基础信息更新主要是对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矿产储藏区、蓄滞洪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要素更新。

3.2.2土地利用现状更新。首先,将历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更新数据进行地类转换,将二调分类转换为规划分类,然后,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将转换后的更新数据包导入规划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得到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地类图斑更新、线状地物更新和零星地物更新。

3.2.3土地規划要素更新。将预处理后的土地规划要素数据分层导入规划数据库中,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各层规划要素分别更新。包括:土地用途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土地整治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等要素更新。

3.3数据检查。利用规划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对更新后的数据库(整库)进行检查。包括:空间数据检查、表格数据检查和规划内容检查。

3.3.1空间数据检查。对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和土地规划要素进行空间拓扑关系和属性数据的检查,保证图形数据属性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检查、规划基期数据分类检查、规划指标一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和空间逻辑一致性检查等。

3.3.2表格数据检查。包括规划指标表的检查、表内逻辑一致性检查和表间逻辑一致性检查。规划指标表的检查主要是检查规划调整的相关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是否与上级调控指标一致;表内逻辑一致性和表间逻辑一致性检查主要是检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等控制指标的逻辑一致性。

3.3.3规划内容检查。主要包括上下级规划指标一致性、规划空间要素一致性、规划成果间一致性、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致性和规划布局的检查。

3.4数据输出。首先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对原规划数据库和更新后的规划数据库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提取增量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指标分析,然后输出相关数据,组织更新数据包。数据包主要包括增量数据库、更新表格和其他数据等。

3.4.1增量数据库。增量数据库包含数据库更新文件和更新过程文件两部分。增量数据库中包括参与更新的所有矢量数据集,包括:土地规划地类、土地用途区、规划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管制区、重点建设项目和土地整治项目等图层。

3.4.2更新表格。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对数据发生变化的相关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导出相关表格。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情况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土地整治规划表、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和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等。

3.4.3其他数据。主要包括权属单位代码表和变更元数据。其中权属代码表包括乡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村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权属单位名称及代码。

4.检查汇交

4.1质量检查。利用更新成果质量检查软件对数据库更新后导出的更新数据包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完整性检查、基本检查、矢量数据检查、表格检查和元数据检查[2]。

4.2成果汇交。利用更新上报软件,将通过质量检查的增量数据库和统计报表等数据进行组织规范输出更新数据包,逐级汇交上级国土部门,通过审查后对土地规划数据库进行更新。

5.结论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以原规划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增量更新包组织规划调整完善数据库更新成果,逐级检查上报汇交,可以实现各级规划数据库的同步更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试行);2009

上一篇:国考真题讲解下一篇:台州考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