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派驻机构履职演讲

2024-08-07

纪检派驻机构履职演讲(精选6篇)

篇1:纪检派驻机构履职演讲

县级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有效履职的实践与思考

昌乐县纪委派驻第四纪检组

去年8月份,昌乐县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县级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归口派驻与重点派驻相结合、全面统筹与均衡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县纪委、监察局向县直部门、单位派驻5个纪检组、监察室,并实行了集中办公、统一管理,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这些改革创新举措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出来。其中,派驻第四纪检组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县政法系统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有效履职的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的首要问题是找准定位。按照这次改革精神和相关文件规定,我县派驻监察机构与县纪委之间在工作体制上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接受县纪委的直接领导、监督和考核;与辖管部门(单位)是监督被监督的关系,同时接受辖管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的监督;与县纪委机关各室(中心)是配合与指导的关系,共同在县纪委的领导下合力工作。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把自身看作“一级纪委”,无论思想和行动上都不做“决策层”;也不简单地成为县纪委和县直部门(单位)之间的“传递层”,事事甘做 “二传手”不做“主攻手”;更不错位地当作纪委机关各

1室(中心)的办事机构,成为他们工作的直接对象。我们在县纪委的统一领导下,始终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自觉地把县委高度和纪委角度结合起来,在主动服务和保障全县跨越式科学发展中积极作为,全力助推“昌乐速度”冲刺全国百强,始终不渝地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一方面,积极与辖管单位联系沟通,妥善处理好履行职责与协助单位工作的关系,感情上贴近、工作上融合,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工作目标,又保持了纪检组工作的独立性。我们还主动与纪委机关各室(中心)对接业务、争取指导,同心、同步推进工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增强了工作成效,密切融洽了感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工作要始终放到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谋划,在县纪委的统一领导下展开,与实现辖管单位工作目标同步推进,大胆工作而不越权、纪情并重而不缺位、协助工作而不包办,这样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才会得到工作同事的理解和帮助,才会受到工作对象的尊重和拥护,否则工作成效将无从保障,有效履行也将无从谈起。

二、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的关键问题是抓住重点。我们把监督作为首要职责,力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积,极树立工作权威。一是监督重点事项。突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和“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事项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等工作,不断细化内

容、程序和标准,加大监督力度。二是监督重点环节。对重点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环节跟踪监督,全程参加决策会议,适时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和报告情况,严格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在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方面的工作逐步深入。三是监督重点人员。突出抓好对辖管单位“一把手”、中层干部,以及基层派出所、基层法庭和各执法中队等执法权、裁量权等相对集中、直接面向群众和企业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避免出现违规、违纪问题。同时,我们还把履行查办职责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提升自身地位。我们坚持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的工作政绩观,既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又热情保护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力求执行纪律与执行政策相统一,执纪效果与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执纪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坚决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支持创业者,保护改革者,帮助失误者,惩治违纪者,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认为,抓重点是基本的工作规律是,也我们工作的优良传统。派驻纪检组把握了权力运行的规律,做到权力延伸到哪里,党风廉政责任就落实到哪里,派驻纪检组的监督就触及到哪里,才能体现存在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等其他职责的履行。我们紧紧围绕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强化对重大事项、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监督和违规、违纪现象查处,就是抓住了整个纪检组履职的牛鼻子,不但有利于工作开展,也会有效预和惩治防腐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履行职责要有必要的形式来保障。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查阅文件、参与活动、工作检查三种基本的工作形式。一是查阅文件。纪检组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了解、查阅和复制了辖管单位及其上级业务机关制发的有关文件,全面完善工作资料,逐步建立起了单位反腐倡廉工作和重点人员档案。二是参加有关活动。除参加辖管单位有关决策会议外,还参加了审判、检察等政法专门会议,参与了有关检查评议、评优树先、竞争上岗等活动。三是开展工作检查。经常性地到基层单位工作和执法现场进行日常检查,按规定程序开展巡查,对重点项目、活动、案件进行事后评查,强化了监督。同时,我们还配套完善了四项工作制度,保障日常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一是严格落实日常报告制度。每季度末组织辖管单位报告一次落实县委决策部署和党风廉政责任制情况,纪检组都进行整理、评析和反馈。二是建立党风廉政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都召开一次辖管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情况、讨论安排工作。三是完善廉政风险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各辖管单位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对重点岗位进行廉政风险评估,实行全员廉政承诺,定期进行廉政谈话和述职评议。四是勤廉监督网络制度。通过确定廉情监控点,组建廉情联络员队伍、加强

与群众和项目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监督员的沟通,扩大信息收集,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提高监督成效。我们在工作中实行的这些措施,尽可能地保障了纪检组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为监督权的实施创造了基本条件。当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施的“异体监督”,并不能根除辖管单位的保护意识和提防意识,部分“特权”单位难以监督、不便监督、不愿监督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显现,监督双方存在对立关系的问题会长期客观存在,更需要我们选择灵活的工作形式,更需要把有效的工作方法迅速制度化,更需要把制度性工作进一步规范化,这样才能无确保知情,牢牢把握工作主动。

四、有效履职需要过硬的工作队伍来完成。派驻纪检组成立以来,我们从五个方面入手抓好自身建设。一是注重提高认识转变作风。我们牢固树立“不敢监督是渎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落实监督是履职”的观念,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真正摸实情,求实效,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纪检监察干部形象。二是注重建立规范照章理事。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注重把有效措施制度化,把制度性工作规范化,逐步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推进用制度管人、靠规范理事,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三是注重严肃纪律争当表率。我们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恪尽职守、秉公执纪的职业操守,严

格执行法律和党纪条规,严格执行县纪委、监察局的各项规章制度,率先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争做勤廉模范。四是注重开展学习提高素质。我们注重把学习作为思想管理和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团队,积极参加县纪委、监察局组织的集体学习,坚持向领导和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走出去学,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五是注重信息调研扩大宣传。我们实行全员办信息和定期调研制度,力争及时、准确、系统地反映所辖部门、单位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宣传全县纪检监察工作各层面的新进展、新成效,不断扩大工作影响,争取更多支持。俗话说,打铁还的自身硬,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增强党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大无畏的政治勇气,来维护党纪、条规的严肃性。工作中,我们应不以官位自诩,不以钦差自居,不计个人得失,带头遵纪守法,做廉洁勤政的表率。我们还应当要把工作当学问来研究,把责任当事业来追求,孜孜不倦,清心寡欲,树立和维护好可亲、可敬、可爱的纪检监察干部形象。

2010年7月

篇2:纪检派驻机构履职演讲

由纪检监察机关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是党中央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04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统管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派驻机构与巡视“全覆盖”这一提法重申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除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已经由权力反腐败转向制度反腐败,一系列新的可行的制度应用于实践。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纪委对派驻纪检组实行统一管理。派驻纪检组按照有关规定对驻在部门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党的地方和部门纪委、党组纪检组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

(一)对所在委员会及其派驻机构、派出的巡视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

(二)对所在委员会常委、委员和派驻机构、派出的巡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监督;

(三)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委员和基层纪委委员,对本条第(一)、(二)项所列纪检机关(机构)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和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纪委常委会、同级党委提出或反映,对所在委员会委员、常委的意见还可以向上一级党委和纪委反映;

(四)中央纪委委员对中央纪委常委的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中央纪委常委会或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反映。

对委员署真实姓名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机构或人员应当及时转达,不得扣压;有关党组织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并以适当方式答复。

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出)机构工作有关规定,完善纪检监察干部任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联系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提高监督实效。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是监督各部门反腐倡廉的主力军。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也就是实现派驻的“全覆盖”。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过勇表示,派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反腐败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中央对派驻纪检机构的要求看,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寻找更准确的职能定位、更优化的工作机制应当是改革的重点。

“当前,派驻机构普遍存在干部使用权限不明、办案力量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派驻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一位中央纪委驻国务院某部门纪检组长说。

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意在解决派驻机构的后顾之忧,包括纪检组长在党组中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派驻机构工作经费在驻在部门预算中单列等。

过去一年,10个中央巡视组分两轮对20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开展巡视,其中第一轮巡视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比过去增加5倍,多名高官因此落马。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指出,“改革后的巡视制度呈现出全新面貌,监督非常认真,不是走过场,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透明度比较高,所有巡视的地点、对象、巡视组组长以及最后的巡视结果,都向社会公开,因此能够更全面地发现问题,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

“此次报告提出,巡视工作要扩大范围、加强力量、加快节奏,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所有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要适用巡视制度,目的就是让这项好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马怀德说。

对于报告中提出的“探索专项巡视”,浙江省纪委副书记杨晓光提出了看法。他认为,巡视工作面广量大,必须突出重点,不能“撒胡椒面”,要根据党风廉政工作日常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集中、情况复杂的地方和单位开展重点巡视或专项巡视,这样才能做到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高波则表示,专项巡视既可以针对某个地方或单位,也可以针对某个具体案件或具体工作,比如可以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落实情况等开展专项巡视。

三、我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由于我区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目前,各派驻纪检组长的行政编制在区纪委监察局,实施监督和查办案件工作直接受区纪委监察局领导,承担纪委交给的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但其又是驻在部门的党组织成员,受驻在部门党组织领导,协助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少派驻干部还承担了驻在部门的党群工作、老干部工作、信访工作等等,容易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遇到情况向驻在部门汇报多,主动向上级纪检组织汇报少,造成其与驻在单位的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是职能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清晰。因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处在双重领导体制之下,一些派驻干部对准确把握职能定位认识不足,出现了新的矛盾。在工作中,一些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主体的责任,扮演了组织开展廉政教育活动、主持制订有关制度等牵头者而不是监督检查者的角色,造成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自己说给自己听、自己做给自己看的现象。同时,派驻机构如果主动不参与驻在单位的中心工作,就会游离于驻在单位之外,很难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工作;如果过多地参与驻在单位的业务工作,又会出现“运动员”和“裁判员”一人兼任的现象。

三是监督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承担着教育、保护、监督、惩处等多项职能,其主要职能是监督,但有的派驻干部监督意识不强,相对更加重视教育,而忽视了监督和惩处;有的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权力运行情况分析不够,对应当凭什么标准、以什么形式、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监督制约的研究不够;有的驻在部门制度不够健全,涵盖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的监督监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存在,使派驻机构难以实行真正有效地监督。

四、进一步深化派驻纪检监察统一管理工作的对策

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行、三年全面覆盖”的整体思路,根据区内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不断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派驻机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促进反腐倡廉工作,逐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派驻工作经验。

(一)进一步拓宽派驻工作领域。

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参照市纪委办法、充分借鉴外地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拓宽派驻工作领域,积极、稳妥、全面地推行派驻工作。一是全面覆盖区级机关各部门。我区现有设纪检组织的区级机关部门48个(不含10个垂直管理部门),另有不设纪检组织的各类部门20个(不含合署办公的机构以及临时性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三年全面覆盖”的要求,在区级机关部门推进派驻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按照稳步推进的思路,继续扩大试点范围,选取经济开发区、财政局、教育局等6至8个重要监督监管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也可按照全面覆盖的思路,将派驻纪检组与派驻纪工委相结合,对一些下属单位、人员编制较多的部门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对其余部门按照工作职能的特点进行整合,设立派驻纪工委,统一管理各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二是积极推进组团派驻工作。余杭组团承担着编制规划、统筹经济发展、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项目的建设协调等职能,需要相应的纪检监察机构加强监督。可建立派驻余杭组团纪工委、监察室,设正处级纪工委书记1人,副处级监察室主任1人,负责组织协调日常纪检监察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派驻余杭组团纪检机构同时联系西溪湿地管委会。其余组团可结合体制改革的契机,逐步建立派驻机构。三是继续加强国有企业派驻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延续试点阶段向城建集团等国有企业派驻纪检组的做法,利用国有企业重组、改革的契机,继续向新成立的交通集团和旅游集团派驻纪检组织,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管。目前,派驻交通集团纪检组已配备到位。四是探索开展重大项目临时派驻制度。针对近年来我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较多的实际情况,探索设立派驻纪检组或派出纪检监察专员,对一些周期长、资金大的工程项目加强监督,确保实现干部优秀、工程优质的目标。

(二)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

针对试点阶段发现的问题,要进一步理清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区纪委监察局之间的关系,明确派驻机构的职能定位。对驻在部门党组织的反腐倡廉建设责任主体地位进行再明确。驻在部门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班子依然是本部门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把反腐倡廉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做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对派驻纪检监察组织的“角色意识”进行再强化。推广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后,各派驻机构要牢固树立统一管理的观念,增强“派驻意识”。在履行监督职责、开展案件查办等工作上,直接接受区纪委监察局的领导,重要情况、重要问题直接向区纪委、监察局请示、报告。要协助、配合驻在部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大胆参与、全面监督,而不是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对组团派驻机构与镇乡(街道)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的关系进行再确认。推行组团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省内、甚至全国也没有相应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要把握稳妥、有序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组团派驻机构与镇乡(街道)纪检监察组织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组团派驻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在信访调查、案件查办方面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镇乡(街道)纪检监察组织依然受本地党(工)委领导,在业务方面接受组团派驻机构的指导。

(三)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

推广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后,要进一步强化派驻纪检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要突出监督重点,针对工程建设、行政审批、农村“三资”管理等方面,创新监督形式,加大监督力度,有效解决以往“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要明确监督作为首要职责。派驻机构有多项工作职责,要在统筹兼顾各项职责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将监督作为首要职责,派驻机构要始终围绕加强监督检查、增强监督实效来开展各项工作,区纪委监察局和驻在部门要为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职责创造条件。要调动一切监督资源。派驻机构要充分调动一切可用的监督资源,尤其要调动驻在部门内部的监督资源。要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强与驻在部门内设的财政、审计和督察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建立监督报告直报制度。各派驻机构除重大、紧急情况随时汇报外,每半年还要将监督检查情况写出专题报告,直接报送区纪委监察局。对报告中形成案件线索的重要问题,区纪委监察局将直接立案查办。

(四)进一步加强派驻机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派驻机构队伍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要针对统一管理后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派驻机构管理办法,为加强派驻机构干部管理提供依据。一是加强派驻机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各级纪委书记(纪检组长)按同级副职配备,并排在同资历的副职前面”的要求,为派驻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保证。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采用公开选拔、面向基层选调等多种方式把政治强、素质好、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工作。要加大交流轮岗力度, 积极向外推荐在派驻机构工作时间长、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积极推动内部交流、轮岗。二是加强派驻干部能力建设。要以考核评价为导向,突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职责情况的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要通过培训、以案代训、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派驻机构干部的业务培训,使其既熟悉纪检监察工作,又掌握驻在部门工作特点和流程,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三是加强派驻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对派驻机构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派驻干部的日常管理。要完善诫勉谈话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办案回避、公务回避等制度,规范纪检监察干部的行为,对不适合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干部,坚决予以调离;对严重违纪违法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保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纯洁。

二、加强统一管理工作的对策

1、健全工作机制,增强管理的规范性。一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联系机制。加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领导和管理,明确一位专职副书记负责联系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协调、帮助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组织建设,明确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职责、内容、程序及方式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统一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协作机制。加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情况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形成整体工作合力,集中解决事关反腐败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努力解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经验不足的状况。三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例会制度和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促进系统意识。四是建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考核机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对派驻纪检组长进行述职考核,重点考核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完成所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向纪委及时报告请示重要事项、定期报告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等。

2、明确工作职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第一职责是监督。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要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突出监督重点,把驻在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大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监督力度,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凡属驻在单位重大决策,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必须以书面形式及时向县纪委监察局报告。要督促驻在单位把反腐倡廉的要求与其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派驻机构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积极作

用。

3、注重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相关的工作界限和处置分寸,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督、分工与履职、职责与职能三大关系。一方面,要积极为驻在单位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当好参谋助手,围绕本单位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及时拿出建设性意见,进入驻在单位党组的决策;另一方面,强化监督检查,协调推动反腐倡廉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推动和促进驻在单位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要不断探索履行职责的方式方法,尽快适应从“双重管理”到“统一管理”的转换。一是通过参与驻在单位内的重要工作、参加有关会议和活动、开展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履行对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检查的职责。二是根据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开展党内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及时与党组进行沟通。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三是派驻机构要加强主动监督意识,积极主动地向纪委汇报工作,加强和驻在单位党组的联系协调,取得驻在单位党组的支持。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内部工作制度,依法、依纪开展工作,规范工作程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都着重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各省(区、市)在随后召开的地方纪委全会上,对三中全会和三次全会关于加强派驻机构改革,实现派驻全覆盖要求给予了明确和强调,积极探索加强不同层级派驻机构建设的有效途径。这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纪检监察工作规律的重大举措,但在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和切实贯彻落实方面却需要头脑清醒、谨慎务实,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落实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指导思想,围绕改革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的中心任务,以加强派驻机构管理、提高派驻机构履职能力和有利于纪检监察整体工作推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辩证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和中央纪委的精神实质

包括全面落实向党政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现派驻全覆盖在内的一系列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和举措,其精神实质是对现有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当然包涵变化之意,但不是简单的否定和另起炉灶,而是在保留原有正确内容基础上的完善与创新;也不是全盘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我国党情国情民情,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现状和需要。基于以上认识,对派驻机构及其工作的改革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利于中心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整体推进的政治方向,围绕有利于改革派驻机构体制机制、提高派驻机构履职能力的根本任务,以派驻能力全覆盖为原则,以取得实效为唯一检验标准,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允许和鼓励地方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派驻机构管理之路。

二、积极能动贯彻落实中央和中央纪委的精神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是建立在对社会改革发展规律和三十多年改革经验的认识和总结基础上,是建立在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掌握和运用基础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也必须要立足于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和掌握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既坚持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标,又要允许各地各部门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部制宜,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能动地对派驻全覆盖战略部署进行落实执行。在中央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人事编制管理大环境下,机械地落实向党政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既有违辩证唯物主义,也不符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在派驻机构职责定位、机构设置和工作保障等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没有健全完善之前,简单地向党政机关推行派驻机构全覆盖,对于切实解决提高派驻机关履职能力、延伸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问责的触角,并不会有实质性裨益,充其量是一种披着贯彻中央精神的形式主义执行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政绩观。

中央纪委和中央部委办局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工作保障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各省市县基于机构、人员编制控制严格,经费保障紧张等实情,要想与中央同步全面实现派驻机构全覆盖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尤其是市县一级党委和政府更是困难重重。各地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和中央纪委的精神实质,在精神和部署指引下,充分立足本地实情,合理确定贯彻落实的过渡期,不适合全覆盖的,或时机尚不成熟的,可因地制宜地采取监督能力全覆盖的措施,探索实践不派驻、少派驻情况下监督触角的延伸和监督效力的覆盖,如部分省市县近几年探索实施的将派驻机构人员编制收回、另行成立完全隶属纪委监察机关的纪委监察分局的方法;以及充分发挥省市县直机关纪工委作用,和未派驻单位机关党委或机关纪委作用的思路,都在困难面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待时机、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多派驻,直至全派驻。第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要深刻领会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要求,围绕落实“两种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起来,求真务实、探索实践、循序渐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纪检组)要承担监督责任。要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党组)要定期向上级纪委报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大问责工作力度。要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推进派驻机构在党政机关的全覆盖,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改进巡视制度,扩大范围、加强力量、加快节奏,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

第二,强化纪律建设,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要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和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巩固和扩大成果,结合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开展整治长期租用宾馆饭店办公问题、清理“小金库”、治理各种名义“乱收费”、整治服务态度问题“四个专项整治工作”。坚持整治与立制相结合,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坚决防止已纠正“四风”问题反弹。严格执纪监督问责,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第三,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查办案件组织协调机制。各级纪委要严格审查和处置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的行为,加大初核力度,提高案件自办率,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买官卖官、徇私枉法、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要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要严明审查纪律,加强办案安全工作,依纪依法安全办案。

第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和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大问责力度。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抽查核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进一步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要用法规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进一步落实民主集中制、巡视制度、审计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各项公开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党的法规制度心存敬畏,模范遵守,坚守底线,提高制度执行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加强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第五,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深化提升“八个板块”反腐倡廉建设。要根据中央《工作规划》要求,制定天津市实施办法,明确任务目标、方法步骤及具体措施,把惩防体系建设与“八个板块”反腐倡廉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各部门的责任,围绕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各级纪委要加强监督检查推动,促进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第六,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坚守责任担当,推进组织制度创新。要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明确职责定位,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对纪检监察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上加强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党组织、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队伍。

篇3:纪检派驻机构履职演讲

关键词:高校纪检,派驻机构,派驻统管,单独派驻,综合派驻

我国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纪检监察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反腐和廉政工作。目前,随着高校涉及的权力方面的内容不断增多,加之相关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中,高校贪腐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有的高校纪检监察制度对遏制高校贪腐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该制度尚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亟须予以制度创新,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职能发挥存在的困境

我国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的设立和发展,与我国的纪检监察体制变革和机构的调整有着协调性和同步性。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共经历包括探索、重建、增设和合署等阶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虽然在反腐败监督和执行纪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面对高校易发、多发的贪腐等问题,这一机构却时常面临窘境,其地位亦显尴尬。

(一)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受到体制制约。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43条和第44条的规定,党的基层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规定党委委员有违犯党纪行为的,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需要进行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告同级党委进行批准;涉及党委常委人员的,经报同级党委后再报上一级纪委批准。同时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规定,高校的纪委已经和其监察处(室)进行合署办公。上述规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如下客观结果:原本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即受到高校同级党委的领导,需要对其负责;而合署中的监察处(室)本身即为行政序列,其从属于校长之下,受到校长的直接领导,在人事任免、工作经费、工资福利等方面均由学校行政机构决定。因此,高校纪检监察机构便完全处在被监督对象的领导之下,从而使其难以对同级党委行政进行有效的监督[1]。

此外,高校对于党的反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未进行较好的贯彻执行。部分高校的党委、个别主要领导存在全面干预纪检工作的行为,更有甚者,将纪检工作包揽在自己身上。具体而言,在责任追究中,存在主要依靠党委领导的观点和态度的现象,而非依凭党章党纪和违纪事实。纪检监察机构对于同级的领导干部缺乏独立的考察和调查权,处分权则更无从谈及。在实践中,也存在部分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独揽纪检监察机构的人事权和财政权,致使其对于同级的党委在主观上不想、不敢监督,在客观上不能、无法监督。

正因为受此体制制约,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职能发挥受阻,使其地位难以提升,同时削弱纪检监察的权威。高校的纪检监察工作也难以正常高效地开展,高校反腐和廉政也无从得到监督和保障。

(二)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干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开设纪检监察专业仅为北京大学,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也缺乏更高层次系统的学术培养。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转行”进入这一工作岗位,而且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培训,难以满足现代纪检监察工作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另外,违纪违法行为日益呈现高智商、高科技等特征,如若从容应对,必须掌握相关的组织行为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证据学和财会学等[2],而相关的办案技巧和经验也需要系统的培训和长期的工作积累。

目前,部分高校将纪检监察员作为解决单位干部职级待遇的一种方式,其纪检监察干部大多数为五十多岁。这导致纪检监察干部一方面自身没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因为“半路出家”导致其缺乏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锻炼,使其无从获取相应的办案技巧和经验,造成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尚缺乏足够的办案经费和相关制度保障。

纪检监察机构的主要工作是查办案件,但有些高校却以办公经费紧张为由,扣减办案费用,同时对于机构办案所需的交通、通信和其他设备等也不予以保证,高校纪检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另外,部分高校不依从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性,使相关工作人员流动性过于频繁或停滞不前,使其工作和生活待遇难以正常地落实,从而大大制约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工作的职能和作用也无从发挥。

(四)高校纪检监察机构仍不能较为集中精力地突出主业。

我国部分高校纪委监察机关过多地承担与其主业无关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也交由纪检监察机构牵头或参与,使得其难以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部分高校纪检监察员未能明确党章赋予其的“三项主要任务”、“五项经常性工作”以及《行政监察法》所规定的法定职责,反而承担起部分科研管理、人才引进、基础建设和后勤保障等应由其他职能部门负责的无关工作,从而导致其“干了他人的工作、荒了自家的田地”。相关的工会工作、组织工作、日常教学和考务等事宜,纪检监察人员完全应当从中抽离,集中自身精力,突出自己的主业,搞好高校党政权力的内控建设,认真履行自身的执行纪律和监督问责的工作。

二、我国高校纪检巡视制度存在的局限性

巡视制度是我国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的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高校巡视是按照中央要求,以党章和党内巡视制度为依据,以高校为专门的巡视对象开展巡视工作[3]。高校纪检巡视制度是为了解决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职能的体制制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纪检监察机构所受到的高校党政领导的影响的问题在高校纪检巡视中几乎不会出现。事实证明,高校纪检巡视制度的作用显著,能够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和推进高校科学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巡视制度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局限性和外部性两个方面。

(一)高校巡视时间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中央巡视组和省级巡视组对于下级党组进行巡视的时间一般为1-2个月,高校巡视的时间一般也维持在前述时间,从而使得高校巡视存在时间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巡视组探查、调查了解所巡视高校的反腐廉政情况的时间较短;二是让问题暴露的时间太短。

前者主要体现在巡视组对于所巡视的高校的内部事务之前并无了解,试图利用短短的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即对高校的反腐廉政情况进行了解和熟知,同时能够确证问题之所在,实非易事。因为高校的贪腐既可能涉及其本人,也可能涉及其亲属朋友;既可能涉及工作方面,也可能涉及生活方面;既可能涉及基建、采购、后勤等行政事务,也可能涉及课题招标、学术学位等学术事务,牵扯面较广。后者则主要体现在贪腐问题的发生并非在一朝一夕,在实践中,贪腐人员都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增加自己的罪错,而且这些贪腐行为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仅仅通过巡视组短期的巡视,很难使高校的贪腐问题暴露和显示。

(二)高校巡视的“外在监督”性质。

就巡视的方式而言,巡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党的监督。这种方式从不同的主体视角会产生不同的监督性质。一是对于中央、国家部委或有关省一级单位而言,高校巡视制度属于体内的监督,毫无疑问,其具有内部性。二是从高校视角而言,则正好相反,其体现为外在的监督,始终是一种具有外部性质的监督方式。高校党委在处理或者面对巡视组时,往往会在表面上予以积极配合,但在内心则充斥着一定的排斥心理。三是对于高校领导而言,最好的结果是不被发现问题,而当被发现问题时,高校领导则希望不被上报。上述现象均是因为涉及高校的利益:一旦发现问题,轻则损失已获之利益,重则将受到党纪国法的追责,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高校与巡视组之间始终存在博弈关系。

高校巡视组的“外在监督”的性质,又使得高校占据绝对的“主场”优势,高校党政领导只需对巡视组有所保留地交代问题,便会为巡视组的巡视工作增添困难。因为高校的不配合,使得巡视组探查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变得愈加有限。对于外来的巡视组而言,其对所巡视的高校单位的一般情况或许可以有所了解,但是涉及高校党政干部的违纪违规甚或贪腐行为则因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巡视组对此则较难获知。

而如前所述,因为巡视时间过短这一局限性的存在,使得常规地通过参加日常的党组和行政领导会议、对党组成员的用车住房、出国、兼职、配偶子女从业收受礼品等情况的了解等都无从做到;加之其本身纪检手段和方式有限,二者因素的叠加更使高校巡视制度问题突显,亟待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三)高校巡视制度的其他局限性。

除了上述两点最严重的问题,高校巡视制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具体而言,包括高校巡视制度不健全,目前的巡视主体主要是中央和省一级针对地方党委和党政机关部门,尚无专门针对高校巡视的基础性制度。教育部方面的制度也仅针对其直属高校,对于这一范围之外的高校巡视如何进行则留下诸多的空白点,也使高校巡视工作难以从整体上正常推动;另外,一些省一级地区虽然进行高校巡视,但在制度建设方面仅仅是对于前述两级的照搬,这一行为阻碍巡视制度在高校正常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巡视对象和内容不够突出,在高校巡视工作中,可以看到巡视的对象主要侧重于领导班子集体,而未对个人特别是班子一把手形成直接的压力。此外,还包括诸如巡视的内容太过宽泛、缺乏对问题的针对性等。巡视队伍的素质相对于高校巡视工作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巡视工作组的人事结构不够优化,具体体现为熟知专门业务的少、年轻同志不足,而且文化结构与专业结构有待优化;二是欠缺足够的责任意识。

三、我国高校纪检监察机构派驻的制度安排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目前的纪检监察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亟须通过制度创新予以解决。向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和人员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是党在反腐倡廉实践中的重要探索和制度创新[4]。该种制度安排也可以运用于高校中。事实上,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一方面可以替代现有的高校纪检部门,在建立高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同时,裁撤原有高校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如此即不会产生可能增加相应的编制和经费的问题;另一方面,派驻的纪检监察机构为上级纪检监察机构的人员,其自身的专业性和相关纪检监察经验相对于高校原有的纪检监察部门中的“转行”纪检监察员更甚,因此,其具有自身的优势,能够在强化责任与熟悉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一)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具有“派”的权威。

监督作为一种权力,其基本的要素是要解决监督权主体与对象,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受制约和受控制的形式、方式与力度,其中心问题是要保证监督主体的权力大于被监督对象的权力[5]。

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受到体制制约,受制于所在党委和行政机构,因此,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则不同,因其为上级纪委所指派,是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够代表上级纪委对所驻高校实施纪检与监察,所以具有先天的权威性。同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与所驻高校之间存在监督与被监督、指导与被指导、裁判与被裁判的关系,所以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党政一把手在内的驻在高校领导等进行监督。

派驻纪检监察制度有利于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检查职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更为有效地对驻在单位的领导形成有力的监督,从而防止驻在单位的权力失控,避免驻在单位的决策失误等问题。

(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具有“驻”的优势。

虽然高校巡视组与派驻机构相同,也具有“派”的权威,但其则缺乏“驻”的优势。如上所述,高校巡视具有时间上的局限性和“外在监督”的性质,所以其难以发挥像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所具有的“驻”的优势。

向高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能够极大地发挥其“驻”的优势。根据2006年《关于中共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履行监督职责的意见》的规定,派驻机构或派驻人员具有如下职责或权力:派驻纪检组组长能够参加所驻单位党组会议和相关的行政领导会议;派驻纪检组能够监督驻在单位的干部选拔等工作;能够知悉所驻单位党组成员及其亲属的相关情形;能够形成对于所驻单位的工作情况的监督;能够参加党组成员述职述廉会议;了解和监督党组民主生活会;办理相关信访举报;召开座谈会等。

除了上述“驻”的监督内容相对于高校巡视组具有极大优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在时间上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派驻机构能够长期地驻在所驻高校。一方面可以长时间地探查、调查了解所驻高校的反腐廉政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延长问题暴露的时间,将高校贪腐问题在萌芽之时即尽早地发现、上报和解决。

四、我国高校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构建模式

我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制度目前尚存在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中,对于高校而言,尚未有该制度的存在。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模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一)高校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派驻统管”模式。

我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管理体制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21世纪,我国纪检监察派驻管理体制变化过程主要可以归结为由“双重领导”变为“双重领导,一个为主”,再演变为“派驻统管”。而现今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派驻统管”则是我党加强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举措。

建立高校纪检监察派驻制度应采取“派驻统管”模式,派驻至高校的纪检监察机构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此便可实现对高校的从严治党、治政,强化监督特别是对于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并且可以使派驻的纪检干部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尽可能地少受或者不受驻在高校的限制。由于其本身是受到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指派,代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所驻高校进行监督,故其应当成为高校的监督员、裁判员和指导员。

目前,中纪委和监察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举措来保障“派驻统管”的正常实施:派驻纪检组组长由中纪委会商中组部提名考察,同时任免亦通过中纪委,相应的考核情况也是经由中纪委会商中组部或向中组部备案;派驻机构其他干部录用和考察任免、奖励和交流等,亦由中纪委负责;省级及以下的纪检监察机关也采取前述方式。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绝大部分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工资关系、党(团)组织关系、福利及社保等关系依然由其所驻部门具体管理,这便不可避免地使派驻机构受到所驻单位的影响。因此,高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派驻统管”模式应当更加彻底,以摒弃上述缺陷与不足。具体而言,既不应当仅局限于将其领导和隶属关系归至上级纪委之下,也应当将其工资关系和其他福利关系等归至上级纪委而非所驻单位(而相关的后勤保障、职务和职称的评定、党团和退休等关系,因其特殊性,可仍由驻在高校负责)。

事实上,这一做法也已有实践,在2003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便尝试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施统管,三年后推广至全市。该改革具有一定的彻底性,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工资福利等关系归至上级纪委,而派驻干部除了工作方面的后勤保障、相关职称职务的评定和党团组织关系与退休关系尚由派驻部门负责之外,将不在派驻部门享受其他任何福利[4]。

(二)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单独派驻与综合派驻相结合的模式。

2016年6月15日,随着佛山市纪委派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组的入驻,佛山市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人员已全部到位。此次佛山市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采用单独派驻与综合派驻相结合。其中,对系统规模大、直属单位多、监督对象多、监督任务重的部门单独派驻纪检组;对业务相近、相关或系统规模小、监督对象少的部门综合派驻纪检组。佛山市纪委派驻模式反映我国当前纪检监察机构派驻的两种模式:单独派驻模式和综合派驻模式,或者称为点派驻和片派驻。

高校纪检监察机构派驻模式可以借鉴上述两种派驻模式,形成单独派驻高校纪检监察模式和综合派驻高校纪检监察模式。至于如此构建派驻模式的原因亦与上述佛山地区的派驻具有相同性。教育部2016年最新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已达2852所。基数如此庞大的高校规模,其学校的系统规模、需受监督的人员对象、学校的监督任务、纪检监督任务的轻重等均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选择构建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的派驻模式时,应当对不同的高校加以区分。具体而言,对于系统规模较大、具有较多的附属单位和部门、纪检监察部门需要监督的对象较多、纪检任务较重的高校而言,应当建立起单独派驻的纪检监察机构;而对于系统规模小、纪检监察部门所需监督的对象少、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高校而言,则应当考虑建立综合派驻的纪检监察模式。

相比之下,在上述两种模式中,单独派驻的纪检监察模式与综合派驻的纪检监察模式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工资福利制度、信息获取方式和后勤保障制度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差异是工资福利方面:在第一种模式中,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的工资关系、党组关系等均受到所驻单位的管理,相关的工资性收入、住房、医疗等方面均需仰仗所驻单位。而第二种模式则相反,相关的工资福利均由派出的上级纪委负责。由此可见,现有的单独派驻的纪检监察模式贯彻“派驻统管”制度并不彻底。因此,在构建高校的派驻纪检监察制度时,必须考虑对“派驻统管”充分落实,即应当将单独派驻的纪检监督机构的工资福利等也纳入上级派出纪检监察机关,以防止出现派驻机构人员与驻在高校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从而大大折损派驻机构纪检监察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对我国高校当前的纪检监察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纪检监察制度的实践情况,提出建立高校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并论证其可行性,最后提出建立该种制度的模式构想。但是,由于我国尚未有在高校建立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实践先例,因此,这一制度的实际效果仍有待通过将来可能出现的实践情形来观察。

参考文献

[1]夏剑平.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J].理论前沿,2009(23).

[2]刘学群.综合性大学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5).

[3]曾起郁.高校巡视制度建设的进展“问题与构想”[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6]过勇.中国纪检监察派驻制度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2).

篇4:纪检派驻机构履职演讲

关键词:基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重要作用;探讨

县级派驻的纪检监察机构由县纪委、县监察局直接领导,并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业务工作和干部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主要是对驻在单位和授权对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促进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充分发挥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必须要做好四个方面机制建设

(一)要突出监督职能,加强监督检查机制建设

派驻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实施监督。要始终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以“三重一大”为重点领域,切实抓好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情况等问题的监督,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作为派驻工作的重点对象,解决“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下级监督不了”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反腐倡廉的贯彻落实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加强对驻在部门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贯彻落实重大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行为,确保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保证政令畅通。

(二)要健全完善制度,加强预防惩处机制建设

要结合驻在部门或系统的业务特点,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协助驻在部门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工作措施,督促落实好承担的惩防体系构建任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生违法违纪问题,主要原因是制度不规范,出现“牛栏关猫”的现象。因此,要坚持把健全完善制度放在首位,将监督寓于制度执行之中,以制度促进行动上的自觉,从根本上筑牢监督的第一防线,认真抓好驻在单位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四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对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纪问题要坚决查处,坚持有案必查、执纪必严,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早敲警钟,使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坚决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三)要提高协调能力,加强组织协调机制建设

派驻机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协助驻在单位党委(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研究部署、组织协调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帮助驻在单位领导班子把业务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落实。要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分解落实好反腐倡廉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组织落实、责任落实和目标落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完成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同时,在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的过程中,要坚决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无论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还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都要在结合驻在单位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采取新的举措,求得新的成效,努力体现各自部门的工作特色和亮点。

(四)要规范权力行使,加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生违法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因此,要把对驻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措施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一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

二、做好县级纪检监察派驻工作 的几点工作建议

(一)做好纪检监察派驻工作,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派驻机构与机关各室的关系,组与室之间要多沟通、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处理好与派驻单位之间的关系,派驻机构和派驻单位之间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工作方式不同而已,纪检组是工作的监督者,驻在单位是工作的执行者,都是围绕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开展工作,两者之间要在工作沟通、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方面相互协作,形成工作机制。派驻机构要主动而为,派驻单位要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和指导,从实践中看,纪检派驻工作的开展顺利与否,取决于派驻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是否理解和支持。三是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派驻机构工作不能就监督而监督,而要把监督与服务结合起来,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履行职责。四是处理好惩治和预防的关系,要惩防并举,以防为主,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警示教育,结合单位特点,制定防范措施,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另一方面要敢于办案,做到有线索必查,违法违纪必究,坚决惩处腐败行为。

(二)做好纪检派驻工作必须要抓住工作重点

监督是派驻机构的重要职责,要睁大眼睛看问题,抓住问题做工作,一是盯住重点对象,把派驻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放在首位,促使他们带廉洁自律之头,行廉政勤政之责,通过制度约束,监督检查,述职述廉,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等措施把领导干部监督好。二是盯住重点事项,派驻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就是纪检组监督的重点,对派驻单位权力运行和决策实施全程监督,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三是盯住重点环节,要结合派驻单位的业务实际,盯住权力运行核心环节,通过细化分解,健全制度,权力制衡,把监督工作融入其中,做到重点环节不出问题。

(三)做好派驻工作必须树立派驻机构自身形象

篇5:山东纪检监察改革 派驻机构实行

记者从11月30日山东省委召开的山东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山东省纪检监察体制进行改革,省纪委、省监察厅将对其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据了解,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就是将派驻机构由省纪委省监察厅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改为由省纪委、省监察厅直接领导。主要是对派驻机构的业务工作、干部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派驻机构的业务工作直接向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干部由省纪委直接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将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积极协助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推进驻在部门及所属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

河北衡水:纪检派驻变“单兵作战” 为“编队作战”2009年09月11日 12:32:31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9月11日电(记者 杨守勇、王民)河北省衡水市彻底打破现行的县级纪检派驻部门机制,对原有编制和人员集中使用,科学配置,组建纪工委、监察分局,将领导体制由双重领导改为由县纪委监察局直接领导,变“单兵作战为编队作战”,大大提高了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战斗力。

近年来,随着形势发展,现行的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纪检派驻县直和乡镇的体制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力量薄弱;工作干扰多,监督职责难以正常履行;工作分工多,“专职”干部难专用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004年10月,衡水下辖的枣强县首先撤销了纪检原有的派驻机构,按照“毗邻相近,方便工作”原则,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领导职数,组建了城关、大营、马屯三个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作为县纪委、监察局的派出机构,各辖管三至四个乡镇。按县监察局授权,纪工委行使监督权、信访举报受理权、查处权、监察建议权等五项权力,负责对所辖乡镇的党组织、党员、行政监察对象实行法定的监督检查,同时还集中力量开展违纪违法案件调查等工作。试点成功后,衡水在全市推广了纪工委模式,共撤销县直派驻纪检组206个,回收编制266名,设立纪工委60个,其中县直纪工委33个,乡镇纪工委27个,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据介绍,纪工委模式有效整合了纪检监察工作力量,增强了纪检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纪工委通过列席会议、评析日常报告、开展巡查和查办案件等方式,把监督对象“看得”更紧。一年多来,全市县直纪工委列席县直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会议近600次,开展驻部门巡查40余次,专项巡查352次。发现了445个部门存在的行政执法、财经纪律等七大类问题,督促部门健全完善有关制度189项;立案查处了41件反映县直部门党员干部的案件,结案39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7.83万元。

篇6:纪检派驻机构履职演讲

今年8月,针对上海高院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副主任倪政文嫖娼事件,有学者提出,法院纪检监察人员本应是代表所在地的纪委,监督被派驻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结果反而伙同被监督单位人员违法违纪。

事实上,为让纪检派驻机构起到应有的作用,破解“同体监督”难题,2004年,中纪委将派驻机构的管理方式,由“双重领导”改为“统一管理,直接领导”。这被视为纪检监察体制的转折点。到今年,这项改革已推行了9年。但专家学者们认为,改革的初衷并没有达到。“派驻机构依然是‘同体监督’,没有实质性改变。”有多年反腐败研究经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说。专家们寄希望于新一轮纪检体制改革。

今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议程时指出,“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曾在江西某市一国企担任纪委书记多年的王扬(化名),虽然已经调离了纪检系统,但他也注意到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纪检体制改革的消息,“期待新一轮改革,能真正激活派驻机构”。

【焦点1 成效】

纪委派驻监督成效如何?

“统一直管”后工资、福利仍在派驻单位领取,受其制约难以监督

2004年,从国家部委开始,纪检体制进行“统一直管”改革,2006年覆盖到省级地区,目前正在向县市延伸。其最大突破,是从原来的受同级党委、上级纪委“双重领导”,改为由“上一级纪委统一管理,直接领导”。

以中纪委驻国家单位的纪检组为例,改革后,纪检监察人员的编制收归中纪委和监察部,统一管理。但工资和福利待遇,仍在派驻单位领取。

“2004年改革后也没多大变化。”曾在江西某市一国企担任纪委书记多年的王扬(化名)说,“这9年,破获了那么多贪腐大案,有几起是同级党委举报的?”

不完全统计,近9年来,中纪委派驻的国家单位,发生了不下20起部级高官贪腐案件,如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案、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案、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案、国资委主任蒋洁敏案、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

据媒体报道,郑筱萸案发生后,中纪委一位官员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发火”,“在这些腐败面前,我们的纪检人员到哪去了?” 王扬说,改革前,表面上是“双重领导”,实质是同级党委主导,“因为人权、财权、物权,都在同级党委手中。同级党委掌握了政治生命和工资待遇,纪检干部怎么去监督?就算不监督同级党委,向下监督,也没准因为牵涉到上面的人,受到干扰”。改革后,上级纪委虽然收回了编制和人事任免权,但物权、财权仍然在同级党委手中,而且,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仍是同级党委成员,仍归同级党委领导,“所以说,改革后还是事实上的同级党委领导”。

长期关注反腐问题的专家李永忠总结说,“统一直管”后的纪检派驻机构,是“半同体、半异体监督”。而纪检机构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必须采用类似于中央巡视制度这样的“异体监督”模式,监督者不受被监督者领导。

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对新京报记者说,多年纪检工作经历,他最大的困惑就是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同体监督’的问题不解决、不改革,没法监督”。

【焦点2 尝试】

各地政策创新有何突破?

多地尝试“大纪检组”和“纪工委巡视监督”,人、财、物脱离派驻单位

陆群说,对比国家部委和省级地区,一些地方的“统一直管”改革,“更为大胆,更有突破”。

“统一直管”改革,最早开始于四川宜宾市南溪区。2007年11月,南溪区还是南溪县,一举撤销了全部15个乡镇纪委,设立了4个受县委、县纪委直接领导的“片区纪委”,“分片包干”全县乡镇。“片区纪委”不受乡镇党委领导。

这一改革模式因破解了纪委受制于同级党委的“同体监督”难题,实现了基层纪委垂直领导,一度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但因不符合《党章》规定,乡镇纪委应当在乡镇党委和县级纪委双重领导下,去年被叫停,所撤的乡镇纪委现已全部恢复。但同类的改革,仍在多个省份继续,形成了“大纪检组”和“纪工委巡视监督”两种模式。

以三门峡市为例,“大纪检组”模式撤销原有的“一对一”派驻纪检组,成立了10个大纪检组,分片负责全市63个设党组的部门。以湖北房县、孝昌县为例,“纪工委巡视监督”模式也是撤销原有的县直单位的派驻纪检组,代之以4个纪工委监察分局,也是划片监督各县直单位。

跟南溪模式相同,两种模式都实现了县纪委垂直领导,而且人、财、物也就是工资、福利待遇,都由县纪委承担。

“从2009年改革到现在,3年来,纪工委监察分局查处案件数量是改革前3年总数的3倍。”孝昌县纪委分管派驻机构的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说,最大变化就是“大家都知道纪委动真格的,工作好开展了,派出机构的话语权也大了”。

房县也于2009年启动了“纪工委巡视监督”。该县纪委相关负责人说,“统一直管”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提升。

湖南也推行了类似于房县、孝昌县的“纪工委监察局巡查模式”改革。“总体上效果不错。”陆群说,“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急剧扩大,另一个就是对派驻人员的监督成了新的难题”。

任建明认为,地方“大纪检组”模式和“纪工委监察局巡查模式”只撼动了“冰山一角”,县纪委只可向下行使监督权,并不能监督同级县委,没有真正形成“异体监督”。

【焦点3 路径】

纪检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有学者提出设立“大部制”、“垂直管理”,实现“异体监督”

今年8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

任建明认为,“上一次提到纪检体制改革,还是十六大,随后启动的就是‘统一直管’改革。这次再提纪检体制改革,希望有实质突破。”

他表示,纪检体制现在需要解决的是能不能彻底破解“同体监督”?能不能整合,把分布在全国党政机关5万多个反腐机构整合到一起?

不少专家学者,包括一些纪检体制内人员都持有跟任建明相同的想法,呼吁纪检体制“大部制”改革,设立类似“国家反腐委”的纪检机构,整合纪检力量。

今年6月,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发表中纪委驻国家粮食局纪检组长、党组成员赵中权的署名文章《反腐败要走法治化道路》,其中提出:根据我国反腐败的需要,可以考虑对现有分散在纪检监察机关(预防腐败局)、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局)等反腐败专门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国家反腐败委员会”,作为反腐败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

曾多次参加中纪委专家座谈会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下一步纪检体制该如何改,“大部制”改革是学界提出的方案之一。此外,还有两个方案,像海关、税务一般垂直管理;上提一格,由上一级纪委监督下一级政府。

陆群认为,“改革的方向,应是加强和改进纪委对同级党委及其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这是《党章》赋予纪委的权利。如果出台制度,应该具体规定纪委该怎么样监督一把手和同级党委,具体监督什么?监督程序怎样?如何保障?这样就能破解‘同体监督’难题”。■ 对话

“纪检体制改革应设试验田先试”

专家建议,微观层面要对纪委的领导权、提名权、撤职权等进行改革,应以“异体监督”为主

李永忠 国家行政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长期关注反腐问题的专家。曾任中纪委研究室办公室主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等职,拥有34年纪检监察工作经历。

当前状况

巡视比派驻监督有效

新京报:今年新一届中纪委的首轮巡视,4个国家机关单位巡视点,3个暴露出纪检监察不健全等问题。怎么看?

李永忠:十六大以来,对同体监督与异体监督的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前者,体现在反腐败的“8字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改为“16字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后者,则通过前移“两个支点”:一是加强中央巡视制度;二是加强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使得多年的同体监督开始转向异体监督,监督的关口有所前移。

现在回头看,中央巡视制度的有力有效,得益于比较完全的“异体监督”。而派驻机构主要受制于“半同体、半异体”监督,限制了派驻机构监督职能的发挥,致使其作用大打折扣,监督效果不够理想。

新京报:“异体监督”和“同体监督”,有何区别?

李永忠:比如中央巡视制度,中央巡视组组长不受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的党委和政府领导。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是分立的,没有隶属关系,所以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反映问题,这是一种比较完全的异体监督。但是,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虽然从2004年以后,实现了由上一级纪委统一管理,直接领导,但是纪检组长仍是同级党组成员,归同级党组领导。而且,派驻机构的福利、待遇、工资乃至人事安排,都由同级党组负责。屁股决定脑袋,这就削弱了派驻机构的异体监督功能。

具体来说,人权、物权、财权、事权,同级党组与纪检组对这“四权”的领导权重,大体上是3.5比0.5的比例。人权、物权、财权通常由同级党组掌握,上级纪委的领导,最多体现在对下级班子成员的任用上,或征求意见或征得同意。作为处分权的事权,上级纪委也只掌握了一半,同级党组也有一半的权力。因此,在现实情况下,做什么事,通常由上级纪委拟定;但事怎么做,往往由同级党组决定。因此,目前,派驻机构仍然是“半同体、半异体”监督,发挥的作用远低于巡视制度。这不是能力和水平的差距,而是“异体监督”和“半同体、半异体监督”两种体制的差距。

改革尝试

创新受制于体制障碍

新京报:这些年,一些地方做出大胆尝试,比如三门峡“大纪检组”模式,能不能解决“半同体、半异体监督”问题? 李永忠:在反腐倡廉中,各级纪委都意识到了派驻机构存在的问题,陆续通过体制上的局部改革来冲破这个障碍。2006年,江苏省东海县就做出了有益尝试,把全县各个乡镇的纪委和县城各单位的纪检组收上来,成立8个片区,6个片区管农村,2个片区管县城,较好地克服了“半同体、半异体”的体制弊端,把既受同级党委(党组)领导、又受上级纪委领导的乡镇纪委、县直纪检组,改成只受上级纪委领导,效果不错。后来江苏全省都采用了这个模式。此后,一些地方所做的“大纪检组”模式、“纪工委监察局巡视”模式,也相继推开。

但是,这些尝试都不能彻底解决“半同体、半异体监督”问题。为什么?以东海县为例,县纪委的监督功效只能向下延伸,只能监督县里的委办局和乡镇党委,并不能监督县委、县政府。而东海县的监督体制的改革,必须立足于一个假定的前提——东海县委书记必须清正廉洁,而且支持并能接受监督。县纪委和八大片区的监督工作,如果得不到县委书记的支持,所有的体制改革成果都会瞬间归零。

改革重点

纪检体制改革无法回避

新京报:今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通报,“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一些学者认为是启动新一轮纪检体制改革的信号。你怎么看?

李永忠: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提到纪检体制时,用了四个动词:改革、加强、完善、改进。这预示着什么呢?这说明,过去我们没有注重从制度层面反腐败,而是太多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盯住腐败案件查处,这样的反腐方式难以为继。

回头看,我们30多年是如何改的呢?过多注重战术层面,也就是改革纪检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大到1993年反腐败三项格局的提出,小到纪检监察机关使用的“双规”,都是战术层面的改革。纪检体制改革成为十八大后无法回避、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次政治局会议,是从十六大以来,第一次重申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改革方向

派驻机构要“异体监督”

新京报:新一轮纪检体制改革,突破口在哪里?

李永忠:中观层面的改革,一定要让纪委尽快由同体监督转向异体监督,一是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二是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一定要把派驻机构“半异体、半同体”,变成“异体监督”为主。微观层面的改革:一是提名权改革,借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家界市的经验,各级纪委有权向下一级纪委选派(即提名)主要领导;二是撤职权改革,各级纪委有权对同级党委任命的干部独立作出给予撤职以下(含撤职)的党纪处分决定;三是领导权改革,选择有条件的重要地方纪委试点,实施上级纪委的统一管理,直接领导。

新京报:对于下一步的纪检体制改革,有何建议?

李永忠:应尽快设立改革特区。就像科学家需要实验室一样,所有纸面上的改革,都应在“试验田”先试。

【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 中央纪委成立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由朱德等11人组成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3月 监察委代替纪委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代替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由董必武等21人组成的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1962年9月 加强监察机关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扩大了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名额(增至60人),调整了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领导成员。1969年4月 中央监察委撤销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取消了党的监察机关的条款,撤销了中央监察委员会。1977年8月 纪委设置恢复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重新恢复了设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条款,规定各级纪委由同级党委选举产生。

1982年9月 纪委由同级党代会选举产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都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1986年12月 监察部挂牌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987年7月,监察部正式挂牌办公。1993年1月 纪委监察合署办公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部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

上一篇:感恩母校放飞理想下一篇:化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